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

2022-08-26

第一篇: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

第二节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是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主要阐述了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它是本章在学习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之后的又一重点,既是对前面几节内容的总结和拓展,又可以为下一章的学习打下一个铺垫。本节内容中出现了许多生物学名词,如生态系统、生态平衡、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食物链、食物网等都是很重要的,正确认是这些名词术语的含义和相互联系是学习本节内容的关键。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十

三、四岁,思想活跃,上进心强,智力水平已发展到一定程度,已经掌握了前面的一些有关生物与环境的基础知识,有了一定的实践调查和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本节课学生可能遇到的难点是对一些新名词的理解,如生态系统、生态平衡等。

三、学习目标

因为生物的生存和发展都与环境密切相关,人类的生存也是一样。学习本节内容是让学生从生物学的角度认识生物界的现象和规律,使学生建立生态学的基本观点,树立环保意识,学习这部分内容对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当今社会,无疑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

通过熟读教材与新课标我确定学习目标如下:

知识与能力:

1.概述生态系统及其组成;2.列举不同的生态系统; 3.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4.知道生态平衡的概念和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过程与方法:

通过调查,加深学生对科学调查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搜集和分析资料,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生态系统内各成分之间和各生态系统之间密切相联系的关系,树立生物与环境不可分割的观念,增强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情感。

四、重点难点

重点: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其各成分之间的关系。

难点: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问题、生态平衡的概念和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

五、教法与学法 教法选择:

1、因为在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所以本课采用“学生的自主探究与教师的精典讲授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2、本节内容比较抽象,选择学生十分喜爱的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课件展示图片,欣赏视频,生动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

学法指导:根据生物新课标的要求,要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我特采取以下学习指导:

1、自主探究法:对于本节课的基础知识,以学生分小组调查的形式自主探究学习为主,教师的归纳总结为辅;

2、阅读指导法:对于本课小辞典的内容,以学生自己阅读学习为主,小组讨论为辅,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3、分组讨论法:对于本节课的重、难、疑点内容,采用小组合作讨论的方法来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充分体会合作学习的乐趣,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从而体现新课程中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

4、收集资料法:正因为《生物新课程标准》中倡导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所以本节特增设了交流课下自己搜集到的有关生态平衡被破坏的资料这一环节,同时还能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方面的教育。

六、课前准备

教师:

1、提前一周分组2.安排学生活动 学生:

1、课前以小组为单位对一个地域(如学校、池塘、一片树林、一块农田)内的生物及影响这些生物生存的因素进行调查;

2、收集超过调节能力而使生态系统受到破坏的实例

七、课时安排

1课时

八、板书设计

第二节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一、生态系统的组成

1、生态系统:在一定的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2、生态系统的组成:

二、食物链和食物网

食物链:生物之间由于捕食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

食物网:一个生态系统中,多条食物链彼此交错形成食物网。

三、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1、生态平衡

2、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九、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通过多媒体课件给学生展示几组图片:如一片树林、一块农田、扣中校园、黄台湖公园等,创设情景。使学生认识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新课——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教师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几幅美丽的图片创设情境,带领学生走进生态系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自主探究 讨论引导:

1、生态系统及组成

教师引导学生谈谈自己所熟悉的生态系统。

师:同学们,课前已经让你们调查了一定的地域(如一片树林、一块农田、学校的草坪、一个湖泊等)内的生物及影响它生存的因素。下面我们交流一下好吗?

生:好

生1:我们小组观察的是一片树林,有树、草、土壤、鸟、阳光、空气、水等。 生2:我观察的是一块农田,有作物、人、杂草、鸟、虫、土壤、阳光、水、肥料 生3:我观察的是学校的草坪,有草、杂草、鸟、虫、土壤、阳光、 生4:我观察的是一个池塘,有水、水草、光、温度、鱼虾、蛇、 „„„„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分小组调查后的交流,提高学生的调查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教师给予评价后及时总结:同学们交流的很好,你们观察的“一片树林、一块农田、学校的草坪、一个池塘等等”都是一个一个的生态系统。

地球上有无数大大小小的生态系统。

教师提出思考问题:谁能定义一下什么是生态系统? 学生回答:

在一定的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教师板书) 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思考题:什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它包括什么?

学生回答: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它包括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

教师再由一个具体的生态系统——如学校的草坪,有草、杂草、鸟、虫、土壤、阳光、„„ 引导学生分析:生态系统由哪些部分组成?(教师提示:从是否有生命方面考虑) 学生能够将生态系统分为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两大类。

教师再引导学生自学小辞典的内容,根据小辞典知识认识哪些生物属于生产者,哪些生物属于消费者,哪些生物属于分解者。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分小组调查后的交流,提高学生的调查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学生自学小词典,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的能力。

教师利用多媒体进行总结并板书

2、生态系统的组成:

教师再提出问题:生产者和消费者有什么关系呢?

3、食物链和食物网

教师出示图片(图一),出示思考题:

(1)图中有什么?(2)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3)你能用箭头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吗?

教师引导学生说出各生物之间的关系,引出食物链的概念: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

然后出示思考与讨论:在这个食物链中,能量是怎样流动的?能量最终来源于哪里? 教师过渡:在生态系统中多条食物链就构成了食物网食物网。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能量的最终来源是太阳的光能。

教师出示温带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简图并出示思考题: (1)食物网中共有多少条食物链?(2)最长的食物链是哪一条? 引导学生回答,教师给予适当的评价。

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讨论题目:假如这个生态系统中的环境和生物的数量以及所占的比例已经基本稳定,人为地使其中的某一种生物数量大量减少(如蛇和兔),试分析该生态系统中其他有关的生物的数量会发生怎样的

变化? 引导学生回答。

4、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调节能力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段视频:生态系统的调节作用。引导学生认识生态平衡的概念和生态系统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而且这个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外界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平衡就会遭到破坏。

设计意图:感受生态系统内各成分之间和各生态系统之间密切相联系的关系,树立生物与环境不可分割的观念。

(三)自主小结

学生质疑 最后引导学生回答:

1、这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2、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你还想知道有关生态系统的哪些知识?

设计意图:学生自己小结,活跃了课堂气氛,强化了重点,培养了口头表达能力;说出心中的困惑,拓展了思维,带着问题离开课堂,课后继续探索,实现知识的延伸。

(四)自主交流

体验成功

教师引导学生交流课下自己搜集到的有关生态平衡被破坏的资料。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生态平衡会被破坏,在生产和生活中怎样才能保护我们的家园?

设计意图:学生自己上网搜集资料,能够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与其他学生交流,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参与意识。通过最后的讨论,对学生进行爱护环境、保护环境方面的教育。

(五)拓展应用

开发智力

1、实践验证

(1)在一定区域内

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2)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是由

部分和

部分组成。 生物部分包括

(3)生态系统中的环境和各种生物的数量及所占的比例,能够在较长的时间内保持相对稳定的现象叫

2、课下实践

(1)课下思考与写作:

细菌和真菌在生态系统中有什么作用?如果地球上没有分解者,那将会是什么景象?写一篇科技小论文。

(2)课下实践作业:

参照课本87页试试看制作一个生态瓶。一周后拿到学校进行评选与展示。

设计意图:通过课下思考与实践作业,培养学生写科技论文及动手操作的能力。

第二篇:十二五-天河流域水生态系统修复与保护

郧西县天河流域水生态系统修复与保护项目

天河是汉江上游左岸大支流之一,发源于陕西省山阳县,自北向南流经山阳,商南、郧西三县,于天河口注入汉江。流经郧西县的土门、香口、城关、观音等四个乡镇,于观音镇天河口汇入汉江。流域面积1614km2,其中山阳县412.5km2,商南县59.6km2,郧西县1142km2。干流总长95km,其中郧西县境内62.7km,干流在该县境内自然落差326m,河流平均坡降5.11‰,其中鄂、陕省界至阳坡(沉溪河口)最陡,为9.25‰;县城至河口最缓,为2.56‰。流域形状系数0.18,属山区扇形流域。

境内支流众多,河曲发育,汇流面积100km2以上的支流有惠河、五里河、安家河和大麦峪河等。五里河为天河支流,位于县城东北部,在天河口上游的城区汇入天河。干流全长40.9km,流域面积434.7km2,流域内高山坡陡,河床平均比降16.5‰,五里河于小河汇入口下游1.3km处汇入天河。安家河是五里河左岸一级支流,发源于三官洞乡瓜子岭东坡,自北向南贯穿安家乡和城关镇。安家河流域面积251.7km2,干流全长47.61km,河床平均比降17.18‰。

50年代,郧西人民在天河干流中上游修建一条全长43km引水渠道“天惠渠”,担负着县城周围三个乡镇4000多亩灌溉任务和城镇居民生活用水及工业用水,并在天惠渠末端修建了郧西县第一座小水电站,装机60kW,供县城照明用电,从而开创了郧西县水电事业的先河。

二、水生态系统修复与保护的必要性

天河支流——小河,五里河,安家河均在郧西城关镇汇入天河干流,天河流域是郧西县城人畜饮水水源地,也是县城发展的生命线,作为山区河流,洪水陡涨陡落,县城范围内河道滩涂常年裸露,兴建一定数量的拦河坝蓄水,营造滨河水系景观,建设亲水平台,可以给市民提供亲水休闲平台。

三、水生态系统修复与保护目的

通过合理、有序、高效、科学推进水资源优化配置、水污染控制和水生态恢复等一系列手段,使天河流域及郧西天河流域水系的物理环境和空间环境得到充分的改善,保障用水安全;构建与流域发展和城市建设相辅相成的水生态环境空间;维护河流健康、促进人水和谐,实现流域发展、城市建设和水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创造出生态优良、文明繁荣、发展可持续的流域发展新格局。

四、水生态系统修复与保护措施

1 借助南水北调水源区的地理优势,借国家之力协调治理上游水污染事件,保障本地区水安全

2 严格执行南水北调水源保护区水资源保护措施,争取国家水源区补助资金,落实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生产生活污水的收集处理

3 严格执行新《水土保持法》,落实县域内水土保持措施,防止本流域水土流失

4 优化水资源配置,加快天河流域内干支流中小型水库的兴建 5 在城区河段适当兴建拦河坝,营造景观水面 6 结合城市防洪工程建设亲水平台,促进人水和谐

7 引水入城,利用山区河流天然落差营造城市生态水系廊道,优

化城市市政及景观用水

8 改善城市供水单一水源结构,干支流结合,打造郧西多水源格局,保障人民生产生活用水

五、投资估算

按2011年2季度物价水平估算,工程总投资为10.3亿元。其中截污治污工程3.0亿元;水土保持工程1.0亿元;中小型水库建设3.5亿;拦河坝建设0.8亿;城市防洪工程及亲水平台1.5亿;城市生态水系廊道建设0.5亿元;

六、资金筹措

天河流域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总投资为103000万元,其资金来源主要有:中央及省拨款、地方配套和其他方式的融资。

其中,截污治污工程、水土保持工程、城市防洪工程以申请中央和地方配套资金为主;中小型水库建设中供水为主的申请中央和地方配套资金,发电效益显著的,可以结合融资和招商进行;拦河坝及城市生态水系廊道建设,以地方土地出让金结合招商引资方式进行建设,适当申请中央及省级拨款。

七、建设与管理

由郧西县水利电力局为项目法人,负责工程前期工作、工程建设、资金筹措及建成后的运营管理。

第三篇: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生态系统》教学案例

第二节 生物与环境生态系统教学目标

1、知识性目标:

(1)掌握生态系统的成分及食物链和食物网,理解其相互间关系; (2)掌握营养级的概念,能够结合食物链进行判断、分析。

2、技能性目标:

(1)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综合等各方面的能力;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性目标:

通过对生态系统的结构的分析,让学生树立普遍联系和对立统一的辨证观。 教学重难点

1、生态系统的成分及食物链和食物网

2、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划分

3、营养级概念及定义 教学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课时安排:l课时导入:

师:在一个池塘中,同学们一般会看到些什么呢?

生:周围有一些花草,池里有各种鱼、水蜘蛛、水草、海藻、海螺、螃蟹、各种水生动物,池底有蚯蚓、细菌、真菌等,池塘里还有水、泥土、

师:对。有时候还能听到鱼儿跳出水面的声音,听到青蛙在池中的叫声等。这时候不能不让我们想到这个池塘中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以及生物与非生物因素之间的关系就像一张无形的大网,“牵一发而动全身”。这张无形的大网由什么构成的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请同学们把课本翻到85页:二

生态系统的结构。授课过程:

一、生态系统的结构

(一)生态系统的成分

我们还是以池塘生态系统为例,来分析生态系统的成分。(P86图8—18) 观察与思考:1)池塘中有哪些成分是没有生命的?

生:阳光、水、空气、沉积在池底的有机物、无机盐、溶解在水中的氧气和养料、石头等。

再思考:这些成分都没有生命,那么它们能不能不存在?(不能)

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归纳:这些成分也就是我们在生态系统的概念中讲到的“无机环境”,它们与其中的生物群落相互作用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这些无机环境为生物群落提供着物质和能量。推而广之,生态系统中的阳光、水分、热能、空气和无机盐等物质和能量构成了生态系统的成分之一。 2 )池塘中有哪些成分是有生命的?

生:硅藻、栅藻、团藻、水草、各种鱼类、虫子、蚯蚓、螃蟹、水生昆虫、细菌、真菌等

三大类?

生: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师:下面我们来一一学习。

2、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3)请同学们从池塘中找出自养型生物? 温故知新:什么是自养型生物?

新陈代谢过程包括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两方面,同化作用根据能不能利用无机物制造有机物,将新陈代谢分为自养型和异养型两种。

生:硅藻、栅藻、团藻,以及其他水草等。它们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将无机物制造有机物,同时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

归纳:整个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所需的有机物和能量几乎都由绿色植物制造出来。所以把绿色植物称为“生产者”。

思考:假如生态系统中没有这些生产者,那么对这个生态系统会有什么影响?

生:其他生物也将会死亡。

归纳:所以说生产者是整个生态系统中最主要的一种成分,是必不可少的一种成分。

延伸:不仅绿色植物是自养型生物,只要能够将无机物制造成有机物的生物都称为自养型生物。如:硝化细菌能够利用化学能将无机物制造成有机物,它也是生产者。

)池塘中还有哪些其他生物?

生:鱼、虾、小甲壳动物、螃蟹以及其他一些浮游动物等。

思考:这些动物从同化作用角度来看,属于哪一种新陈代谢类型?

生:异养型生物。因为它们不能将无机物制造成有机物,必须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

归纳:动物只能吃现成的有机物,自己不能制造,所以我们把它称为“消费者”。

启发:根据消费者直接或间接地利用植物制造有机物的次序,又可将消费者分为若干级别。

举例:有句谚语“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泥巴。”(其实虾米吃的是浮游植物)

归纳:虾米吃浮游植物,虾米直接以绿色植物为食的动物称为植食性动物,叫“初级消费者”。

小鱼吃虾米,小鱼以植食性动物为食的动物称为肉食性动物,叫“次级消费者”。

大鱼吃小鱼,大鱼以次级消费者为食的大型肉食性动物,叫“三级消费者”。

随着捕食关系的逐渐上升,消费者的级别也逐渐增高。

练习:虫吃植物,鸡吃虫,人吃鸡。这一种关系中,分别说出消费者的级别?

思考:消费者在生态系统中有什么重要作用呢?

生:像蜜蜂采蜜,可以将帮助植物完成花粉传播和受精工作。有些

5)思考:生老病死是生物的一种自然现象,那在这个池塘中,各种动植物的遗体以及一些残枝败叶都去哪了呢?

生:被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分解了。

归纳:我们肉眼看不到的真菌、细菌等把动植物遗体、排出物和残落物中所含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回归到无机环境中,被绿色植物中重新利用。我们把这些细菌和真菌称为“分解者”。假如说没有这些分解者的话,那动植物遗体就会堆积如山。

组织学生观看P87图8—19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关系

讨论:为什么池塘的底泥可心用做肥料?P87

(二)食物链和食物网

结合教材示意图讨论如下问题:

1)该生态系统中箭头相连的生物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 2)什么叫食物链?该生态系统中有几条?

3)什么叫食物网?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和数量与食物网有何关系?

学生活动:请四位同学上讲台,结合“温带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简图”各写出一条最短的食物链。

生:草→兔→狐

草→鼠→狐

草→兔→鹰

草→鼠→鹰

师生讨论:首先教师对学生写出的食物链进行评价。写出任意一条都可以,对写得快而准的给予肯定和表扬,写得慢和不对的,给以诱导启发,让同学们找全这四条简单的食物链。然后,以其中一条简单食物

如:草→兔→狐。

1)箭头相连的两种生物间是什么关系?(吃与被吃、天敌关系、捕食关系)

2)一条链中,这种关系有何特点?(后一生物以前一生物为食,沿此链逐级递推,有序进行)

总结:我们把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联系叫做食物链。

在食物链中每一个环节就是一个营养级,如在草→兔→狐这条食物链中,生产者草是第一营养级,初级消费者兔是第二营养级,次级消费者是第三营养级。

教师强调:一个生态系统中有多条食物链,一条食物链有如下特点:

① 生产者永远是第一营养级,是自养型生物,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

② 食物链的各个环节叫营养级。对某一动物而言,其营养级别不是固定不变的,但均为异养型的动物。

③每条食物链均以生产者为起点,终点是不被其他动物所食的动物(最高营养级)

④分解者不纳入食物链的环节。

⑤一种消费者可在同一食物网的不同食物链中占据多个营养级。

教师设疑:请同学们认真分析教材 “温带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简图”并讨论如下问题:

1)该生态系统有几条食物链?(9条)

(2)最长的食物链是哪一条?(草→食草昆虫→蜘蛛→青蛙→蛇→猫头鹰)

(3)第三营养级的动物有哪些?(狐、猫头鹰、蛇、吃虫鸟、蜘蛛、青蛙)

(4)这些食物链之间有何关系?(各自独立又相互交叉)

(5)什么是食物网?(一个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而成的复杂的营养关系叫做食物网)。

总结:食物网中,某一生物的增加或减少都会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种群变化。在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越多,个体数量越大,其中的食物链就越多,食物网就越复杂,生态系统就越稳定。另外,在分析一条食物链时一定要注意,同一生物一般情况下其营养级别紧随同级消费者级别之后。在复杂的食物网中,生产者是每一条食物链的第一营养级,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一旦被生产者固定,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就会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主渠道)进行的。

(3)学完本课内容,同学们有什么收获

(学生相互讨论、自由发言,谈谈对本节课的收获) (4)试试你一定行!

1、在下列生物中,属于分解者的是

( A )

A. 蘑菇

B. 蓝藻

C. 草履虫

D.蝗虫

2、对水稻→鼠→蛇→鹰这条食物链的错误描述是

( D )

A.水稻是生产者

B.鼠是初级消费者

C.蛇是次级消费者

D.鹰属于第三营养级

3、对草→昆虫→食虫鸟→鹰这条食物链的叙述正确的是( C )

A.有四个营养级,两个次级消费者

B.有三个营养级,一个生产者

C.食虫鸟是第三营养级、次级消费者

D.有三个营养级,三个消费者

4、下列属于生态系统食物网特征的是

( C

)

A.一种生物只能被另一种生物捕食

B.食物链的环节数是无限的 C.一种生物可能属于不同的营养级

D.食物网上的生物之间都是捕食关系

5、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看,硝化细菌和蚯蚓属于

(

B )

A.生产者和分解者 B.生产者和消费者 C.消费者和分解者 D.分解者和消费者 板书设计:

第八章

第三节

生态系统

二 、 生态系统的结构

非生物部分:物质和能量(如:阳光、热量、空气、水、有机物和无机盐等)

生产者:植物、自养型细菌

消费者:主要指各类动物 分解者:细菌、真菌等 食物链和食物网

1、定义

2、特点

第四篇: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教学设计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教学设计 1. 教材分析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是新人教版生物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了解生物圈”一章第二节的内容,在课程标准中的位置属于一级主题“生物和生物圈”下的二级主题“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这节课是学生认识了生物圈,学习了前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的基础上的提升与总结,而后面的一节内容《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也是本节课的延伸与补充。另外保持生态平衡,防止环境污染以及自然保护等都是当前世界性的重大问题,这些问题的研究都与生态系统有着密切关系,因此本节课是本章乃至本学期的重点。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

(2)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3)阐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观看录像和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资料分析”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3)通过讨论与“分角色扮演与辩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4)通过“开眼界”和“实际用”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同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2)确立保护生态系统、保护环境的意识。

(3)增强爱护环境、维护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情感和决心。

3.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生态系统的组成。

(2)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正确理解和表述。

教学难点:

(1)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2)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正确理解和表述。

4.学情分析

从知识方面来看,学生对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已有一定的了解但还没有形成生态系统的概念。从心理和认知发展规律来看,八年级学生的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和活动感兴趣,乐于发现和提出问题,并且具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

5.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 ;设疑启思;情境探究 ;总结提升

6.教学准备

课件(包括习题)。 7.教学设计思路

基于学校硬件条件和学生情况,为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力求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提高学习效率,改善学习效果,让学生在获得新知的同时,体现学习过程和方法的培养,强调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与情感的升华,特做如下安排。

8.教学过程

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境导入

教师做简短引言,打开课件,展示资料。

1、2010年8月7日,在甘肃舟曲发生的特大泥石流,牵动着亿万国人的心,下面,我们来看一则当时的报道。

2、指导学生进一步阅读新闻评论《舟曲泥石流13年前已被预料到》 学生观看新闻视频及阅读专家评论,分析思考 。

通过国内新闻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注重课程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教师请学生思考:你认为引发舟曲泥石流的重要原因是什么呢?

教师:看来,生态系统与人类的生存有着密切的关系,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第四节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首先,我们来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生:由于人们的滥砍滥伐,局部生态系统退化是泥石流发生的重要原因

阅读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维,明确学习目标,积极投入本课的学习。

生态之旅

下面,我们就走进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去感受其中生机勃勃的景象。

学生观看图片:《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

通过优美的画面,让学生形象地感受生态系统,了解生态系统的类型,体会生态系统的和谐之美。

观察草原生态系统,并说出这个生态系统由哪些成分组成?

学生浏览图片,思考回答

生: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以及非生物部分(无机环境)

生: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

学生在观察,思索,归纳中,生成生态系统的概念,并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学习兴趣。

用自己的话说出:什么是生态系统?教师进行强调和鼓励性点评

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生态系统的概念,并列举身边的实例

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知识经验及新授内容, 学会归纳总结、、活学活用。

教师问:在生态系统中,植物、动物和细菌分别扮演什么角色?发挥了什么作用呢?

小组分工:植物组,动物组,分解者组,非生物组,评委组

任务驱动:组内合作

1、 学生浏览,查找并筛选信息,说出生态系统中各成分的作用

2、 学生小组内分工合作,为角色扮演搜集整理素材

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得出生态系统中各成分的作用,培养学生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通过任务驱动,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实现小组内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任务驱动:组间竞争

通过同学们的辩论,使我们认识到:生态系统中的四要素是相互作用,密不可分的,如何利用箭头来表示四者之间的关系呢?

小组活动:“谁最重要?” 小组间分角色扮演与争功,阐明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在生态系统中所起的作用,从而分析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之间的关系;评委评出“最佳辩论组”和“最佳辩手”

生:通过学生的角色扮演与评价,实现过程体验与自评互评。 满载而归

教师:我们具体来看,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捕食关系。

出示一条食物链及捕食食物链的要点

引导学生尝试在图中画出食物链,给予评价,汇总书写食物链的方法 教师讲解: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多样、数量庞大,致使多条食物链相互交错,这样就构成了食物网。 正确认识食物链,明确捕食食物链的要点

书写食物链的方法:

1.从生产者(植物)开始,到最高级的动物结束,分解者不算。

2.正确书写食物链:食物链通常写成“甲→乙→丙„„”(一般不超过6个)的形式,箭头从食物指向捕食者。

一名学生利用电子白板的绘图功能,展示连接过程,其他学生在自己的电脑上,画出食物链,互相对照答案,纠错更正。通过摸索探究、讨论学会。

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层层深入

练习书写食物链,数食物链条数,树立生命现象是运动的、普遍联系的观点,突破教学难点

提问:在一片草木茂盛的草原上生活的兔,其数量能不能无限制地增加?为什么?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怎样的特点?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讨论交流后认识到:

兔的数量不会无限制地增长。因为,当兔的数量急剧增加时,食物就会减少,兔的天敌也会增加。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尝试分析食物链中某种生物的增减会引发其他生物怎样的变化。分析时,运用动态的、联系的观点进行分析。 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是不是无限大的呢?

指导学生观看视频,并分析得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这一结论。

观看视频《过度放牧的危害》,认识到: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问题引领,深入探究

提出问题:你还知道哪些事例属于超过生态系统调节能力,从而生态平衡被破坏的

搜集资料,相互交流生态系统被破坏的事例及原因,或说说自己的身边事,与他人共享。

联系实际,通过大量事例触动学生心灵,认识到生态系统所面临的危机、引发深入的思考,形成保护生态系统、保护环境的意识。

通过展示的一件件事例,一组组数据,使我们感受到:环境污染离我们并不遥远,生态保护已经迫在眉睫。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就在生态、环保、低碳方面,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开辟了一条通往明天的路。下面,我们“一起去逛世博会”

问:用生态的观点看世博,你有什么收获呢?

浏览专题“开眼界”──一起逛世博,尝试用所学的生态系统的知识来分析世博的: “低碳”“循环”“节能” “家园”“和谐”“想象”

合理利用,合理发展生态系统中的四要素,使得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使我们的家园──生态系统维持稳定。

将所学知识活学活用,形成科学的保护生态系统、保护环境和垃圾分类的观念。使得本课的知识目标与情感目标得到完美结合。

活学活用

教师:我们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在生态环保方面更应该走在前列,下面,我们进行“测一测”,──生态环保,知多少?

看来同学们的生态环保知识还真丰富,但是,同学们,你知道吗?早在2008年,保定就和上海同时被世界自然基金会和原建设部一起列为“低碳城市”试点。保定是我家,我们能够为创建“低碳城市”做什么贡献呢?

争当环保小卫士:

完成环保知识的在线答题,检查后提交答案,根据系统评分及反馈,修正答案获取新知。

学生进入讨论区,各抒己见,把自己的观点发表在论坛上,同时可以分享查看其他同学的发言。

将课堂教学内化成学生的内心需求,真正增强学生的环保执行力,使学习效果由课上延伸到课下。 总结升华

教师总结:爱护环境,创建低碳城市,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真正实现生态系统四要素的合理利用,合理发展,使和谐的生态系统成为人类最美丽的家园!

第五篇:七年级上册生物教学计划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2019最新文档

2018年七年级上册生物教学计划生物与环境组

成生态系统

丰富多彩的学期生活随之而来,查字典生物网为大家编辑了七年级上册生物教学计划,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大家.

一、教材分析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是冀教版生物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我们周围的环境”第一章第四节的内容,在课程标准中的位置属于一级主题“生物与环境”下的二级主题“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阐述了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本节内容中出现了许多生物学新名词,如生态系统、生态平衡、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食物链、食物网等都是很重要的,正确认识这些名词术语的含义和互相联系是学习本节内容的关键。本节内容是全章的重点之一。教材中设计了学生调查环节,增强了知识的趣味性。

这节课是学生认识了生物圈,学习了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第三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的基础上的提升与总结,而后面的一节内容《人是生态系统中重要的一员》也是本节课的延伸与补充。另外保持生态平衡,防止环境污染以及自然保护等都是当前世界性的重大问题,这些问题的研究都与生态系统有着密切关系,因此本节课是本章乃至本学期的重点。

二、学情分析

从知识方面来看,学生对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已有一定的了解但还没有形成生态系统的概念,学生对生态系统、生态平衡、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食物链、食物网等概念的掌握和理解是本课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对生态平衡有一定的了解,可以通过举例说明来加深学生的理解。 从心理和认知发展规律来看,八年级学生的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和活动感兴趣,乐于发现和提出问题,并且具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

(2)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3)阐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2.过程与方法

(1)学生进行“资料收集和分析”,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2)通过讨论与分角色扮演,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同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2)确立保护生态系统、保护环境的意识。 (3)增强爱护环境、维护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情感和决心。

四、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生态系统的组成。 (2)食物链和食物网的组成。 2.教学难点:

(1)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2)食物链和食物网的组成。

五、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设疑启思;课堂知识问答;自主启发式教学。

六、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

(1)全班分成4组,每组15-16人,分为植物组、动物组、微生物组、非生物组,收集关于这四个部分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并选出一位代表进行阐述。

(2)全班五组同学各自收集关于环保小知识的资料,并参与到课堂问答环节,以抢答的形式进行游戏,并决出冠军。 2.教师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资料《舟曲泥石流13年前已被预料到》、新闻报道《甘肃舟曲发生的特大泥石流》;《过度放牧的危害》视频;环保小知识问答题收集并整理。

七、课时安排 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上文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上册生物教学计划,大家仔细阅读了吗?祝大家生活愉快。

上一篇:商务局贸易工作总结下一篇:食堂食品安全检查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