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患者的心理护理研究进展

2022-11-10

据报道[1],2010年我国糖尿病患者人数约为9240万 ,占总人口的9.7%。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糖尿病的患病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

糖尿病(diabetes)是一种慢性终身性疾病,是由于机体功能障碍导致胰岛功能减退而诱发的一系列代谢紊乱综合症[2]。 目前 , 国内外尚缺乏根治糖尿病的方法,如果长期血糖控制不良,可引起眼、心、血管、肾、神经等器官损害或衰竭等多种并发症,导致残疾或过早死亡。 然而,全面有效的控制血糖,并非单纯用药可以达到。 患者的情绪往往会对病情的发生和发展产生直接影响。 因此,心理护理在糖尿病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是取得良好治疗效果的必要条件之一。

1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心理状态

糖尿病的长期性、 复杂性以及并发症的多样性常使患者承受着较大的心理和精神压力。 近年来,医护人员越来越重视糖尿病患者的心理健康问题,并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

1.1怀疑和恐惧

首次被确诊为糖尿病的患者,往往表现为震惊和怀疑,无法接受自己患病的事实。 高彩红[3]对104例糖尿病患者进行心理分析, 其中90%的患者拒绝承认自己是糖尿病,80%的患者感到恐惧,害怕影响工作和家庭生活。

1.2焦虑和抑郁

焦虑和抑郁是糖尿病患者最常见的心理症状。 贾芸等[4]对198例门诊病人的一般资料 、疾病资料 、焦虑抑郁水平等方面作了调查,结果发现,198例患者中抑郁症患病率25.8%,焦虑症患病率14.1%,同时患有焦虑抑郁症者占8.1%。 武跃明等[5]的调查结果显示,126例糖尿病患者中焦虑症占35%;抑郁症占28.6%。 有些患者具有主观感觉异常,常感到自己浑身不适,胸闷、心烦气躁、出现错觉等。

1.3依赖心理

由于受长期病痛的折磨,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明显下降,容易对家属和医护人员产生依赖,一味要求别人关心照顾。 有的患者认为,只要通过胰岛素或其他降糖药物治疗,血糖自然会得到控制,于是产生了药物依赖心理[6]。

2糖尿病患者心理健康问题的影响因素

近年来的调查和研究结果表明, 糖尿病患者的心理健康问题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2.1受教育程度

受教育程度是影响患者心理卫生质量的重要因素。 张艳丽等[7]调查发现,受教育程度高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心理卫生质量较高,小学以下学历的患者的心理卫生质量较低,患者焦虑、抑郁程度最高。

2.2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体现了个体与社会之间在精神和物质上的联系程度。 社会支持一般是指亲属、朋友、同事、工会等个人或组织所给予的精神和物质上的帮助和支援。 贾芸等[4]研究发现,缺乏家人关心的患者焦虑、抑郁水平明显升高。 所以,亲人的关心和支持有助于维持患者良好的情绪。 良好的社会关怀可以缓解社会压力, 有利于改善和提高患者心理卫生质量。

2.3病程及并发症

研究认为,病程短的患者,心理健康水平较低,例如,李玉华等[8]调查研究发现,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焦虑抑郁状况明显高于正常人。 然而,也有人报道[9],病程越长 ,患者焦虑 、抑郁共病的可能性越高。

糖尿病并发症也是影响患者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据统计[10],一些国家30%的慢性肾衰,40%~50%的失明,50%的心脑血管疾病,60%的截肢,是由糖尿病造成的。这些并发症直接或间接引起一系列的心理疾病,如焦虑、恐惧、失眠等,进而严重影响患者的心理健康。

2.4经济状况

经济状况明显影响糖尿病患者的心理健康。 对于需要长期服用药物控制血糖的完全自费患者来说, 每月支付的医药费用占收入的一半甚至更多, 经济负担沉重, 加重了患者的心理障碍。邹树芳等[11]调查结果表明,65.2%的糖尿病抑郁患者与经济状况有关。 贾芸[4]调查研究发现,不在职的病人焦虑、抑郁水平明显高于在职患者, 有医疗保险的患者心理健康状况较自费的患者好。

2.5其他因素

据报道,性别、年龄等也是影响糖尿病患者心理健康的因素。 Penckofer等[12]发现 ,2型糖尿病患者中女性易产生焦虑抑郁心理 。 另外,有研究认为[13],地域 、气候 、风俗习惯等的差异是影响我国南北方糖尿病患者心理健康水平的一个可能因素。

3糖尿病患者心理护理对策

乐观稳定的情绪有利于维持病人内环境的稳定, 增加机体的免疫力,保证药物治疗的效果,而焦虑的情绪会引起一些应激激素,如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及胰高血糖素的分泌, 从而拮抗胰岛素, 引起血糖升高。 因此,护理人员要充分了解患者的心理变化,根据不同的情绪,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3.1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良好的护患关系是进行有效心理干预的基础。 护士和患者是医院的两个群体,护士在调节护患关系过程中应积极、主动, 切不可与患者产生对立情绪。 治疗过程中,护理人员要耐心倾听患者的诉说,对患者的痛苦表示理解,使患者的情绪得到渲泻。

3.2积极进行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在糖尿病患者心理护理过程中至关重要。 护理人员通过一对一宣教、发放宣传资料,多媒体等教育形式,详细介绍糖尿病基础知识,饮食、运动、药物、病情的自我监测,并发症的预防等,强化患者对糖尿病知识的了解,可使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3.3加强社会支持

良好的社会支持可以有效的减轻患者心理压力, 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家庭为患者的“人生护航舰”,糖尿病患者治疗离不开家属的参与。 程恩荷认为[14],如果病人处于悲观 、失望阶段 ,配偶应尽力帮助他渡过难关;病人如果对生活失去了信心,子女的宽慰非常重要;朋友的安慰和理解,可消除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 因此护理人员要帮助患者学会一定的沟通技巧,处理好与家人、 朋友的关系。 鼓励患者多参加集体活动,如实表达自己的需求, 获得社会的支持。

4结语

心理障碍在糖尿病患者中并不少见, 焦虑、 抑郁等负性情绪,影响着患者的病情控制。 因此,对糖尿病患者进行有效的心理护理是综合治疗不可缺少的。 目前关于如何提高糖尿病患者心理健康水平的科研性研究较少, 有待于糖尿病专科护理人员的进一步探讨。 今后,糖尿病心理护理方面的研究应重点体现糖尿病患者心理障碍的预防以及相关治疗措施, 如社会支持系统的建立、专科护理人员能力的提高等,从而有效预防糖尿病患者心理障碍的发生,改善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摘要: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病情的复杂性、长期性、以及并发症的多样性常使患者承受着较大的心理负担,导致抑郁、焦虑等一系列心理问题,损害了其心理健康。因此,良好的心理护理,改善糖尿病人的生活质量,已成为医学和护理学的研究热点。该研究从典型临床心理特征、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以及相应的护理措施等方面,将近年来糖尿病患者心理护理研究进展进行整理综述,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作了展望。

关键词:糖尿病,心理护理,研究进展

上一篇:促进公路运输经济发展的探讨下一篇:“多梯次”新井踏勘管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