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c导管维护技术6月

2023-06-17

第一篇:picc导管维护技术6月

PICC导管的维护

2012-06-19

主讲人:姚美芳 PICC导管即由外周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穿刺置管,其尖端位于中心静脉的导管。

PICC的优点:避免多次静脉穿刺的痛苦和不适;保护外周静脉;相对传统CVC,减少穿刺危险性;非手术置管;长时间留置;可由护士操作。可用于静脉输液、输血和取血,单只导管通常可以保留三个月以上,最长可留置一年。

其适应症包括:1.需要反复输入刺激性药物。2.需要输入高渗或粘稠的液体(如TPN、脂肪乳、氨基酸)。3.需要使用压力泵或加压输液(如输液泵)。4.需要反复输入血液制品如(全血、血小板)。5.需要每日多次采集血样。6.需要中长期输液治疗。7.缺乏外周静脉通道,或外周静脉条件不好。

导管维护的好与坏是决定导管使用时间的关键因素,现将PICC导管维护常规简要介绍如下:

维护内容:更换贴膜——保持清洁,预防感染。更换肝素帽——保证导管正压封管,预防感染。冲洗导管——保持导管通畅。

一、更换贴膜

目的:保持清洁,预防感染。频率:每周2次。

原则: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透明贴膜应在导管置入后第一个24小时更换,以后每周更换2次,发现贴膜污染(或可疑污染)、潮湿、脱离或危及导管时及时更换。

方法:自下而上拆除原有贴膜,检查穿刺点有无红肿、渗出,再次洗手,用酒精消毒皮肤3次(顺时针-逆时针-顺时针),直径达20cm,自然待干后,安尔典消毒3次,等待消毒区域自然风干,贴好新的贴膜,注明更换日期和时间。

技巧:导管露出体外部分S形固定,可有效防止导管移动。贴膜粘贴连接器的翼形部分的一半,连接器和肝素帽处用蝶形交叉的方式,以脱敏胶布妥善固定。

注意事项:消毒过程严格无菌操作,不可将胶布直接贴到导管体上,根据需要可以在穿刺点或接头下方垫一小块纱布。

二、更换肝素帽

目的:把由于过度使用肝素帽而引发的潜在感染的危险降到最低

何时更换:每7天一次(大约18次针头穿刺),肝素帽可能发生损坏时, 每次经由肝素帽取过血后,不管什么原因取下肝素帽后。

更换方法:使用无菌技术打开肝素帽的包装,用生理盐水预冲一下肝素帽;把原来的肝素帽去掉;消毒管路导管接头的外面;连接新的肝素帽;以脉冲方式用10ml生理盐水冲洗导管;牢固固定肝素帽和连接处。

三、冲洗导管

目的:保持导管通畅。标准维护方式:治疗间歇期每周1次,在每次静脉输液后,给药后或输注血液或血制品以后以及输注高浓度药物后冲洗导管。

方法:消毒肝素帽(两遍,稍用力,待干),用20ML注射器抽好生理盐水,把注射器的针头插入肝素帽,用脉冲方式冲入生理盐水。脉冲式冲管方式:有节律的推动注射器活塞,轻一下,重一下,有节律的推注生理盐水,使生理盐水产生湍流,冲刷干净导管管壁

常用冲管液和量:生理盐水,成人用量20ml,儿童用量6ml,特别限制生理盐水用量病人减半。

提醒:在日常冲洗导管时,无需每次检验回血。多次检验回血会加快导管内壁血凝积累,导致导管阻塞。

A-C-L冲封管三部曲:A-导管功能评估,C-冲管,L封管。

封管:正压封管。在注射最后0.5ML生理盐水时,边注射边往后拔针。

(临床护理实践指南)冲、封管遵循SASH原则:S-生理盐水;A-药物注射;S-生理盐水;H-肝素盐水(若禁用肝素者,则实施SAS原则),根据药液选择适当的溶液脉冲式冲洗导管,每8h冲管1次;输注脂肪乳、输血等粘稠液体后,用生理盐水10~20ml脉冲正压冲管后,再输其他液体;封管时使用10~100U/ml肝素盐水脉冲式正压封管,封管液量应2倍于导管+附加装置容积。

导管维护注意事项1:

PICC导管四禁三不:四禁:禁止使用小于10ml注射器冲管;禁止将胶布直接贴于导管上;禁止将体外导管部分人为地移入体内;禁止连接器重复使用。三不:不能用于某些造影检查时高压注射泵推注造影剂(在做CT增强时,谨记不可经PICC导管推注造影剂);不能用含有血液和药液混合的盐水冲洗导管;不能将导管部分放在贴膜外,避免导管损伤后细菌进入体内。

维护注意事项2:

一定要手动脉冲方式封管,不可依赖静脉重力静滴方式冲管;如果经由此导管抽血、输血、输注其他粘滞性液体,必须先用手动冲管后再接其他液体;经常观察导管滴速,发现滴速减慢时应及时查明原因妥善处理;经常观察穿刺点有无红肿、硬结、渗出物,应及时做局部处理。

四、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1、机械性静脉炎

临床表现:沿静脉走行的发红、肿胀、疼痛,有时可以表现成局部症状。 原因:穿刺、置管过程中穿刺鞘和导管对静脉内膜、 静脉瓣的机械性摩擦刺激引发变态反应。

处理:发生静脉炎后,抬高患肢、促进静脉回流、缓解症状;局部湿热敷或50%硫酸镁溶液湿敷,每日2-3次,每次20-30分钟。也可外敷如意金黄散,每

2 日3次。也可以选择其他一些消肿软膏,如扶他林、喜疗妥(涂厚一点,一小时后热敷);也可使用微波治疗仪,BID*3天。如3天内症状不缓解,则拔除PICC管。拔管后停止从此部位输液,继续以上处理。

2、导管堵塞 原因:

⑴机械性导管闭塞;

⑵血栓形成性堵塞:血液回流导管内,病人血液黏度高;纤维蛋白鞘形成鞘套包裹导管头,回抽堵塞。

⑶药物沉积性堵塞,清洗导管不够:使用非配伍药物时,未冲洗导管致沉淀物堵管;输注脂肪乳或血液制品,如红细胞悬液,血小板悬液等时容易发生沉积。

预防:

⑴血栓形成性堵塞:重点控制血液回流。

正确封管:方式、浓度、量、频率、脉冲式、正压封管。正压封管即边推边退针头或只将针头斜面进入肝素帽内,均匀缓慢推注,确保肝素盐水充盈全部导管及肝素帽。

⑵药物沉积性堵塞:减少配伍微粒及生理盐水冲管。输注酸碱药物之间用生理盐水冲管:先输乳剂,后输非乳剂,因为脂肪极易导致导管堵塞,输完TPN后应以生理盐水20mL-50mL冲管,然后再封管;输注刺激性药物(如化疗药),黏附性强的药物,血制品前后以及从导管抽血标本后立即用生理盐水冲管。

处理

⑴血栓性导管堵塞: 不完全堵塞表现:输液速度减慢,但仍可输入. 处理:速度减慢的初期,及时用生理盐水脉冲方式冲管。脉冲冲管无法缓解,5000u/mL脲激酶,注入1mL,保留20分钟,回抽后,立即用20mL以上生理盐水脉冲冲管。

完全堵塞:负压方式再通。抽吸。取下肝素帽,用装有2mL肝素生理盐水的20mL空针与导管接头直接相接,用负压抽吸,小血栓被抽出后,导管即再通。

去除肝素帽,换上预冲好的三通。三通一直臂接导管,另一直臂接配好的脲激酶溶液(5000u/mL),侧臂接空注射器20mL 先使导管与侧臂通,回抽注射器活塞3-5mL,然后迅速将三通打成两直臂,导管内的负压会使脲激酶溶液进入导管内约0.5mL。

3、与导管有关的局部感染

临床表现:穿刺点红肿、疼痛、渗液等。

预防措施:正确换药,当敷料潮湿、松动、污染时立即更换。无全身感染体征时,只需局部处理。

处理1:局部红肿く1cm*1cm,红肿局部放一个碘伏棉球,再贴敷料,QD三

3 天。因为碘伏有持续释放碘的灭菌作用。

2:红肿面积较大,除以上处理外,还需热湿敷等。观察局部及体温,必要时给予抗生素。

与导管有关的血液感染

临床表现:当病人出现突然寒战,发热,体温骤然升高>38.5℃ ,临床又检查不出其他原因时,应考虑与导管感染有关,同时采取中心静脉血和外周静脉血作血培养,如果中心静脉血标本的菌落数是外周血的5-10倍,即表示感染源为中心静脉导管。

血液感染预防措施

(一)

无菌技术(换药,三通接头,肝素帽)。输入高营养液体时,用生理盐水冲管,防止附着管壁,引起细菌感染。有报道认为,定期用肝素冲洗可减少纤维蛋白沉着,抑制血栓形成,预防细菌在局部附着而形成感染。现配的肝素液只限于24小时内使用。提高病人自身免疫力。

血液感染预防措施

(二)

对有感染高危因素的导管留置者,如肿瘤化疗后白细胞严重下降﹑糖尿病﹑大剂量使用激素的病人以及深静脉营养者,应格外重视。定期监测各项感染指标。体温是中心静脉置管监测感染发生的重要指征。

血液感染处理

方法1:拔除导管,剪下导管头进行细菌培养,全身应用抗生素1-2天,体温即可恢复正常。

方法2:营救感染的导管,可通过导管系统性输注抗生素治疗。

4、防止导管脱出:对导管插入深度进行记录,每天交接班;给患者做护理及治疗时,避免牵拉导管,嘱咐患者勿做剧烈的手臂运动,以防止导管脱出。

五、病人的指导

1、置管的上肢勿负重(举重,提重物等),勿做剧烈运动。禁止在置管侧肢体测量血压。

2、置管侧敷料避免与水接触,冲凉时用薄膜包好,勿弄湿敷料,如有及时更换。

3、注意观察针眼周围皮肤有无红肿热痛、渗出等,如有异常及时复诊。

4、每周更换敷料和肝素帽一次,并用20ML以上生理盐水做脉冲式冲管一次。

5、导管维护和使用须由医护人员完成。

六、拔管护理

当治疗结束或出现严重并发症时,及时拔管。拔管前向患者讲明操作过程,嘱其全身放松。患者取仰卧位,外展穿刺侧上肢,在患者做深呼气动作时缓慢拔出导管,如有阻力,停止拔管,热敷20~30分钟后再拔管。拔管后检查导管是否完整,按压穿刺点5分钟以上,无菌纱布覆盖穿刺点,胶布固定24小时。嘱患者拔管后24小时内减少穿刺肢体活动,以防出血。

第二篇:外周不同静脉穿刺与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技术(PICC)临床应用

的效果观察

【中图分类号】

R45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5-0101-01

PICC是由外周静脉插管置入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的置管方法,是目前较为先进的静脉输液技术。P ICC技术的安全性高于中心静脉置管术,,成功率高、感染率低,可由护士独立完成,留置时间可达数月至1年,可应用于多种疾病患者,满足各种输液要求,不受年龄限制,具有安全、方便、创伤小、并发症少等特点[1]。本院2008年共应用PICC技术25例,观察不同静脉穿刺临床效果,并总结分析其护理要点。

1 临床资料

本组25例患者均为化疗患者,其中男18例,女7例,年龄最大72岁,最小34岁。留置时间28~246天,平均135 天。本组病例中均为右上肢置管,其中贵要静脉8例,肘正中静脉10例,头静脉7例。通过加强基础护理及并发症护理措施,分析置管的难易程度、患者的舒适度、留置导管的时间、静脉炎的发生等情况。

2结果

2.1 患者留置管时间、静脉炎发生率比较,见表1

从表中可以看出,各组导管留置时间无明显差异,各组静脉炎发生率无明显差异。

2.2临床操作过程中,发现贵要静脉及肘正中静脉置管难度略低于头静脉组,置观后经临床观察各个患者均有轻度不适感觉,经护理指导及处理后不适感均消失,除一例发生感染外无特殊临床表现。

3 讨论

3.1 护理措施

3.1.1 基础护理:

输液护理:用PICC管输液前后都应以20毫升以上注射器抽取足量生理盐水,脉冲式冲入,并做到正压封管。使用10ml及以上的注射器给药。输入高黏滞性药物先冲洗干净导管后再接其他输液,可以使用PICC导管进行常规加压输液或输液泵推。经常观察用PICC导管输液的速度,发现流速明显降低时应立即查明原因并妥善处理。

日常护理:保持局部清洁干燥,贴膜有卷曲、松动,贴膜下有汗液应及时请护士更换。置管一侧手臂不可提过重物品。注意观察针眼周围有无发红、疼痛、肿胀,有无渗出,发现异常应及时处理。

3.1.2 并发症护理:

静脉炎护理:包括机械性、化学性、感染性及血栓性静脉炎。机械性静脉炎通常发生于穿刺后2小时内,主要由于选择的导管型号和血管的内径大小不适宜,导管材料过硬,穿刺侧肢体活动过度所致。女性病人静脉炎的发生率高于男性病人。因为女性静脉管腔比男性静脉管腔窄,导管与静脉发生摩擦的可能性大,发生静脉炎的概率就高。预防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首先应根据病人的血管情况选择型号合适的导管,并在置管过程中注意动作轻柔,避免对静脉管壁造成损伤;指导病人限制置管侧肢体的活动幅度。一旦发生机械性静脉炎,出现局部疼痛、肿胀、发红,可给予抬高手臂并制动,局部湿热敷、远红外线照射、外用消炎止痛膏、局部包扎,一般2~3 天症状消失。如症状仍未见改善,应先拔管,待症状消失后另选静脉穿刺。化学性静脉炎的发生几率很少。当导管和静脉细菌培养结果呈阳性,就可诊断为感染性静脉炎[2] 。发生感染性静脉炎后可用抗生素予以治疗,严重者可考虑拔管。患有血栓性静脉炎时,沿着前臂静脉走行出现红色索状线,远端会出现水肿,手、前臂、肩膀、锁骨上部、颈部等穿刺部位渗出、肩痛、耳痛等表现。建议血小板计数大于300xl09/L的病人避免行PICC,以防发生血栓性静脉炎。本组观察患者中2例为机械性静脉炎经对症处理后好转,1例为血栓性静脉炎,经治疗无效,给予拔除静脉导管。

感染的护理:病人穿刺部位皮肤菌群污染导管装置:操作者在操作时污染导管装置;病人皮肤菌群迁移;来自病人其他部位的感染,其中以前两种途径最常见。在置管过程中最大化地使用无菌防护措施能降低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每月做1次导管人口处皮肤创口棉拭子细菌、霉菌培养;保持敷料干燥清洁,为避免敷料潮湿,出汗多的病人应及时更换。严格执行无菌技术及2天更换一次注射帽,可以降低导管相关性血原性感染的发生率。输液管道每天更换1次,血制品及高渗性药物使用专用管道。对局部发生感染的患者,给予庆大霉素80 000 U加生理盐水20 毫升湿敷。体温是PICC导管置管护理过程中监测感染发生的重要体征。当病人突然出现高热,临床又查不出其他的原因,应考虑导管感染,这时应果断拔管,用无菌剪刀剪下导管前端0.5~1.0 厘米做细菌培养,同时做血培养,为抗生素的选择提供依据。

导管堵塞的护理:导管堵塞是PICC置管后主要并发症之一。液体经导管的重力滴速一般应达80滴/分以上,滴速少于50滴/分,提示导管阻塞。根据导管受阻程度分为完全性导管阻塞和部分性导管阻塞 。预防导管堵塞的关键是正压封管、定时冲管和更换正压肝素帽。每日治疗结束后。用生理盐水20ml冲管,将残余药液全部冲入血管内,再用肝素盐水3~5 ml封管,浓度为每毫升盐水100 U肝素。当肝素盐水注入3 毫升时,要边退针边推封管液,直至针头退出。当导管出现输液不畅时,先排除导管是否打折以及体位压迫等原因。再立即注入5~10毫升(125 U/m1)肝素钠稀释,夹管20 分钟进行溶栓。亦可用10 毫升注射器轻轻地回抽,尽可能将血凝块从管内抽出,如回抽不成功,可试用尿激酶进行溶栓。导管堵塞应在6小时内处理,复通机会较大。

4 小结

安全有效长时间留置导管是PICC的最大优点,临床观察结果表明,在常用的三条静脉中,各组静脉导管留置时间无明显差异,静脉炎发生率各组均发生一例,差异无显著性。加强置管后的护理措施是有效预防并发症的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1] 罗飞燕,李健鸿,梁洁珍.癌症患者PICC置管化疗的护理[J].现代护理,2006,13

[2] 吴红娟,陈雪峰.肿瘤患者PICC置管主要并发症及其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8,43(2):134―135

第三篇:PICC维护护理技术操作流程

PICC维护的操作流程

1、个人准备:洗手、戴口罩

2、物品准备:治疗盘、手消液、正压接头、10ml注射器2个、A导管换药包、生理盐水、肝素盐水、皮尺、治疗巾。

3、评估穿刺点是否渗血、渗液,置管血管有无压痛、局部肿胀。

4、携用物至床旁核对病人,解释取得配合

5、安置体位,铺治疗巾,测量臂围

6、手消毒

7、揭开固定输液接头的胶布,用酒精棉签清洁胶粘

8、手消毒

9、生理盐水预充接头

10、卸下旧接头,酒精棉片包裹消毒导管接头(用力多方位螺旋式擦拭15秒)并消毒导管接头下方皮肤。

11、连接新接头,连接注射器抽回血

12、用10ml生理盐水脉冲式冲洗导管

13、正压封管

14、去除原有透明敷料

15、手消毒

16、酒精脱脂消毒(距离穿刺点0.5cm处)、碘伏消毒(消毒面积大于10cm)

17、手消毒,戴无菌手套

18、调整导管位置,导管塑形,贴胶布固定外导管

19、贴敷料(完全待干),蝶形胶布固定。

20、标注操作者及日期,臂围,外漏长度贴于敷贴上缘。

21、整理用物脱去无菌手套

22、交代注意事项,洗手记录。

第四篇:PICC导管脱出应急预案小结

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是一种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由外周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穿刺插管,尖端定位于上腔静脉下1/3的导管,PICC是护理新技术,一次置管成功率高,节省时间和人力,并发症低,临床使用效果非常好。 严密观察穿刺点置管期间局部皮肤情况,每日观察导管的刻度并记录,查看导管有无打折,如导管有部分脱出,立即予穿刺点消毒,贴膜覆盖,嘱患者卧床制动,同时通知护士长及管床医生,并测量导管脱出长度,立即抽回血,有回血用生理盐水保持管道通常,联系急诊床边摄片,确认导管在体内位置,导管部分脱出,确定导管尖端位置,判断导管尖端是否位于上下腔静脉,是位于上下腔静脉,导管可以继续使用,不是位于上、下腔静脉,评估输注药物性质(发疱剂、刺激性)、pH(9600mOsm/L):属于上述情况,拔出导管;不属于上述情况,体外修剪导管后固定。并对病人进行健康宣教,学会自我保护,置管肢体不可大幅度的活动,PICC置管化疗,减轻了患者因反复穿刺造成的痛苦,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因长期化疗引起的静脉炎、化疗药物外渗造成的组织损伤或坏死,并能始终保持静脉通畅,有利于化疗周期的完成,从而提高了肿瘤患者的生存质量。

通过此次应急预案演练,使大家更加熟悉的掌握了PICC导管脱出的处置流程,上报及处理,使大家受益匪浅。

第五篇:PICC导管感染的防治及护理

(作者简介:姓名王子琴,籍贯:四川成都人,性别女,出生年月日1982年12月18日, 学历:大专,工作单位: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驻成都办事处医院,职称护师,研究方向xx,单位邮编610041); 详细地址: 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驻成都办事处医院 成都市洗面桥横街20号 骨科 手机号:13568904337

PICC导管感染的防治及护理

王子琴 单位: 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驻成都办事处医院 骨科 四川 成都 邮编:610041

【摘要】目的 临床上外周静脉置人中心静脉导管手术治疗,引起有关的血源性病菌感染,为此提出一些防治及护理措施。方法 经过分析采用PICC置管的患者的治疗过程,随访记录肿瘤患者的愈后情况并作讨论。结果 遵守严格的医护操作章程,降低甚至杜绝并发症的发生,延长外周静脉置管的导管的使用期限。结论 采用外周静脉置管方式进行治疗的肿瘤患者,严格遵守无菌技术的操作章程,以免造成血管的损伤,这一治疗方法在预防导管的相关感染时时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关键词】PICC;导管感染;防治;护理

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英文缩写为PICC),是经外周静脉插入静脉导管,使其尖端处在上腔静脉或者锁骨的下静脉部位。这种方法创伤相对较小小,避免了多次穿刺造成的血管损伤问题的发生,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导管受到病原菌的侵入感染[1]。该治疗方式对患者PICC导管感染的防治及护理工作上特别有效,十分有意义。因此,非常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以减轻肿瘤患者的病痛,早日恢复健康。

一、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08年9月至2009年9月之间于我院肿瘤科室进行PICC置管治疗的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45例,女性患者35例,年龄在41~76岁,置管时间在半个月到四个月之间,对肿瘤患者进行穿刺置管。该过程要严格遵守操作章程,实现置管的工作后要拍摄X片子进行导管尖端位置的确定,之后对患者置管后的情况进行记录。本实验调查发现,发生感染的患者4例,感染率为5%,患者的感染部位只是在穿刺点位置的周围,并伴有局部红肿的现象,严重的会有些许化脓和血源性病菌感染的症状。

1.2方法

对4位肿瘤患者的导管感染部位进行清洁消毒处理,按时更换无菌纱布敷料,揭下敷料时一定要注意从一头慢慢揭下,以免造成患者的不适,对穿刺点使用浓度为75%的酒精或者其他消毒液进行消毒,应对穿刺点周围的一定大的范围进行消毒,以将感染部位处理干净,最终患者的感染部位完全处理好,不影响置入的导管的使用期限。

根据患者导管感染的程度不同,患者的穿刺点及其周围红肿范围也不同,按照患者导管处感染范围的大小,要对患者每天一次、每天三次甚至每天更多次数地进行无菌棉质敷料的更换,有的还要进行清洁消毒。在精心的医护下,患者的病情已有很大的好转。

二、结果

本次研究结果中有2例患者使用75%的乙醇消毒并外敷白醋拌匀的仙人掌糊状物,发现效果十分好。有2例中度感染的患者,除了常规的乙醇消毒外并辅以如意黄金散外敷。这两种轻中度感染患者在治疗三到四天后治愈,并不影响置管的使用期限,但在这湿敷过程中导管长期在酒精中浸泡的话,会影响到患者的身体健康,此外使用中药进行湿敷时,要尽可能地绕开穿刺点位置。另外的4例相对重度导管感染的患者会发烧浑身发冷,出现休克症状。导管中的感染病原菌在培养基中呈现阳性,在无菌的环境下彻底拔下导管,患者的感染症状将会有所好转。

三、讨论

在癌症及肿瘤患者的治疗上,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治疗效果十分突出和有效,但是减缓患者的精神和经济压力,防治及护理导管感染这一并发症却成为当今的一大难题。 3.1导管的材质与患者导管感染的联系

导管材质的选择正确与否与导管受感染有着十分重要的联系,患者体内置入的导管最理想的材质是光滑柔韧性好、结实耐用、细菌真菌及纤维蛋白等不易粘附在导管壁上的无血栓形成的导管。并且要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以及血管的粗细来选择合适的导管型号,这样做是为了使血管的内壁不会受到导管的强烈摩擦,于是就降低了导管感染的可能性。此外多腔导管比起单腔导管,由于导管通道多,更增加了导管感染的可能。

3.2置管的位置与患者导管感染的联系

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位置常常选择肘窝处既粗又直的血管,该处主要是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和头静脉等。而其中的头静脉血管中瓣膜多,并粗细不均匀、弯曲,置管后患者极易发生导管感染。再就是肘正中静脉是贵要静脉和头静脉的分支,多数是用来输液或抽血化验的。最适合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是贵要静脉,其位置易于确定,并且血管较粗,容易进行置管操作,这是最容易实现置管的且导管不易受到病菌入侵感染的位置[2]。

3.3是否在无菌环境下与导管感染的联系

选择在较好的无菌操作环境下,一般地要经过半小时的紫外线消毒,在治疗科或处置科,进行严格的无菌操作,导管也需要使用生理盐水浸泡三到五分钟,以减少置入导管时对血管内壁造成严重的磨损,继而导致细菌入侵导管感染。

3.4导管置入时停留的时间会影响导管感染

一般来说,3天或是15天拔出导管。但是由于选用先进的材料和规范的护理操作,患者的置管时间已经延长了,像乳腺癌患者的置管可在体内停留120天,但是随着导管在身体中停留时间的加长,患者体内导管受到感染的机会就会越大。于是,临床护士人员要扎实地掌握PICC外周静脉置管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以对肿瘤患者置入导管感染的防治及护理起到积极的作用。及时地有效地应对患者的感染问题,要有熟练规范的无菌操作技术,以避免肿瘤患者出现病菌感染不适应的症状,严重的还会导致出现心律失常、脑栓塞、导管断裂、渗血以及红肿等问题[3]。

综上所述,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极容易受到感染,防治及护理导管感染这一并发症的产生成为医护人员的重要任务。这就要求在预防时,要严格地采用无菌操作技术,每隔一段时间就要更换输液器,以输液器用的过久造成患者导管感染,及时地帮患者做好置管部位的清洁和消毒工作,并为患者进行一定的心理指导教育和疾病护理相关教育,以减轻患者的病痛,使得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 万红,钟晓祝,李君.中心静脉导管感染因素分析及护理研究现状[J].护理研究,2012,19(9):1791. [2] 张琳西.中央静脉插管感染的发病机理及预防[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13,16(1):25-26. [3]钟华.中心静脉插管引起感染的主要因素及控制措施[J].护理研究,2011,15(6):317.

上一篇:mba考试测试试题30道下一篇:12345话务员个人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