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技术的发展

2022-08-10

第一篇:改革开放技术的发展

信息技术对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方向的影响

信阳市第一职业高中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信息化已成为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共同趋势。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重要举措。教育信息化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促进科技创新的内在要求。抓住世界信息技术革命的重大机遇,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选择。教育信息化发展,为职业教育发展带来新机遇,也带来新挑战。

一、教育信息化对职业教育的革命性影响

“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职业教育信息化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支撑,是教育信息化需要着重加强的薄弱环节。”在发展教育信息化,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进程中,我们必须深刻认识信息化对于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和科学发展带来的革命性影响和重要意义。

1、教育信息化是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基础力量。当今世界正处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现代信息技术正广泛而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推进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信息技术已成为国家发展战略至关重要的基础力量。职业教育作为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直接、与产业企业竞争力提高联系最紧密、对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贡献最显著的一类教育,只有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手段,才能适应产业和社会发展对职业教育的需求,才能实现科学发展。

2、教育信息化是改造职业教育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的必然选择。教育信息化为职业教育提供真实的、仿真的教学设施或教学环境,让学生通过“做中学”、“做中教”,真正把教、学、做统一起来,使学生在实践中运用专业知识、在岗位操作中提高专业技能、在生产过程中培养职业素养,提高实习实训的效果。这不仅有利于解决学生实习岗位紧缺和不足的问题,而且也有利于解决在真实环境中难以呈现的教学和生产问题。

3、 教育信息化是全面提高职业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手段。 教育信息化以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为基本特征。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多媒体、超文本、远程信息传递、虚拟现实等手段能够提供信息时代的基本教育环境,实现教育资源的跨时空传输,为师资力量薄弱的地区提供优质教学资源与课程,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消除“信息贫困”。在教育信息化环境下,任何人在任何时间都可以进行学习,为实现教育公平、推进教育均衡提供有力保证。同时,通过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深度和广泛应用,推动教育内容、方法、手段、观念的全面改革和创新,充分发挥人的学习与发展潜能,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4、 教育信息化是提升职业院校学生可持续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信息素养是技能型人才必需的基本素养,也是新时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职业教育担负着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任,其中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帮助学生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只有掌握了现代信息技术,学生就可以通过互联网查找网络上的各类学习资料,增强学生在网络环境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形成可持续学习与持续发展的能力。

二、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方向

通过加快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改革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支撑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同时,通过建立平台、开发资源、优化管理、完善机制,依托职业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与岗位、教材与技术等方面的深度结合,逐步建设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进构建我国终身学习体系,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在职业教育改革与创新中的重大意义。

1、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基本定位:“加快建设、有力支撑”

职业教育信息化是教育信息化需要着重加强的薄弱环节,长期以来,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存在理念落后、投入不足、利用不够的现象,严重制约了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与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十年规划》的出台,通过职业教育信息化,提高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二是在“五大行动”中突出了职业教育信息化的资源建设、能力提升、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相关行动计划,将“加快建设”落到实处。三是通过有力的、针对性强的措施,保障职业教育信息化“有力支撑”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建设目标的实现。

2、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核心:“转变观念、突出应用”

职业教育信息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内容不仅包括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开发,还突出了应用开展、技术研发、人才培养等多方面的内容。过去传统的教育信息化重在硬件投入,这种投入方式往往存在投入大、回报慢、回报期短的问题,浪费也较大。,围绕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教育教学改革以及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求,转变过于“重硬件,而轻软件、轻资源”建设的片面认识,确立以“应用驱动”来引导软件、硬件配置的指导思想,将教育信息化重点放在开发应用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和促进信息技术在人才培养过程的深度融入与结合上,确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建设原则,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与水平。从整体上看,教育信息化总体是一个起步早、投入多,有明显进展的领域,但是,职业教育信息化并未对教育改革与发展起到明显的作用,教育信息化的革命性影响也并未凸显出来,其中最为关键的原因是原有的职业教育信息化重视了硬件建设,但忽视了资源的开发,忽视了资源的共享与运用。

3、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根本宗旨:“学生中心、提高质量”

“以学生为中心”是“育人为本”方针在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中的集中体现。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中的硬件、软件、资源都是围绕职业教育教学质量与办学水平的提高而建设的。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应用信息技术成果,通过多种信息技术手段,改变课堂形式与教学方式,优化教育教学过程,改革师生之间沟通与互动模式,改革教学评价方式。职业教育信息化能提供支持学生、教师及员工自主学习与科学管理的数字化环境,颠覆传统职业教育的教育教学方式,改进职业教育培养手段与管理途径,践行“以学生为中心”的职业教育发展理念。尤其是在突破传统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限制,建设仿真实训基地等信息化实训教学设施,突破传统的工学结合与顶岗实习的现实困难,建设实习实训等关键业务领域的管理信息系统等方面,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本位是强化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根本宗旨。

当前,我国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平衡,学校之间建设和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是教育领域同样存在“数字鸿沟”的客观原因。这一现状决定了我国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现实战略必须根据我国不同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和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现有基础,充分统筹职业教育信息化的整体规划和顶层设计,分地区、有规划、有步骤地全面推进。各个地区可以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条件和承受能力,选择合适的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路径与方式,在特色发展中突出公平、突出效率,提高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总体水平,逐步缩小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数字鸿沟,建设人人可享有优质职业教育资源的信息化环境。

第二篇:湛江市教育局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统筹推进职业技术教育改革发展决定的实施意见(本站推荐)

湛江市教育局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 关于统筹推进职业技术教育改革发展决定的实施意见

为贯彻落实《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统筹推进职业技术教育改革发展的决定》(粤发„2011‟14号)和《广东省职业技术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加快我市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切实落实职业教育的战略地位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紧紧围绕我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总目标,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通过教育体制改革、机制创新和资源整合,探索集团化办学新路,进一步扩大中等职业学校办学规模,加强内涵建设,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着力打造粤西中等职业教育基地,为全面建设幸福湛江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二)发展目标。“十二五”期间,我市职业教育形成由政府主导,依靠企业,充分发挥行业作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办与民办共同发展的多元办学格局,办学规模大幅扩大,质量效益显著提高,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的结合更加紧密,学校布局结构和专业结构渐趋合理,区域职业教育协调发展,职业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重,灵活、开放、有序、规范的职业教育网络覆盖全市,充分满足群众多样化学习和终身学习

1需要。人力资源强市的地位更加突出,职业教育总体水平进入全省先进行列。

二、建立健全职业教育管理新体制

(一)建立并逐步完善分级管理、以市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市场引导的职业教育管理新体制,对全市职业教育实行统筹,制定职业教育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促进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组织、指导和协调部门及行业、企业和社会力量举办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积极探索集团化办学模式,整合和充分利用现有的各种职业教育资源。建立多渠道筹措职业教育经费的机制,统筹使用有关经费。

(二)各县(市、区)将职业教育发展纳入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研究制订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具体措施,加强对职业教育的统筹和管理,引导初中毕业生合理分流,促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每县(市、区)建设一所市级骨干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

三、深化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改革

(一)解放思想,促进民办职业教育的发展。民办职业学校享受与公办职业学校同等的基础设施建设费、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民办职业学校师生享有公办职业学校师生同等权利和义务。鼓励公办职业学校引入民办机制。

(二)积极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公民个人举办职业教育,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办学与管理,促进职业学校投资多元化、

办学自主化、管理民主化。鼓励和支持企业根据实际举办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加强对职工的教育和培训。鼓励企业与职业学校开展多种形式的联合办学,开展订单式培训。

(三)构建人才成长的立交桥。大力开展多种形式、多种层次的职业教育培训,形成职业教育培训网络。逐步扩大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进入高等院校学习比例,适度发展初中后五年高等职业教育。选择若干所中等职业学校开展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沟通的综合课程改革试验,适度扩大初中“2+1”分流教育面。积极组织未继续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参加职业培训,着力做好下岗职工、劳务输出人员、农村技术人员的培训。

四、努力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和效益

(一)抓好中等职业教育的布局调整。全市重点建设若干所在校生规模达1万人以上的龙头中等职业学校和在校生规模5000人以上的骨干中等职业学校,把省级、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作为发展重点,做大做强。打破部门、行业界限,采取“名校+新校”、“名校+民校”、“名校+弱校”等多种办学模式,有效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满足人们群众对优质职业教育资源的需求。

(二)职业教育改革必须着眼于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走内涵发展道路。中等职业学校要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注重文化基础、职业技能、身心健康的教育,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创新意识和团结协作精神,提高创业能力和适应职

业岗位变化能力,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以高素质的毕业生创名校。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提供优质教育资源,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积极开展以骨干专业课教师为重点的师资培训工作,重点培养200名专业带头人、100名“双师型”名师。加大教师技能培训力度,选派青年教师参加国家举办的技能培训。落实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有计划地安排专业课教师到企业锻炼半年至一年,参与科研开发和技术推广。改革专业课教师聘用制度,鼓励学校面向社会聘用专业技术人员、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担任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以重点专业建设和精品课建设为抓手,培养优秀教学团队,建立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适应职教基地创建的高质量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到2015年,力争使中等职业学校生师比达到国家标准,“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比例超过60%。

(四)深化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中等职业学校要以培养适应市场和社会需要的、有一定技能的操作型专门人才为目标,灵活调整专业设置,不断改革课程结构和内容。开发和编写反映先进实用技术和先进管理方法、与职业岗位联系紧密的课程和教材。把专业实践技能的指导和训练摆在突出位置,按照职业岗位标准开展专业技能教学。探索和建立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坚持培养与培训并举,建立以能力为中心的学生评价机制,探索实行学分制、弹性学制和多种学习方式,允许学生半工半读、工学交替,分阶段完成学业。

五、大力推进职业教育与劳动就业的紧密结合

(一)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农村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着力推进农科教结合,统筹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实行多样、灵活、开放的办学模式,把教育教学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技术推广结合起来。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开展农民工引导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根据市场和企业的需求安排培训内容。

(二)深化招生就业制度改革。积极探索和建立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实行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结合,开展各类短期培训、职业资格培训。面向市场寻找生源,中等职业学校要积极与企业和劳动力市场联系,建立就业网络,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机会。建立健全人才和劳动力市场,为毕业生自主择业创造条件和提供服务。

(三)坚持“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严格实行就业准人制度。各用人单位招工、聘用人员,应优先从专业对口的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中录用,不得录用未经培训的无证人员。建立投诉举报制度,加大对就业准人制度执行情况的监察力度。中等职业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帮助学生在毕业时获得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和技能等级证书。

(四)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中等职业学校结合毕业生就业和联合办学等,建立稳固的企业实习实训基地,吸引多方投资,结合校办企业建设校内实习实训基地。政府部门为湛江职业教育基地建设积极创造条件,将职业教育基地列为市重点建设项目,

重点优先安排职业教育用地。非营利性教育设施用地按行政划拨等方式提供土地使用权,减免基础设施建设各项规费。进入职业教育基地的中等职业学校老校区,可以依法对其进行处置,所处置的资金主要用于新校区建设。

六、加快建立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保障体系

(一)切实加强对职业教育的组织领导。根据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制定职业教育发展中长期规划和计划,并采取有效措施认真落实。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研究职业教育发展的重大问题,制定发展职业教育的优惠扶持政策,促进我市中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建立目标考核制度,把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相关指标列入各级各部门负责人任期目标和目标的考核范围。

(二)多渠道依法筹措职业教育经费,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十二五”期间,我市教育附加应优先用于中等职业教育。落实城市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低于30%,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资金保障。实施政府贴息贷款政策,加大对中等职业学校投入力度,把有限的资金用好,用有限的资金投入促进更大发展。鼓励企业和社会资本投入职业教育,在政府投入不足的情况下,融入社会资本,政府在政策上实施投资回报。

第三篇: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变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

题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发展变化 姓名:涂 洁

学号:2011202110152 学院:计算机学院

班级:2011级计算机应用4班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发展变化

内容摘要: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实现了党在历史上的伟大转折。从此,党和国家把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中来,开创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取得举世瞩目辉煌成就,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本文简单论述了1978年以后的30多年中国社会各方面的变化以及发生这些变化的原因,同时也列举了一些发展过程中随之出现的问题及解决这些问题的建议。

关键词:1978,改革开放,发展变化,综合国力,存在问题

30年弹指一挥,30年沧海桑田。30多年来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以改革实现开放,以开放实现改革,改革与开放形成了发展中的“双轮驱动”,成为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30多年来的改革开放使中国不仅摆脱了“一穷二白”的生活面貌,解决了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温饱问题,提前实现了小康社会,而且在经济、文化、科技、军事、国际地位等诸多方面取得了巨大发展进步,并成为一个在解决诸多全球问题时不可被忽略的且在当今世界大舞台上发挥着重要作用的世界大国。

一、从身边的生活变化看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变化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关于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的概括。之所以把“以人为本”放在第一位,顾名思义,它才应该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以人为本”就应该是以百姓为本,这符合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方针。长期以来,我们的党不断把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落实到百姓的生活起居当中,真正做到了为百姓谋福利、谋发展。在我的老家,当地政府就认真的贯彻了科学发展观的相关精神,现在科学发展观带来的变化可以从百姓生活变化中看出来,科学发展体现在百姓日常生活中的收入水平、教育文化、居住条件、交通通讯、生态环境等方方面面的变化历程中看出来,可以说老百姓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回顾过去,我感慨万千。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我的童年开始在安徽西北部的农村。

记得小时候每天晚上我们家里都是通过煤油灯或是蜡烛来照明,唯一的家用电器就是手电筒了,自行车是当时家里唯一的交通工具。当时的农村温饱问题已经不再问题了,家家户户每年上交完公粮后都能剩下一年的粮食。但是,当时的生产力欠发展。麦收季节时,每家每户所有能拿镰刀的人全员出动,争分夺秒的抢收成熟的小麦,生怕天有不如人愿;春季耕种时,有牛的人家靠牛耕地,没

- 234

全国1500多座煤矸石山,累计堆存30多亿吨,占地超过15万亩;全国74家重点钢铁企业,有18家建在直辖市或省会城市;34家建在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中国还是粗放式的生产方式,我们每增加1元的生产总值消耗的能源是世界平均的4倍,是日本的6倍。我国生产一吨钢耗水是国际先进水平的10~40倍,开采一吨原油耗水是国际先进水平的6~26倍, 生产一吨纸耗水是国际先进水平的3~10倍; 企业的高消耗、落后的生产方式,必然导致高污染。追求片面发展付出的代价是沉重的,为了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恶化的矛盾,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势在必行。

4 改革不全面。如户籍制度。户籍制度与市场经济完全相悖离、相冲突,成为“三农”问题的祸根,严重阻碍了中国城市化的发展。户籍的制度安排,使得城市可以无限度地榨取农村的财富、富裕地区可以无限度地掠夺贫困地区的人力资源,而无须负责。迁徙自由本是人的一项基本权利,在我国却得到了限制。诚然,实行户籍制度是出于我国特殊国情的考虑,是为了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实现更好的发展。然而,除了户籍制度,难道没有更好管理方式吗?就像是计划生育一样,日本没有实行计划生育,人口密度也远大于我国,日本的发展也很成功。发展不能以牺牲人民的利益为代价,发展是为了人民。在民主化水平逐渐提高的今天,户籍制度急需改革。

三十年的激荡改革,成绩斐然,暴露的问题也很多。想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的改革开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生意社.中国“十一五”经济总量超德日,综合国力大提升.中国电力网.2011-3-2 [2]记者集体采写.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东方网-文汇报.2008-12-20 [3]许翠玲.改革开放30年历史经验总结及反思.山东师范大学学士论文.2009-6-6 [4]胡星斗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成就与问题总结-兼论建立中国的改革开放学,迎接新改革开放时代[J] 《社会科学论坛》2008/11 [5]魏杰.30年中国对外开放战略的变革———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J].理论前沿,2008/10

第四篇:改革开放带来教育的发展(定稿)

改革开放带来教育的发展

小港这片土地曾经是我上中学的地方。那时的小港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农村小镇,在北仑区的众多小镇中算不上是最好的。房子有点破旧,街道很小,只有几家小店。在小港只有小学和中学,没有幼儿园。

中学毕业,我考入了宁波师范学校幼儿教育专业学习,毕业后,第一次听说了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幼儿园这个比较

前卫的名字,还听说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这块土地是东海之滨的一块热土,是将来东海之滨的一颗明珠。我当然很高兴很愿意为这片既是我的母校所在地,又是让人充满着无限憧憬的地方服务。

在1987年,正是宁波被列为沿海开放城市、计划单列城市的第三年,我和我们园的另外三位同事一起来到了开发区幼儿园工作。

我看到的是:小港,这个昔日的农村小镇已经开始了翻天覆地的大变化。原先长满杂草的海边滩涂地,被规划成了整齐的工厂区,盖起了整排崭新的标准厂房;原先建造零乱的农村矮房全部被拆除,规划了崭新的居民区,它因为沿用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底蕴的“蔚斗小学”的名称,取名叫“蔚斗新村”,在新村里盖起了整齐统一的数幢五层的商品房;零散地还盖有18层的姐妹搂、皇冠大厦。干净整洁而又宽阔的水泥马路代替了原先的小泥路;昔日的小港村民,他们从小平房搬进了单独的两层院落的小楼房,他们放下了锄头和渔网,走进了工厂、走进了机关,他们研究起了技术、他们搞起了管理,他们中也冒出了一些人才,为开发区的开发建设贡献自己的汗水和力量,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

经济的发展带动着教育的发展,富起来的居民他们对孩子的成长有了更高的要求,在这样的形势下,小学中学不断被扩建,同时也规划起了第一家幼儿园,也就是我们的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幼儿园。

那时盖起的第一家幼儿园占地面积只有近千平米 ,只能容纳小、中、大和小小班四个班级。第一天开学,我们幼儿园来了99位小朋友,这样的幼儿人数几乎就占满了我们幼儿园全部名额。

接着,随着入园幼儿人数的不断增加,我们的小园所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孩子们入园的需要了。于是,在还不到三年的时间里,我们马上又盖起了第二个园所。那个园所能容纳12个班级,在当时认为是比较超前的园所,在五年后,它又一次不能适应孩子入园的需要,于是在1997年,我们在小港的东区盖起了现在的具有五星级设施条件的第三个园所。在那个园所里,我们幼儿园被评上了省示范性幼儿园,宁波市五星级幼儿园,开辟了浙江省幼儿体操训练基地、被宁波市教科所授予“宁波市教育科学研究所试验基地”、成为“宁波市园本教研示范园”。担负着所在学区下属所有个体园和集体园的业务辅导工作,引领小港片区幼儿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和壮大,开发区幼儿园也成为了区级的优秀辅导园。

而我们的幼儿园,从1987年建园至今,也已经走过了二十年的路程。孩子的入园人数从当年的99位,已经增加到了将近800名。从那时的3个班级,已经发展到了现在的28个班级。教职工人数从那时的个位数,增加到了将近三位数。

去年,是我们开发区幼儿园二十年周年的园庆。适逢幼儿教育大发展受重视的好年头,在园庆典礼上,我们迎来了北仑区教育局及各方领导和全区所有三星级以上幼儿园的园长近百人来参加我们的园庆典礼。一个小小的幼儿园受如此的重视,是闻所未闻的。

改革开放,不仅带来了经济的大发展,同时教育也越来越被重视。这是我作为一名普普通通的幼儿园教师的切身感受。

第五篇:《坚持改革开放,推进创新发展》的演讲

温家宝当天傍晚与德国总理默克尔共同出席汉诺威工业博览会开幕式,并发表题为《坚持改革开放,推进创新发展》的演讲。

“今天的中国,已经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制造业大国。” 温家宝说,“中国用30多年时间走过了发达国家上百年的工业化历程,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也得到了一些重要启示。”

温家宝就此指出——

第 一点启示,坚持市场取向改革。改革是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永恒动力。中国工业化进程加快的根本原因,是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充满活力的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改革激发了企业活力,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改革释放出社会蕴藏的巨大潜力,数以亿计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农 业进入非农业,从农村进入城市,城镇化率从1978年的17.9%提高到2011年的51.3%,劳工、资本、知识、技术和管理的活力竞相迸发,成为中国 工业化的强大动力。

第二点启示,坚持扩大对外开放。中国工业化进程加快推进的重要途 径,是广泛参与国际分工、国际交换和国际竞争,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经济全面融入世界,大大加快了工业化进程。截至 2011年底,在中国的外商直接投资累计约1.16万亿美元,当年吸收外资1160亿美元,已连续19年居发展中国家首位。外资企业带来了先进技术和管理 经验,成为中国工业化的重要力量和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市场,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新生力量。

第 三点启示,坚持依靠科技创新。我们紧紧把握世界经济科技发展趋势,通过科技创新,掌握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在制造业领域大大缩小了与发达国 家的技术差距。我们高度重视发展教育事业,目前中国高校在校学生规模超过2300万人,是1978年的27倍,为工业化进程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 2011年,中国的发明专利授权量上升到世界第三位,全国技术交易市场规模达到4760亿元。科技教育成为促进中国工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支撑。

第 四点启示,坚持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有着十几亿人口的大国来说,立足国内解决粮食和主要农产品供给问题,始终是治国安邦 的头等大事。虽然农业份额会下降、农村人口会减少,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作用不会改变。我们坚持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为国 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温家宝坦承,中国的工业化没有完成,“中国制造”总体上还处在国际产业链的中低端,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很大。他承诺,中国将坚持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大力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

上一篇: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下一篇:改革发展科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