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农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建设研究——基于河南省南阳市的调查

2022-09-12

1 引言

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是指通过大力培育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逐步形成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 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骨干, 其他组织形式为补充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目前, 我国农业发展正面临“五化” (农村空心化、务农老龄化、要素非农化、农民兼业化、农业副业化) 、“双高” (高成本、高风险) 、“双紧” (资源环境约束趋紧、青壮年劳动力紧缺) 的新形势, 如何进一步突破制约农业经营的各种瓶颈障碍, 有效解决明天“耕地谁来种”“畜禽怎样养”“农业靠谁兴”等问题。从经济角度给出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途径, 保障农业经济和农村社会的健康发展, 已经成为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大而紧迫的课题。为此, 从党的十八大到2016年历年的一号文件从“培育”到“发展”再到“扶持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到现在的“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这一系列政策的出台, 明确给出了解决上述问题的答案。作为传统农区的典型代表——南阳, 是河南省面积最大的农业大市, 素为“中州粮他”之称, 故此本文选区南阳市为例, 通过对南阳市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建设研究, 探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规律, 为其他农区的相关农业政策决策提供参考和借鉴。

2 传统农区南阳市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现状

作为传统农区的典型代表——南阳, 是河南省面积最大的农业大市, 是全国粮、棉、油、烟集中产地, 有6个县市区是国家商品粮、棉基地, 3个县市区为国家优质棉基地。南阳市十分重视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建设,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 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建设成效显著。根据2017年3月南阳市农业局发布的数据资料显示, 截至2016年底, 南阳市已累计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213603家、家庭农场5022家, 国家级、省级、市级重点龙头企业分别达到3家、46家和227家。

2.1 各类经营主体稳步发展

(1) 家庭农场和种养大户规模不断扩大。近年来, 南阳市把发展和培育家庭农场和种养大户作为农村农业工作的重点, 尤其是随着农村土地流转规模的不断扩大, 涌现出了一大批专业生产大户和规模经营的农户。这些专业生产大户通过采用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 使得其生产经营不断扩大, 逐渐出现了家庭农场的维形。目前, 南阳市家庭农场分布于种植、养殖、林果花卉等农业生产领域, 平原地区大多以粮食、蔬菜等粮经作物生产为主, 山区半山区大多以林果花卉、食用菌、烟叶等经济作物生产为主。

(2) 农民专业合作社增长迅速。目前, 农民专业合作社已经逐渐成为南阳市组织农户生产、发展农产品加工、对接龙头企业、推动品牌建设、开展市场营销的有效载体。2016全市合作社总数达到213603家, 合作社的实际成员数、出资额明显增加, 特别是立足资源优势和特色产业优势建立的合作社, 基本实现了所有农户全覆盖。社员出资额大都在50万元以上, 出资总额287.86亿元, 入社成员数20.49万户、辐射带动59.43万户。此外, 合作社的服务区域也不断拓展, 基础较好的合作社由初始局限于对本村、本乡服务开始向跨乡镇、跨县域乃至跨省域发展。

(3) 农业龙头企业数量和质量不断提高, 带动能力和影响力明显增强。按照现代农业的要求, 南阳市把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作为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工作要点, 一方面倡导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 培育和扶持龙头企业, 加大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另一方面, 不断开拓市场, 完善现有服务体系, 使得农业产业化经营得到迅速发展。截至2015年, 南阳市292家企业被认定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37家农业产业化省重点龙头企业。

2.2 土地流转工作有序推进

南阳市在坚持集体土地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 促使承包权和经营权分离, 形成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分置, 经营权流转的新格局, 呈现出流转形式多样化、生产方式现代化、规模经营职业化的新特点。南阳市积极推进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 在坚持集体土地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 促使承包权和经营权分离, 形成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分置, 经营权流转的新格局。据南阳农业局的统计, 截至2016年, 南阳市规模经营面积641万亩, 占农村家庭承包经营面积的61.63%, 其中流转占26.54%, 托管占35.10%。

2.3 政府扶持力度进一步加大

近年来, 南阳市围绕特色主导产业, 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开辟“绿色”通道, 为特色农业新型经营体系构建提供优惠政策, 出台了多项农业优惠服务政策, 为经营主体建设开辟“绿色”通道, 为特色农业新型经营体系的优先发展提供机会。同时, 南阳市对新型经营体系建设的扶持政策还表现在农业公共服务上的补贴政策, 带动了当地的服务组织的建立, 促进了新型农业体制的服务专业化和标准化。如为促进合作社的健康运行, 南阳市在加强培训、强化服务的基础上, 出台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对其进行规范管理。

3 传统农区南阳市现代农业新型经营体系存在的问题

3.1 新型经营主体有待培育

南阳市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虽然发展迅速, 但经营主体有待进一步培育。第一, 南阳市的家庭农场还处在实践探索阶段。由于当前对家庭农场没有明确的界定和认定程序的不规范, 使得南阳市的家庭农场多以自发为主发展家庭农场, 大部分并没有在工商部门办理登记手。第二, 农业专业合作社还需进一步规范。总体来看, 南阳市合作社数量较多, 但具有一定规模的合作社数量相对较少, 而且农民专业合作社存在着经济实力弱、运作不够规范、合作较为松散等问题。第三, 农业龙头企业经营规模相对较小。目前, 南阳市出现了一大批农业龙头企业, 但其中农业深加工企业并不多, 这些龙头企业农产品产业链较短。

3.2 土地稳定流转难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由于要扩大规模并进行相应的投入, 都希望土地流转能够规范、稳定和集中连片。但现实中土地基本上都是按好、中、差等级和人口平均分配, 原来的大块改小块, 小块切成零块, 家家户户田块小而分散, 之后又经过多次调整, 土地再次被分割细化。如果要想这些零零碎碎的抛荒地和需要流转的土地再集中到一起, 不仅操作复杂, 而且困难重重。很多种植在户反映, 一些有着“守着田地不甘心, 丢下田地不放心”的想法和农户, 抱着一旦找不到工作, 仍要回家种地维持生计的心态。宁愿让地荒了, 也不愿流转给经营大户, 造成“有田的不想种, 想种的没田”局面。同时, 由于流转关系不稳定, 大户们对土地投入动力不足, “怕变”“不敢投入”成为一些大户的普遍心态。

3.3 政策支持和配套服务不足

国家虽然对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 但针对新型经营主体的专项政策不多, 现有政策是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 如农业补贴体系中种粮补贴是按原有的计税承包面积发放的, 而一些种粮大户拿不到补贴, 却还要支付高额的土地流转费用, 使得种植大户的生产成本大大增加, 出现了“拿钱的不种粮、种粮的不拿钱”的现象。与此同时, 新型经营主体在对新品种与新技术引进和试用和产前、产中和产后全程服务以及市场信息、质量检测、产品营销服务等综合性服务方面需求大大增加, 但目前还缺乏这方面的配套服务。

此外, 由于经营规模扩大, 相应的基础设施投入也随之增加。但因部分基础设施具有公共物品的性质, 再加上基础设施投入较大、回报周期长, 因此导致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的基础设施投入不足。

3.4 金融服务不够健全

大多数经营主体的保险意识淡薄, 再加上农业保险发展缓慢, 进而经营主体只能采取自发进行融资的方式。部分经营主体因扩大生产规模而租用大量土地, 但因本身缺少资金, 必须通过融资和贷款来解决租金问题, 而目前的贷款主要以抵押方式为主, 但这种方式很难得到租户们的认可, 最终导致了这些经营主体无法从银行得到贷款, 形成了贷款难的局面。此外, 传统农区目前能够为经营主体发放贷款的金融机构较少, 再加上很多网点都对农业贷款数目设置了一些提门槛和条件, 这严重影响了农业的自主管理。故此, 许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只能单打独斗, 或从民间借贷来解决资金缺口问题。

4 传统农区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对策建议

4.1 加大培育经营主体力度, 鼓励联合发展

传统农区要适当扩大农业经营规模, 结合本区域的资源禀赋、发展水平、农业结构等实际, 走与企业、合作社、农户联合之路。建议传统农区应出台相应的支持政策, 支持新型经营主体走与企业、合作社、农户联合之路, 确定联合体性质等同农民合作社, 加强调整农业结构及经营模式, 让经营主体能够从相应的政策中受益。

4.2 健全扶持机制和配套政策

传统农区政府应结合当地实际情况, 制定有针对性的配套政策, 发挥财政支农政策的主导作用。扩大对农业经营服务和优惠税收减免, 建议财政支持政策可实施先修后补、以奖代补的方式加大对新型经营体系建设。与此同时, 传统农区政府还应加强财政补贴, 加大贷款贴息力度, 破解新型经营主体的融资困境。

此外, 传统农区政府还应从计划编制、项目资金实施的进度跟踪、市场秩序进行维护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提供支持, 为当地的新型经营主体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和保障。

4.3 进一步深化农业金融改革

要结合传统农区的实际情况及其农业的产业特点, 加强金融对服务农业的引导, 落实金融支农政策监督和管理, 推进金融向“三农”倾斜。同时, 还应进一步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融资试点工作, 加大金融机构涉农贷款投放力度, 扩大农村有效抵押担保物范围, 加强农业金融产品开发和金融服务创新, 加快建立主体多元、功能多样、服务完善、运行安全、适度竞争的现代农业普惠金融服务体系。

此外, 鼓励和引导信贷资金、民间资本等参与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 建立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 拓宽农业投入渠道。

4.4 不断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就必须要加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 通过不断对公共服务机构的服务职能进行优化, 采用政府购买或鼓励和引导专业协会等社会力量参与公益性农业服务等方式, 推动农业服务多元化发展。积极开展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业务创新试点工作, 加大对其投入, 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的激励机制, 使农民享受到低成本、便利化、全方位的社会化服务。

摘要:随着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推进, 原有的农业经营体系越来越不适应农业现代化的需要, 构建新型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也越来越引起国家重视和社会关注。本文通过对传统农区选取代表性的地区进行研究, 结果显示目前传统农区还存在着新型经营主体有待培育、土地稳定流转难、政策支持和配套服务不足、金融服务不够完善等问题, 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以期为其他农区的相关农业政策决策提供理论参考, 也为国家实现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参和决策依据。

关键词: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传统农区,建设

参考文献

[1] 李铜山, 刘清娟.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研究评述[J].中州学刊, 2013 (3) .

[2] 方拓锦, 陈自龙, 程宇.家庭农场: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新主体——对南阳市家庭农场发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J].农村·农业·农民, 2016 (7) .

[3] 李彬.南阳市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研究[J].价值工程, 2016 (28) .

[4] 钱克明, 彭廷军.关于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的调研报告[J].农业经济问题, 2013 (6) .

[5] 刘新民.河南省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研究[J].农村·农业·农民, 2015 (7) .

上一篇:新经济形势下铁路企业党建工作策略研究下一篇:谈锅炉排污在锅炉运行中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