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国学弟子规教案

2022-09-01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国学弟子规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篇:小学国学弟子规教案

20小学国学弟子规教案

《弟子规》第二十课教学设计

上饶县第六小学 刘玉芳

一、教材分析

《弟子规》第二十课围绕“诚信”这一行为,通过韵文、释文、拓展、故事四个板块的设计,体现出课文的文、意、理的统一。韵文“凡出言,信为先,惟其是”的行为要求上看,这些要求体现出做人应讲信用,做到真诚待人的道德准则;“诈与妄,奚可焉,勿佞巧,刻薄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这些要求来看,准则意在告诉我们要做一个讲文明,待人真诚的人。释文表意准确,通俗易懂,为学生自读自悟提供了重要的课程资源。拓展结合生活,联系实际揭示了课文内容的现实意义,又为学生的思考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故事《孟信卖牛》以生动的事例诠释“只有自己做到真诚守信,才会赢得众人的信任、尊重。”这一道德修养与道德智慧,体现出《弟子规》行为准则的道德素养与道德智慧的统一。

二、教学目标

1、读中习法,引导学生字正腔圆地诵读文本,对八句韵文做到熟读成诵,诵读成韵。

2、读中感悟,结合释文与故事读中理解“信”的行为要求,从传统文明的行为准则中感悟传统道德行为对人积极影响。

3、学中反思,紧扣拓展,借助情境,学会以课文的处事准则,反思自己的行为得失,并能自觉地运用传统文明准则指导自己的生活实践。

4、学中陶冶,诵读中感受古代韵文的音韵之美,内涵之美,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三、设计理念

1、块组合,分层推进。紧扣“信”这一主题,根据诵读入韵、读文明意、悟理导行三层教学目标,相机设立创设情境,话题揭义;字正腔圆,诵读成韵;故事诠释,读文明义;生活介入,明理导行教学四环节。分层推进,层层落实,促进知行合一。

2、四化并用,优化组合。确立以“读—思—悟—行”为主线的教学策略,实现理解、感悟、思辨、导行的有机统一;引导学生读准韵文的字音、节奏、音高,掌握停顿,落实诵读化。借助故事,在故事中诠释文本要义,在故事中引发再度思考,在故事中激发学习情趣,体现教学故事化。结合拓展,设情境,在课堂生成“借物”情境,为知行合一的实践训练创造条件,再现教学情境化。引导学生反思生活,明理察失,增强行为规范意识,张扬教学生活化。

四、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话题揭义

1、创设情境,导出话题

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一个字,这个字大家都很熟悉。大家看看,它是怎么写的?

2、请同学们认真看一看,用心想一想,我们的祖先造字时为什么这样写?它包含怎样的意思呢?(人说话要讲信用)

3、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弟子规》第二十课,从古人的“信”的行为要求中,学学为人处事的真诚与智慧。

(二)字正腔圆,诵读成韵

1、字正腔圆,读通韵文

A、《弟子规》是古代韵文,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读文之美在于字正腔圆,首先把韵文中不认识的字,找出来,看着注音读几篇后,再自行把韵文试读两遍。

B、集体朗读韵文,提出诵读要求:读书贵有三到:即眼到、口到、心到;诵读精神饱满,咬字吐音清晰。(教师相机引导)

2、轻重缓急,读出韵味

A、读文之美在于轻重缓急能入韵。再次播放音频,让学生找出诵读的停顿节奏,按韵文节奏读文。现在请同学们先试行打节奏。

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刻薄|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

B、读文贵有轻重缓急,根据诵读的需要,找出韵文中轻读与重读的字,按节奏读出韵文,(全班同学集体读,小组读,个别读)适时指导,相机激励。 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刻薄|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 ..C、学生集体诵读,进一步强化诵读的同时,引导学生思考这些韵文表达的是怎样意思。(为故事诠释,读文明义的这一环节做铺垫)

(三)故事诠释,读文明意

1、释文结合,读文知意

书读百遍,其意自见。通过刚才的几轮诵读,同学们对照韵文再读读译文,想想古人对待“信”是怎么要求的?(交流汇报)(引导学生把握信的行为准则:出言—信为先,惟其是)

2、故事引路,据文辨义

下面,我们一起听听孟信卖牛的故事,看看获得怎样的启示。

[孟信卖牛] ——教师生动讲述

[说一说]

[1]同学们,听了这个故事,用心想一想,贫穷的孟信为什么赢得大家的尊重?(诚实、守信)孟信的行为符合《弟子规》的哪些要求呢?

[2] 点评:虽然孟信家里穷,经常连饭都吃不饱,但是他并没有因此而用病牛去换粮食,他的这种行为赢得了别人的尊重,这种道德修养也是道德智慧。

3、情境插入,依理明义

看动画短片《男孩和金斧头的故事》

说一说:你认为故事中的两个小朋友谁做得对?谁做得不对?分别符合

《弟子规》中的哪句话?

[议一议]

评析:老师根据学生的思考与辩论,相机引导,

[1]紧扣“信为先,惟其是”先自行思考,然后同桌交流,鼓励学生结合韵文要求,针对小男孩和邻居的行为进行辩论,在辩论中明义。(在人与人的交往 中,只有诚实守信,待人真诚,品质崇高,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和帮助。) [2]紧扣“诈与妄,奚可焉”从邻居的贪婪,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邻居之所以失去别人的帮助,是因为他没有做到“信为先”,缺乏待人真诚的品质,为了不再犯邻居的错误,谨记教导,我们再次集体朗读韵文。

(四)生活介入,明理导行

1、回顾生活,明理察失

孟子说“吾日三省吾身”。明白自己的行为得失就是成功的开始。现在请同学们联系自己的生活,用自己的事例来说一说,(鼓励学生反思自己的行为,进行交流展示,在交流中引导学生真诚表达,恭敬待人,信守承诺。) 根据同学们的回答,老师整理了以下几道题目,请同学们加以判断,并说出你的想法。

1、芳芳没做家庭作业,老师检查时,她告诉老师丢家里了。( )

2、小亮踢球时,不小心把王奶奶家的玻璃打破了,他连忙向王奶奶承认错误,并且赔礼道歉。( )

3、冬冬在第一次单元测试不及格,回家妈妈问他考试了没有,冬冬说没有考试。( )

4、文文和妈妈一起上街去,乐乐让他帮忙买一盒铅笔,可文文却在公园里玩忘记了,没有买到铅笔。( )

5、小明和小红约好星期六去图书馆,可奶奶突然生病住院,小红临时要去看望奶奶,所以她打电话告诉小明取消约定。( )

评析:同学们说得真不错,我们要学习孟信和小男孩,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只有诚实的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帮助,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因此,我们再次朗读课文。

(五)升华题义,激励实践

同学们,《弟子规》中为人处事的准则是祖国传统文明的宝贵财富之一,我们不只是在课堂上诵读,更应在生活中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不断努力实践,让我们成为传统文明的实践者,在实践中传承与发扬祖国的文明,在实践中成就自己的学业与德行。现在请同学们起立,再次用心诵读,让《弟子规》的行为准则成为我们的实践指南。配乐诵读:

五、板书设计

第二十课

亻 言

真诚 戒 诈与妄

崇高 戒 刻薄语 秽污词

尊重 帮助

附教材内容 第二十课

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刻薄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

第二篇:《弟子规》教案之一——《小学国学教案精选集》

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 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

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

崔兴君

一、 教学内容

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

二、 教学目标

1. 引领学生诵读“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理解基本意思。

2. 通过诵读,陶冶学生情操,培养自觉搜索、不耻下问的行为习惯,指导言行。

3. 感受中华文化的根源魅力,欣赏中华文化的语言美。

三、 教学重难点

1. 引导学生主动理解“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中相应语句的意思,理解经典中一些生僻字的读音与字义。

2. 进行个人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陶冶学生情操,进行中华传统美德的养成教育。

四、 课时安排

1课时

五、 教学过程

1. 引领展示

(1) 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谨而信”的前两句“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谁能说说这两句的意思?

(2) 听说,有的同学已经把这两句话编成了歌、小品„„多种多样的形式,谁来展示一下?(学生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示诵读经典的快乐,给经典注入时尚的元素)

[建议]

拉近经典与学生的距离,激起孩子们探索的欲望,提高他们的兴趣,使学生在愉悦中获得身心的全面发展;可以用丰富多彩的形式来展示自己的学习所得,比如:快板背、配乐吟唱、小品表演等,避免了枯燥乏味的“念经”式背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之获得成功的快乐。

2. 答疑解惑

(1)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一章,让我们把这一章的内容完整地读一读。(齐读“谨而信”部分)

(2) 今天我们共同学习的是“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同学们自己读一读,看看有什么疑问?(借助书本,引导学生互相解疑)

[建议]

这个环节对于经典的学习定位于“答疑解惑”。问题由学生中来,课堂上更多的是“生成”。学生将学习时的疑惑提出,由师生共同解决。教师不同于教材体系的语文课教学,不做“传道授业”式的讲解,不对经典原文做照搬理解。

画面:

生1:这一段的大部分意思我都懂,就是那个“晨必盥”的“盥”我不理解。

师:你真是个善问的孩子,不过我要纠正你一下,“盥”这个字的读音是(guàn)。

生1:噢,我知道了,谢谢老师。

师:真有礼貌!请你带着大家一起读读这个字。

生1:带着大家齐读。

生2:老师,“袜与履”中“袜”是指袜子,“履”是什么意思呢?

师:这个词平常我们做动词用,其实它的本义是名词。你看看袜子和什么呢?哪个同学可以做他的小老师?

生3:我知道了!“履”的本义就是鞋子!

师:真聪明!学贵有疑!但还要善读书。还有什么不懂的,再读读书!我们这本《弟子规》后还有“经典解说”,请你试着向它求解!

„„(学生读书自学)

[建议]

在这个画面中,学生质疑提问,教师起引导、点拨作用。新课改要求培养学生质疑探新的精神。

(3) 这章所写的其实就是我们生活中的一些行为习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但是这些细节往往影响到你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大家了解吗?(交流王安石的成就)

(4) 我们手中的这本《弟子规》里有一个关于他的小故事。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默读故事)

[建议]

故事生动形象,富有趣味和感染力,还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学生在读故事中能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本小节后配备王安石不讲卫生的小故事,和生硬的说教相比,这样浅显的小故事更易于让学生接受。

3. 链接

“经典故事”《不讲卫生的王安石》(见《弟子规》第51页)

4.“经典拓展”(见《弟子规》第51页)

(1) 谁来谈谈自己的感受?(相机交流)

(2) 这个故事后还有几个小问题,你是怎么看这些问题的呢?(完成习题,交流)

(3) 如果我们能按这一章所说的去做,就能培养出良好的言行举止,将来自然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让我们齐背这两句!

5. 自由创编

(1) 《弟子规》是清代的儿童蒙学教材,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我们是新时期的弟子,在理解这几句的基础上,让我们来改一改、编一编!创作出具有时代特点的新《弟子规》。(配乐、独立创编)

(2) 编好了吗?在四人小组内好好交流交流,把你的大作读给伙伴们听,大家都要洗耳恭听!(四人小组交流)

(3) 你觉得谁创作得最好,推荐他代表你们小组展示给全班同学听。我们来评评看谁编得最好,谁是我们班的“大学士”。(小组交流后推荐一名代表,全班展示) (4) 还有许多同学也想展示自己的作品,现在你就可以去找你的小伙伴互相交流交流。(全班交流)

[评析]

如果说前面两个环节是诵读、理解,那么这个环节就是在理解基础上的运用。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联系实际,联系个人经验,创编具有时代特点的《弟子规》,赋予经典以鲜活的生命,以真正继承中华经典中的精华,弘扬民族精神。

6. 总结延伸

(1) 到这里,这一章就全部读完了。你能完整地背一背吗?(自由背)

(2) 我们来比一比、赛一赛。(分男女生比赛)

[评析]

这节课只是一个“驿站”或“加油站”。在课堂上更多的是让学生激发兴趣,受到熏陶,获得方法,所以课堂是以“还准备读什么经典书籍”而结束的。给学生打开的是读经典的大门,读经典的广阔天空。让学生一直走下去,读下去„„

正文见《小学国学经典教育读本》——《弟子规》

第三篇:国学《弟子规》教案

汉江路小学2016~2017学第一学期阅读第一册教案

《弟子规》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具体列举出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礼仪与规范。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弟子规》是一本教我们做人的一些基础规范,这本书,影响之大,读诵之广,仅次于《三字经》。全书共360句(1080字)。

二、教学目的:

1、教育学生孝敬父母、体谅父母。

2、培养学生的爱心,爱长辈,爱老师,爱同学,互相关心,互相帮助。

3、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

4、教育学生诚实、守信。

5、指导学生的生活习惯,行为规范。

三、教学内容:

《弟子规》总叙、入则孝、出则弟、谨、信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够流利背诵。

难点:理解含义,并能在生活实践中应用。

五、学习时间:

每周安排一节诵读时间,平均每节课学习8句。利用中午课前预备时间复习巩固。

六、方法措施:

1、借用生动的故事来打动学生的心。

2、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讨论中真正理解含义。

3、举例子,让学生深入理解含义。

4、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实践。

七、学习内容具体安排:

第二周:学习《弟子规》“总叙”,第三至六周学习“入则孝,出则弟”,第七至十一周学习“谨而信”,第十三至十六周学习“泛爱众,而亲仁”,

1

汉江路小学2016~2017学第一学期阅读第一册教案

第十七至十八周学习“有余力,则学文”。

第1课 《弟子规》总叙

教学目标:

1、从总体上了解《弟子规》。

2、会背《弟子规》总叙。

3、大体了解这几句话的意思。 教学重难点:

1、

2、 会背《弟子规》总叙。 大体了解这几句话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介绍弟子规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具体列举出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礼仪与规范。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弟子规》这本书,影响之大,读诵之广,仅次于《三字经》。

《弟子规》中的 “规”,当然就是指规矩、规则。你们知道“弟子”指的是谁吗?是孔子的弟子吗?是指小孩子吗?还是指其他什么人呢?(学生讨论)实际上这个“弟子”是泛指,也就是针对每个人而言的。所以《弟子规》中谈到的规矩礼节是同学们甚至是老师都应该遵守的。现在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这篇古训——《弟子规》。《弟子规》共360句(1080字),今天我们学习总序。

二、学习《弟子规》总叙

1、听泛读《弟子规》总叙: 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弟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2、教师领读。

3、学生试读。

4、指名读。

5、齐读。分行读。

2 汉江路小学2016~2017学第一学期阅读第一册教案

6、同桌练习背诵。

7、小组竞赛背诵。

三、理解“总叙”的意思。

“总叙”概括了《弟子规》的主要内容:首先要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其次言语行为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和大众相处时要平等博爱,并且亲近有仁德的人。如果以上的事都做了还有多余的时间精力,就应该好好做学问了。

有余力则学文——当你做好了以上的事情(具备了如上的品德),如有多余的精力和时间,再去学习文化知识和技能。

四、讲故事:《大舜的故事》——孝

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

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五、礼 仪

1、回答问题要举手,回答问题要起立。

2、学习鞠躬。

六、作 业

1、背诵《弟子规》总序。

2、回家给父母捶捶背。

第2课 “入则孝”之“父母呼”

教学目标:

1、复习《弟子规》总序

2、学习“入则孝”之“父母呼”。

3、理解意思,教育学生孝敬父母要从小事做起。不但孝,关键是顺。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

3

汉江路小学2016~2017学第一学期阅读第一册教案

教学重难点:

1、

2、 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理解孝道的重要性。 理解意义,能在生活中做到。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1、齐声背诵。

2、是否为父母捶背。

二、学习“入则孝”之“父母呼”

1、听泛读“入则孝”之“父母呼” 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2、教师领读。

3、学生试读。

4、指名读。

5、齐读。分行读。

6、同桌练习背诵。

7、小组竞赛背诵。

三、了解意思。

1、 “父母呼”,“呼”就是叫唤的意思。“应勿缓”,“应”就是回答,“勿”就是不可以,“缓”就是迟缓。也就是听到父母他在呼唤、叫唤我们的时候,应该要立即的回答。

想一想,平时父母叫我们的时候,我们是怎样做的?(指生答)怎样做才能更体现“孝”呢?(生答)

延伸:

父母呼 应勿缓;老师呼 应勿缓 ; 长辈呼 应勿缓 ;同学呼 应勿缓。

2、“父母命,行勿懒”:父母在教我们的时候,父母教我们做任何事情,“行勿懒”就是要马上动作,不可以拖拖拉拉的。

3、“父母教,须敬听”:父母在教育你的时候,要恭恭敬敬地聆听。

4 汉江路小学2016~2017学第一学期阅读第一册教案

4、“父母责,须顺承”:如果你做错了事情,父母责备你的时候,你应该接受教训,真心悔改。

希望大家都能够成为孝敬父母、懂礼貌的孩子。

四、讲故事:《啮指痛心》

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著称。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

五、礼 仪

1、见到长辈、老师要主动问好。

2、父母、老师、长辈,要求做的事情,要尽量做好。

六、作 业

1、背诵“父母呼”。

2、帮父母 收拾餐桌。

5

第四篇:一、国学教育经典诵读《弟子规》 辅导教案

课 题 “入则孝”之“事虽小”

学习目标

1、复习“冬则温”。

2、学习“事虽小”。

3、理解“事虽小 勿擅为”“ 物虽小 勿私藏”。

4、能在生活中实践。

重点: 理解“事虽小 勿擅为”“ 物虽小 勿私藏” 难点 : 理解意义 教具准备 播放器、课件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1、齐声背诵。

2、昨天为父母做的什么事情。

二、学习“入则孝”之“事虽小”

1、听泛读“入则孝”之“事虽小”。 事虽小 勿擅为 苟擅为 子道亏 物虽小 勿私藏 苟私藏 亲心伤

2、教师领读。

3、学生试读。

4、指名读。

5、齐读。分行读。

6、同桌练习背诵。

7、小组竞赛背诵。

三、了解意思。

1、理解“事虽小”。什么样的事情是小事?该怎样做? “事虽小”,就是泛指一切事情无论大小,即使很小很小的一件事情,“勿擅为”,这个“擅”就是随自己的意思,擅自的意思。也就是说事情即使是非常小,也不可以不经过同意就擅自去做它。譬如说有很多小朋友,他在家里,爸爸妈妈不在的时候,他就好像造反一样,什么事情都碰,父母的房间、抽屉翻箱倒柜,很好奇的都去翻阅它,这些都是不对的。

不应做的事情,就尽量不做。比如说,在家里不可随便玩电、玩火,玩危险的玩具,不可养成随便花钱的坏习惯,不在黑板上乱涂乱画,这样的事虽小,也是不对的。不应做的事情就不要做了。三国时的刘备教育儿子刘禅说:“勿以恶小而为之”也是这个道理。

2、理解“物虽小”。

什么样的东西是小东西?铅笔、橡皮……不能私自藏起来。如果私自藏起来,父母会伤心。

拓展:

捡到小的物品应该怎样做?借用别人的东西该怎么做?

学生讨论。

四、讲故事:陶母封鱼。

陶侃是东晋有名的贤臣,从小就勤奋好学,而且注意人品的修养,这一切都与他母亲严格的教育分不开。陶侃长大后,担任了管理渔业的小官。这一年他托人带回家一坛腌鱼孝敬母亲,母亲却把鱼封好让人退回区,并且献给他写了一封信说:“你是国家的官吏,怎么能用公家的东西孝敬父母呢?这是为政不廉啊!”此事虽小,却可以看出陶侃的母亲教子严格。陶侃始终不忘母亲的教诲,最终成为晋朝著名的清官。

五、作 业

1、背诵“事虽小”。

2、给爸爸妈妈洗袜子。

第五篇:国学教案2《弟子规》入则孝第1段

《弟子规》入则孝

教学目标:

1、把孝心的观念引入到小朋友的心田。

2、教育小朋友孝敬父母要从小事做起。不但孝,关键是顺。

3、培养小朋友的感恩之心。

教学重点:

1、关键在落实上。一定要结合生活实际。

2、让小朋友理解孝道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

《弟子规》入则孝

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教学时数: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

让小朋友复习上堂课的内容:弟子规——总序。齐声背诵。

师:大家背得太棒了,看得出大家都很喜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弟子规》

二、学习、理解内容:

1、师:“谁能来读一读今天学习的内容?” A、请2名学生读 B、生评议

2、师:“理解有利于更好的朗读和背诵,我们来学习一下这几句话的意思。” 入则孝——过去古人非常讲究孝道。晚辈早上起来第一件事,就是要到长辈的房间向长辈“请安”。入;也是指在家中。

父母呼 应勿缓——父母呼唤我们,听到就应该马上答应,不要慢慢吞吞,半天不回答。表现出一种无理的态度,或者有抵触情绪,自己不高兴就不应声。比如;你正在看一个好看的电视,或者玩得正开心,父母叫你出来吃饭,你不答应。或者答应了半天还是不动。

父母命 行勿懒——父母让我们去做事,应立刻起身去做,不可拖延偷懒。或者高兴做就做,不高兴做就不做。还有的小朋友和家长讲条件,我做了你给我什么奖励?这都是不对的!

父母教 须敬听——父母在教育我们的时候,应该怀着恭敬的心去倾听。不要漫不经心,愿意听就听,不愿听就不听。否则,就是一个不听话的孩子。

父母责 须顺承——小朋友有时做错了事,家长会批评责备我们。我们要赶快承认自己的错误,虚心接受,不要让家长生气。有的时候,家长误解了孩子,这件事明明不怨你,可家长没搞清楚就责备你。作为晚辈,也不要急于辩解,等父母平静了你再解释。这才是真正做到了孝,而且顺。

三、结合生活实例讲解:

1、生活中有很多实例,父母呼唤我们;父母让我们帮忙做事;你是怎样做的?

2、请自己去思考:自己哪些地方做的不够?

3、常常见到一些孩子,自己玩的很开心。父母让其帮助做一点家务,他马上说我还要写作业呢!找借口不去做事。父母批评我们的时候,小朋友还嫌家长罗嗦,不高兴听批评。明明是自己做错了事,还满不在乎。故意惹父母生气。这样对吗?

小结:父母抚养我们花费了很多辛苦,从小把我们养大,我们要用心去体会,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不能挂在嘴上,一句爸爸妈妈我爱你,是远远不够的!要落实到行动上,就要从生活小事做起。

四、举例说明:

母鸡孵小鸡的时候,母鸡身体下边放一堆鸡蛋,它天天趴在这堆鸡蛋上,用自己身体的热量,去温暖这些蛋。鸡蛋吸收了母鸡的血汗,慢慢变成了小鸡。母亲抚育我们的时候,也象抚育小鸡一样,非常艰辛。小的时候要喂奶、喂饭,换尿布,有病时背着你去医院,半夜起来喂药。风里雨里天天接送你去幼儿园。上学时为你拿书包,为你撑雨伞。做好了饭菜等着你回来吃。父母总是把最好吃的东西留着给你,可是我们的小朋友是否也能把最爱吃的饭菜留着给父母吃呢?不要以为父母为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我们要对父母有感恩之心,有报答之愿!有的小朋友说等我长大了有工作了就去抚养他们。世人说:“什么都能等,只有孝敬父母不能等!”让我们从今天就开始孝敬自己的父母。为他们做一点事。

1、提问:你的父母最喜欢吃什么?干什么?请小朋友回答!

2、不知道的小朋友回家问自己的父母,喜欢吃什么,干什么?

3、我们能从哪些方面关心自己的父母?

五、家庭作业:

今天回家吃饭时为母亲盛一碗饭,或者为父亲倒一杯水。帮助家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比如:摆放碗筷、洗碗、擦桌子、扫地、倒垃圾。洗衣服、晾衣服、打扫房间。浇花、买菜、学做饭。

为父母捶背、按摩、倒洗脚水。可以根据情况任选一样来做。

上一篇:学校广播站筹备方案下一篇:学校关工委各种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