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园林成景类型对现代环境美学和生态美学的浅析

2022-09-12

现代人们的生活的自然环境大不同古代,那些意境之美也没有很好的体现在园林中,古代的成景类型丰富多样,运用各种造景手法,与周围的环境结合的协调有致,给人如画般的感受,并且在环境美和生态美的层面上,亦是很有造诣,有自己独特的韵味。

1 古典园林的成景类型及分类

中国古典园林历史悠久,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崇尚自然,讲究人与自然的和谐与统一,符合我们长期发展的进程,早在春秋战国时代,我们就进入了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历程中,所以在造园构景中运用多种手段来表现自然,形成了丰富的成景类型,以下是对成景类型的简介及从中得到的启发。

1.1 分类

1.1.1 主景;

点景;引景。主景,则是全国的重点,在设计中,需要我们着重的加以构思,通过不同的方式来增加主景的存在感,如用配景来突出主景;点景的表现方法多种多样,可以用不同的物体来点明环境,哪怕是题词;引景是把一个景观引入另一个景观中,如寄畅园中的七星桥,网师园中的引静小桥,并在小桥入口铺以寿字来引导人们上桥通往另一个景点。

1.1.2对景与夹景。对景与夹景通过水面的的两岸景色来形成对景,夹景,如十三陵神道的“石像生”将石兽放在御道两旁,造型生动,雕刻精细,丰富了神道的画面感,同时让人感到肃然起敬。

1.1.3 分景与隔景。

分景与隔景,分景就是通过园林中的植物,山水,建筑等一系列的物体在不同的角度或空间上形成分隔景观,使园林原有的空间得到不同空间的变化,丰富人们观赏的范围,让游人更集中细致的观赏。隔景则是在园林中本来完整的一处景观中添加其他的景物,形成不同的空间,是园林的构图变换多样化,并不与其他的空间形成混乱。

1.1.4 漏景与障景。

漏景不会把景观毫无保留的展现出来,而是通过一些遮挡将景观隐隐约约的表现出来,有一种朦胧的美感;障景是采用遮挡的效果,通过石头,建筑等等将一些景物不要一下被展现出来,而是先让人们产生一种悬念,最后随着深入园内,而逐步感受到的景观。这种手法会先遮挡住一些马上要看到的景观。

1.1.5 框景与天景。

框景被大量运用于江南园林中,它将自然中植物河流置石等美景收于圆窗中,有选择的根据地势选取空间的优美景色。《园冶》中谓“藉以粉壁为纸,以石为绘也”。如今,我们可以将这一造园手法运用在现代的园林景观中,“月亮门”就是运用了框景的手法;天景的造园手法是运用了天空的景色与其他构筑物等形成的景色,如网师园的风到月来亭,充分展现了月亮悬挂于天空中的美丽景色。

1.1.6 影景;色景;声景;盆景。影景是将建筑物,植物等投射在水中或墙地面上的倒影反衬出来的景色,在水面的倒影给人一种动静结合的美;色景运用了大自然的颜色,如日光、月光、建筑、植物在不同地区不同时段所展现的不同景色;声景用自然的声音形成别致的景色,给人一种听说上的享受,如寄畅园的八音涧,颐和园的玉琴峡,拙政园的听雨轩;盆景以植物,山石和其他材料,将广表自然的美景浓缩于一盆之中,常以“小中见大”以石代山来塑造景观[4] 。

2 简介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

环境美学,即“应用美学”指有意义地将美学价值和准则贯彻到日常生活中,贯彻到具有实际目的的活动与事物中,环境并非在人类世界之外,美学将帮助我们从抽象理论和具体情境两个层面来深刻体悟自然与人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

生态美学,是生态学和美学的有机结合,实际上是从生态学的方向研究美学问题,并将二者结合起来的一门新型学科,从广义上说包括人与自然,社会及人自身的生态审美关系,是一种符合生态规律的当代存在论美学。

二者到在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而对于中国古典园林来说,本身就讲究“天人合一”的观点,强调人与自然之间,不仅仅是认识与被认识,改造与被改造的对立关系,而且是彼此依存的互动关系。

3 两者与古典园林成景类型的启发

3.1 对环境美学的启发

对于中国古典园林在环境美学中给我们的启发有很多,多种多样的成景类型让环境的构图更具美感,像借景、天景、框景它们都运用了自然的距离感,景物之间如果搭配不协调的话,就会产生这种疏离的感觉,使景与景之间不统一,不能达成和谐的构图,而古典园林中的造园手法就是找对了景与景之间的关系,在苏州留园中的石林小院中,北边是楫峰轩,南边是石林小屋,南北的景观相互对照,它们相差不到10m,但是因为中间有几处山峰,因此在观赏的时候,不会给人突兀的感觉。由此可见把握构图中的景物关系与距离对环境美是尤为重要的。通过这样的构图,使大家的观赏画面也更加丰富。

而对于意境的创造来说,中国的古典园林与古代的山水画和田园诗是分不开的,营造一种诗情画意的艺术氛围,中国古典园林是人文、画家与工匠合作的产物,如古代唐朝的山水田园诗人画家王维,元代的倪云林,明代的王世贞,清代的袁牧,他们或是文人或是画家,知晓园林理论和工艺,还有一些博学多才的帝王,如宋徽宗和乾隆等,他们的共同特征就是将诗文中的意境运用到造园中去,将情融入景观中去,借助诗词文化,让园林具有浓厚的诗情画意,有精神境界[3] 。

孔子说的“智者乐水,仁者乐山”[5] ,就沟通了自然之美与人的品德之间的联系。而对于我们现代的人来说,景观营造,应选择相应的植物、假山、建筑组合,不需要严格的章法,借鉴古代的园林游览空间序列的划分组合及成景手法,使空间变化有序。

环境的美可以借鉴古典园林成景的手法,根据不同的地势,空间来分析创造出适合的布景,这样无论从人们的欣赏角度还是人们的心理感受,都能与环境产生一种互动,既可以借景生情,又可以融情于景之中,让人们感受到大自然中的美,丰富了我们的生活环境,走在景中,向四周望去,仿佛一幅幅不同的画面经过画师的绘画,引入眼帘。通过不同的山石,水体,花木丰富造园中的意境,这样的环境师法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是人们理想的生活环境。

3.2 对生态美学的启发

而古典园林多样的成景类型在生态美学中也有不少启发,像借助听觉,嗅觉及利用春秋时令,雨雪雾晴,清晨傍晚等丰富的变化来成景,不但表现出的意境超出了园林的空间范围,更多的让大自然沉浸在一片万籁俱寂中,如拙政园中留听阁,听雨轩等,意境寄托的同时与听觉也产生着密切的联系,还有一些如留园中的闻木樨香,拙政园中的雪香之蔚等,则运用了嗅觉感受传达给人们。看来不同的成景手法会呈现给人不同的感觉,给人们一种原生态的美,对于中国古典园林的成景类型表现手法,就是通过眼前的具体景象,暗示更为深广的优美境界,所谓有尽而意无穷。

在中国古典园林成景中,绿色的生态美是重要的一部分,因为中国古典园林遵循“天人合一”的原则,指的就是人与自然也就是生态的统一,这种人与自然统一的想法形成了中国古典园林的特色,如“万园之园”的圆明园从西北起山,从东海流水,完全符合中国的地势,是自然环境和人工成景的很好事例。因为在成景类型中结合了“天人合一”的设计理念,使园林本于自然高于自然,并且被外国生态研究者称为“通过对最佳空间和时间的选择,使人与大地和谐相处,并可获得最大效益,取得安宁与繁荣的艺术”。可见其对生态的影响大有益处[6] 。

自然界充满生意,但也并非随时随地都是这样。不用说死水一潭,枯萎凋零,死气沉沉的丑陋景象在自然界存在,就是那些平淡无奇的景色也司空见惯,而古典园林的成景类型法则使生态具有一定艺术意境和特色的园林化的空间环境。意境和特色主要体现在空间组合中筑水理水,动植物配置和建筑营建诸要素在形,声,色上的巧妙设置和安排,形成恬淡静雅,或艳丽堂皇等等的生态美景。

而当代的园林一个较突出的矛盾表现在城市更具人工气息,其尺度,建筑空间的形态之大和明显个性都较难采用传统与自然景物造园的形式,所以我们应多学习借鉴古代造园手法,在有限的空间中通过分合、围放、虚实、转折。穿插、渗透等多种成景类型的造园手法,让生态的美取得扩张时空[2] 。

结束语

中国的古典园林承载了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从中借鉴学习的也很多,如果能将其精华与现代景观融合,定可以在环境美学和生态美学中有极大的提升,希望可以传承我们的文化,丰富现代的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

摘要:如今环境问题越来越成为人们所关注的焦点,因此,一个优美而且合理的生态环境可以让人们过得更好,那么如何构建一个良好的环境呢?本文论述了在中国古典园林的成景类型中学习并得到的一些启发。通过各种中国古典园林的造景手法,分析学习了古典园林造景的不同特点,并总结其对环境美学和生态美学的帮助和启发。完善现代园林景观在生态美学及环境美学中的表现手法,将古代与现代造景融合,结合古典园林在环境美学和生态美学中的优点,运用到现代景观中,从而对环境美和生态美产生影响,得到启发。

关键词:古典园林,借景,意境

参考文献

[1] 胡长龙.园林规划设计[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8):130-132

[2] 胡德君.学造园设计教学120例[M].天津大学.2000.(2):2-3

[3] 李世葵.《园冶》园林美学研究[D].武汉大学,2009.

[4] 张国栋.园冶新解[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12):12-15

[5] 吴莉萍.中国古典园林的滥觞[D].天津大学,2003.

[6] 李萍.生态美学视野中的《园冶》[D].鲁东大学,2013.

上一篇:浅析标准化集输站场建设与管理下一篇:传统建筑材料青瓦在景观设计中的再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