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链接

2022-09-12

《科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关注小学生对周围与生俱来的探究兴趣和需要, 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 提倡科学课程贴近小学生的生活。”为了让学生积极参到教学活动中来, 我从多方面尝试让教学活动与学生生活链接, 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一、教学情境与学生生活链接, 让学生亲近课堂

在具体的科学教学中, 我经常有意识的模拟生活情境来导入新课, 走近课堂, 方法也是多样的, 可以是运用直观语言, 或者实物演示, 更多的是多媒体教学, 让学生主动参与, 不断引导学生体验生活、认识生活、描绘生活、创造生活, 在轻松愉悦的场景中, 交流思想, 表达感情, 学习新知识, 掌握新方法。在学习《翩翩雌与雄》一课时, 为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 主动探究的积极性, 在孩子们原来的知识 (鸡蛋由蛋壳、蛋清、蛋黄组成) 和原有的问题 (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的基础上设计了一个感恩教育的环节引入新课。课前一天我布置了作业, 让每一个孩子早上从家里出发时在上衣口袋里放一个鸡蛋, 直到下午我上科学课, 看谁的鸡蛋保管得最好。

在这一天里, 我不断地观察孩子们的表象, 孩子们可真“热闹”, 为了保护好口袋里的鸡蛋, 他们采取各种保护措施:用手捂、小心走路、不打闹、不跑、不跳等, 很多孩子表现出盼望上科学课“解放”口袋里鸡蛋的迫切心情……。下午上科学课时, 鸡蛋保管得完好无损的孩子高高举起他们手中的鸡蛋, 欢天喜地, 积极踊跃地说出自己保护鸡蛋的过程:在上学的路上用手将鸡蛋捂住, 下课也不像以前那样打闹, 课间操和体育课都是小心翼翼的, 女孩子们说今天这一天真正体验了什么叫“淑女”, 男孩子们也说真正体验了一次什么叫“绅士”。而把鸡蛋弄破碎的孩子也谈了弄碎的过程, 并说出整个身上都是难闻鸡蛋气味, 表现出没能力保管好的无赖。在成功与喜悦的分享过程中, 孩子们谈到生活中他们看到母鸡在孵小鸡时保护鸡蛋的过程, 如果有人去拿鸡蛋, 母鸡就会用它坚硬的嘴去啄他, 当小鸡孵出来后母鸡教小鸡寻找食物, 当风雨来来临或者小鸡累了时, 母鸡会伸开它毛绒绒的翅膀为它的孩子们遮挡, 这就是母爱!当孩子们说到母爱时, 自然而然谈到了自己的母亲, 当自己还在母亲肚子里面时得到了母亲的保护, 出生以后对自己更是呵护有佳, 感悟母亲的伟大和无私, 进而谈到了我们如何尊重母亲, 孝敬母亲......

有了这样的情境引入, 孩子们自然而然走近课堂, 亲近课堂, 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所以, 有目的的教学引入, 能多为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二、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链接, 让学生喜欢课堂

我常常是把学生喜欢的生活方式与教学内容有意地链接, 丰富课堂结构, 让学生在玩中学, 在学中玩, 通过“开放”、“创新”等方法改变教学内容, 让教学内容科学合理, 紧贴学生的生活, 将课堂教学融入真实的生活中, 用生活的理念构建科学教学的大课堂。

1. 开放教学内容。

科学课要求, 教师是用教材来教, 而不是教教材, 所以要根据生活实际来改变课堂教学内容, 充分使用好教材。比如, 让学生“研究一种常见动物的特性”这一内容时, 可以针对不同的学生, 不同的喜好, 对他们进行开放式地开设探究内容, 如有的孩子容易找到蚂蚁就以蚂蚁为探究对象, 有的孩子家里养了鸽子就以鸽子为探究对象, 有的孩子家里养了金鱼就以金鱼为探究对象, 有的孩子家里养了兔子就以兔子为探究对象等等, 不要局限一种动物来要求孩子们探究, 在生活中能找到什么动物就探究什么动物, 只要有兴趣, 只要目的一样, 只要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一样, 所达的效果也是一样的。再让每一个小组的同学将自己探究的结果向全班同学汇报、交流、分享, 这样, 每一个同学都有了不同动物的感性认识:不同的动物有不同的特性, 有不同的生活方式, 有不同的生活环境。随着探究内容的多种性, 探究方法的多样性, 开阔了孩子们的视野, 让孩子们喜欢课堂, 并用科学的眼光去窥视科学学习的宽阔时空, 了解人文世界的博大情怀。

2. 创新教学内容。

为了培养孩子们学科学的兴趣, 拓宽孩子们的视野, 可以创新性开展教学内容, 比如学习《根与茎的奥秘》这课, 学生通过解剖植物的茎, 在放大镜的帮助下, 观察到植物茎里面有两根管子, 学生很是高兴, 但怎样才能让学生更有兴趣认识植物茎?于是, 课堂上我借助多媒体让学生欣赏生活中多种多样的花, 学生被一株株鲜艳夺目的不同种类的花深深吸引了, 无不惊叹大自然的能工巧匠!趁着兴致, 我出示一朵白色的玫瑰花:“孩子们, 刚才你们看到的都是一朵花一种颜色, 你们想过如果一朵花有两种颜色吗?我这里有一朵白色的玫瑰花, 你们能将它变成两种颜色吗?”孩子们纷纷摇头, 表示这是不可能的, 我也有意顺着孩子们说:“嗯, 要想变成两种颜色好像是不可能, 不过, 我想试一试, 看行不行。”孩子们听说要试一试, 一下来了兴趣, 伸长了脖子看我的演示, 我边操作边讲解:用两个烧杯分别装上红色和蓝色的颜料水, 用解剖刀把玫瑰花的茎沿纵向从中间解剖开, 分别放入两个烧杯中;然后我将两个烧杯放在黑板的上方让孩子们观察。第二天早上, 一个孩子欢天喜地、气喘吁吁地跑到我办公室:“老师, 昨天那朵白色的玫瑰花开始变颜色了!”我也很高兴地跟随孩子们来到教室。通过这个创新性实验不仅让孩子们记住了茎有两根管子, 而且激发起孩子们动手探究的欲望。

摘要:我通过教学情境、内容与学生生活的链接尝试着教师“教”科学和学生“学”科学的探究, 让学生亲近课堂、喜欢课堂, 从而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领悟学习科学的价值和意义, 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学,生活,链接

参考文献

[1] 《科学3-6课程标准》.

[2] 陶行知.《陶行知教育文集》.

上一篇:新课程标准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应该如何改革下一篇:中小电商企业客户服务质量提升研究——以苏州电子商务R公司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