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资助体系的完善与育人功能的强化

2022-09-11

从资助贫困生, 减轻其家庭经济压力, 提升高校入学率角度, 最近几年, 政府部门持续加大高等教育资助力度, 构建起了完善健全的高校资助体系, 内容包括了奖学金、助学金、助学贷款、勤工助学等。而在实际落实中发现, 高校资助体系中存在许多问题, 并没有能够达到预期效果。如何对高校资助体系进行完善, 确保其育人功能充分发挥, 是高校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

一、高校资助体系运行现状

(一) 资金分配不合理

在资金分配方面, 国家助学金金额和比例明显高过奖学金和勤工助学金, 与奖学金相比, 助学金只需要填写表格提交申请就能得到, 这样会导致学生产生心理失衡, 甚至起到负面引导作用, 部分非贫困生可能通过弄虚作假手段来争取助学金, 导致真正需要帮助的学生被排挤。在这种情况下, 资助体系无法发挥预期作用, 甚至可能为造价行为提供温床。对此, 需要合理设置资金分配比例, 确保助学金助学作用及奖学金激励作用的有效发挥[1]。

(二) 思想教育不完善

当前, 多数高校在发放助学金和奖学金前, 为了体现公平, 会开展大量工作, 但是资金发放结束后缺乏必要监督管理和思想教育, 不重视对贫困生的心理扶持, 使得部分贫困生并没有理解自主体系的用意, 将之当做一种福利待遇, 缺乏感激之情, 甚至将助学金勇敢与购买奢侈品, 导致其完全偏离预期。针对这个问题, 高校必须高度重视思想教育工作, 引导学生树立自强精神和感恩意识, 促进其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提高。

二、高校资助体系完善策略

(一) 引入激励机制

高校资助体系设置的出发点在于帮助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 希望其在学成后可以为社会做出贡献。基于此, 在进行资助对象评定时, 不仅需要关注家庭情况, 还应该考虑学习因素, 引入激励机制。当然, 这里所言的学习并非单纯指代成绩, 还应该包括思想品质、实践经历等。具体来讲, 在评定前期, 需要加入成绩限制及志愿者服务实践, 鼓励贫困生从事一些兼职活动, 关注生活节俭学生, 并将宿舍成员人际关系等考虑在内。必须认识到, 贫困生资助不能仅停留在经济补助, 还应该强调学业及就业援助, 在帮助贫困生解决经济问题的同时, 激发其学习动机, 促进贫困生成才[2]。

(二) 注重心理干预

通过心理帮困, 可以提升贫困生自尊自强意识, 不过与经济帮困相比, 心理帮困难度更大, 需要投入更多更细致的人文关怀。针对当前心理干部薄弱现状, 高校应该在资助环节引入心理干预, 通过经济帮困和心理帮困的相互配合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对于许多贫困生而言, 往往存在有自卑心理, 不愿参与集体活动, 甚至在自尊心的驱使下不愿承认家庭贫困, 因此失去补助机会。因此, 在评定过程中, 需要做好贫困生家庭隐私保护, 避免学生内疚与自责, 评定结束后应该做好跟踪帮助, 确保贫困生能够走出困境, 配合心理引导提升其挫折应对能力, 帮助贫困生形成健全人格。

(三) 强调实践服务

资助评定完成后, 高校需要对受益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使得其懂得感恩, 了解资助目的, 合理利用资助金。同时, 在条件允许时, 还应该通过义务劳动或者有偿劳动, 强化思想教育成效, 逐步推进劳动形式制度化。例如, 高校可以在科研、管理、后勤等方面, 设置相应勤工俭学岗位, 也可以与社会有关部门联系, 引导贫困生参与社区活动、留守儿童教育等服务, 通过实践服务来引导贫困生形成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要求其学会感恩, 并将感恩付诸行动[3]。

三、高校资助体系育人功能强化

(一) 以助学金为依托, 强化感恩教育

助学金属于国家财政支持的无偿资助, 充分体现了国家、社会对贫困大学生的人文关怀。高校在资助环节, 需要强化感恩教育, 引导贫困生知恩、感恩、报恩乃至施恩。必须认识到, 感恩教育并非单纯知恩图报, 更多地是一种责任意识和自尊意识, 通过感恩教育, 学生能够主动发现和珍惜美好事物, 以感恩之心回报社会。从高校角度, 需要以感恩教育为主题, 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 引发学生感恩意识。例如, 可以通过感动校园人物评选, 树立榜样和典范、可以设置感恩专题座谈会、矩形感恩专题团日活动等, 使得学生能够认识到父母养育之恩、教师栽培之恩、同学帮助之恩, 树立起感恩意识, 养成感恩习惯, 形成积极乐观的品质。通过多样化形式, 配合生活细节, 使得学生能够做到知恩、谢恩和报恩, 确保国家助学金可以达到预期设置目标[4]。

(二) 以奖学金为激励, 重视励志教育

从概念分析, 励志主要是在适应环境的情况下, 激发个人生活热情或者工作热情, 从而在工作中奋发向上, 其属于一个心灵调节过程。励志教育能够激发个人潜力, 其核心在于坚持, 确保无论在顺境还是逆境, 都能够始终以饱满的热情为实现目标而努力拼搏。在高校资助体系中, 奖学金设置主要是为了对勤奋学习、成绩优异学生进行经济资助, 以激发其学习热情。一般情况下, 奖学金采用一年一次的评定模式, 想要获得奖学金, 要求申请人必须在这一年内勤奋学习, 取得优异成绩或者巨大进步。对于贫困生而言, 奖学金有着更深层的含义, 通过奖学金开展励志教育, 能够引导学生树立自强自立精神, 而这也是励志教育的关键内容, 更是当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品格。无论奖学金还是助学金, 对于贫困生而言, 仅能解决一时困难, 想要真正摆脱贫困, 必须具备自强自立精神, 摒弃“等、靠、要”错误思想, 凭借自身能力克服困难, 自强不息。从高校角度, 应该将单纯物质资助提升到物质与心理全面资助层面, 提升资助效果, 而通过励志教育, 配合多样化教育活动, 能够对高校资助体系育人功能进行强化, 在校园内形成良好学习氛围。

(三) 以勤工助学为引, 强化实践教育

勤工助学指学生通过有偿劳动获取报酬, 以完成学业, 能够帮助贫困生环节经济压力, 强化其节俭意识和劳动观念, 也可以通过学用结合方式来提升贫困生社会实践能力, 强化其综合素质。必须认识到, 勤工助学不单单是一种劳动获取报酬的方式, 更是一种良性德育机制, 通过劳动和实践服务, 可以帮助学生开拓眼界, 健全人格, 积累经验, 而在参与实验管理、科研服务等活动时, 更可以使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理论知识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得到锻炼和提升, 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 参加就业奠定良好基础。从推动学生长远发展角度, 在条件允许情况下, 高校可以鼓励部分受资助学生参与支边支农, 到西部地区或者贫困地区参与志愿活动, 将个人需求与社会需求有机结合起来, 为祖国建设作出贡献[5]。

四、结语

总而言之, 新时期, 高校资助体系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也暴露出不少问题, 影响了其预期作用发挥, 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负面引导作用。对此, 高校应该重视起来, 立足自身实际, 对问题进行深入剖析, 采取有效措施来完善资助体系, 对资助体系育人功能进行强化, 通过感恩教育、励志教育以及实践教育等, 引导贫困生树立良好价值观念, 帮助其更好地走向社会, 获得成功。

摘要:调查显示, 当前我国高校资助体系在运作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问题, 如资金分配不合理、重过程轻教育等, 影响了其功能发挥。对此, 高校需要结合自身情况, 对资助体系进行完善, 同时强化资助体系育人功能, 通过励志教育、感恩教育等, 逐步构建起立体化教育资助模式。本文从高校资助体系发展现状出发, 就其体系完善策略和育人功能强化措施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关键词:高校,资助体系,育人功能,强化

参考文献

[1] 蔡路, 刘运显.试论高校学生资助体系的育人功能[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5, (5) :53-54.

[2] 黄传球.德育视域下高校资助育人体系德育功能探析[J].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7, 33 (1) :118-120.

[3] 张伟.强化中等职业教育资助体系育人功能发挥的对策[J].时代教育, 2016, (15) :58-59.

[4] 马丹, 卢希芬.高校资助体系育人功能探析——以四川大学水利水电学院雨露社为例[J].新课程:下, 2015, (3) :32.

[5] 垄克.高校资助育人体系的现状及完善对策[J].考试周刊, 2016, (62) :141.

上一篇:当前高校德育工作的新思考下一篇:一种射频信号发生器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