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法检查与红外线扫描在妇女乳腺疾病普查中的应用

2022-09-12

让女性痛苦不堪的乳腺病是一种常见病, 多发病, 是危害妇女身心健康的主要疾病, 分为乳腺炎、乳腺增生、乳腺纤维瘤、乳腺囊肿、乳腺癌五大类, 其致病因素比较复杂, 如治疗不及时或治疗不当, 就可能发生病变, 随时导致生命危险。乳腺疾病属于妇女的常见病、多发病, 乳腺癌发病率占妇女恶性肿瘤疾病的第2位, 严重威胁着广大妇女的健康和生命。科学细致的诊疗方法对提高乳腺普查质量及早发现乳腺疾病, 对乳腺癌防治、提高远期疗效意义重大。为此, 特针对资料完整的800例乳腺普查进行讨论。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普查对象800人, 年龄19~65岁, 女性, 职业为公务员、教师、职工、学生等。

1.2 方法

询问病史, 填写统一表格 (包括月经周期、婚、孕、产史、哺乳、避孕史、家族史、暴露环境、饮食习惯等) 。受检人取端坐位, 两手叉腰, 前倾含胸, 先由检查医师按常规仔细触诊, 再用LX-H767E型电脑红外乳腺扫描仪在暗室环境下对受检人乳房4个象限行扇形透照, 对可疑病例取仰卧位再重复检查及虽诊为良性但有易感因素者做钼靶检查, 对高度怀疑有恶变的应及时送专科诊疗。

2 结果 (表1)

803名普查对象中乳腺增生 (包括乳腺小叶增生、囊性增生、乳管扩张等不同发展阶段) 251例, 纤维腺瘤9例 (6例经手术证实) , 积乳囊肿2例 (原诊断纤维腺瘤, 经手术证实) , 血肿2例, 脂肪坏死2例。拟诊乳腺癌2例, 再经钼靶拍片复查, 其中2例手术中冰冻切片证实行根治术 (病理报告1例腺癌, 1例乳头状癌, 均为TO-Tl) 。上述良性乳腺疾患占265例, 占普查总数的33%, 乳腺癌2例, 占普查总数的0.2%。

3 讨论

由于红外线扫描对皮肤、脂肪、肌肉有较强的穿透能力, 通过图像处理系统对显现出的不同透光影像进行灰亮比较、放大、增强、测量等综合分析, 检测乳腺疾病及良、恶性肿瘤。红外线扫描对人体安全无损害、诊断快速、对肿块性质分辨力好, 能在短时间反复多次检查, 适用于大规模的妇女乳腺疾病普查。检查中经红外线扫描中血管显影图像比对, 乳腺癌变表现为明显的灰度增加及局部血管的异常增生, 由于有氧和无氧醣酵解旺盛, 血红蛋白含量增加, 血管丛生, 很容易在CDI检查中得以显像。良性乳腺疾病的图像一般只有灰度级别变化, 血管多为正常解剖走行。但对患病率最高的乳腺增生症, 尤其是小叶增生和腺体增厚因细胞增多、血运丰富, 有时也会出现类似乳癌的图像。很难区分早期的腺体增厚乳癌或乳腺增生。另外, 有些乳腺疾病如小的纤维瘤、位置较深的早期癌灶, 在荧屏上也不容易显影, 所以很易造成漏诊, 因此操作前应先做乳腺的触诊, 再行红外线扫描, 必要时需做其他辅助检查 (如X线钼靶、彩超、针刺细胞学等) 综合判断, 结合检查医师所具有丰富的经验以及认真、细致、全面、正确的手法检查, 才能做出较准确的判断, 提高诊断率。可见, 在普查中手法检查和红外线扫描相互配合才能准确及时发现早期的乳腺疾病。另外, 在乳腺普查中还应注意对乳腺癌的易患因素 (如初潮早、行经时间超过40年、未孕、未产、未哺乳、阳性家族史以及具有多年乳腺增生病史或绝经后又发生乳腺增生) 应高度警惕, 必要时要行B超、钼靶、针刺细胞学等多项检查, 以及早发现, 早期治疗。据统计资料表明90%以上的乳房肿块是在无意中偶然触及, 然而在检查中发现很多妇女很少定期自我检查, 所以普及妇女自我乳房检查技术是早期发现乳房疾患的最有效途径。

摘要:目的 讨论红外线扫描结合手法检查在妇女乳腺疾病普查中的应用。方法 手法检查及红外线扫描相配合, 对疑似病例行针刺细胞学检查, 普查成年妇女803人。结果 乳腺疾病267例, 占普查人数33.25%。结论 临床医师严谨认真、细致全面的触诊配合红外线扫描, 同时结合相应病史等因素, 以其无创、方便、清晰的血管图像对乳腺肿块有较好的分辨力, 适用于大多妇女乳腺疾病的普查及反复检查, 可大大提高乳腺疾病早期诊断率。

关键词:乳腺疾病,手法检查,红外线扫描

参考文献

[1] 赵韶春, 吴宏宇, 刘增海, 等.活检枪在乳腺癌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当代医药, 2010 (2) :139~140.

[2] 赵瑞坤, 吴巍, 任士义, 等.钼靶X线检查在乳腺癌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J].吉林医学, 2010 (1) :88~89.

[3] 卢正斌.横切口及改良横切口在乳腺癌根治术中临床应用体会[J].基层医学论坛, 2010 (2) :4~5.

[4] 庄晓明, 肖红, 武卓.小干扰RNA逆转人乳腺癌细胞MCF-7多药耐药的体外研究[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2010 (1) :40~43.

上一篇:新预算法背景下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问题分析下一篇:混凝土强度检测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