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下的古诗教学

2023-04-07

第一篇:信息技术下的古诗教学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论文_新课改下的信息技术教学

新课改下的信息技术教学

为了适应二十一世纪人才的发展,我省从2009年起在普通高中开始实行新课程改革。新课改理念要求我们每个教师改变教学方式,改革教学手段,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建构新型教学模式,要求我们的教师与学生在信息技术教育方面改变观念、与时俱进。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知识,技能的更新越来越快。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基础的信息技术已逐步渗透到各个领域,社会信息化已是大势所趋。另一方面,信息技术的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的深刻影响,使学生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而且信息技术教学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工具,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奠定必要的基础。

在新课改理念要求下,我们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营造课堂氛围,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实践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是学习过程中的主人,提高学习的效率。

作为信息技术的教师,要做好高中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工作,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认真研究新教材和课程标准,明确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指出:高中阶段的信息技术教学是要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打造终身学习的平台,强调问题解决,倡导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注重交流与合作,共同构建健康的信息文化。

对比新旧教材,我们发现新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与以前相比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课程的设置则是在高中阶段统一学习必修模块,并至少选修一门

1 选修模块。通过必修模块对初中所学知识进行整合、升华,让学生更全面、系统地了解信息技术在生活和学习中的应用,能健康地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团结合作的能力,而不仅仅是单纯学习某几个常用软件的使用,通过选修模块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进行个性发展,让他们能够在高中阶段较深入地了解和学习他们感兴趣的某一领域。

二、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

众所周知,长期以来,在教育领域中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形成由教师通过讲授、板书以及教学媒体的辅助,把知识传递给学生或者灌输给学生,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忽视对学生能力和情操的培养。在这样一种结构下,老师是主动的施教者,学生是被动的外部刺激接受者即灌输对象,媒体是辅助老师向学生灌输的工具,教材则是灌输的内容。而新课改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是平等、民主、合作、交互的;在此前提下教育者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性。

要打破以前以学科知识为中心的教学观,淡化学科界限,加强学科的整合。也就是说信息技术可以与音乐、美术、英语、物理等学科内容紧密结合,在加强教学整合性的同时,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三、建立新型的教学环境,构建新教学模式 1.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交流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力量源泉,是学生能力培养与提高的前提。有了兴趣,才能唤起学生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探求未知领域。而课堂教学方式的多样性,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试问一个对学习没有兴趣的人,即使给他机会也未必参加,更何况主体。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应充分发挥学科优势,由

2 做课件的教师选择或编制课堂教学软件,将教学的重点、难点用适宜的多媒体信息(图形、图象、动画视频等)表现出来,变抽象内容为直观、形象、生动的知识,促进学生对事物全面、准确的认识,达到认知的高效率。同时也就要求微机教师在做课件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把形、声、色等各种信息作用于学生感官,创设出一种温馨和谐的教学氛围,比如让学生了解天气情况时时,我们可以在设计中加入下雨、刮风、打雷等有声有色的动画,形象而直观地给学生一个印象,提高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

但是,要注意的是,当投影取代了课本的同时,也忽视课本的作用。上课时,老师一直坐在教师机前通过计算机与同学进行交流,缺少了师生间的面对面的交流。

所以,要上好一堂课,我们也要处理好课本与课件之间的关系,课本对学生的知识的掌握要起到主导作用,而课件应是起到辅助作用,不能将两者的关系混淆。一个成功的教师在上课时经常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而他靠的就是善于和学生进行交流,并及时调整课程的进程。

2.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式学习

新课改提倡学生自主学习,这些理念对改革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信息技术学科所要教学的知识对学生来说可谓浩瀚无边,不可能完全掌握这么多内容,只能无限地提升,不断地获取。作为任何一名信息技术教师都难以完全适应形势的需要,不可能把信息技术的每个知识点都掌握,更不可能把每个知识点钻研透后再去教给学生。同样,学生的知识技能如果完全依赖老师的教导,那是死读书,只能坐以待毙,被时代所淘汰。所以,学生要更好地获取知识,紧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多少,学生学多少”的模式。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解决实际中碰到的问题,充分发挥学生

3 的主体性,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获取信息,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只有这样,才能适应信息社会飞速发展的需要,走在时代的潮头。

比如,在讲文件的下载时,我是以网际快车(FlashGet)为例来讲解的,也有很多学生说他们会很熟练地使用下载工具下载文件。这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在很多网页上,有精彩的动画,你怎样才能利用网际快车把它下载下来呢?在接到这个任务后,很多同学以为小菜一碟,动手一试才知道并不容易解决,还有一些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发现,有些网站的文字和图片是不能简单地右击下载下来,这些跟学生实际学习和生活都紧密相关的技巧,我们要善于发现,并创造条件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所以说,大胆放手,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锻炼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3.给学生提供勤动手多训练的机会

信息技术是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工具课程。而其中的技能又是最重要的,理论知识是技能的基础,技能是理论知识的目的。只掌握知识没有技能就如同纸上谈兵。要真正把所学知道溶入到自身,还必须亲身实践,动手操作。我们要把培养信息技术的基础操作技能作为主要任务,而动手去实践去操作是实现这一目的的基本方法。

在指导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应提倡他们敢与动手,勤动手。从最基本的指法,到各种软件的应用,只要能坚持练习的话,速度和质量都会有很大的提高,学生在不断地练习和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技能。动手还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这是学习过程中的巨大动力,这种动力将及大地推动学生对信息技术地掌握。

4.学生之间信息的共享

4 在教学工作中,我发现许多学生不满足书本知识,总试图获取更多的信息,这是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科强烈的求知欲望。为此,我们的教师要采取多种途径,创造“信息共享”。如:每节课都设几分钟的“信息交流”,让学生将自己遇到的问题提出来,让大家一起来解决。我们知道讨论、交流是学习的一种好方法,专题讨论、小组活动、交流论文,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交流讨论能取别人之长补己之短。通过这种“信息交流”,不仅扩展了学生的视野,而且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既延伸了课堂教学内容,又增加了学生的信息知识。

5.注重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部分,它不仅能检验学生一节课学习的效果,更重要的是给学生一种鼓励,激发学生创新动机,发挥他们的创造力。

传统的评价方法注重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测查,这种观点在一些教师的头脑中根深蒂固,而在新型的、建构性的课堂中,评价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

根据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我们不能单纯的从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我们还应该从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去评价他们。以前,评价是由教师单独作出的,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我们应该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评价中来,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上进心,促使他们不断学习,提高。

总之,信息技术教育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主要手段和途径,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发展,对教学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教师都必须进一步提高我们自身的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认清和避免出现教学中的一些误区,这样我们才能取得出色的教学效果,培养出新时代具有信息素养的创新型人才。

第二篇:牵手信息技术,相约古诗教学

学科:语文

编号:

内容提要:

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之源——古诗文成为人类精神上的营养滋补品。古诗文在语文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将古诗文的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进行优化整合, 其直观的形象、美妙的图画、动听的音乐,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唤醒学生潜在的审美意识。可以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既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又促进了学生能力的培养,提高了小学古诗文教学的质量。我将试图从多年的教学实践出发,对舞动在信息技术支点上的古诗词教学进行一些生动感性的捕捉和方法上的探析。

关键词 :信息技术 ; 古诗文学习 ; 高效教学 ;

单位:延庆区第二小学 姓名:杨清梅 联系电话:69175158

学科:语文

编号:

内容提要:

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之源——古诗文成为人类精神上的营养滋补品。古诗文在语文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将古诗文的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进行优化整合, 其直观的形象、美妙的图画、动听的音乐,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唤醒学生潜在的审美意识。可以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既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又促进了学生能力的培养,提高了小学古诗文教学的质量。我将试图从多年的教学实践出发,对舞动在信息技术支点上的古诗词教学进行一些生动感性的捕捉和方法上的探析。

关键词 :信息技术 ; 古诗文学习 ; 高效教学 ; 正文:

牵手信息技术 相约古诗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提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可见古诗文在语文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但是如何让无味的古诗文教学变得不枯燥呢?信息技术融声像图文于一体,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架设了让学生走进诗人心灵、走进诗歌意境的桥梁。只要我们把它合理地运用到古诗词教学中,其直观的形象、美妙的图画、动听的音乐,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唤醒学生潜在的审美意识。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发展了学生的思维,促进了学生能力的培养,提高了小学古诗文教学的质量。

一、让孩子在优雅的音乐中享受古诗韵味

古诗与音乐往往是合二为一的,有不少古诗本身就是广为流传的千古绝唱。因此,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把古诗复杂多变的情感与悦耳动听的音律联系起来,这样才有助于学生真正深入理解古诗表达的情感特质。

(一)乐曲烘托,感受诗情。

古诗节奏强,韵律和谐,具有音乐美。而音乐又是听觉语言,是人类心灵的诗章,二者具有相通共融之处。因此,我们要根据古诗的内容选择相应的乐曲烘托、渲染诗歌的内容。音乐的魔力,足以使一个人对未能感受的事有所理解,音乐与诗的结合,让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扩大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例如,《赠汪沦》是一首送别诗,送别是诗歌的主题。但由于今天交通发达,通信发达,学生往往难以理解古时候地域差异、交通不便带来的友人分别后“恐难相见”的悲伤、依恋之情。所以,我利用李叔作词的千古绝唱《送别》一曲刷新情境,把学生带入了“长亭外、古道边”,感受到“晚风拂柳笛声残”“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的悲凉。这一曲子为送别诗《赠汪沦》奠定了送别的情感基调。在学生学习了这首古诗以后,我又用一首《友谊天长地久》让学生从古人的离别之情转到对即将告别的母校、师长和同学的无限依恋。

(二)给诗配乐,表现诗情。

音乐是表情达意的最高境界。让诗歌走进音乐的殿堂,让学生在有声的世界中焕发出一种古典与现代相结合的诗性美,让学生在古诗吟唱中真正感受到学习古诗的独特韵味,领略古诗的美感,这种古诗吟唱教学是音乐资源和语文资源整合的巧妙体现。 例如,在教学孟浩然的《春晓》时,学生经过充分准备之后,运用网络资源为孟浩然的《春晓》一诗配上了在网上热播的MTV古诗《水调歌头·中秋》的曲子,别有一种风味在大家心头。“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在一遍遍的吟唱中,学生感受到了由潇潇春雨引起了诗人对花木的担忧,隐隐表达了惜春之情,真是“喜春悲春,伤春爱春,惜春怨春,春情绵绵”,收到“润物细无声”的功效。这样的气氛一调动,其他喜欢音乐的学生,也跟着他们点击网络平台上的“古诗新唱”按钮,进入音乐区。孩子们带上耳机,随着乐曲尽情欢唱,那婉转动听的音乐其使他们深深陶醉其间。

二、让孩子在赏心的画面中体会古诗的意境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说明的是古诗虽然短小精悍,但却充满画意,充满美的意境。小学生的理解能力还比较差,因此,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把诗中美丽的画面“复制”出来,从而刷新美的意境。

(一) 电脑绘图知诗意。

一首诗往往就是一幅山水画,一幅田园风光图,散发着无穷无尽的韵味。因此,让学生通过绘画来表现脑海中诗的画面,学生能展开丰富的联想理解诗意,充实内容,不同的学生,对画面会有不同的表现手法和不同的构图布局。例如,在学习《游园不值》时,针对诗的最后两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学生展开想象,绘制园中景象。他们在自己的电脑上尽情画,然后细心修改,学生发散性思维,突破时空的局限,用现代的春天画来表现这两句诗的内容,不仅有陆地上春天的表现形式,而且奇思妙想,描摹出园中海底的春景图。于是一幅幅精彩的富有创意的电脑创作绘成了,还真是“春色满园关不住,古诗新绘展奇思”啊!

(二)动画演示入诗境。“君子之学,不仅要入乎耳,还要著(明晓)乎心。”古人十分重视诗歌的意境,讲究一个“炼”字,一字出而境界生,此字正是古人作诗的诗眼——“眼乃神光所聚”,有“言有尽意无穷”的空白艺术效果。众所周知的经典“炼”字诗《泊船瓜州》:“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个“绿”字的运用可见作者炼字所费的心血。据说他的草稿在这个字上圈改多次,先后用了“到”“、过”“、入”、“满”,最后才定为了一个“绿”字。这个“绿”字妙在何处呢?学习中同学通过多媒体演示,理解了这个“绿”字同时都包含了“到”、“过”、“入”、“满”等字的意思,并且有动态美、色彩美,体会到了诗人把看不见的春风转换成醒目的视觉形象,生动而充分地展现诗文的思想意境美、艺术形象美、语言结构美,学生情不自禁地“被文以入境”,在行云流水般平易自然的风格中感受诗的隽永韵味,诗的优美意境。

(三)制作组图展诗韵。

学的最高境界就是能把学到的东西创造性地表达出来,正所谓“学以致用”。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描绘的是这样的情景:窗户外,柳枝吐翠,柳条飘舞,两只黄鹂在柳枝间追逐嬉闹,唱着悦耳的歌儿;天空中,一行白鹭在自由自在地飞翔,直上青天,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了。学生在“知诗意、入诗境、品诗味”的基础上制作了组图,这其实是一次语文综合素质全面展示的过程,也就是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学生在互联网上采集图片,文章,编入自己的小诗和文章,在专业的软件里排版制作,加上适当的动画,精美的网页就这样新鲜出炉了。这些知识完全由学生主动探索,相互协商建构而成,其价值远远超过教师在传统课堂上的灌输。

三、让孩子在拓展中提升品味古诗的素养

小学生知识面狭窄,生活阅历浅,对古诗文的形象、意境感受肤浅。在这种情形之下,多媒体技术则能变抽象的语言文字为具体的视觉画面,丰富学生感知,拓宽生活见闻,实现“情境教学”,从而顺利地再现古诗文中的事物及人物,便于学生理解作品的意境、主旨。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小学古诗文教学,可以在形象的大小、远近、虚实、动静、繁简、抽象与具体之间实现转换,而且能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有效地渲染气氛,制造氛围,激发学习情感,引起教师、学生与作者产生强烈的共鸣。

例如:由《游子吟》的学习,关联出示孟郊写的另一首诗《游子诗》: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慈母依堂前,不见萱草花。这一关联学习,对母亲思念儿子的感悟就更加透彻了。不仅巩固了本诗,还连带学了一首,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如:《渔歌子》的学习中,可对比出示学习张志和的哥哥张松龄呼唤其回家的诗《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乐在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将这两首诗同时出示、进行对比朗读学习,则更能体现作者张志和寄情于山水的逍遥自在。

再比如,学习王昌龄的《出塞》之后可以指导学生在网上找到相关的链接,通过一组“边塞”诗的阅读链接之后,学生发现:塞外有“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奇景,有明月、孤城、万仞山,还有“月黑雁飞高”、“大雪满弓刀”,也有“葡萄美酒夜光杯”。可是,壮美的风光无心欣赏,葡萄美酒无心品尝,凄凉的月夜思念家乡亲人,大雪飞扬的黑夜追歼残敌,醉卧沙场早把生死置之了度外,至此,学生对古代塞外军旅生活有了一种全景式的感受,而这些感受就需要阅读链接,如果只是孤立地读一首诗,就不会有这些发现。

总之,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篇古诗不仅文字璀璨夺目,意境深邃无穷,而且蕴涵着作者的思想感情,闪烁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光芒。信息技术与古诗教学有效整合,能改变学生学习古诗的过程和学习方法,使学生的主体地位突显了出来,从而大大提高了学习古诗的效率。

第三篇:新课改下的信息技术教学

信息技术是一门新课程,一门操作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课程,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信息技术课程的目的是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信息技术这门课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应该贯穿能力本位的思想,目的不在于给学生灌输了多少知识,而在于侧重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一是学习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二是使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能力。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必须以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理论为指导,根据新的课程标准,探索适合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来挖掘学生潜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针对这门学科的特殊性和新的教学要求,我们如何运用现代教育学理论,不断更新教育方法与教学手段,下面就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几点体会:

一、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

自主学习是指学生自己的学习,是主体思想在教学领域的反映,以弘扬学生主体性为宗旨,以构建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新型教学结构为核心,主体性是自主学习的灵魂、理论依据。与其向学生填入一些零碎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钥匙,使他们可以自动地去开发文化的金库和宇宙的宝藏”,对于信息技术这门学科更应该如此。计算机应用软件都有其特有和强大的功能,不同的组合有不同的结果,有时甚至是不经意的一个操作产生了一些特别的让人惊喜效果,老师上课时不可能一一填鸭式的告诉学生该软件有哪些功能,实现一些什么效果。所以我们在上课时应该让学生的更多的操作时间,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学习的方法,学会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并鼓励学生去做一些新的尝试。学生在实践中将理论与自己的判断、体验、创造结合起来,才能成为他自己真正掌握的东西。

同时在教学中注重教师的主导性。教师的主导性也非常重要, 离开教师目标明确的引导,学生的参与和实践就容易失去方向,不但达不到预期效果,还易使学生失去学习的信心。

二、开展小组学习,培养学生合作性。

信息技术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而且信息技术教师带的班级多,学生多,课时多,教学任务重,杂务多,信息技术教师大多还要负责机房的维护,甚至还有学校其它的工作。不利于师生交互,不利于教学管理,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的操作水平往往又参次不齐。在学习过程中,很多同学碰到一些问题只要有人稍微指点、提示一下就可以了;但还有一部分操作水平比较低的学生,碰到问题如果没有人能够及时讲解,就根本无法进行具体的操作,那么一节课也许什么也没做到就下课了,几次下来学生就有极大的挫折感,对学习也就渐渐失去兴趣了。对于信息技术这样操作性强的课程来说,老师不可能及时解答所有学生的问题,很多学生得不到你的帮助而影响学习。开展小组学习小组竞赛,鼓励小组同学互助学习,正好可以解决这一问题,使得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如何让学生更加喜欢上信息技术课?

学生们很喜欢上计算机课,特别是上机的操作课,但是一部分学生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对游戏、上网聊天情有独钟,而对于教师所讲授的教材上的内容却觉得“不好玩”。作为一名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如何把课上得再好一点,如何让学生喜欢这么课,并且能在喜欢的情况下,学好这么课,掌握这门课呢?

一、重视问题设计

课堂教学中,在导入新课、学习新知等不同阶段,学生的思维状态是不同的,提问要注意时机,引导学生去积极思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同一个问题,应善于从不同角度向学生提出问题,运用条件的增设变化及结论的延伸和条件与结论的互换,一题多解、举一反三等方法设计出新的问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主探索的能力。

二、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结构

课程改革中,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的引路人,鼓励学生创新思维,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去钻研,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充分发挥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关注全体学生,而不是个别学生,教师也要做到少讲,让学生自学,做到精讲多练,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结构,充分体现教师既是教育者又是指导者、促进者的多重身份。

三、让学生有成就感

课堂中多展示学生作品,利用成功体验激励学生的学习课堂上多展示学生的作品,给予表扬鼓励,会使学生有成功感,感到莫大的欣喜,对自己充满了信心,从而对计算机学习产生更为强烈的兴趣。在伴随着老师和同学们的赞美,这些同学都会沉浸在一种难以言喻的兴奋之中。课堂中我让每个同学都把作品上传到局域网中,这样,只要进入网上邻居的同学都能看到,当看到有同学欣赏自己的作品时,他们会充满成就感。用成功的体验,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根据具体情况采用合适的方式,一定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四、把枯燥的理论上得轻松风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可能地选择一些贴近生活的实例,学生容易理解也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尽量将枯燥的东西讲解的生动形象一点,教师在讲解时,可用风趣的语言,贴近的比喻,引用身边的事件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认可。比如我在上“信息无处不在”这块内容时,通过举例:校园的铃声告诉我们上课、下课的信息,走过食堂时传来的饭菜香传递给了我们可以吃饭的信息,用好的比喻,贴近生活的例子,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教师可以把理论课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让学生感受到计算机世界的五彩缤纷。

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必须根据环境,注重知识应用的综合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教学水平,不断摸索总结,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适应时代的要求!

如何让学生真正融入信息技术课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信息技术课程被人为归为非主科之列,信息技术课程受到冷落。学校、家长、学生对此也不重视。可是,目前在社会上任何一个行业,都可见到计算机的身影,对信息技术的重视,迫在眉睫。

信息技术教学存在着特殊性,首先是课时少,学生刚刚学会的技能,下节课又忘了;其次,学生对计算机很感兴趣,但却又不投入,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喜欢上信息技术课,它的游戏、操作时的图形化界面、上网等很多都吸引学生,但这种吸引只是表面上的,作为一门课程它有很多难点,要学好它也不容易,如何使学生真正投入地来学习信息技术,成为计算机教师亟需研究的新课题。

一、结合信息技术特点,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

灵活性、实践性、综合设计性是计算机课程显著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教学中应该最为重视的,我们应结合教材,大胆进行教学设计,加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信息技术课不是单纯的计算机课,它不仅仅是讲述计算机知识的课程,计算机只是一种认知工具,帮助学生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所以,我们要多采用 “任务驱动”的方法。用实际生活中的任务来驱动学生用计算机这个工具来解决问题,这样能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提高教学质量。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而是主动进行信息加工的主体。

布鲁纳说:“创设新情景,能引发学生对知识产生学习兴趣和认知需要,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动机。”没有设问情境就不可能有探究性学习,学生只有对学习内容充满兴趣和疑问时,才会产生探究欲望。可见,创设一种思考的氛围尤为重要。教师应设计富有创意引起兴趣的问题,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所以“导语”是关键,它起到“激起兴趣”的作用,引导学生乐于参与课堂。“范例”也是激起兴趣的教学手段,让学生欣赏教师提前做好的Word设计的版报、用Powerpoint制作的课件等,用生动、形象的具体事例,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如果教师直接把问题拿出来,学生便很难提起兴趣,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在进行课程综合设计时,要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养成独立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习惯。比如,在讲授PowerPoint中自选图形知识时,在学生懂得了如何插入自选图形后,让他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做出有特色的自选图形,并完成自选图形与文字的结合。这样即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再比如,讲授Word中的图片处理时,激发学生每个人心中对美术的渴望,进而引入图片处理软件对图片进行美化,再应用到word之中。

二、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而在于教学生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老师只有传授学生学习的方法,他们才能在以后的生活中受益。信息技术课时限制以及学生信息技术水平参差不齐,要想通过在校的几节信息技术课来满足每个同学对信息技术学习的需求是很难办到的,基于这个差异性,可以鼓励有兴趣的同学多看计算机书,利用课后时间可以解决平时看书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引导学生正确上网,使计算机从单纯的游戏机中脱离开来,从网络中获取有用的信息,为自己所用。引导学生把其他学科与计算机相结合,共同促进,共同进步。更新学生信息技术理念,提升信息技术素养。在课堂上,学生学到的知识仅为对知识肤浅的理解,而掌握学习方法,才能挖掘出学习知识内在的意义,最终达到掌握知识并应用知识的目的。当前教育改革,就是要打破传统,让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学生掌握了自主学习这把钥匙,自然就会信心百倍轻松自如地接受知识了。

自信心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有了信心,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的一句鼓励,一个赞扬、一个肯定都会给他们树立 “我能行”的信心。这就需要教师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亲其师而信其道,根据少年的心理特点,只有信赖欣赏他的老师,学生才能心无旁骛地接受传教。新课程改革打破传统的老师教学生学的模式,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在信息技术课上对于拓展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尤为重要。

信息技术课上机练习是关键,需要学生自学时间较长,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到位。由于初中教学质量不同,学生层次也就不同,为了全体学生在课堂上都有提升,可以根据学生素质进行分组,每小组安排一名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作为组长,教师授课后,由组长去指导他们小组的同学学习,有部分计算机基础较好的同学也可以作小组辅导员。学生更了解学生的心理,更能发现他们在学习中的误区,小组式教学可以更好的解决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小组式教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作用,挖掘出他们潜在的能力,也给他们创造一个广阔的空间使其充分展现自己的才能。

三、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第一时间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理论要联系实践,在信息技术课堂上体现最为明显,教师充分注意到这一点,学生才会了解学为何用。但是,在讲述知识时,教师却往往忽略这一点。脱离了实际而去讲理论,很容易让学生感觉不知所云,不知所学为何用,或者似懂非懂,影响教学。

在信息技术教学设计中,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与计算机信息技术结合起来,通过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来解决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比如说:在讲解Word排版的时候,可以把所学的内容应用到学校的校报中,通过电脑来设计校报,学生要实现制作一张漂亮的校报版面,就需要掌握word排版的相关知识,学生就会有目的的学习。为了校报的美观,学生还需到网上去查找、下载图片信息,这样学生不仅可以在本节课学习到word的基本知识,而且丰富学生的知识,激发学生学好信息技术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再比如,在日常授课中,教师每天都用powerpoint制作课件辅助教学,学生对课件非常熟悉,也有自己的想法,基于此,鼓励学生参与课件的设计,给老师提出合理建议,有能力的小组还可以自己制作、美化,或者用自己做的短小的课件在课堂上演示来解决导学案上的问题,这无疑会大大地激发学生对这个软件的学习兴趣,也能够有效地展现出其他学科与信息技术的结合,让信息技术课程立竿见影,学有所用。

四、引入适当的竞争机制,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班额大,学生多,日常授课中,进行合理的分组,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在教学管理过程中的逐步探索,将班内学生按综合素质分为三个层次,基础层、提高层、加强层。各组组长负责将学生中出现的问题反应给课代表,然后由课代表汇总后向老师求助。各层次的学生基本素质差不多,便于更好交流合作,形成竞争机制。提高了学生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这样既尊重学生,又能大幅度提高学习效率。

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可以适当组织一些输入竞赛、排版比赛、ppt制作竞赛等等,并给予一定的奖励。为学生树立目标,把学生的聪明才智都发挥出来。比赛中可以有个人赛,评出若干奖项,也可以有小组赛,促进学生共同研讨,锻炼同学们的团结协作能力,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目的。

总之,如何上好信息技术课是摆在每个学校,每一位信息技术教师面前的一个难题,但是只要我们每个人都能够刻苦钻研,勤于思考,使计算机教学真正体现基础性、趣味性、应用性和理论性,落实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开阔学生视野,打开学生思路,帮助学生提高智力、发展能力,我相信我们一定能改变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理念,从最爱计算机转变为最爱信息技术课程。信息技术是提高综合国力的主要驱动力之一,我们没有理由忽视!

第四篇:信息技术下的高中作文教学

在150分的语文卷中作文占据了60分,比重之大显而易见。但传统作文教学中,如此重要的内容却是通过“一张嘴、一个题目、一块黑板,甩两袖清风,战三尺讲台”来完成的。以至于学生们的作文是一代不如一代。我认为学生作文越来越乏味主要有这样两个原因:

一、作文材料老化。总是“重复昨天的故事”,特别是喜欢应用历史题材,到古人那里去讨救兵。殊不知“李杜文章万古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二、作文缺少深度。要么内容较浅显,只是关注身边俗情琐事,拘泥于学习生活中的烦恼,作文立意不高,不深刻。要么缺乏思辨性,即没有一分为二地看问题、未揭示出事物的本质、没有用发展的眼光看未来。

针对这几个问题,我们展开了“多媒体及网络条件下的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课题研究,以期运用现代手段提高学生的作文创作水平,并获得了一些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应用多媒体,借助网络精选材料,唤醒学生“说话”的欲望。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而现在的学生说到写作文就头疼,因为作文对他们来说是“为作文而作文”,并不是通过作文来达到渲泻情感,表达观点的目的。还有一个原因是学生们“朝七晚十”的学校家里两条线的生活轨迹使他们对学习以外的生活没有体悟。所以学生们的作文才会空洞无味,没有深度。因此我以为我们的作文训练应该是循序渐进的,要先培养学生们的创作冲动,然后再将这种冲动转化为文字。

比如在教学《大堰河——我的保姆》这首诗时,学生们开始对于作者对自己保姆的深情能理解但不会去由人及已。于是我从网络上下载了一些有关母爱方面的文章和图片,并配以歌曲《绿叶对根的情意》,应用多媒体展示播放出来。一张张真实的照片,一篇篇感人的文章再加上这深情的弦律一下就唤醒了他们生活中的记忆。大家畅所欲言,一些有关于父爱母爱,祖孙之情,朋友之谊的往事都再现了。于是我趁热打铁,要求学生当场写一篇200字左右的文章,记下这些细节片断。课后收上来,虽然有些学生的作文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至少感情是真挚的,是有感而发的。

所以除了书本教材之外,我在平常的教学中都会有意识地从网络中收集一些有代表性的“身边事”融入教学,引导学生养成勤思考、会思考、常思考的良好习惯。叶圣陶先生就曾说:“生活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

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

记得高一一次“体悟真情”的作文课上,我播放了《向爸爸的爱看齐》的视频短片,短片中轻柔而又深情款款的话语、感人至深的故事、春风化雨的歌曲,把同学们的记忆词典一次次打开,一下子点燃了学生对真挚情感的火焰。接着,我配乐朗诵了贾平凹先生的《我不是个好儿子》,引导学生体味日常生活细节中蕴藏着的浓浓亲情。优美舒缓的音乐,声情并茂的朗读,深深打动着学生的心,整个教室弥漫着浓浓情意,在这样的情境下,学生自然就会回想起家人朋友生活的点点滴滴,这时的写作就变成了一种酣畅淋漓的宣泄,写出的文章自然就能打动人心了。

二、应用多媒体,通过网络丰富学生们的创作素材,让学生有内容可写。

基于第一点,学生们有了创作的冲动,但是有限的生活经历使学生生活实际经验缺少;有限的课外时间又使他们少有阅读,作文素材缺失,缺乏想象力。这些都限制了他们的创作。所以才会出现表现“气节”就是文天祥,表现“田园”就是陶渊明,表现“忧国忧民”就是杜甫的现象。这时候,我们就要善于借助网络来丰富学生的素材库了。一方面利用多媒体技术,突破时空限制,运用音乐、图片、动画、影视等手段提供了学生身临其境的实践机会。比如:在学了报告文学《包身工》以后,有道练习题是“包身工在旧社会处在社会底层,受尽剥削、压榨,甚至丧失了做人的尊严。现代社会这种制度已经不复存在,这是社会进步使然,但个别地方仍然有不公正对待工人的现象。如果有条件,可对在工人和生活状况做些调查,在班上交流调查信息,然后写一篇短文。”但学生对这方面是缺乏感性认识,更没有时间没有机会去实地调查,因此无从下手。如果随便写呢,又很有可能写成“四不像”,不符合现代“包身工”的实情。为了让大部分学生能完成一篇高质量的调查报告,在上课之前,我精心准备了一节多媒体课。结合当今时代特点,下载了一些当代个别地方仍然有不公正对待工人的纪实短片让学生揣摩、思考,从而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充分调动思维积极性,通过视频和图象的刺激,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讨论、质疑、思考之中,为正式的写作过程打下基础,取得了不错的成效。另一方面,多媒体还能激发学生的思想解放,使思维的发散的广度和深度都有了很大的发展。

就拿人教版高中必修一的写作训练《想象与联想》来说,如果不制作多媒体课件,仅仅是口头上引导学生来加以想象和联想,也就只局限于纸上谈兵,少了形象上的直观引发,少了音乐上的感染触动,当然学生的想象面和联想面就狭

窄多了。例如:我在要求学生进行《易水诀别》的小作文训练时,就给出了一幅幅秋天萧瑟的图片,配上了一首《广陵散》,使学生自然而然的进入意境中去,用自己的心描绘出悲壮慷慨的送别场面,写作过程水到渠成。

在学完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之后,古筝曲如梦一般的美,令人心往神驰。我又播放了阿炳的《二泉映月》,以唤起他们对乐曲的无限遐想,就此让学生想象并写出真实的感受,于是一篇篇佳作便由此诞生了。

当然,课堂之余我们老师还会选择优秀作文、经典事例、时事热点、名言警句等建立相应的作文资源库,然后引导学生在网上阅读。在学生适应了这种教学后,又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自选内容,以网上发布的形式,组织大家一起阅读。网上阅读,是一种深受学生欢迎的阅读方式,因为它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也不受老师和同学的干扰。同时还可以随时对自己在网上看到的材料发表自己的意见,与同学老师进行交流。我想这是传统的阅读教学所无法体验得到的快乐。

三、借助网络搭建同学们自主交流的平台,评改互动,完善提高。

传统的作文评改,教师在台上读,学生在台下听,耳听为虚,学生的注意力得不到高度集中,往往是听了前言忘了后语,效果很不明显。即使是感觉到了语言表达上的问题,但动手修改却感到困难。将多媒体技术运用到作文的评改环节后,效果立刻有了天壤之别,它以方便、快捷的接收信息并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高效的反馈能力,让学生“眼见为实”,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通过集体修改,还可以 “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叶圣陶先生曾说:“能不能把古来的传统变一变,让学生处于主动地位呢?假如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教师只给引导指导,该怎么做由学生自己去考虑决定,学生不就处于主动地位了吗?养成自我修改的能力,这是终生受用的。” 上课时,教师将有代表性的学生作文投影到大屏幕上,引导学生围绕作文要求逐字逐句逐段地进行评改。既方便地实现增添、删除、调序、变换等修改,同时也将一系列的修改符号教给学生,而且还可利用计算机对文字有针对性地处理。如精彩之处和欠缺之处都可变换字体颜色或加入下划线。既使学生直观地感知了修改过程,又一步步地掌握了修改作文的方法。如此这般,加强学生与学生,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作文交流,实现多向互动,有效地提高了学生作文评价和修改的能力。

在作文修改、润色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发挥学生的创意,让学生可以根据

对主题的理解配以图片、动画、声音,使文章图、文、声、情并茂,让每个学生都有创新意识,发挥创新能力,将创作推向高潮。利用多媒体对学生进行作文专项训练,会使训练更有针对性,更具操作性,更有实效。比如,进行立意训练时,也可以通过多媒体实现不同作文素材的快速转换。

如以《对手》为话题的作文可以从以下几个思路进行作文:

思路1:从竞争的结果方面拓开思路,揭示主题。即竞争对手太强或太弱,都是自我牺牲,惟有智力与实力相当参与才能逼使双方锐意进取。

思路2:从对手的隐性意义上拓开思路,如《痛改恶习,迎来一片艳阳天》,有人说,最大的敌人是自己,视自己为对手,战胜自己超越自己,实现人生某种愿望。文章开头可大话他人之所长,托出自己的苦闷与惭愧,于是痛改自身惰性,迎头赶越,为自己赢得一声喝彩,迎来一片艳阳天。

思路3:从对手也是朋友的角度拓开思路,如《集体的利益高于一切》。写对手对自己的真诚的帮助,共同为班集体争光。

思路4:从竞争手段上拓开思路,有些人为了竞争的胜利,不择手段打倒对方;也有些人为了一已私利,给竞争的一方提供不公正的援助,造成行贿成风,高收费等腐败现象。

多媒体的运用大大提高了学生作文学习的效率,体现了多媒体在作文教学方面很好的辅助作用,让更多的学生都品尝的了自主参与的乐趣。 不过网络环境下我们还可以扩充作文教学的应用的模式。

1、网络作文,互评互改。学生有了创作的冲动,并将这些感受形诸于文字后,在网上可以随时加以修改。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如果发现自己不满意的地方随时都可以更改,非常方便,绝对不会影响卷面的整洁。这对于那些文字书写比较差的同学来说,更能使他们重拾信心,这样就可以调动起每一位学生的写作积极性,达到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参与的目的。文章写出来了,还要加以修改,俗话说:“好文章是改出来的”,所以网络作文也不能忽视作文修改这一环节。在传统的“评议批改”环节中,通常学生是在教师指导下,参与评议和修改。而在网络环境下利用WORD写作,学生还可以先自己自我修改;接着用WORD内的文字修改工具辅助修改语句和错别字;最后还可以通过网络发送给老师或同学,让老师或同学帮助修改。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网络,选择学生中的优秀作文或有典型错误的作文发送到每个学生的终端机上,供全班同学共同赏析和评议。这种基于网络的评议批改,由于全班学生都能看到同一篇作文,大家可以同步对一篇文

章加以剖析,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而且可以免去站在课堂上解剖别人或被别人解剖的尴尬,这就能使每个学生都来积极参与评议和修改。在这一种互助活动中,学生往往会表现出很高的参与热情,因而能收到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

2、完善作品, 网上发布。学生可以将自己的作品进行加工整理,使其成为正规发表的刊物,然后通过BBS上传,把自己的成果呈现在网络上,让大家共赏。这样让学生体验获得成功的喜悦,能激励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发展性能力。当然在此过程中,我们教师会定时在学生作文的网络留言板上写几句真挚的评语,这对于学生的成长更为有利。

总之,多媒体辅助作文教学,能把图象、声音、文字等教学材料融合,实现教学的优化整合,寓教于乐,为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了一个形神兼备、静动结合的快乐平台,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分析能力的发展,对提高作文教学质量,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多媒体犹如一缕春风,使课堂教学变得多姿多彩,让作文教学走进“人间四月天”。

第五篇:信息技术论文:信息技术辅助下的小学语文创新教学

信息技术论文:信息技术辅助下的小学语文创新教学 摘要: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有效整合,是多元化信息与语文的人文性碰撞。它为小学语文注入新的活力。只要我们能够以创新的思考和创造性的劳动去精心搜集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时机,灵活运用信息技术,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一定能求得最佳“教”的效益,学生也能充分发挥潜能,获得最佳“学”的效果。

关键词:信息技术;语文教学;开拓思路;激发想象 创新教育,是在素质教育指导下,运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着重培养学生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深层次的素质教育。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语文课如何进行实践和创新呢?在教学改革纵深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手段进入课堂教学已成为一种趋势。运用信息技术辅助语文教学,不仅能多渠道地刺激学生的感觉器官,而且能使教学内容化静为动,化难为易,突破学生对学习时空的限制,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从而内化学生的素质,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信息技术的应用与语文教学的创新试作阐述。

1、激活兴趣,打开情感窗口

素质教育要求我们培育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一代新人,因此优化教师主导作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激发学

生主体参与精神,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尤为重要。信息技术的运用打破了传统模式的束缚,构建情景教学模式,以宽广的通道,丰富的形式引发学生观察兴趣,激发情感体验,促进学生思维和想象力的发挥。

2、倡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的培养与养成,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孔于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是创设情境的最佳途径。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为教学创造了优异条件。现代信息技术以播音员朗读范文的动人声音,不但为学生创设一个多姿多彩的阅读世界,更激起学生的写作欲望。现代信息技术使学生处于愉快的教学情境之中,产生积极的情绪与愉悦的心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枯燥的说教,乏味的文字,很难让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尽管我们使劲浑身解术,课堂花样百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是一知半解,,不过是会读一篇课文,认识了几个字词,究其原因,那就是我们没有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多媒体的介入让文字立体化,变成一幅幅美丽的画卷,一段段动人的故事,一首首美妙的音乐,真正把学生带入课文情境。如学生对革命时期恶劣的生活环境了解太少,在讲《金色的鱼钩》

前播放了一段红军战士顶风冒雪过雪山的场景,以及《长征》视频,配以文字,说明条件的艰苦,红军战士面临的种种困难,唤起学生的同情心,敬佩情,那么学生就能理解班长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对课文的理解有了一定的深度。再如在葡萄沟一课的开头,设计一段新疆维吾尔族乐曲,随着乐曲画面出现了一群新疆姑娘,她们载歌载舞,欢庆丰收,同学们一下子被吸引了。欢乐的气氛感染了他们的情绪,各个眉飞色舞,喜笑颜开,甚至有的还随着音乐动了起来,仿佛真的来到了葡萄沟,感受到特有的民族风情。

3、使用信息技术,充实课文内容

课文内容是有限的,学生的认识水平、地域差异、生活经历更给理解课文造成一定的局限,使用信息技术手段可弥补课文空白,丰富课文内涵。如在《黄山奇石》中展示形态各异的古松图片,云海奇石的瑰丽景色,更多的了解黄山风光,丰富知识,开拓视野。再如在《富饶的西沙群岛》中展示丰富的海底资源,把学生带入神秘的海底世界,认识千姿百态的海洋生物等。

4、引入信息,缩进与课文之间的距离

多媒体技术将文字,图画、声音等各种教学信息交融在一起,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思路,激发想象,使学生思维高度活跃,从而引发学生创新的火花。由于学生年龄小,生活阅

历浅,常常感到课文陌生,难以想象其中蕴涵的无穷魅力,为了避免学生“文字”与“实际”脱节,往往要借助信息技术,把课文动态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创建典型场面,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把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把陌生遥远的事物推到学生面前,激发情感的同时使学生对教材语言的感染也敏感起来。如教学《海底世界》中,设计让学生担当潜水员的角色,观察水面,随时报告海底所见所闻,这一创造性教学环节,令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获得真切感,积极投身于教学环境之中,大大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5、利用信息工具,积极收集资料获取知识信息 教师布置收集内容,有明确的要求范围,利用收集的材料为学习服务。例如在学习《你,浪花的一滴水》时,课前教师布置收集资料,内容如下:搜集关于雷锋的生平、事迹等资料,把学生引入雷锋生活的情境。请同学们上网查询。课上随着课文内容的理解穿插汇报,资料与课文内容揉在一起,文字更为立体化,内容得到拓展延伸。

更要养成学生上网自由浏览的好习惯,因为它同读书看报一样能丰富人的知识。自由浏览有一定目的性,,但不确定具体内容,活动范围更大,更广阔的为学生提供了学习空间。比如学习古诗,进行一次古诗大赛,要求描述诗的意境、

写作背景,配以恰当的插图,大多数同学能从网上查阅到自己喜欢的古诗,并插入精美的图片,展示给同学们。

还要学会摘录下载。信息技术资料丰富,对获取的大量信息必须进行分类整理。例如在布置收集有关西沙群岛的资料中有的学生收集到许多目前海岛的政治经济状况,作为对西沙群岛的了解是很有必要的,但其中掺杂着许多历史回顾,对于体会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关系不是太大,这就需要教师指导学生对资料进行适时必要的下载。在众多的资料中,要紧紧围绕课文内容、课文中心来收集,有重点,简单明了,便于汇报,要学会归纳总结资料。

6、主动探究,操作解决疑点

教师不应把计算机作为控制学生的“现代武器”,应给学生留有一定空间,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创设合适自己学习的问题情境,发现疑点,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积极化解难题。如在学习《葡萄沟》第四自然段时,我这样处理:第一步、把课前收集的资料指导分类整理,与葡萄干的制作工艺文件另存。第二步、自学课文,找出不理解的地方,标记为问题,按顺序进行整理,提交交流中心。第三步、点击交流中心问题库,选取感兴趣的问题进行分析处理,也可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以查阅有关内容。第四步、借助多媒体选用三维动画模拟制做过程,理解为什

么留小孔、搭木架、怎样利用热空气等问题,最后汇报交流。虚拟制作过程,改变了生活环境对学生造成的葡萄干制作的片面认识,探究解决的过程,发挥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为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培养独立自主的能力奠定良好基础。

7、合作学习,实现资源共享

合作学习是信息时代人们学习的三大特征之一,也是新时代人才的重要素质。构建“交互性”学习方式,学会交往与沟通是现代社会的要求,也是信息时代必备的学习能力,尤其是当今社会信息数量多,传播快,更新变化迅速,只有加强群体内部信息交流,信息共享,才能集众人之力更好地捕捉信息,驾驭信息,利用信息。“主动探究合作”的新型学习方式,充分显示了信息交流的多向性、丰富性和快捷性。它可以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机互动等多种形式,为学生提供立体式的多向交流的机会。形成了“教师的学习指导-学生的个体学习-学生的群体合作学习”,三要素的优化动态组合。通过小组内互相之间的讨论、学习,对不同观点可以比较、分析、综合,从而加深学生对学生合作精神的养成和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培养也大有好处。

如在教学《新型玻璃》这一课时,首先在多媒体计算机的帮助下,学生以组为单位,自己读懂课文,初步了解课文

介绍了哪几种新型玻璃;其次组织学生在网上细读课文,通过小组合作,互教互学,弄清五种新型玻璃各有哪些特点和用途,进一步理解课文。接着,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下,在电脑上为其做广告,向大家推销,以次促进学生创造性地理解课文,然后,学习小组成员在网上演示交流,交换自己的作品,互相评价,最后,学生还可以根据老师、同学的意见。在计算机上修改自己的广告,再打印出来,分发给朋友们。在相互合作的过程中,学生们学会了沟通,学会了交际,学会了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受益终身。

参考文献

[1]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应用》 [2] 《信息技术对语文课堂的优化》

上一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下一篇:小学教师应聘自我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