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儿生态道德教育论文

2022-04-16

摘要: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儿童作为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重要对象,对其进行生态道德教育,是生态德育的新趋势。笔者从儿童生态道德教育实践活动特点、探索路径以及经验与启示三个方面,对兰州市儿童生态道德教育实践活动进行探索。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少儿生态道德教育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少儿生态道德教育论文 篇1:

以本土资源为特色的少年儿童生态道德教育实践研究

东莞市儿童活动中心是公益一类校外教育机构,作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实践基地,应紧紧围绕东莞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机遇,挖掘地域文化资源,强化自然生态、文化生态道德教育,使我市少年儿童树立起经济社会发展所要求的生态道德观念,激发生态道德情感,成长为高素质的现代公民。

少年儿童生态道德教育观念情感实践研究一、研究思路

儿童的生态道德行动非常重要,儿童若能积极投入到创建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之中,为生态文明建设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将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东莞市儿童活动中心是公益一类校外教育机构,作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实践基地,应紧紧围绕东莞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机遇,挖掘地域文化资源,强化自然生态、文化生态道德教育,使我市少年儿童树立起经济社会发展所要求的生态道德观念,激发生态道德情感,成长为高素质的现代公民。

当前,学校依然是生态道德教育的主要场所,但学校生态教育活动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在集体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应试教育下,道德类教育被弱化,内容和形式过于简单,缺少多方面发展的环境和条件。广大少年儿童热爱大自然,渴望参与性、自主性强的社会教育实践活动;家庭虽然对儿童生态道德素质有重要的影响,但家长本身相关素养参差不齐,整体水平有望提高;校外教育的公共性、公益性、创意性能够吸引学校和家长,校外教育机构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优势互补,对于儿童生态道德的培养尚有许多空间,能够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提供丰富的教育实践活动范式,能够形成比较和谐的相互支持的格局。

实践无止境,创新无止境。东莞市儿童活动中心遵循德育为先、活动育人的素质教育理念,将未成年人道德建设工作常态化,重视实施全国少年儿童生态道德教育实践研究计划,在探索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生态道德教育机制方面,在发挥参与社会教育、牵头家庭教育、衔接学校教育方面的独特性功能、构建生态道德教育模式研究方面有所突破,有所创新。有关论文荣获广东省教育创新成果三等奖,有关教育活动获“心中有祖国心中有他人”全国少年儿童主题教育活动组委会优秀活动奖与优秀组织奖。利用本土资源培养少年儿童生态道德教育课题,是东莞市儿童活动中心在此基础上的进一步探索与实践,期望通过特色研究与实践、使少年儿童生态道德教育更具生活情趣和时代气息,更符合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以及校外教育规律,形成以本土自然文化教育资源为特色的生態道德教育活动框架。

二、实践研究的过程与方式

(一)以本土自然文化资源为特色的少年儿童生态道德教育的研究设计

研究设计聚焦四个关键领域:

一是聚焦自然生态领域。东莞自然生态条件优越,有古老的东江、石马河和寒溪河三条自然河流,有西部平原河涌以及包括古运河在内的水库联网景观,有山地丘陵区为基础的生态屏障和绿色生物通道,有大圳埔湿地公园等众多生态园区,有松湖烟雨、虎英叠翠、板岭凝芳、莲峰赏鹭、金沙漾月等“东莞八景”。在东莞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原生态系统破碎化过程严重,迫切需要从未成年人抓起,学习认知人与自然的关系,牢记人是自然之子,学会敬畏自然、善待自然、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二是聚焦文化生态领域。所谓文化生态,是指文化世界内在的各要素在互相制约、互相推动、互相协调中构成的一个具有相对闭合性的动态循环。东莞有两千年的历史,是岭南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中国近代史的开篇地和改革开放的先行地。东莞有中外闻名的虎门销烟,有发端于东莞可园的岭南画派,有山区荔枝节,水乡龙舟节,有南社遗韵、故垒雄风、东纵丰碑等“东莞文物八景”。在这个领域开展少年儿童生态道德教育研究意义深远。

三是聚焦经济社会领域。在社会经济领域开展相应的生态教育实践活动,能够使孩子受到“天人合一”的思想启蒙,在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同时,更要有人与社会、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认知,理解绿色经济和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密切,切身体会东莞经济社会双转型的紧迫性,主动承担绿色责任,践行生态文明。

四是聚焦学校与家庭教育领域。学校和家庭依然是实施儿童生态道德教育的重要力量。因此,要有效发挥校外教育机构服务、凝聚、教育广大少年儿童的实践课堂作用,通过与学校教育的有效衔接,牵头和带动学校、家庭有计划、有规模、有成效地将生态道德教育活动开展起来,特别是通过以直接经验的学习,来直接适应社会文化的新要求。

(二)以本土自然文化资源为特色的生态道德教育活动设计与实施情况概述

东莞市儿童活动中心围绕自然生态设计的实践活动有:牵手山区小伙伴系列活动——城乡儿童结对、互访、学习、劳动,感受自然的美好,生活的幸福;走进香蕉蔬菜研究所学做小小农艺师;走进奥运蔬菜基地种植蔬菜、采摘瓜果;走进植物园践行“我为东莞添新绿”诺言;走进蜜蜂基地观察蜜蜂的生活、养蜂人的生活;联合气象局开展“恶劣天气如何自救”讲座;组织参观污水处理工厂、调查运河水。

围绕文化生态设计的活动有:寻访“莞香”“莞草”主题探究活动,讲述“我的东莞故事”“画说东莞故事”;开展“莞邑大地行”系列采风活动,了解“木鱼歌”等东莞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访东江纵队抗日根据地,感受“龙舟节”等东莞风俗民情。

围绕经济生态领域设计的实践活动有:走进华美食品公司开展“为月饼包装减负”中秋节亲子主题教育活动,让孩子们感知名牌企业的绿色理念,动手制作月饼,发挥创意,想办法为月饼包装瘦身,使一样的节日有了不一样的快乐感受。走进“徐福记”糖果工厂参观,调动儿童各种感官参与,企业就“如何保障食品安全”召开小小记者招待会。走进南方电网参观,让孩子了解城市的能源运作,学习科学用电、绿色用电。

面向学校与家庭教育领域的活动设计有:“绿色生活、绿色责任”地球日倡议活动、“绿手帕行动”、“绿色小卫士”宣传与环境探究活动、“师生与专家面对面畅谈幸福生活座谈会”、“幸福东莞每天绽放新精彩”书画创作系列活动等。

三、少年儿童参与以本土资源为特色的生态道德教育活动成效与启示

1.生态道德的培养需要同时树立自然生态与文化生态理念。参与文化生态道德教育实践与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实践活动不同,文化生态的保护时刻离不开人的实践与传承。例如,莞香代表东莞的传统,可东莞人在改革开放几十年之后,回想自己的历史时,才骄傲地发现具有深厚人文历史的莞香,若不是精心发掘和培育,它也不过是一种极其普通的植物而已。听说大岭山鸡翅岭的农人恢复了种植莞香的传统,中心带孩子们到大岭山实地考察,开展寻访莞香活动。在东莞寮步镇,名扬遐迩的寮步古代的香市虽然见不到了,却找到了香市文化公园与这里的车市,它们一并成为寮步社会经济发展的一道新风景。一个地区的文化生态需要主动维系,需要一代代人的精心守护,否则,它极有可能陷入瘫痪或衰减状态。保护自然和文化生态需要生态道德教育的介入。少年儿童生态道德教育,就应该教育孩子从小自觉担负起维护文化生态、促进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的重任。

2.构建全面、全过程的学生参

与机制。我们不断创新活动形式、内容,激发少年儿童参与生态道德教育实践活动的热情,启发儿童了解自然生态环境,发现生态环境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良好的生态道德。每次活动和学校进行充分联动,尽量辐射全市中小学。如“幸福东莞每天绽放新精彩”东莞市少年儿童书画摄影比赛,共有250多间中小学幼儿园数万人自主参与了对8563幅作品的网上投票评判,以儿童独特的视角评选出3000多幅优秀获奖作品。为了扩展活动的影响力与吸附力,“关注食品安全,共创美好生活”四格漫画大赛活动联合了东莞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共同主办,北京、深圳、东莞等地教育专家共同助推,为100多間学校美术教师开设少儿漫画技能研习班,既满足了教师专业成长与宣传生态文明的要求,又达到了教师在指导、学生在素材采集创作过程中形成良好的食品安全意识的目的。为了激励孩子们继续关注食品安全,我们将获奖作品汇编成册,让孩子们在欣赏漫画作品的同时,增长和传播相关知识、提高宣传贯彻食品安全法的社会责任意识。

3.确立广泛的合作伙伴关系。“关爱自然,关注儿童成长”的全国少年儿童生态道德教育活动是一项系统工程。因此,各界关注、上下联动、广泛合作,是建立生态道德教育长效机制的重要方面。东莞市儿童活动中心在市妇联、教育局等东莞市小公民道德建设计划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的重视和支持下,坚持开展少年儿童生态道德教育实践活动,形成了儿童生态道德教育的支持系统。各项活动与东莞市45间小公民道德实践基地、与生态园、植物园、农科所、林科所、种子研究所、香蕉蔬菜研究所等单位密切合作,构建起主题教育的共同体,协力完成少年儿童生态道德教育任务。在活动后续教育宣传过程中,市科技馆、图书馆、学校成为活动展示展览的主要阵地,使少年儿童生态道德教育联盟更加广泛。

4.生态道德教育实践活动有助于提升儿童整体道德水平。生态道德教育活动的设计与组织实施,从儿童的实际需要出发,特别注重创意和时效性,注重多层次、多方面道德目标的达成,因此孩子参加每次活动都有新鲜感,都能够获得综合体验、深刻反思等实际效果。例如,走进东江源头横河镇开展牵手山区小伙伴交流活动,首先,由活动中心联络城乡两地学校围绕教育活动目标互相签署生态道德共建协议。其次,组织不同家庭结对,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城乡两地的孩子都能有所发现、有所收获,深刻体会简约生活之美好,劳动收获之快乐。参与活动的孩子在活动后共享活动专题网站,传送图片,记录感受,抒发情感。一次次活动目标的实现不断强化了儿童道德水平的提高。

5.儿童和相关群体参与活动的积极影响与社会效益显著

丰富多彩的生态道德教育实践活动受到老师和家长的好评,也得到媒体的关注。一年里,我们利用本土自然文化教育资源,创新教育活动设计30多个,卓有成效地开展相关活动近百个,直接参与活动的学校、幼儿园600多个、参与儿童达14000多人(次)。电视台报道10次、报纸报道6次、东莞阳光网、东莞时间网、东莞青少年网各报道7次。250多名学员在全国、省、市各种比赛中荣获一、二、三等奖。实践研究活动贯彻了儿童参与原则,搜集了大量老师、家长、学生对相关活动的反馈意见,广大师生和家长成为更加踊跃的参与者、实践者,生态道德教育活动的社会效益进一步扩大。课题《利用本土自然文化资源培养少年儿童生态道德的实践研究》在全国“双有”少年儿童生态道德教育计划项目中荣获优秀研究成果奖,并被评为全国生态道德教育活动实践基地。

总之,我们的生态道德教育实践研究还很粗浅,仍需努力探索校外人才培养的各种途径,担负起儿童校外教育工作者立德树人的光荣使命。

语文教学的开放性浅议刘冬玲(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东关小学)

语文教学创新理念开放性一、语文教师在开放课堂教学中应把握好“四性”

1.兴趣性。语文教学强调大语文观的教学主张,就是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主渠道,向课外阅读开放,向其他学科开放,向我们现实生活开放,语文学习这种时空的扩张外延,必须以学生学习兴趣为保障,只有保持浓厚的兴趣,这种教学模式才能得以实施。

2.实践性。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强调学生的全程参与性。教师要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拓宽语文学习渠道,为学生创设更为丰富的语文实践机会,让学生在主体实践中锻炼提高语文素养。

3.综合性。创新语文教学模式,我们就必须要强调语文学习这种语言科目的综合性的学习,既有学习内容的综合,又有学习方式的综合,还有学习评价的综合。因此,新的语文学习要求教师处理好教学资源诸多要素之间的关系,使其最大功效地发挥作用。

4.可行性。创新语文教学模式,实施开放性探索。教师要统筹考虑教学资源和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身心健康状况的各方面因素,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来具体进行实施。否则难以取得实效。

二、语文教师在具体的开放性教学中应注重灵活的方式

1.阅读分享式。语文课,要遵循“以读为本”的原则,课堂上要适时激发读书兴趣,组织读书活动,指导读书方式,检测读书效果,让学生交流读书心得,品尝读书喜悦。如教学《草船借箭》一课,课前引导学生预习作业,查找三国时期历史知识,了解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课后,引导学生阅读《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章节,向课外延伸。这样的教学,不仅可以获得丰富的知识,而且可以开阔视野,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提高语文能力。

2.讨论分享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设计问题情境,指导学习方法,确保足够的学习时间和空间,组织指导学生通过个体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动眼、动口、用耳、用脑,感悟、交流、运用。

3.辩论分享式。在学生自学自悟的基础上,通过反复阅读课文,提出学习中有价值的疑难问题,或者由老师提出质疑,让学生进行辩论。

4.发散学生的思维。在充分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对有些故事性强的课文,可让学生续写故事、改写故事,也可以让学生在课文的留白处画插图等,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发散思维,培养创造思维和语文表达能力。

三、注重课外实践,突出学生自主发展

1.深入开展读书活动。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因此,要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以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指导学生的读书方法。

2.健全課外兴趣组织。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成立书法、绘画、小主持人、文学欣赏、故事大王等各种兴趣小组,充分满足学生的心理要求和表现需要。

3.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如组织参观游览活动、访问名人、社会调查、当语言文字小医生、设计广告词、写春联等。

4.利用现代媒体,拓展学习渠道。充分利用电视、网络等媒体,拓展语文学习渠道,语文新课程标准为我们的语文学习提供了开放式的新天地。

实施趣味教学法,激发小学生求知欲徐慧娟(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胡集镇徐庄完小)

小学数学趣味教学教学情境一、教师要创设趣味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刚接触数学,有一种陌生和抽象的距离感,感觉到“难或不习惯”,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利用现代教学媒体和讲故事、游戏、表演等教学手段,创设出趣味盎然的情境,点燃起学生好奇心,激发学生探求知识欲望,诱导学生积极主动去学习数学。例如,我在讲授“分数的大小比较”时,一上课就先让孩子们听故事:师:小朋友,你们爱听故事吗?生:爱听!师:好,老师讲一个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的故事。不过听完这个故事,要请小朋友们回答问题,你们注意听呦:话说唐僧带领孙悟空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有一天,天气非常热,孙悟空叫猪八戒去找西瓜解渴,不久,八戒浑身汗淋淋地抱着一个大西瓜回来。悟空说:“为了公平些,每人吃1/4吧。”八戒瞪大了眼睛,满脸不高兴地说:“西瓜是我找来的,应该多分一点给我,我要吃1/6,最少也要1/5”。悟空听了直笑,连说:“好、好”,马上切了1/6给八戒,大家高高兴兴在吃西瓜,可贪吃的八戒这时在一旁拍打着自己的脑袋,连说:“傻瓜,真傻!”这是为什么呢?(学生在下面议论,气氛活跃。)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分数大小的比较”,看看八戒傻在什么地方。

一段生动形象的小故事,创设了最佳的教学情境,激起学生解疑兴趣。

二、教师巧妙设计课堂游戏,充分调动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游戏是人见人爱的活动形式,孩子们更是喜爱游戏,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把游戏引入课堂,不但能达到巩固知识,激发兴趣的目的,也是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提高教学质量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一课时,课尾我准备了一个将加法算式改写为乘法算式的练习,我用学生们喜爱的机器猫来做游戏,我说:“机器猫为大熊、壮壮、花花、亮亮都准备了礼物,谁愿意帮机器猫送礼物?”(礼物上写着乘法算式,人物身上写有加法算式)学生争先恐后地做题,这时我又配上动画片中的音乐,欢快的音乐一响,学生们学习的兴致也就又来了。

三、教师要积极创设兴趣空间,释放孩子们的学习热情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一定要给每个学生留出充分发挥自己的空进,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对学生通向正确答案的不同路径和解答都要给予认可和充分的肯定,多表扬他们,鼓励他们;允许学生犯错误,允许他们随时地对自己观察到的现象、思考的问题、听到的讲解提出疑问,要关注新颖独特的想法和做法,也要关注学生中哪些看来比较“笨”的方法。让学生喜欢“百家争鸣”,使学生从中感受到兴趣,课堂也会因此焕发出开拓创新的活力。

四、教师要精心设计练习题目,巩固学生兴趣

知识的掌握,就需要反复练习,练习是巩固所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必要途径,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如师生间经常组织讨论、争论、开展学习质量自我评估,加强直观演示及学具的使用,一式多变,一题多变、多问、多解,在实践活动中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认识数学知识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价值和作用,进而提高学生们对数学的兴趣和能力。

作者:赵美荣

少儿生态道德教育论文 篇2:

兰州市儿童生态道德教育活动的实践探索

摘  要: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儿童作为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重要对象,对其进行生态道德教育,是生态德育的新趋势。笔者从儿童生态道德教育实践活动特点、探索路径以及经验与启示三个方面,对兰州市儿童生态道德教育实践活动进行探索。

关键词:儿童生态道德教育;儿童主体;探索路径

作者简介:单家天,兰州市少年儿童活动中心指导科科长,中学高级教师,负责全市少年儿童主题教育活动的策划与实施。

生态道德教育是指教育工作者从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睦相处和互惠共生的生态道德观出发,启发引导人们为了人类长远利益和更好地享用自然、享受生活,自觉养成爱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生态保护意识、思想觉悟和相应的道德习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环境问题日益凸显,黄河水土流失加剧、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水资源缺乏、冰川融化加快……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全球性的问题。在这样的潜在危机下,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全球将“可持续发展教育”作为构建人与自然关系的新希望。儿童作为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重要资源,对儿童进行生态道德教育,是生态德育的新趋势。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儿童生态道德教育项目应运而生。

儿童生态道德教育项目是中国儿童中心于2009年开始立项实施的,是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建设生态文明而开展的一项课题研究。兰州市从2010年把这项教育活动纳入全市校外教育工作,在中国儿童中心的指导下,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在相关部门的大力配合下,至今开展已有十余年。兰州市少年儿童活动中心(以下简称市少儿活动中心)的各位校外教育工作者,不断总结经验,完善活动,在实践中探索和研究,不断学习。市少儿活动中心与儿童一起,在探索中顿悟,从实践中成长,设计出一系列符合儿童心理发展特点的儿童生态道德实践活动,初步建立了一套知、情、意、行相结合的儿童生态道德教育模式。

一、儿童生态道德教育实践活动特点

(一)立足本土特色,传承生态文明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的长远大计。少年儿童是民族的未来,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儿童的生态道德教育至关重要。市少儿活动中心作为分管全市校外教育工作的机构,遵循德育为先、育人为本的素质教育理念,立足兰州实际,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围绕树立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理念,挖掘地域文化资源。以本土自然文化为特色的研究设计一般有四个关键领域:一是聚焦自然生态领域,利用本地自然资源的优越性,引导儿童向自然学习。二是聚焦人文生态领域,人文生态指某一地区群体成员共有的生活方式以及本区域人文状况的反映,需要人类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与环境相互作用,强调人与自然是统一的。以当地人民长期发展中逐步形成的生产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和艺术表现形式为出发点,开展少年儿童生态道德实践活动。三是聚焦经济社会领域,从当地社会经济实际出发,形成社会生态良性循环发展模式。四是聚焦儿童熟悉的社会场所,如学校、家庭、社区等领域,开展“节约用水”“垃圾分类”等系列活动。[1]

兰州市在全国开展少年儿童生态道德实践项目大框架确定后,结合本地四面环山、黄河穿城而过的地理特点和资源优势,从主题设计、活动方案、活动过程等方面入手,精心策划组织开展了“我爱母亲河”“我为兰州添一抹绿”全市少年儿童生态道德实践活动,从了解黄河对华夏文明的深远影响、黄河生态现状、如何科学开发利用黄河水资源、种植一株花一棵菜等内容入手,通过生态知识学习与宣传、生态环境调研、保护黄河实践等形式展开活动,培养儿童树立牢固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理念。

(二)深化行动研究,提升教师能力

生态道德教育中的行动研究,是指教师在解决实践问题时进行一系列主动的、反思建设型的行动,形成“计划—行动—观察—反思—计划”的实践模式。生态道德教育的目标和内涵需要通过教师主动和创造性完成。培训一名教师会使更多的孩子受益。教师作为儿童发展中的“重要他人”,教师的长足发展是儿童生态道德教育的重点。[2]

兰州市生态道德教育实践活动通过两种形式推进教师能力建设工作。一方面,在生态活动启动之初,市少儿活动中心专门聘请各行业的活动指导专家对全市校内外辅导员进行专业辅导,加深教师对儿童生态道德教育的认知理念,掌握开展活动的方式方法,指导教师不断加强实践活动中道德目标的提升和对儿童参与能力的培养。全市校内外辅导员自身的专业成长在制度上更加规范化。每年一次的教师培训,上半年开展广泛的生态道德教育知识的培养,注重“知”的汲取;下半年注重对教师实践的指导,进行教师观摩、体验式教学等,重视学习中教师的“知行合一”,提升教师的教育能力以及生态道德思维和生态道德情操,为教师提供多样化发展。另一方面,在活动过程中,坚持行动研究的工作模式,针对教师在具体教学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对问题提出方向性的解决策略、方法或途径,以及对工作的思考、感悟和经验,探索新型的教育教学模式。我们还策划组织编辑了《兰州市校外教育专刊》,促进教师对研究的重视。

(三)强调儿童主体,促进儿童发展

教育的重要原则之一,是儿童成为行动的主体,成人和儿童角色互换,成人逐渐成为儿童的协助者,儿童与成人共同做决定。市少儿活动中心的儿童生态道德实践活动不断创新活动载体,完善活動内容,从最初的“我爱母亲河”,到近年来的“为兰州添一抹绿”,儿童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慢慢凸显,儿童从最初的“观察者”转变为“参与者”。根据罗杰·哈特的“儿童参与阶梯图”,在开展“我爱母亲河”生态活动时,儿童只是象征性参与,参观自来水厂、水电站、污水处理厂以及黄河风情线等,侧重儿童的认知和情感表达;到开展“我为兰州添一抹绿”时,活动由儿童发起,儿童作为主体进行实践。让儿童从“种一粒种子”着手,播种茄子、菠菜、莴笋等蔬菜种子,观察种子变化,用文字、绘画或摄影等形式,记录植物生长过程、遇到的困难等,在活动中行动、参与、体验、反思,将生态道德意识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促进儿童道德生态品质的养成和提高,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四)探索活动模式,从“知”到“行”转变

儿童生态道德项目,要体现儿童生理、心理发展规律,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遵循儿童认知水平及情感发展需要,设计出丰富的生态道德实践活动,吸引儿童积极参与,推动儿童生态道德意识可持续发展。

为此,我们根据儿童的心理发展过程,初步设计了一套集知、情、意、行于一体的儿童生态道德教育模式(见下图)。

生态道德认知,包括固定的生态道德知识,儿童对人与环境关系的认识以及自己作为生态环境的主体,对生态环境影响能力的认知情况。生态道德认知是源头,是了解儿童生态道德状况的前提和基础。[3]如在活动过程中,儿童参观黄河风情线,了解黄河文化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在种植植物前期,儿童通过网上查阅资料,了解蔬菜的生长习性、对温度湿度等环境和土壤的要求、成长过程中的管理等知识,都是对儿童生态道德认知的巩固。

生态道德情感,包括对自然环境中各种生态现象的喜怒哀乐和价值判断,表现在儿童身上时,外化为对美丽自然的喜爱,对生命的敬畏,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荣誉感,对环境现状的评价和感受。

生态道德意志,是儿童支配自己的生态道德行为,克服各种困难、实现生态道德既定目的的心理过程。如在生态保护过程中,会遇到阻碍或各种各样的困难,就像植物的生长,不是一蹴而就的。在植物的成长过程中,会遇到诸如温度、湿度、光照、肥料等许许多多的问题。在面临问题时,首先要保持良好心态,不着急,不慌乱,认真学习,冷静思考,相互交流,逐步解决难题。同学们在这个过程中,感受挫折,应对挫折,在总结与反思中,提高自己应对挫折的能力。

任何心理过程都会外化成行为表现出来,儿童生态道德行为注重儿童的体验和实践,生态道德实践活动要为儿童创设自主探索空间,让儿童走向户外、走向大自然,去体验,去观察。将认识环境、尊重自然、保护生态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让学习知识成为看得见、可触摸的体验过程。生态道德实践活动的价值在于它重视学生体验的直接感受,通过体验和实践,将生态道德内化为自己内心的价值体系。在生态活动中,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启发他们思考和實践,激发儿童学习的兴趣,引导儿童动手实践。比如在生态道德实践活动“我为兰州添一抹绿”的“植绿播绿”环节,学生们用全市统一配发的各种蔬菜种子,利用学校、社区房前屋后的空地和家中的阳台开展种植活动。运用生态道德认知过程中汲取的生态知识指导儿童的生态实践行为,反过来又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系统。

有的同学在成果小论文中写道:从拿到种子的那一刻起,上网了解这种植物的形态特征、产地生境、生长习性、繁殖方法等;到种植栽培过程中,遇到很多难题,但每次都能从难题中汲取经验教训,坚信“失败乃成功之母”;到最后看到从土里冒出的小芽,感叹生命力的顽强。我们作为大自然的一部分,一定要珍惜、爱护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

儿童描述的这样一个生态道德教育实践过程,正是儿童主体性、参与性的重要体现,儿童将实践过程中的生态道德意识逐渐内化,增长其道德知识,培养其道德情感,锻造其道德意志,指导其道德行为。

二、儿童生态道德教育实践活动的探索路径

(一)政府牵头多方联动,加强社会资源整合

兰州市少年儿童活动中心隶属于市政府,是分管全市校外教育工作的公益一类校外教育单位,由政府全额拨款,活动经费有保障。在工作推进过程中,由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市教育局、市环保局、市校外教育办、市关工委等牵头,由各个主办单位负责人组成生态道德实践活动班子,设立各项职能工作组,推进生态道德实践活动高效的开展。市少儿活动中心同时还与甘肃省农科院、甘肃省防沙治沙研究所、甘肃柴家峡水电站、兰州水务集团、兰州市七里河安宁污水处理厂等单位进行合作,聘请有关专家和专业人员为校外活动辅导员进行培训,提升活动的品质和效果。

其次,对社区产生辐射作用,积极开展儿童生态道德实践活动。社区是儿童“家门口的自然”,利用社区的便利性,让儿童在“家门口”体验参与生态自然学习,亲手种植一草一木,美化社区环境,提升儿童的家园情怀和责任感,营造有利于儿童成长的社区生态环境,实现“绿色社区”等理念。[4]因此,市少儿活动中心通过“文化输出”,培训校外辅导员,深入到社区,对社区生态文化进行指导,形成良好的社区生态文化氛围。

同时,发挥媒体舆论的导向作用,加强与新闻媒体的密切联系,广泛及时地宣传报道生态道德教育活动动态,增强活动的社会影响力,形成良好的社会生态氛围。自上而下,政府主导推动,形成联动式的生态道德建设体系。

(二)构建系统培训体系,建设高质量教学团队

在培训上,有团体培训和个案指导两种模式,每年邀请生态道德教育活动指导专家对全市校内外辅导员进行专业辅导,采用参与式教学体验,重视教师的知行合一,以案例分析和实地情景教学演练展开,加深教师对儿童生态道德教育的认知理念,使教师掌握开展活动的方式方法,指导教师不断加强实践活动中道德目标的提升和对儿童参与能力的培养。其次,与一些儿童教育科研平台做好交流,提供一些科研培训与研讨机会等,提升教师行动研究的能力。

(三)抓实基层工作,推动活动开展

每年年初,市少儿活动中心通过各县区校外教育办,组织各辖区内中小学校生态道德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学校少先队组织和社区未成年人教育组织,利用校外活动时间引导未成年人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实践活动,加深未成年人对自身生活、学习环境的了解,增强未成年人的生态道德意识,推动绿色校园、绿色社区和绿色城市建设。各中小学校由少先队大队、团委牵头,结合各自实际,制定生态道德项目实施计划,积极宣传动员,成立活动小组,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在“我爱母亲河”生态道德实践活动的成果征文中,有针对当地生态环境的调研报告,有对黄河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思考,也有对参加活动的思考、感受等。如兰州市第五十九中学开展以生态道德实践活动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活动,组织高一、高二年级学生成立课题小组,在老师指导下用排油烟机中的废油制作肥皂、用果皮制作环保颜料、探索垃圾分类的意义等多项成功课题,使同学们体会到废旧物品的利用价值。城关区华侨实验学校环保社在老师带领下,经过3个多月的徒步考察,行走200多公里,对黄河兰州段排污情况进行了调研,撰写多篇调查报告。这些活动从生态道德建设热点问题出发,聚焦经济社会领域,从小处着手,使儿童了解与民生关系密切的居民用水用电、垃圾分类的好处和意义,从人与社会、经济以及社会可持续发展关系角度出发,转化儿童认知观念,让儿童理解生态文明建设与民生福祉的息息相关。

三、经验与启示

(一)社会宣传与资源整合相结合

整个社会对生态道德意识淡漠,加强生态道德教育的宣传,利用新传媒等手段,使整个社会形成生态道德风尚,在潜移默化中对儿童产生影响。

运用家庭学校的榜样力量,社区的便利性以及各类社会机构丰富的资源,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社会宣传格局,通过一些特定的环境节日进行宣传,在全社会形成讲究生态道德的风尚。

通过这些方式结合的教育,最终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使生态道德知识深入人心。

(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将生态道德教育纳入课堂,坚持理论灌输的方式,将生态道德教育作为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

要多组织儿童的生态道德实践活动,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展开:如立足地域的天然优势,让儿童了解甘肃的物种分布、这种环境形态下什么特点的物种更适宜生存;学习小麥的生长环境,如何分辨冬小麦和春小麦的区别等;现场了解马铃薯的繁殖栽培技术,观看马铃薯脱毒栽培过程;了解沙漠的形成、沙漠对人类生活的危害、防沙治沙的方式、沙生植物的驯化与栽培、当前治沙的成果等,指导儿童用尼龙沙障、麦草沙障开展治沙实践活动;立足实践,从小处着手,给儿童发放植物种子,发挥儿童的主观能动性等等。

(三)言传身教与习惯养成相结合

儿童作为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儿童的生态道德水平决定未来社会的生态文明状况。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儿童的生态道德意识与家长的习惯培养和言传身教是分不开的。[5]根据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人在儿童期,其主动感得到发展,注意力开始转向外部世界,正是形成各种意志能力的关键期。心理学家班杜拉认为,人在儿童期,大量行为都是通过模仿以及榜样行为获得。此时,家长对自己的行为形成规范,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感染孩子,孩子就会树立起良好的环境意识,形成保护环境、爱护生命的意识,最终成为自身的行为习惯。儿童通过观察自然、触摸自然、感知自然,帮助他们建立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引导儿童在生态道德教育方面的可持续发展。

儿童生态道德教育,是一场没有终点的教育行动。自然对人类的意义非凡,健全的生态是人类生存的基础,也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精神家园。从儿童期开始,转变传统观点,人类不应是利用大自然,而是与大自然共生共荣,形成生命共同体,向自然学习、尊重大自然,无论植物、动物还是我们人类,每个生命都值得被尊重。

未来,我们会从儿童可持续发展、教师的专业发展、生态道德教育活动载体、各方资源整合以及生态道德教育基地的建设等角度出发,积极探索,普及提升,为建设生态文明大国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赵美荣.以本土资源为特色的少年儿童生态道德教育实践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 2014(11):12+119.

[2]霍雨佳.少儿生态道德教育的实践探索[J].现代中小学教育, 2014(12):25-27.

[3]代峰.当前我国儿童生态道德状况分析[J].伦理学研究, 2010(002):49-55.

[4]汪倩倩.生态道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探析[J].浙江青年专修学院学报,2010(3):6-8.

[5]王婉如.当代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9.

作者:单家天

少儿生态道德教育论文 篇3:

2014年度生态项目工作报告

一、项目理念落地与转化

德州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现有幼儿园、早教中心、校外活动部、特色培训部等部门,是兼具教育培训、儿童娱乐、大众健身、生态休闲四大功能于一体的公共活动场所。中心始终坚持“服务于妇女儿童、服务于社会”的工作宗旨,以“一片生态的绿地、一个寓教的空间、一份时尚的健康”为设立理念,突出“关爱”主题,本着对儿童的爱,遵循严谨的治学态度,以保育为基本,以保教为重心,更加注重陪养孩子正确的思维意识和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自承办生态道德项目以来,中心就以活动部为阵地,整合社会资源,充分发挥我市校外素质教育活动阵地的优势。通过开展多种丰富的校外活动,对少年儿童进行爱祖国爱家乡教育、生态道德教育,使少年儿童在学习与活动中提高思想道德、生态道德水平,培养兴趣爱好、艺术情操、专业特长、开发创造思维、提高实践动手能力。

2014年中心开展的“生态自然、缤纷四季”生态道德项目,结合工作重点,紧密围绕中心“服务广大少年儿童”的职能,以“培养、拓展儿童生态道德情感”为项目理念,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四季变化为线索,根据不同的季节特点开展不同的主题活动,使幼儿在探寻、体验、探究的活动过程中感受生态自然、缤纷四季。本项目整合了植物园、德州晚报、幼儿园、减河湿地风景区等单位资源,主要利用中心园区、植物园、黄河涯、减河湿地、人民公园等处各具特色的绿色自然教育资源,使之成为中心生态教育的活动基地和载体,运用基地内丰富的自然资源,如:土坡、亭榭、各种树木、花鸟虫鱼、水等自然要素为教材,综合绘画、游戏、体验、劳动、表演等活动形式,设计一系列不同主题的生态活动。

历年来基于项目理念形成的系列活动或品牌活动有:“大手牵小手——树木认植认养”活动、“城乡手拉手”活动、服装环保创意大赛、科技生态夏令营、征文比赛、低碳环保图片展等。

二、项目组织管理

整合社会资源,凝聚有利力量,形成整体合力,强化项目建设。

历年来的生态项目均由德州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主办,由中心成立项目小组,本着“统筹资源、提高效能”的原则,整合社会资源和力量,与项目内容涉及的机关、企事业单位如教育局、环保局、气象局、园林处、皇明集团、德州晚报等进行积极沟通和协调,就活动目的和活动实施等相关事宜进行沟通探讨,形成活动共识,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认真听取合作单位对项目实施提出的意见及建议,采纳高质量的建议和措施,借助其资源优势,广泛开展调查和研究,指导项目操作,进行项目监督、评估;充分利用中心现有资源,为项目活动提供宣传的平台,大力营造通力合作的良好氛围,促进项目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发展。主要心得和体会有:

一是加强领导,组织落实:及时成立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明确活动的统筹和人员安排,实行分工责任制,切实提高项目人员对项目的认识,调动参与积极性,加上各部门的积极配合,保证活动的有序进行;

二是整合资源,层层发动:与上级部门和有关单位进行沟通,争取对活动的支持,与相关单位形成活动共识,建立长期的合作机制,借助其资源优势,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

三是精心组织、具体落实:项目实施过程中,注重发挥儿童的自主性,增强其主体意识,进行活动后续跟进,确保活动的深入开展;

四是积极宣传,兼顾长远:联系新闻媒体,扩大活动宣传力度,营造活动氛围,推进落实,确保活动开展的持续性。

三、儿童生态教育活动的特色与思考

中心近几年承办的生态道德活动主要围绕德州地方特色,选择德州生态文化中有代表性的内容,力求以一种平实的、细水长流的工作贯穿少儿发展的始终。从少儿的实际经验和兴趣出发,把少儿的生活实践和生态环境结合,将内容自然融于活动的各个环节之中,努力提供各种让少儿探索、体验实践的机会,让少儿热情参与,在活动中主动花脑筋去思考,有比较复杂的观察、操作、探索、思考和理解的过程,使其心智、情感和意志行为得到发展,让少儿从小去感受、去熏陶、去积淀,并能适度地应用自己的能力去解决问题。

少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我们开展活动要借助多种手段:如才艺展示、故事表演、多媒体、角色扮演、亲子活动、参观体验等手段。首先,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我们注重培植少儿对德州生态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激发爱家乡的情感,真实地感受自己与生态文化、生活的密切关联,对生态有一个初步的感知;其次,通过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开放性,切实关注儿童发展需要,在实际的实施中,注重少儿的参与和自主性,积极创设少儿探索、学习生态知识的条件,帮助少儿通过观察、感受、实践操作等,来正视生态文化、情感的价值,进而由接触到了解、激发爱家乡的生态道德情感及责任感。

亲眼所见、亲耳所闻是少儿获取信息、累积经验的最好的方法,在历年开展的主题活动中,我们在活动中努力创造机会让少儿走进生态生活,了解更多的德州生态特色。如参观气象局科普馆,了解气象与生态的关联;参观中国太阳谷,体验低碳科技等。通过带领少儿体验家乡的生态文化,将生态文化作为少儿了解生态生活的一部分,增长生态知识,使少儿的生态道德情感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为保证活动的顺利开展,我们的项目人员要进行充足的准备,考虑诸如参观路线、外出安全、参观重点、问题引导等。同时要对主题活动做全面了解,并作出深入浅出的分析,指导也要具有启发性和可操作性,扩大加深少儿的认识和理解,促进少儿思维发展,提高生态道德修养。同时整合社会力量,结合社区、家庭的资源,适时深入社区、学校等场所开展活动成果展示和汇报工作,及时进行效果反馈。活动贯穿主线是:首先,统筹考虑。通过环保讲座、资料收集,让少年儿童对生态环保有进一步的认识,激发儿童对生活环境担忧的情感,形成初步的感性认识,调动其参与的积极性;其次,结合活动主题,突出活动重点,发挥少年儿童的自主性,由少年儿童分组进行调查、参观、体验、实践,加深对生态环保的理解,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次,宣传推广。在较大社区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进行生态环保宣传,一方面与前期开展的活动有所呼应,作为对少年儿童参与生态道德活动的检验,另一方面普及生态环保知识,将生态环保理念和知识渗透到活动中,带动社区的少年儿童及家长共同参与,寓教于乐,通过孩子影响家庭,呼吁市民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进而杜绝空气污染的人为因素,使生态环保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

推进少年儿童生态道德教育工作是我们的项目宗旨,我们在活动设计上针对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注重参与性、娱乐性,让孩子走到大自然当中来,倡导儿童在和谐的自然环境中快乐成长。但应该看到的是,我们当前的生态道德教育还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少年儿童生态道德养成规律仍要持续探索,使其对大自然的天然情感能有效转化为自觉的生态道德意识及实际行动。我们期望能有更多的行业、领域通力合作,加强生态活动的品牌建设,通过更广阔的视野对少年儿童的生态道德知识、情感和行为进行教育和指导,为少年儿童生态素质的培养提供一个支持性的社会大环境。

四、教师与项目团队的成长

项目工作开展中,项目团队组成员:项目主管、项目负责人、教师。其中项目主管全面负责项目的统筹规划;项目负责人负责引领团队教师专业技能水平和生态道德教育能力的提高,促进其知识的创新和专业能力的发展;教师是中、青相结合的结构特点,其中中年教师起到了承上启下中坚力量及传、帮、带的作用,青年教师为队伍中的新生血液,为团队水平的不断提高提供了后备力量保障。

项目的开展过程是儿童的生态道德意识从懵懂、培养到提高的过程,对我们的团队和教师的能力也是一个提升的过程,不同形式的活动拓宽了教师的知识面,中心还聘请专家多次组织项目人员学习相关的生态政策、生态材料,大大提高了教师队伍的水平,对生态道德有了新的理解和见解。

而和其他单位的合作、交流也让我们的教师从另一个视角,对项目有新的认识和提高,积极开发有地方特色的主题活动,将收集到的文字、图片、音像等资料都汇集到一起,通过对资料的整理、重组和制作,建成可以学习的交流共享的平台,不仅提高了项目实施的活动层次,指导形式和活动形式也变得灵活多样,提高了儿童参与的兴趣,更好地带动儿童主动反思人类的生活和积极调节自己的生活方式,把爱护环境、节约资源的生态意识转化成生活中的实际行动。

五、社会公共服务能力提升

中心充分发挥现有机制,与德州市妇联、环保局、气象局、德城区教育局、县市区妇联、皇明集团、园林处、德州晚报小记者、德州学院等有关单位和相关部门进行有效合作,涉及了教育、环境、文化、气象等领域,进行了多部门合作、跨领域实施的综合性活动,发挥各自的行业优势,推动中心生态道德项目活动的专业水平再上新台阶,推动了项目的可持续发展。主要支持材料有:气象局——德州气象灾害预警与防御手册;德州供电公司——用电宣传册;环保局——环保宣传画;科技局——科普宣传册等。

中心在与相关单位的合作中,努力发展、充分拓展公共服务功能和公益职能,形成公共服务创新的新思路,自我管理、公共服务的能力也在活动的创新中不断得到提升。

六、社会影响力

中心已经连续开展生态道德项目有五年了,在活动开展过程中,我们根据不同的项目内容选择不同的少年儿童群体,主要覆盖的对象为5~14岁的少年儿童群体,选取的儿童来自德州市中心幼儿园、德州市各中小学,涉及了德州市的各大社区及临邑县的留守儿童学校。通过生态道德教育活动“生态”理念的培育到实践行动中,把少年儿童的道德关怀引入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拓展教育活动空间,使少儿学习到了未知领域的知识,树立少儿对自然的道德义务感,养成良好的“生态德性”,促进他们从一个号令自然的主人,转变为一个善待自然的伙伴。同时通过少年儿童的积极参与,使家长们更多地了解生态环保知识,了解生态环保对现今社会的重要性,提高生态环保意识,使家庭成为低碳生活的倡导者,成为低碳理念的传播者,成为低碳生活方式的践行者,倡导更多的社区居民改变原有的生活方式,通过改变自己改变他人,一起努力改善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以此反哺自然,共同携手建设和谐社区,达到教育好一个儿童,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的目的,将德育扩展到家庭、社会,进一步推动了社区教育、家庭教育与校外教育一体化建设。

七、促进儿童发展

在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可以说城市孩子占大多数的,他们与自然接触的机会很少,孩子们更多的是将时间消耗在各种学习、特长班中,很难体会到身边的大自然是养育多种多样生命的场所,更体会不到大自然赐予我们的能源是珍贵的、需要珍惜的。因此,在活动中我们根据不同儿童的特点,进行分组搭配,使少年儿童能够相互交流,同时积极听取儿童的看法,并给予指导。在我们开展的项目活动中,有许多的内容是儿童日常生活中遇到和经历过的,活动资源非常丰富,利于活动的推进。我们以寓教于乐的形式,将生态道德教育的内容融入其中,为幼儿打开了解自然、关注生态的窗口。孩子们通过参加活动,逐步树立了人与自然和谐的观念,增强了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并主动引导自己的父母、伙伴们去保护大自然、爱护环境。

此外,活动从实际出发,结合本地情况,将生态环保、教育娱乐贯穿活动始终,全面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生态环保进社区、城乡帮扶促共进等实践活动。整个活动以发挥少年儿童自主性为抓手,通过实地参观、城乡帮扶活动、深入社区,让生态活动实践效果更加深入,使儿童不仅体验到学以致用的喜悦,更是自觉地以小公民的身份参与到生态环保活动中。

经过几年活动的开展,我们欣慰地看到了少年儿童在生态道德意识的形成和行为的进步,我们的活动旨在让少年儿童多方位、立体地获取生态环保知识,有效地提高其生态环保意识,在培养少年儿童生态价值观的同时,也带给他们更健康、快乐的童年。

作者:德州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

上一篇:高职学生护理教育论文下一篇:思想政治教育哲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