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本科实践能力培养论文

2022-04-24

【摘要】会计本科教育是我国会计教育的重点。研究确定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会计本科教育目标,是我国目前会计教育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主要对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会计本科教育目标的合理定位及其实现的有效途径进行探讨。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会计本科实践能力培养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会计本科实践能力培养论文 篇1:

人工智能时代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教育改革探索

摘  要:文章采用网络爬虫技术,以“前程无忧”网站的招聘大数据为基础,分析人才市场对会计本科毕业生职业能力的需求结构。文章结合我国本科会计教育现状,提出以职业能力结构框架为基础完善会计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优化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以加强职业能力训练为目标改进教学方式、以课程思政方式塑造职业价值观四个举措改革本科会计专业教育的建议,以期实现高校本科会计人才能力供给与人工智能时代市场需求的精准对接。

关键词:人工智能;应用型本科;会计;教育改革;大数据

会计是一门与当代社会、科技和经济环境密切联系的应用型学科,在环境变迁的推动下,市场对会计人员职业能力的需求不断发生着改变。随着“大、智、移、云”等前沿技术在会计领域的推广应用,会计的传统职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市场对会计人员职业能力的需求发生了较大变化。但是,国内大学的本科会计教育长期以来推行以学科供给为导向的人才培养和教学模式,这种会计教育忽视了市场对会计专业毕业生职业能力的需求,在人才培养目标和素质的定义过程中缺乏与产业界和会计职业界的交流,向学生传授的是脱离商业实践的、情景化的会计规则[1]。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培养的会计人才与市场需要的会计人才之间存在着严重的能力供需错配[2],导致“就业难”和“人才荒”的双重问题。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在于高校准确定位“人工智能”时代市场对会计人员职业能力的需求,并以此为导向制定会计本科教育的改革方案。

本文运用Python技术,获取国内主流招聘网站会计岗位招聘信息大数据,统计分析市场对会计人才职业能力的需求现状,提出我国改革会计本科教育的建议。

一、研究設计与调查样本

(一)研究设计

本文借助Python语言,使用Selenium自动化技术设计爬虫程序抓取“前程无忧”网站会计岗位招聘信息的网络文本。具体抓取条件为岗位名称包含“会计”“财务”,地点选择全国,学历要求为本科;考虑到数据的充足性,工作经验选择3年以内;行业领域、公司性质、公司规模不限。本研究共获取2021年3月13304条有效招聘信息。

(二)调查样本

从表1和表2的样本分布可知,本次抓取的数据覆盖了国有企业、外资企业、合资企业、民营企业等各类型的用人单位类型,覆盖了所有规模等级的企业,所反映的职业能力需求情况能较客观地反映目前国内人才市场对会计人员职业能力的需求。

二、基于市场需求的会计人才职业能力特征分析

会计教育的目标、内容和形式必须以适应社会经济环境变化为基本前提。因此,准确定位会计人才职业能力的市场需求是确定会计教育改革方向的依据。通过对招聘文本分析和词频分类汇总后发现,会计人才职业能力的需求可以分为职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价值观三个层次。

(一)职业知识需求的统计分析

1. 财务会计知识需求

财务会计知识仍然是市场对会计职业知识的最大需求,有91.19%的用人单位要求会计本科毕业生具有良好的财务会计知识。如图1所示,会计核算的需求比重为70%,报表编制的比重超过50%;税务、资金管理、会计政策理解与运用、档案整理等比重在30%—50%之间,审计知识、会计制度设计与业务流优化的需求比重在15%—25%。财务RPA虽然可以取代会计人员操作会计业务,但是不能代替会计人员理解会计准则、优化会计流程、设计会计制度等高智能的会计工作。所以,作为职业会计师,本科毕业生仍然需要具备系统全面的财务会计知识。

值得注意的是,16%的岗位提出了会计本科毕业生需要具备企业内部会计制度设计和业务流程优化的能力,即能够从整体上组织和管理财务会计业务,大部分的会计本科毕业生并不具备这项能力。可见,市场对本科会计人才的财务会计知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会计本科毕业生需要具备对会计业务和流程的整体理解,具备对会计业务流程进行整合、优化甚至创新的能力。

2. 管理会计知识需求分析

市场需求向管理会计转型趋势已经非常明显,已经有超过50%的用人单位要求会计本科毕业生具备管理会计知识,相比以往的招聘需求有较大的增长。其中,财务分析和运营分析的需求比重最多,分别为41%和38%;成本控制、预算管理、业务赋能、决策支持的比重在10%—20%之间。这说明人工智能时代,会计专业毕业生需要具备系统的管理会计知识以及从财务和业务数据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才能,站在财务的角度解读业务发展,为业务流程和效益的提升提出有价值的建议。

 3. IT技术知识需求的统计分析

会计岗位对IT技术知识的需求以办公软件应用和财务软件应用为主。如图3所示,46%的岗位需要本科会计员能够熟练使用办公软件处理业务;39.05%的岗位需要会计人员能够熟练应用财务软件处理业务,如金蝶、用友、SAP等财务软件。因此,本科会计人才应当具备常见办公软件和常见财务软件的应用能力。

7%的岗位需要本科会计人员参与财务智能化建设。人工智能技术在会计领域中的推广应用将会经历一个长期的过程,维护和优化财务机器人的功能将成为会计工作一项日常而必要的内容;另一方面,与财务机器人一起工作将成为未来会计人员的常态,本科会计人才必须具备较强的相关IT知识,才能在未来持续胜任会计工作。

(二)职业技能需求分析

会计是理论性与实践性并重的专业,会计人员不仅需要全面系统的理论知识,还需要较强的职业技能以完成工作。词频分析结果显示,雇主十分重视会计人员的职业技能,93%的会计岗位在招聘要求中提出了会计人员需要具备各类职业技能。进一步统计职业技能的具体需求比重,如图4所示。

沟通交际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是会计岗位最普遍的职业技能需求,比重分别是54.85%、51.60%。现代会计业务需要会计人员与会计人员之间,会计人员与业务人员之间以及会计人员与外部单位之间进行频繁、密切的沟通。所以会计本科人才想要胜任会计工作,必须具备比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领导能力是会计岗位重要的职业技能。随着会计团队在企业中职能的扩展,会计业务不断精细化和复杂化,能够统计、管理会计业务的高级会计人才越来越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所以,会计本科毕业生不应只满足于熟练操作会计业务,还需要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能力层次,培养较强的领导能力,成为会计业务的管理者和领导者。

学习能力是会计岗位职业能力的第三大需求,涉及岗位比例为24%。随着经济业务的复杂化、会计技术的革新,会计准则的发展,会计人员总是需要在工作中不断学习理论知识、技术知识和业务知识。因此,持续的学习能力是人工智能时代会计人才持续胜任工作的必然要求。

(三)职业价值观需求分析

会计是一项具有很高社会期望的岗位,正确而坚定的职业价值观是会计人员完成工作和承担社会责任的必要保证,是会计人才职业能力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当会计人员无法抗拒“利益”的诱惑而放弃应有的职业价值观时,会计工作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和意义。56.97%的岗位明确提出了会计人员应具备正确的会计职业价值观。价值观需求集中在富有责任感(37.58%)、做事细致(27.59%)、恪守会计职业道德(16.46%)、具有较强的抗压能力(10.46%)、思维严谨(10.28%)。因此,人工智能时代,职业价值观教育也是应用型高校本科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必备环节。

三、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改革建议

(一)以职业能力框架为基础完善会计本科人才培养目标

当前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过于强调“专业人才”的培养,忽视职业能力中技能和职业价值观方面培养目标的设定。大部分本科生是需要进入社会就业的,因此,应用型本科的会计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应当以职业能力框架为基础进行培养目标改革[3]。以国内某大学会计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例:“培养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蕴、宽广的国际视野、强烈的创新意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具备会计、管理、经济、法律等方面扎实的理论基础与专业技能的复合型高级会计人才。”说明了本科生应具备会计、管理等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没有提及职业技能和职业价值观。因此,应用型本科高校应当以职业能力框架为基础,完善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的内容。

(二)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优化会计专业课程体系

1. 提高本科财务会计课程的教学目标层次

目前本科阶段的财务会计课程教学还是以培养学生理解会计原理和操作会计实务的能力为主,毕业生往往只会进行记账、报账、编制报表等传统的会计业务操作[4]。因此,人工智能时代,应用型高校财务会计课程必须进行改革,提升学生的知识层次,提高本科生规划会计业务流程的能力。

2. 增加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中管理会计课程的比重

能够为企业创造价值的管理会计人才必将是未来市场需求的主流,应用型高校应当改变传统的以财务会计课程为主的专业课程体系,更加重视本科生管理会计方向能力的培养。具体措施包括开发管理会计方向的新课程、提高管理会计方向课程的学分比重、增加管理会计方向课程的学习形式等。

3. 增设会计前沿技术选修课模块

会计的基本原理具有稳定性,但是会计的前沿技术、会计的准则和会计涉及的经济业务总是在实务中不断发生变化的。所以,高校可以通过设置动态的选修课模块来适应这些会计实务的前沿发展情况。比如,高校可以适当增加人工智能技术、大数据应用、财务共享、区块链等技术类选修课;设置国内外会计准则研究、业财融合等选修模块来完善本科会计人才的知识框架。

(三)改进教学方式以加强职业能力的训练

在课堂教学环节,教师可以增加情景式教学,用图解的形式,让学生置身于企业环境理解会计业务的流程,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践教学环节,教师可以邀请富有实务经验的会计工作者更多地“走进学校”,举办讲座或者担任学生实训环节的指导教师,近距离地帮助学生了解会计实务工作的要求。学校可以强化校企合作的力度,让更多的学生“走出学校”,获得企业实习的机会,实现高校和市场的对接。

(四)以课程思政方式塑造职业价值观

职业价值观是会计职业能力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会计职业价值观教育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形成对会计职业价值观基本原则的认识、对职业道德威胁和冲突的分析判断力,形成职业价值观胜任力[5]。鉴于职业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高校首先应将会计职业价值观教育作为必修课程,还应以课程思政等方式将其贯穿于专业教学的全过程,确保毕业生在执业之时已经具备较高水平的职业价值观胜任力。

参考文献:

[1] 杨政,殷俊明,宋雅琴. 会计人才能力需求与本科会计教育改革:利益相关者的调查分析[J]. 会计研究,2012(01):25-35.

[2] 周守亮,唐大鹏. 智能化时代会计教育的转型与发展[J]. 会计研究,2019(12):92-94.

[3] 张婧,邢维全. 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供需差距的实证研究——以天津市为例[J]. 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4,17(03):50-53.

[4] 熊焰韧,苏文兵. 新常态下中国企业需要什么样的管理会计人才?——基于江苏企业负责人的调查[J]. 会计研究,2016(12):64-71.

[5] 孙卓,周弈珺. 应用型本科高校会计人才职业能力培養探索——基于会计人才供需双方的调查分析[J]. 商业会计,2021(01):117-120.

(荐稿人:吴凤菊,南京审计大学金审学院会计与审计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淳洁)

作者:郑路 周莎 刘蔓青

会计本科实践能力培养论文 篇2:

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会计本科教育目标

【摘要】 会计本科教育是我国会计教育的重点。研究确定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会计本科教育目标,是我国目前会计教育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主要对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会计本科教育目标的合理定位及其实现的有效途径进行探讨。

【关键词】 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目标;有效实现

1998年12月,我国教育部公布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从1999年开始我国高校扩大招生。由于政府的强力推动和全国高校的积极努力, 2002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到15%,2004年为19%,截止到2006年,我国普通高校计划本专科年招生增至530万人,全国高等教育在校生人数提高到两千多万人,毛入学率达到22% 左右。按照国际公认的马丁·特罗教授(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公共政策研究生院教育社会学家)提出的高等教育发展的三个阶段的标准来衡量(即根据适龄青年入学率指标,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低于15%时属精英教育阶段,毛入学率大于15%小于50%时为大众化教育阶段,毛入学率大于50%时为普及教育阶段),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阶段步入了大众化教育阶段。

大众化高等教育是以保证大众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以促进社会民主平等为目的,针对社会对高等教育的各种各样的需要,以培养实用型、职业型的专门技术人才为目标,而采取的一种普及性的高等教育活动。随着接受高等教育人数的大幅增加,高等教育的目标多层次化,本科教育的目标相应调整,教育的重心从塑造人格转向传授更为具体的技能。教育大众化并不意味着教育质量的下降,而是教育质量标准变得多样化。因此,大众化教育阶段并不排斥精英教育。从一般概念来讲,精英教育与大众化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和类型上的区别是:前者以学术价值追求为主,以培养研究型、学术型创新人才为目标,而后者以职业价值追求为主,以培养应用型、技术型人才为目标。因此,根据我国目前情况,可以简单地认为,精英教育基本以研究生教育为主,而本科教育更加符合大众化教育的内涵。本文所讨论的会计本科教育正是在以上界定基础上展开的。

一、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会计本科教育目标

教育目标是由特定的社会领域和特定的社会层次的需要所决定的,会计教育也不例外。它与会计所处的社会、经济、科技及会计本身的技术手段和方法相一致,并取决于社会发展对会计人才的需求。由于社会对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是有层次和差异的, 因此,会计教育目标应有一定的层次性。我国高等会计教育主要有专科、本科、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四个层次,不同层次应该有不同的培养目标。同时,会计教育目标与一定时期的经济发展相联系,因此,它又有一定的延续性和发展性,不是一成不变,而是一个发展的概念。

多年来, 我国会计理论界和教育界, 围绕着会计教育目标的问题不断进行讨论, 在会计教育培养目标的定位上也不断有新的发展,我国不少会计教育界人士( 张为国,1993;朱小平,1995;葛家澍等,1998;李心合,1998)先后对高等学校的会计教育目标进行过一些研究,并提出了各自的观点,对其时的会计教育给予了一定指引。

但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后,高等院校类型与规模、入学与选拔、课程组织、学术标准与教育质量管理等方面的变革,以及教育文化、观念、功能、教学形式与师生关系、制度变革、教育结构、领导与决策方式、教育运行机制等方面都发生了新的变化。这必然要求高等会计教育改变以前的教育模式,重新审视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会计本科教育目标。

目前,我国大部分经济院校的会计专业培养目标定位过高、范围过广,强调以会计实务工作、教学和科研人才为培养方向。但随着接受高等教育人数的大幅增加,高校的入学门槛大大降低了,生源的质量也发生了变化。以上海市为例,2006年上海市普通高校招生报名人数142900余人(含集中阶段录取、保送生、非通用语种、春季招生和“三校生”高考),共计录取新生112495人。其中录取本科生59800余人,占53.20%;录取高职(专科)生52600余人,占46.80%。全年本科录取比例已超过50%。同时,研究生教育也在不断扩张,这使得原来的高等教育是培养少数精英的传统理念发生转变。社会、企业对会计本科毕业生的定位及岗位要求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会计本科教育的目标必然应做出相应调整。

结合前述大众化高等教育的目标(即以培养实用型、职业型的专门技术人才为目标),会计本科教育目标的定位应以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为主,重心转向学生实际技能的培养。而研究型、学术型人才的培养,在大众化教育阶段应是研究生教育的重心。

这里所说的实际技能,包括专业技能和综合技能。专业技能是指要有较强的会计业务操作能力,包括对会计知识的理解、运用能力、会计核算能力、企业会计信息分析、管理能力、职业品行等等。专业技能是会计人员将理论知识成功地运用到具体工作实践的基础。综合技能包括创造性思维及其运作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表达与交流能力、信息处理与决策能力、人际协作与管理组织能力、职业判断能力、领导才能、应变能力、企业家精神、终身学习能力、外语能力等各项综合能力。

上述定位与会计教育较发达的英美国家的定位基本一致。如,英国作为现代会计理论和实务较为发达的国家,其会计教育就非常注重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整个会计教学过程十分强调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并为学生提供各种展示自身能力的机会。美国会计教育的目标是:“学校教学的目的不在于训练学生在毕业时即成为一个专业人员,而在于培养他们未来成为一个专业人员应有的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使其终身学习。”从美国会计教育的目标看,能力培养也是其核心内容。

从我国的情况来看,根据林志军等针对中国的本科会计教育改革的一项权威调查显示,随着大众化教育的发展,会计本科学生应具备的最重要的十项技能分别是:职业品行、计算机技能、外语水平、人际关系、决策能力、批判性思维、写作水平、团队合作、领导才能和语言交流能力。技能的培养在过去被长期忽视,但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加强学生实际技能的培养应当成为会计本科教育的目标,是今后会计教育改革的重点。

二、会计本科教育目标的有效实现——大力开展实践教学

会计教育目标是会计教育工作遵循的总方向,对专业的课程设置和课程结构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只有明确了会计本科教育目标,才能有效地实施会计本科教学改革。

综合上述论证,会计本科教育目标的重心已转向学生实际技能的培养,而对这些技能的培养,靠传统的理论教学方式显然是无法有效实现的。大力开展实践教学是对上述各项技能培养最为有效的途径。

(一)加强实践教学符合当前高校教育改革要求

2007年教育部在其颁布的1号文《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及2号文《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都对加强高等教育实践教学方面作了重要规定,对高等教育实践教学给予了高度重视。如,1号文规定:“大力加强实验、实践教学改革,重点建设500个左右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推进高校实验教学内容、方法、手段、队伍、管理及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高度重视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要大力加强实验、实习、实践和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特别要加强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等重要环节。” 2号文还明确规定了各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累计学分(学时)占总学分(学时)的比例,并进一步指出要“推进实验内容和实验模式改革和创新,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要加强产学研密切合作,拓宽大学生校外实践渠道,与社会、行业以及企事业单位共同建设实习、实践教学基地。要采取各种有力措施,确保学生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的时间和质量,推进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的紧密结合。” 教育部,或者说国家开始特别关注高等教育中的实践教学环节是有其理论背景和实践意义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尤其是在会计本科教育中,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日益凸现。

(二)大力开展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际技能最为有效的途径

会计作为一门独立的应用性经济管理学科,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不将理论与实务紧密结合, 仅通过课堂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要想全面透彻地掌握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是不可能的。这是由会计学的学科特点所决定的。强化会计实践教学体系是突出会计专业特色的需要, 是培养学生各项实际技能的需要,同时也是本科教学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应用性的需要。

在培养会计本科学生技能的系统工程中, 实践教学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实践教学包括多种形式:会计模拟实践、同步实训、社会调查、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公司实习等。

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可以加深学生对会计专业课程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实践教学,学生与会计凭证、账簿、报表直接接触,为学习会计理论提供感性认识,并通过分析、概括、想象、推理等思维活动,对一些概念获得较完整、较深刻的理解;同时,在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中(如,角色扮演、公司实习、社会调查、案例分析等)可以切实提高会计本科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决策能力、独立分析能力、随机应变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体协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各项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竞争力、提升其发展潜能。通过实践教学,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从实际中发现问题,再回到理论中找寻解决问题的办法——这种十分优化的教学组织形式会缩小会计理论教学与会计实践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其在实践中更好地领会会计思想,将专业知识真正融入到自己的知识构架当中。这对完成会计本科教育目标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文雯, 李乐夫, 谢维和. 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初期学科结构变化的主要特点与实证分析. 中国高教研究. 2007年第3期[ J ].

[2] 张妙弟, 江小明. 大众化教育背景下应用型大学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建设. 中国高教研究. 2007年第1期[ J ].

[3] 纪宝成.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挑战与对策. 高等教育研究. 2006年第7期[ J ].

[4] 张学文. 大众化背景下大学使命的重新审视.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年第6 期(总第198 期) [ J ].

[5] 孙玉杰. 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的大叙事特征及其影响.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6年12月第27卷第6期[ J ].

[6] 林志军, 熊筱燕, 刘明. 中国会计教育中知识及技能要素的发展. 会计研究. 2004年第9期[ J ].

[7] 刘永泽, 孙光. 我国会计教育及会计教育研究的现状与对策.会计研究. 2004 年第2期[ J ].

[8] 金汝洲. 论会计本科教育阶段的人才培养. 高教研究. 2005年第6期[ J ].

[9] 黄丽霞. 高等会计教育改革探析. 财会通讯. 2006年第6期[ J ].

[10] 李永臣, 王丽新. 中国高等教育会计专业毕业生实务能力不足问题的分析. 会计之友. 2006年第11期[ J ].

[11] 李玉茹, 孙克新, 孙文先. 对本科会计教学模式的探讨. 财会月刊(理论). 2005年第12期[ J ].

[12] 余海宗. 会计模拟实验教学若干问题探讨. 四川会计. 2003年第12期[ J ].

[13] 黄启国, 罗剑, 郑建伟. 本科会计教育课程体系改革探析. 财会通讯. 2006 年第12期[ J ].

[14] 何卫红. 高等会计教育目标新探. 财会月刊(综合). 2006年第2期[ J ].

[15] 许萍. 会计本科教育改革有关问题探讨. 中国农业会计. 2004年第10期[ J ].

作者:吴 涛

会计本科实践能力培养论文 篇3:

全面职业教育思想对会计本科教育的启示

摘要:普通会计本科教育在其发展过程中面临困境,本文对会计本科教育改革进行了探索,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终身学习能力培养、职业道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和校企合作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会计本科教育全面职业教育终身学习能力

一、引言

我国会计本科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与其他专业类别教育发展相似,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而演进。会计本科教育研究是基于这样的共识背景展开的。会计本科教育研究角度有宏观角度和微观角度。宏观研究角度试图构建与我国具体国情相适应的会计本科教育模式,主要从会计本科教育目标出发,构建合理的会计本科教育课程体系,针对会计本科教育的特点改革教学方法,完善会计本科教育的评价机制(陈玉荣,2007;张玉红,2008)。在会计本科教育模式研究上,有学者借鉴国外本科教育的成功经验,从会计本科教育理念,会计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机制,诚信教育等方面对我国会计本科教育模式进行探索(应淑仪、吴涛,2005)。微观角度则是对会计本科教育目标的研究(李心合,1998;刘永泽等,2004),对会计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孟焰,2007;邵军,2008),对会计本科教育中所需注重的知识、技能及教学方法的研究(林志军等,2004),对会计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情况的研究(陈祺等,2005)等。这些成果丰富了会计本科教育的研究,但大多数研究仅局限于本科层次,而很少有对不同层次会计教育进行交叉研究,特别是将职业教育的某些成功经验引入到会计本科教育。本文主要针对全面职业教育在实践中取得一些成功经验和做法,将其引入到会计本科教育,对会计本科教育改革进行了相关的探索。

二、会计本科学教育面临的挑战

( 一 )培养目标定位浮夸我国本科会计教育的目标有过争议,20世纪80年代初,财政部推行会计教育改革时,大部分院校会计教育目标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会计学高级专门人才,能够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胜任会计、会计教学和会计科研工作。但随着会计教育层次的多元化,对于会计本科层次的培养目标出现了“通才”和“专才”之争,李心合教授(1998)主张会计本科教育应为通才教育,阎达五教授(1998)则认为,会计教育目标应定位于为实际工作单位培养从事会计工作的专门人才。各高校在教育目标的定位上众说纷纭。对于大部分因市场需求而匆忙设立会计本科学专业的高校而言,在培养目标的定位上是为了能使新设专业通过教育管理部门的审批,必须要拔高会计学专业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作用。朱小平、姚颐、况熙和杨效红等“关于我国会计教学情况的调研报告”显示:“51%的人认为会计培养目标应是综合型人才”;孟焰、李玲“基于我国高校的实践调查证据”显示:56.38%的人认为会计培养的目标是“通才+专才”的组合。这样的培养目标,对于大多数普通高校有限的教学资源和短暂的教研积累来说是难以实现的,导致了培养目标定位的浮夸。

( 二 )课程设置随意课程设置是培养目标执行过程的具体化,由于培养目标定位的浮夸,使得大部分学校在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上带有很大的随意性。从课程体系设置上看,各本科院校存在着较大差异,差异度在20%~30%之间,目前普遍存在的现象是,不同学校在同一个方向模块里所设置的课程内容不一样,专业课程设置层次性和结构性不合理,专业课之间的跨度太大,缺乏系统性。课程设置随意的表现在课程名称名不符实,课程之间界限划分不清。虽以“初级”、“中级”和“高级”为依据来区分各门课程,从形式上看似规范,但指导性不强,实际课程内容和教材在编写上把握不准。《中级财务管理》和《高级财务管理》课程,很多学校授课内容基本上一样,或者是增加一些资本市场的基本常识,而很少涉及系统、前沿的财务理论和相关的数量分析内容。

( 三 )职业道德教育弱化在就业导向的压力下各个学校将会计各种资格证考试通过率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准,而忽视对学生进行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黄珺、蒋颍歌、潘美霞等对湖南大学、中南大学、长沙理工大学、湖南商学院、湖南师范大学五所高校会计专业本科生进行的有关会计职业道德问题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85%左右的学生所在院校未开展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其中没有院校系统开展该项教育。目前我国高校往往偏重于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而忽视了对会计职业道德和法制的教育,从某种程度上讲,这是导致会计核算失实、会计造假以及审计舞弊等案件层出不穷的重要根源之一。

( 四 )教师队伍建设成为瓶颈 师资力量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体现学校学科实力和学术地位的综合指标。经过多年的扩张式发展,各个高校师资力量出现了明显的短缺现象,这不仅仅体现在数量上,更体现在质量上。如宁波大学会计系设计的《高校会计教学现状及改革方向的调查问卷》,对6所综合类大学、6所财经类大学和2所部属院校的会计学专业大三、大四的学生进行调查,在对教师素质满意度的调查项目上,12.46%选择的是很好、38.38%选择的是较好、32.25%选择的是一般、13.35%选择的是较差、3.56%选择的是很差;在对师资需要加强的方向上,41.20%选择的是教学方式呆板、16.47%选择的是实务能力差、15.74%选择的是责任心不强、13.46%选择的是科研能力弱、13.11%选择的是专业知识不足。教师队伍建设遇到的瓶颈问题还体现在想引进的高素质人才不愿来,自己培养的人才又留不住。很多高校特别是非财经类高校,通过“短平快”方式发展起来的会计学专业,既没有一定的专业积累,也不具备学校重点投资建设的优势,师资队伍结构的不合理是困扰专业建设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全面职业教育特征分析

( 一 )强调专业内容学习能力专业内容的学习所对应的是认知能力和行动技能,力求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专业能力是指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专门知识和专业技能,要注重掌握技能,掌握知识,以获得合理的知识结构,这里的专业能力主要包括获取技术知识、生态知识、经济知识、结构知识等能力。作为以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职业教育,除了教授学生特殊领域的已有专业技术以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不断改革和创新现有技术的一种信念,这些信念来自于对生活、对大自然和美好人生的一种热爱。因此,在专业能力的培养上,以现有技术为基础,拓展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自主改良和创新的欲望,强调内生性的专业能力培养。

( 二 )注重解决问题方法能力 解决问题能力主要是对基本学习和工作技巧的掌握和应用,力求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能力。方法能力强调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工作方法及学习方法,要注重学会学习,学会工作,以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包括独自获取信息、有效加工信息,制定工作计划的步骤,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独立学习新技术的方法,评估工作结果的方式等。方法能力训练关注的是学生独立的思维习惯和面对新问题的反应能力。作为一种终身教育,职业教育在于通过对学生进行具体、直观的技能方面的训练,最终使学生能够形成独立面对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某一方面已有的技巧,这是职业教育的精髓所在。

( 三 )培养交流沟通能力 交流沟通方面的学习,主要是掌握基本的合作和沟通技巧,力求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社会能力是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行为规范及价值观念,要注重学会共处,学会做人,以确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包括人际交往,公共关系,在小组工作中的合作能力等。学习、技术最终是要为社会服务的,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它的价值。作为职业教育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通过实训让学生学会团队合作、学会融入社会,在合作中激发出创造的火花,在交往中体现出技术的价值。

( 四 )发展情感道德素质情感道德方面的学习,主要是培养学生自己的兴趣领域,并对自己的未来职业和生活做合理的计划和构建。侧重于培养学生对自己和社会的责任意识,力求培养学生的个人能力,包括职业道德、环境意识、学会尊重、乐观积极的处事态度等。情感道德是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将自己的感性经验和情感不断内化、深化和提升而形成的,是行为人所特有的情感形式。良好的情感道德素质是个人职业生涯的基础,是持续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保证。全面职业教育思想这四个方面特征的内容,与我们今天提倡的素质教育思想是吻合的,是一种基于行为导向的教育。在学习活动中强调“头-心-手”多器官功能的协调开发,促进人性的全面发展,不仅能够协调培养学生的行动能力和智力结构,为学生将来接受相关专业领域的继续教育奠定基础,而且能更加切合企业职业实践的现实需要,方便学生在完成职业教育后进入职业生涯。

四、全面职业教育思想对会计本科教育的启示

( 一 )培养目标定位恰当、课程体系设置合理人才培养目标是教育实践活动过程中具有先决性的核心概念,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依据,也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最终归宿。大学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是学校类型定位、层次定位、学科专业定位、服务面向定位的综合反映。简言之,培养目标实际上就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对于会计本科教育,可以借鉴职业教育在其发展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将其培养目标定位为以满足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面向市场经济中企业或组织需求的具有一定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相关专业知识,并具备较强学习技能的应用型会计人才。这样的目标定位比较符合这类学校的实际,充分体现“拿来主义”的精神,以实用为主。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特别注意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加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的应用性部分,把应用型环节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强化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同时也要注重和加强基础理论的教学,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为学生打下宽厚的理论知识基础,突出理论教学与实践应用的相互渗透和融合,逐步建立科学合理的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机制。通过对代表不同层次的4所高校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会计本科学教育培养模式中,两类基础课共占总学分的59.79%,几乎是专业课学分30.27%的两倍,实践环节仅占11.54%的学分(而且毕业论文又差不多占了其中一半)。因此,根据我国高校会计本科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普遍框架,公共基础课和学科基础课模块应该大大降低比例,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模块适当增加比重,而实践教学模块则是重点改革的对象,尤其是如何将实践教学融合到基础理论和专业课程当中去。

( 二 )终身学习能力培养、情感道德教育同行 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对于大学本科教育寄予较高的期望,随着大学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大学本科教育在培养方式和培养体制上要有所变化。教育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学校应从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育转向以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为主的教育,让学生学会学习。联合国教科文化组织前助理干事纳伊曼指出:“学会学习的概念意味着受过教育的人将会知道从哪里能很快和准确地找到不知道的东西。在高等教育阶段,如果现在的人们估计用80%的时间用来传授知识,用20%的时间来获得学习的方法和研究方法的话,这种比例将来一定要根本改变。”对于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除了要着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外,还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独立思维和创新能力,要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置于教学活动的中心,突出学生思维能力训练,增强学习的自主性与创造性,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将情感道德教育融入到整个的学习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在对会计专业学生进行培养的过程中,如何实现学习能力培养与情感道德教育同行呢?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尝试:第一,引入项目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是一种教和学互动的教学模式,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是行为引导型教学方法中的一种。以“出纳工作”项目为例。首先,以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引导学生明确出纳主要的工作任务,并设置子项目;其次,根据项目任务的需要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各子项目的具体任务,制定计划;最后,师生共同探究、合作,实施完成项目任务。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始终处于引导者的这么一个角色,既参与其中,又要善于沟通与激励。学生在项目实践过程中,理解和把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体验过程的艰辛与乐趣,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等。第二,形式多样化的职业道德教育。虽然会计职业道德问题最后暴露出来的是会计舞弊或审计失败等案例,但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不能仅仅理解为“不做假账”,实际上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是以培养个人完整人格为前提的一种基于维护会计职业声誉的全面教育。根据笔者的教学实践,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可以采取以下几种形式:(1)案例教学法。通过典型案例,在对学生分组的前提下,让各组学生课前收集与该案例相关材料,整理分析案例的关键点,在课堂上集体讨论,通过讨论深化学生对会计职业道德的理解。(2)现场感受法。通过组织学生现场旁听法庭对民事或刑事案件的审判,让学生现场感受法律的威慑力,这种实践教学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控制一定的学生人数,必须要求每位同学书写旁听感受。(3)视频教学法。这种方法主要是通过观赏一些经典影视作品,在娱乐中潜移默化的接受教育,并能在日常生活中给学生提供能体现真、善、美有教育意义的作品。

( 三 )建设层次合理的教师队伍教师是一所学校的灵魂和魅力所在,建设一支能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层次合理的教师队伍,是各类型院校立校之本,也是学生期望之所在。对于教师队伍的建设笔者以为:第一,加强教师素质建设。一方面,要提高会计学教师的师范技能,提高教与学之间的信息传递效率,因为会计专业的教师在工作前大多没经过系统正规的师范技能训练;另一方面,要提高教学和研究能力。套用一句广告词“有实力自然有魅力”,老师自身的专业素养和人格魅力,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第二,完善评价激励机制。以绩效工资改革为契机,改变原有机械的激励分配制度,评价体系应以学校自身定位和特点作为出发点,在教师职称的评聘上不能“一刀切”,唯“科研成果”是论,也要看其教学理念、水平和效果及与用人单位合作指导学生实习或实训的能力等,从多方面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第三,外部引进与内部培养相结合。在人才配备上内外结合,这本身就是一种激励机制,针对会计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学校可以多渠道灵活的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执业会计师来补充教师队伍,同时也可以鼓励在岗教师挂职锻炼。第四,促进教师的团队合作。以精品课程的建设作为一个平台,促进专业建设,加强教师间的团队合作,发挥团队配合的溢出效应。根据我国教育部的界定,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按照这样的标准唯有团队合作不能实现。

( 四 )建立校企长期的合作关系德国职业教育的“双元制”教育模式是将企业与学校、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结合起来,使培养的学生既具有较强操作技能又具有专业所需理论知识和人文知识的一种教育思想。实施“双元制”的教育模式,一方面,学校将企业的实际问题引入校内的实验或实训课堂,丰富了教学方法、完善了教学体系,既推动了学校基础性研究,也缓解了学生就业压力;另一方面,企业支持“双元制”教育模式,既可以得到政府的补助、降低劳动力成本,也可以在培训期间发现适合本企业发展的人才。因此,这一模式在西方发达国家广为推崇。比较我们国家的制度、政策和法律环境,结合会计专业的特点,在建立校企长期合作方面可作如下尝试:第一,选择合作企业时,应以人员流动性较强的中介企业为主,如各类型事务所或咨询公司。因为,这类型企业一方面人员需求量较大,另一方面业务涉及面较广,比较适合开展实践教学。第二,要对学生质量进行适当筛选,以提高合作企业长期合作的积极性。这一筛选过程本身,对学生的学习是一种促进,同时也能降低合作企业进行职业培训的磨合成本,以便于长期合作。第三,与合作企业开展经常性的人员交流。人员的频繁交流既可以促进相关信息和资源的共享,同时也可以增加校企双方合作的深度和广度。长期以来,由于社会传统和政策缺失,使得我国企业缺乏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校企之间没有形成一种合作的长效机制,但随着我国经济的结构性调整,企业对高技能型人才需求的增加,财政对教育投入的加大,校企之间的双赢合作最终将会形成。

参考文献:

[1]吴水澎:《对会计教育改革与发展几个问题的再认识》,《财会通讯》2005年第2期。

[2]朱小平、姚颐等:《中国会计教学改革走向何处——关于我国会计教学情况的调研报告》,《会计研究》1995年第9期。

[3]孟焰、李玲:《市场定位下的会计学专业本科课程体系改革——基于我国高校的实践调查证据》,《会计研究》2007年第3期。

[4]张玉红:《会计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析——来自德州学院的实践》,《财会通讯》2008年第9期。

[5]荆新、孙茂竹、张玉周:《财务会计学课程设计的一种新方案》,《会计研究》2002年第6期。

[6]黄珺、蒋颍歌、潘美霞:《高校会计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现状思考》,《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9年第9期。

[7]和震:《论现代职业教育的内涵与特征》,《中国高教研究》2008年第10期。

[8]翟海魂:《世界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初探——一个历史的视角》,《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年第2期。

[9]陈玉荣:《应用型会计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与模式研究》,《财会通讯》2007年第6期。

[10]李锋:《关于我国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研究》,《中国管理信息化》2008年第8期。

[11]德拉高尔朱布·纳伊曼:《世界高等教育的探讨》,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

[12]史惠芬:《项目教学法在财会专业课程中的应用》,《职业技术教育(教学版)》2006年第26期。

[13]蔡跃:《德国综合性大学的“双元制”教育模式研究》,《外国教育研究》2010年第7期。

(编辑 聂慧丽)

作者:蒋冲 向显湖

上一篇: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论文下一篇:经济落后地区化学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