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交际中语码转换的模因论视角

2022-09-10

1 模因的概念

1976年, 牛津大学动物学家Richard Dawkins在其著作The selfish Gene (《自私的基因》) 中首次提出文化传递的单位——模因 (meme) 。meme源自希腊语, 是基于基因 (gene) 一词仿造而来, 意为“被模仿的东西”。我们将其译成“模因”, 是有意让人们联想它是一些模仿现象, 是与基因相似的现象。基因是通过遗传而繁衍的, 但模因却通过模仿而传播, 是文化的基本单位。作为文化传播单位, 模因的表现形式繁多, 像“音乐曲调、思想观念、谚语、房屋建筑样式、宗教”等。任何一个信息, 只要它能够通过“模仿”而被“复制”, 就可称为模因。

在模因论中, 模因往往被描述为“病毒”, 它可以感染或者传染到人的大脑中。而人脑一旦被感染, 它们就会寄生在头脑中, 在往后的岁月里, 人又会将这种“病毒”传播给其他人或者他的下一代。这种病毒会改变被传染者的行为, 并同时也引起他们着力去宣扬这种行为模式。比如说, 对某种事物, 如时髦用语、创造发明、流行时尚等, 只要有谁带个头, 人们就会自觉不自觉地跟着模仿起来, 成为“人云亦云”、“人为我为”的模因现象。

2 语言模因与语码转换

根据美国语言学家Carol M.Scotton的定义, 语码转换指的是说话者在同一次对话或交谈中使用两种甚至更多的语言变体。语言既是文化传播的主要载体, 也是一种显著的文化现象, 模因论在语言研究中应该是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为模因靠复制、传播而生存, 语言是它的载体之一。模因有利于语言的发展, 而模因本身也靠语言得以复制和传播。从模因论的角度看, 语言作为模因揭示了话语流传和语言传播的规律。

3 语码转换的语言模因的复制和传播形式

3.1 教育和知识传授使模因得以复制和传播

教育和知识传播来自学校和社会。例如从学校和书本中学会的成语、隐喻, 在人们日常交往中得到反复的复制和传播, 这正是模因的表现;而人们学会了某些新词语或者经历了新词语所代表的事物之后, 这些词语在语用中也会形成模因。在我们当今社会, 随着英语课程的普遍开设和不断掀起的英文热, 很多的外语词汇也被普遍接受并成为习惯性的使用, 比如, 见面打招呼, 人们常用“hello”或“hi”来代替, “再见”的“Bye-bye”也被大众接受, 形成的模因在人们言谈交际中不断地复制和传播。这种现象在将英语作为外语的学习者尤为流行。

3.2 语言本身的运用促成模因的复制和传播

对语言现实顺应的语码转换指那些由于纯粹的语言因素引起的交际者对于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或语言变体的使用:这种语码转换是完全基于语言内部的原因而发生的。如果某个概念或交际只存在于其中一种语言之中, 那么两种语言相互接触, 就会出现语码转换或语言借用的现象, 因为其中的一种语言弥补了另外一种语言的空缺。比如SPA这个英语单词它是一种集香熏, 精油, 泡浴, 按摩及日常皮肤护理及花茶与音乐为一体的具有养生与美容效果的养颜方式, 传入国内, 由于之前没有与之对应的词汇, 在借用过程中我们就直接的引入SPA这个英文语码来表示。类似的语码还有sofa (沙发) , clone (克隆) , Sony (索尼) , Macdonald (麦当劳) 等。

语言模因在复制传播过程中会产生变异现象。AIDS这一词语在汉语用“艾滋病”来表达, 在人们在抵抗“艾滋病”的过程中将“艾滋病”与不同语境结合, 产生出新的组合, 如“艾滋病日”、“艾滋病患者”、“艾滋病村落”、“艾滋病热线”等模因复合体。

3.3 通过交际和交流而形成的语言模因

语言替换是试图将某些民族的语言加入到另外一些民族的日常用语的结果。随着整个民族间交往的密切以及社会语言之间的融合, 一些外来词语信息因借用合理而被人们广泛接受, 有的成为时尚的标记。比如在台湾很受欢迎的一档娱乐节目《康熙来了》, 主持人会经常用到语码转换而被大家竞相模仿, 如“那些记者不单用那个camara, 还用DV拍的, 有的还用walkietalkie...”。

另外, “散装英语”的情况也很常见:“Hi, 你好呀!This morning我们对你的case进行了discuss。我们发现, 这件事情不make sense。所以我们不得不遗憾地告诉你:与这件事相关的所有project都将被cancel掉。”《广州日报》 (2004/02/20, B14版) 。记者引述说这类“散装英语”的一位自称Lisa (丽莎) 的白领人士的话 (中国人给自己起个洋名也是当今社会在年轻人中间广为流行的模因现象) 。

综上所述, 语码转换是一种很正常的, 普遍存在但又十分复杂的社会语言学现象。所有的自然语言都有这样一个特点:同一种语言形式可以实现不同的交际目的, 而同一个交际目的也可以通过不同的语言形式来实现, 模因论对于当前语码转换的研究, 归根结底是对文化传播的研究, 因为模因本身就是复制和传播, 语言既是文化传播的主要载体, 也是一种显著的文化现象, 模因论在语言研究中大有用武之地, 它在语言的社会演化和语言交际中所起的作用更值得我们注意。

摘要:模因论是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新理论。它实际上指文化基因, 它靠模仿传播而生存, 语言是它的载体之一。文章从模因论三个维度分析了语码转换中语言模因的复制和传播形式及其在语言中的运用。模因论在语言的社会演化和语言交际中所起的作用值得我们注意。

关键词:模因,语码转换,语言模因的复制,语言模因的传播

参考文献

[1] Auer Petrer.A postscript:code-switching and social identity[J].Journal of Pragmatics, 2005 (37) :403~410

[2] Blackmore, S.The Meme Machine[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3] Dawkins, R.The Selfish Gene[M].New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6.

[4] 杜辉.语码转换与社会规则[J].外语研究, 2004 (1) :37~41.

[5] 于国栋.语码转换研究的顺应性模式[J].当代语言学, 2004 (1) :137~147.

[6] 何自然语言中的模因[J].语言科学, 2005 (11) :54~64.

[7] 陈琳霞, 何自然.语言模因现象探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6 (2) :108~116.

上一篇:物流企业的税收筹划问题浅析下一篇:对新课标初中数学合作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