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少儿美术教育论文

2022-07-03

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儿童的教育问题。美术教育是少儿的基础教育之一,它能培养少儿的认识能力、创造能力、思维能力,促进儿童的身心全面和谐发展。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和经济社会的发展,美术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大,用途越来越多,与人的生活联系越来越密切,越来越多的人也认识到了少儿美术教育重要性。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课外少儿美术教育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课外少儿美术教育论文 篇1:

0关于少儿美术教育的思考

中国的少儿美术教育事业发展至今,由于儿童美术教育理论研究的相对落后和从事儿童美术教育的教师的素质不够高,儿童美术教育中存在着普遍性的偏差和误导。

一、当今少儿美术教育的现状

儿童作画成了被动的临摹和定型的公式组合。儿童的作品犹如一个模子倒出来的,千人一面,毫无生气和创造性。只是功夫扎实的课堂练习,缺少“灵气”。

当今少儿美术教育还存在这一怪现象:教学生画儿童画的教师越来越多,教美术基础知识的教师越来越少;画画获奖的儿童越来越多,真正懂美术、会美术的儿童越来越少;各级各类的少儿书画大奖赛越来越多,真正检阅美术教学成果的美术展览越来越少。

二、当今少儿美术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市场经济冲击少儿美术教学

近年来,各级各类名目繁多的以盈利为目的的少儿书画展览、少儿书画大奖赛、少儿书画评定会等泛滥成灾。领导把儿童画作品获奖的档次和数量视为教学成果,在工作上大加支持。教师评职称、晋级急需证书,所以美术辅导教师是很热衷组织学生参赛的。儿童好胜心、虚荣心强,只要教师号召,儿童都积极响应。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孩子有特殊爱好,并能获得奖励、当然乐意慷慨解囊。

2.个人名利思想严重

很多教师认为美术基础课教学见效慢挨累不得好,不如搞儿童画“见效快”,于是学校的美术课、学后班、校外的美術班全教学生画儿童画。哪儿有少儿大赛往哪送作品,得了证书学生高兴,家长满意,领导表扬,自己还能得到实惠,可谓名利双收,何乐而不为。

三、如何使少儿美术教学沿着正确轨道健康发展

1.改变教学观念,注重培养儿童的艺术感觉和自我感觉

具体来讲,我认为,儿童美术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艺术感觉和自我感觉,培养一批有美感的,高素质的21世纪需要的人才。现代教育(素质教育)应该以充分调动儿童的积极性,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为目的,充分尊重和保护他们的个性。艺术更需要个性,没有个性就无所谓艺术。尊重孩子的不同兴趣爱好,不同的生活感受和不同的表现形式,方法等等,使他们形成自己不同的风格,切不可强求一律。艺术的魅力就在于审美个性的独特性,越有个性的艺术就越美,越能发现独特的美的人就越有审美能力,越有创造力。在儿童美术教育中,教师应有意识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用启发的方式,充分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的天性和个 性得以自由健康的发挥,得到全面的发展。注重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激发他们的创造欲,并教给他们具体的创造性思维方式,让他们得以自由地运用。

2.拓展视野,培养少儿对周围事物广泛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改变以往停留在单一领域目标的做法,深入到少儿生活中去发掘他们关注的热点,将目标拓展到少儿对周围事物的兴趣与求知欲,在开展一系列探究活动中去寻找美术创作的题材,并将少儿美术创作放在一个不断探索和发现的过程中,使少儿不断体验探究新知的乐趣。让少儿体验到了不断探索、有所发现、有所创造的乐趣,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者单位:贵州省罗甸县第四小学 550100)

树立高中数学学习的自信

刘善武

摘要: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要从高一抓起。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帮助学生调整好心态,尽快完成由初中学习向高中学习的心理转型,与学生建立一个人格平等的师生关系,造成和谐融洽的环境,用老师的爱心感染学生,点燃学生的自信,帮助学生战胜学习中的困难,让他尝到学习进步的甜头,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进行学法指导等途径来达到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的目的。

关键词:自信心;鼓励;赞赏

美国哲学家爱默生说过:“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自信心是学生进行学习、生活,也是进行创造性学习的最重要的心理条件,可以说没有自信心便没有学习。

高一新生来到一个新的教育环境,对一切都充满期待和憧憬,很多同学还制定了学习计划,开始热情高涨。但一段时间后,自己感到学习上有点不适应,高中学习并不是自己想象得好样轻松,努力了见效也不是很大。特别是数学科目,较初中难度增加了,内容增加了,初学起来还容易,但完成作业和做课外题时感到很困难,考试起来发现好多题不会做,数学学习兴趣逐渐消退。此时,如果老师不能及时掌握情况,进行及时的疏导,采取适当的措施,这一部分学生就会失去信心。如果一个学生对学习失去了信心,产生了自卑感,他就会感到学习无力,心灰意懒,思维无序,进而消极对待自己的学习,无形中就成为了数学学习的后进生。为了避免这个情况的发生,对于高一学生入校后应如何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呢?本人认为:

首先,班主任和科任教师都要帮助学生调整好心态,尽快完成由初中学习向高中学习的心理转型,迅速适应高中全新的生活、学习方式。作为数学老师,应该备好开学后的第一堂数学课,让学生开始就喜欢之门学科,喜欢你这个老师。并要帮助他们分析:成绩只代表过去,成功又重新开绐,只有勤奋踏实、认真努力地学习,不断挑战自我,战胜自我,才能够成为学习上姣姣者。针对由于初中阶段数学学习成绩差而可能引发的畏难情绪,向他们提供了一些学习高中数学的有效的学习方法,帮助他们重新树立自信心,要求改变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只有不畏艰险的人才能采撷到最甜美、最丰硕的果实。

其次,要与学生建立一个人格平等的师生关系,造成和谐融洽的环境。在几年的教学生涯中,通过与学生的交往,掌握了学习困难生之所以成为困难生,其原因之一是由于自信心不足导致学习成绩不佳,再加上社会的不公正待遇,和来自家庭的压力带来的结果,这种情况又造成困难生更差的恶性循环。曾听到一位各方面表现优秀的学生告诉我,我之所以能连续取得各阶段的好成绩,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受到邻居、同学、老师经常的赞赏和鼓励,并由此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明确的动机和强烈的欲望,从而树立了高度的自觉性和自信心。听了以后,我感触很深,以后每天微笑着进教室,用微笑面对学生,让学生在一种愉快、轻松地气氛中学到知识。让学生面对的不是严师,而是笑容可掬的朋友。课堂上我对学生更多的是鼓励和赞美,以鼓励代替批评,以赞美来启迪学生潜在的动力,从而达到自觉地克服缺点,弥补不足,这样会使学生怀着一种积极的心态,创造出一种和谐的气氛。即使考试学生成绩不理想,我也用:“你们智力很好,只是努力不够。” 来告诫他们,以重新唤起他们的自信心。

再次,用老师的爱心感染学生,点燃学生的自信。学校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环境,在这里学生自信心的建立首先是通过教师对学生的真实感情而实现的,只有教师真诚的持久的热爱学生,才能在师生之间架起互相信赖的桥梁,并通这个桥梁,培养师生良好的关系,从而树立并强化学生学习、生活的自信心。在课余时间我经常有事没事到教室走走,亲近亲近他们。我要使他们敢亲近我、喜欢我,从而喜欢数学学科。对认真读书的同学,我及时表扬,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帮他们解决问题,并进学法指导,讓他们有进步,进而逐步地喜欢数学。

最后,要帮助学生战胜学习中的困难,让他尝到学习进步的甜头,体会到成功的喜悦,逐步克服学习上的自卑感。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德韦克曾对青少年进行过两种不同的反应实验,他把学生分为两组,对第一组实验者提出了他们很快就能解决的问题,而对第二组则提出了他们根本无法解决的问题。此后让第一组去解决第二组的问题,结果有些儿童解决了问题,并且像平常一样地发展下去,而第二组学生却完全不能解决问题,即使给以奖励乃至充分的奖励,也依然如故,甚或给予他们以往解决过的问题,但因上述失败的影响太大,自信心受到严重损伤,结果也无济于事。针对这种情况,在数学课堂上,我经常让学生质疑,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然后再请另一成绩好的学生释疑,最后请全体学生给予评价,通过学生自查、反思、讨论,最后老师给予评价的方式,这样既可培养学生用已有知识去分析、判断、评价的一种能力,又是一个矫正错题的好机会,使每项指标落实到每个学生。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又让学生通过自身的体验树立了坚定的自信心。同时实施分层次教学,对于后进生,经常提一些简单的问题让他们能够回答出来,以增强自信心,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并找他们谈心告诉他们潜在智力很大,很有发展前途。让他感到自身的价值,从而对未来充满信心,并且振奋精神,严格要求自己,勤奋努力学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作为数学教师,还要教会学生学习,因为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主要并不是智力的差别,而是非智力因素、学习方法的差别,经验告诉我们,一个学生如果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方法不当,会导致学业成绩差,越学越害怕的自卑感。所以要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学习,提高学习成绩,是培养学生自信心的基石。

参考文献: [1]梅汝莉《多元智能与教学策略》

[2]教育部《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

作者:杨昌梅

课外少儿美术教育论文 篇2:

浅析当前少儿美术教育

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儿童的教育问题。美术教育是少儿的基础教育之一,它能培养少儿的认识能力、创造能力、思维能力,促进儿童的身心全面和谐发展。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和经济社会的发展,美术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大,用途越来越多,与人的生活联系越来越密切,越来越多的人也认识到了少儿美术教育重要性。同时,依然有一部分人把儿童接受美术教育看作是一种专业技能教育,也有一部分人认为这是天才儿童才需要接受的教育。目前,少儿美术教育还存在着各种问题,需要人们去深入研究、解决。

一、少儿美术教育概述

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说“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少儿美术教育是基础教育,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对儿童的健康发展有著特殊的意义。出自儿童之手的绘画作品也可以有艺术性,相较那些有专业技能的成年人作品体现出更多的创造力。人们认识世界、获得信息大多数是通过眼睛,通过观察记住不同对象的形状、位置、颜色。少儿美术活动主要是通过视觉和触觉感受进行的。在绘画过程中,儿童根据自己观察,经过思考,可以生动地勾画出物体的特征和形象。教师可以放手让儿童在绘画活动中自己去感受、探索,在这个过程中也能培养儿童的想象力,提高创造能力。而创新是未来社会人才应具备的重要能力。美术教育实践还可以通过创作来培养儿童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总之,美术实践活动是促使儿童思维和心灵健康发展的基础,有利于培养儿童完善的人格。

二、当前少儿美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家长的正确引导

笔者通过与家长沟通交流,发现许多家长对少儿美术教育的认知存在着许多误区。普遍的家长认为少儿美术教育的目的就在让儿童画面上的景色、物体画得更像实物,如果画的像,那么这幅画就是一副好的作品。事实上,美术教育的目的不只是为了让儿童画出一幅很像的作品,还有对他们审美素质的培养。如果在绘画过程中,儿童没有自身的体验,只有机械、刻意的模仿,甚至是听从老师和家长的指令去画,画面上完全没有儿童自己的创意,儿童的审美素养就不能得到有效培养,美术教育也就失去了意义。

儿童的作品反映了儿童的世界,是大人与儿童沟通、教育的重要媒介。看待儿童的绘画作品,不是要求儿童把一幅作品画得多么完美,更重要的是通过绘画创作过程,培养儿童的思维发展和审美素养。另外,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生理、心理特点不同,需要家长有针对性、有侧重点去对他们进行引导。人们应该用一颗教育的心去看待儿童的绘画作品,家长也应该去了解儿童不同年龄阶段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给予儿童引导。

在不同阶段的少儿美术教育的目的是不一样的,2-3岁的幼儿处于一个自我认识的感知期,美术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儿童表达自我,通过作品来观察儿童的协调能力。4-5岁是幼儿的一个知觉成长的色彩敏感期,他们可以通过调色盘,调出各种色彩。从6岁起幼儿进入了童年期,他们开始进入学校接受教育,他们的思维和心智已经比起之前有了很大的进步,在观察事物的时候能观察到更多的细节。每个儿童的发展情况不同,人们应该有针对性地对儿童进行教育,并保持耐心,避免揠苗助长。

(二)少儿美术培训机构良莠不齐

目前少儿美术培训作为儿童课外兴趣提升的一个主要途径,少儿美术培训市场已经在一线城市中处于爆发状态,目前这种势态已经蔓延到了二三线城市。尤其是在市区,少儿美术教育机构随处可见,甚至已经进入到了校园,大量的培训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推动了少儿美术教育行业的发展,同时提高了大众对少儿美术教育行业的关注。许多教育工作者在前行的道路中不断总结探索少儿美术教育的方法,不断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和不足,促进教育水平的提升。

现在美术教育市场日趋繁荣,但是少儿美术教育市场管理不够规范。随着少儿美术教育在教育市场的不断扩张,美术教育存在的种种问题就突显出来了。

目前教育市场缺乏规范的管理和正确的引导,再加上经济利益的驱动,美术教育市场存在着种种问题。首先,培训机构教师专业素质参差不齐,导致培训机构水平也良莠不齐,其次,有许多教师为了迎合家长而不顾教学是否符合儿童教育学的规律和要求,严重影响儿童的思维发展和审美素养发展。

(三)少儿美术教育城乡差异较大

由于师资缺乏和观念老旧,农村学校的美术课程如同虚设。家庭条件有限、家长不支持、位置偏僻、无法购买材料等原因也影响着美术课的开展。目前依然有许多条件艰苦的学校,课程中设置有美术课,但是学校无法提供教室、材料、设备,这也是导致农村美术课无法正常开展的重要原因。并且,由于农村学校地处偏僻、条件艰苦,许多教师不愿意去农村学校任教,导致师资匮乏。

三、少儿美术教育的改进策略

首先,少儿美术教育对儿童的感知力、创造力的启蒙,对表现力和自信心的培养具有特殊优势。家长应走出对少儿美术的认识误区,提高对儿童接受美术教育重要性的认识,重视美术课堂。教师和家长在思想上要有统一认识,充分认识到少儿美术教育的重要性。要提高美术教师的专业素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学校和培训机构的美术教育质量。另外,对于培训机构的不规范现象,相关部门应加强监管。

其次,要缩小城乡差距,加强对农村美术教育的投入。教育者应健全农村美术教育机制,扩大教育投入,同时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切实重视、解决农村美术教育实践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从而使农村美术教育健康发展,促使美术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云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

作者:肖雪

课外少儿美术教育论文 篇3:

聚焦美育时评

专版要目

●美育的历史渊源

●美育仍是薄弱环节

●“美育的美好时代”不能只是“看上去很美”

●中国美育的出路在何方

(郭晓霞/辑)

专题资讯

二○一五年第十一期

编者按:

美育是审美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为了尽快补齐美育的“短板”,国务院办公厅于9月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就如何构建科学的美育课程体系,如何大力改进美育教育教学,如何统筹整合学校与社会美育资源,如何保障学校美育健康发展等方面作出了全面部署。对此,本期辑录部分专家时评以飨读者。

席勒与美育

1793年,德国古典文学和古典美学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席勒以书信体写成的《审美教育书简》(又译《美育书简》 )一书,第一次在美学史上提出了比较系统和全面的美育理论,从理论上深刻阐述了美育的必要性和美育的意义,被后人称之为“第一部美育的宣言书”,并以此作为审美教育形成独立理论体系的标志。

在《美育书简》中,席勒将古代希腊社会与近代欧洲社会进行了对比,感到在古希腊社会中,人的天性是完整和谐的,具有完美的人格,个人与社会之间也十分协调。席勒认为,近代社会严密的分工和职业的区别,不仅使社会和个人之间产生了严重的分裂,而且使个人本身也产生了人性的分裂。近代人在物质和精神、现实和理想、客观和主观等方面都是分裂的,已经不再像古希腊人那样处于完美和和谐的状态了。因此,席勒极力主张通过审美教育来克服人性的这种分裂。席勒认为,人身上有两种相反的要求,可以叫作“冲动”:一个是感性需要支配的“感性冲动”,另一个是受客观规律限制的“理性冲动”。这两种冲动都是人的天性,完美的人性应当是二者的和谐统一。只不过在近代工业社会中,人性被分裂开了。因此,席勒指出,需要有第三种冲动即“游戏冲动”作为桥梁,将二者有机的统一起来。因为“游戏冲动”是人的一种自由自觉的活动,它既可以克服“感性冲动”,从自然的必要性方面强加给人的限制;又可以克服“理性冲动”,从道德的必要性方面强加给人的限制;使人具有真正完美的人性。当然,席勒在这里所说的“游戏”并不是指现实生活中的游戏,而是指与强迫相对立的一种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一种审美的游戏或艺术的游戏。席勒极力主张通过美育来培养理想的人、完美的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应当承认,从美育理论的发展历史来看,席勒对于美育的认识确实突破了古希腊时期单纯把美育作为道德教育的特殊方式或补充手段的狭隘观点,把美育提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高度来认识,对后来世界各国的美育理论产生了很大影响。

蔡元培与美育

蔡元培对我国近代教育贡献极大,堪称“学界泰斗、人世楷模”。他曾提出过著名的“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这“五育”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其中美感教育是蔡元培先生一个非常有特色的教育思想,尤其“以美育代宗教”的口号闻名于世。该思想在其《赖斐尔》、《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教育独立议》、《以美育代宗教》、《美育代宗教》等文章中都有体现,特别是1917 年他在北京神州学会的讲演词、后发表于《新青年》杂志中的《以美育代宗教说》一文,最具代表性。

虽然蔡元培并未就此写成专著,但“以美育代宗教”的思想贯穿于他的一生。早在新文化运动中,他就不止一次地提出“以美育代宗教”,强调美育是一种重要的世界观教育。1938年2月8日,在为萧瑜编著的《居友学说评论》一书撰写序文时还提到:“余在20年前,发表过‘以美育代宗教’一种主张,本欲专著一书……而人事牵制,历20年之久而未成书,真是憾事。”

蔡元培将宗教与美育进行对比,认为宗教具有明显的局限性:“一、美育是自由的,而宗教是强制的;二、美育是进步的,而宗教是保守的;三、美育是普及的,而宗教是有界的。”因此,蔡元培提倡“以美育代宗教”,“鉴激刺感情之弊,而专尚陶养感情之术,则莫若舍宗教而易以纯粹之美育。”在他看来,以美育代宗教,使国人的感情勿受污染和刺激,使其受艺术熏陶而纯正,满足了人性发展的内在需求。

(摘自百度网)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和政策措施,提出到2020年,初步形成大中小幼美育相互衔接、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相互结合、普及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促进、学校美育和社会家庭美育相互联系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美育体系。

《意见》指出,近年来,学校美育取得了较大进展,对提高学生审美与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总体上看,美育仍是整个教育事业中的薄弱环节,一些地方和学校对美育育人功能认识不到位,重应试轻素养、重少数轻全体、重比赛轻普及,应付、挤占、停上美育课的现象仍存在;资源配置不达标,师资队伍仍缺额较大,缺乏统筹整合的协同推进机制。为此,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改进美育教学作出重要部署,对加强学校美育提出明确要求。强调要加强美育综合改革,统筹学校美育发展,促进德智体美有机融合;整合各类美育资源,促进学校与社会互动互联,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美育发展和学生全面成长的氛围。

《意见》提出,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美育全过程,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土壤,汲取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育深厚的民族情感、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意识、拥有开阔的眼光和宽广的胸怀,培养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意见》强调,要坚持育人为本、面向全体,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坚持改革创新、协同推进。一是构建科学的美育课程体系。科学定位美育课程目标,开设丰富优质的美育课程,实施美育实践活动的课程化管理。二是大力改进美育教育教学。深化学校美育教学改革,加强美育的渗透与融合,创新艺术人才培养模式,建立美育网络资源共享平台,注重校园文化环境的育人作用,加强美育教研科研工作。三是统筹整合学校与社会美育资源。采取有力措施配齐美育教师,通过多种途径提高美育师资整体素质,整合各方资源充实美育教学力量,探索构建美育协同育人机制。四是保障学校美育健康发展。加强组织领导,加强美育制度建设,加大美育投入力度,探索建立学校美育评价制度,建立美育质量监测和督导制度。

(摘自新华网)

王学进:从“技艺训练”上升为“艺术教育”

在开展美育当中,我们必须回答一个问题:是否为了艺术而艺术,仅仅满足于“艺术训练”?凡是借助美育这一载体对学生进行审美能力的培养、情感的熏陶,丰富学生的感情,培养他们的同情心和善心,形成健康的生活情趣,即重在对他们进行“艺术教育”?答案不言而喻。

无论是学校开办的美术兴趣班还是社会开设的诸多艺术类培训班,目的都只有一个:配合应试教育,在今后的升学考试中占得先机或者直接为了报考艺术类院校。一切从功利考虑,当下的美育已经误入歧途。所以,我认为《意见》提出的课程要求,普通高中要开设舞蹈戏剧等课程,目的不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唱戏和跳舞技能,而是要让学生学会欣赏高雅艺术,从而培养自己的艺术情趣,丰富精神生活。

通过普及美育,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育深厚的民族情感、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意识、拥有开阔的眼光和宽广的胸怀,这就要求我们一开始就要纠正当下美育的功利倾向,将“技艺训练”上升为“艺术教育”。

熊丙奇:“评价”须跟上

2014年,我国颁布了考试招生改革实施意见,提出要把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纳入高考,作为学校录取的重要参考。教育部为此还专门出台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引导学校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和评价,这无疑是利好,只有进一步推进录取制度改革,给学校招生自主权,学校在自主招生中建立多元评价体系,中小学才能走出应试教育,真正重视学生的音体美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而在推进评价体系改革的同时,眼下需要针对学校美育的开展,给地方政府、学校设置一些硬性指标,这些指标包括,必须依法保障学校的投入,按编制配齐音乐、美术教师,不能有编不补缺编,或者不给学校音美教师编制;必须保证音乐、美术器械配备达标;必须保证音乐、美术课程的正常开设,不得挤占音乐、美术课程的时间,用于上其他课程。对于不能达到以上硬性指标的地方政府和学校,要依法追究责任。事实上,保障学校的教育投入,按照国家教育要求开设课程,这是《教育法》、《义务教育法》的规定,音美教师的严重短缺、器械配备不达标、一些学校不正常开课,从本质上是违法的。当然,对于贫困地区的教育投入,应该通过强化省级财政统筹和加大中央财政转移支付来共同解决。

《意见》进一步强调了对美育的重视,但更重要的是要用法律武器,督促地方政府保障教育投入以及学校依法办学。在此基础上,如能进一步改革评价体系,给学校自主办学的空间,加上采取各种措施,诸如校际合作、学校与社会专业院团整合共享资源,将形成全新的学校美育局面。

姜泓冰:美育起步,中国才能强大而温润

不论是中华民族文化素质的修复,还是创新创造力的提高,一样都离不开美育。当年,蔡元培先生曾有“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张,认为美育是一种重要的世界观教育。爱与美,原本就该是一切教育中最重要的核心。虽然教育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边缘化了的美育要重建体系注定困难重重,但只要着手,不虚晃一枪,认认真真建设,便终有到达与成型的一天。这是回到教育起点的一步。一如国办文件所言,“激励人的精神,温润人的心灵”,培养一群懂得感受自然、生活、精神之美的国民,丑陋野蛮与急功近利便不可能横行,中国的未来才可能是健康、美好、强大而温润的。

(摘自新华网、《京华时报》、《长江日报》、《北京日报》)

朱其(国家画院理论部研究员):国内各大美院的教学体系,目前还停留在从库尔贝、马奈到包豪斯阶段,即从写实主义到抽象构成。这两个阶段主要是强调形象的造型处理,但当代艺术已经不是形象处理的问题,而是精神内容的议题处理的问题,并把这种议题处理为语言学、符号学的文本。

国内的美术学院近十年也在变革,但这种变革整体上仍处在由19世纪中期欧洲的美术学院的写实主义训练,向19世纪20年代德国的包豪斯设计学校的过渡,即由写实主义向表现主义、抽象艺术以及构成设计转变。在西方,一个欧洲的美院老师现在若声称自己是保守的学院派,实际上是说自己在搞抽象艺术;但一个中国的美院老师声称自己是学院派,实际上在说自己是搞写实主义的。当然,现在一些美院也开设了所谓的实验艺术课程。

但不管是传统的美院体系转型为包豪斯体系,还是向1970年代激浪派艺术的“总体艺术”(即在同一件作品中可使用绘画、雕塑、摄影、行为、Video等一切手段)转型,总体上仍停留在绘画性的形象处理问题阶段。哪怕是所谓实验艺术的绘画性,国内美院的实验艺术系搞的所谓多媒体装置,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实验艺术,而是超现实主义的装置设计,仍属于形象处理的范畴。国内的美院实验术,很多学生以装置形式创作,实际上还是把装置当作绘画性来处理,即立体化艺术系以及像798艺术区的一些装置艺术展,其作品不过是观念艺术名义下的超现实主义风格的包豪斯设计。

国内的美术学院的训练偏重于形象处理的技术或技能训练,但没有文史哲和语言学的训练。这使得一代代美院人主要靠精神本能和形象的处理技能,后者已不是艺术语言的重点,前者则难以在精神议题上“总体认识”化。当代艺术不可能再靠本能的感受作为艺术的精神议题,我们今天所有的感受都是在一种政治和资本的总体主义体系控制下产生的,几乎没有哪种感受是一种单纯的个人感受,所以艺术家的感受要经过结构视野的观看,这个结构视野的形成,各种文化理论的阅读是精神认识的视野训练的一个基础。

当代的各种文化理论,其实把全球化时代各种个人感受的总体性阐释得很清楚了,像消费主义、景观社会、精神分析、新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几乎没有什么精神议题是当代文化理论所没有讨论过的。如果艺术家没有这种精神的结构分析的理论视野,艺术就只能停留在19世纪20年代的表现主义阶段。

国内美术学院的教育,目前对人性和精神主体认识方面的思想训练比较弱,使得一代代美院人对主体性和精神分析的理论脉络知之甚少,很多人几乎停留在一无所知的状况,像古希腊悲剧、莎士比亚的悲剧、德国的崇高美学,克尔凯郭尔、尼采、萨特、耶夫斯基、弗洛伊德、荣格、拉康、荒诞派戏剧等,这些文学和哲学理论,几乎没有多少美院师生读过,这种人性认识的本能状态,使他们的艺术就只剩下形式设计了。

“画家不需要读书”,这是国内美院让人惊讶的流行语。一代代的错误偏见使得美院体系对人性本身的丰富性和理解能力越来越简单化。诸如文学或艺术史、绘画史自身的书仍要读,前者是精神性的视野和穿透力的训练,比如写实主义的绘画,画家不看小说,怎么把握人物身上人性和国民性,怎么表现人物的深刻人格?如果是表现主义绘画,很难想象没有读过尼采、克尔凯郭尔、萨特这些大师的书,画家的表现型绘画怎会有精神力量?如果是抽象绘画,不读一些诗歌和观念艺术理论,很难想象一幅抽象绘画会有诗意和观念。如果这些文学、哲学都没有,那艺术家只能搞设计和装饰主义了。

龙念南(少儿美术教育专家):

多元文化时代背景下的美术欣赏教育,应该打破以历史学科为中心和以强势文化为中心的欣赏习惯,应该走出欣赏顺序基本上是以“线——历史”为主导,以“点——美术家”和“画——地域美术”为辅助的欣赏方式。这种分类已严重制约了“读图时代”美术欣赏活动,甚至美术批评的开展。

在强调人文、强调多元、强调视觉的“读图时代”,美术教育应以个人审美能力的聚集和提高、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多元文化的解读和交流为目的。为此,应该重新诠释“经典”、“流行(大众)”和“乡土(民间)”语义。

侯令(中国美术家协会少儿美术艺委会副主任):

在传统的美术课程中,强调的是把“最经典”的学习内容列入课程,这样的提法容易给学生造成错觉:只有课程中那远在希腊和北京的古建筑、艺术品才是经典,才是文化,才是艺术。而身边的民居建筑或“草根艺术”就不是艺术、不是文化。这就妨碍学生对艺术与文化起源,对文化多样性的理解,妨碍学生对地方文化资源价值的重视。

在美术课程改革中,必须顺应学生艺术学习的心理发展阶段,处理好经典与意义的关系,关注学生联系自己生活经验的学习活动,借助文化情境,让地域文化或经典在学生的身上产生意义。

人类文化有普遍性和特殊性。许多地域文化的独特价值以“非遗”的眼光看,它就是经典。让学生了解人类共同拥有的经典艺术,认识到它们的普遍价值是美术课程的任务。让地域文化的独特价值被学生了解,同样是美术课程的重要任务。

谢丽芳(中国美术家协会少儿美术艺术委员会副主任):

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儿童,都离不开艺术教育。但就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整体水平来看,艺术教育仍然是学校教育中的薄弱环节,尤其是农村的艺术教育,虽然这些年状况有所缓解,但艺术教师短缺、开课率不足、资源匮乏等现象依然存在。

在多元化现代社会中,儿童美术教育应该更加宽泛并接近生命的本质,但因种种原因,现在城市部分孩子的美术作品却出现了某些雷同和缺乏想象力的现象,倒是农村孩子的画尽管显得幼稚,但质朴、鲜活,还充满想象。学习民族民间美术对于儿童来说,具有的意义不仅进行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同时还孕育着他们在美术学习中的创新和发展,因此对儿童原创精神的保护,在农村学校的美术教育中也是极其重要的。

郑宝珍(厦门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教研员):

新课程之后的美术教育,最具典型的应数各地教师充分开发与利用当地文化艺术资源,编写富有民族、地域特色的乡土美术校本课程。这些乡土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在一定程度上延伸与拓展了国家课程,丰富了学校美术教育的内容,增强了美术课程的适应性,成为了教师能力的增长点,使美术教学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

但由于教师长期处于课程执行者的角色,缺乏相应的课程建构理论素养课程开发实践经验;教师的研究意识刚刚唤醒,缺乏相应的校本课程行动研究执行力;大多数的教师初步接触乡土美术教育资源,乡土美术素养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王彦岩(台湾高雄市弥陀区弥陀小学校长):

长年以来,台湾中小学的校园生态有一些较严重的问题,许多学校的艺术与人文教育形同虚设。高雄儿童美术馆校园巡回教育展带来了新契机,规划的展览以儿童的美学理解系统出发,精心设计的探索活动,让每个人都变成了主动的参与者。

这点对于都会区以外的学校有很强烈的冲击,长期以来的空间阻隔和资源落差,这里的文化景致既原始且略显粗糙,高儿美术馆的许多到校展览正好弥补了这样的不足。也影响师生,大家开始思考美感与品位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人与人、人与环境的对话增加了,美的语汇越来越多,这不是偶尔带师生到美术馆浅尝可得,而是可以真正实践美感浸润文化平权的开始。

(摘自光明网、新华网)

上一篇:高校英语自主学习论文下一篇:教育服务贸易探究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