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动态过程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2022-11-17

随着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大众创业战略的实施, 社会各界的创新建议已成为当今时代高校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综合型人才的使命和要求。高校培养综合性人才最具代表性的专业就是工商管理专业, 工商管理是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必需的才能。国外很早就重视工商管理专业的发展, 我国在这方面早前不够重视, 现在还处在发展阶段, 亟待高校的探索和完善。

一、当前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局限性

(一) 创新认识偏差

我国的高校开设工商管理课程, 也是认识到经济发展过程中工商管理人才的重要性以及我国在这方面人才的不足。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比较偏向于理论课程, 对于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和认识不足, 反之, 国外大学以及非常重视创新创业型人才的教育。我国的创新型人才基本还是进入社会后通过工作锻炼和自身摸索走出来的。而国外的工商管理人才不仅在理论上非常丰富, 在创新应用上面也是非常有实践经验, 这对企业和社会的再自主创新非常有利。

(二) 创新创业教育处于劣势

我国高校当前的创新创业教育依然是在学校内的理论传授和外部现成知识的索取, 也会进行适当的学生创业实践活动。学生实践后基本能做到对企业和岗位工作比较熟悉, 但是由于实践时间比较短, 一般只有短短几个月或者一个学期, 很多学校注重学生实践的过程, 并不注重学生实践结果, 导致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效果不好, 也不能对学生的创业教育提升提供多大帮助。

(三) 跨境能力建设不足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必须要让学生走出校门, 在跨境前提下培养创新创业能力。虽然各大高校都在与企业建立校企合作模式, 但是很多企业并不能满足高校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的培训要求, 大多时候还是在实训领域和岗位上, 尚未形成校企社会三位一体的局面。

(四) 缺乏实践经验

在课程设计上, 我国大多数高校注重联系课本对学生进行理论教导, 甚至是传统的老师在课堂上解读课本, 学生在课后背诵老师画出的关键知识点。这让学生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也将重心偏向于课本理论上, 忽视实践能力。我国大多数高校的企业管理专业教师更注重课堂教学, 而他们自己的创新经验和实践经验则更为突出。创业能力严重不足, 无法准确满足企业的实际需要。

(五) 创新创业意识不强

当前高校依然是非常看重整体专业学科的系统构建, 没有针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特色课程。看重学生创新思维培养, 不注重学生独立自主的创新精神。因此, 经过创业培训的学生不能创造企业在市场需求中所需要的研究成果。

二、基于动态过程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一) 资源流动的概念及其在企业行政人员培训中的应用

资源流动是指在人类社会活动中, 不同地区或行业之间的资源进行合理有效转移。资源流动不单单是物资的空间转移, 也是文化、观念、信息等内涵精神的转移, 它是资源在空间和形式上流动的动态过程。

企业管理人才的培养也可以看作是一个动态的人力资源流动过程。它的动态流动过程可以看作是在水平流和垂直流相互结合下的转移过程。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动态持续的过程, 主要在学校理论培训过程中要结合当前国内外最新最有效的工商管理理论, 以及在校企合作培养工商管理人才实践创新的跨境合作过程中要注重培养效果。推动企业管理人才在不同地理环境下从学校向企业的飞跃, 而且实现了企业管理人才角色由学生转变为职业认同的过程。

(二) 基于动态过程的工商管理人员培训模式的具体要求

基于动态过程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是在横向与纵向耦合下形成的具有创新创业能力和跨境能力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新模式。该模式的具体要求如下:

1、必须要注重学生培养的效果, 以学生为主。工商管理主要不是为了管理人, 而是规范集体成员的行为以达到集体利益最大化的效果, 学生进入社会企业管理岗位上也一定要注重管理是为了企业更好的发展的目的, 而不是企业不同级别的分化和个人利益的获得。企业对于管理人员的培训也要强调被管理者的重要性, 无论是在纵向还是横向的培训中, 学生都是主角。学生自己必须要养成积极探索知识, 创新创业能力的提高是人才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只有挖掘人的切身需求, 了解奋斗的目标和方向, 才能激励创业人才的创新意识, 推动企业发展。

2、坚持综合性优先、专业性突出的培训标准。目前, 高校传统的企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比较单一, 往往对实践创新和研究创新不够重视, 导致了高校创新创业能力和全面人才的跨境能力的缺乏。学生在他们的岗位上, 发现和改进了企业管理、经营和体制中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有利于企业管理和发展的建议。

3、坚持建立健全反馈机制, 完善企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企业管理人才无疑是企业的宝贵资源, 能够为企业发展提供良好建议和想法, 但是没有任何一个人才的管理模式在一成不变的前提下长久发展。如何了解管理人才的管理有效性, 不能够等企业倒闭或者有重大损失才体现出来, 必须要针对性地建立企业管理反馈机制以提醒警示管理人才。高校可以根据企业岗位的实际需要, 重新调整课程设置, 制定更多的知识, 更有利于学校学生的快速教学。

三、结论

探索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模式对管理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任何管理人才的培养过程都不是一成不变的, 必须紧跟社会市场的变化。及时更新理论, 及时了解社会发展方向, 了解社会需求, 依据校企联动实效培养合格的工商管理人才。

摘要:当前高校将培养综合创新及创业人才作为学校的基本责任, 本文分析当前高校企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局限性, 探索了一种基于动态过程的新型企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分析了新模式的主要内容和要求, 以期培养综合型人才。高校创新创业能力和跨界能力, 以及将其输送到企业的能力。

关键词:动态过程,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 金玮, 梁敏.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过程研究[J].黑龙江对外经贸, 2015 (11) :147-148.

[2] 姚正海.关于工商管理类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03) :83-86.

[3] 苗雨君, 陈红梅, 齐秀辉.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 2013 (34) :71-72.

[4] 黄嘉涛, 张德鹏, 韩小花.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体系[J].科技与管理, 2011 (05) :102-105.

上一篇:CQT在CDMA网络优化分析中的应用下一篇:外语教学中双关语的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