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休闲养生思想哲学论文

2022-04-26

“人倚木而休”是我国古人对“休闲”的高度概括,它勾画出一幅天人合一,使身心得到休整与颐养的美妙图景。中国的休闲观念始自老子,他强调人要活得悠然自在,心性要怡然散淡,正所谓:鸟语泉声可以养耳,青禾绿草可以养目,观书绎理可以养心,弹琴习字可以养脑,逍遥杖履可以养足,静坐调息可以养筋骸。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老子休闲养生思想哲学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老子休闲养生思想哲学论文 篇1:

老子文化资源开发与旅游融合发展研究

摘要:2020年5月河南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建设文化旅游强省的意见》,提出全省要加快构建“一带一核三山五区”文化旅游发展格局,其中“五区”中的重要一区即是:以太昊陵、老子故里、庄子故里等为依托,建设对话先贤圣哲、体现中华民族精神品格的老庄元典文化旅游区。老子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深远。作为道教始祖老子的故里和老子思想的重要发源地,河南鹿邑县拥有丰富且极具特色的老子文化资源,发展以老子文化为代表的文化旅游产业优势明显,文化资源发掘潜力巨大。

关键词:文化;资源;开发;旅游;

一、鹿邑在老庄元典文化旅游区建设中的优势分析

近年来,随着河南文化强省战略和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推进,老子文化资源的开发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随着老庄元典文化旅游区的建设,老子文化将发挥龙头作用。

1.老子在诸子中的历史地位最高,影响力最广泛

老子思想文化在国内外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据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统计,在被译成外文发行量最多的世界文化名著中,除《圣经》外,就是《道德经》;从19世 纪开始,西方人就把《道德经》翻译成拉丁文、法文、德文、英文等。老子本人被教科文组织评选为“百位世界名人”之一。在中国,老子学说对历代人文学派如儒学、法学等影响极深,“黄老学说”在战国时代和西汉时期成为“显学”,在一些朝代被统治者奉为治国方略;在民间对普通人生活中的个人行为都产生过极大影响,至今很多思想还在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2.老子遗迹历史悠久,规格和价值极高

鹿邑老子故里都被历代帝王、学者和民众视为神圣之地,留下了众多的古迹。自汉代以来,历代典籍都有皇帝亲临或派大臣拜谒的记载。2001年老君台、太清宫遗址被国家文物局批准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历代前来祭祀老子或亲撰赞文的帝王有汉桓帝、魏明帝、唐高宗、唐玄宗、唐肃宗、宋真宗、元世祖等,特别是李唐时期,对老子一再加封,大修其宫殿;宋真宗除亲制三御碑外,还三次作老子赞文,使唐宋时期祭祀老子的规模达到鼎盛。此外,历代学者名人在鹿邑留下了大量的作品,太清宫内保存有大量碑文诗赋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文化价值和观赏价值。历代的皇家及民间活动不断增加老子故里的文化内涵,这些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的历史遗迹极大地提升了鹿邑的文化底蕴和旅游价值。

3.以老子为主题的四大文化品牌建设为文旅融合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目前老子故里旅游开发已具规模,每年都有众多游客到此玩赏,是周口旅游发展中创立的较早的4A级景区。2006 年恢复流传了两千多年的老子庙会,使得千百年来的民俗文化得以延续。鹿邑唱响“老子故里、道家之源、道教祖庭、李姓之根”四大文化品牌,老子国际文化旅游节每年农历二月十五期间举办,是国家级节会,主要活动有学术交流、旅游推介、商贸洽谈等。近年来,鹿邑打出了“李姓之根”的口号,开展了一系列寻根拜祖活动, 2011 年李氏宗祠始祖殿建成,坐落于太清宫景区东侧,在老子生辰纪念日和庙会期间,世界各地李氏宗亲庞大代表团祭祀寻根,成为鹿邑旅游的又一张名片。

二、鹿邑文旅融合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总体来讲,近年来鹿邑文化旅游业发展势头良好,取得了明显的经济社会效益。但是,除一般景区都会遇到的资金、人才等瓶颈外,限于地理位置,鹿邑还存在以下几方面突出的问题。

1.缺乏龙头景区带动

周口市目前只有两个4A级景区,一个是老子故里景区,另一个是淮阳太昊陵景区,这两个景区都在县里,景区规模都不大,都是人文景点,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但从旅游的视角看,除“游”之外,“吃、住、行、购、娱”方面的短板明显,对游客的吸引力有限。周边的景区都是小景点,如袁世凯故居、关帝庙等,且都分布在不同县区,相距较远。

2.交通制约因素短期内难以解决

鹿邑到目前还没有通高铁,空中交通也不便利。一个景区不在高铁线路上,很难纳入到外省游客的出行计划中。而且,交通不便,景区进一步升级的可能性很小,打造5A景区难度极大。

3.老子庙会的现代知名度和影响力较小

老子庙会历史悠久,起源于汉,兴盛于唐,李唐王朝把老子李耳当作自家祖宗,多次到鹿邑拜谒老子,率百官到老子庙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庙会持续时间长,每年从农历二月十五老子诞辰日到三月十五。但是,目前老子庙会影响力远远比不上太昊陵庙会、大伾山庙会和中岳庙庙会,无论是官方媒体还是自媒体,每年庙会的相关报道很少,吸引的外地游客有限;与太昊陵庙会相比,参加的人数相差甚远。

三、推进老子故里文旅融合发展的相关对策与建议

河南文化旅游强省战略的实施,有助于老子故里以及整个老庄文化元典区的开发和建设,鹿邑县应该紧紧抓住这次机遇,打造文旅知名品牌和精品线路,把老子故里打造成与曲阜孔子故里齐名的文旅品牌。

1.高质量举办老子庙会节和李姓姓氏文化节,传承弘扬中原根亲文化

始祖文化和姓氏文化是中原根亲文化的代表。鹿邑是李姓的发源地,老子是李姓中里程碑式的人物。老子庙会作为传统庙会,随历经千年,但中断时间长,2006年才恢复,还需要一个宣传和打造提升的过程,要学习太昊陵的经验,增加非遗表演等项目,要进一步加强宣传提高庙会知名度,从吃住行游购娱等多方面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从顶层设计上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

2.发掘道教休闲养生方面的文化资源,打造高质量的养生基地

在鹿邑,和道教有关的人物除老子外,还有在民间极富盛名的陈抟,后世道教徒尊奉他为“陈抟老祖”,与老子齐名,他们在道教的发展中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陈抟(871 年—989 年)是北宋著名的隐士和易学家,也是北宋著名的道教学者和道教诗人。老子作为一个思想家,在养生方面并没有留下相关的著作,只是在理念上影响了后世的道家学派。从道家养生的理论和实践角度看,被称为“老祖”的陈抟无论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对道家养生做出了榜样和贡献。因此,鹿邑老子故里可以依托陈抟养生文化资源,建设一个以休闲养生、健身长寿、消遣娱乐为目的园区或特色小镇。

3.加强区域合作,构建和打造精品旅游线路

周口作为豫东平原,缺乏山水旅游资源,虽然有不少人文资源,但是都处于“小、散、虚”的状态,有些是神话传说、有些是单个的庙宇,开发难度比较大。而且从各地名人资源的开发来看,影响力大的不多,如杜甫故里、二程故里等,都需要和区域的其它旅游资源合作,拓展区域旅游的发展空間,促进精品旅游线路的联合开发。 鹿邑周边地区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名人故里和历史古迹景区居多,比较知名的有淮阳太昊陵、西华女娲庙、商丘民权庄周故里、项城袁世凯故居等。此外,可以与其它道教圣地如王屋山、嵩山、道教老君山、老子著经地函谷关等整合开发经典道教文化专题旅游线路。

4.以创意和科技的融入为手段,提升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水平

通过创意和科技来培育文化旅游新业态,实现旅游业从过度依赖自然和历史资源到依靠创意和科技转变。围绕传承弘扬老子和道家文化这一主题,对文化遗址、神话传说等利用科技手段将其活化起来。历史文化遗产很多是有听头、没看头,老子文化尤其如此,《道德经》晦涩难懂,普通游客很难体会到其中的魅力;将其“激活”必须依靠创意和 VR、AR等现代技术手段将其生动地展示出来。此外,要搭建智慧文旅平台,对旅游资源进行合理整合,对接省、市智慧文旅平台,解决交通、住宿、购票等问题。

结束语

总之,推进老子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要在把握文化旅游和旅游文化内涵的基础上,既要推进文化旅游,也要推进旅游文化建设。因此,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从深度和广度上促进文化旅游相互融合,实现老子文化旅游业的良性互动、共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许春晓, 胡婷. 大湘西地区文化与旅游融合潜力及其空间分异[J]. 经济地理, 2018(5)

[2]陈瑞霞, 周志民. 文化旅游真实性感知对旅游者忠诚的影响机制研究——基于旅游者幸福感的中介效应[J]. 商业经济与管理, 2018(1)

作者简介:宋艳琴,(1971.6-),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研究方向:哲学。

作者:宋艳琴

老子休闲养生思想哲学论文 篇2:

健康的休闲益养生

“人倚木而休”是我国古人对“休闲”的高度概括,它勾画出一幅天人合一,使身心得到休整与颐养的美妙图景。中国的休闲观念始自老子,他强调人要活得悠然自在,心性要怡然散淡,正所谓:鸟语泉声可以养耳,青禾绿草可以养目,观书绎理可以养心,弹琴习字可以养脑,逍遥杖履可以养足,静坐调息可以养筋骸。因此,先贤们常将休闲与自然哲学、人格修养、审美情趣、文学艺术、养生延年紧密结合起来,出现了养鸟、垂钓、猜谜、楹联、诗社、书院、风筝、打拳、舞剑、云游、品茗、园林、曲艺、国画、丝竹、书法等等丰富多彩的休闲形式。可以说,休闲是中国人心灵的驿站,人人可借此驱除劳顿、净化灵魂、提升人格。中国的休闲思想,不是在物质上纠缠过多,而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以及人自身肉体和灵魂的和谐。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更为丰富,休闲时间也越来越多。美国《未来学家》杂志中谈到:“再过10~15年,发达国家将进入‘休闲时代’,发展中国家将紧随其后。”显而易见,休闲养生将成为现代养生的主旋律之一。在这种背景之下,休闲文化将走向何方?它是否符合自然的常道,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思索的问题。凯恩斯说:“解除经济忧患之后如何利用自由,如何休闲以使自己理智地、舒适地和更好地生活,是真正永久性的问题。”

我们倡导健康的休闲。原则有二:一要尊重人的尊严与权利,二要尊重生命。现代生活方式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我们的休闲模式,如何合理地安排时间就成为一个迫切问题。据美国休闲学研究院的研究报告分析,从1965年到1985年,美国人每天的“自由时间”差不多增加了一小时,但有47%的美国人说近5年来他们的“自由时间”反而减少了。美国人的“自由时间”大多用于看电视,这直接导致了人们的精神颓丧、健康欠佳和肥胖增多。

在我国,一些人喜好在休闲中追求极限的刺激。迪厅里的“摇头丸”现象以及沉溺于虚拟世界的“网虫”已不足为奇,曾几何时又流行起一种非常危险的“死亡游戏”,就是通过外力促使游戏者大脑缺氧乃至窒息,在短时间内失去意识或产生幻觉,进而体验到所谓生死之间的“临界快感”。这些都是对自己生命健康不负责任和精神空虚的一种表现。

随着“休闲”的产业化发展,很多休闲内容也越来越同高消费有着割不断的联系。有些人通过休闲活动的外在特点划定休闲的层次或休闲人的身份。这实际上与休闲的价值体现是背道而驰的。我们应从林语堂的话中有所感悟:“享受悠闲的生活是不需要金钱的,有钱的人也不一定能真正领略悠闲生活的乐趣,只有那些轻视钱财的人才真正懂得此中的乐趣,他必须是有丰富的心灵,爱好简朴的生活,对于生财之道不放在心头。”

人在享受人生的时候不应迷失自己的方向。休闲作为人生命过程中的一部分,不只是寻找快乐,也是自我超越、自我完善的一个过程。通过愉悦的身心体验,追求真善美,寻找生命的意义,才是休闲养生的价值所在。祝愿广大朋友们“五一”节愉快,在假日里尽享健康休闲文化的崇高、清明、深沉与美丽。

作者:昊 明

老子休闲养生思想哲学论文 篇3:

论道家的休闲养生观

摘 要 本文通过对道家养生思想的阐述和对休闲的描绘,指出了道家在休闲养生方面的一些观念,旨在为人们从事休闲活动和加强休闲文化建设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 道家 休闲 养生 价值

一、道家的养生思想

先秦道家养生直接创生于自然主义的生命哲学,讲究的是养生的自然特性。道家所讲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一切事物变化的根本规律,也是人们认识生命的基本原则(《老子》第二十五章)。显然达到了养生的较高层次,是万事万物应该遵循的基本特点。先秦道家重视自主养生,把养生者作为生命的主体来看待,即“我命在我不在天”。在道家学说中,这个提法不是偶然的闪现,而是经过深思熟虑之后的一种见解,一种主张,无论《养生延命录》还是《悟真篇》都表达了类似的看法。《养生延命录》在陈述“我命在我不在天”这个基本命题时还有所发挥地说:“夫形生愚智,天也;强弱寿夭,人也;天道自然,人道自己。”而《悟真篇》则称:“一粒灵丹吞入腹,始知我命不在天。”道家相信人的生死命运是由自己掌握的,自己是生命的主宰,生命的主动权完全操纵在自己手中。

二、关于休闲

Richard Kraus认为:休闲是指一段时间里,不必工作或承担与工作有关的责任,不必从事与维持生存有关的活动。从时间意义上来讲,可以把休闲作为不带有强迫性色彩的自由的时间;从活动意义上来说,从事休闲活动对动作的次序没有明确的要求,活动也没有严格的规则限制;如果把休闲看作一种精神或者存在状态,它不但可以使人们体验到在创造力、智力、文化等方面的成长,而且能学到很多实用常识。因为它是一种理念、一种追求、一种人之所以成为人的存在状态。其实,休闲是指在非劳动及非工作时间内以各种“玩”的方式求得身心的调节与放松,达到生命保健、体能恢复、身心愉悦等目的的一种业余活动。科学文明的休闲方式,可以有效地促进能量的储蓄和释放,它包括对智能、体能的调节和生理、心理机能的锻炼。休闲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把休闲从劳动状态与负有责任的其它活动中分离出来。这是人的生存整体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某种意义上,它与马斯洛所提出的人的“五层次需求理论”当中最高一级的自我实现的层次理念是一致的。通过休闲促使人对生命进行思索,有助于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的成熟,使人真正地走向自由。为人类守护精神的家园,使人类的心灵有所安顿、有所归依,它还以特有的精神理想赋予人的经济技术行为以真实的意义,与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政治、经济或科技力量保持一定的距离或相对的独立性,从而可以形成一种对社会发展进程有矫正、平衡、弥补等功能的人文精神力量。

三、道家的休闲养生观

先秦时代的道家提出了“重人贵生”的思想,认为先天地生的道也是生命的本质。在养生思想上主张“静”、提倡“敬”,就是通过自己内心的感受达到养生的目的,不受外界的干扰,保证休闲养生的时间,达到一种休闲的最高境界。道家所推崇的这种主静养生体系其实就是一种休闲的养生观。这种养生观就是要求人们回到赤子状态,不受社会的干扰。

道家所提倡的休闲养生反映的是人的内心世界,是一种自由的精神状态,是人的本性之所在。它的实质就是以自我为价值中心、价值原点、最高价值的唯人主义作为至高无上的原则,追求人性真、善、美的高度和谐统一。这种休闲养生能给社会带来欢乐,带来健康,带来激情、热望与振奋。它如同一股洪流,把人们裹挟进去,不受社会的干扰,尽情的宣泄、享受、排遣,从而达到健身的目的。这种休闲并不是一种无所事事的消遣,而是为了让人们提高自身的生活质量、谋求全面发展而采取的相应健身、健心和乐群等的休闲活动,它谋求的是生活的艺术化,并使人们从中真正体会到乐趣,强调了对活动过程中快乐和愉悦的体验以及对人生目标、意义和价值的追求。因此,道家所倡导的这种休闲养生观是人的一种真正的生活方式,一种行为活动的过程,是人的一种思想和精神态度,它并不是外部因素起作用的结果。

四、结论

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的先秦道家主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一切事物变化的根本规律,倡导科学与人文兼备的自然主义养生理论,在养生方法上提出了主静养生体系。通过自己内心的感受达到养生的目的,不受外界的干扰,从而达到一种休闲的最高境界,达到人的一种最高的精神状态。这就是道家的休闲养生观。这种养生观对人的心理健康具有积极的作用它的产生与当时老庄的心理动机有直接关系,并且在他们不同的生命阶段对休闲的需求随心理的发展也有所不同。

★基金项目:2007年泰山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休闲体育的科学理论体系建构》(课题批准号:Y07-1-18)。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2] 谭华.体育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 胡小明,虞重干.体育休闲娱乐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 丁晓红.论道家的体育养生哲学[J].武汉: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7.

作者:刘玉常 刘玉军

上一篇: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设计论文下一篇:人文素养大学音乐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