金融危机启示论文

2022-04-16

摘要: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根源在于以华尔街为首的美欧金融体系违反了金融业3个基本原则:植根于工商产业,严格管控风险,杠杆率适度。我国金融体系要防止5个趋势:政策过度叠加,增加企业融資成本,“老大”意识蔓延,收入过高,服务意识不强。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金融危机启示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金融危机启示论文 篇1:

越南金融危机启示:严控“热钱”

要注意把握资本账户开放程度和本国宏观调控能力的相互协调

进入2008年,越南经济不断出现恶化征兆:CPI指数从去年10月份的9.3%一路飙升到今年5月份的25.2%,股市也从8个月前的1100多点跌至目前的390多点。越南盾在过去三个月间已贬值2.7%,与此同时,市场预期越南盾在未来一年的贬值幅度将达到40%。

影响有限,但需吸取教训

尽管如此,笔者认为越南金融动荡对我国的影响面比较有限。一是越南经济体规模较小,2007年越南GDP达到712亿美元,仅仅相当于中国一个省的经济水平;二是对越贸易额在我国贸易总量中占比甚微,我国对越南的直接投资也很小;三是由于越南资本账户尚未开放,这就大大增加了国际资本流出的难度,减小或者减缓了国际资本流动对国内经济的冲击,这一点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时泰国的情况不同。

虽然越南金融危机的影响面有限,但是鉴于目前国际市场各种基础原料价格持续飞涨,国内通胀形势仍然没有得到有效缓解,以及中越两国的地缘关系,我国政府需要高度重视越南经济突然急剧恶化的教训:一方面,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持物价水平的稳定,在必要的时候甚至要考虑牺牲经济增长来抑制通胀;另一方面,要注意把握资本账户开放程度和本国宏观调控能力的相互协调,在条件未成熟的时候,不可过早地开放资本账户。

未雨绸缪,严控潜在风险

首先,政府应该加强对于热钱的监测,并为可能发生的潜在的危机制定应对的预案。

今年1~4月我国外汇储备新增2284亿美元,而同期贸易顺差和对外直接投资(FDI)仅为756亿美元,巨大的热钱流入为未来经济增长埋下隐患,笔者认为,既然我国并未对资本项目放开,就不能让这一规定形同虚设;为此,有关方面须深入研究热钱流入的规模和途径,加强对违规流入资金的监测水平和惩罚力度。

其次,我国政府应该考虑在“中日韩+东盟”框架下,在必要的时候向越南提供援助。

从历史经验来看,东亚国家发生经济危机的模式一般是:经济过热导致出现资产价格泡沫,然后国际国内资本出逃、泡沫破裂、企业大面积破产和货币贬值。解决问题的方式是尽量避免金融市场恐慌:通过政府干预,国际组织和世界上其他各国政府的支持和援助(无论是口头上的或者实质上的经济支援),让市场上的恐慌程度减小,人们对经济的心理预期向好的方面转化,让经济有一个逐渐的调整过程。

无论从为我国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还是从维护区域经济体系稳定的角度来看,都有必要采取措施来避免区域内金融市场恐慌的蔓延,以及由此带来的一系列负面影响。

最后,由于越南矿产、煤炭资源丰富,我国政府可以与越南签署长期购货合同,增加从越南的进口,这既属于正常的双边贸易,又可以在越南金融危急时刻进行资金援助,这有利于双方的长期稳定合作。待越南金融市场稳定之后,应该鼓励中资企业加大对越南的投资,加强两国的经济联系,实现经济合作的共赢。

作者:郭田勇

金融危机启示论文 篇2:

国际金融危机的启示和反思

摘 要: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根源在于以华尔街为首的美欧金融体系违反了金融业3个基本原则:植根于工商产业,严格管控风险,杠杆率适度。我国金融体系要防止5个趋势:政策过度叠加,增加企业融資成本,“老大”意识蔓延,收入过高,服务意识不强。规避危机要力求4个平衡:贷款余额与GDP大体1∶1,证券市场市值与GDP大体1∶1,房地产总市值与GDP大体1∶1,国家主权债务加上社会保障支出与GDP大体1∶1。化解金融危机,不能依靠金融业自我循环,而要靠科技进步和发展实体经济。

关键词:国际金融危机;主权债务危机;宏观调控;金融自我循环;实体经济;虚拟经济;金融衍生工具;科技进步;凯恩斯主义;福利主义;供应学派

Inspiration and Reflection on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risisHUANG Qi-fan

(Chongqing Municipal People’s Government, Chongqing 400015, China)

Key words: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risis; sovereign debt crisis; macro-adjustment; financial self-circulation; tangible economy; intangible economy; financial derivative instrument;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Keynesianism; welfarism; supply school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造成巨大冲击,其影响至今尚未过去。欧美主权债务危机又接踵而至,发达经济体深陷高失业、高债务泥潭;虽然新兴经济体扩张强劲,但热钱涌入,資产泡沫、通货膨胀压力日益严重;全球贸易战与汇率战此起彼伏,使世界经济复苏进程面临诸多不确定性因素。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总结这场国际金融危机的教训,厘清金融发展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和要求,对于改进金融服务,促进金融业健康发展,既具长远意义,也有现实意义。

一、国际金融危机根源在于违反了金融三原则

这场危机,究其根源,在于世界金融体系,尤其是以华尔街为首的美欧金融体系,违反了金融业的三个基本原则:其一,金融业作为服务业,首先要植根于工商产业。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是工业,说金融是中心,是指金融与工商经济相互融合、共同发展。只有为工商业提供良好服务,金融才能成为现代经济的核心。百业兴则金融兴,百业枯则金融亡。金融一旦脱离工商经济,进入自我循环空转,那么金融业就不是核心,而且是空心、是泡沫。其二,金融业是基于信用的产业,信用的复杂性、脆弱性决定了它高度的风险性。因此,資本充足率、存贷比、准备金率等指标必须严格管控,否则,就会产生呆坏账,甚至有資金断链的风险。其三,金融业具有很强的杠杆功能,但杠杆支点要合理、要适度。社会資本就是通过金融的杠杆来撬动和放大的,没有杠杆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金融。一般而言,杠杆率放大到10倍是常态,但放大到20倍、40倍,甚至上百倍,就会有风险,就会出问题。

黄奇帆:国际金融危机的启示和反思以美国为例,其金融危机正是由于金融业为工商企业服务和融通的职能早已名存实亡。金融业一直在体系内自我循环,甚至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其金融创新,并非为工商企业服务,而是为了在虚拟市场中牟取巨额的暴利。华尔街成了炮制衍生工具、吹大泡沫的“赌场”,其衍生工具规模由2008年的150万亿美元增长到目前的250万亿。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政府实施量化宽松政策救市,遗憾的是,投放的資金并未能进入到資金贫血的工商企业,而是进入了金融体系,并进而激活了衍生工具和股票市场的现金流。其结果是,衍生工具恢复了生机,而工商企业却借不到钱。雷曼兄弟倒闭也是因为违背了上述三条原则。用40亿美元撬动1 800亿美元CDS的债券(放大45倍),1 800亿涨跌1%就是18亿美元,占本金的近50%,資本金一旦不能及时补充,就必然导致最终崩盘。

此外,金融系统高额的薪酬也助推了其自我循环的加剧。金融界赚了钱就分钱,亏了分掉的钱也不会退出来,再制造衍生品来填窟窿,形成一波接一波的恶性循环。美国总统五六十万美元的年薪,可能还赶不上一个金融公司中层的收入。高工資与高利润挂钩,为追求高利润,导致欧美金融以“逐利”为唯一目标,逐渐抛弃盈利较低的实体经济,转而投向更赚钱的虚拟经济。

二、我国金融要防止五个趋势

与国外相比,我国的金融形势总体稳定,但也要注意防范五个动向和趋势:

一是要防止政策过度叠加。人民银行作为金融业最高决策机构,出台的政策只要不折不扣执行,效果就会显现。但我们金融行业的监管机构太多,政策层层叠加,一紧俱紧,一放皆松。

二是要防止增加企业融資成本。银根收紧后,社会資金紧张,就可能出现高利贷。金融机构不为中小企业融資理财服务,不采取措施去遏制高利贷,反而是贷款理财盛行,很多合理的贷款业务转成理财业务,层层加码,加上各种手续费,就变成中利贷甚至高利贷。金融机构过度的逐利行为,导致中小企业融資困难,成本增加。

三是防止金融业“老大”意识的滋生、蔓延。前几年,金融还致力于为工商产业服务。但近些年,要么没钱,要么单方毁约,把資金转到理财服务上,导致工商企业資金链中断。比如,借房地产调控之机,对合格的首套房购买者取消了按揭贷款或者大幅提高门槛,抑制了正常的消费。究其原因,是由于一些金融机构以逐利为目的,说变就变,完全不讲诚信。

四是防止金融业收入过高。国内金融业的收入虽比不上华尔街,但也不低,高管年薪多在百万左右。金融高管薪酬高一点也没有关系,但不能将高薪与巨大的盈利预期联系在一起,如果完不成利润指标,200万就立刻变20万,这样的指标考核,会逼着从业者不择手段去逐利。

五是防止金融业服务意识不强。现代社会最终摆脱经济困境,关键要靠科技创新,要靠实体经济。因此,金融业要摆正位置,好好研究如何为工商企业服务,使工商企业健康成长。

三、规避危机要力求四个平衡

当今社会,不管是中国这样的新兴经济体,还是欧美发达经济体,要想规避金融危机,就要在宏观调控上做到四个平衡:

一是贷款余额与GDP大体1∶1,或者贷款余额的增长率大体等于GDP的增长率加上通货膨胀率。如果贷款余额大大超过GDP,或者贷款余额增长率大大超过GDP增长率,都将导致通货膨胀。

二是证券市场市值与GDP大体1∶1。2008年,美国证券市场总市值20万亿美元,远超过GDP14万亿美元的总量,所以导致金融危机。现在经过震荡调整,市值回归到约14万亿美元,趋向于合理。

三是房地产总市值与GDP大体1∶1。按照国际通行惯例,城市居民6—7年的家庭总收入应该能够买得起一套普通商品房。如果房地产市值达到GDP的3~4倍,那么一个家庭购买一套商品房就要20年的总收入,说明房地产市场存在泡沫。

四是国家主权债务加上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障系统的支出与GDP之比也大体1∶1。其中,政府债务最好控制在GDP的30%以内,超过60%就过了警戒线;社会保障体系大体上支出在GDP的20%左右,如果负担过重或标准过高,支出达到百分之三四十,再加上占60%的政府债务,超过GDP总量,风险就很大。

一个国家的宏观调控极其复杂,但只要把这四个1∶1调控好,就能基本理顺结构,宏观上保持大体平衡。就中国而言,前些年贷款增长较快,呈现通货膨胀是必然态势,但这两年银根抽紧,正逐步走向平衡。2011年全国贷款余额接近55万亿元,GDP大约47万亿元,贷款余额有点超过,收紧一点可实现回归。证券市场市值与GDP达不到1∶1,主要是这两年证券市场发展不够充分,导致資金“银行多、证券市场少”,很多企业融資主要通过银行,直接金融系统对社会融資的贡献只占10%左右,比例太低,因此,证券市场应该进一步发展。而房地产市场有一些泡沫,一些城市房价过高。最近国家对房地产市场进行了调控,是合理方向。但我们的政府债务和社会保障支出不用太担心,甚至社保还应该加大支出。目前,整个社保系统的支出才几万亿,与40多万亿的GDP相比,仅占10%左右,可以再增长一些。政府债务基本合理,中央和地方各约10万亿,占GDP比重不到50%,再加上中国特有的政治优势,还有规模与GDP大体相当的国有資产,所以,总体上是比较合理的。

四、化解金融危机要靠科技进步和发展实体经济

受金融危机影响,世界经济已进入深度危机。靠金融业自我循环来拯救,结果有三种可能:一是推迟危机发作时间,但迟早会爆发;二是解决了一个危机,但又炮制了一个更大的危机,比如次贷危机演变成主权债务危机;三是转嫁危机,以“痞子”的无赖让全球为其埋单。所以,金融体系的自我循环,并不能有效化解当前的全球经济危机。化解危机必须跳出金融业之外找办法。根本出路,一靠科技进步,二靠实体经济发展。

历史经验表明,每次革命性的科技进步和变革,都会成为经济增长的巨大推力。科技进步产生新技术,进而大规模的产业化催生人类新的需求,以增量拉动存量,产生新的效益。这个巨大的“蛋糕”,可以把原来积淀的泡沫挤出,把历史积累下来的沉渣冲洗掉,把负担消化掉。一次革命性的科学进步,可以带来GDP10%以上的增长。因此,科技进步以及围绕科技进步发展起来的工商经济,是经济发展不竭的动力,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脊梁骨,是世界经济的主流。如果科技进步与工商经济能够很好地互动发展,这个世界就会早日摆脱困境,就会持久发展。

理论层面,面对危机,政府可采取三种方式:一是凯恩斯主义。凯恩斯认为投資和储蓄不可能自动形成均衡,主张国家干预经济。但这只能是短期救急行为,不能长期使用。否则,政府过度对经济活动的干预会影响資源的优化配置,挫伤经济效率。二是福利主义。其主要内容是“分配越均等,社会福利就越大”,主张收入均等化,由此出现了所谓的“福利国家”。福利经济学理论可以缓和经济矛盾,平衡两极分化的差异,起到启动需求的作用。这种方式有一定的公平性,但不能过度,不能当“保健型补药”吃。否则,高福利容易使社会创造活力降低,还会导致政府债台高筑。三是供应学派的做法。即政府通过优惠政策鼓励创业,进而促进经济繁荣。20世纪80年代初,里根政府就把供应学派的理论作为经济调控的依据,撒切尔夫人在英国也运用了这个理论。因此,英美20世纪80年代经济都非常繁荣,为此后十多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事实上,中国搞改革开放所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包括改善投資环境,鼓励创业,降低税收,财政补贴,政府帮助低息贷款和融資,等等,与供应学派理论可以说是异曲同工。

解决目前的经济危机,凯恩斯主义和福利主义都不可能奏效,特别是在主权债务危机背景下,政府负担过重,已没有更多依靠财力进行调控的余地。供应学派通过“鼓励创业”刺激经济的方式是有价值的。有人会质疑,现在市场不景气,如何创业?如果转变思路和角度来考虑,创办微型企业也是创业。政府通过資本金补助、税收返还和帮助贷款等政策措施,鼓励千百万人创业,自己救自己,而不是靠政府救济。只要长期坚持,就会有收效。

(编辑:夏 冬;校对:段文娟)

作者:黄奇帆

金融危机启示论文 篇3:

全球金融危机的启示:价值的反思与体系的重构

摘要:2007年美国爆发的次贷危机,通过美国体系的贸易及投资传染链条,在影响全球经济的同时,也带来了人们对传统金融价值观的反思,迫使人们重新审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金融创新与金融稳定、混业经营与分业经营、自由放任与政府干预的关系。此外,金融危机的全球蔓延也考量了国际金融版图的稳定性,并给发展中国家(地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关键词:次贷危机;金融危机;金融价值观;体系重构

由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演化而来的金融海啸正以迅猛之势席卷全球,这次金融危机影响之深远、波及范围之广泛,超过了20世纪80年代的“储贷危机”,甚至有人将其与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时代相提并论。金融危机不仅给人们的经济生活带来深刻影响,同时也冲击着人们的思想,从而衍生出价值的反思及体系重构的新经济思潮。

一、金融危机的缘起及全球扩散的缘由

(一)金融危机的起源与发展

本次全球金融危机源于美国爆发的次贷危机,它从缘起到恶化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金融危机的初现期(2007年2-7月)。2007年2月,美国新世纪金融公司发出2006年第4季度盈利预警,并于4月份申请破产保护,拉开了美国次贷危机的序幕。2007年6月,美国贝尔斯登旗下的两个对冲基金因投资次级抵押贷款市场损失惨重而濒临瓦解。2007年7月,美国标准普尔降低次级抵押贷款债券评级,全球金融市场开始震荡。随后,美国房地产投资信托公司申请破产保护。这段时期次贷危机在美国本土愈演愈烈,是次贷危机的第一阶段。二是金融危机的扩散期(2007年7-12月)。2007年8月,由于欧洲发达国家的金融机构购买了华尔街大量的有毒资产,美国次贷危机开始影响欧洲各国的资产负债表。为了解决各国金融机构流动性紧缺、盈利预期下降以及重大亏损等问题,各国央行多次降低基准利率,开始向经济中大量注入资金以应对次贷危机导致的流动性不足问题。但各国金融市场并没有在政府的干预下好转,在之后的几个月中,美国道琼斯指数、房价指数和房产交易量一路呈下滑趋势,宣布破产的消费者人数不断增加,美国的次贷危机开始向全球扩散,并逐渐演变成全球经济危机。三是金融危机的升级期(2008年1月至今)。2008年后,金融危机愈演愈烈,呈不断深化的趋势。在此阶段,全球金融机构破产、重组与并购的事情不断发生。2008年3月,摩根大通宣布收购贝尔斯登;2008年9月,雷曼兄弟因财务危机宣布破产、美林证券被美国银行收购、美联储批准高盛及摩根士丹利成为银行控股公司,至此华尔街的五大投资银行全部土崩瓦解。在金融危机不断升级、恶化的同时,美国政府也采取了有史以来最大的金融业援助行动,相继宣布接管房利美和房地美、全球最大的保险公司——美国国际集团(AIG)、全美最大的储蓄贷款银行——华盛顿互惠银行等。在美国本土以外,受到华尔街金融风暴的冲击,欧洲、亚洲等多国的金融市场蒙受了较大损失,目前这场金融海啸正以迅猛之势渗透到各国的金融经济领域,并对这些国家(地区)的实体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二)金融危机的全球传导及扩散

这场发端于美国的金融危机正在演变为席卷全球的金融和经济危机,金融危机缘何会在全球迅速蔓延和扩散,主要根源是美国和世界其他经济体在金融业及实体经济方面存在着紧密联系,而世界其他经济体各自存在的制度缺陷,为金融危机的扩散提供了条件。

美国对全球经济的影响主要通过金融经济及实体经济两个途径进行。在金融经济领域,战后美元成为全球的结算及储备货币,华尔街成为了全球的金融中心,由于全球化的发展,华尔街可以把自己的有毒资产出售到世界各地。在美国“次贷支持证券”中,大约一半为外国投资者所持有,而这恰恰是美国次贷危机演变成一场全球性危机的重要原因。在实体经济领域,美国通过贸易和投资两个渠道影响着全球经济的发展。美国作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举足轻重,但2007年受次贷危机的影响,美国向全球商品进口数量大幅度减少。据统计,目前美国年经济总量约为13.75万亿美元,出口总额约为1.3万亿美元,进口总额约为2.1万亿美元。从2007年第3季度到2008年第4季度,受金融危机影响,美国进口按年率计算已连续5个季度出现下降,其中2008年第4季度降幅达到16%。美国进口需求的急剧下降,直接对中国、日本、韩国、加拿大、墨西哥等主要贸易伙伴的出口造成冲击。而从投资角度看,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金融机构纷纷从国外抽回资金以应对国内金融机构的流动性不足的困局,结果造成不少发展中经济体股市和本地货币汇率双双大幅下挫。据估计,2008年从新兴经济体外流的资金达到483亿美元,其中一半是从亚洲新兴经济体流出的。[1]来自发达经济体的消费需求及投资全面下降,使新兴经济体面临巨大压力,2009年次贷危机的第三次冲击波,快速蔓延到了新兴国家和地区。

美国次贷危机之所以在全球快速蔓延,也是由于世界其他经济体自身存在各种不容忽视的缺陷。发达经济体如英国、西班牙等,在金融危机爆发前,它们也存在严重房地产市场泡沫。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这些国家先后出现了本土性的次贷危机,特别是英国,因金融业在其整体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所受到的打击尤为严重。而一些新兴和发展中国家,在金融危机爆发前曾大量借债,一旦发生外资大规模抽逃,其经济便亮起红灯。据国际清算银行统计,从2002年至2008年3月底,在全球流动性过剩的背景下,新兴经济体的借债约为2.75万亿美元,是此前的三倍。[1]金融危机爆发后,外国直接投资下降、资金加速外流,导致不少国家股市暴跌,本国货币汇率大幅下挫, 从北欧小国冰岛到俄罗斯,再到亚洲的韩国,均面临类似的情况。因此,美国金融危机之所以在全球传播,除了美国体系强大向心力的缺失外,主要内因还包括世界其他经济体各自缺乏抵御金融危机的免疫力。

二、全球金融危机中历史的考量与价值的反思

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发达及新兴国家(地区)均面临着大量金融机构破产倒闭、经济增长减速、失业人口剧增等经济社会问题。这次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甚至超过了20世纪30年代的大危机时代,这表明本次金融危机可能并不是那种周期性爆发的金融灾难,而是一个大时代将结束的预兆。站在一个时代大变革的前夜,我们需要对现代金融发展史进行深度考量、对现代金融价值观进行深刻反思。

(一)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

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两个车轮,其间的关系也是现代金融讨论的核心问题。20世纪70年代后,传统金融开始向现代金融蜕变,反映在学科的发展上是金融学的微观化和数理化,反映在金融市场的拓展上是大量衍生工具的创新。与实体经济的价值评估不同, 金融业的市场均衡是基于对未来的预期,因为所有的金融资产是未来收入的现金流,而预期是不确定的。因此,就现代金融本质而言,它是一个向未来索取利润并将未来的收入流折现为当期利润的一个行业,它与实体经济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在一个国家地区的经济发展中,如果虚拟经济的发展建立在实体经济的基础之上,这是一个理想的状态,而现实恰恰相反。在资本主义实体经济增长越来越乏力的背景下,金融向时间维度无限扩张,使西方发达国家越来越依赖于金融市场的发展,将它看作是经济扩张和维持活力的主要手段。

以美国为例,美国的虚拟经济规模过于庞大,长期积累的金融风险没有释放。1990年美国广义金融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18%,首次超过制造业,2003年这一比重升至20.4%。2007年,金融服务部门所创造的利润更是占到全美公司利润的40%,其利润占美国企业利润总额的40%,美国的金融实力早已超过生产力。[2]然而,金融体系越是向未来掘进及延伸,其面临的风险就越是增加,因为越是久远的未来,就越是难以预测,就越充满不确定性。一旦虚拟经济脱离实体经济的现实要求而单独扩张时,就会形成泡沫经济,而泡沫则具有自我膨胀功能和自我实现功能,最后自我破灭。本次金融危机的核心问题是西方发达国家的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脱节,最终导致两个车轮同时失灵,经济发展失去平衡。

(二)金融创新与金融稳定的关系

20世纪70年代后,金融自由化浪潮带动了大量衍生金融工具的创新,这些金融工具的创新吸引了大量投资者投资于虚拟经济这个领域,也给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投资银行带来了丰厚的利润回报。基于现代金融业具有向未来空间索取利润的特点,金融业创新步伐也越来越快。在利润的驱动下,一些金融机构的高管人员为追求个人短期的高薪酬,放松风险管控,运用复杂的数学模型,设计出晦涩难懂的金融衍生产品,不断放大资金的杠杆效应,加上衍生工具交易信息的不透明,金融风险不断积累和扩大。本次发源于美国的次贷危机,最根本的原因是金融创新过度。一些银行为扩大市场份额,突破商业银行的基本管理原则发放房贷。次级贷款违约率高的原因在于,贷款机构在放贷中没有坚持“3C”原则,即对借款人特征(character)、还贷能力(capability)和抵押物(collateral)进行风险评估。大量的贷款发向了低信用评分的客户,这些降低标准发放的房地产抵押贷款,即被称为次级贷款。

为了提高资金周转率,金融机构又将大量的抵押贷款债权组成一个资产包,以该资产所产生的收益为基础,发行定期还本付息的证券。为了更好地出售抵押贷款证券,这些抵押贷款证券通过投资银行的反复拆分、整理和包装,再由知名的信用评级机构对资产包评出不同的等级,出售给投资者,形成了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产品。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产品顺利发行的前提是美国房价的不断上涨,但房市中没有永远只涨不跌的房价。近年来美国房价下跌,利率提高的结果是次级贷款的违约率大大提高,次贷资产及相关金融衍生品的价值大幅缩水,成为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上的“毒药”,导致金融机构大面积亏损甚至倒闭。[3]本次金融危机使人们重视金融创新与金融稳定的关系,如何控制金融创新的力度,防止金融衍生品向未来无限度索取利润;如何建设一个更有效的金融稳定机制,成为金融危机后人们思考的核心问题。

(三)混业经营与分业经营的关系

在美国经济的发展历史上,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是人们对金融危机最深刻的印象,1929-1933的经济大危机,催生了“罗斯福新政”,同时也诞生了影响美国金融体系发展的重要的纲要性文件——《格拉斯—斯蒂格尔法》,奠定了美国长达半个世纪的金融分业经营及金融分业监管格局。正是这些纲要性的文件,在美国储蓄银行与投资银行业务之间设置了坚固的防火墙,才使美国经济避免了数次小危机而保持了长期稳定的增长。即便是1987年爆发股灾使美国资本市场遭受重创,但由于防火墙的作用,美国的银行机构维持稳健经营,信贷渠道依然通畅,美国银行机构流动性的充足最终帮助美国成功渡过危机。

但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美国进行大规模的产业结构调整,把大量实体制造业转移到拉美和东南亚,而把美国本土打造成贸易、航运和金融等服务业中心;同时,在里根及其后续继任者的极力推动下,以私有化、市场化和自由化为目标的“华盛顿共识”在拉美和西方国家迅速推行。1999年,美国政府正式废除1933年颁布的金融管制法“格拉斯-斯蒂格尔法”,取而代之的是“Gramm-Leach-Bliley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从而彻底结束了银行、证券、保险分业经营与分业监管的局面,开辟了世界金融业混业经营的局面。此后,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和投资银行的证券业务日趋混合,风险交叉传递,而资产证券化等新型工具彻底打通了储蓄银行与投资银行之间的界线,使混业经营成为世界金融经济发展的潮流。同时,在西方金融市场中出现了资本市场核心论,出现了投资基金替代储蓄银行论等学术观点以支持金融市场版图的变更。但本次金融危机给人们带来的启示是,盲目进行金融混业经营,而不关注不同金融业务之间的风险控制,最终难逃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时代的宿命,即金融分业防火墙的倒塌,致使金融危机迅速扩散成为经济危机,最后演变成为社会公共危机。

(四)自由放任与政府干预的关系

上个世纪3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陷入大萧条,“罗斯福新政”以凯恩斯的经济思想为导向,将美国带出萧条的泥潭。此后相当长的时间里, 美国政府一直秉持政府干预为思潮的管制资本主义,其间没有发生一次大的金融危机,没有发生一起大的金融机构破产事件,但也带来了西方发达国家难以根治的通货膨胀。20世纪的70年代美国经济的“滞涨”,使凯恩斯主义退出了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以弗里德曼为首的新自由主义。新自由主义是在继承资产阶级古典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础上,以反对和抵制凯恩斯主义为主要特征,其在经济上的主要观点是继承了资产阶级古典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的自由经营、自由贸易等思想,并走向极端,大力宣扬“自由化、私有化、市场化”。这些自由放任的思潮最终通过闻名于世的“华盛顿共识” 向全球不同的经济体输出。新自由主义的理论家们宣称,如果没有国家的管制,金融市场会更有效率,人们就能把有限的资源投入回报率最高的领域。但是,他们忽略了一个重要的事实,即没有管制的市场非常容易发生危机,而且在新自由主义条件下金融危机会变得更加严重,这一点已被实践所证实。[4]当前美国的金融危机实际上宣告了上世纪80年代末由“华盛顿共识”所确立的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的基本破产。在本轮金融风暴中,冰岛曾经私有化的银行开始重归国有,美国连续拯救“两房”、AIG等金融机构,这些行动都被认为其正从自由市场经济的代表转变为行政干预市场的国家。

三、全球金融危机后金融版图及体系的重构

战后国际金融危机越来越频繁的发生,实际上是全球金融体系进入不稳定期的一种表征。本次金融危机将以美国为中心的全球市场体系都涵盖在内,是二战之后席卷范围最广、影响力度最大的一次全球化危机。这次金融危机与以往普通的、周而复始的金融危机的不同之处在于,它的出现将会使全球金融版图逐渐变迁、金融体系重新架构。

(一)美元体系或将崩溃,带动国际金融体系调整

二战之后,美国凭借其在战争之中积累起来的经济实力及道德力量成为世界资本主义的新霸主,美元也借助“布雷顿森林体系”成为全球强势货币。然而20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瓦解,使美元与黄金脱钩,美元危机就此不断出现。美元世界货币的地位建立在美国经济实力和国家信用之上,美国通过印刷美钞就可以创造社会财富。美元体系悖论就此凸显,即美元作为一个民族国家的货币,美联储作为一个民族国家的中央银行,虽然强烈地影响着体系内其他国家的经济,但却无须对此负责。在本次金融危机中,隐藏在全球资本主义市场体系中的这个悖论,以一种经典的方式被呈现出来。当体系内其他国家仍然处于水深火热的资产泡沫、经济过热以及通货膨胀之中的时候,美联储为了挽救美国经济却大幅度降低利率并向市场不断注入流动性。而这其实是将体系内其他国家的货币政策推向了深渊,[2]美元的快速贬值使全球多数国家外汇储备迅速流失,这意味着这些国家(地区)多年来积累的社会财富飞灰湮灭。另一方面,由于全球欠缺一个可持续性的沟通与协调机制,近十年来被美国和欧盟控制的世界三大经济组织在维护世界经济与金融稳定方面碌碌无为,某些时候甚至充当了干涉别国经济主权的工具。于是,国际金融秩序越来越走入一个死胡同。[5]

本次金融危机对美国和美元霸权地位产生了重要影响,一方面危机削弱了美国经济对全球经济的拉动作用,削弱了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主导地位;另一方面,危机颠覆了市场原教旨主义意识形态。美国在危机中的所作所为和在国际社会中所推广的“华盛顿共识”自相矛盾 ,这对美国构成了辛辣的讽刺。因此,次贷危机对美国的打击,不仅仅局限于实体经济方面,还体现在意识形态方面。2009年,或许是全球既有金融体系走向崩溃的一年,对有责任感的国家和国际组织来说,重建国际金融秩序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加迫切。

(二)新兴国家(地区)积极应对,期待转“危”为“机”

在美国体系的发展历程中,近年来新兴国家(地区)的快速成长既是该体系全球扩张的一个结果,也是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1世纪,中,印、俄、巴等人口及经济规模庞大的四国加入这一体系,将资本主义的美国体系时代推向了顶峰。本次金融危机使美国体系岌岌可危,作为该体系的重要组成成员,新兴国家(地区)同样受到金融危机的困扰和冲击。目前新兴国家(地区)在金融海啸中共同面临三个问题:一是出口贸易受阻;二是大量海外投资撤离;三是美元贬值导致外汇储备及社会财富的迅速流失。2009年,本次金融危机的第三次冲击波已深刻影响到东欧等新兴国家,使东欧国家陷入货币与债务危机的泥潭,导致这些国家的资本大量外逃、货币急剧贬值。在美国体系内的新兴国家因金融危机而焦头烂额的同时,中国的金融体系并未因为这场全球金融危机而受到很大损害。当前金融危机对中国金融的传染机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美国货币政策主导的流动性周期传导机制,二是国际贸易传导机制。对于货币政策流动性周期传导机制,克鲁格曼指出,2000-2004年美国低利率政策导致房地产泡沫,而后过度紧缩货币政策导致泡沫破灭,格林斯潘的货币政策难辞其咎。由此可见美国金融泡沫周期性特点与央行的货币政策周期是一致的。当前美国政府为了渡过金融危机,对金融市场注入超额的流动性,而全球经济体规模第一的美国货币政策势必对中国的货币政策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谨防美国货币政策主导的流动性周期传导机制是目前我国抵抗金融危机需要特别重视的一个问题。

相对货币政策主导的流动性周期传导机制,国际贸易传导机制的传染速度要缓慢一些。因为国际贸易传导渠道还需通过汇率、价格和全球需求等对实体经济进行传导后,再对金融体系的资产负债和利润率产生影响。人民币升值对贸易品价格传导、外部需求下降和贸易保护主义对我国进出口数量的不利影响在2008年11月已经开始显现。2008年12月份的进出口总额延续了11月的负增长,增长率为-11.1%,另据我国国家海关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1-2月,我国重点商品进出口总额3300.7亿美元,比上年同期降低了26.89%,将近90%的商品进出口额同比出现下滑。[6]在金融危机行进中,中国的出口不可避免要受到美国和欧洲需求疲软的影响,其萎缩可能会导致公司盈利表现不佳和信心低迷,从而抑制了对出口型行业的投资热情和就业。[7]

为解决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我国政府提出了“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应对策略,同时国内的货币政策及财政政策也相应做出应急处理,如第一轮4万亿经济刺激方案已推出5个月;2009年一季度的4.58万亿元新增贷款也创下了历史新高,在此宏观经济政策背景下,中国刺激计划的效果已经开始显现。作为世界上外汇储备最庞大的国家,截止到2008年底我国的外汇储备已达19460亿,[8]而外汇储备结构中主要是美元储备,因此中国经济势必与全球体系捆绑在一起。因此,深刻的反思及积极行动是化“危”为“机”的必须,而在全球金融体系动荡的局势面前,我国应强化人民币国际优势地位,把握金融版图变迁的话语权。■

参考文献:

[1]明金维.美国金融危机缘何殃及全球[DB/OL].新华网,[2009-3-10].http://www.xinhuanet.com.

[2]袁剑.大裂变来了?[DB/OL].凤凰资讯,[2008-08-01].http://www.ifeng.com.

[3]湖北省政府金融办,人民银行武汉分行联合课题组.对当前美国金融危机的思考演化、成因与效应[J].武汉金融,2008(12).

[4]蓝庆新.新自由主义的失败与美国金融危机的警示[J].国际资料信息,2008(11).

[5]章玉贵.全球既有金融体系或许在今年崩溃[N].上海证券报,2008-9-16.

[6]2009年1-2月中国重点商品进出口分析[DB/OL].中商情报网,[2009-3-27].http;//www.askci.com.

[7]马红霞.金融危机国际传导机制的新特点[N].经济参考报,2009-04-08.

[8]中国人民银行.2008年国际金融市场报告[Z].2008.

The Enlightenment of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Introspection of Value and Reconstruction of System

CHEN Hong

(Zhong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Law,Wuhan 430060,China)

Key word: subprime lending crisis; financial crisis; financial values; system reconstruction

作者:陈 红

上一篇:初中口语教学论文下一篇:小学语文教改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