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教育”二字的粗浅心德

2022-09-12

1 何谓教育

1.1 教育是“传道、授业、解惑”

《师说》曰:“师者, 所以传道, 授业, 解惑也。”这是教育家韩愈对教育的著名论断。“道”相当于今天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佛家叫正见, 道家曰道, 当然也是方法论的源泉。“业”应指知识和技能。但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 能否独立应用所学的解决实际问题呢?不能时就是惑, 必须请教老师。教就是传道、授业、解惑;育就是坚定不移的教:一者教须循道而行, 按规律办事;二者教须固守根本, 假以时日。教亦有道, 按规律办事, 顺乎学生的人性, 顺乎自然, 坚定不移, 直到学生悟道、业成、惑无, 人才培育而成。

1.2 教育是“长善救失”

《学记》曰:“教也者, 长善而救失者也。善歌者, 使人继其声。善教者, 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 微而臧, 罕譬而喻, 可谓继志矣。”教就是“长善救失”, 使学生的优点得到坚持和发扬, 使缺失改正和补足。教的最高目标是继承自已的志向, 就是象老师一样有道德 (真有道德, 体和智在其中) , 象老师一样坚持善良和正确, 修改丑恶和错误。教学方法是“喻”, 因为大道至简, 无须多言繁语, 更不是灌输。除非你不得道, 是冒牌的道德, 是水货老师, 不能深入浅出, 你传的不是“道”而是“术”。

1.3 教育就是“孝悌”

“教”字拆开为孝, 为文。教者, 孝文也。翻开华夏文明历史, 中国是孝治文化。中国有一部“传百世而不衰”的不朽名著《孝经》, 相传是大圣先师孔子著作。“孝”是广敬、博爱。体现的是中华民族优异的道德准则。《孝经》数千年来被视作金科玉律, 上至帝王将相, 下至平民百姓, 无不对其推崇备至。历史上仅为《孝经》注疏、解译的就有500家之多。最著名的是大唐皇帝唐玄宗为了弘扬《孝经》的思想, 亲自为之注解作序, 并以俊逸的隶体书写, 令人刻于石碑之上, 以流传后世。这就是著名的“石台孝经” (现存于西安碑林“孝经亭”内) 。

1.4 教育是以身示范, 言传身教, 上行下效

如果有一个完美的老师, 一个最好的标准, 一个最好的样板, 人人仰望他, 效法他, 这就是教育。

孔子当过鲁国的宰相, 实行仁政, 说他“三月治鲁, 路不拾遗。”说明他是个伟大的政治家, 他后来周游列国, 宣扬中道治国的理念, 因此, 他是一个伟大的实践家, 伟大的外交家, 伟大的演说家。他发现当时帝王不可教, 不可救药, 太晚了, 必须抓早期教育, 因此他开始办私人的学校, 实现大同的政治报负。他亲自定教材, 删定六经。他亲自定教育内容, 礼、乐、射、御、书、数。自己任校长, 自己作老师, 实际上他是言传身教, 说到先作到。他门下出了名闻当时的军事家如子路, 政治家如季路, 道德家如颜渊, 演说家如宰我, 文学家如子夏, 教育家如曾参, 还有外交家公西赤, 音乐家曾皙。他是他们的老师, 他是当之无愧的最伟大的教育家。出现这样的效果, 还因为他不仅言传, 而是亲身示范:孔子于乡党, 恂恂如也, 似不能言者。

2 古今教育的比较

古代先哲教育家, 把做人教育放在首位。“首孝悌, 次谨信;泛爱众, 而亲仁。行有余力, 则学文。”今天的教育, 多数人, 多数时, 多数学校, 在教育实践中仍在勤勤恳恳灌输知识, 还是鲜及素质教育, 终生做人的教育, 还是应试教育。教育的目的, 方法, 是不是符合规律?符合人性?人的知识增长了, 年龄增长了, 但自觉性没有了, 学习的乐趣没有了, 活力没有了, 不知学习是为什么?人生的方向盘没有了。因此, 压力也增多了, 烦恼增多了, 问题越来越多了。越教越要人教!时间越长, 这两种教育的效果差别越大。

大道无言, 大道是各行各业的规律性, 也是人的规律性。只能针对人心的困惑而施法, 随机而施法。用事物象道, 用譬喻的方法, 举一反三, 启发学生, 激发学生内在的潜能, 因为潜能在学生自己身上, 人人都有。老师看到了学生潜能的灯信, 把它点燃了。已许, “喻”的方法, 不会使学生失去自觉性, 不会失去乐趣, 不失去独立思考, 真正的自己学习, 自己求知, 自己获得知识, 反对灌输。叶圣陶夫子也说:“教是为了不教!”现代教育家魏书生老师的教育方向和他的教育效果, 好象就是这样, 他的学生自学能力特强, 自律能力特强, 身体也特好, 他用他的教育方法成功的真正的实现了德、智、体全面发展。《学记》曰:“记问之学不足为人师”。又曰:“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 又知教之所由废, 然后可以为人师也。故君子之教喻也, 道而弗牵, 强而弗抑, 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 强而弗抑则易, 开而弗达则思, 和易以思, 可谓善喻矣”。

古先哲的教育为学生开启悟道 (有点像今天所谓“学法”教育, “元学习”教育) 之门。学生悟道后, 修改自已的思想偏差以符合道, 乃至修正自已的一言一行以符合道。而当今学生们受到灌输, 情不由衷。成本越来越高, 知识越来越多, 自觉性越来越差, 颠倒妄想越来越炽。在家不听父母的话, 在校不听老师的教, 在社会上不学先进, 厌恶领导的号令。各种各样的问题和矛盾随时间产生了。

3 如何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思索

随州职院网上登载了学院学工处雷良蓉同志在工作中, 总结撰文提出当前大学生特殊群体的七大类群体:特困生群体, 学生贵族群体, 学生困难群体, 心理障碍群体, 书呆子群体, 恋爱受挫折群体, 过度上网群体。这确实是当前大学生, 尤其是职院学生的典型问题和真实情况, 在几年的职院教学工作中深有同感。但这是果, 不是因, 更不是简单几个方法可以解决, 这是系统工程, 是全社会互动, 尤其是早期家庭教育。在应该受到最好的做人教育的儿童时期, 他可能恰好没有得到这种教育, 这种正确的, 系统的, 及时的, 足够的人生教育, 已经“时过而后学, 则勤苦而难成。” (《学记》) 更何况可能是错误的家庭教育, 还有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文章提到个人的性格, 个人的爱好, 特长, 同样只是果, 不是因。

《学记》曰:“发!然后禁, 则扞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 则勤苦而难成。……此六者, 教之所由废也。”

不务根本, 不抓早期教育, 不按教育规律办事, 就可能结出以上七种苦果, 假如再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那就后患无穷了。老师倍感难教, 家长倍感难办, 社会倍感危险。因此, 自已先修身, 这是根本, 也是真正的早期教育。这样人人修身, 人人都是做人的好老师。这样, 孩子在儿童, 在家里才会及时受到做人教育, 而不会过早养成坏秉性, 以致于“江山易改, 秉性难移。”这样, 学校, 社会成了做人的更高更广泛的切磋道德的平台, 学生们不仅不会受污染、受诱惑, 而且受到考验后, 正信愈坚, 社会风气越来越好, 移风移俗, 化民成俗。

《学记》曰:三王之祭川也, 皆先河而后海;或源也, 或委也。此之谓务本。最后我要说, 教育是根本, 教育要务根本, 根本在自己修身。

摘要:《学记》曰:“玉不琢, 不成器;人不学, 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 建国君民, 教学为先。”自古至今, 教育都是治国的首要, 更是化民成俗的必由之路。何谓教育?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教育的方法是什么?这真是至大至要的问题, 不可不深入研究和讨论。

关键词:教育,大学生心里问题

参考文献

[1] 张伟远.继续教育应是一种全民化教育——论继续教育与成人教育、职业教育、远程教育的关系[J].中国远程教育, 2007 (1) :15~19, 78.

[2] 唐燕儿.中国远程高等教育政策法规体系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 2004.

上一篇:语文课堂教学师生平等交流初探下一篇:7S管理在自来水企业现场管理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