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微钙化对良、恶性乳腺病变的诊断价值

2022-09-11

乳腺疾病是女性常见的疾病之一, 早期发现、诊断和治疗是降低乳腺癌患者死亡率的关键, 钙化是早期乳腺癌以及非肿块性乳腺癌在乳腺钼铑双靶X线片上最常见甚至是唯一的征象, 是乳腺癌早期识别和诊断的重点[1]。

1 资料与方法

搜集本院2003年6月至2009年8月符合下列条件的病例115例: (1) 均行乳腺钼铑双靶X线轴位及侧斜位摄影, 片上发现各种形态的微小钙化; (2) 所有病例均有穿刺活检或手术病理结果。全部病例均为女性, 年龄25~76岁, 中位数为46岁。

全部乳腺X线片由3名有经验的影像科医师共同审阅。影像学观察指标: (1) 钙化灶的形态。参照欧洲通用的LeGal's分类法分为五型:I型, 环形钙化;II型, 规则颗粒状钙化;III型, 泥沙状钙化;IV型, 不规则颗粒状钙化;V型, 蠕虫状钙化。 (2) 钙化灶区范围。测量钙化区最大直径, 将其分为<10mm, >10mm。 (3) 钙化灶的总数:按钙化灶总数目分为<15个, >15个。 (4) 钙化灶的密集度:选择簇状钙化最密集区域, 统计1cm3范围内钙化的数目, 分为<20个/cm2, >20个/cm22组。

(5) 以钙化灶是否合并肿块分为单纯性钙化组和钙化合并肿块组。

2 结果

本组115例病人钼铑双靶X线摄影均发现微小钙化灶, 对钙化灶的特征进行具体观察分析, 结果如表1。

3 讨论

钙化的发生, 一般认为与肿瘤细胞变性和坏死后的钙盐沉积, 肿瘤细胞和生长活跃的乳腺细胞分泌钙有关[2]。良性钙化多发生在纤维组织、脂肪、血管、大汗腺、皮肤等乳腺间质内, 乳腺实质内少见。恶性钙化灶大多发生于癌细胞变性、坏死区, 可表现在乳腺实质内及肿瘤边缘的坏死残屑中[3]。尽管乳腺良、恶性病变都可以发生钙化, 但诸多研究表明乳腺恶性病变钙化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良性病变, 前者一般在40%以上, 而后者一般低于20%, 且乳腺良、恶性钙化各有不同的特点, 钙化的形态、大小、数量、密集度、分布范围、密度对乳腺病变的良、恶性鉴别有重要意义[4]。

刘煌辉[5]等报道, 恶性钙化的形态多为不规则颗粒状和蠕虫状, 数目较多, 范围较大, 本组病例中恶性病变84例, 其中泥沙样钙化33例, 不规则颗粒状钙化25例, 蠕虫状钙化26例。赵亚萍[6]等报道, 乳腺导管癌的钙化多为线状、长短不一、边缘模糊, 在一丛钙化点中有2~3个此种钙化即可诊断为乳腺癌, 良性钙化较粗大、呈环状、块状、斑点状, 本组病例中浸润性导管癌多表现为泥沙样或蠕虫状钙化。良性病变共31例, 表现为环形钙化者13例, 规则的颗粒状钙化者18例。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

乳腺钼銠双靶X线片中成簇钙化的形态学特征对乳腺癌有重要的诊断价值[7]。本组病例乳腺恶性肿块内微钙化的检出率占73% (84/115) , 良性肿块占27 (31/115) , 2者比较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 (P<0.01) 。张晖[8]等报道乳腺癌内部微小钙化检出率占68.5%, 以浸润性乳腺癌的微小钙化检出率最高为91.3%。秦茜淼[9]等认为微钙化的性质与年龄有关, 与肿块大小关系不大, 认为50岁以下妇女一旦乳腺肿块内发现微钙化, 其恶性的可能性为94.3%。本组病例中微钙化发生在恶性病变的多为55~60岁之间, 其中不合并肿块的隐性乳癌12例, 占10.4% (12/115) , 55岁以下乳腺肿块内发现微钙化并为恶性者占65例, 比值为75.5% (65/84) , 比文献报道的比例略低, 可能与本组病例中年龄结构的分布有关。

总之, 数字化乳腺钼銠双靶X线片能清晰的显示腺体内的微钙化灶, 钙化灶的形态及分布特征与乳腺病变的性质密切相关, 认真观察及重视微钙化灶, 能对疾病的认识和诊断提供较高的指导价值。

摘要:目的 探讨乳腺微小钙化灶的特征与乳腺良、恶性病变的关系。方法 观察分析115例乳腺钼铑双靶X线片中微小钙化灶的特征, 并和临床病理检查结果 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钙化灶的形态、数目、密集度、钙化灶区范围以及钙化灶是否合并肿块与乳腺病变的性质密切相关。结论 钙化灶的分布特征与乳腺病变的性质密切相关, 从乳腺钼靶片上可粗略的预测病变的性质, 从而为临床内分泌治疗、手术治疗、判断疾病的预后提供依据。

关键词:乳腺癌,微钙化

参考文献

[1] 刘煌辉, 王维, 刘君, 等.乳腺Ca钙化灶与ER, PR及c-erb-2[J].临床放射学杂志, 2007, 26:883.

[2] Fondrinier E, Lorimier G, Guerin-Boblet V.Breast microcalcifications:mul-tivariate analysis of radiologic and clinical factors for carcinoma[J].World J surg, 2002, 26:290.

[3] 徐开野.乳腺疾病影像诊断与治疗[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1996:87.

[4] Lafontan BD, Daure JP, Salicru B, et al.Isolated clustered microcalcification:Diagnostic value of mammography-series of400cases with surgical verification[J].Radiology, 1994, 190:479.

[5] 刘煌辉, 王维, 刘君, 等.乳腺Ca钙化灶与ER, PR及c-erbB-2表达的关系[J].临床放射学杂志, 2007, 26:885.

[6] 赵亚平, 周世英, 刘荣波, 等.乳腺X线片中成簇微小钙化对乳腺Ca的诊断价值[J].临床放射学杂志, 2001, 20:7.

[7] 范正平, 梅继新, 彭桂兰, 等.CR钼靶X线摄影对非肿块型乳腺Ca X线征象分析[J].临床放射学杂志, 2009, 28:728.

[8] 张晖, 陈敏华.超声对乳腺肿块微小钙化点的显示与临床意义[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1997, 13 (12) :53.

[9] 秦茜淼, 华秀云, 潘永辉.乳腺肿块的高频声像图中微钙化的意义[J].中国医学超声杂志, 1997, 13 (8) :40.

上一篇:新课程应关注学校的文化建设下一篇:油井防砂方法优选技术及经济综合评价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