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研究综述

2022-09-12

如今的社会是一个知识不断更新、信息成几何级数增长的社会, 在这样的时代, 学习的重要性已经被越来越普遍深入的认识到, 与之相联系的, 学习适应性也越来越引起广大教育学、心理学工作者和研究者的重视, 国内外对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的研究也不断出现。

1 国外的研究

国外从20世纪80年代起就对大学生学习适应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总体来看, 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进行探讨:一是影响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的主要因素;二是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的测验工具。

1.1 关于大学生学习适应性影响因素的研究

国外研究者普遍认为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学生的个性因素和环境因素两大方面。就学生的个性因素来看, Chartrand (1990) 研究了大学生的个性因素对其学习适应性的影响, 认为, 大学生的自我评价、对学习和责任感和成为一名优秀学生的期待会直接影响学生在大学第一学年的学习适应性, 并进一步影响其以后的学习适应和学业成绩;Martin (2001) 等研究了大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乐观的态度与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的关系, 认为学业自我效能感、乐观倾向、应对压力的能力和学习适应性水平有显著的正相关;Rice (2001) 等研究了大学生的自尊水平与大学生学习适应性之间的关系, 认为大学生的自尊水平与学习适应性有显著的正相关。就环境因素来看, 国外大量的研究集中在大学生的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的影响方面, 这些研究表明, 父母与学生的关系是预测大学生的学习适应状况的良好指标。另外还有一些研究还就学校纪律、寝室环境、学习的难度等方面对大学生学习适应问题进行了讨论。总之, 国外对于影响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的因素主要是学生的个性和环境因素两大类, 而环境因素又主要包括家庭社会背景、学校环境、教学环境等几个主要方面。

1.2 关于大学生学习适应性测量工具的研究

国外的研究者还对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的测量工具开展了一些研究, 但是在他们的研究中, 学习适应性往往是作为适应性的一个方面, 多和学校适应、教育适应、社会心理适应等一起作为大学生整体适应的一部分进行研究的。Zitow (1984) 编制了大学生适应性水平问卷来矼傲视群雄大学生面临压力事件时的主观评估, 期中包括对学习压力事件的评估;Baker和Siryk (1992) 编制了大学生适应性问卷从学习适应、社会适应、情绪适应等方面对大学生的适应问题进行评估;只有Simon等人 (1995) 针对大学新生的学习适应问题编制的大学生适应性问卷是对大学生的学习适应性进行专门的测量的。这一测验将学习适应性分为信念、情感和行为为基本维度的九大因素, 对大学新生的学习适应进行研究。但是这一测验并没有被引进国内, 而且中国高校的教育培养模式、学生的学习方式等都与国外有很大的差异, 即使引进这一测验, 它的适用性也会有一些明显的问题。

2 国内的研究

目前国内对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的研究相对于关于中小学生学习适应性的研究来说, 尚处于探索阶段, 多集中对大学生, 特别是大学新生的学习适应状况的调查研究, 或是对于大学生学习适应性影响因素的研究。

2.1 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状况的研究

对于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状况的研究多采用一些自编量表 (或是对前人的量表进行修订) 对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状况进行测量, 还可以在此基础上对数据进行分组, 分析学习适应性在年级、性别、专业、民族等方面的差异。张宏如、李伟明 (2006) 通过研究发现:大学生的学习适应性总体上不乐观, 总体适应性水平偏低。徐富明等的研究表明有2 3.9%的大学生的学习适应性较差, 45.8%的大学生学习适应性一般, 仅有30.3%的大学生学习适应性较强。葛明贵和余益兵 (2005) 的调查认为36.3%的大学生不能适应大学学习。从国内关于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的研究来看, 我国大学生存在一定程度的学习适应性问题, 突出表现在学习目标不明确, 学习动力欠缺, 自主学习不强等方面, 这些表现存在着较明显的年级、学校类型、性别、民族等方面的差异。葛明贵 (2005) 通过研究认为, 女大学生的学习适应性显著优于男大学生, 这与国外的研究 (Meehan and Negy, 2003) 结果不同。从不同的学校类型来看, 冯廷勇、李红 (2002) 的研究认为综合性大学的学生的学习适应状况显著优于理工类、农业类大学的大学生, 而师范类高校的学生的学习适应性水平最低;徐富明等人的研究则表明理科大学生的学习适应性强于文科大学生, 同时还发现高年级大学生的学习适应性强于低年级大学生。何莹等 (2004) 通过研究发现汉族大学生与少数民族杂居大学生的学习适应性明显好于少数民族聚居的大学生, 而汉族大学生与同汉族杂居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之间的学习适应性无明显差异。

由于对于大学生学习适应状况的调查多采用的自编问卷, 不统一, 标准化的程度也不高, 这给比较研究的结果带来了一些困难。有不少研究者已经注意到了这一问题, 开始着手编制具有良好信度、效度的当代大学生学习适应的测验, 其中冯廷勇、李红等人编制的大学生学习适应量表是在对当代中国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的基础之上编制的, 在一定范围内已经开始使用。

2.2 对大学生学习适应性影响因素的研究

国内关于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的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运用相关的研究方法在测验学习适应性的同时还测量同一样本的心理健康、学业成绩或人格特征等, 注重研究学习适应性与某一因素或某几个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 试图找到影响学生学习适应性的因素。归纳起来说, 影响学习适应性的因素无外乎个性因素和环境因素。影响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的个性因素很多:毛晋平和何炎芬 (2008) 的研究了大五人格与学习适应性的关系, 发现大学生的谨慎性、宜人性和外向性对大学生学习适应性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情绪性则对大学生学习适应性有负向影响。于鹏、徐富明 (2005) 等通过调查SARS期间大学生的学习适应性水平发现, 面对突发性事件, 学生的压力应对策略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其对学习造成的不利影响, 学生的学习适应性与特质焦虑存在显著的负相关, 与一般自我效能感有正相关。张宏如 (2006) 研究发现, 许多学习适应性问题的根源在于其价值观念, 还受到自制力和学习取向的影响。还有一些研究发现, 大学生的焦虑特质、学习的计划性、主动性等对大学生的学习适应性都存在着影响。

影响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的环境因素主要可以分为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几个方面。首先家庭、学校等作为环境因素对学生的个性形成产生了极其重要和深远的影响, 而学习适应性又受到个性因素的影响, 因此家庭、学校等这些环境因素必然对学生的学习适应性产生影响。但是国内关于这些环境究竟如何影响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的研究却很少。父母离异或其他原因导致的单亲家庭或者类似单亲家庭中的中小学生较可能出现适应不良的问题, 但是这一情况在大学生中是否依然存在呢?父母的期望和大学生的现状之间的偏差也会影响大学生的学习适应性, 学生与父母的沟通状况对于减轻他们在学习适应上的困难, 提高他们的适应能力上有很重要的作用。葛明贵和余益兵 (2005) 的研究发现教师对大学生的学习适应性有重要影响, 他们认为教学方法、课程设置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学习适应性。可以想见, 教师以及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影响了学生对大学学习的适应, 同时, 同学之间的关系也是影响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的重要环境因素之一。同学之间好的交往与沟通可以促进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的提高, 但是如果过分关注与同学建立亲密的友谊, 过多的把精力花在培养同伴间友好关系上则很可能会感到孤独和适应不良, 必然会对其学习适应性产生消极影响。社会支持在个体转折期适应中为个体提供了精神和物质力量, 对个体的适应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一些研究表明, 大学生的学习适应性与其所拥有的社会支持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 大学生拥有的社会支持越多越有力, 其学习适应性越好, 表明社会支持对大学生的学习适应性可能存在着一定的促进作用。

摘要:大学生学习适应性问题是教育界广泛关注的课题。本文从国外的研究和国内的研究两方面综述了对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研究的现状。

关键词: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综述

参考文献

[1] 王华容, 谭顶良, 等.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现状调查与分析[C].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五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7.

[2] 冯廷勇, 李红.当代大学生学习适应的初步研究[J].心理学探新, 2002, 1.

[3] 徐小军.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结构、发展特点与影响因素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届硕士论文.

[4] 徐富明, 于鹏, 等.大学生的学习适应性及其与人格特征及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 2005, 4.

[5] 刘海燕, 刘爱芹, 等.少数民族与汉族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的调查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 3.

[6] 穆怀容, 等.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研究综述[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5, 6.

[7] 张宏如, 李伟明.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现状研究[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 2006, 2.

[8] Cynthia Leung.The psychological ad-aptation of overseas and migrant stu-dents in Australia[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 2001, 4.

[9] Kaur, Inderbir, Margison, Judith.Adap-tation of Gifted Students to the Systrm of Education in Malaysian Secondary Schools[J].Roeper Review, 2004, 3.

[10] Meehan, Dawna-Cricket-Martita.Undergraduate Students’Adaptation to College:Does Being Married Make a Difference[J].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Development, 2003, 5.

上一篇: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下一篇:井下安全控制系统在埕岛油田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