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档案工作新农村建设论文

2022-04-29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涉及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各个层面,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如何在创新管理中完善、在服务新农村建设中发展值得深思。一、现状和问题1、农业农村档案工作还没有真正纳入档案工作的整体管理体系之中。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农村档案工作新农村建设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农村档案工作新农村建设论文 篇1:

档案工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历史任务,是新阶段我国“三农”工作指导思想的深化、发展和升华,充分表明了党中央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决心和信心,深刻反映了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和时代特征,集中代表了广大农民群众的强烈愿望和根本利益,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必然要求,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并为当前和今后档案工作进一步为“三农”服务指明了方向。

一、档案工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的机遇与挑战

近几年来,各级档案管理部门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的大局,坚持档案工作为“三农”服务,并把为“三农”服务作为档案工作中的重点,深入农村,贴近农民、服务农业,努力拓展农村档案工作的新局面,农村档案工作取得可喜的成绩。

1、加强农业农村档案工作,为农业、农村发展服务。许多档案部门深入农村基层,帮助农民建立农产品档案。从源头抓起,对进入市场的家禽、蔬菜、水果等农产品自生产之日起,就建立起各自的“生长档案”,通过绿色证书记录农产品整个生产过程;利用档案信息,指导农村专业户构建起连接产地和市场的纽带和桥梁,为保证食品的安全,实现现代农产品质量有效监督提供可靠和有效的档案信息保障。

2、加强农业农村档案建设,为“三农”提供服务平台。各地档案部门坚持依法治档,出台了一批农业农村档案工作的规范性文件,拓宽了服务领域,加强了对土地承包和流转、村务管理、农村税费改革、农业产业化经营等方面的档案管理,有效地推进了对农业农村档案的规范化管理,为农村的稳定和农业的发展提供档案服务。

3、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务工做好服务工作。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务工是增加农民收入和推进城镇化进程的重要途径。各地档案部门主动加强与劳动管理部门和劳务市场管理部门的联合,建立健全农村富余劳动力档案和农民工技能培训档案,充分发挥档案信息的服务和引导作用,为富余劳动力牵线搭桥,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平稳有序转移,为增加农民收入提供有效服务。

当然,我们在看到农村档案工作为“三农”服务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各地农村档案工作发展还很不平衡,有的地区农村档案工作才刚刚起步,有的贫困地区温饱还未解决,更谈不上农村建档工作问题,面对农村的现实和档案工作发展的不平衡,必须下大力气,做好农村档案工作。

二、档案工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的几点措施

我认为,当前农业农村档案工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的总体思路是: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充分发挥农村档案工作的优势,帮助农民激发自身活力,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按照“十一五”发展规划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做到“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进一步全面推进新农村档案建设,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强有力的档案支持。

1、档案工作要为坚持和完善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发展服务。建设新农村的首要任务,就是推进现代化农业建设。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推进现代化建设、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加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出发点和基本目标。为此,首先,县、乡、村各级档案管理部门要从农村广大农民的实际需要出发,加大已公开的现行文件的收集力度,改进服务方法,完善服务条件,拓宽服务领域,进一步拓展农村已公开的现行文件的利用工作,为维护广大农民群众利益、完善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加快农村生产力发展服务。其次,结合农村的特点制订建档规划,并针对新形势,大力开发利用农业农村科技档案,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档案工作要为巩固农村税费改革的成果,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体制保障服务。2006年,全国取消农业税,农民种地必须交纳“皇粮国税”的历史在延续了两千多年后即将终结。这是国家、集体与农民三者利益关系的一次重大调整,由此必然提出加快推进涉及面更广、层次更深的农村综合改革的任务。只有下决心深化改革,进行体制创新,才能巩固和发展农村税费改革已经取得的成果,才能保证农村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顺利推进。而在开展农村税费改革工作中形成的大量有价值的档案材料,真实地记录了这一改革活动的全过程,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和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必须认真做好农村税费改革档案工作。首先,要强化农村税费改革的档案工作的领导。要把建档工作纳入税费改革工作的全过程,建立建档工作的岗位责任制,并落实责任到人,为税改档案的立卷归档和保管利用提供物质保证,要把建档工作纳入税费改革检查验收标准;其次,要明确农村税费改革档案的归档范围。要求各乡镇、村将税费改革材料收集齐全,完整、系统、规范地整理、归档,确保全面、系统地反映农村税费改革的历史面貌,确保其安全保管和有效利用;再次,要加强农村税费改革档案的管理。税改档案是今后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工作的重要依据。各乡镇、村要建立健全税改档案的安全保管和查阅利用制度,使之更好地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

3、档案工作要为建立乡村建设规划,改善村容村貌服务。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推进,农民迫切要求改善农村生活条件和村容村貌。因此,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村庄规划工作,安排资金支持村庄规划和开展治理试点。对档案部门而言,则要做好乡村各项建设规划的建档工作。一方面,首先要做好规划的立项工作。项目一立项,项目的负责人就应选定一人作为该项目的临时兼职档案员,负责项目实施过程中与项目有关的档案工作;立项后的一个月内,兼职的档案员要到档案部门为该项目建档。其次,在项目实施阶段,项目负责部门对项目进行检查时要会同档案部门一起进行,并把检查结果形成的书面材料归档。再次,在总结验收阶段,兼职档案员要将该项目已经形成的全部文件送档案部门进行审查,档案部门根据归档范围的要求,对该项目档案材料的质量和完整性进行审查,写出审查报告,并将审查结果填入“规划项目立档情况登记表”,项目负责部门见到档案部门的审查报告后,方可进行验收。另一方面,依据乡村建设整体规划,档案部门可从当地实际出发,帮助制定村庄建设和人居环境治理的指导性目录档案,重点做好解决农民的饮水、行路、用电和燃料等方面的建设项目的建档工作,为扶贫解困工作提供决策参考和优质服务。凡符合目录的项目,可给予资金、实物等方面的引导和扶持。与此同时,农村档案在记载反映村庄治理时,要突出乡村特色、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真实反映、记录和保护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村落和古民宅。只有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通过农民辛勤劳动和国家政策扶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才能在符合农民意愿、带给农民实惠、得到农民拥护的基础上扎实稳步地向前推进。

4、档案工作要为培育和造就新型农民、形成良好的社会风貌服务。建设新农村,离不开培育和造就新型农民,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要求。档案工作人员应从传统的思维方式中解脱出来,充分发挥档案的指导、服务作用,找准切入点,深入农村第一线,了解农村的实际,提升档案工作在农村各项工作中的参与度。如:利用文件、档案资料协助村党支部开展农村形势和政策教育,帮助乡村有关部门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积极推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开展和谐家庭、和谐村庄创建活动。引导农民崇尚科学,反对迷信,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风尚,提倡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在农村形成文明向上的社会风貌,使新一代农民有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障。

5、加强农业农村档案资源建设,增强档案工作服务“三农”的能力。首先,县乡各级档案部门要承担起规划、组织和指导农业农村档案工作的重要责任,要认真学习、领会中央关于“三农”问题的一系列重要指示,密切关注农村改革的发展趋势,深入调研,明确档案工作的思路,找准当前农民所急需的档案信息资源,千方百计地为农业农村档案资源注入新活力、新要素,实现档案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其次,充分发挥乡镇和村档案部门的优势,注意收集与农民切身利益直接相关的事件材料,有序整合档案资源,为农民了解国家政策,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提供直接服务。再次,要密切与涉农部门协调,加强县、乡、村三级科技信息网络的建设,实行档案及有关农业科技知识一体化收集整理,要紧扣农民关心的热点问题,将一批批具有时代精神、历史价值和现实急需的新资料不断地补充进来,为档案资源满足“三农”需求奠定雄厚的基础。

6、做好农业农村档案的编研工作,为“三农”提供优质服务。要充分发挥已收集整理的农业农村档案资源信息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就必须对档案资源的主体承载者和社会功能进行科学的定位,做好档案的编研工作。档案编研也是档案功能价值得以实现的主要形式。同时,凭借档案编研信息的传播,历史得以重现,传统得以延续,知识得以传承,我国的农业生产才能不断发展、创新。因此,要紧紧抓住农业农村档案,特别是农业农村科技档案具有信息资源丰富、科技含量高、利用价值广、针对性强、覆盖面宽的特点,围绕农村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全方位地考察、研究和论证,并根据当前农业、农村发展和广大农民对科技档案的不同需求,采取灵活多样的编研方式,对相关档案信息加以筛选、提炼、富集,增加信息的纯度和精度,以改变档案信息的原始存在状态,使其得到集中、整合,从无序到有序,从分散到集中,从具体到抽象,形成新的农业科技档案成果。研究编研过程从广义上说也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因为,“创新”既包括创造了前所未有的,也包括着对已经有的思想、物质进行重新组合和再发现。创新是一个过程,档案编研工作在很大程度上把原始档案进行了重新组合并进一步推进先进的科学理论。档案通过编研后所提供的信息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这一科研项目的全貌,可以少走弯路,避免重复研究,节省时间。提供高质量的农业科技档案信息并运作于农业生产,从中创造出重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扩大农业农村档案工作在社会上的影响,从而推动农业农村档案事业的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的繁荣,加快农民奔小康的步伐。

总之,党中央、国务院极大关注和重视“三农”问题,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支持粮食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农业在宏观调控中得到加强,农业和农村出现了新的发展局面。作为反映并服务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农村档案工作,应当解放思想,顺势而为,转换发展思路,从传统发展观向科学发展观转换,不断提高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的水平和能力。

参考文献: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来源“通海网”,《中国改革论坛》。作者单位:福建省社会科学院

作者:陈晓玲

农村档案工作新农村建设论文 篇2:

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档案工作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涉及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各个层面,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如何在创新管理中完善、在服务新农村建设中发展值得深思。

一、现状和问题

1、农业农村档案工作还没有真正纳入档案工作的整体管理体系之中。尽管多年来一直强调农业农村档案工作是档案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现行的工作机制和工作方法使得许多地方的农业农村档案工作始终处于自生自灭、自我管理状态,很难融入现行档案工作的科学管理之中,难以在新农村建设中自觉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主动档案意识还比较薄弱。档案法颁布二十年来,各级档案部门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使得全社会的档案意识普遍增强。但不容忽视的是,受多种因素的制约,人们(不光是基层)的档案意识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提高,这就使得农业农村档案工作因缺乏主体动力而显得相对被动。

3、行业行为使得农业农村档案工作缺乏活力。档案工作是新农村建设整体工作的一部分,理应和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同步进行,但现实情况是档案部门与其他涉农部门的联系并不是很紧密,使得档案工作缺乏有效的载体,效果可想而知。

4、创新的意识和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实践已经证明,单纯采用机关档案管理模式去指导农业农村档案工作,效果并不明显,有时还会适得其反。研究制定一套适合农村档案管理的方法和管理机制,刻不容缓。

二、对策

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时代赋予档案部门的神圣职责,也给农业农村档案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要想在新农村建设中占有一席之地,档案部门就必须不断地创新工作方式、管理模式和服务方式,在创新中求生存,在服务中求发展。

1、加强调查研究,积极探索适合乡村档案管理的新模式

多年来,农业农村档案工作和机关档案工作始终未能形成一个和谐的整体,原因固然很多,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我们对乡村的实际情况尤其是档案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了解得不深、研究得不透,一味采用机关档案的管理方式去指导乡村档案工作,从而形成了工作指导难、基层接受难的尴尬局面。随着农村综合改革的不断深入,必然还会出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这就要求档案部门必须以开放的思维和视角全面审视农业农村档案工作,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因地制宜地进行指导,有条件的村,可参照机关档案管理模式,以规范为主;条件不完全具备的,要在实用上下工夫,以实用为主,规范为辅;条件不具备的,要以引导为主,重点做好文件材料的形成、积累和归档工作。通过实践逐渐摸索出一条适合乡村档案管理的新路子,使乡村档案管理真正纳入档案工作的整体管理体系之中。

2、加强宣传引导,提高主动档案意识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政府是主导,农民是主体。加强农业农村档案工作,也必须在这两个方面做文章。没有政府的重视和投入,档案工作就会缺乏发展的组织保障和物质保障;没有农民的积极参与,档案工作就会失去服务的目标和根本。因此,要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方式,加大对档案法和档案法实施办法的宣传力度,增强各级特别是乡镇、村两级干部的档案法制意识;要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引导作用,通过鲜活的事例(特别是农民自己身边的典型事例),加深人们对档案工作的认知程度,进而提高人们的主动档案意识。

3、整合各方力量,加强对农业农村档案工作的督导

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档案工作的一项长期任务,也是提高农业农村档案工作水平的历史性机遇。各级档案部门要积极加强与各级政府及涉农部门的沟通和联系,努力争取将档案工作纳入各级政府新农村建设的整体规划中,使档案工作与其他农村工作一同部署、一同检查、一同考核,保证农业农村档案工作与新农村建设同步发展。

作者单位:北京市延庆县档案局

作者:罗建军

农村档案工作新农村建设论文 篇3:

以新农村档案建设为抓手服务“三农”探索农村档案文化事业发展的新途径

中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大国,农民问题及其与之相关的农业、农村问题,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中心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三农”问题。“三农”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也包括农村文化建设等问题。而在农村文化建设中,档案工作是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也是创新档案事业发展模式,更好地服务于“三农”,促进农村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推动新农村档案文化事业发展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适应大力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新形势的需要,河北省衡水市桃城区档案局结合本地实际,在开展新农村档案建设和促进农村档案文化事业发展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和实践,其经验有着一定的和现实的借鉴意义。

一、党委和政府领导的重视与支持以及涉农各个部门的协作配合是推动新农村档案工作建设顺利开展的保证。

2011年4月,衡水市桃城区档案局根据省、市档案工作会议的精神,将桃城区被列为新农村建档示范区(县)的情况及时、全面地向区委、区政府进行了汇报,并初步提出了工作思路和方案。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7月桃城区政府第23次常务会议即专题研究并通过了《关于新农村建档示范县建设的报告及对新农村建档试点乡镇给予财政补贴的请示意见》。会议认为:新农村建档体现了政府加强社会管理的理念,是十分必要的和正当其时,在财力允许的情况下,有必要对农村档案进行规范和管理。会议要求,采取先试点,成熟后再向全区农村推广的办法,要在抓好新农村建档的基础上搞好制度建设,在有效的管理机制下收集、保管和开发利用档案,为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服务。会议决定,立即全面启动桃城区新农村建档工作,为该项工作拨首批专款11.6万元,用于补贴农村档案装具。为加大对新农村建档财政上的支持,区级财政在以后的具体实施中共补贴乡及六个试点村档案橱35组,免费提供了档案盒、目录等装具;乡及试点村配备了专用档案室,投资两万多元对档案室进行了装修和设施配套,安装了防盗门窗、防光窗帘、电扇等;在组织领导上,成立以乡长为组长、党委委员为副组长,兼职档案员、大学生村官为成员的新农村建档工作领导小组,明确村主任主管,村班子成员或会计为档案员,层层有人负责,级级有人落实的工作机制,并积极调动组织、农工、信访、农牧、民政、卫生、教育、社保、财政等涉农部门共同参与管理,形成多部门齐抓新农村建档的合力和分工负责的联动机制。同时,以区委、区政府两办的名义印发《衡水市桃城区新农村建档示范区建设方案》,对新农村建档的重要性、现状、背景、时机、思路、模式、机制等作出详细阐述和提出明确要求。上述一系列措施的实施,极大地推动了新农村建档工作的进程。

二、建章立制,实行规范化、标准化管理,是依法推进新农村档案工作的重要举措。

规范化和标准化管理,是立足长远、实现以计算机技术、新兴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支撑的新农村档案工作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而要坚实地打好这一重要基础,就必须建立适应当地工作和实际情况的规章制度,做到严格依法依规推进新农村建设中收集、整理、立卷归档、保管等各方面的档案工作。为此衡水市桃城区档案局在宏观层面,起草了《桃城区关于新农村建档示范区(县)建设的报告》,在微观层面,统一制定了《新农村档案管理实施细则》、《村级档案管理制度》、《村级档案分类方案、收集归档范围》、《文件材料归档范围与保管期限表》、《应知应会流程表》等,要求严格依照流程和相应规范开展农村建档工作,档案管理制度全部上墙。同时,进一步加强对建档示范点和其他村建档工作的指导,从一开始,业务人员就深入到示范村开展蹲点式档案技术服务,发现问题及时研究解决,做到文件材料收集尽可能齐全完整、分类准确、编排有序、目录清楚、装订整齐。这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和工作制度的出台,使得新农村建档工作从起步就进入了规范化、制度化、标准化良性发展的轨道。

三、注重调查研究,先试点,取得经验后再推广,稳步推进新农村建档工作,初见成效。

2011年1月始,衡水市桃城区档案局组织精干力量对全区农村档案管理现状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调研。调研过程中发现,农村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着档案形成机制缺失、管理制度未建立、档案管理无人员、无责任、无接续,甚至根本就没有档案等诸多突出问题。进一步分析表明:有78.8%的村民有希望能够查阅档案资料的强烈愿望,有99.2%的村干部需要凭借档案记载或澄清其所负责的农村集体经济特别是财务活动的事实,有71%的农村各种纠纷与无档可查相关;近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持续推进,与之相关的大量档案资料的形成有着加速递增的趋势。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根据区委、区政府有关新农村建档工作的指示精神,桃城区档案局提出和确定了“行政主导、点面结合、建管并重,有序推进”,即先试点,后推广、分阶段稳健进行的新农村建档基本思路。具体做法是,把桃城区新农村建档工作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采取“一镇加一村”的“1+1”模式和“一乡加六村”的“1+6”模式进行试点,总结经验,确保成功,并于9月在试点乡邓庄乡召开了全区新农村建档推进暨培训会,推广示范经验,以点带面,促进全区新农村建档工作的深入开展;第二阶段,以邓庄乡作为试点乡,按照“适者必建”的原则,在2011年10月底前完成全部农村的建档,其他乡镇选择二至三个村按照统一标准建档;第三阶段,于2011年底前完成其他乡村的新农村建档工作。截止到2011年11月初,全区三乡二镇一办(办事处)共完成建档村36个,其中示范乡邓庄已完成建档村25个,占全乡总村数的76%,其他5个乡镇办均完成试点建设,共涉及11个村。共整理各类档案4809卷88件,其中文书档案1268卷,会计档案3334卷,实物档案88件,户籍档案119卷。

四、注重人才培养,为新农村档案工作的持续开展打造一支会管理懂业务的人才队伍。

为扎实推进新农村建档工作,桃城区档案局遵照“建管并重”的原则,立足当前,着眼于长远,从一开始就非常注重新农村建档人才培养工作。为此,他们已举办了11场各种形式的培训会。其间,市、区两级参与档案专业技术培训的讲师达22人次,培训讲解达40多课时,参训的村干部和专兼职档案员计60余人次,发放技术资料100多份,并进行了十多次的乡与乡、村与村、乡与村之间的档案业务技术交流和现场答辩活动。同时,为提高建档的速度和质量,区档案局的业务人员还坚持深入下去,沉到底,开展了与村档案员面对面、手把手的示范教学活动。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还由乡档案管理人员组织了8次对农村专兼职档案员的培训,进一步提高了农村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技术能力和政策水平。目前,经过严格培训和认真筛选确定的大部分农村档案管理员,均已能够独立或半独立地开展农村档案的收集、分类、立卷、装订、安全保管和提供利用等工作,这为今后新农村档案工作的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此外,新农村建档,抓住乡档案室质量这一关键并以乡带动村级档案室的建设,将档案工作与其他农村阶段性工作同布置同检查并在短时间内形成农村建档的小高潮,注重选拔文化素质高责任心强的村干部或村民做新农村建档的牵头人或档案员,注重乡分管档案工作的领导和包村干部的协调配合与前期动员工作,实行独立建档独立管理、村档乡代管、独立建档统一管理、划区建档统一管理的多种管理模式等等,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档案工作和档案文化建设不可忽视的重要经验。

作者:李亚 吕新民

上一篇:东亚儒学核心价值观研究论文下一篇:旅游安全问题及对策探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