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调解员先进材料

2022-08-23

第一篇:人民调解员先进材料

先进人民调解员事迹材料

XX,XX,现年XX岁,中共党员,高碑店市兴华路街道办事处凌云社区党支部XX、调委会XX。从事人民调解工作6年来,她成功调处各类矛盾纠纷XX余件,调解成功率达XX%以上,化解可能“民转刑”案件XX余起,在调解工中作做到了“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办事处”,上为政府分忧,下为百姓解难,将大量矛盾化解在基层,维护了社区的稳定。

以情动人,以法育人,调解架起连心桥。社区工作复杂琐碎,往往是“上边千条线,下边一根针”,很多矛盾纠纷都落到社区干部身上。作为社区居委会党支部书记兼人民调委员会主任的XX同志,以她的真心和宽容,以她耐心细致的调解工作,架起了党与居民心灵相通的连心桥,筑起了维护社区稳定的第一道防线。XXX同志始终不忘自己的职责,不管哪里有纠纷,不管何时发生纠纷,只要她知道了,她都会尽心尽责地及时化解。像芝麻大的小纠纷,XXX从来没有烦过,相反,她把调解当成一件乐事.在她的500余册调解记录档案中,记载调解的小纠纷就占绝大部分。因为人民调解工作和维护稳定工作成绩突出,刘建英同志所在的凌云社区居委会几乎年年被评为先进居委会,刘建英同志也多次得到了上级的表彰和肯定,XX年被评为省社区建设先进工作者,XX年、XX年被评为保定市社区建设先进工作者。

把和睦送给别人,把幸福送给别人,以人心换人心,以党 1

心换民心。XX同志多年如一日地在基层调解战线上默默耕耘,热爱人民调解工作,热心人民调解事业,能够正确处理名利与地位,做人与做事的关系,时刻牢记“两个务必”,始终保持清正廉洁,始终以人民满意为标准,踏实工作,勤勉干事,以自己的真诚之心,赢得了居民们的爱戴,被居民亲切地称为“调解大使”。居民们有了不顺心的话都愿意给她说,把与其他居民的纠纷向她讲,哪家有什么困难也同她谈。由于她时刻以一名共产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热心人民调解工作,今年“七一”被高碑店市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XX同志在人民调解员的岗位上履职尽责,情系人民调解工作,把人民调解作为事业来追求,在平凡工作中为社区稳定与和谐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2012年1月1日

第二篇:先进人民调解员事迹材料

我叫连印成,男,现年51岁,中共党员,前大磨乡司法所所长,调解委员会主任。,我在工作中关注民生、维护群众利益,以强烈的工作责任感和社会使命感,投入人民调解工作中,化解各种社会矛盾纠纷,营造了和谐社会环境。从事人民调解工作4年来,我成功调处各类矛盾纠纷200余件,调解成功率达95%以上,化解可能“民转刑”案件20余起,在调解工中作做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上为政府分忧,下为百姓解难,将大量矛盾化解在基层,维护了社区的稳定。尤其是2011年我在工作中坚持把维护社区稳定,化解矛盾纠纷,推动农村和谐建设,保障群众合法权益作为衡量我在基层调解工作重要标准,推动了乡村和谐建设步伐,为前大磨乡的社会稳定和构进和谐乡村做出了积极贡献,受到群众敬重和爱戴。

摸清实情建机制 找准思路破难题

前大磨乡面积28平方公里,下辖29个行政村,人口30156人,近年来,我针对上访人员复杂、民间纠纷矛盾多的特性和所带来的压力,秉承“凡事都要有章可循”的原则,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和办法,增进人民调解工作互通、互融、共抓、共管工作模式,提升了街道社区化解矛盾纠纷的能力和水平。20009年,为适应城镇基础司法所建设的需要,经过乡党委、政府和我多次向 1 上级争跑,争取建设资金10万多元建立了前大磨乡人民调解庭和综治维稳中心,同时,各各村在我的指导下也相续建立了人民调解组织、治保组织、联防组织,实行“矛盾联调、治安联防、问题联治、平安联创”的四联机制以及“矛盾纠纷、治安问题、不稳定因素不间断滚动排查的”三排查机制,同时联合人民调解委员会共同解决影响社会稳定和社会治安的突出问题,在人民调解工作中做到了“四化”:一是调解工作制度化。制定各项调解工作制度,并按制度操作,做到有章可循。二是法律法规通俗化。为使一些调解常用法律法规通俗易懂,人民调解委员会制作张贴了示意图,达到了一目了然的法律宣传效果。三是调解程序规范化。人民调解委员会按照调解程序制作了调解程序流程图,使当事人按照调解程序主张权利,调解程序规范化。四是回访制度经常化。为确保调解工作得到较好的执行,人民调解委员会实行了调解回访制度,对调解成功的纠纷在十五日内进行回访,做到了调解工作有始有终,受到了群众的称赞和好评。维稳中心建成后实现了良好运作,在维护社区稳定和化解居民矛盾纠纷中发挥了显著作用,中心启动两年来,共组织专项例会34次,形势分析报告会4次,排查安全及治安隐患16起,化解各类矛盾96起,使前大磨乡司法工作走上正规化轨道。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领导的支持和同志们的帮助,也离不开我对人民调解工作正执着的追求。

2 随着人民调解委员会和综治维稳中心的成立,在我的带领和指导下,前大磨乡逐步健全了调委会检查监督制度、定期向县司法局汇报工作制度、重点疑难纠纷集体讨论制度以及处理纠纷回访制度等一系列工作制度,不断提高了人民调解工作的质量和效率,进一步规范了人民调解工作,完善了人民调解组织。

情法并使,促使各类矛盾化解

乡镇的工作复杂琐碎,往往是“上边千条线,下边一根针”,很多矛盾纠纷都落到乡干部干部身上。作为司法所长兼人民调委员会主任,我坚持做到以真心和宽容,以耐心和细致进行调解工作,架起了党与群众心灵相通的桥粱,筑起了维护社区稳定的第一道防线。我始终不忘自己的职责,不管哪里有纠纷,不管何时发生纠纷,只要我知道了,都会尽心尽责地及时化解。像芝麻大的小纠纷,我也从来没有烦过,相反,我把调解当成一件乐事。,在农村,许多矛盾纠纷往往是由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引发的,如果调处不及时,就会酿成大的矛盾纠纷,甚至走向激化,因此老百姓的事无小事。在我的200余份调解记录档案中,记载调解的小纠纷就占绝大部分。因为人民调解工作和维护稳定工作成绩突出,我多次受到乡党委政府和上级领导的表扬

勤奋敬业默默耕耘,维护稳定促和谐

我在基层调解战线上默默耕耘,热爱人民调解工作,热心人民调解事业,能够正确处理名利与地位,做人与做事的关系,时 3 刻牢记“两个务必”,始终保持清正廉洁,始终以人民满意为标准,踏实工作,勤勉干事,以自己的真诚之心,赢得了广大群众的爱戴,被群众亲切地称为“调解大使”。群众有了不顺心的话都愿意给我说,把与其他居民的纠纷向我讲,哪家有什么困难也同我谈。由于我时刻以一名共产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热心人民调解工作,我们乡镇多次被评为“优秀人民调解员”。

我在人民调解员的岗位上履职尽责,情系人民调解工作,把人民调解作为事业来追求,在平凡工作中为社会稳定与和谐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2011年12月3日

第三篇: 优秀人民调解员先进事迹材料

李爱社,今年46岁,自1995年从部队转业至今一直在西宁市司法局社会矛盾调处中心工作,十五年来,他与人民调解工作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以其火热的心,强烈的工作责任感和社会使命感,尽心尽力化解各种社会矛盾纠纷,为农民工追讨血汗钱,宣讲法律知识,人民调解知识,培养基层人民调解员,参与群体性上访案件和重大疑难矛盾的调处工作,为西宁市的社会稳定和构进和谐西宁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 人民调解知识和法律知识是人民调解员的利器 从部队转业到西宁市司法局从事社会矛盾调处工作,李爱社同志面对的是一个全新的工作领域,从未系统学习过法律知识的他深感工作起来十分吃力,李爱社同志清醒地意识到:要想干好这份工作,成为一名合格的基层人民调节员,就必须用法律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明确了思路后,李爱社同志开始边学边干,但当面对一些较复杂的纠纷和案子时,他还是感到有些力不从心。为此,李爱社同志于1996年参加了法律专业成人自学考试,经过长达12年的不懈努力和拼搏,终于获得了法律专业本科文凭,通过了国家司法考试,12年来,李爱社同志为系统学习法律专业知识,人民调解知识经常起早贪黑,点灯熬夜。准确地说,12年来,李爱社同志为系统学习法律专业知识和人民调解知识,几乎放弃了节假日和日常休息时间。功夫不负有心人,自从李爱社同志开始自学法律专业成人自学考试以来,他由一名人民调解的门外汉逐渐成为这方面的行家里手,成为人民调解战线上一名精通人民调解知识和法律知识的人民调解员。 从1997年至今,边学边干的李爱社同志时常深入街道、社区、乡镇、厂矿企业和农村进行人民调知识和法律知识宣讲活动,期间,共深入基层进行法律知识宣讲活动达100余场次。所宣讲内容包括宪法、行政法、婚姻法、继承法、土地法、土地承包法等民事、刑事法律知识。人民调解案例等调解知识由于李爱社同志在法律宣讲活动中能结合群众的身边事,调解的案例,讲解生动而深入浅出,其在基层所进行的法律知识人民调解知识宣讲活动深受群众的欢迎,基层群众的法律知识得到了普遍提高。

二、急群众所急才能临危不惧 由于李爱社同志能够刻苦学习人民调解知识和法律专业知识,西宁市司法局自1998年开通148法律服务热线至今,由他本人接听热线、接待上门咨询的群众已多达1000余人(次),面对打电话和上门咨询的群众,李爱社总能耐心解答他们的疑惑,使他们满意而归。对有些必须上门进行调解纠纷,李爱社同志总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赶到当事人面前为他们进行调解,数年来,李爱社同志已记不清他为群众上门调解纠纷多少次了。对李爱社同志来说,下基层进行人民调解知识和法律知识宣讲、上门为群众做调解工作早已是他日常工作的一部分,与此同进,他还肩负着对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员进行业务培训的职责,因此,每当社区农村等基层单位碰到一些难于调解的疑难纠纷时,总会给李爱社同志打电话,希望他能出面调解,每接到这种电话,李爱社同志总会放下手头的工作,在最短的时间内赶到事发现场。 xx年8月的一天下午,乐家湾镇司法助理员打电话说:该镇某村上百名村民因承包纠纷正在围攻该村村办企业砖瓦厂和村委会,随时可能了生群众械斗。接到电话后,李爱社同志立即打的赶往事发现场。当时现场形势十分严峻,村民们用拖拉机堵住道路,不允许任何车辆通行,许多村民还手持棍棒铁锨,一场械斗一触即发。面对此情景,李爱社同志先是想办法稳定村民们的情绪,在此过程中,李爱社同志一度被村民们团团围住,村民们把不满的目光投向了他,但李爱社同志没被这种场面吓住,依然苦口婆心地向村民们讲法律、讲政策、讲利害关系。一个多小时后,村民们的情绪终于稳定了下来,开始选举村民代表,表示愿意接受调解处理,在李爱社同志的主持下,经过两天的调解,承包商向村民们补偿了占地费用,一场尖锐的矛盾、一场可能发生的械斗被平息了。

第四篇:人民调解员先进事迹材料[推荐]

提高素质调解纠纷维护稳定

——记优秀调解员xx

xx,男,现年42岁,中共党员,现担任xxx,负责维护全乡治安稳定和矛盾纠纷调解工作。

自2005年任司法所所长以来,他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发现矛盾立即着手解决,事前临控了解情况,事后跟踪回访结果,发现一起,处理一起,做到事结案了,全年共直接调解大小矛盾纠纷30余起,指导村调委会调解130余起,为维护xx乡的稳定和谐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认真学习法律,提高自身素养

在工作中,xx同志认真学习《人民调解工作程序》、《合同法》、《婚姻法》以及人民调解的一系列法律法规,通过不断学习积累,调解技巧有了较大提升,逐渐成为一个能够熟练化解各种矛盾的行家里手。2012年5月,xx了解到我三阳村群众刘某在一次同他人争执过程中被打伤后,刘打算回家后召集人手进行报复。得知这一情况,他主动上门给刘某做工作,分析利害关系,并主动提出调解,劝其通过正规途径解决纠纷,通过xx耐心细致的工作,刘某终于放弃了采取极端手段解决问题的念头,在乡调委会的协调下获得了赔偿,合法权益得到了维护,避免了一场刑事案件的发生。

二、建立排查队伍,完善调解网络

在xx乡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委员会和xx乡人民调解委员会精

心组织下,每月定期召开调解委员会会议,分析治安形势,总结纠纷案件。平时村人民调解委员会主任每月不定期走访村民了解情况,深入了解群众生产生活情况,及时向调解委员会主任xx反映,通过层层调解网络,确保了对村里大事小情能够及时掌握,各类矛盾纠纷能在第一时间发现并采取处理措施。

三、严格工作程序,健全调解制度

为使调解工作能顺利开展,圆满结束,结果能得到较好执行,xx同志在上级司法局的指导下,制定了严格的工作程序和调解制度,坚决杜绝关系调解、人情调解。在调解开始前下足功夫,深入了解矛盾的产生原因,调解过程中同当事人积极沟通,宣传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和谐理念,力求结果使双方满意,调解结束后一个月内及时回访结果执行情况,做到调解有始有终。一年内没有发生一起民转刑案件。

四、关心群众生活,解决实际困难

基层问题错综复杂,群众矛盾千变万化,仅靠调解解决不了所有问题,在调解工作中,xx同志始终把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作为自己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012年3月,三阳街喻家老人在儿子去世后,独自一人把孙子好不容易拉扯成人,在孙子结婚后,本以为自己老年有了依靠,但祸不单行,在两个曾孙还没到上学的年龄,孙子就遇到意外去世,留下孙媳妇和两个小孩,孙媳妇不堪生活的重负,决定抛弃老人和未成年的两个小孩另嫁他人,由此引发的赡养纠纷。xx所长了解到喻老爹的孙媳妇离家后一直音信全无,一方面支持喻老

爹依法通过诉讼的途径维护自己的权利,另一方面在第一时间找到民政办主任,向他将老人家的情况如实进行沟通,并在民政办当场填好办理低保的表格,保障喻老爹一家人的基本生活。考虑到还有两个小孩的生活支出,随后xx同志又联系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负责人员,了解本乡内的就业信息,在多个单位大力协助下,最后将喻老爹安排在乡敬老院看守大门,以增加他们一家人的生活收入。

第五篇:街道人民调解员先进事迹材料

**,是一位退休老人,同时也是**街道综治中心的一位专职调解员。成为专职调解员的6年时间里,**消解纠纷551件,凡是经老刘之手的纠纷事件,没有一个回头上诉,调解成功率达100%,是名副其实的“金牌调解”。

当专职调解员,**是全市第一人。尚未上任,三个子女苦口劝说,调解是件苦差事,做不尽的琐事、难事和麻烦事,“年纪大了,您老就别再掺和这些事了”。但是从1981年开始便在司法部门干调解的**,却在XX年退休后的第二天,就接受返聘。

在**街道,有本地人口6.9万人,外来务工人员7万余人,调解工作往往“上边千条线,下边一根针”,很多矛盾纠纷都落到基层。**不遗余力地发挥所能,努力让“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

6年来,**骑着自行车,几乎跑遍了辖区的每个角落。哪里有纠纷,哪里有案情,哪里需要法律咨询,他的身影就会出现在哪里。**说:“看着大家皱着眉头来,带着微笑走,心情总是特别舒坦。”

干了一辈子调解工作的**,为何乐意再当民间“和事佬”?走进“老刘调解室”,从他记得满满当当的6本工作手记中,或许可以发现答案。这些工作手记里,记的是家长里短的麻烦事,记的是街坊邻居的纠纷事,没有强者弱者的标记,有的只是“明法重情”,有的只是**的“为民情怀”——

一天清晨,龙湾滨海大道,一声巨响划破了清晨的宁静。驾驶无牌摩托车的重庆务工者黄某,与汽车相撞身受重伤,经抢救后诊断,可能会成为植物人。一家老小哭着嚷着,找到了**。**心生怜悯,然而依照法律,黄某在车祸中得负一定责任。花了两天时间,**慢慢安抚黄某家属情绪,详细解说法律,终让他们接受了事实。随后,**开始替这一家子一笔笔算赔偿费,伤残补偿金、精神抚慰金„„经**调解,黄某家人依法拿到52万元赔偿金。

**街道综治工作中心专职副主任王晓林算了一笔账:“老刘每年都要调处大量的劳资纠纷、工伤纠纷等,6年下来,为调解对象争取的赔偿金至少有3000多万元。”

有外来务工者得了职业病,想得到企业医疗补助却求助无门,最后走进了“老刘调解室”。老刘对照法律条款,一按计算器,算出了最高的补助金后,又磨破嘴皮、耐心说服企业给予赔偿。企业老板指着脊梁骂他“胳膊肘往外拐”,**听到了,只是一笑而过。

几年前,一工厂3名务工者因矽肺病去世,其他57位务工者也纷纷查出患有矽肺病,由此引发的纠纷一旦扩大升级,将成为影响稳定的重大隐患。放弃“五一”休假,**马不停蹄忙开了,一方面替工人向企业索赔,一方面劝工人去做医疗鉴定。在老刘的努力下,这些矽肺患者,领到了少至2万元多至10万元的赔偿金,一场冲突也随之化解。随后的半年,在**的参与下,龙湾区共调解了因职业病引发的纠纷共110起,共赔偿伤残补助金、医疗补助金等270多万元。

**有一个习惯,每回调解,他都会把要点、诀窍写进卷宗。日积月累,400多份20万字的卷宗,浓缩“调解艺术”,成了综治中心的“宝贝”。

**司法所所长黄建锋,喊了**多年的“师傅”。他替师傅总结出四字秘诀:“公心”与“攻心”。

在刚上任的时候,**就遇到一件棘手的经济纠纷。纠纷两头,一边是某村村干部,一边是阀门厂的股东。这场纠纷从市中院一直打到最高人民法院,7场官司,依然没有了结。事情到了**手上,自然有人来说情,一些熟人也会有意无意间来打声招呼。“法律面前没得商量,谁来说情都一样。”**坚定地拿公正当“挡箭牌”。最终,在“铁天平”上,**给当事人双方连续开了5天会,把这场纠纷悄然化解。一时间,“一张嘴能顶7场官司”的佳话在当地传开。“法律就像钢针,任何人不可逾越,情就像手中的线,调解员需用它们缝缝连连,化解矛盾。”**比喻说,干调解,就得会“攻心”。

正是因为会“攻心”,那些犹如“死结”的难案,到了**手里,也终会松动打开。

今年春节前,龙湾某村的两大宗族,因为一座牌坊僵持不下。此事涉及几百人,一旦处理不慎,将酿成群体性事件。试过种种办法,双方都不愿妥协。最后,**想出了一出“攻心计”。最后一次调解中,**与调解双方打起了持久战,“达不成一致意见,今天的调解就不结束,大家都别休息。”这一天,**不吃中晚饭,时刻陪着双方,连饿两顿,苦口婆心相劝。看着这位六旬老人的认真劲,双方代表深受感动,最终达成了和解。春节过后,村里的老人协会敲锣打鼓,把锦旗送到了**街道综治中心。锦旗上上书八大大字:“和谐使者、调解能手”。这是群众对**最高的褒奖。

这几年,**被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授予“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被市、区多次授予“法制宣传先进个人”、“人民调解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对于这些评价和荣誉,**笑笑说:“既然是职业人民调解员,就要有职业精神,任何时候都要把基层平安放在心上。”一句话,道出了这位67岁老人最赤诚的情怀„„

上一篇:人社局五年工作总结下一篇:人生三大目标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