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真菌教学设计

2022-08-23

第一篇:人教版真菌教学设计

人教版生物八上第5单元第4章第5节《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教学设计.doc[本站推荐]

第五节《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举例说明细菌和真菌在食品制作、食品保存、疾病防治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 2. 分析、归纳人类利用细菌和真菌的原理。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小组探究、收集资料、分析交流等活动,提高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收集和分析资料的能力、表达交流的能力、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等。

2.通过做发酵实验和尝试制作甜酒、泡菜、酸奶等食品,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关注细菌和真菌与疾病防治的研究,以及利用细菌和真菌服务于人类生产、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二、教学重点

1.分析、归纳人类利用细菌和真菌的原理。

2.举例说明细菌和真菌在食品制作、食品保存、疾病防治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应用。

三、教学难点

分析、归纳人类利用细菌和真菌的原理。

四、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课件,准备糖、酵母、气球、试管、烧杯、塑料药匙等。

学生:课下收集食品包装袋(盒);了解常用的食品制作和保存与细菌和真菌的关系。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在《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一节教学的基础上,同学们已经初步了解在自然界中,细菌和真菌具有的重要作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细菌和真菌能够引起动植物和人类患病,那它们的存在对人类有没有益处呢?同学们可以举例说出细菌和真菌在食品制作中的应用,在食品保存中要注意防止细菌和真菌的生长和繁殖,日常用到的抗生素与微生物有关等,进而进入新课的学习。

(二)细菌和真菌与食品的制作

学生食用过或见过利用细菌和真菌制作的食品,因此在讲解细菌和真菌与食品的制作时,可以从学生常见的某种食品切入。教师提前准备馒头、面包及发酵的面团,引导学生分析,由发酵后的面团制作成的面包和馒头等食品为什么变得松软?此时教师可以展示课前准备好的酵母菌发酵实验装置帮助同学理解。教师可以提前准备澄清的石灰水,请同学们帮忙把气球内收集的气体导入石灰水中,观察现象。当学生分析产生的实验现象后,很容易理解制作馒头或面包时,酵母菌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会在面团中形成许多小孔,使馒头或面包膨大和松软。教师还可以适当地给学生讲解,细菌中的酶能够促进淀粉等物质分解为葡萄糖,再分解为乳酸,或某些真菌中的酶能够促进淀粉等物质分解为葡萄糖,再分解为酒精和二氧化碳。

在日常生活中同学们吃的食品是用不同种类的细菌和真菌制作的,可以请同学们举例说出在日常生活中吃到的食品除了酵母菌,还用到了哪些微生物。学生非常容易说出酸奶是用乳酸菌、酱油是用的霉菌等。教师可以展示提前制作的酸奶,一种制作成功,另一种霉变。接着教师以图片展示制作的过程,让同学比较总结发酵食品制作的过程与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是相同的。在发酵食品制作过程中,面团和牛奶等就是微生物的培养基,严格的发酵食品还要将用具、牛奶等灭菌,糯米加热其实也就是灭菌的过程,而放入酵母和乳酸菌等微生物的过程就是接种,在接种后往往要放入温暖的地方培养。通过上述教学活动教师要让学生明确,利用细菌和真菌发酵制作食品,就是要提供适合细菌和真菌生存的条件。

利用发酵技术制作食品,是一种传统的生物技术,但它又是现代生物技术发展的基础。教师应鼓励学生课下亲自尝试用酵母、酒曲、乳酸菌等制作食品,在课外活动中进一步发展实践能力。制作完成后,可以让学生交流制作的经验,还可以就家长品尝后的评语进行交流。让学生在制作活动中发展实践能力,体验科学与技术在生产与生活中的作用。

【设计意图】在教学中,教师安排了观察酵母菌发酵现象的演示实验、酸奶的制作过程与分析、探究由面团制作成的面包和馒头等食品为什么变得松软、发酵产生的气体的检验等多个活动。这些活动注重联系生活实践,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更直观地形成关于人类利用细菌和真菌的知识,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三)细菌、真菌与食品保存

教师展示密封保存的牛奶和包装破损后几天的牛奶,请同学观察比较并分析原因。同学们很容易想到包装破损后细菌等微生物进入到牛奶中,引起食物变质,因此很容易得出食物腐败主要由细菌和真菌引起。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思考,如何避免由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造成的食物腐坏?请同学们把课下收集的食品包装袋(盒)拿出来,阅读食品的标签和包装说明,

了解食物保存的方法。在阅读后,让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归纳出保存食品的主要方法,讨论并总结出保存食品的主要原理以及要注意的问题。通过这部分的教学活动,要使学生明确保存食品就是把食品内的细菌和真菌杀死或者抑制它们的生长和繁殖。

【设计意图】食品的保存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因此在教学中注重收集生活中的素材,如变质的牛奶、食品包装说明等,给同学们的思考创设空间。

(四)细菌、真菌与疾病防治

教师为学生提供资料,阅读现代科学技术在医药方面应用的内容,如胰岛素、干扰素、乙肝疫苗等的生产及应用等,引导学生思考科学家的工作与现代科学技术、人类健康有什么关系,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社会的发展有哪些促进作用等问题;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科学研究与技术进步的社会价值,关注基因技术改造微生物后在医药生产上的应用。

(五)细菌与清洁能源和环境保护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细菌和环境保护的内容,还可以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了解本地区人们在处理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中对细菌的利用情况,让学生通过分析具体实例,认同人类与细菌的密切关系,使生物教学更贴近学生的生活。

六、板书设计

第五节 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

1.细菌、真菌与食品制作。 2.细菌、真菌与食品保存。 3.细菌、真菌与疾病防治。 4.细菌与清洁能源和环境保护。

第二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教案:第四章 第三节 真菌

第四章 第三节 真菌

教学目标

1.了解各种食用或药用真菌的形态。

2.识记青霉、曲霉的形状结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 3.描述真菌的主要特征。 教学重点

1.真菌的形状结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 2.描述真菌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

1.怎样识别青霉和曲霉 2.如何制作孢子印 3.真菌的繁殖方式

教学方法

观察法、图示法、实验法

教具准备

1.教师准备:(1)多媒体画片(各种食用或药用真菌的图片) (2)投影胶片

(3)学生分组实验用的培养皿、解剖刀、放大镜 2.学生准备:(1)每小组准备一些新鲜蘑菇或香菇 (2)白纸或玻璃板

(3)查找一些有关真菌的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教师:用谈话法与学生共同简要复习七年级有关真菌的知识。有哪些同学知道馒头、面包的发酵需要哪一种菌类?

学生:酵母菌,它是真菌的一类,是一类单细胞种类。 教师:根据你们查阅的资料,知道真菌还有哪些种类,看谁知道得多,并及时给予鼓励。

学生:蘑菇、木耳、灵芝、猴头。 学生:还有青霉、曲霉等。

教师:同学们回答得非常好,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食用蘑菇、木耳、香菇等营养价值很高的真菌;但我们也经常为桔子长毛、馒头长毛、衣物发霉而苦恼;这些令我们既爱又恨的真菌分别有哪些形态结构特点和特征呢?这就是本节课我们要探讨的内容。

打出多媒体画片(几种常见的食用或药用真菌) [创设情境,展开新课] (学生活动)

观看、认识、讨论、说出名称

有木耳、牛肝菌、香菇、灵芝、银耳、口蘑、猴头菌等。 教师:同学们认得很对,有哪位同学愿意给大家介绍一下它们有哪些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呢? 学生:例如香菇,它含有人体必需的7种氨基酸,蛋白质含量比一般蔬菜、水果多,还含有钙、铁、锰等人体必需的矿质元素。

学生:在古代,传说灵芝具有起死回生的妙用,是一种使人长生不死的灵丹妙药,这当然是没有科学根据的,但它的药用价值确实很高。

教师:太棒了,告诉老师你们是怎样知道的。 学生:我们查资料,上网知道的。

教师:很好,课外资料能使我们的视野更加开阔,既然我们知道这些真菌对人类大有益处,就多吃一些诸如常见的木耳、香菇、银耳等来增强体质。

[观察实验,突出重难点]

教师:下面我们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培养皿中培养好的青霉和曲霉,注意它们的形态与颜色并思考下列问题。

1.青霉和曲霉在形态和颜色上有什么不同? 2.它们又有什么共同点?

组织同学分组观察,检查学生教具准备情况,给予评价,引导学生发扬集体互助,团结友爱、共同进步的精神。

(学生活动)

1.分组观察本组准备的培养皿中培养好的青霉和曲霉。 2.自学青霉、曲霉结构图。

每组派代表介绍各组的观察结果,推选最好的一组做总结发言。 学生:不同点 1.青霉的孢子体排列成扫帚状,而曲霉的孢子体排列成球状。 2.青霉是青绿色的(如桔皮上的毛),而曲霉有黄色、橙红色、黑色(如馒头上的毛)。

相同点:

1.都是多细胞的生物。

2.每个细胞都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 3.都是由菌丝集合而成的。

教师:这位同学语言准确,观点明确,说服力强,口头表达能力、归纳分析能力很强,大家给他掌声鼓励。

根据刚才你们的总结,完成下列图表。 投影打出

一、填表

二、根据下图判别它们的名称并回答:

(1)图A是_____________霉,理由是直立菌丝的顶端有_____________结构,图B是_____________霉,理由是直立菌丝的顶端有_____________结构。

(2)请注明③的名称_____________。

(3)图A中①是_____________,成熟时呈_____________色。图B中④是_____________,一般呈_____________色、_____________色或_____________色。

教师:巡视同学们完成情况,及时给予激励评价,请两位同学在投影片上完成作业。

(师生活动) 教师:前面我们已知道蘑菇的营养价值很高,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更容易采到?

学生:在潮湿阴暗的地方,雨后更容易采到。

教师:你们现在分组观察准备的蘑菇,观察它们的形态。 学生:用放大镜观察,小声讨论。 教师:你们看蘑菇的外形像什么? 学生:很像一把张开的伞。

教师:根据你们观察的结果及查阅的资料,大家来总结一下蘑菇的组成。

学生:整个蘑菇是由子实体和菌丝两部分组成的。 学生:子实体又由菌盖、菌褶和菌柄组成。

学生:还有它的孢子生长在菌褶上,依靠菌丝来吸取营养。 教师:非常好,你们观察得很仔细,资料准备得也很全面,你们填写下面图片:

投影打出

4.右面是蘑菇的结构示意图: (1)填写各部分名称。 ①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 (2)子实体是由________________构成的。 (3)孢子生在_____________上。 (4)依靠_____________呼吸养料和水分。 请一位同学上来填写

参考答案:(1)①菌盖 ②菌褶 ③菌柄 ④菌丝 (2)子实体是由菌盖、菌柄构成的 (3)孢子生在菌褶上 (4)依靠菌丝吸收养料和水分

教师:巡视各小组观察情况,总结交流各组填图情况,加以鼓励。 刚才,我们已观察到青霉、曲霉及蘑菇的形态结构,发现它们与细菌有很多不同之处,它们都属于真菌,那么真菌是怎样繁殖后代的呢?是否和细菌一样是分裂生殖呢?

根据你们查阅的资料,互相交流看法,然后做出总结,比一比,谁总结得最好。

学生:互相交流、讨论,尝试回答。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及综合刚才所学知识,我们发现,不管是青霉、曲霉还是蘑菇,它们都生有大量的孢子,孢子很轻,能随风飘散到各处,它们遇到合适的环境,就能发育成新个体,所以,我认为真菌是靠孢子来繁殖后代的。

教师:你分析总结得很对,真菌确实是靠孢子繁殖后代的,但是它们的繁殖是需要合适的环境的,这环境是指什么?

学生:首先要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其次是阴湿的环境,两者缺一不可。

教师:很好,你们能举例说明吗?

学生:比如夏天,受潮的粮食、衣服和皮鞋常常发霉长毛;而干燥的粮食、衣服和皮鞋就不长毛。

学生:在夏季或秋季的清晨或雨后,在潮湿的树干或草地上容易采到蘑菇。

教师:这都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呢?

学生:这说明真菌适于生活在温暖、潮湿,有机物丰富的环境中。 教师:你们能不能从真菌的生活习性上推测它们的营养方式是属于哪一种?

学生:不管是青霉、曲霉,还是蘑菇,在营养方式上的共同特点都是利用现成的有机物为食物,所以真菌应属异养。

学生:又由于它们是靠分解有机物来获取营养的,所以应属于异养中的腐生类型。

教师:很好,我们知道了真菌的营养方式,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余时间查阅资料,亲自动手栽培一些蘑菇。

[突破难点,推向高潮] 教师:上节课布置你们回家分组制作孢子印,制作好了没有? 学生:制好了。

打出投影片上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实验过程 1.你选取的材料是什么?谈谈制作过程。 2.如何能防止孢子被风吹散?

3.你是如何根据蘑菇孢子印的特点,对蘑菇的位置、形态、作用有更深理解的?

学生:

1.分组观察并讨论 2.讨论实验问题并做出回答 教师:

巡视各小组制作情况,及时给予激励。 请一组同学回答问题

学生:我们选取新鲜的蘑菇作为实验材料。 制作过程:

1.用解剖刀将菌盖从菌柄上取下来。

2.把菌褶那面朝下平放在白纸上,扣上培养皿。

3.第二天,拿开培养皿和菌盖,就可以看到白纸上留下与菌褶排列一致的放射状孢子印。

学生:根据观察孢子印,我们了解到蘑菇的孢子位于菌褶内,它是呈球状的,有繁殖后代的作用。 教师:同学们的探究实验做得非常成功,你们掌握了一定的实验技巧,动手能力得到了锻炼,这对你们今后的学习是大有好处的。

[知识迁移,拓展思维]

教师:同学们有没有见过灰指甲和足癣病?

学生:见过,我还得过脚气病呢?但不知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教师:甲癣也叫灰指甲,是指发生在指(趾)甲上的癣,是由红色癣菌感染引起的,甲癣是皮肤感染中相当顽固的一种,但只要坚持治疗也是可以治好的。

足癣也叫脚湿气,是一种由足癣菌引起的传染病,许多人得过此病,足癣病人的鞋子、袜子和浴巾等都带有大量的足癣菌。平时注意个人卫生,避免与患者接触,患了足癣后要及时治疗。

另外,脚气病与脚湿气是两回事,脚气病是一种维生素B1缺乏症,两者不要混淆了。

教师:青霉、曲霉对人类的害处是有目共睹的,那它们是不是一无是处了?

学生:不是,比如我们能从青霉中提炼青霉素,用曲霉来制作酱油和酿酒。

教师:很好,我们看待任何事物都要一分为二,这对于培养我们的辩证思维能力很有益处。引导学生总结真菌的生殖特点及营养方式,描述真菌的主要特征,比一比,看哪一组同学总结得最好,挑选最好组代表总结。

学生: 1.真菌的靠孢子来繁殖后代的。 2.真菌的营养方式也是异养。 学生:

真菌的主要特征:

1.有多细胞的也有单细胞的。

2.细胞中具有细胞核、细胞质、细胞膜、细胞壁。

3.细胞中没有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营养方式是异养。 4.靠孢子繁殖后代。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认识了几种常见的食物、药用真菌,观察并总结了青霉、曲霉的形态结构,重点对它们的结构进行了探究,对真菌的生殖做了一些实验,最后共同总结了真菌的主要特征,培养了同学们观察、分析、动手的能力。

[巩固练习]

1.青霉区别于曲霉的结构是直立菌丝顶端的分枝结构排列成 A.球状

B.丝状

C.芽状

D.扫帚状 答案:D 2.工业上能用于制酱油、制酒的是

A.真菌

B.酵母菌

C.青霉

D.曲霉 答案:D 3.下列生物的细胞中没有成形的细胞核的是

A.水绵

B.细菌

C.青霉

D.海带 答案:B 4.孢子生在菌褶上的是

A.青霉 B.曲霉

C.酵母菌

D.蘑菇 答案:D 5.下列生物中,不能靠孢子繁殖后代的是

A.酵母菌

B.细菌

C.青霉

D.蘑菇答案:B 快速抢答

1.真菌的细胞内有无成形的细胞核? 答案:有

2.孢子排列成球状的是哪一类真菌? 答案:曲霉

3.真菌的生殖方式是什么? 答案:孢子生殖

4.桔子发霉长得毛与馒头上长得毛是否为同一类霉菌?答案:不一样,前者是青霉,后者是曲霉。 [布置作业]

请课余时间设计细菌和真菌的比较表格。 板书设计

真菌

一、 真菌

二、真菌的特征 1.单细胞或多细胞个体 2.细胞内有成形细胞核 3.异养 4.孢子繁殖后代 教学后记

第三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第五单元第四章第3节《真菌》导学案

第五单元 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

第四章 细菌和真菌 第三节 真菌

本节内容选自八年级上第四章第三节《真菌》。本章第一节内容是《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第二节内容是《细菌》,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有了真菌分布十分广泛的概念,并通过细菌的学习了解微生物一些特点。但对真菌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和繁殖却模糊不清,通过本节学习学生可以在心中明确真菌这一类型生物的特点,并为第四节的学习打下基础。

【知识目标】

1.了解酵母菌的形态结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

2.介绍霉菌和食用菌的形态结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 3.介绍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真菌在生产生活中应用的学习,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习惯; 2.通过介绍我国人民利用真菌造福社会的事例,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描述真菌的主要特征,认识常见真菌。 【教学难点】

说出蘑菇和霉菌的营养方式,描述青霉和曲霉的形态结构。

1.每组准备显微镜一台、放大镜一把、酵母菌装片一块、有霉菌的橘子皮和新鲜的蘑菇或金针菇; 2.酵母菌的结构挂图,酵母菌的出芽生殖挂图,青霉、根霉、曲霉挂图,蘑菇的结构挂图,常见真菌特点的投影片。

一、导入新课

师:课前播放音乐《采蘑菇的小姑娘》,谈话:同学们听过这首歌吗?是什么名字呀? 生:听过,是《采蘑菇的小姑娘》。 师:谁知道小姑娘会在什么地方采蘑菇? 生:森林里,草丛中,树根下。

师:她会在什么时候出去采蘑菇? 生:春天或夏天下过雨之后。

师:小姑娘采的这蘑菇有什么用处吗? 生:可以吃。

师:同学们知道的还真多。在前面几课的学习中,我们依次学习了“丰富多彩的生命世界”里的植物、动物、细菌、病毒,有谁知道蘑菇应该属于生命世界里的哪一类?

生:真菌。

师:对,蘑菇属于真菌类,这是一类既不属于植物(板书),也不属于动物的生物。我们这一节课就来研究生活中的真菌(板书)。

二、可以食用的真菌

师:我们都知道哪些可以食用的真菌(板书)? 生:木耳、银耳、金针菇……

师:让我们先来看一组真菌的图片,认识一些可以食用的真菌请大家仔细观察它们的形状、颜色等特征,看谁能辨认出哪些是真菌,你在哪里见过?

师:展示图片,学生观察。

师:边展示图片,边提问,这是什么真菌?

讨论交流:

师:好,同学们讨论一下,你们都辨认出了哪些真菌? 你们在哪里见过这些真菌呀?(每人说一种) 生:银耳,在夏日超市和农贸市场有卖的。

生:木耳,妈妈买过木耳,用木耳做的菜可好吃了。

生:香菇,妈妈从农贸市场上买来香菇,做的香菇鸡,好吃极了! 生:我看到老师播放的图片中有灵芝,使我想起了爷爷喝过的灵芝茶。 生:还有“冬虫夏草”,它是名贵的中草药。

师:同学们观察得十分仔细,你们知道得也真多!你们太棒了!

师:这些可食用真菌都有哪些吃法?有什么营养价值?

生:用银耳做银耳莲子羹,不仅味道鲜美,而且营养丰富,还有美容养颜的功效呢。 生:我做过凉拌金针菇,味道鲜美,营养丰富。

生:我吃过白灵菇鸡汤,听爸爸说白灵菇可防治老年心血管病,儿童佝偻病,软骨病等疾病,它的营养价值、药用价值很高。

生:爷爷喝的灵芝茶,有提高人体免疫力的功效。

师:谁亲自用可食用真菌做过哪些菜? 生:我做过香菇炒肉。 生:我做过凉拌金针菇。

师:还有许多我们这里没有见过或是我们不熟悉的真菌,现在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下(展示图片)。 播放课件第3页。

师:这些可食用真菌营养价值丰富,有许多还是名贵的中草药,它们真是“宝贵的生物资源”(板书)。 师:谁能总结一下为什么说可食用真菌是宝贵的生物资源?

生:可食用真菌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多数还具有保健作用,还有许多是名贵的中药草。真是我们宝贵的生物资源!

师:鼓励,总结得好!鼓掌!

师:可是,并不是所有的蘑菇都能吃,下面我们看一段资料。

三、食物发霉

师:同学们知道吗,生活中还有些真菌,常常令我们苦恼,因为它经常使水果、食品长毛,使衣物发霉。这是什么?

生:霉菌。

师:对!我们称这种真菌叫做霉菌(板书)。霉菌长什么样?

师:为了便于大家仔细地观察霉菌的外形特点,老师特意培植了几种霉菌,等会呢就请同学们先用肉眼看,然后再用放大镜观察,看看霉菌到底长什么样。最后还要请同学们把自己观察到的记在课本上。

师:青霉与曲霉在形态和颜色上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共同点? 颜色青霉:青绿色。

曲霉:黑、褐、黄、绿等。

形态相同点:都是多细胞,菌体由菌丝构成,能产生孢子。 不同点青霉带有孢子的菌丝呈扫帚状。 曲霉长有孢子的菌丝呈放射状。

同学们猜想一下:培植霉菌时,在什么环境下食物容易发霉? 生:潮湿阴暗、不通风、温暖的环境下。

师:对!我们了解了食物发霉的条件后,就要想办法防止食物发霉。同学们讨论一下“怎样防止或减少食物或衣物发霉?”为什么?

四、食品保鲜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食品保鲜的技术与工艺越来越先进了。以鱼为例:你知道它的保鲜发展史吗?各有哪些优点或不足?

看来,现在的保鲜方法也不甚完美。同学们,你还能设计出更好更方便的保鲜方法吗?

通过这一节课,老师发现同学们不仅知道真菌是让人又爱又恨的一种不同于植物,也不同于动物的生命体,还知道可食用真菌的营养价值,有些同学还会做几道真菌类的菜呢,有机会老师也想尝尝你们的手艺;同时我们还知道了霉菌的形态,探究了霉菌生长的条件和防止食物、衣物等发霉的方法。看来,同学们经过学习,知道了不少科学知识,而且还懂得了学以致用。这才是我们学习的真正目的。 课后希望同学们继续完成霉菌生长条件的实验。

第四篇:人教版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远征、等闲、磅礴”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明确全诗所写的内容。背诵课文。

3、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明确全诗所写的内容。

2、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搜集长征背景资料及毛泽东的资料。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解题导入。

1、播放《长征》歌曲。

师激情解说:同学们,我们现在听到的这首歌叫“长征”。在作家魏巍的笔下,长征是“地球的红飘带”。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说:“长征是一部英雄史诗,是现代史上的无与伦比的一次远征。”在美国作家索尔兹伯里的笔下,长征是“前所未有的神话”。

2、板书课文题目。(生三次齐读课文题目。每次齐读前引言:这是地球的红飘带;这是现代史上的无与伦比的一次远征;这是前所未有的神话。)

过渡:红军长征历时两年,行程二万五千里,而毛主席仅用56个字就概括了这其中的一切。让我们一起来感受毛主席的满怀豪情吧!

二、初读全诗,整体感知。

1、教师配乐朗诵。学生思考:听了这首诗,长征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学生结合诗中具体词语交流感受:“万水千山”体现红军长征非常艰难„„)

1 / 7

2、学生自由朗读诗文,再谈读后感受。(联想画面试谈感受。)

3、学生结合自学提示自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4、出示学习课文的要求:

(1)轻声读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同桌互读、互评,纠正读错的字音。同桌试着解答一下对方不懂的问题。 (3)全班汇报交流,读准词语,理解不懂的词语。

(4)指导书写。(“崖”字下部里面是两个“土”;“岷”字的“山”要适当地往上靠一点。)

(5)借助工具书和联系上下文的方式理解生僻词语的意思。(逶迤、磅礴、等闲、乌蒙、细浪等)

(6)全班大声齐读一遍生字。

5、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指名朗读,师生评价。(评价角度:字音、语调、韵律。)

6、默读课文,思考:诗中描写了长征的哪些场景?有哪些疑问?做出标注。

三、熟读全诗,了解文体。

1、学生自读全诗,找出不理解的地方标上记号,并利用工具书和书下注释试着理解,在小组内交流。

2、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3、师生共同交流写作背景。(这首诗写于长征期间,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所经历的艰难险阻,他满怀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诗篇。)

4、了解文体。

教师介绍文体:“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一首八句,每句七个字。格律较严,

二、

四、

六、八句要押韵,三四两句、五六两句要对偶,字的平仄有规定。“长征”是这首诗的题目。诗中四大句也叫做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四、朗读全诗,理解诗歌。

1、指导朗读:教师从节奏、重音、韵脚、感情等几个方面进行指导。

2、学生练习,读正确,读流利,读出节奏。

2 / 7

3、教师播放《长征》歌曲,以唱配诵,以唱带诵,学生感受诗歌表达的情感。

五、总结全诗,积累语言。

1、师总结:这首《七律长征》气势磅礴,格调高昂,向我们展现了红军战士长征途中的一幅幅图画。下节课我们将更加深入地学习这篇课文。

2、作业: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并背诵。

第二课时

一、回顾诗歌,感情朗读。

1、引问:上节课同学们在熟读的基础上了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谁愿意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你上节课的收获?

2、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二、研读全诗,感悟情感。

(一)学习前两句诗。

1、导学:快速扫读课文,用一个字概括红军长征给你的印象。 生扫读后汇报。(难)

2、面对这样艰苦的环境,红军有没有退却,从哪里可以断定?体现了红军战士怎样的精神和意志?

指名回答。(从“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可以断定红军面对困难没有退却,体现了红军战士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3、导读:你能带着对红军战士的无比崇敬来读一读前两句吗? 学生练习朗读这两句诗。

4、“等闲”是什么意思?加上一个“只”使你体会到了什么?

5、学生练习朗读。

6、抓住“万水千山”体会难。

(1)导学:经历万水千山只当作是平常事,那“万水千山”是一万条河,一千座山吗?诗中写了哪些山,哪些水呢?在诗中圈一圈,把山、水圈出来。

师生交流。(作者选取了有代表性的山和水,五岭、乌蒙、金沙江、大渡河、岷山。)

(2)(出示地图)学生观看地图,教师指出五岭、乌蒙山、金沙江、大渡河、

3 / 7

岷山。

(3)指生读前两句,读出红军的英勇无畏。(生齐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7、导学:红军把什么当作平平常常的事呢?谁能把整句话连起来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8、学生交流后总结。(体会到红军不怕困难、轻视困难的精神。)

过渡:这“万水千山”真的是等闲小事吗?让我们读一读下面的诗句,一边读一边想,遇到不懂的地方做个记号。

9、全班同学带着自己的体会练习朗读前两句诗。

(二)理解第三

四、五六句诗。

1、学生自读第三

四、五六句诗。遇到不理解的字词利用工具书试着理解,并在组内交流。

2、指名读第三四句。

3、出示五岭的图片。

(1)导学:你们看,这就是红军要攀越的五岭,绵延数千里,可以用哪个词来形容?(逶迤)

(2)理解“逶迤”。指导朗读“五岭逶迤”,体会红军的难。

(3)提问:诗中说“五岭逶迤腾细浪”,“细浪”是什么样的呢?在纸上画一画。 (请一生到黑板上画“细浪”。)

结合图片对比逶迤的五岭和细浪,提问:你体会到了什么? (4)教师指导朗读。

“五岭逶迤”要读得重而缓,突出红军长征的“难”。“腾细浪”要读得轻快而高昂,让人感觉到红军战士战胜困难的信心。

(5)学生借助图画,带着感情练习朗读。

4、通过查字典、画一画的方法理解“乌蒙磅礴走泥丸”。 (1)指生读“乌蒙磅礴走泥丸”。

(2)(出示图片)导学:这就是高大的乌蒙山,可在红军的眼里,它只是脚下的泥丸。谁能再来读一读?(指名读)

4 / 7

(3)师导读:再大的困难都被红军当作等闲小事,而这一切都是因为——“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4)教师指导朗读。

“乌蒙磅礴”要读得比“五岭逶迤”语调稍高而缓,突出再大的困难红军都遇到过,“走泥丸”要带着不屑一顾的语气去读,让人感觉到红军战士战胜困难的坚定信心。

5、出示:“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1)生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释理解:“金沙”指金沙江,“云崖”指高耸入云的山崖。

过渡:水拍山崖怎么会暖呢?听老师给大家讲个故事。

(2)出示金沙江图:这就是险峻的金沙江。当时敌人狂妄地说,一只鸟飞过去都是妄想。你们知道红军是怎样渡过金沙江的吗?(师介绍故事:金沙江两岸高山峭壁,水流湍急,惊涛骇浪,敌人戒备森严。我们的红军战士足智多谋,一面假装攻打昆明,迷惑敌军,吸引他们的主力部队,另一面我军主力部队悄悄到绞车渡袭击,缴获渡船,活捉敌兵,不费一枪一弹夺取了敌军阵地,等敌人发觉赶来时,我军已安然离开,敌人只能望江兴叹,我军个个欢欣鼓舞。)

(3)指生再读第五六句。

(4)导学:此时此刻你心情怎样?那是什么暖?(心暖) 生交流后师领读“金沙水拍云崖暖”。

(5)领读:我们胜利了(读)——我们不费一枪一弹胜利了(读)——面对穷凶极恶的敌人,面对险峻的金沙江,我们不费一枪一弹胜利了(读)。

过渡:金沙江两岸高山峭壁,水流湍急,惊涛骇浪,但红军巧妙地渡过了,所以感到了“暖”。那么跨越大渡河呢?泸定桥上的铁索给了红军什么感觉呢?

(6)出示:飞夺泸定桥电影片段。

师简介:这是由13根铁链组成的铁索桥,木板都让敌人抽掉了,过这样的桥谈何容易。你们看(夺桥片段)夺桥的勇士冒着敌人的枪弹前进着。看着这样的桥,看着这样的画面,你的脑海中出现了哪些词语?写在诗句旁边。(心惊胆寒、惊心动魄、枪林弹雨、浴血奋战)

5 / 7

(7)师引读第五六句。

如此惊心动魄的战斗,你能读好吗?(指名读)

当时夺桥的22位勇士真是勇敢,现在想起来还是心惊胆寒。(指名读) 一暖一寒,一个是胜利的喜悦,一个是战斗的惊心动魄。(指名读) 一暖一寒,这是两种不同的战斗,在毛泽东的诗中浓缩成一暖一寒,这是何等的胸襟和气魄啊!(齐读)

(8)引读第一二句。

同学们,这一暖一寒,一喜一泪,不正体现了——(齐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过渡:如果说翻过五岭、走过乌蒙,是征服大自然的喜悦,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是战胜敌人的豪情,那么翻越大雪山,带给红军的又是什么呢?

6、出示:“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指名读。

(2)指生交流。(翻越大雪山带给红军的是胜利、兴奋、信心„„) (3)导学:克服了重重困难,胜利就在眼前,这一切怎能不令红军欣喜若狂呢?让我们把红军的这种胜利之喜、这种万丈豪情通过朗读体现出来吧!

(生齐读“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7、带着对这首诗的理解齐读全诗。

三、拓展文本,延伸诗情。

1、交流红军长征途中的感人故事。

学生根据已有知识进行交流,并能讲出大致的故事情节。

2、故事中的困难在这首诗中是用哪个词表达的?(远征难)

3、面对这些困难,我们红军战士的态度是怎样的?

指生交流、总结:表现了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4、师导学:毛主席说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想一想长征宣传了什么?播下了怎样的种子?

生结合自己的理解谈感受。

5、总结:短短的56个字,就让我们重走了长征路,可见毛泽东不仅是伟大的

6 / 7

政治家、思想家和军事家,而且还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七律·长征》是毛主席在长征即将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这里还有两首词,分别是《念奴娇·昆仑》和《清平乐·六盘山》,希望同学们课后阅读一下。

7 / 7

第五篇:人教版(新)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最后一分钟》教学设计

《最后一分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掌握多音字“悄”。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诗歌内容。

3、结合历史背景,理解含义深刻的诗句。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诗歌内容。

2、结合历史背景,理解含义深刻的诗句。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1)查找有关香港的资料。(2)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做到读通、读顺、读出感情。(2)小组内分工,查找有关香港的资料。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解题激趣。

1、展示香港美景的图片,播放歌曲《东方之珠》。

2、情景导学:小河弯弯向南流,流到香江去看一看,那里有颗“东方之珠”——香港。根据你课前查找的有关香港的资料,你能用一句话简单介绍香港吗?

(学生交流)

3、这颗美丽的“东方之珠”却被英国殖民者霸占了,直到1997年7月1日香港才回到祖国的怀抱。今天,让我们回到1997年6月30日夜晚那个令人心潮澎湃的“最后一分钟”。

(板书课文题目:最后一分钟)

4、解题:通过预习,同学们知道这“最后一分钟”具体指哪一分钟?这一分钟有着什么特殊含义?

过渡:我们永远也不能忘记这历史性的“最后一分钟”,让我们深情地读——最后一分钟。

1 / 5

二、初读诗歌,感知内容。

1、教师出示自学提示: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己认为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读后,同桌间互相检查。

(2)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小组交流,多种方法理解。(方法提示:找近义词法、反义词否定法、词语拆分组合法等。)

(3)默读诗歌,想想诗歌是按什么顺序进行描写的。

2、学生根据阅读要求进行合作学习。

3、检测字词学习情况。

读音:“悄、奔、露”是多音字,注意在本课的读音。“髓”是平舌音,读suǐ,不读suí;“刹”与“铸”是翘舌音;“颤抖”的“颤”读chàn,不读zhàn。

字形:交流记忆方法,提示易错。

读词语:倾听、归程、叩问、旗帜、脊梁、刹那、颤抖、硝烟、骨髓、铸进、悄然落地。

理解“叩问、脊梁、骨髓、铸进、悄然落地”等词语的意思。

4、指名分节朗读,并进行评价。教师相机点拨诗歌的叙述顺序。 (师总结顺序:时间顺序)

5、导读:让我们再次朗读这四个小节。思考:文中的四个小节分别讲了什么内容?

(板书:迎香港回归看国旗升起今扬眉吐气揭开新篇章)

6、导学:课文题目是“最后一分钟”,请你快速浏览全文,看看文中几次提到“最后一分钟”?(四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分别用一个词语来概括。

三、走进历史,激荡情怀。

1、导学:这是一首充满激情的诗。诗人李小雨为何如此激动,所有中国人民为何如此期盼?让我们先走进香港的历史,了解香港的历史吧!

2、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香港的资料。教师相机点拨搜集与汇报资料的注意点。

3、教师出示经提炼后的必要资料:

香港包括香港岛、九龙和新界,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2 / 5

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国门。

1842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永久割让香港岛。 1856年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1860年英国迫使清政府缔结《北京条约》,割让九龙司地方一区。

1898年英国又乘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之机,逼迫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行租借“新界”,租期99年,1997年6月30日期满。

4、过渡:香港的割让给中华民族打上了痛苦屈辱的烙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通过不断努力,经历了百年沧桑的香港终于在1997年7月1日这一天回到了祖国的怀抱,让我们与诗人李小雨一起回顾这段历史吧!

四、诵读诗句,激情感悟。

(一)学习第1小节。

1、导学:还剩最后一分钟,香港这个历经沧桑的孩子就要回到祖国的怀抱了。此时,人们的心情是怎样的?就让我们走进第1小节。

点拨读书方法:读书要留有痕迹,一边读一边想,动笔画一画,可以抓住一些词语来体会当时人们的心情。

2、引导学生交流读书感受。 根据学生的汇报相机点拨,出示: ——从“心跳”中体会到了什么?

——“叩问”是什么意思?请展开想象,想象人们会怎样询问。

——“让我拉住你的手”“听你越走越近的脚步”,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从“越走越近、最后一分钟”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板书:满怀激情)

3、朗读训练。

教师导读:一百年的企盼,一个世纪的等待,终于走到了“最后一分钟”,怎能不急切?(分组读)

教师激情引读:午夜。香港,让我拉住你的手„„ (全班读)

(二)学习第

2、3小节。

3 / 5

1、导学:作者把看不见,也摸不着的这一分钟,用生动的诗句描绘成真实的场景,当鲜艳的五星红旗在香港特区冉冉升起的时候,作者眼前浮现了怎样的画面呢?请同学们反复朗读第2小节,并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仿佛听到了什么?

2、根据学生回答,教师相机点拨: ——“旗杆”象征着什么?

——从“挺直的中国人的脊梁”你感受到了什么?

——“泪水中一遍又一遍轻轻呼喊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教师引问:眼望国旗,作者也和我们一样心潮澎湃、浮想联翩、情感复杂,第3小节中哪两个词把这种复杂的情感表达出来了?

4、追问:眼望国旗,作者回想起哪些痛苦的历史?今天又因什么而欢乐?请自由朗读第3小节。

5、学生交流汇报。

(1)作者回想起痛苦的历史,你是从哪些词句中看出来的?

点拨: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相关句子,引导学生结合相关资料,说出自己的理解,表达作为一个中国人的真实情感。

A.一纸发黄的旧条约。 B.虎门上空的最后一缕硝烟。 C.被撕碎的历史教科书。 D.深入骨髓的伤痕。

(2)从“沸腾”这个词中你看到的仅仅是欢乐吗?

6、激情朗读。

师导读:回忆往昔固然痛苦,再看今朝怎不欢乐?请同学们用朗读来展现对诗歌的理解。

7、读写训练。(教师播放交接仪式的录像)

(1)师画外音:当米字旗最后一次在香港的土地上降落,当五星红旗和特别行政区区旗缓缓升起,飘扬在香港的上空时,你想到了什么?你最想说什么?

(出示练习:当米字旗最后一次在香港的土地上降落,当五星红旗和特别行政区区旗缓缓升起,飘扬在香港的上空时,我想到了__________,我想说__________。)

4 / 5

(2)学生自由表达,抒发情感。 (3)学生自由写话,教师组织交流。

(三)学习第4小节。

1、出示:今天的香港。

香港回归是“一国两制”伟大构想和“港人治港”方针的成功实践,在回归后的十几年里,香港特区政府和人民在中央人民政府及全国人民的全面支持下,克服了亚洲金融危机等困难,保持了香港的高度繁荣与快速发展,继续发挥着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等作用。

2、面对崭新的香港,你想说些什么?把你的祝福凝练成一个词语、一句话。(学生自由表达,教师板书:深情祝福。)

3、导读:让我们捧起书本,把我们对香港的美好祝福读出来。(学生自由读第4小节)

4、学生交流感悟。

5、激情导读:紫荆花不仅是香港的市花,在古代,它还寓意着兄弟间的团结与互助,而且香港的区旗紫荆花旗,寓意香港是祖国不可分离的一部分。当第一面紫荆花旗飘扬在香港的上空时,这个阔别母亲怀抱近一个世纪的孩子回来了。让我们永远记住这永载史册的日子——1997年7月1日。再读第4小节。

五、总结全诗,学习写法。

1、总结:“最后一分钟”既是午夜,又是清晨。然而,这仅仅是一个时间名词吗?它是屈辱的结束,是崭新的开始。文章连续四次出现“最后一分钟”,它既是文章的线索,又是情感的主线。请同学们记住这种写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之中。

2、延伸:美国《财富》杂志曾断言,香港回归后,将是死路一条。然而鲜活的事实让那些恶意的预言落空,香港人民用智慧和勤劳创造着一个又一个奇迹。请同学们课后查找并阅读香港回归后,这十几年中发生的故事,写写自己的感想,可以是一首小诗,也可以是一篇读后感,表达你对香港人民的热爱之情,对伟大祖国的赞美之情。

5 / 5

上一篇:人际沟通与团队精神下一篇:人力资源部工作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