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妻书粤教版教案

2022-07-25

教学方案简称教案,是课堂教学的实施方案。教案是教学设计的浓缩,是教研的源头,是一堂课的总纲领,只有纲领设计的好,课堂才能精彩。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与妻书粤教版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篇:与妻书粤教版教案

《与妻书》读后感

(一)

薛栋

90后、洛川县曙光中学语文教师、爱好写作,偶有雕虫之作,绝无大雅之章。

书本上的小树苗

《与妻书》是林觉民在1911年广州起义的前三天4月24日晚写给陈意映的。当时,他从广州来到香港,迎接从日本归来参加起义的同志,住在临江边的一幢小楼上。夜阑人静时,想到即将到来的残酷而轰轰烈烈、生死难卜的起义以及自己的龙钟老父、弱妻稚子,他思绪翻涌,不能自已,彻夜疾书,分别写下了给父亲和妻子的诀别书,天亮后交给一位朋友,说:“我死,幸为转达。”写《与妻书》时,林觉民满怀悲壮,已下定慷慨赴死的决心,义无反顾,在信的第一句,他就毅然决然地告诉妻子“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写信时,他“泪珠与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心中滋味无以言表。为“助天下人爱其所爱”、“为天下人谋永福”,他置生死于度外,抛却与爱妻的儿女情长而“勇于就死”,大义凛然、无所畏惧地积极投身到推翻清政府黑暗腐朽统治的武装起义中。

《与妻书》惟其感人,就在于它情真意切,字字泣血,到处都是浓得化不开的真情,缠绵悱恻而又充满激情,充满凛然正气,为国捐躯的激情与对爱妻的深情两相交融、相互辉映,叫人断肠落泪,而又撼人魂魄、令人感奋。虽然已时隔一百年,但文章的魅力依然,作者对爱妻的那份真情、那种“以天下人为念”、舍生取义的革命者的气度风范,依然令人动容,而且将流芳百世、名垂千古。

《与妻书》形式上是一封家书,实际上是一篇感情真挚,说理深刻,感人至深的抒情散文。它反映了一个民主主义革命战士高尚的内心世界,表达了革命者的生死观和幸福观,以抒情为主要表达方式,情真意切,催人泪下。

“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呈现在我们面前的那支颠抖着的笔,以及萧然落下的泪珠,是多么的触目惊心,直拨动读者的心弦。想必使其妻心痛不已。其对爱妻的生死惜别,直抒胸臆,与下文“吾至爱汝”紧密相呼。“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姑遂忍悲为汝言之。”其天下为公的大义,及体贴之情,细腻之心,可谓动人。

“吾居九泉之下遥闻汝哭声,当哭相和也。”“吾平日不信有鬼,今则又望其真有。”“则吾之死,吾灵尚依依旁汝也”望能在盟盟之中注视着爱人,祝福着爱人。如丝如缕的情思,平平凡凡,真真切切。阴间又如何,阳间又如何,只要你在我心中活着。“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心脉是相通的,传达着彼此的关怀和思念。如此真挚深切的爱,让人读了刻骨铭心。情感的洗礼,情感的陶冶,真切感受爱情的动人!昔日相厮守,作者曾告诉爱妻“以汝之弱,必不能禁失吾之悲,吾先死留苦与汝,吾心不忍,故宁请汝先死,吾担悲也”,然而“谁知吾卒先汝而死乎?”世事本难料,乱世更是难测。对孤身一人留在纷乱人间,兼要承受如此的丧夫之痛的爱妻,甚为忧心,眉头难展。其割心之悲痛是无法简单地用语言来描绘的。

然而,作为一名民主主义战士,心胸所怀岂只儿女私情?“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这是大爱。“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 感怀于生逢乱世,“卒不忍独善其身”。为所有的有情人终能相濡以沫,互相厮守,为了更多人的幸福生活,而投身革命,敢于献身。充分体现了作者的高尚人格,为革命捐躯,毫无异言,勇于奉献私情,顾全大局。真不愧为一名革命战士。“汝体吾此心”“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副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此可谓,为革命,为人民,为梦想而鞠躬尽瘁。对妻有如此厚望,则其对子女的期望不言而知。“依新已五岁,转眼成人,汝其善扶之,使之肖我。”“汝腹中之物”“或又是男,则亦教其以父志为志,则我死后尚有二意洞在也,”“甚幸!”为革命挥洒热血,力尽被俘的可敬的作者,虽然此刻已为阶下囚,面对死神,仍殷切期望子女们能承父志,投身革命,为天下人谋永福。同时,为后继有人而甚感安慰。此种为理想为革命奋力追求,无悔的精神,可泣鬼神,可泣天地!甚为后人立身处世的榜样。

源于“至爱汝”,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作者忍受着悲伤,忍受着无限的不舍,与爱妻别离,与爱妻永别,献身于为天下人谋永福的革命事业。其爱情之伟大,其革命情操之高尚,可歌可泣!

如此优美的散文家书,情韵浓厚,内涵富泽,令人越读越爱,越读越是涕然泪下!

在这封绝笔信中,作者思绪澎湃,委婉曲折地叙写了自己对妻子的深情和对处于水深火热中的祖国的深沉的爱,表现了一位民主革命战士的崇高精神。文章紧紧围绕“吾至爱汝”而又不能不“忍舍汝而死”这一矛盾复杂的感情,写得缠绵悱恻而又豪情满怀,是爱的颂歌,更是一首正气之歌。

《与妻书》读后感

(二)

林觉民,1911年4月就义,“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一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悲啼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汝其勿悲。

《与妻书》读后有感

“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为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书竟,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

“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其勿悲。”

“我很爱很爱你。也正是因为对你的爱,才让我不再惧怕死亡,敢于勇敢的面对 ”。爱,能够给予人无穷的力量。能够让自卑的人,变得自信;能够让怯弱的人,变得勇敢;爱,可以让人无所畏惧。

“爱你的心,让我想去帮助天下的人能够去爱他们所爱的,所以我才敢在你之前赴死,暂时未能顾及你呀……请你不要悲伤”。爱,就是慈悲。因为我们真正地爱了,所以才知道世上不爱的痛苦;因为有了愿意全心爱着的人,所以才变得慈悲,不忍世人不能爱其所爱。此句此情,让我真正地理解弘一法师当时作别雪子时说的话。爱,就是慈悲。惟有至情之爱,方生大慈悲之心。

“…………吾之意盖谓以汝之弱,必不能禁失吾之悲,吾先死留苦与汝,吾心不忍,故宁请汝先死,吾担悲也。…………”

“我原来的意思是你身子纤弱,一定经受不住失掉我的悲痛。我先死把痛苦留给你,我是不忍心的,所以宁愿让你先死,我来担当一切苦难与悲痛。”起初的我一直认为,人性的表象都是善良的,但其实质都是自私的,生存是一个人根深蒂固本能反应。后来,我也爱了。原来,我并是自以为那样的自私,自我选择的天平并不是总偏向自己。爱,是可以让人变得不计回报,变得不再害怕牺牲。因为爱情,我重新去定义亲情、友情。

“后续文章见《与妻书》”

《与妻书》读后感

(三)

转眼,秋天已至,此时若能坐下来一小会儿,我便会用这一段时间倾听与阅读,因为这是我所钟意的生活。偶然的小憩读一篇《与妻书》,使我感慨万千,潸然泪下。一个24岁的青年竟会有如此的胸怀以及与妻子那般的深爱;身处在那样一个时代,他绝不是第一个舍生取义的人,也绝不是最后一下抛却家庭而走上革命道路的人。作者林觉民为了黄花岗起义而牺牲了自己的生命。在临行前,写了这封给妻子的绝笔书信。这封信字字灼心,笔笔生意,使我非常敬佩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前人们用怎样的付出和奉献换来了如今我们的幸福生活。

再过几天就是9月3日,国务院定于那天举行盛大的阅兵仪式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虽然身处在和平年代的我们无法想象那个非比寻常的战争年代人们有着怎样的信仰与生活,但看到了《与妻书》我似乎明白了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精神。为了争取革命的胜利,为了同胞们还有他爱的人能够过上幸福安逸的生活哪怕一天,他的死都是值得的。原文为:“今日吾与汝幸双健。天下人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吾今死无余憾,国事成不成自有同志者在。”文意为:今天我和你幸好双双健在,天下的不应当死却死了和不愿意分离却分离了的人,不能用数字来计算,像我们这样爱情专一的人,能忍受这种事情吗?这是我敢于毅然去死而不顾你的缘故啊!我现在死去没有什么遗憾,国家大事成功与不成功自有同志们在继续奋斗。这是何等的深明大义和拥有无私的奉献精神啊!原文还说:“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汝其勿悲!”文意为:我扩充我爱你的心情,帮助天下人爱他们所爱的人,所以我才敢在你之前死而不顾你呀。你能体谅我这种心情,在哭泣之后,也把天下的人作为自己思念的人,应该也乐意牺牲我一生和你一生的福利,替天下人谋求永久的幸福了。你不要悲伤啊!作者林觉民就这样离开了深爱他的妻子,长长久久久地久留下了这样一封供后人瞻仰的书信,来见证他们不朽的爱情。

这封信是我在任何一部电视剧或是小说中都不曾见过的最真挚的情感。作者的妻子陈意映在看到这封信两年后也郁郁而终。这个结果应该也不是作者想要看到的结果,林觉民既爱着人民又爱着他的妻子,他的信感人肺腑,让人痛彻心扉。不觉联想起如今的生活,真是来之不易,是多少革命烈士把这一份对国家的热爱和对社会的责任感作为一生的信仰用自己的生命和鲜血换来的。而我们当下的生活,一年重复地过的好像是在过一天,平淡的日子让我们甚至忘记了关心我们至亲至爱的亲人和孩子。在这样一个和平的年代,也许这就是我们的信仰,不用信誓旦旦,不用浮夸造作,只要去做,一个拥抱,一杯热茶,只要我们用心,用爱,去关心着我们的亲人们,所有为了和平和自由而牺牲的生命就都是值得的。

第二篇:《与妻书》读后感

真爱是谁

——读林觉民《与妻书》有感广东中山杨菡

(一)

宋代学者赵与时在《宾退录》中说:“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而我要说:“读意洞《与妻书》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解真爱。”

中山先生在《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中写道:“满清末造,革命党人历艰难险巇,以坚毅不挠之精神,与民贼相搏,踬碚者屡,死事之惨,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吾党菁华,付之一炬,其损失可谓大矣。”文中所说的“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指的就是辛亥革命爆发前夕由同盟会革命党人发起的广州起义。

“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广州起义前,侠骨柔情的革命志士林觉民写下了令人肝肠寸断的《与妻书》,毅然与“爱之深,疼之切”的妻子陈意映生死诀别。当年,他只有24岁。一千三百字的《与妻书》,倾诉了对妻子情深意重的感情,更道出一个革命者忧国忧民、勇于牺牲的大无畏精神,读来催人泪下,令人感奋。

记得第一次读此文时,我还是大学中文系里一个的不谙世事的青年学生,读后热血沸腾、荡气回肠、激情澎湃,觉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乃深明大义之英雄,其舍一己之幸福只为天下人之永福乃大义凛然之楷模,心中崇敬之情由然而生。

今日,再览此书,已时隔二十余年。光阴荏冉,岁月流转,悄然之间,青春年华已逝,再回首,才发觉读后的心得、体会大相径庭。年龄阅历的增长,带来的是对爱情、对人生、对理想和信念更深刻的感受和理解。今日读《与妻书》,心生些许凄美、哀婉,有一种感同身受的难以承受的失却之痛。梦一场,爱一回,但如今一转身,一道别,伤了谁。情殇无悔,不懂的人不会了解。耳边不禁回响起多年前熟悉的童安格的歌曲《诀别》——夜冷清,独饮千言万语;难舍弃思国心情;灯欲尽,独锁千愁万绪,言难启诀别吾妻;烽火泪,滴尽相思意,情缘魂梦相系;方寸心,只愿天下情侣,不再有泪如你。回想一百年前的这份真爱,只要是一个人,一个有血肉有情

义的人,无不为此中至真的儿女情怀、至诚的大义博爱所动容、而感喟。

(二)

林觉民(1887-1911),字意洞,号抖飞,福建闽侯人。

林觉民天性聪慧,13岁那年,受父命参加科举童子试,他愤然在试卷上写下“少年不望万户侯”七个大字,之后退出考场。

15岁那年,他考入全闽大学堂。他生性诙谐,口才出众,出口成章,同学们总是喜欢和他在一起围坐在榕树下,海阔天空地谈论民族的前途;他生性活跃,喜结朋友,且有很强的组织能力,学堂的学生曾为争得平等权利而闹过几次风潮,林觉民总是被推荐为组织者;他忧国忧民,富有侠义之心,对于当时革命党人的革命义举极为同情,并与当时福州的革命党人有密切的联系;他疾恶如仇,迫切希望改变社会的现状。

在完成全闽大学堂的学业后,林觉民决心远渡重洋去寻求救国的道理。

1905年,林觉民留学日本,进入庆应大学攻读哲学。20世纪初叶,帝国主义列强不断加强对中国的侵略,每当传来帝国主义侵略者在中国的种种侵略行径,林觉民总会抱头痛哭。正所谓“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时局的变化、民族的悲剧、同胞的苦楚,深深刺痛了他的心。他毅然加入了以孙中山先生为首的同盟会。他深信,只有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才是中华民族摆脱苦难的必由之路。1911年,同盟会决定在广州再次举行起义。林觉民正是这次起义的中坚力量。

(三)

起义前三天,林觉民在香港江滨楼挑灯写下了与妻子的诀别书,此时的他欲哭无泪、欲罢不能、欲言又止、涕泪满襟,直至天亮。

在信中,他深情回忆了与妻子新婚的幸福:“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吾与并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及今思之,空余泪痕。”在信中,他对妻子倾诉了自己“前十余日回家,即欲乘便以此行之事语汝,及与汝相对,又不能启口,且以汝之有身也,更恐不胜悲,故惟日日呼酒买醉。嗟夫!当时余心之悲,盖不能以寸管形容之。”的肝肠寸断。

在信中,他更对妻子晓之以理:“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第以今日事势观之,天灾可以死,盗

贼可以死,瓜分之日可以死,奸官污吏虐民可以死,吾辈处今日之中国,国中无地无时不可以死,到那时使吾眼睁睁看汝死,或使汝眼睁睁看吾死,吾能之乎?抑汝能之乎?即可不死,而离散不相见,徒使两地眼成穿而骨化石,试问古来几曾见破镜能重圆?则较死为苦也,将奈之何?今日吾与汝幸双健。天下人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

林觉民与妻诀别了:“吾今与汝无言矣。吾居九泉之下遥闻汝哭声,当哭相和也。吾平日不信有鬼,今则又望其真有。今人又言心电感应有道,吾亦望其言是实,则吾之死,吾灵尚依依旁汝也,汝不必以无侣悲。”

信中有一段关于爱的真理,尤其令人难以释怀:“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彀?司马青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语云:仁者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汝其勿悲!” 如此相爱的有情人,要用怎样的心情写下这封绝笔信?要怎样诉说才能不让爱人受伤?要怎样才能让她明白“吾至爱汝”是真心,而“以天下人为念”也是真爱呢?情难舍!人难留!再多的难舍,有时候不得不舍;再难的离别,有时候不得不别;再苦的道理,有时候不得不理。不能分离却又不得分离,抛爱妻,舍幼子,多么无奈却又义无反顾、笃定前行——舍一已之福利,只为天下人谋永福;用生命去拼,只为了建立一个民主共和国。

这是一封家书,这是一封百年情书,但这又不是一封普通的情书、家书,字里行间闪烁着革命志士牺牲一已之利,“为天下人谋永福“的光辉思想和高尚情操。为了安慰妻子,为了使妻子能够理解他“以天下人为念”的博爱情怀,在信中,他反反复复地倾诉自己对妻子的真爱,说明正是将此至爱之情推及到天下人,所以忍心舍生取义的道理。作为妻子,她明白了个人“亲情”要服从革命需要的道理;作为妻子,她明白了为天下人幸福可以牺牲个人一切的道理。多么深明大义的妻子啊!

(四)真爱是谁,是妻儿,亦是天下苍生!

爱我所爱,为爱前行,无怨无悔!

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崭新的世纪,生活在安定和平、繁荣富强的人民共和国,生活在他生前没有看到却为之奋斗不息的将来里。他的生命永远停留在24岁时一个夜暮深垂的时分。他用有限的生命抒写真爱的诗篇!我们追忆他!让我们记住他的这些慷慨激昂之辞:“吾辈此举,事必败,身必死,然吾辈身死之日,距光复期必不远矣”,“今日同胞非不知革命为救国之手段,特畏首畏尾未能断绝家庭情爱耳”。也让我们记住他这些缠绵悱恻的低吟:“意映卿卿如晤”、“吾与并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汝不能舍吾,其时时于梦中得我乎”。让我们永远记住他——林觉民,一个能够为亿万民众能过上幸福生活而欣然就死的人,一个真正懂得真爱的人!

生命诚可贵,

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第三篇:《与妻书》文言基础知识整理

一、生字词注释

不能竟书而欲搁gē笔:放下 称chèn心快意:符合。

必不能禁jīn失我之悲:经受 使之肖xiào我:相像,类似

一恸tòng:极悲哀。

二、通假宇

称心快意,几家能彀 彀,通“够”吾灵尚依依旁汝也 旁,通“傍”

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 念,通“廿”

三、词类活用

1、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巾短情长,所未尽者,尚有万千 当尽吾意为幸

2、名词活用为动词

吾平生未尝以吾所志语汝

尊敬 爱护 写尽

领会尽,领会透;

追求 1

,二十

3、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老人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小孩 当尽吾意为幸 幸事

4、动词作状语

吾之逃家复归也,汝泣告我 小声哭着

吾居九泉之下遥闻汝哭声,当哭相和也 动词用作状语,用哭声。

5、名词作状语

意洞手书 用手,亲手。 瓜分之日可以死 象切瓜一样

天下人之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 用数字

6、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称心快意 使„„愉快

卒不忍独善其身 使……完善、好。

7、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 以„„ 为乐

8、动词的使动用法

瓜分之日可以死 (死其后省略宾语“之”),使„„死

四、一字多义

1、与

与妻书 动词,给,给予 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 介词,和,同,跟 吾与(汝)并肩携手 连词,表并列,和、同 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吾而死 连词,表选择,与其

2、竟

不能竟书而欲搁笔 动词,完毕,终了(使„„完毕) 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副词,全,整,终

3、身

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 名词,自身,自己 且以汝之有身也,更恐不胜悲 名词,身孕

4、及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动词,推广到 及与汝相对,又不能启口 介词,等到

5、余

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 副词,以外,以后 及今思之,空余泪痕 动词,剩下,留下 前十余日回家 数词,整数后不确定的零数 当时余心之悲,盖不能以寸管形容之 代词,我的 吾今死无余憾 形容词,遗留的,剩下的

6、当

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 能愿动词,应当。 当时余心之悲,盖不能以寸管形容之 介词,在。 吾家后日当甚贫 副词,会,将会。

吾居九泉之下遥闻汝哭声,当哭相和也 副词,会,将会。

7、卒

谁知吾卒先汝而死乎 (读zú,终于,副词) 旦日飨士卒 (读zú,兵,名词) 鲁肃闻刘表卒 (读zú,死,动词)

五万兵难卒合 (读cù,通“猝”,仓猝,副词)

8、而

不能竟书而欲搁笔 连词表顺承 谓吾忍舍汝而死 连词表修饰?

4 汝初闻言而怒 连词表顺承,就

虽不谓吾言为是,而亦无词相答 连词表转折,可是 谁知吾卒先汝而死 连词表修饰

即可不死,而离散不想见,徒使两地眼成穿而骨化石 连词表转折,可是;表并列,又

天下人之不当死而死 连词表示转折,却 吾牺牲百死而不辞,而使汝担忧 连词表转折,可是,但是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 连词表修饰

9、以

吾以此书与汝永别矣 介词,用 吾之意盖谓以汝之弱 介词,凭

汝体吾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 介词,把 望今后必以告妾 介词,把 即欲乘便以此行之事语汝 介词,把 且以汝之有身也 介词,因为 盖不能以寸管形容之 介词,用 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 连词,表修饰 第以今日事势观之 介词,从 汝不必以无侣悲 介词,因为 吾平生未尝以吾所志语汝 介词,把

10、其

汝其勿悲 语气副词,表婉商语气,可,希望 汝其善抚之 语气副词,表期望语气,应当,一定 或又是男,教其以父志为志 代词,他

汝不能舍吾,其时时于梦中得我乎 语气副词,表测度语气,大概,或许。

卒不忍独善其身 代词,自己 汝腹中之物,吾疑其女也 代词,代腹中之物 吾平日不信有鬼,今则又望其真有 代词,代鬼 吾亦望其言是实 代词,那些

11、为

故忍悲为汝言之 介词,对,与 亦以天下人为念 动词,作为

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

介词,替 虽不谓吾言为是 判断词,是

或又是男,教其以父志为志 动词,作为 吾爱汝,所以为汝体着唯恐未尽

介词,替 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 动词,当作。

12、之

故忍悲为汝言之

代词,这件事

6 及今思之 代词,这件事 吾能之乎?抑或汝能之乎 代词,这样 汝可以模拟得之 代词,我的心情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结构助词,的 吾充吾爱汝之心 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

吾之意盖谓以汝之弱,必不能禁失吾之悲 回忆后街之屋 为吾与汝双栖之所 适冬之望日

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

吾之逃家复归也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天下人之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

使之肖我 代词,他 汝其善抚之 代词,他

13、相 虽不谓吾言为是,而亦无词相答

代词,我 吾居九泉之下遥闻汝哭声,当哭相和也

代词,你

14、至:吾至爱汝 副词,最,极

吾爱汝至 副词,极

15、盖:吾之意盖谓以汝之弱,必不能禁失吾之悲 副词,表示推断性判断,大概

16、则:或又是男,则亦教其以父志为志,则我死后,尚有二意洞在也

第一个“则”,连词,表推测,含有假设性,相当于“就” “那就”。第二个“则”,连词,表承接,相当于“那么”。

17、即: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 副词,就,就是。 即可不死,而离散不相见 连词,即使,纵使。

五、古今异义词

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古义:双音复合词,并且推广到;今义:表并列的连词。

2、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

古义:……的原因。今义:表结果的连词,因此。

3、吾家后日当甚贫

8 古义:以后的日子。今义:后天,明天的明天。

4、汝泣告我

古义:请求。今义:控告、告诉等。

5、汝可以模拟得之

古义:想像、揣摩。今义:模仿。

6、钟情如我辈者

古义:感情丰富,多情善感。今义:感情专注(多指爱情)。

六、文言句式

1、判断句

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

厅旁一室,为吾与汝双栖之所

2、省略句

望今后有远行,必以(之)告妾,妾愿随君行 (省略介词宾语) 吾居(于)九泉之下遥闻汝哭声,当哭相和也 (省略介词“于”) 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而生(于)今日之中国 (省略介词“于”)

吾辈处(于)今日之中国 (省略介词“于”) 天灾可以死(人) (省略宾语) 谁知吾卒先(于)汝而死乎 (省略介词“于”。) 吾今与汝无言(可说)矣 (省略谓语)

3、倒装句

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 (定语后置)

天下人之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定语后置)

吾爱汝至 (状语后置)

称心快意,几家能彀(主谓倒装句)

4、固定结构

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吾而死 表选择,与其……不如……

则较死为苦也,将奈之何 表疑问,把……怎么办 对……怎么样,拿……怎么办

第四篇:粤教版精品教案 教案

1 《雨霖铃》教学设计[上课版]

——失路文人与红颜知己的生离死别

吴汉伟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宋词婉约派代表词人柳永的作品《雨霖铃》,使学生对宋词有进一步的了解。在诵读、赏析的同时,把握诗作的景与情,运用联想和想像,探究它的意境,并体会婉约词的风格特色。

一、导入:3分钟[10:45——10:48]

上个学期末,我们高一重新分了班,于是我们很多同学离开了原来朝夕相处了一学期的老师,同学。别情依依,很多同学都会有深圳的感受。我是我上学期最后一次班会的时候送给我原来班的同学的。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抒写离别之情的名作,来自北宋柳永的《雨霖铃》。

我们可以从中体悟到“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的至理。

二、简介作者:2分钟 [10:48——10:50]

在群星璀璨的北宋词坛上,柳永是耀眼的明星之一,当时就有有“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可见其当年受欢迎程度,而在不胜枚举的柳词中,《雨霖铃》是流传最广的佳作之一,当时人就有“晓风残月柳三变”的俗语。

后人把宋词分为两个流,豪放派和婉约派,并说豪放派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而婉约词“只合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可见柳永是婉约词的代表词人。

三、渲染气氛,激发情感:5分钟 [10:50——10:55]

我一直在考虑,我们该用什么样的标准来评判我们是否真正地把握了一篇文学作品。我觉得大家可以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在读文学作品的时候,我的心是不是和作者的心以同一个频率在跳动,我是否被感动了。

如果你感动了,你又不妨用声音把它表达出来。

2 实际上,在很多时候我们不防用我们的声音来表达文学作品所包含的情思,那个时候,你将会惊喜地发现,你获得了一种愉悦和享受

学生自由读。

[雨霖铃朗读FLASH]

四、理解内容3分钟[10:55——11:58] 下面的时间自己再回头默读一下这首词,看看单纯从字面上自己是否能读懂这首宋词,遇到自己不明白意思的请你提出来。

五、鉴赏20分钟[10:58——11:18]

1、这首词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能在词里面打一个词来概括吗?在全词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参考:a、“伤别离”

b、 “伤离别”总括上阙“相看泪眼”、“无语凝噎”的情;“冷落清秋节”与上阙“寒蝉凄切”、“骤雨初歇”相呼应,本句既承上又启下。

2、根据内容,全词显然就是由两个主要画面构成的,一个是离别时的场面,一个是想象别后思念的情景。请分别给这两幅画面命名。 参考: 上片:长亭送别

伤别离〈

下片: 羁旅长愁

3、宋词十分讲究意象和意境。我想问一下,有谁知道意象是什么吗?这一首宋词用了那些意象?你能找出来吗?

参考:寒蝉 长亭 骤雨 帐饮 兰舟 泪眼 烟波 雾霭 楚天

杨柳 晓风 残月

4、请从这么的意象中找出一两个你印象最深的来分析。

寒蝉:“蝉”是“寒”的,特指是秋后的蝉,秋有萧索感爱,而蝉在凄凉急促地鸣叫,傍晚时分让人有落寞之感,更兼雨后带凉意。

长亭:古人送别的地方,十里长亭对短亭,送君千里,终有一别。一个“对”让我们联想到他的动作可能是“呆”对(着长亭。这样,这里的景已不是单纯的景物。

骤雨:一阵骤雨过后,景色特别鲜明刺眼,周围都是凄切的蝉声,又正是暮色苍茫时分,对着这送别的长亭,这是多么动人愁思的境界呵!而且雨停了,是远行的人该走的时候了。

3 烟波:浩渺无际的江面上的粼粼水波与词人心头长时间难以排解的惆怅相似;傍晚云雾浓重的特点与词人心情的沉重压抑相似。

楚天:楚地天空的空阔辽远与愁绪的无边无际相似。词人用比喻的修辞方法选取三种有代表性的景物充分地表现了离别的愁绪:如千里烟波般的绵长;如沉沉暮霭般的浓重;如楚地天空一样无边无际。相同写法的还如名句“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见贺铸《青玉案》)词人都对景物的描写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杨柳:自“灞桥折柳”的故事产生以来,杨柳和离别似乎已经具有了必然的联系。 [灞桥柳FLASH]

晓风:乃秋天拂晓之风,比傍晚之风更凉,“酒醒”偏遇凉风吹,真叫人凉上加凉心更凉,“晓风”无情地吹皱了离人凄冷的心湖。

残月:离人都希望去时有日,归时有期,月圆之时想必也是团圆之时。断不料“酒醒”之后,映入眼帘的却是一弯“破镜”般的“残月”,使“重圆”的希望化为泡影。

5、“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历来为人传诵,甚至有人拿它来代表柳词。讨论:这两句词中的典型景物在我国民族文化传统中有何特殊意义?词人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情怀?

本句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分明是这样一幅画面:倚着船舷的离人抚摸着岸边飘拂的垂柳,遥看挂在天边的一弯残月,习习凉风阵阵袭来,想起与恋人“无语凝噎”的离别情景,怎能不令人肝肠寸断!真是天凉人更凉,借酒销愁的初衷不但没能实现,反而使自己陷入更加痛苦的境地。因此,本句很难确定是重在写景还是重在抒情,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境界,被传颂为千古绝唱,实至名归,当之无愧! 手法:意象并列,情景交融

这一种手法我们以前也见过,比如“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用的正是这一种手法。

6、这一首首词抒情细腻动人,你认为作者通过什么来抒情的呢? 你能在词中找出作者写景的落点写情的落点吗?

7、作者在写景是不是按一定的顺序来写的呢? 上片:融情入景 虚实相生 下片:以情带景 情景交融

8、别离后词人是什么心情?怎样理解他的这种心情?这是什么写法?

参考:以乐景写哀――

离开了心爱的人,自然没有心情去欣赏。这“良辰好景”不是等于虚设吗?其实,不只是虚设,每遇“良辰好景”反而会引起对情人的思念,勾起无限的伤情。两情分离,欢情难再,知音难觅,凄凉倍至。因此,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六、品最美的句子5分钟 [10:18——11:23]

4 读完全词之后,相信大家一定感受良多。词中也一定有一两句你觉得相当精彩的句子,给你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下面就请大家说说自己觉得该词中写得最美的句子,并且一起来讨论为什么这句话会给人这样的感觉。

参考:我最喜欢的一句是“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千里烟波”让人联想到烟波缥缈的江面,想到江面上的一叶孤舟;黄昏已过,暮色沉沉,诗人正像在黑暗中前行,前途不定;空有望不到边际的辽阔楚天,却不知道下一步该走向哪里。诗人的这种忧伤、无望、彷徨的复杂心情,跃然纸上。

参考: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首先,我认为这句话生动地刻画了离别时两人恋恋不舍的情态,很是传神。另外,作者在这里“无语凝噎”的描写极能打动人。试想,在这样一个离别的时刻,“无语”明显要比互道珍重的效果好得多。白居易有“此时无声胜有声”,苏轼有“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和这一句堪称有异曲同工之妙。

参考:我觉得全词的第一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很有味道。一个“寒”字点出了送别的季节,凄切的蝉鸣使人想到离人的哽咽;长亭长久以来被视作离别的象征,作者一开篇就勾起了读者阵阵离愁;骤雨初歇交代了送别时的天气,烘托出深秋的寒意,也为后一句的“兰舟催发”作铺垫。全句之中,“凄切”一词是关键,也是整首词的重点所在,为全词奠定了悲凉的基调。

参考:我以为,“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句十分精彩。我们知道,举杯的目的在于浇愁,而结果往往却只能是使人愁更愁。无论今宵酒醒何处,离愁总是有的。睁开眼睛,只是佳人不在身旁,倒也罢了。但诗人睁开眼,却偏偏目睹勾人离愁之物———深秋的晨风寒气逼人,给人透骨的寒意,使得整个环境更显凄楚;而这晓风中飘动的柳枝,让人想起朋友间相互赠别时的折柳相送;空中的一轮残月,更是叫人想到苏轼在《水调歌头》中的名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陷入一种人世聚散离合的深深感叹之中。此刻,诗人的离愁之感可谓是达到了顶点。两情恩爱的凄凉回味,创造出《雨霖铃》这首词“凄美清丽”的境界和美感。一叶孤舟,夹岸杨柳,天边残月,这样的一幅画面,布置萧疏错落,显现出烟水凄迷的阴柔之美,淋漓尽致地体现出作者婉约的风格特色。清初的著名诗人王士祯有诗云:“江乡春事最堪怜,寒食清明欲禁烟。残月晓风仙掌路,何人为吊柳屯田?”由于柳永的墓地在真州城西的仙人掌,所以诗中有“仙掌路”三字;而“残月晓风”则说明《雨霖铃》、“杨柳岸晓风残月”和词人的名字,这三者已经难以分拆了。 [雨霖铃FLASH]

八、诗情画意5分钟 [10:23——11:28]

一曲《雨霖铃》千百年来,令多少人柔肠百结,每一个不同人生际遇的人,不同的年龄读她,有自己不同的感悟。

读《雨霖铃》你读到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参考:一个秋天的傍晚,骤雨刚刚停歇,空气格外清新,寒蝉在柳树梢长鸣不已。京城门外,长亭边,一个临时搭建的篷帐里,筵席上有两个斟满酒的酒杯和两盘几乎没动过筷子的下酒菜。两双手紧握,喉咙哽咽着说不出一句话来,脸颊上挂满了滚烫的泪水。此时,水面上,一只小船里一位老艄公正对着这对情人使劲地喊着:“上船喽——,上船喽——”。天色越来越暗,茫茫水域里,濛濛雾气一片。

我们一起来看看MV里面的画面,和你的是否一样?

5 [雨霖铃MV]

七、生命中的离别2分钟 [10:28——11:30]

李叔同写过一首《送别》传唱了整整一个世纪,也许今天坐在下面听课很多老师就是唱着这首歌长大的。我不知首他们唱这首歌的时候是怎样的心情,今天我们一起听这一首歌的时候,又会有怎样的心情? [李叔同/送别FLASH]

我们的人生一直在经历着离别,小时候离别父母的怀抱,离别哥哥姐姐的牵手,离别祖父祖母的慈爱,大一点离别家,离别小学的同学,离别初中同学,将来还离别自己童年,离别童年的快乐,离别自己的一些梦想„„有一些离别是暂时的,有一些离开是永远。

你经历的离别在你的生命里留下一些痕迹吗?留下一些感伤或者感动的记忆吗?请你用简短的文字写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

第五篇:粤教版精品教案 对联

对联要点:

五言出句的两个基本句式 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

七言出句的两个基本句式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就是平声字,阴平、阳平是平声字 仄,仄声字,上声、去声、入声是仄声字

入声是一种短促声,在古代用的多,普通话里基本取消了,在发言里有 出句和对句的句式如下 五言的两种

(上联)平平平仄仄,(下联)仄仄仄平平 (上联)仄仄平平仄,(下联)平平仄仄平 七字的

(上联)仄仄平平平仄仄 (下联)平平仄仄仄平平 另一种

(上联)平平仄仄平平仄 (下联)仄仄平平仄仄平

然后掌握词性相对,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介词对介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词对数词,等等

再掌握一点,就是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就是处在一三五位置的字声可以通融,不必苛求,但处在二四六位置的字声要严格按照声律。

开初掌握这些就可以了,再就是多读古代诗词,掌握那种语感,对联最重要的还不是声律,而是意境的营造,如果没有意境,光合乎音律也是白搭

怎么分上下联,就看对联的最后一个字,如果那字是仄音,就是上联,如果是平音,那就是下联。

在现在汉语拼音中,

一、二声是平音,

三、四声是仄音。

上联贴在门的右边,也就是说,你面对大门,上联是在你的门的右边的。下联自然就贴在左边。

春节贴春联,将春联的上下联贴颠倒的大有人在,那么,怎样排列上下联的顺序呢?

首先要区分门的上下首。在面对大门时,右手方向为上首,左手方向为下首。贴对联时上联贴上首,下联贴下首。

其次是区分春联的上下联。一般有以下四种区分方法:一是按音调平仄分。春联比较讲究音调平仄,上联最后一个字为仄音,下联最后一个字应是平声。比 如“春回大地千山笑”(“笑”是仄音),“福满人间万民欢”(“欢”是平声)。二是按因果关系分。“因”为上联,“果”为下联。比如“方向正确城乡富,政 策英明衣食丰”,因为只有“城乡富”这个“因”,才会有“衣食丰”这个“果”。三是按时间先后分。时间在前为上联,时间在后为下联。比如“风送莺歌辞旧 岁,雪伴梅香迎新春”,“辞旧岁”在前,“迎新春”在后。四是按空间范围分。一般是小者在前,大者在后。比如“勤俭持家家道昌,团结建国国事兴”。这副春 联中的“国”比“家”大,所以“家”在前,“国”在后。

上一篇:院前急救岗位职责下一篇:以墙为话题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