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教学设计

2022-08-23

第一篇:人教版语文教学设计

人教版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远征、等闲、磅礴”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明确全诗所写的内容。背诵课文。

3、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明确全诗所写的内容。

2、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搜集长征背景资料及毛泽东的资料。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解题导入。

1、播放《长征》歌曲。

师激情解说:同学们,我们现在听到的这首歌叫“长征”。在作家魏巍的笔下,长征是“地球的红飘带”。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说:“长征是一部英雄史诗,是现代史上的无与伦比的一次远征。”在美国作家索尔兹伯里的笔下,长征是“前所未有的神话”。

2、板书课文题目。(生三次齐读课文题目。每次齐读前引言:这是地球的红飘带;这是现代史上的无与伦比的一次远征;这是前所未有的神话。)

过渡:红军长征历时两年,行程二万五千里,而毛主席仅用56个字就概括了这其中的一切。让我们一起来感受毛主席的满怀豪情吧!

二、初读全诗,整体感知。

1、教师配乐朗诵。学生思考:听了这首诗,长征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学生结合诗中具体词语交流感受:“万水千山”体现红军长征非常艰难„„)

1 / 7

2、学生自由朗读诗文,再谈读后感受。(联想画面试谈感受。)

3、学生结合自学提示自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4、出示学习课文的要求:

(1)轻声读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同桌互读、互评,纠正读错的字音。同桌试着解答一下对方不懂的问题。 (3)全班汇报交流,读准词语,理解不懂的词语。

(4)指导书写。(“崖”字下部里面是两个“土”;“岷”字的“山”要适当地往上靠一点。)

(5)借助工具书和联系上下文的方式理解生僻词语的意思。(逶迤、磅礴、等闲、乌蒙、细浪等)

(6)全班大声齐读一遍生字。

5、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指名朗读,师生评价。(评价角度:字音、语调、韵律。)

6、默读课文,思考:诗中描写了长征的哪些场景?有哪些疑问?做出标注。

三、熟读全诗,了解文体。

1、学生自读全诗,找出不理解的地方标上记号,并利用工具书和书下注释试着理解,在小组内交流。

2、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3、师生共同交流写作背景。(这首诗写于长征期间,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所经历的艰难险阻,他满怀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诗篇。)

4、了解文体。

教师介绍文体:“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一首八句,每句七个字。格律较严,

二、

四、

六、八句要押韵,三四两句、五六两句要对偶,字的平仄有规定。“长征”是这首诗的题目。诗中四大句也叫做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四、朗读全诗,理解诗歌。

1、指导朗读:教师从节奏、重音、韵脚、感情等几个方面进行指导。

2、学生练习,读正确,读流利,读出节奏。

2 / 7

3、教师播放《长征》歌曲,以唱配诵,以唱带诵,学生感受诗歌表达的情感。

五、总结全诗,积累语言。

1、师总结:这首《七律长征》气势磅礴,格调高昂,向我们展现了红军战士长征途中的一幅幅图画。下节课我们将更加深入地学习这篇课文。

2、作业: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并背诵。

第二课时

一、回顾诗歌,感情朗读。

1、引问:上节课同学们在熟读的基础上了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谁愿意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你上节课的收获?

2、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二、研读全诗,感悟情感。

(一)学习前两句诗。

1、导学:快速扫读课文,用一个字概括红军长征给你的印象。 生扫读后汇报。(难)

2、面对这样艰苦的环境,红军有没有退却,从哪里可以断定?体现了红军战士怎样的精神和意志?

指名回答。(从“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可以断定红军面对困难没有退却,体现了红军战士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3、导读:你能带着对红军战士的无比崇敬来读一读前两句吗? 学生练习朗读这两句诗。

4、“等闲”是什么意思?加上一个“只”使你体会到了什么?

5、学生练习朗读。

6、抓住“万水千山”体会难。

(1)导学:经历万水千山只当作是平常事,那“万水千山”是一万条河,一千座山吗?诗中写了哪些山,哪些水呢?在诗中圈一圈,把山、水圈出来。

师生交流。(作者选取了有代表性的山和水,五岭、乌蒙、金沙江、大渡河、岷山。)

(2)(出示地图)学生观看地图,教师指出五岭、乌蒙山、金沙江、大渡河、

3 / 7

岷山。

(3)指生读前两句,读出红军的英勇无畏。(生齐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7、导学:红军把什么当作平平常常的事呢?谁能把整句话连起来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8、学生交流后总结。(体会到红军不怕困难、轻视困难的精神。)

过渡:这“万水千山”真的是等闲小事吗?让我们读一读下面的诗句,一边读一边想,遇到不懂的地方做个记号。

9、全班同学带着自己的体会练习朗读前两句诗。

(二)理解第三

四、五六句诗。

1、学生自读第三

四、五六句诗。遇到不理解的字词利用工具书试着理解,并在组内交流。

2、指名读第三四句。

3、出示五岭的图片。

(1)导学:你们看,这就是红军要攀越的五岭,绵延数千里,可以用哪个词来形容?(逶迤)

(2)理解“逶迤”。指导朗读“五岭逶迤”,体会红军的难。

(3)提问:诗中说“五岭逶迤腾细浪”,“细浪”是什么样的呢?在纸上画一画。 (请一生到黑板上画“细浪”。)

结合图片对比逶迤的五岭和细浪,提问:你体会到了什么? (4)教师指导朗读。

“五岭逶迤”要读得重而缓,突出红军长征的“难”。“腾细浪”要读得轻快而高昂,让人感觉到红军战士战胜困难的信心。

(5)学生借助图画,带着感情练习朗读。

4、通过查字典、画一画的方法理解“乌蒙磅礴走泥丸”。 (1)指生读“乌蒙磅礴走泥丸”。

(2)(出示图片)导学:这就是高大的乌蒙山,可在红军的眼里,它只是脚下的泥丸。谁能再来读一读?(指名读)

4 / 7

(3)师导读:再大的困难都被红军当作等闲小事,而这一切都是因为——“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4)教师指导朗读。

“乌蒙磅礴”要读得比“五岭逶迤”语调稍高而缓,突出再大的困难红军都遇到过,“走泥丸”要带着不屑一顾的语气去读,让人感觉到红军战士战胜困难的坚定信心。

5、出示:“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1)生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释理解:“金沙”指金沙江,“云崖”指高耸入云的山崖。

过渡:水拍山崖怎么会暖呢?听老师给大家讲个故事。

(2)出示金沙江图:这就是险峻的金沙江。当时敌人狂妄地说,一只鸟飞过去都是妄想。你们知道红军是怎样渡过金沙江的吗?(师介绍故事:金沙江两岸高山峭壁,水流湍急,惊涛骇浪,敌人戒备森严。我们的红军战士足智多谋,一面假装攻打昆明,迷惑敌军,吸引他们的主力部队,另一面我军主力部队悄悄到绞车渡袭击,缴获渡船,活捉敌兵,不费一枪一弹夺取了敌军阵地,等敌人发觉赶来时,我军已安然离开,敌人只能望江兴叹,我军个个欢欣鼓舞。)

(3)指生再读第五六句。

(4)导学:此时此刻你心情怎样?那是什么暖?(心暖) 生交流后师领读“金沙水拍云崖暖”。

(5)领读:我们胜利了(读)——我们不费一枪一弹胜利了(读)——面对穷凶极恶的敌人,面对险峻的金沙江,我们不费一枪一弹胜利了(读)。

过渡:金沙江两岸高山峭壁,水流湍急,惊涛骇浪,但红军巧妙地渡过了,所以感到了“暖”。那么跨越大渡河呢?泸定桥上的铁索给了红军什么感觉呢?

(6)出示:飞夺泸定桥电影片段。

师简介:这是由13根铁链组成的铁索桥,木板都让敌人抽掉了,过这样的桥谈何容易。你们看(夺桥片段)夺桥的勇士冒着敌人的枪弹前进着。看着这样的桥,看着这样的画面,你的脑海中出现了哪些词语?写在诗句旁边。(心惊胆寒、惊心动魄、枪林弹雨、浴血奋战)

5 / 7

(7)师引读第五六句。

如此惊心动魄的战斗,你能读好吗?(指名读)

当时夺桥的22位勇士真是勇敢,现在想起来还是心惊胆寒。(指名读) 一暖一寒,一个是胜利的喜悦,一个是战斗的惊心动魄。(指名读) 一暖一寒,这是两种不同的战斗,在毛泽东的诗中浓缩成一暖一寒,这是何等的胸襟和气魄啊!(齐读)

(8)引读第一二句。

同学们,这一暖一寒,一喜一泪,不正体现了——(齐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过渡:如果说翻过五岭、走过乌蒙,是征服大自然的喜悦,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是战胜敌人的豪情,那么翻越大雪山,带给红军的又是什么呢?

6、出示:“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指名读。

(2)指生交流。(翻越大雪山带给红军的是胜利、兴奋、信心„„) (3)导学:克服了重重困难,胜利就在眼前,这一切怎能不令红军欣喜若狂呢?让我们把红军的这种胜利之喜、这种万丈豪情通过朗读体现出来吧!

(生齐读“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7、带着对这首诗的理解齐读全诗。

三、拓展文本,延伸诗情。

1、交流红军长征途中的感人故事。

学生根据已有知识进行交流,并能讲出大致的故事情节。

2、故事中的困难在这首诗中是用哪个词表达的?(远征难)

3、面对这些困难,我们红军战士的态度是怎样的?

指生交流、总结:表现了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4、师导学:毛主席说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想一想长征宣传了什么?播下了怎样的种子?

生结合自己的理解谈感受。

5、总结:短短的56个字,就让我们重走了长征路,可见毛泽东不仅是伟大的

6 / 7

政治家、思想家和军事家,而且还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七律·长征》是毛主席在长征即将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这里还有两首词,分别是《念奴娇·昆仑》和《清平乐·六盘山》,希望同学们课后阅读一下。

7 / 7

第二篇:人教版语文《江南》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有这些生字组成的词。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诗歌大意。

3、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看图导入

1、看图

图上画了些什么?这是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人们在干什么/这是一幅美丽的江南水乡图景。

二、分析课题

三、初读指导

1、范读课文

2、自由轻声读课文

3、检查自学效果

出示词语指名读,齐读。

四、教学生字词语

1、练习书空第二题

2、分析字形指导书写

江:三点水,右边是“工”。

南;下面不是羊。

叶;口字旁,右边是十

田鱼西北可引导学生自己分析

第二课时

一、复习

指名朗读课文,要求读正确。

二、精读训练

1、第一行:江南可采莲(引导学生理解词句义)

2、第二行:莲叶何田田(理解莲叶的样子)

3、第三至七行: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通过看电视来看鱼儿嬉戏的情景。

指导朗读,读出高兴的语气

三、巩固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四、小结

五、作业:

记住本课生字,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小结:这种让学生自主探索得到的理解相信会比老师灌注给他们的印象要深刻的多。

第三篇:人教版《秋天》教学设计

人教版《秋天》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10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秋天的特征,感受秋天的美丽。

4、能用“„„像„„”说句子。 教学重点:

1、会认6个生字。会写10个字。

2、了解秋天的特征,感受秋天的美丽。 教学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秋天的特征,感受秋天的美丽。

3、能用“„„像„„”说句子。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秋天的天和云有什么特点?想一想可用咱们则学过的哪个词来表现出秋天的这个特点呢?除了秋天的天和云你还想说说秋天的什么呢?秋天美吗?下面我们就来看一幅秋天的美丽图画。(出示挂图)这幅图上都有什么?(稻田、树、树叶、蚂蚁、小鱼、燕子)看到了这美丽的图画有人写出了一篇十分美的文章,板书课题《秋天》,你想不想来读一读呢?这篇文章就在咱们课文的第3页上,快点打开书来看一看,读一读。

二、初读课文,铺设感情基调

在你读课文的时候,如果遇到不认识的怎么办?(读拼音、问同学、问老师)

自读课文,同桌合作读课文。自读思考:这篇文章里都写出了哪些景象?都是怎样描写的? 你喜欢的是对哪种景象的描写?

生答:我喜欢的是“„„”,课文中是这样描写的:„„

三、细读欣赏,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优美语言

1、 秋天的天和云是怎样的?学习课文的第一段 课文中是怎样写的?„„那么„„那么„„ 你能用„„那么„„那么来说一句话吗?

指导朗读:(读出秋天的美丽来,天高云淡,蓝天白云)

2、学习课文的

二、三段

(一)蓝天白云的下面都有什么?跟我一起去看一看: (放录音,教师伴着美妙的音乐动情地朗诵二至三段。)

(二)、学生跟着录音,自读二至三段。 你最喜欢蓝天下的什么景象?为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适时讲解这些内容,不必按顺序。) 蓝天下的稻田大吗?你是怎么知道? “一眼望不到边” 熟了的稻田是什么样的?

“黄澄澄的,像铺了一地金子。”学习“澄、铺”。

黄澄澄是一种什么颜色?还有什么是黄澄澄的?你能用„„像„„来说一句话吗?

指导背诵第二段。

师提示学生想像背诵(蓝天下是 ,稻子熟了, 的,像 。) 学习第三段

池塘边的梧桐树叶美吗?你是通过哪些词句知道的? 学习“梧、桐、当”三个生字。

黄叶从树上落下来可真有趣,有的落到 ,有的落到

。 落到水里后的情景你能用动作来表现一下吗?现在你就是一条小鱼,

落到岸边后的情景你能用动作来表现一下吗?现在你就是一只蚂蚁,

缘语生像,模仿练习。

再接着想像一下,落叶还有可能落在什么地方,你能模仿课文中对落叶的描写来继续写一写吗?

3、学习第四段:

稻田边上的飞来了两只燕子,你知道他们都在说些什么吗?读一读课文里的有关句子。

燕子把落叶当做 ,学习“催”,在什么时候你会被别人催呢?

4、指导第二至第四段的背诵: 让学生根据老师的提示想像背诵。 同桌两个互相提示背。

四、课堂小结,激发想象,进行言语交际训练。

课文学完了,你对美丽的秋天有什么感受,你眼中的秋天里还有什么?你能向同学或家说一说咱们课文中对秋天的描写吗?

结语: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秋天的美丽还有许多许多,你可以仔细观察一下,自己也来写一篇文章来描写一下秋天的美丽。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出示写有生字词的小黑板,指名读生字词。

2、 指名接读课文。

二、词句训练: 读一读,说一说 读一读:

稻子熟了,黄澄澄的,像铺了一地金子。 我来说: 读一读:

树叶落在水里,小鱼游过去,藏在底下,把它当做伞。 树叶落在岸边,蚂蚁爬上去,来回跑着,把它当做运动场。 树叶落在 , ,把它当做 。

三、指导学生背诵课文。

1、采用提着背的方式,提着学生想像背诵。

2、把课文分小节,将提示性的内容写在小黑板上,让学生同桌两个相互检查。

4、 交流背诵情况,可以把自己能背上来的小节背一背,根据学生背诵情况进行鼓励。

四、写字

1、读"我会写"里的字。说说这几个字有字形上有什么特点。

2、练习给这几个生字组词。

3、指导写"稻"。先观察"稻"字在田字格里的位置,然后看老师范写,再描给,临写。写完后评一评,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

4、学生独立写其余九个字。教师把写得存在明显问题的字挑出来进行指导。

五、全课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用课文中的话说一说,或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

第四篇: 人教版《四季》教学设计

执教:牛琴琴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

七、

八、

九、无”4个字。认识两种笔画“

七、九”和4个偏旁“月、雨、口、禾”。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四季的特征,感受各个季节的美丽。 教学重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认字和练习朗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朗读,感知四季的不同特征,激发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难点:

让学生在自主、合作学习中,产生探究的兴趣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预设教学目标:

1. 初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四季的特征。

2. 认识11个生字,会写"

七、

八、

九、无"4个字。认识两种笔画"

七、九"和4个偏旁"月、雨、口、禾"。

3.能正确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现在是什么季节?从哪些地方看出是秋天呢? 一年中,除了秋季,还有哪几个季节?我们来看课本,猜猜是什么季节?说说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看图片,课文中的4幅图) 揭题:这四幅有趣的图和几句优美的文字组成了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 板书课题2.四季

二、整体感知,质疑问难

1、根据注音,读读课文。 ①碰到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 ②有不明白的地方,用横线划下来; ③标一标课文有几句话,想一想每一句讲了什么。

2、小组交流,看看小伙伴间能不能解决你感到困难的问题。(新型生生关系)

3、反馈

①课文有几句话,每一句讲了什么? ②提出难点,全班帮助解决(自主、合作、探究)(字词在本节课解决,课文理解教师酌情放入下节课解决)

三、学习生字、新词

1、出示11个生字。

哪些字的读音你认为应该注意,能给大家提个醒吗?(注意整体认读音节及平翘舌音) 练一练,连一连:

Yuan shi dui jiu shou xia ye xue dong du qiu 对 说 是 叶 圆 夏 秋 雪 肚 就 冬

*这些字哪些方面(字形)你要提醒大家注意的?你能给这些字找找好朋友吗?(指名说) *"草芽尖尖、荷叶圆圆、谷穗弯弯"这些词语多好呀,我也会试着说几个。

2、学写“

七、

八、

九、无”4个字 ①读读"

七、

八、

九、无"4个字 ②这几个字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重点指导"七"和"九"两种笔画,让学生明白:①它们都是二笔写成②观察转折角度、运笔的大小 ③写一写这四个生字

四、小结

本节课学生未解决的问题,下节课解决。 第二课时 预设教学目标:

1.在自主、合作学习中,产生探究的兴趣。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知道四季的特征,感受各个季节的美丽。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上节课我们初学了课文,初步感知了四季的特点。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研读课文。

1.让学生根据兴趣,自由组成学习小组,选择其中的一句话进行研读。(合作学习) 2.小组汇报、交流。(允许学生用各种方法汇报:诵读、合作表演读等)教师可根据学生需求放背景音乐。

3.评价。(你觉得刚才的朗读好吗?为什么?) 4.指导朗读(重点词、句指导),(激发情感,引起兴趣) 5..把你最喜欢的句子背一背、记一记。自由准备,全班背诵。(轮流起立把一篇文章背完)

三、拓展作业

*说说画画:

你喜欢哪一个季节?为什么?把你喜欢的季节画一画,并能给图画取个名字。(放背景音乐,用背景音乐来调控画画的时间) **挑战题:(教师酌情决定做否) 读读下面的儿歌,你能试着写几句吗? 春雷唤醒了桃花。 夏雨洗绿了树叶。 秋风染红了枫叶。 冬雪铺满了大地。

四、课后延伸

找找描写春、夏、秋、冬方面的小诗,读读并能介绍给小伙伴们。

第五篇:人教版《散步》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它要求教师善于发现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闪光点,激励他们自主参与合作、主动发现探究。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学习体验,鼓励他们独特的思路和想法,以自身的学习体验自主交流思想、展示成果。学习活动中的质疑问难、探究拓展可以从任何角度进行延伸反思,让学生在相互合作、交流讨论中愉快地获得知识,何乐而不为呢?

《散步》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牧歌式的情景,文章内容比较浅显易懂,却体现了语言美、诗意美、人性美。本文主要在于对学生审美阅读的启蒙的训练,让学生在阅读中进入课文,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品味文章语言举轻若重的特点,寻找美点,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之美、对情感意境之美的体验。

同时,因为语言的学习、情感的体验远远不是一篇课文所能完成的,所以在教学设计中,我希望能把学生的关注点引向更广阔的空间。其一,是课外阅读,希望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获得理性认识,能够把自己的阅读积累兴趣调动起来;其二,是更广阔的社会生活,把社会生活作为自己学习的内容。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发展独立思维的重要阶段,他们的主动性和求知欲都已大大提高,不再喜欢被动地接受知识,已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但同时缺乏良好的观察生活的品质,对生活缺少体验,对散文知识的了解知之甚少,而且由于受社会上许多不良因素影响和家庭误导,许多学生没有形成正确的家庭道德伦理准则。

因此,我通过引导学生去自读自悟,运用自主探究的方法学习,通过朗读、圈画、质疑、小组讨论、比较研究与拓展强化,从中对散文有初步的了解和鉴赏;体会课文浓浓的亲情,并从中感悟出正确的家庭伦理道德准则。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整体感知课文;继续练习朗读和圈点勾画,积累语言;锻炼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抓住关键语句精读课文,自主、合作、探究,领悟课文深长的意味。同时借鉴举轻若重、以小见大的写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文章字里行间的亲情与责任感,形成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品味文章语言举轻若重的特点,感受课文浓浓的亲情,学习表达生活之美。

【教学难点】

如何组织小组活动,寻找典型词句,体会文章语言举轻若重的特点和课文深长的意味,初步学会运用举轻若重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唤起学生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导入新课

师:相信同学们和我一样,在生活中曾被许多小事感动过:平平常常的一天,收到了来自远方朋友的祝福,虽然只有淡淡的一句你好吗;伤心失败的时候,一位平常不是特别亲近的人默默地为你递上一张纸巾,轻轻地对你说我们知道你尽力了。这些虽然都是小事,但总能让人读出许多的真情。在生活中,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请大家说说。

请两至三位同学讲述经历,与大家交流。

师: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莫怀戚的《散步》,看看作者是如何把生活中最细微的小事写得让人感动的。(多媒体投影散步)

(于细微处见真情。导入既与学生交流情感,亦定下课堂基调。虽未涉及文本,却已意在言中。同时以学生现有的生活积累为学习的前提,可锻炼学生积累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达到教材与生活,作者与读者情感上的沟通。)

二、诵读课文,整体感悟

1、朗读比赛。以班级为单位,大家推选一名代表和老师比赛,借助多媒体播放背景音乐《秋日思雨》。其他同学从以下三方面给予评判:

⑴ 音准。

⑵ 句逗的停顿。

⑶ 语气、语调的处理。

2、通过讨论,统一意见:本文基调愉快而深沉;语调平稳,不亦过高或过低;语气亲切,温和,并含有庄重;语速以中速为主,第四自然段应快些,第

六、八自然段应慢些。

根据讨论结果,自由读课文。思考:本文叙述了一件什么事?初读课文,你感受最深的一点是什么?

师生互动,形成板书。

(为了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他们的求知欲望,我利用中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以竞赛的形式,并且是与老师竞赛的形式强化他们的主体意识,那种追求成功的兴奋可促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为自己、为集体争光。同时,通过朗读,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并不知不觉地神游其中,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促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对作品的理解中。)

三、师生合作,初步发现

1、师生共同探讨第

一、二节:

学习第一节:多媒体投影第一节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请同学们轻轻地把这句话读一遍。(生读第一节)

师:从这样一句话的表述中,你能读出作者在写这句话时含着的情感吗?自己再轻轻读一遍。

(冰山只露一角。以猜读体味作者的创作,学生以最自然的状态进入文本的情感世界。)

(不急于让学生回答,给他们时间再次阅读。)

(生轻声读。纷纷举手。)

(既让学生猜想,自然给以一定时间。对开放性的问题,不仓促评价。努力鼓励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师追问:这样的内容平常习惯是怎样表达的?作者这样选用词语和选择句式,你能否发现什么特别之处?

通常习惯的表达有:

⑴ 我们一家四个人在田野上散步。

⑵ 我、母亲、妻子和儿子在田野上散步。

归纳比较结果:文章选用的句式有强调的意味,突出我对母亲的尊敬及对一家人的爱,郑重其事地推出一个镜头。

(进一步朗读并感受课文语言,切入到本课主要目标──语言的探究,通过比较发现用词、句式的不同寻常,感受文章浓浓的亲情。)

学习第二节:自主发现句式比较特殊的句子;推选用得巧的词语,体验其中蕴含的真情。

句子: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词语:信服

(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会发现句式与词语的选用上都有一种举轻若重的感觉,更深入地把握作者把小事情写得很重,写得意义不凡。)

2、学生归纳本文语言的主要特点:

作者用心选用句式与词语,整篇文章给人一种举轻若重的感觉,使一件平常的生活小事显得那么不同寻常。

(归纳的环节非常重要,它把对具体内容的推敲上升到理性的规律性的认识。)

四、自主探究,小组合作

1、小组学习,圈画交流:

出示要求:在前面学生自己阅读、发现的基础上,圈画后面几节文字中比较特殊的,也就是有举轻若重感觉的句式与词语,进一步探究语言。

(小组活动,师生互动。教师适当帮助有疑问的小组,到一定时候教师要提醒小组及时总结,准备交流。这一阶段也可以将文章分成几部分,分别交给不同的学习小组探讨,这样有利于深入推敲每一部分文字。)

2、班级交流,共享发现:

每个小组派代表把最重要的发现与全班共享,可选择一个句子或一个词语。

可能有的句子:

⑴ 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这句话从小孩的嘴里出来,显得特别的天真、可爱,可让学生仿读进行品味。)

⑵ 我的母亲老了,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

(教师可不失时机地问:为什么他们都听我的?引导学生探讨)

⑶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非常普通的景色,在作者的笔下却是那样地富有诗意,并且使它与庄重的话题生命联系在一起,教师可引导学生探讨作者为什么看到这田野美丽的春景会想到生命?这与前文写母亲有无联系?等问题。并让学生动笔仿写,深入理解语言美。)

⑷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就是整个世界。

(这是一句有着深刻含义,富有哲理的话,也是文章的主旨所在,它暗示着中年人肩负着承前启后的重任,对生活的一种使命感。在探讨中,应鼓励学生对这句话发表独特见解。)

(培养学生寻找关键语句理解课文主旨的能力,并且通过让学生自主探究,交流合作,最终挖掘出课文主旨,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探讨中穿插朗读加深学生对课文内涵的理解。读是吞食、咀嚼,是最简便同时也是最有效的阅读方法。──沈江峰《主体阅读的实践形式探析》)

可能有的词语:

太迟、总算、熬、分歧、责任的重大、委屈、水波粼粼、慢慢地、稳稳地、仔细

(在探讨这些词语时,主要是要分析这些词语是如何举轻若重的,是如何把小事看成很大的。教师在交流中适当引导,可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如:说母亲过冬天,为什么说成熬?母亲和儿子两人意见不统一,为什么要用分歧这个这么大的词?我为什么会感到责任的重大?假设文中的我,毫不犹豫地依从了儿子走小路,母亲会怎样想?为什么我和妻子要慢慢地、稳稳地、仔细地背呢?等等。这些都是开放性的问题,教师要尊重学生,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要渗透情感教育,教学生做人的道理。)

(分享学生的发现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信心与兴趣,把学习的乐趣、发现的乐趣还给学生。教学目标的真正达成在于学生自主的发现与交流中。语文教学不仅要注意语言、情感,也要教学生做人的道理。语文托起的,是一个大写的人。)

五、拓展:强化发现

1、与作者原文比较,推进研究:

文章选进教材时删了三处文字,出示这三句话,讨论编者删改的意图,并且评价删改的效果。

括号内为原文删去的三句话:

⑴ 有一些老人挺不住,(在清明将到的时候死去了)但是春天总算来了。

⑵ 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

⑶ 我决定委屈儿子了,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

(教学中,讨论编者的删改意图相对于初一的学生有一定难度,可以先请学生评价删改的效果,再揣摩编者的意图。)

(教师根据学习情况决定是学生个体独立思考还是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尽量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养成平等审视的意识,作者、编者与我们是同等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与发现,都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放任思维的潮流。且放杜鹃林中啼,只要合理、能说得通就可以。)

2、调用积累,向课外拓展:

举轻若重的语言能把小事情写得庄重、意义不凡,有些能使文章变得轻松幽默,在生活中或者阅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例子,如扛着一支铅笔。你能否也运用举轻若重的写法,写几句话,描述生活中感受到的亲情?

学生先小组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这个环节的设计,让学生读与写结合,同时也希望把学生的关注点引向更广阔的空间。学语文,更应该用语文。用中才会思学,学也才会其乐无穷。)

六、比较:验证发现

速读课后短文《三代》,和《散步》进行比较阅读。

《三代》与《散步》相比较,哪个故事更感动你?说说你的理由。

(提示:可从情节、主旨、写法和语言等方面任选一个角度)

(比较是研究性学习经常用到的方法,《散步》与《三代》的主题相近,又有差异,情节差别较大,语言风格也就各有千秋,这两篇文章作为一组教学材料,比较它们的语言风格,是一个很好的学习角度。阅读是个性化行为,感动这种情感更是个性化的,说《散步》更感动人,可以;说《三代》更感动人,也可以,能言之成理就好。当然,教学中不要赶进度,来不及1课时完成,可以把这一项任务放在课后,作为一次研究性的作业,向课外拓展,深入探究。)

七、反思与小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感悟到了什么?

(由同学谈本节课的收获与启示。)

2、总结:《散步》是一篇秀美隽永、蕴藉丰富的精美散文,也是一曲用580字凝成的真善美的颂歌。它是人的心灵在亲情、人性、生命这三点构成的轨迹上的一次愉悦而高尚的旅行。我们学习这篇文章,就是想让我们珍爱亲情,珍爱生命!最后我们一起唱首歌,来感受这人间最美好的感情──亲情。教师放歌曲《常回家看看》,学生齐唱。

(这处空白点的设计,不仅使学生在回味中对本节课巩固了认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最后,以大家齐唱《常回家看看》来结课,再次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八、作业布置

1、老师的建议:大家把文章带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读,也许会有更多的收获。

(与父母共读,亦是多角度阅读的一种形式。也是孩子与成人的一种交流。)

2、观察自己的生活,想一想是否真的有许多值得一写的生活细节?展现语言魅力,描绘生活之美。

(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关注生活,品味生活。实践是最好的学习途径,读与写的有机结合会相得益彰,事半功倍。)

上一篇:人力资源部流程汇总下一篇:软件开发协议书范本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