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告状”行为分析与对策

2022-09-10

“ 告状” 行为在我们处于幼儿时期的时候也经常甚至习惯性、重复性的发生, 幼儿的“告状”行为在幼儿园这个阶段处于高潮阶段, 幼儿也由于自身在社会性方面的年龄特点, 社会认知的发展会表现出不同意义的行为。 “告状”行为对幼儿自身的发展在社会性、性格形成等方面有重要影响, 所以要求幼儿教师与家长共同努力, 家园共育。

1幼儿“告状”行为的定义

告状行为是我国幼儿特有的一种比较典型的社会行为, 是幼儿社会化过程中常见的行为之一。 幼儿“告状”行为是指幼儿自认为受到了同伴的侵害或者发现同伴的某种行为与幼儿园的集体规则、教师的某项需求不相符合时, 向教师发起的一种互动行为。[3]

2幼儿“告状”行为的类型

2.1 以自我为中心的 “告状”行为

以自我为中心本来就是这个阶段幼儿的年龄特点, 这种类型的“告状”行为是最开始产生的, 也是较小幼儿最常见的“告状”行为之一。[1]通常以自我为中心的“告状”行为常常表现为以下几种形式:

案例1:小班搭积木活动, 由于笔者观察的班级幼儿喜欢搭城堡, 所以大家所用的积木形状都大同小异, 这就造成一个桌子上2 个幼儿之间的矛盾。 由于积木中圆柱本来就有限, 周永新将许多圆柱放在自己面前并用手挡住不让其他幼儿拿走, 张宇想拿又那不到, 于是张宇只能向老师寻求帮助:“老师, 积木都被他拿走了”。

案例2:小班幼儿在晨间游戏时玩球, 李雨欣拿到了小球, 戴雨辰拿到了大球, 于是李雨欣就直接去抢戴雨辰的大球把小球扔在地上, 戴雨辰直接找到老师告状:“老师, 李雨欣抢了我的球”。

以上案例是幼儿在面对他人侵犯行为时做出的反应, 由于幼儿自身及年龄特点的差异, 做出的反应也有所不同。 小班幼儿面对他人损害自己利益的行为直接做出反应的相对较少, 大多是向教师寻求帮助, 即使有一定的反应, 也因为自身弱小的特点, 早早放弃;而中班幼儿有意行为开始发展, 社会认知能力也得到发展, 对他人侵犯行为有一定的反应, 也因人而异。

2.2 帮助他人的 “告状”行为

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 社会性的发展, 社会认知能力的提高, 幼儿越来越喜欢与人交往, 慢慢关注他人, 理解他人的情感和需要。[2]当幼儿见到他人被欺负时, 有同情的心理, 想要制止这种行为, 所以寻求教师的帮助, 向教师告状。

案例3:小班在下午副餐休息间隙, 陈佳和王思迪吃好后就相互追着跑, 陈佳追到王思迪后压在王思迪身上, 使王思迪不能动弹, 表情难受。 其他在旁边的幼儿纷纷向老师求助:“老师, 你看陈佳把王思迪压在地上”。

从该案例中可以看出小班幼儿对社会规则、行为规则有最初步的认识, 能做出最简单直接的道德判断, 再加上幼儿自身的情感体验, 当看到王思迪被陈佳压住不能动弹, 自己又无法制止时, 会寻求老师的帮助。

2.3 遵照规则的 “告状”行为

在幼儿园, 教师是权威他人, 幼儿会对教师所说的一些规则进行遵守和维护, 其中有对班级常规的维护, 有对错误行为的维护。 幼儿对这些规则是刻板的, 觉得不能被更改, 一旦他们发现有违反规则的行为, 便会有心制止从而到向教师告状。

案例4:中班在吃午饭的时候, 老师要求幼儿将吃完的骨头放到面前的盘子中, 周希蒂吃完后直接将骨头扔在地上, 闵宇飞就大声告诉教师:“老师, 周希蒂把骨头扔在地上。 ”

案例中的闵宇飞是按照教师所提出的规则来维护的, 对于教师说过的话极尽地遵守和维护, 有规则意识, 闵宇飞就是在维护规则, 老师说不能就是不能。 老师对这类行为的告状要有回应, 有这类行为的幼儿可以让他们帮助维护规则是一个不错的方法, 但也同样不能太过。

3幼儿“告状”行为的应对策略

3.1 教师的应对策略

3.1.1 倾听幼儿, 分辨幼儿 “告状”的类型

在幼儿向教师告状时, 教师要认真倾听, 作为幼儿心目中的权威他人, 要关注幼儿, 从幼儿叙述中知道幼儿告状的类型, 这样才可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帮助幼儿处理问题, 使幼儿得到欣慰。 当然有时也不能根据一个幼儿的一面之词, 要全面了解事实, 可以多找几位幼儿了解事实, 找到方法解决问题。

3.1.2 开展相关活动, 让幼儿讨论、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

幼儿的“告状”行为是不容小觑的, 教师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移情训练、价值观澄清等方法, 开展如讲故事, 情景表演, 谈话等活动, 帮助幼儿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社会性能力等。

3.2 家长的应对策略

许多家庭将幼儿视为全部, 什么事都帮助幼儿做好, 所以, 幼儿在独自解决问题能力方面能力不强, 而向教师告状。 家长也不能一味的宠溺幼儿, 一味的听幼儿, 跟着幼儿走, 要帮助他们培养独立解决问题能力, 同时也帮助幼儿提高交往能力, 做到家长与教师观点保持统一, 更好地做到家园共育。 家长能做到的还不止这些, 在生活中给予幼儿点点滴滴的引导:

(1) 要让幼儿体验与同伴友好相处的快乐, 可以有耐心积极的帮助别人, 也同样乐意接受别人的帮助。

(2) 对幼儿真实的告状, 要认真对待, 及时正确处理, 不让幼儿感到迷茫、沮丧。 当然对于幼儿无故欺负他人, 要批评教育, 不能迁就。

(3) 给幼儿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 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淡化告状意识。

4结语

各种类型的“告状”行为有的是幼儿在性格方面的原因, 但无论是什么原因, 教师都要耐心地倾听幼儿, 分辨出多种类型的“告状”行为, 做到及时做出回应, 还要通过不同的活动, 帮助幼儿提高交往能力, 培养幼儿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 教师要与家长紧密沟通, 家园共育, 帮助幼儿更好的发展。

摘要:“告状”行为在幼儿园这个阶段处于高潮阶段, “告状”行为对幼儿自身的发展在社会性、性格形成等方面有重要影响, 本文分析了幼儿“告状”行为的类型, 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幼儿,“告状”,分析,对策

参考文献

[1] 王春燕.对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J].山东教育, 2002, (7) :23.

[2] 赵连娣.对幼儿告状行为的心理探究[J].陕西教育, 2004, (8) :15.

上一篇:新时期做好石油企业维稳工作的理性思考下一篇:媒体应“挑剌”促使市政设施精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