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如何在互联网环境下创新工作

2022-09-10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历来是中国高等院校的一项重点工作, 大学生思想和心理的复杂性、不稳定性, 决定了开展此项工作的艰巨性与重要意义。同时, 2 1世纪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 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 互联网开始普及, 并引起了人们的热切关注, 大学生作为我国网民的主要组成部分, 在网络上获得积极进步、健康向上的有益信息的同时, 也会受到一些反动迷信、肮脏污秽的不良信息的影响。网络时代下的高校辅导员必须充分认识网络时代下辅导员工作的机遇和挑战, 认真研究网络时代下辅导员工作的的特点和规律, 积极探索网络时代下高校辅导员工作的新途径和新方法, 确保让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占领高校网络文化阵地, 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可靠的接班人。

1 互联网对高校大学生产生的影响

1.1 互联网上的多元化价值取向容易引起大学生思想上的混乱

当代大学生正处在世纪转换、社会转型、体制转轨和观念转变的多变时代, 国际人才大竞争、世界经济大开放、科学技术大发展以及多元文化大汇合成为这个时代的主要特征, 这些时代特征无不通过互联网对当代大学生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1]。

1.2 互联网信息传播的快捷性使得大学生思想变化难以预测

现在大学生已经进入“85后”“90后”, 其思想变化总体呈现出多元化、多样化趋势,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在大学生中的普及, 在扩大知识面和交往面的同时, 产生了“网友”和“网虫”等虚拟联合体, 这些虚拟的社团和群体对大学生的思想变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2]。

1.3 少数大学生沉溺于虚拟的网络世界之中不能自拔, 容易导致人格异常和心理障碍

互联网上信息真伪难辨、鱼龙混杂并且散乱零碎, 长期较色错位, 性别置换、谎报年龄, 造成个体综合、抽象和思维能力降低, 从而导致人的欲望、行为方式、交际方式和情感表露相应的发生变化, 最终导致人格的变异[3]。

2 互联网时代高校政治辅导员面临的挑战

2.1 互联网对高校政治辅导员教育理念的挑战

互联网技术突破了时空、地域的限制, 课堂空间延伸到了网络所能覆盖的任何场所, 学生的学习形式也不再拘泥于传统的说教式, 高校政治辅导员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的优越性, 同网络上传播的不良信息, 尤其是西方一些反华势力的“文化渗透”作斗争, 保卫好我们的红色接班人。

2.2 互联网对高校辅导员传统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权威性提出了挑战

大学生的电脑技术和上网水平往往比辅导员要高, 基于这种情况, 有些大学生通过网络早已得到的信息辅导员反而还未听说过, 甚至有些辅导员面对学生的提问不知如何回答, 这一因素导致了大学生注意力从以往“教师权威”向网络转移。

2.3 互联网对高校政治辅导员工作能力提出了挑战

现在各高校政治辅导员存在“重使用, 轻培养”的现象, 导致有的辅导员素质不能完全适应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的形势。同时客观方面, 有的高校在网络硬件建设方面也相对滞后, 甚至有的辅导员办公室没有配备电脑, 还有英语水平的高低, 网络技术的熟练程度等都对辅导员工作能力提出了严峻的挑战[4]。

3 互联网时代高校政治辅导员工作方法创新

3.1 创新工作理念

在互联网时代, 人才不仅是具有某种专门知识、技能、能力的专家, 而是掌握一定人文科学知识, 有较强的人文素养、团结协作精神、高尚的道德情操、较强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承受挫折的健康心理等综合性人才。现代教育观和人才观已由重知识向重素质和能力转移。因此, 辅导员必须更新教育观念, 树立新的人才观, 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 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服务理念。随着高等教育改革, 学生自费上学、双向选择, 学校和学生的关系发生了从管理者与服从者的关系向服务者与消费者关系的转化。辅导员作为学生的直接教育管理者, 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服务理念, 要把促进大学生发展看成学校发展之本, 要满足学生的合理意见、正当需求, 对自己工作中的疏漏不断完善, 从而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良好的服务[5]。

3.2 创新工作方法

辅导员要重视和充分运用网络阵地, 使思想政治工作提高时效性, 扩大覆盖面, 增强影响力。网络信息资源虽然丰富, 但网上也有许多反动、迷信、黄色内容, 对大学生生理、心理思想产生负面影响。辅导员要正视挑战, 要全面、正确认识网络特征, 积极探索运用多种方法和艺术多角度多侧面开展网络思想政治工作。

(1) 充分认识、主动面对思想政治工作新形势。辅导员必须先在思想上重视网络对学生现实行为的影响力, 积极应对, 密切关注研究信息网络发展的新动向, 学习、掌握、运用网络化知识, 适应网络环境。我们的党建工作、思想政治工作、组织工作、宣传工作、群众工作都应适应信息网络化的特点, 否则是很难做好的。其次, 以人为本, 努力探索思想政治工作新方法。作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校园相对比较封闭, 可以通过校园网过滤不良信息, 弘扬时代主旋律, 引导学生学习党的基本理论、路线、方针、政策, 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加强民族优秀的熏陶, 增强抵制腐朽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能力。

(2) 充分发挥网络的感染力, 做到网络学习化, 学习网络化, 高校辅导员不仅要利用校园网站, 个人博客大力宣传校园文化, 而且结合教学实际, 把课堂知识融会与网络中, 不但要使学生感受到网络的乐趣, 重要的是要使学生在获得乐趣的同时感受到辅导员的人格魅力和获得所需要的知识。把课堂上难以完成的教学课题延伸到网络上, 使学生学中有乐, 乐中有学, 做到网络和生活的有机结合。

(3) 介入学生最热衷的地方, 如聊天室、BBS等, 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 从而加强工作的针对性。关注学生点击率高的网站, 了解各种社会热点现象、文化思潮, 并对这些信息可能引起学生的思想变化进行研究, 及时探求对策, 使思想政治工作富有预见性。

(4) 发挥网络载体的作用, 运用BBS论坛、E-mail、QQ (群) 、BLOG (博客) 等网络交流载体, 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 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引导。网络BBS具有公开性、群体性等特点, 辅导员要经常参与到交流与讨论中, 与学生建立稳定的、可信任的虚拟网络形象, 使自己在BBS具有更多的发言权, 这种形象的建立是长期的, 也是对辅导员品质、知识等人格魅力和综合能力的挑战。辅导员利用E-mail可以与学生进行深入的、长期的交流, 深入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QQ及QQ群可以便捷的、高效的交流思想, 即可点对点又可以点对面的互动交流, 为学生所喜欢, 也拉近了辅导员和同学的距离。BLOG (博客) 作为一种新的交流媒介, 辅导员要用心经营, 使更多的学生了解辅导员, 理解辅导员的工作, 辅导员可以利用自己的博客潜移默化的教育引导学生。通过与学生在网上的对话交流, 在潜移默化中把正确的观点思想灌输给学生, 确保网络正确的舆论导向, 对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法制教育, 加强对网络的监控和管理, 使学生弄清虚拟空间和现实空间的区别, 塑造健康的网络道德意识、法制意识、政治意识、自律意识。

网络时代, 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方法也随着网络的变革逐渐地发生着变化, 新时期的高校辅导员必须顺应历史潮流, 敢于面对, 才不失为解决上述问题的根本办法, 最后必须指出, 方法的改进来自观念的更新, 作为高校的辅导员只有真正做到与时俱乐进, 重视互联网, 融入互联网, 才能更好地服务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其应用的深入, 给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网络时代下的高校辅导员必须能够认清网络给工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创新工作方法, 努力成为一名既懂思想政治教育艺术又掌握网络技术的新型辅导员。

关键词:互联网,辅导员,思想政治,创新

参考文献

[1] 魏燕, 施小明.网络时代下高校辅导员的应对策略新探[J].中国科技信息, 2005 (22) .

[2] 肖帆.论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变化及其特点研究[J].西华大学学报, 2005 (12) .

[3] 李望舒.网络人格的异常心理与矫正评析[J].中医药学刊, 2004 (10) .

[4] 冯军.网络时代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方法研究[J].希望月报, 2007 (9) .

[5] 刘文辉.网络时代高校政治辅导员工作的思考[J].教书育人, 2002 (2) .

上一篇:光伏发电工程造价管理探讨下一篇:对舟山海岛地域性民宿设计的文化创新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