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音乐公开课心得体会

2023-03-10

受到生活、学习、人和物的启发,我们会得到一些心得体会,将这些心得体会记录下来,能让我们获得更多新的思想。如何写出吸引人的心得体会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听音乐公开课心得体会》,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一篇:听音乐公开课心得体会

听张俊芳老师听数学公开课心得体会

听数学公开课心得体会

西南舁小学

翟智慧

2013年11月19日,区教研室组织小学数学学科团队在西南舁乡北舁八一小学举行了一次听数学公开课活动,我们西南舁小学的数学老师有幸参加了这次公开课活动的现场。观摩了来自大阳泉小学张俊芳老师和八一小学赵丽君老师的两节课,聆听了教研室闫主任、联校冯校长、联校孔老师等几位经验丰富老师的精彩点评。这次活动使我深刻地感受到了现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生活化、艺术化,借助这个平台和大家交流我参加活动后的一些感受和想法。

一、听课后的收获:

首先是张俊芳老师的课她讲的是《分数的初步认识》,听完张老师的这节课感觉只有两个字“精彩”。我们知道分数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掌握整数知识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从整数到分数是数概念的一次扩展,无论在意义上,读写方法上都有很大的差异。学生第一次碰到会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创设了一些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情景。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研究。通过直观感知、动手操作。折一折、涂一涂、说一说认识1/2,再拓展认识几分之一。知道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取其中的一份就是用几分之一来表示。张老师十分强调用准确的数学语言表示分数的意义,做到了教学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充分体现课堂教学的扎实性。我从以下几点谈下我的收获吧:

(一)、张老师抓住了学生知识的生长点进行教学。 分数对于学生来说是全新的,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有一定的困难。如何将这一全新的知识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知识,找准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是重要的,它是促使学生从“实际发展水平”向“潜在发展水平”的桥梁。教学时,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注重从学生的这一数学现实出发,从学生熟悉的“一半”入手,“两个人只有一个月饼怎么办?”“一半”怎么表示,在交流中认识分数产生的必要性,自然地引入分数。

(二)、张老师注重创新意识地培养。 这一环节主要体现在:认识1/2后,教师提问你还想认识几分之一吗?让学生自由发挥,通过折一折、涂一涂等动手实践活动,创造出不同的分数,学生的思维被打开,学生在动手中创造出不同的分数,帮学生顺利完成了二分之一到N分之一的扩充,让学生有效地经历了分数概念形成的过程。

(三)、张老师设计的“精品”习题,以少胜多。

在本节课中,有三个习题的设计,老师是特别的用心。第一个是学习了1/2后,老师出示了几个图形,让学生说说哪些图形的涂色部分可以用1/2表示?通过这一小题,强化了“平均分”;第二个是学生用折一折、涂一涂的方法表示出自己喜欢的分数之后,老师说:“一个图形用分数表示简单吗?简单的问题中蕴含着大学问。”然后出示了三个图形,让学生思考“为什么阴影部分都用1/4表示?”讨论交流中学生明确“只要是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一份就是1/4”;第三个是学习了分数的各部分名称后,老师出示一个考眼力的练习题,先看图估一估,再填上合适的分数,这道题不仅再次巩固了学生对几分之一的理解,也培养了学生观察比较的能力。

总之张老师的这节课无论是从教材的挖掘到课堂的设计,还是从课堂上的语言组织到积极有效地评价,都让我受益匪浅,我将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大胆尝试,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教材,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很好地应用教材,才能使自身的教学水平提高,才能最终提高教学质量。

其次是赵丽君老师的课她讲的是《数学广角》,赵老师年轻好学、敢于大胆创新,但是在引导学生研究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使客人喝上茶的教学环节上,教学重点不够突出,学生讨论的时间不够充分,展示学生设计的不同方案时,教师在方法的引导上也做得不够,有些学生对于同一时间内可以同时完成几件事理解不透。对于老师画流程图的意义和方法教师讲解得也不是很清楚。

我觉得这一节课通过简单最优化的问题向学生渗透了优化思想,让学生体会运筹思想在实际解决问题中的作用,来感受数学的魅力。首先运用教材,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设计了先为客人沏茶再为客人吃烙饼的生活情境。当画面上呈现妈妈让小花帮着给王阿姨沏茶这一数学信息时,应不要急于解决如何让王阿姨尽快喝上茶,而是应让学生想想平时是怎么做的?来激活学生已有经验,让学生处于主动思考积极动脑的最佳状态,有效地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要通过一个个具体事例让学生观察、操作、讨论和交流等活动,使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中体会数学的方法及应用价值,学会优化思想。

二、反思的两个问题 (1)、你在预设中为生成留有空间了吗?你是否有效的利用了生成?

在听课中也不难发现,有些老师的引导,换一种形式间接的把答案告诉学生了,这种做法一方面学生没有了探索的欲望,没有给学生释放能力的空间,另一方面也是不够信任学生的表现。

在一次听评课研讨中,教研室闫主任说过,学生也是一种资源,在课堂上更要善于发现学生出错的这一资源,把错误公开,才能不让错误继续,才能突破教学的难点。捕捉课堂的生成点,激发课堂争论,是不是也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一种有效途径?

2、小组合作的力量是不是受到了怀疑?

我们都知道,小组合作的优点,简单说就是“1+1>2”,合作学习使学生有了主动参与学习的机会,合作小组为每一个学生创造了一个彼此交流、各展所长、互相帮助、互相弥补、共同学习的环境氛围。我们曾经把小组合作学习当成了上课的“法宝”,但是随着我们不断得探索,发现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很多的问题,很多小组合作都是停留在小组讨论式的合作学习,而且较大部分停留在形式上。体现在两个方面:(1) “为了合作而合作”——形式上的合作。(2)形式上有“合作”,而实际上没“合作”。于是,在数学课堂上,出现了老师对小组合作方式是“避而远之”,在这次竞赛课上,学生真正的投入到小组合作学习的课例可能并不多,让学生真正享受到合作学习的乐趣,是不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三)、听优秀老师的点评,让我领略到了优秀数学老师的魅力,为我指明了方向。 每次听完课后,我们都会说说自己课后的感受,听了张老师、赵老师的自我剖析、其他优秀老师的分析点评,让我很是钦佩老师们深厚的数学素养,他们对教材精准把握,能站在一定的高度深入浅出地分析教学,让我见识到了数学专家身上独有的魅力。最后闫主任说:“假如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学生,学生学习的愿望会不会因为我们老师真正的欣赏而更加强烈和主动呢?”理念决定态度,目标决定行动。

从老师们的交流中,我找到了自己存在的问题。(1)教学资源的开发与使用上,教材作为最好的教材,我用了,但是用好了吗?(2)好的问题有思维的指向和思维的空间,但是课堂上好的问题一般是老师提出的,如何培养学生提出并发现问题?通过这次的学习,我学到了很多很多,我觉得,讲台就是我的舞台,这个舞台不一定多么豪华,台下也不一定有观众和掌声,只要有孩子们,有我不断地耕耘,那么这个舞台就一定是最绚丽的!

第二篇:听音乐优质课心得体会

惠民县胡集镇中心小学胡美菊

3.14日,我有幸参加了县举办小学音乐优质课评选活动,并随堂听了一节课,通过参加本次活动收获很大,现做简要总结:

一、听了一实贾佳老师的课很受启发。

她的课新颖、紧凑、形式多但不空洞,是实实在在的一节课,里面有句句教唱也有随录音学唱,每个环节设计的丰富而有针对性,充分体现了教师扎实的基本功,通过她的课也让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

二、自己的课。

我上的是《大海》一课,这一课的成功之处在于开课二分钟之后让学生欣赏到了优美的小提琴曲,在导课、学歌环节处理的非常得当;不足的地方是时间把握不够好,环节不够紧凑。今后需要继续努力的地方:掌握扎实的基本功、在课堂教学上多下功夫。

根据自己初步的体会,我觉得自己应该从以上几个方面努力,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很感谢学校给我这次听课学习的机会,让我有信心为我校的音乐教育事业做出应尽的责任与义务。

胡集镇中心小学

2013.3

第三篇:听公开课感想

物理听课心得体会

昨天,我们物理组集体去宁埠中学听两位老教师的公开课,分别是宋老师的凸透镜成像和张老师的光的折射。听完他们的课并听了最后的总结报告,感觉老教师对课堂的驾驭能力、讲课时的灵活程度以及把握知识点的细腻程度,无疑是我们刚踏入教坛不久的新教师努力拼搏的目标。

宋老师的凸透镜成像能够结合教参,深入钻研教材,将一些教参上未涉及的内容巧妙地删去。而且利用一节课的时间将实验探究及规律总结一并讲完,这对于我们新教师则需要两课时。所以课堂上精炼的语言叙述是我们难以企及的。再者,学生实验时秩序井然,并在规定的时间里将数据填完,这种驾驭课堂的能力也是我们需要学习的。

张老师讲的光的折射。之前,我已经讲完本节课的内容。回过头去回忆一下,感觉自己离张老师的能力水平差一大截。他讲课能够用各种实验方法将折射规律一一总结,并结合折射规律讲解日常生活中的折射现象,其中很多细节是我们讲课时未能做到的。用实验探究物理规律然后再说明问题也是我们以后需要改进的地方。一节课不仅讲完全部内容,并让学生明白生活中为什么会出现各种折射现象,而且练习力度很大,使我们为之钦佩。

总之,通过昨天的学习,使我深深地被那种课堂氛围和老教师的形象所感染,我感觉自己身上需要填补的东西太多太多。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也会逐渐查缺补漏,灵活运用各种教学策略,使课堂更充实,使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更深刻。

第四篇:听公开课〈桥〉有感

辛老师的这整堂课的构思非常的完整、巧妙。课堂处理得基本上无可挑剔,亮点多多,显示出教师对教材、课堂与学生的良好把握。

一渲染情境,以情促情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堂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语文教学应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辛老师的课堂上,始终不忘带动学生的情感,非常注重渲染情境,以情促情。

比如正式导课之前,辛老师就播放了一段关于山洪灾害的录象,这真实可怕的山洪镜头马上把学生,甚至听课的老师都拉入了这种氛围中。同时辛老师让学生在滋生情感之后给他们充分表达的机会,谈谈自己的感受,非常巧妙的利用课前几分钟时间,营造了一种与课文相吻合的紧张气氛,奠定了学生学习的情感基调。再如辛老师在后来教学中,两次运用音乐渲染,这音乐选的也十分巧妙,不是普通的背景音乐,一是山洪爆发时的声音,二是温柔凄婉的配乐,适时出示,恰当运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情绪,烘托氛围,让学生很快进入音乐中的情境,读有味,说有情。

二对话文本,以情育情

本堂课的又一大亮点,就是在整个过程中,我们都能感受到辛老师把阅读教学看成了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以读为本,于读中感悟,读中入情,引领学生走进文本。

比如在交流描写洪水的句子这个环节中,辛老师请学生划出句子后指名交流后谈对洪水的感受,学生说是“凶猛的,危急人民生命安全的„„”接下来辛老师就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接触这些文字,在练读中体会洪水的凶猛,并通过个别展示读,开火车读,齐读等方式交流读,学生在各种形式的读中一次又一次的接触文本。这时我想学生对这洪水的认识以不仅是开始时那段录象所带来的,而是他们自己在与文本的次次对话中所带来的体验,文字的情感,作者的情感,在朗读中滋育了学生的情感,让他们读的入情。同时教师又利用自己的情感,投入的导读,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在师生配合读中,再次激发学生情感,让学生读得声情并茂。

三抓词品句,读中升情 本堂课还是一堂充满语文味的课堂,是扎扎实实的语文课堂。教师抓词品句,做得十分到位。在这里,还要讲的是辛老师提问设计也很有效,利用几个大的问题去统领整堂课的教学。然后又把解决这些大问题的途径,回归到阅读,落实到具体的句子,词语的品读中去。比如辛老师抓住“老汉是个怎样的人?”这一大问题,让学生划出句子,读读说说。并抓句几个重点的句子,以及其中重点的词语,引领学生深入的思考,品味。如抓住“冲推揪”等词体会老汉的办事果断,到他的大公无私,舍己为人„„学生的感悟在这详尽的品读中,层层递进。同时辛老师还把品词与“写写练练”相结合,比如抓“揪”字让学生写一写,为揪字做注释,让学生感受到语文文字的魅力,感受文字背后藏着的意韵,使他们的情感自然得到升华。

听了辛老师的课,我想到了很多,在准备公开课的时候,总是会花很多的时间在课件的制作上,其实是很不值得的,也不需要。课件是为了更好的教学。而对于文章的一个本分可以扎实、吃透,那才是语文课应该做的事情。合适的容量,语言的训练,学习方法、写作指导,这在高年级的教学中非常重要。教师究竟要怎么样的引导?如何有效?让我们的课堂丰富,同时又教会学生。我想,今后的课堂教学上,我会努力积极思考!

第五篇:听《我的战友邱少云》公开课有感

一(3)班欧新林

10月30日,我听了周晖老师执教的《我的战友邱少云》。这篇课文记叙了邱少云从隐蔽潜伏到在烈火中壮烈牺牲的经过,赞颂了邱少云为了战友的安全,为了战斗的胜利,自觉严格遵守纪律而英勇献身的伟大精神和钢铁般的坚强意志。

课文的重点是邱少云在烈火烧身的巨大痛苦中坚持隐蔽而纹丝不动,直到牺牲的情景。周老师安排的第二课时正是抓住了这个重点内容,引导学生通过作者当时的心情来理解邱少云的危险处境和所忍受的巨大痛苦,从而去体会领悟他的伟大。一堂课听下来,周老师有效地把握住了教材的重点,从火势的蔓延,战友的急切、矛盾心理到邱少云烈火焚身时纹丝不动的样子,通过朗读、师生互动交流及说话写话等都得到了较好的解决。

这堂课给我印象最深的地方是这么几个:

1、重视情境渲染

周老师比较重视课堂情境的渲染,通过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亲眼看到邱少云烈火焚烧的情景,那逼真的神态、动作似乎把学生带入了那个血与火的年代,为理解课文创造了很好的情感基础。课堂上围绕“纹丝不动”进行教学,深刻挖掘“纹丝不动”背后的感动及复杂的感情。课间,周老师富有激情的教学语言,始终饱含着对英雄的崇敬之情,并潜移默化地感染着学生,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之中进入情境,仿佛身

临其境,目睹了那一幕幕感人的情景,对邱少云这位英雄的敬佩之情也油然而生。

2、在朗读中升华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重视文本的价值取向及情感熏陶作用,而语文教师本身就是一种极其重要的课程资源,二者完美结合,常令课堂激情燃烧。周老师的课运用多种手段营造情感高潮,尤其是朗读。在文中又多次让学生品读感情色彩浓厚的句子,在朗读的过程中体会火烧的危急,心情的矛盾,牺牲自我的伟大精神。朗读的方法也很多,有齐读,自由读,指名读,小组读等方式,深入指导够。如“我的心绷得紧紧的……”这一段描写作者复杂的心理变化,周老师很好地指导学生充分逐句读出紧张、担心、痛苦等心情,分散教学难点。让学生在读中深入地挖掘语言文字,反复品析重点词句,从而在读中感悟,以读促情,以读促理解,深入体会人物的崇高精神。

3、重视人物心理推敲

由于时代背景的差异,学生容易将课文内容的理解浮于表面,没有发自内心的感受到邱少云精神的伟大,那么除了朗读与情境的渲染,怎样才又使学生的理解到位呢?这里,周老师很注重人物心理的推敲,当讲到出现火烧险情时,让学生通过想象如果自己就在现场,内心会是怎样的焦急,然后逐层深入,体会战友的急切,讨论救与不救会带来的不同后果,眼见亲爱的战友被活活烧死时的无奈和悲痛,在两个“只要”的假设及更多“只要”的想象下,救命是很容易的

事,却为了顾全大局而纹丝不动忍受半个多小时烈火焚烧的壮烈的对比中,邱少云的伟大精神就在学生的心中逐渐清晰起来。

谈谈其他的一点小看法:

对于自救、他救还可以再进行想象,说说自救和他救的方法还些什么?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补充资料加深认识。如有资料表明,当时邱少云潜伏地边上就有一条小水沟,救命是易如反掌的,可他最终还是选择如“千斤巨石”一般一动也不动地忍受半个多小时的火烧,直至牺牲。拿出一些历史记载的资料,更可以让学生信服。

上一篇:退役军人信息采集表格下一篇:体育科组第二学期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