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孤独的读后感

2022-06-23

第一篇:百年孤独的读后感

《百年孤独》世界名著的读后感

1,仅仅只是孤独吗?有个网友说好,当我们独处一室的时候,会孤独,当我们围坐一圈一起K歌的时候,还是会孤独,当我们单身的时候会孤独,当我们恋爱了还是会孤独,当我们一个人漂泊他乡,四处流浪的时候我们会孤独,当我们成家立业,儿女成群了还是会孤独。让人想起大学时候,一哥们说,不打篮读,空虚,打完篮球,空虚,而经历过大学时光的人大多都会有这样的感受,哪怕好友成群,哪怕活动聚会很多,可是孤独总是如影随形。豆瓣上的网友提到这本书的时候,大多关注到孤独这个词,看来确实是引起了共鸣。我在看这本书的时候,就一直在想,孤独究竟人类社会的一种通病,还是仅仅只是在人吃人的阶级社会里,吃人者与被吃人者的一种通病,在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年代,孤独还会存在吗?这样的文艺作品还会引起强烈的共鸣吗?我不知道,但是我相信时间会知道

2,反帝反封建反传统反保守?

如果说这是为了反封建反传统反保守?那么如果他们够开放先进了,是不是就能摆脱孤独呢?问题是这里的人都起来革命,火车都开进来了,工厂也建起来了,还有人从这里走出去求学,可是情况不也一样吗?人们还不是活在孤独中吗?

如果说这是为了反帝,首先他怎么可能得诺贝尔文学奖?其次他又是如何来反帝的?通过几十次的革命失败吗?

3,文艺和社会现实

这两者的关系,就像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一样,到底谁是第一谁是第二?这样的关系似乎就像是先有鸡还是后有蛋?

看了这本书,或者说是截止到看了这本书,我有个自己的定论了,我的观点和马克思一样,呵呵,我觉得文艺只是第二位,就是说,我认为先有鸡再后有蛋。

这就好比,一个是我们的生活,一个是我们的梦。正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梦它反映了我们一定的生活,我们可以用梦来帮助我们进一步研究我们的生活,同时有些梦可能又会反作用于我们的活,就好比我们可能不确定我们是不是真的爱一个人的时候,某天我们梦见了她,在灵魂的最深处我们发现我们是如此的深爱着她,于是第二天起来就毫不犹豫的向她表白了,而这一行为很有可能就改变了自己以后的人生。

但是就算如此我们也不能含糊的说,梦是第一位,生活是第二位,我们更不能一如彻往的让梦来指导我们的生活。

同样,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就看哪个更重要,我是认为先有鸡的,因为蛋它仅仅只不过是鸡这个物种用来遗传它后代的一种方式而己,不用蛋,那母 鸡可以用受精卵或者用试管婴儿来遗传下一代。

很多书,之所以在那个时代受欢迎,它满足了那个时代人的一些精神需要。如果这是个孤独的时代,大多人活在这个时代,或半知或不知自己的孤独,但是猛然间看到一本书如此贴切的描写了孤独,于是就共鸣了。但是如果是在毛泽东时代,大家激情如火的工作,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尔虞我诈, 没有勾心斗角,劳动人民之间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一起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其它无穷(当然做为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次尝试,毛泽东时代并不是特别的完美,但是基本上可以拿来做一个例子参照下),那么大家还有活在孤独的自艾中吗?

如果共产主义社会真的到来的时候,这样优秀的文艺作品可能就不需要存在了。这就好像一个工厂经常梦到被下岗一样,如果有一天他发现他所活着的时代是不存在下不下岗这回事的时候,他那被下岗的恶梦就不会再出现了。就好像鸡有一天发明了试管婴儿,那他们可能就不需要蛋了。

第二篇:质数的孤独 读后感

爱与孤独

——《质数的孤独》读后感

两个不幸的小孩,两个孤独的少年,两个脆弱的大人„„

质数总是那么让人着迷,它只能被1和自己整除,它们是那么不完美,那么孤独,以至于在自己的“家庭”中都找不到伙伴。就是这样一群数,却吸引了最多的注意——围绕它们的各种猜想时时刻刻困扰着人们,甚至有人费尽几十年心血去寻找一个似乎没什么现实意义的素数公式。于是,我们找到了这样一些特别的成员——孪生质数(35,1113,1719,4143„„),它们咫尺天涯——隔偶而望。也许是天意作怪,当我们耐心数下去会越来越来难发现它们,遇到的更多的是那些迷失在数字时空里的单个质数。孪生质数的出现或许不是偶然,因为我们坚信它们一直在那,静静地等待被发现,但最终都逃不脱孤独的命运。

几乎所有的悲剧里都有美好时光。两个稚气未开的灵魂,在人海中独自漂泊,一个拒绝着世界,另一个被世界拒绝着。命运让这两个与整个世界格格不入的灵魂相遇了,但作者似乎有意残忍为之——他们的相遇不过是不断把伤害传给周围的人,最终两人只能站在各自的悬崖边相望无言„„

同样的青春年华,同样的人生阅历,甚至同样的孤独,为什么就不能相守到终?成长就是一步步变得“丧心病狂”的过程。因为害怕受伤,每个人都力图构筑自己的世界,一个封闭的世界,最终拒绝与外界沟通或者被外界拒绝着。Alice和Mitta就是这样成长起来的人,两人都是那么的不完美,他们的结合并未使对方变完美,而是使两人都滑向孤独的深渊。

世事茫茫难自料,愁心黯黯独难眠。我们是在互联网下成长起来的一代,实实在在的“孤独的一代”,这种孤独已经深入骨髓,抛不掉,解不开,甩不了,就如同奥雷里亚诺上校一般。我们都习惯了隔着屏幕交流,在虚拟世界中,我们嬉笑怒骂、豪情万丈;在现实中,我们顾影自怜、孤芳自赏,原本相识相知的两个人,就如同异面直线一般,在自己的空间里独自延伸着。人潮人海中,你我并排而立,看似近在咫尺,却不知横在我们之间的是一道深渊。我们都在等待着一个借口跨过去,然而直到最后一刻都没能等到,或者当下决心时,我们已经滑了下去。所以,成长过程中,我们不止一次像Alice一样摔倒了,独自对着明澈的天空微笑,然后靠自己的力量站起来。

孤独的体验不会像生活的沧桑一样刻在脸上,它只会留在记忆的碎片中,它会越积越多,就如同源代码一样一行一行地积累,等到30,40,50,60年后,等待着被调用。那时的我们没有了青年时的羞涩,没有了青春的躁动,最终的“程序”运行时,我们会发现孤独只是成长所必须经历的。

两个孤独的数字因为相同的特质相互吸引着,对方一直就在触手可及的地方,是响应对方的呼喊?还是听从内心的告诫?响应和退缩都需要勇气,两端都是未知的领域,往前一步,或许是鲜花遍野,也有可能是暗礁遍布,还可能什么也没有。当Mitta最后看到日出时,Alice朝天空微笑时,我想他们都找到了答案——真正的爱需要双方的响应,但是当它出现时,你不需要纠结选正面或反面,因为当硬币抛出的那一刻,新的世界就已经诞生,那是一新的开始!

第三篇:《王的孤独》读后感

“我做了一个梦,梦中看见一个黑衣持剑的男子,策马奔腾,以一种惊艳江山的气势出现在我的视野里。残桓断壁,荒城古冢,风沙万里浪滔天;霞光已逝,冷月高悬,楚歌缠绵夜无眠。

时光就此停滞,直到天荒地老。回眸间,长夜孤清,寂寥无眠,瑟瑟寒风吹起飞扬的长发,月光照亮风尘仆仆的身影……那人、那夜、那首歌,恰似我栖落远方的梦想。”

这是乱世中一个女人的梦,她的王在排山倒海的恢弘气势中归来,只为奔赴一个生死不离的约定。她,叫虞姬,她的王,是项羽。

他说:我带你去看桃花,我们在桃花树下饮下交杯酒,此生不离不弃。

她说:是,我相信你,一如既往地相信。无关输赢,无关生死,我就是相信。因为我是你的人,你相信,我陪你相信……你不信,我替你相信。

他说:我要带你上战场,这一次,如你所愿,我带着你,我在哪里,你就在哪里……上天、入地,我都不会放过你。就算是死,你也只能死在我的剑下,任何人都不能决定你的命运!

她说:王,虞姬永远是你的,生死都是。

从前的我,知项羽,知虞姬,却不愿意去看这一段历史,因为知道自己会不忍心看,历史上他们一起的记载不多,多的是项羽跟刘邦为争夺天下做出的努力,每每想到刘邦的阴险奸诈,总是让我不敢去读项羽的一生。而关于虞姬,除了知道她美,她会唱歌,她是他的女人,她死在了他怀里,再无别的信息。

直到看到这本书,我知道项羽不仅仅是众人杀伐果断的王,他还是她的王,一个温柔深情的王,是她的全世界,我知道虞姬不是一个认命只愿在乱世之中活下去的女子,她是一个聪慧勇敢的女子,她是一个心中充满豪情的女子,她是他一生唯一爱过的女子,也是他一生想要征服的女子,也,是他的全世界。

我想,我醉了,醉在这场风花雪月的爱情里。乱世英雄,绝世佳人,千年的轮回,她是否等到了他,等到了他一袭白衣,缓缓而来,轻声说:虞姬,千年之后,以王之名,为你归来。

第四篇:《好的孤独》读后感

当你一个人独处,自我的力量就开始觉醒,内心会变得越来越强大。孤独让你远离喧嚣,内心沉静而有力,判断无比清晰;孤独带你找到自我,听取内心的声音,应对外界难题;孤独领你看清人生,不再慌乱和迷茫,活得从容坚定。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好的孤独》的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好的孤独》读后感(一)这几天一直利用零碎时间读陈果教授的《好的孤独》,我倾心于她的智慧,她的性格,她关于“孤独与寂寞”的解释更是一语道破天机,让人佩服。

这本书我最喜欢的就是她的自序部分,写的很美,读起来是一种享受!其中有一段话是这样写的“这些都是我在生活的起伏波动中一点一滴收获的心得,不一定正确,却发自内心。不为标新立异,只想借此与更多相似的灵魂分享。”是啊,世界上有各式各样的人,我很庆幸我和陈果老师有些相似的地方,因为我也喜欢孤独,我不怕它,我享受它。

这本书里有很多句子我都很喜欢,读陈果老师的书让我受益匪浅!“我们大可以活成我们自己,活得更本色一点、更真实一些,反正还是会有人喜欢你、有人不喜欢你。但至少你会更喜欢你自己”,“当我们真正体验到了孤独的美好,我们才真正学会了品味自我;品味自我才能品味生活、品味生活中的他人,孤独令我们更懂得生活,也更珍惜人。”

在孤独的情境中,我们才会产生更深的思考,这话没毛病。我就是经常在孤独中会偶尔思考一下人生,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一个人的性格就是他的命运”冥冥之中我们的命运就被我们的性格翻转了!”性格真的很重要,就像我这种急躁性子真的要好好改改。

这本书好的句子太多,但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这句“别人带不走的,最终时间都会带走”深深的哲理性,深深的意味,引起了我深深的思考。《好的孤独》读后感(二)

之所以选择这本书,是因为之前看了作者陈果在中央电视台《开讲了》的一期演讲,讲得很精彩。80后的陈果系复旦名师、哲学博士,被称为“麻辣教师”,她的课也被学生评为“我最喜爱的复旦课程”。此书为作者第一本书,是其近10年来的教学心得整理而成,囊括了她的思想精髓。

这本书集结了很多孤独者对生活、对生命、对自我、对世界的困惑与追问。书中讲到了孤独与寂寞、自信与自负、自律与自由、成熟与天真等一些我们工作生活中可能遇到的一些问题,使有相同境遇的人会明白不只是你一个人在与这些困惑战斗,很多人同样悲伤着你的悲伤,孤独者你的孤独。这种“共苦”或许能使人在迷境之中多一份直面迷境的勇气、多一点与迷境和解的平静、多一些超越迷境的希望,并因此消解自己的孤独、淡化自己的悲伤。下面谈谈读完此书后体会比较深的两点内容。

关于孤独与寂寞。

现实中,我们每个人总会在人生的此一时彼一时陷入此一种彼一种烦恼,无一例外,差别仅在于烦恼各有出处,内容不尽相同,有的人窘迫于谋生的艰难、物质的匮乏,有的人困顿于灵魂的暗夜、精神的荒凉;有的烦恼源于饥饿难当却无以果腹,有的烦恼源于面对美食却全无胃口,看似不同的烦恼,却是一样的无助。无助的人往往会感到特别孤单。

那么面对孤单,我们该如何选择呢?书中讲到了有孤独与寂寞两个选择。孤独与寂寞是有区别的。孤独是要我们有独处的时间,做到“如我所是”,完全不需要装扮、做作,不需要戴着帽子抽根烟来装深沉;孤独是自得其乐的独处,是自成体系的完整。

当自己孤单的时候,如果我们不躲也不藏,主动承认孤单、迎向孤单、顺从孤单,把自己托付给孤单,做到不惧怕直面孤单,尊重孤单,学会将孤单视为生活之友,才能称为享受孤独的思想者。而寂寞是由自我内心的荒凉、思想的贫乏而引起的对独处的恐慌,精神的空洞使我们直觉到生命的虚无。寂寞是一种病,是一种精神的饥饿。寂寞的人总是需要他人的陪伴,需要通过人群来治疗。

狂欢是一群人的寂寞,孤独是一个人的狂欢。人身处社会,必须处理好社交与独处的关系。当今社会,对生活于社会中的人而言,社交在所难免,而且不可否认,他自有其意义,如果我们行之得当,社交确实能为我们提供一些我们想要的东西,比如人脉、人气、机会,等等。但如果只专注于社交,忽略了独处,那么很容易变成一群人的寂寞。若社交出于功利,则难免逢场作戏,大家都戴着面具,这样的交往自然不会有纯净之清气。若社交出于寂寞,则往往流于肤浅而难以深入人心。

这时,我们唯有从人群中抽身而出,从喧哗中隐匿,返回独对天地、独对真实之自我的存在,才能享受独处所带来的无穷乐趣。我们需要有自我一定的空间,因为距离产生美。有时拥挤侵占了人与人之间适度的距离,使人们彼此失去了耐心与敬意,尤其在人潮汹涌的大城市里,到处是人,人与人缺乏感情、格外冷漠。适度的距离还原每个人的完整性,它使每个人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因其独特而互生欣赏与敬意。更因为这距离有时超越了我们的肉眼视力所及的范围,于是我们产生了精神的凝望,即思念。

关于内功与外功。

功夫可分为“外功”与“内功”。武侠小说中,初入江湖、舞刀弄枪的侠客们往往努力修炼外功,以此“成就外功”;而真正的武林高手和那些深藏不露的武学泰斗却格外注重修炼内功。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在谈论人的本质时,为人区分了三个不同层次。最外层的是“我在他人那里是什么评价”,中间层次是“我拥有什么”,最内层是“我是谁”。到达“我是谁”这一层的人,追问的是自己的本质,那是一些看起来不清不楚却至关重要的东西:即我的心灵、我的精神、我的灵魂、我的人格。“我是谁”,这就是那个真正“内在与我们的东西”,它们真正属于我们,常驻而永不流逝。别人拿不走他,因为它深深地流淌在我们的血液里,弥漫于我们周身;时间也无法卷走它,因为心灵永远不会有皱纹。一个人只有知道我是谁、我是什么人,才可能知道我该往何处去。当一个人真正搞清楚自己是谁的时候,生活就会为他“芝麻开门”。

作为文秘人员,自己也深深感触,修炼内功比外功更为重要,可能外功能够让我们应付大部分日常的事务,但文秘人员真正的核心竞争力还是内功扎实,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从容淡定、收放自如,才能使文字更有灵性。所以在日常的工作学习中,除了日常针对工作常用文稿的学与练之外,我们还得博览群书,不断积淀,使自己富有知识、更有修养、更具人格魅力。修炼外功可以保障物质生活的充实与丰富;修炼内功则是以欣赏精神世界的海阔天空,实现灵魂的安宁与幸福,那是至高的、纯粹而甘美的欢乐。《好的孤独》读后感(三)

四十几度的高温天气,手捧一本复旦名师、哲学博士陈果的《好的孤独》静静地阅读,燥热的空气似乎一下子变得清凉了许多。

这本著作以哲学的方式阐释了生命中必将遭遇的谎言、不安全感、孤独感和生老病死的常态,从哲学角度分析了道德与人性、感恩心、忏悔心、好奇心等等,同时也为处于困境中的人们提供了一些解决的办法,如换一种看法,寻找“精神家族”——友情和爱情,用大爱做小事等等。

人作为一种社会性的生物,往往会害怕孤独,追求群居的生活。然而,我们却忘了从脱离母体的那一刻起,我们就注定是孤独的。也许上帝也正是因为孤独,才造出了人类与他为伴。

其实,孤独在本质上与它的两位近亲——孤单和寂寞是不同的。孤单更多的是一种物理性的存在方式,只是指单独的个体,它不指向人的内心世界,比如离群的孤雁就是孤单的。寂寞和孤独更多地指向面对孤单时,人的不同的情感体验和精神状况。陈果把寂寞和孤独形象地比作一对“同父异母的兄弟,都是孤单的嫡传”,只不过寂寞是面黄肌瘦、寒气逼人的,轻贱而残缺;而孤独却是体态丰盈、充满温情的,高贵而完满。不同的母亲遗传给了它们不同的品性:“寂寞是空虚与孤单的孩子,而孤独则脱胎于思想与孤单的结合。”所以,感情上匮乏的寂寞是平庸的,是让人无法忍受的;而思想充实的孤独却是高贵的,是可以忍受,甚至让人享受的。

当代哲学家周国平曾经说过:“只有内心世界丰富的人,对精神与灵魂有着执着追求的人,对人间充满挚爱的人,才可能体验真正的孤独。”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也曾经说过:“越伟大、越有独创精神的人越喜欢孤独。”

是啊!也许每一个深刻的灵魂、每一种高贵的思想都蕴藏着孤独!屈原是孤独的,他吟哦着“众人皆醉我独醒,举世皆浊我独清”,义无反顾地自沉了汨罗;孔子是孤独的,虽明知天下无道,却仍然“知其不可而为之”;布鲁诺是孤独的,他用生命捍卫着被视为异端的日心说,被绑在火刑柱上时,他仍然高呼着“火,不能征服我,未来的世界会了解我,会知道我的价值”;鲁迅是孤独的,当整个铁屋子里的人们都在熟睡的时候,他却大声呐喊着,试图惊醒几个人,以共同破坏这将要把人闷死的铁屋子……

我想,所有与精神世界有关的作品也都应该是孤独的产儿,文学、音乐、书画、舞蹈、宗教、哲学……都是孤独孕育出来的。因为人在喧嚣和浮躁的状态中是无法产生灵感的,只有在孤独的时候,我们才能与自己的心灵交流,与灵魂沟通,在静静的冥想中与思维碰撞,与灵感相遇。迪士尼是孤独的,每天都在一个充满汽油味的车库里工作到深夜,但那只爬到画板上跳跃的老鼠,让他的灵感在孤独中闪现出一道耀眼的光芒;俞伯牙是孤独的,这世上只有钟子期听懂了他的琴声,于是《高山流水》奏出了千古不绝的音符;海子是孤独的,家徒四壁,几乎没有任何物质财富,可空荡冷寂的房间里却充满了“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温情和“以梦为马”的想象……

当然,孤独绝不是故意的离群索居,也不是肤浅的造作装酷,它不是一种姿态,而是一种心境,一种自我心灵的诗意的栖居。所以,不用刻意去找一个偏僻的处所,也不必以颓废或高冷的形象来表示自己的与众不同。

作为普罗大众的我们也许并不能在孤独中创造伟大或不朽,但我们要懂得孤独并不可耻,也不可怕,它是一种更高贵更优美的状态。所以,有时候,我们需要远离现实的纷繁复杂,给自己留一点独处的时间,卸下面具,静下心来,与最本真的自我来一场亲密的对话,认真思考,深刻审视,好好规划。

阿桑在《叶子》里深情地演唱:“孤单是一个人的狂欢,狂欢是一群人的孤单。”是的,很多时候,狂欢的确是一群人为了逃避孤单而营造了热闹的虚空,而孤单,不,孤独的确是一个人的狂欢。让我们一起守住孤独,享受一个人的狂欢吧!

第五篇:《教学不孤独》的读后感

推荐前段时间在《教学不孤独》这本书中看到这样一段文字:差不多在教学生涯的前十年,我对全世界的每个孩子都忧心忡忡。我担心那些没上学的儿童,觉得自己有责任让他们都接受足够的教育。我觉得仁重道远。有一天,我读到一个故事:有一个小男孩站在海边,把被冲上岸的海星扔回大海。一个人从旁边经过,说:“为什么扔回这些海星?这么多,你改变不了什么!”男孩看着他,举起手中的海星,扔进大海说:“我改变了这一个!”每年我们都有一个班的海星。我管不了地球上所有的儿童,但我能管好我班上这些。确保你所有的海星都回到大海。你会改变他们每一个人的生命!作为老师,我们往往会对大的教育环境或国家的教育体制有些自己的看法。但实际上很多大的问题是我们改变不了的。我们没有能力更没有权力去改变些什么!但细想想作为老师,我们的教育观念,教

这几天看了《教学不孤独》这本书,很感动。其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在美国佛罗里达洲有着一个非常美丽的沙滩,每天都会有很多的海星趁着涨潮的时候跑到沙滩上来玩,但是经常会有很多的海星因为来不及游回大海而被搁浅在沙滩上。我们知道海星是不能长时间离开海水的,如果长时间离开海水它们就会死去。有一个小男孩,每天傍晚时分他就会来到沙滩上,拣起一个又一个的海星用力的仍回大海。一天有一个老教授来到沙滩上,看到小男孩的举动觉得很好奇,走过去问他说:“孩子,沙滩上这么多的海星,你这样一个一个的拣起能救起多少海星呢?”小男孩回头看了看教授,并没有说什么,只是又弯下腰又拣起一个海星,用力的扔回大海,同时大声的说道:“又一个”!男孩就这样一个又一个的拣起,一个又一个的扔回大海。老教授看了之后,好象明白了些什么,也加入男孩的行列,弯下腰拣起一个海星,用力的扔回大海,同时大声说道:“又一个”!就这样老人和男孩子不断的弯下腰,拣起一个个海星,然后用力的仍回大海。日复一日,老人和男孩拣海星的场面成了沙滩上的一道风景线,更多的人知道了这件事情也加入了他们的行列。久而久之,沙滩上的沙滩上的海星都可以得救回到大海。

男孩不需要说太多,他在用行动挽救一个个小小的海星。的确,我们管不了所有的海星,但至少眼前的这个获得了第二次生命。

同样对于我们的后进生,我们也许不能改变他们让他们成为一个优秀生,但起码能让他们感觉到老师在爱他关心他没有丢下他不管。

若干年后他会明白吗。

上一篇:不忘初心不负誓言下一篇:八项规定落实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