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周易与中国文化——《“阴阳和谐理论”与中国传统美学》

2023-03-02

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在浩如烟海的古典书籍中,有一部书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它被奉为古代中国一切思想的源泉,所有的古代思想追根溯源都有它的身影,它就是——《周易》。《周易》是古代中国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珍,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不了解《周易》就不会真正了解古代中国文化的精神,也不会真正体会领悟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周易》最初是占筮用的迷信之书,后来随着对它的阐释、演变成为了一部讲哲理的书。其所奠定的天人合一、阴阳和谐、隐喻象征、直觉体悟等思维方式更是成为中国传统美学思维的源头活水。《周易》由《易经》和《易传》俩个截然不同的部分组成,《易传》与其他文献并无区别,是传记体,但是《易经》则完全是占筮性的。《易经》是用阴爻和阳爻这俩个基本部件来构成卦画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易以道阴阳”《周易》向人揭示了宇宙阴阳对立统一的客观规律,阴阳和谐思维是构建《周易》理论体系的灵魂。

阴阳来源于对客观世界的抽象,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有俩个阐释观点对其产生深远的影响,其一指实体即气。“潜龙勿用,阳气潜藏”(《乾·文言传》)。“履霜坚冰,阴始凝也”(《坤·象传》)。三国魏曹丕《典论·论文》最早以阴、阳之气阐述文学风格:“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清气”与“浊气”即阳刚之气与阴柔之气。在中国的传统之美中,书法之美对气的运用是最为精妙透彻的。笃信“寒暑相推,阴阳代兴”的蔡邕,不仅把阴阳二气的运动作为世界运动的基本图式,而且还把它一以贯之于他的书论中,“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九势》)“书乾坤之阴阳”,而书法中最能体现阴阳二气生生不息的在“力”上。“阴阳既生,形势出矣”,形与势并举,在这里的势指的就是力。“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这句话告诉我们赋予了方向性的用笔要顺其自然,同时也包含了对每个字结构乃至整幅字结构方向性的强调。书法中“藏锋以强其筋骨,出锋以耀其精神”的提法与“阳气明则华壁立,阴气太则风神生”颇为相似。“藏”代表“阴”,“出”则代“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描骨又画神才是书法的妙处所在。“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笔”这是书法美学的法则之一,而用笔之势莫在于气,气又归之于阴阳。

其二,阴阳指事物的属性和形式。阴阳既可以从自然属性又可以从社会属性多方面表现出来,阳是君、父、夫,阴是臣、子、妻;阳是善、仁、爱,阴是恶、戾、残。等等。民间的美学是最为阴阳论所浸透的,民间审美意识所表现的是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趋利避害的功利追求。中国的传统审美思想认为美的事物不一定是善的,而善的事物往往是美的,所以在民间人们更喜欢以善的正面形式来揭示或寄托对美的渴求。在民间审美创造中几乎看不到邪恶、凄惨、悲哀、羸弱、凋零的形式,像中国民间年画中的造型多以门神、瓶花果盘以及其他祥瑞题材为主。人们喜爱以祥瑞、仁善、丰收等阳之题材为主题,而凄惨、悲哀、羸弱、凋零等阴之题材是舍弃的。在阴与阳的内在关系中,阴与阳相互转化、相互依存,阳极生阴,阴极生阳;舍阴无阳,舍阳无阴。人们用阳的吉祥之物来驱散现实中阴的厄运之物,用以寄托人们的美好愿望。

中国的绘画对阴阳论也是运用极精的。在构图上,讲求前后、大小、浓淡、远近、疏密、聚散、收放等关系的辩证统一。有大有小,有前有后,有疏有密,远近高低各不同,而所有这些都反映了阴阳对立转化、相互依存的关系。

在笔法上,“书画同源”,绘画的笔墨更是兼顾了书法的“气”“力”。中国画的笔法充满了力量,而“力”的产生又体现了阴阳。在运笔时,如果只注重单向用力,笔法则轻浮无力,而笔的触力感产生于臂力的矛盾作用中,所有笔向前时,同时还应往后拉,这样形成的痕迹才具有力量质感。笔法的生动变化还在于运笔的动静对比和合一,静不可死,应当外现静而内含动;动不可躁,应当外现动而内含静。例如,清初浙派的画,笔势极静,但细看其行笔却是很快的,有如风驰电掣般。石涛的笔势是多动的,但细赏其笔意,却多有静气。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合一。俩家虽用笔不同,但殊途同归,甚是极妙。笔法之美还在于兼具刚健和婀娜二者单求其一很容易,但其结果是或偏于木强浅露,或偏于柔弱无骨。所以须二者对立统一,只有刚健化为婀娜,婀娜化为刚健才是笔法之精妙,而不是刚健婀娜一半一半。古人所谓的“摧刚为柔”就是这个意思了。

在造型上,中国绘画更是“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似与不似之间”它不是要求一半像一半不像,而是极相似与极不相似两极扩展的统一。黄宾虹曾经说过“惟绝似又绝不似于物象者,此乃真画。”这里体现的仍然是阴阳两极的思维。艺术向高妙发展,应当在似与不似这两种属性上加以进展,在两极的扩展中加以统一,而不是使两头向中间靠拢。这就要求画家在掌握形似与神似两个方面皆造其极,合而为一,然后方能成功。齐白石曾说:“善写意者专言其神,工写生者只重其行。要写生而复写意,写意而复写生,自然形神俱见,非偶然可得也。”艺术之似是多种多样的,艺术之不似也是形式丰富的,似与不似之间的天地更是非常广阔的。

中国的传统美学中还有很多关于阴阳的阐述和运用。刘熙载《文概》:“笔法须兼阴阳向背。”《书概》:“书要兼备阴阳二气。”《诗概》:“诗中固须得微妙语,然语语微妙便不微妙。须是一路坦易中,忽然触著,乃足令人神远。”在中国的传统美学中,美就在阴阳两仪一体中。阴阳和谐,中和为美。

摘要:阴与阳相互转化、相互依存,阳极生阴,阴极生阳;舍阴无阳,舍阳无阴。《周易》的阴阳和谐思维在中国的传统美学中有着深深的影响,是传统美学的基本法则。

关键词:阴阳,中国传统美学,和谐

参考文献

[1] 《周易本义》/朱熹著.—九州出版社,2004.1

[2] 《周易正义》/孔颖达,韩康伯,王弼著.—九州出版社,2004.4

[3] 《美学三书》/李泽厚著—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

上一篇:一般前列腺疾病治疗现状的研究进展下一篇:老挝色萨拉龙灌溉工程渠道衬砌施工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