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雷接地验收检测规范

2022-11-15

第一篇:防雷接地验收检测规范

建设项目防雷设施验收检测

所属机构:市气象局(青岛市)

事项类别:便民服务事项

办理期限:

承诺期限:5工作日

法定期限:5工作日

clear 办公地点:市南区 香港中路 17号 行政审批服务大厅三楼气象局窗口

联系电话:0532-85916580

监督电话:0532-85916579

1、办理条件

clear

大楼主体施工竣工,防雷装置安装完毕。

2、所需申办材料

clear

《防雷装置验收检测申报表》原件1份 (1份 ,出具单位:建设单位 )

《防雷装置设计审核意见书》复印件1份,施工中如有变更需提供相关变更文件原件1份 (1份 ,出具单位:建设单位 )

施工单位的资质证和施工人员的资格证的复印件各1份 (1份 ,出具单位:防雷施工单位 )

施工单位施工方案原件1份 (1份 ,出具单位:防雷施工单位 )

防雷产品出厂合格证复印件1份 (1份 ,出具单位:建设单位 )

防雷产品安装记录表原件1份 (1份 ,出具单位:建设单位 )

建设单位委托办理授权书原件及身份证复印件1份 (1份 ,出具单位:建设单位 )

3、办理流程

clear

环节名称

办理内容

办理地点

办理部门

受理申请 受理申请 青岛市市南区香港中路17号市行政审批服务大厅三楼气象局窗口 青岛市气象防雷中心

验收检测,出具《防雷装置检测报告》 验收检测,出具《防雷装置检测报告》 青岛市市南区香港中路17号市行政审批服务大厅三楼气象局窗口 青岛市气象防雷中心

缴费办结 缴费办结 青岛市市南区香港中路17号市行政审批服务大厅三楼气象局窗口 青岛市气象防雷中心

4、收费标准

clear

收费名称

收费标准

收费依据名称

依据

防雷检测验收技术服务收费 按建筑面积收费,0.90元/㎡,

一、二类建筑加收25%; 山东省物价局关于防雷减灾技术服务收费有关问题的复函(鲁价费函[2013]81号) 收费依据文件

防雷检测验收技术服务收费 雷电浪涌保护器检测,100元/台.次。 山东省物价局关于防雷减灾技术服务收费有关问题的复函(鲁价费函[2013]81号) 收费依据文件

5、办理条件依据 clear

《气象灾害防御条例》

第二十三条第二款:对新建、改建、扩建建(构)筑物进行竣工验收,应当同时验收雷电防护装置并有气象主管机构参加。

《山东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

第二十条第三款:雷电灾害防护装置竣工后,应当经气象主管机构验收;未经验收或者验收不合格的,不得投入使用

青岛市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关于公布第一批市级行政审批相关服务事项目录的通知(青法制〔2010〕66号)

第70项:青岛市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关于公布第一批市级行政审批相关服务事项目录的通知(青法制〔2010〕66号)中第70项公布事项

6、设立依据

clear

《气象灾害防御条例》

第二十三条第二款:对新建、改建、扩建建(构)筑物进行竣工验收,应当同时验收雷电防护装置并有气象主管机构参加

《山东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

第二十条第三款:雷电灾害防护装置竣工后,应当经气象主管机构验收;未经验收或者验收不合格的,不得投入使用

青岛市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关于公布第一批市级行政审批相关服务事项目录的通知(青法制〔2010〕66号)

第70项:青岛市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关于公布第一批市级行政审批相关服务事项目录的通知(青法制〔2010〕66号)中第70项公布事项

7、申报材料依据

clear 防雷装置设计审核和竣工验收规定

第十五条:防雷装置实行竣工验收制度。建设单位应当向气象主管提出申请,填写《防雷装置竣工验收申请书》。新建、扩建、改建的建(构)筑物竣工验收时,建设单位应当通知当地气象主管机构同时验收防雷装置。

第二篇:建筑幕墙的防雷设计审核与检测验收

金水亮

抚州市气象局

邮编 344000

摘要:通过对建筑幕墙防雷结构分析,以及对幕墙安装的实际情况的分析,结合一些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范及工作经验,从专业角度提出一些建筑幕墙防雷在设计审核与检测验收方面的技术重点。

关键词:雷电

建筑幕墙

防雷

审核

检测

引言: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各地城市建设处于高增长期,主要表现在房地产行业、城市美化等,而高层建筑的大量出现也成为城市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城市建设的需要,建筑装饰工程的不断发展,拥有的美丽光环的建筑幕墙在中高档建筑工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建筑幕墙是现代建筑派的主要表现特征,在现代化城市建筑中具有不可替代的艺术地位。

目前,幕墙工程多由施工企业自行设计,其设计施工图纸均由原设计单位审核,设计单位一般只拥有建筑设计或幕墙设计资质;而且我国建筑幕墙的施工图设计、工程施工、工程验收等对防雷这方面内容的阐述十分有限,建筑幕墙设计单位对建筑幕墙防雷技术做法也不十分具体、明确,从而给从事建筑幕墙防雷设计审核与检测的技术人员带来一定的难度。本人根据多年建筑幕墙工程设计和施工的实际经验,以及有关国家防雷规范的要求,提出建筑幕墙防雷设计审核与检测验收过程中的一些技术重点。

一、雷电对建筑幕墙高层建筑的危害

众所周知,雷电是天空云层中一种自然的放电现象,雷电流是一种强度极大,作用时间极短的瞬变过程。雷电击中建筑物时,通常会产生电效应、热效应和机械力。雷电流在瞬间释放出的巨大能量,会把被击中的金属熔化,使物体水份受热膨胀,产生强大的机械力,或者分解成氢气和氧气,产生爆炸,使建筑物遭到破坏,甚至雷电的高温引起建筑物燃烧构成火灾和引起触电。

高层或超高层建筑幕墙使地表的电场分布发生了严重的畸变,其电场强度比一般建筑物大得多,容易构成雷电发展条件,加上离放电云层近,所以易遭受雷击。

高层建筑幕墙围护高层建筑物后,建筑物防雷装置由于建筑幕墙的屏蔽效应,难以防止直接雷击,往往闪电造成对建筑幕墙的雷击。 高层建筑幕墙的金属材质由于雷电的效应,将会产生静电感应作用,当天空雷云和大地形成电场时,幕墙的金属体就会积聚与雷云极性相反的大量感应电荷,当雷云瞬间放电后,云与大地的电场忽然消失,这时幕墙的金属体感应电荷不能以相应的速度流散,将会产生高达万伏以上的对地电位,这就是静电感应电压,对人和设备产生危害。

因此,建筑幕墙防雷比一般的建筑防雷的难度更大,要求更高。

二、 建筑幕墙的概况

建筑幕墙是由金属构架与板材组成,不承担主体结构荷载与作用的建筑外围护结构。建筑幕墙除了有技术发展较成熟的玻璃幕墙、金属幕墙和石材幕墙外,还有现在发展较快的多用于大空间的点驳式幕墙和新型的气循环幕墙、智能幕墙与光电幕墙等。其中最常用的是玻璃幕墙,分为全玻璃幕墙(主要应用在底层),铝合金明框玻璃幕墙,铝合金隐框玻璃幕墙,铝合金半隐框玻璃幕墙、单元式幕墙等。

玻璃幕墙的骨架主要用材是铝合金,为挤压型材,因生产工艺(电泳、喷涂)的局限,铝材的长度一般不大于6米。主要由立柱和横梁组成框架(竖直方向的叫立柱,水平方向的叫横梁),通过螺栓或挂件固定在土建外表的预埋件上。由于受到铝型材长度的限制,一般立柱为两层楼搭接一根,接驳位为套芯连接(即上下两支立柱没有固定相连),立柱靠特制铁码或专用预埋件固定在混凝土框架上。横梁与立柱是用特制的连接件组成铝框,玻璃或板材用硅胶或螺丝固定在铝框上。

三、防雷施工图的审核与检测验收

(1)设计单位的资质审查;分段验收应查看隐蔽工程安装的有关记录,是否符合设计和规范要求。

(2)设计施工图的完整性:幕墙施工图必须有完整的防雷设计说明,包括设计要求、材料说明、技术说明等,各个施工环节要有详细的防雷施工节点图,主要有屋顶消雷器(或避雷针、避雷网)的设计图、女儿墙(可能安装避雷带)的节点图、立柱驳接位的节点图、立柱与均压环连接的节点图、均压环的楼层分布图等,所有的标注是否清楚、详细。

(3)建筑物每隔三层要装设均压环,并且均压环间距不应大于12m,均压环内的纵向钢筋必须采用焊接连接并与土建防雷接地装置连通。

均压环可用直径12mm镀锌钢筋(或采用4x40mm镀锌钢板)焊接而成,并与土建防雷主钢筋可靠焊接。幕墙立柱用10mm2的多股铜绞线与均压环连接,铜绞线两头加装有专用铜质螺丝卡头,卡头与铝材接触位,铝材表面需打麽去掉保护层(电镀层或油漆),以确保电气导通。

如果位于均压环楼层处的预埋件的锚筋已与土建防雷主钢筋可靠连通,则只需将立柱与预埋件电气连通。

与均压环连接的立柱水平间距为10米左右,根据幕墙立柱分格来确定;与均压环连接的立柱与相邻的上下立柱在驳接位需用10mm2的多股铜绞线连接。

(4)立柱与横梁的连接件,如有加装pvc材料的绝缘套或其他材料(用于减少噪音),需检测过渡电阻,过渡电阻不大于0.03Ω。

(5)建筑幕墙如在女儿墙设计安装铝合金防水盖板,因铝板是良好的导体,它沿建筑物女儿墙的顶部分布,其电场强度很大,是雷击率最大的部位,可作为接闪器,通过与均压环连接或与女儿墙内的防雷钢筋连接成电器通路。

铝板宜选用3mm单层铝板而不要选用铝塑复合板,因为复合板中间夹有的聚己烯塑料是不能导电而致使复合板幕墙无法接地,外层铝板的厚度不够,不符合防雷要求。

(6)幕墙所用的铁件必须做热度锌处理,所有的螺丝、平垫和弹簧垫必须是不锈钢(不低于304#)材料。使用正确的材料,是日后防雷效果的保障。

(7)幕墙材料的连接一般采用焊接或机械连接。圆钢焊接的长度为其直径的6倍,双面施焊;扁钢焊接长度为其宽度的2倍,并三面施焊。所有焊接处刷两道防锈漆或涂沥青油。所有螺丝要配平垫和弹簧垫,以保证连接持久牢固。

(8)为保证长久的电气通路,不同的材料之间应考虑防电化腐蚀;铁件与铝料接触面需涂沥青油。

(9)现在高层建筑必定是包括计算机网络、电子控制系统、通信系统等的综合大楼,整个幕墙和土建是一个防雷系统,幕墙的构件之间必须是电气通路,其接地电阻不大于1Ω。

四、结束语

本文着重是探讨高层玻璃幕墙的防雷,其他类型的幕墙也有类似的地方。随着防雷技术的进步,对防雷安全要求的不断提高,幕墙防雷在设计和用材各方面都应采用高标准,减少隐性事故的发生。

参考用书

①GB 50057—94(2000年版)《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②GB/T 21431 《建筑物防雷装置检测技术规范》 ③JCT 102—96《玻璃幕墙工程技术规范》

第三篇:防雷检测仪器规范化管理研究论文[大全]

摘要:防雷检测仪器是获取建(构)筑物防雷装置检测数据的重要工具,检测仪器的规范化管理是确保检测结果准确性和可靠性的重要前提。随着防雷装置检测领域的不断拓展,检测仪器的品种和数量也不断增加,精度也不断提高,因此对仪器的管理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正确的管理方法既能保证检测仪器的使用寿命,也能间接的提高检测工作的效率,是对仪器管理人员的基本要求。关键词:防雷装置;检测仪器;管理

随着新建建筑物的不断崛起,防雷检测工作的工作量也在不断增加,为了满足检测工作的需要,防雷检测机构也在不断的购置仪器设备,从而保证防雷检测质量。规范检测仪器的管理,是确保防雷检测数据可靠性和真实性的有效手段。熟练掌握仪器的规范化管理,对防雷检测仪器正确使用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基于多年防雷检测仪器管理工作经验,对检测仪器的规范化管理进行了探讨,使检测仪器的管理更加规范、科学,从而保证检测数据和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1仪器购置

1.1仪器采购

防雷检测机构应根据工作需要合理购置检测仪器,选购检测仪器时应重点关注仪器的用途、精度以及使用场所,易燃易爆场所应选用防爆型的仪器设备,以确保安全性。在确定选购仪器后,应提出检测仪器购置申请,并经相关人员审核、批准同意后方可按流程进行购置。采购到的仪器应及时对各项功能进行检查,填写测量设备验收单,确保该仪器能正常运行。

1.2建档管理

仪器档案应包含该仪器的购置合同、说明书、合格证、购置申请表、验收单以及报告证书等各项资料。每台仪器档案都应建立设备档案目录,并详细填写该仪器设备的相关内容,附在档案首页,相应资料应按照目录内容有序排放,便于后期查找资料。

2量值溯源

2.1检定校准

新购置的仪器应送到具有相应资质的计量单位进行检定或校准,获取该仪器的检定或校准证书,测试报告不能表明该仪器所检测的数据具有有效性和真实性。检定证书的合格结论表明该仪器能正常使用,校准证书只是表明使用该仪器测试标准值所得到的测试数据,仪器管理人员要对其数据进行逐项评价,计算误差是否在该仪器说明书要求误差范围内,并详细填写测量设备检定/校准结果评价表,存放于仪器设备档案中。仪器管理人员年初应制定测量设备周期检定计划,便于对检测机构所需设备的检定/校准工作及时实施和合理安排。

2.2仪器标识

所有测量设备应有清晰的标志,这些标志应标识在明显位置,且不易脱落并具有唯一性。测量设备状态标志是表明测量设备的检定/校准,应包括有效期限,检定/校准执行单位和执行人。状态标志分为“合格”、“准用”、“停用”。其中,合格证(绿色)适用于:1)经计量检定合格者;2)无法检定/校准,经比对符合要求者。准用证(黄色)适用于:1)一部分功能或技术指标已不符合要求,但在一定量限或功能符合要求,应标明使用范围;2)降级使用。停用正(红色)适用于:1)损坏或报废的测量设备;2)经检定/校准不符合要求的设备;3)暂不使用的测量设备。

3期间核查

期间核查是指为保持对仪器校准状态的可信度,在两次检定之间进行的核查,包括仪器的期间核查和参考标准器的期间核查,这种核查可以增加实验室的信心,保证检测数据的准确可靠。期间核查不是对所有的仪器均需进行,仅对不太稳定的或使用频率较高的仪器进行。管理员需要确定检测机构内所需核查的仪器,编制测量设备期间核查计划,制定期间核查方法,方法包括:1)采用检查标准选择典型量程进行检查;2)采用高一准确度等级的计量标准、测量设备或有证标准物质进行核查;3)采用同等准确度的计量标准、测量设备进行对比;4)采用稳定性好、灵敏度高的样品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进行多次重复测量,并采用统计技术对每次测量结果进行评估;5)通过对样品不同特性检测结果的相关性进行验算等。在确定仪器期间核查计划和方法后,管理人员需按要求进行期间核查并做好记录,相关资料经确认签字后存档。

4使用与维护

4.1仪器使用

1)测量设备应有专用的设备间,领用人在领用仪器时应检查仪器的状态,仪器管理员在仪器归还时应检查仪器的状态,并做好仪器设备的领用、归还登记。2)检测人员在测量设备使用前,首先应检查仪器状态标志和仪器的正常性,并将使用情况记录于测量设备使用记录表,该记录定时交管理人归档。对检测结果有重要影响或价值较大的大型精密仪器应严格按照测量设备操作规程的要求进行操作。

4.2仪器维护和维修

1)仪器维护是指管理人员对仪器日常的维护保养工作。仪器管理员应根据本检测机构测量设备的配置情况,对主要仪器编制测量设备维护计划,并经相关人员后确认后按计划实施。仪器设备应保持表面清洁,避免在高温、潮湿及灰尘大的地方使用。定期检查仪器设备的工作状态是否正常,不得随意拆卸仪器设备的零部件,适时更换仪器设备的常规用件和消耗件。2)仪器设备若发现异常或故障,管理人员应提出维修方案并组织论证,待相关人员确认后实施,填写测量设备维修记录并存入档案。修复后的设备,必须再次送到相关单位进行检定或校准,达到规定的技术要求后再投入使用。对于不能修复的仪器,应进行报废处理,并做好仪器停(启)用、报废(失)登记。

5结束语

防雷仪器是防雷检测的重要工具,仪器的正常与否直接影响到整个建(构)筑物的防雷效果。科学管理和使用仪器是每个检测人员的一项基本技能,也是检测机构不容忽视的一项重要工作。

参考文献:

[1]陈洪彬.计量认证实验室如何做好仪器设备的管理[J].海洋技术,2010,29(4):133-135.

[2]雷斌.实验室认可中如何做好仪器设备管理.科技资讯,2009,16

[3]吴平华.浅谈检测实验室设备管理的问题与对策[J].现代测量与实验室原理,2008(06).

[4]方继辉.检测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的几点体会[J].现代科学仪器,2009(04).

[5]李文华.浅析专用检测仪器的设备管理[J].中国科技信息,2010(02).

第四篇:防雷防静电设施安全检测部位及检测点确定技术规范

1总则

为了及时发现和消除防雷安全隐患,规范检测工作的量化操作,确保防雷防静电安全设施的性能有效,依照安全可靠、经济合理、统一管理的原则,特制定本规范。

2 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防雷防静电设施安全监督检查和检测。 3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500057-94 2000年版本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GB 50089-98 民用爆破器材工厂设计安全规范

GB 50177-93 氢氧站设计规范

GB 50031-91 乙炔站设计规范 GB 15599-1995 石油与石油设施雷电安全规范

GB 50156-2002 汽车加油加气站设计与施工规范

GB 50343-2004 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

GB 50200-94 有线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

GB 50198-94 民用闭路监视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

GB 50054-95 低压配电设计规范

GB 50303-2002 建筑电气工程质量验收规范

GB/T 2887-2000 电子计算机场地通用规范

GB/T 50314-2000 智能建筑设计规范

QX 2-2000 新一代天气雷达站防雷技术规范

QX.10.1-2000 浪涌保护器 第一部分: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

YD 5003-94 电信专用房屋设计规范

HG/T 20675-1990 化工企业静电接地设计规程 4 术语 4.1 建筑物 是指供人们在其中生产、生活或其它活动的房屋或场所。 4.2 构筑物

是指人们不在其中生产、生活的建筑。 4.3 电涌保护器

主要用于限制瞬态过电压和引导泄放电涌电流的器件,它至少有一个非线性元件。 4.4 配电室

非专业生产和经营单位的发电、变电、蓄电和供电设施集中放置的专用和通用建筑物。 4.5 计算机房

计算机系统主要设备放置的地点或计算机设备相对集中场所。 4.6 检测点

指防雷检测中接地电阻测试仪和其它测试设备的接触点或根据防雷设施结构应该确立的检查点。 5 安全检查检测部位及检测点的确定

5.1 建(构)筑物 5.1.1 建(构)筑物避雷带:依据“防雷引下线不应少于两根,并沿建筑物四周均匀或对称布置”,和一类防雷建筑物“其间距不应大于12米”, 二类防雷建筑物“其间距不应大于18米”和 三类防雷建筑物“其间距不应大于25米”的原则,首先将建筑物每个凸角确定为必须检测点,再根据检测点间距增加中间检测点,使其两检测点之间的距离不大于各类建筑引下线的间距。

5.1.2 避雷网按交叉点的数量确定检测点。

5.1.3 建(构)筑物天面的避雷针(杆、塔)、天线、水箱、放散管、通风管、金属构件等,按其个数确定检测点。

5.1.4 建(构)筑物上的金属防护栏、金属管道、太阳能热水器、广告牌、金属门窗、玻璃墙幕的金属框架、防晒棚、装饰物等按照其结构、形状参照一类、二类、三类建筑物防雷引下线间距规定确定检测点。 5.1.5 进出和连接建(构)筑物的各类金属管、线、呼吸管、金属通风管、其它长型和变型金属物体,按使用性质和接地要求确定检测点;但每根最少确定二个检测点。

5.1.6 建筑物内附属设施

5.1.6.1 建筑物供电系统:配电室按等电位连接系统的接地点和设备的接地连接点确定检测点、总配箱、区域配电箱、用户配电箱和终端配电设施,按设备规格,依箱(盒)内应该设立接地点的数量确定检测点。

5.1.6.2 电梯系统:电梯机房及机房内配电设施参照计算机房确定检测点;道轨、井道内的等电位连接排按接地点每条确定两个以上检测点;轿箱、召唤器、电梯门、楼层显示器按设备个数确定检测点。

5.1.6.3 管道井、线路井:从入口开始至大楼顶层终端,按每层每井不少于1个检测点确定,两检测点间距大于6m时中间应增加检测点。 5.1.6.4 消防、安防、语音、图像、数据系统:相关监控制室、操作室、中继室等和专用配电设施参照计算机房确定检测点;总配线箱、区域配线箱、终端配线箱和电涌保护器等按设备数量确定检测点。

5.1.6.5 金属管道、线槽、线桥、线架等:首先确定端头为检测点,再根据设备结构确定中间检测点,消防、给排水、暖气等每根管道不得少于两个检测点,穿线金属管、线(槽、桥、架)等测点间距不得大于6m。

5.1.7 构筑物(古塔、水塔、塔吊、锅炉、烟囱、铁塔 、罐储及其它孤立高耸的构筑等):一般按其大小、形状、结构参照二类建筑物防雷标准确定检测点;其附属避雷针按5.1.3确定检测点;水塔上下水管道等电位接地,按进出管道根数确定检测点。配电系统参照5.1.6.1确定检测点。 5.1.8 锅炉房

5.1.8.1 锅炉房建筑体根据使用能源类型,按照建筑物防雷

一、

二、三类要求确定检测点。

5.1.8.2 烟囱参照5.1.7确定检测点,但高度40m以下每个烟囱不得少于三个,40m以上的不得少于五个;金属烟囱按二个检测点确定。5.1.8.3 锅炉主体、操作台、配电箱按布设情况及设备结构确定检测点。

表5.1-1建筑物天面检测点确定

表5.1-2建筑物外附属物测点确定

5.2 民用供电设施

5.2.1电力室建筑体:通信、广播电视、医疗设备、重要机房、重要场所、化工企业、易燃易爆场所的配电房按一类防雷建筑物确定检测点;大型企业和生产弱电设施产品企业的配电房按二类防雷建筑物确定检测点;中、小型企业和其它的配电房按三类防雷建筑物确定检测点。

5.2.2 配电设备系统:单位高压配电柜、低压总配电柜、分配电柜、供电终端设施以及操作台等,按其配电柜(箱)的个数确定检测点,柜(箱)内的零线排、安全保护地线排、接零、接地点等按设备的连接结构确定检测点。

5.2.3 配电室:总接地、等电位接地排等按设备接地点数量确定检测点;低压避雷器、进出电力室的电缆护套及穿线管接地、直流变压器、直流蓄电箱、传输信号机柜和电涌保护器、交流工作接地、直流工作接地、重复接地,按个数确定检测点。

5.2.4 发电室(油机室):发电机、配电箱、避雷器(含电涌保护器)、进出发电室穿线管或电缆金属护套,按个(根)确定检测点。

5.2.5 高、低压变压器:工作接地、安全保护地、避雷器接地等按个确定检测点。

5.3 弱电设施

5.3.1 各类弱电设施机房及场所的建筑物:根据技术规定要求,按“5.1建筑物”相关内容进行检测确定检测点。

5.3.2 室外设施:建筑物上的馈线拉杆、避雷杆、旗杆、导航灯穿线管、电涌保护器及其它金属物件等,按个数确定检测点;通信塔按二个测试点确定检测点;线路支架(含吊挂钢交线)、彩灯穿线管、铠装电缆、防护栏,广告牌按二类防雷建筑物确定检测点;各类(卫星、微波、雷达、通信)天线等,按结构、形状确定二个以上检测点。

5.3.3其它电器及电子系统:所在建筑参照5.1.1按不低于二类防雷建筑确定检测点;设备用电部分参照5.2.2确定检测点;机房内布设设施按A级电子信息机房确定检测点。

5.3.4信息系统室内设备:进出线口接地汇流总排,进出线处电缆金属护套接地(或电涌保护器接地)、机柜、走线架、吊挂铁件、前端箱及电涌保护器,各类通信(广播电视、微波、卫星、雷达、)设备及电涌保护器,医疗设备、操作台、手术台、控制台及控制系统电涌保护器、工作接地点、屏蔽接地、汇流排接地、防静电泄流排、空调、监控系统电涌保护器、消防报警系统电涌保护器、金属门窗、机房配电箱及电涌保护器、UPS、应急照明系统电涌保护器、等电位接地排等,各类进出管线、金属竖井、通风管、等电位接地系统等分别按设备结构、形状,依照接地点的数量确定检测点。信息控制(管理)系统,参照5.3.7确定检测点。

5.3.5 配电室:参照5.2的相关内容确定检测点。

5.3.6 高压氧舱:参照5.4.4.相关内容确定检测点. 5.3.7计算机房及信息系统

5.3.7.1 A级电子信息机房按一类防雷建筑物确定检测点;B、C级电子信息机房按二类防雷建筑物确定检测点;D级电子信息机房按三类防雷建筑物确定检测点;建筑物上的各类天线、广告牌、屋面较大金属物件等参照5.1.3-5.1.4确定检测点。

5.3.7.2 计算机数据处理、交换、集线器等设备,各类电子医疗设备,进出馈线信号避雷器、室内较大金属物件、计算机主机、空调、监控器,按台数确定检测点;各类机柜,操作台,控制台,按结构大小确定检测点。 5.3.7.3 进出机房的各类金属穿线管、暖气管、集线架、架空线路承载钢绞线、光缆承重金属线、总接地线,按5.1.5确定检测点。

5.3.7.4 机房等电位连接网络,按5米间距确定检测点。汇流排、均压环,按接地点确定检测点。

5.3.7.5 配电室:发电机、机房低压总配电柜、专用配电箱、电涌保护器、穿线管、蓄电箱、UPS、工作接地、进出线路穿线管或铠装电缆外皮、总接地,按个确定检测点;柜(箱)内的设备按设备数量确定检测点。

5.4 危险化工场地

5.4.1 石油库

5.4.1.1 金属罐、地上或管沟的输油管按接地点确定检测点。

5.4.1.2 金属罐的阻火器、呼吸阀、量油孔、人孔、透光孔、法兰盘(过渡电阻)、管线金属件按个(组)数确定检测点。

5.4.1.3 进出和连接人工石油洞的各类金属管、线、呼吸管、金属通风管,按根(组)数首先确定二个检测点;当长度超过50米时增加检测点。 5.4.1.4 装卸油品台:固定设备、法兰盘、计量仪表、鹤管、防静电栓、配电箱、避雷器,分别按组数确定检测点;栈桥、铁轨按每隔12米一个接地点确定检测点。

5.4.1.5 石油库区配电房按一类防雷建筑物确定检测点。

5.4.1.6 石油库区低压配电柜(箱)、安全保护接地、工作接地、避雷器接地、进出穿线金属管与铠装电缆外皮接地,分别按接地点个数确定检测点。

5.4.1.7 石油库区计算机房按一类防雷建筑物确定检测点;网络信号线避雷器接地、电源系统避雷器接地、设备安全保护接地、防静电接地,参照A级电子信息机房设施,分别按接地点个数确定检测点。 表5.4.1 石油库检测点确定 5.4.2 汽车加油(气)站

5.4.2.1 建筑物及防晒棚按一类防雷建筑物,分别按个数确定检测点。5.4.2.2 露天储油罐和建(构)筑物内储油罐按每罐二根引下线确定检测点;地上或管沟的输油管按每根二个检测点确定;法兰盘分别按组数确定检测点;罐区设避雷塔(杆),按每个二根引下线确定检测点。 5.4.2.3 地埋储油罐按呼吸管(阻火器)、量油孔、法兰盘的个数,分别确定检测点。

5.4.2.4 卸油(气)台防静电栓、加油(气)信息系统穿线管或铠装电缆外皮接地点、加油(气)机、加油(气)枪、加压泵、压缩机、报警器,分别按个数确定检测点。加油(气)管中间有断接的根据断接点情况增加检测点。 5.4.2.5 配电室:配电柜安全保护接地、避雷器接地、消防泵、金属穿线管接地、等电位接地、铠装电缆外皮接地按个(根)数确定检测点。 5.4.3 液化气站、天然气站

5.4.3.1 建筑物及防晒棚,按一类防雷建筑物确定检测点。

5.4.3.2 罐区:贮气罐、残液罐、观察台,分别按二根引下线确定检测点;法兰盘、安全阀、报警装置、分别按组数确定检测点。

5.4.3.3 地上或地沟输气管道、消防管道、分别按每根二个确定检测点;当长度超过50米的增加检测点。

5.4.3.4 泵房:输气泵、计量仪表、机柜、法兰盘、等电位总接地、电源穿线管、配电箱、避雷器、报警装置、金属门窗、金属通风口等分别按组数确定检测点。

5.4.3.5 冲气间:冲气枪、抽残枪、输气管道、法兰盘、电子(台)称、报警装置、穿线管、防静电等电位接地、金属门窗、通风口、分别按组数确定检测点。

5.4.3.6 避雷塔按每个二根引下线确定检测点。

5.4.3.7 卸气台:液相管、气相管、防静电栓、按组数确定检测点;装卸栈桥、输气管道、法兰盘、阀门、铁路轨道、构架、鹤管,分别按接地点确定检测点。 5.4.3.8 配电室:参照5.4.2.5确定检测点。

5.4.4 氢氧站(含乙炔站)

5.4.4.1 建筑物及防晒棚,按一类防雷建筑物确定检测点。

5.4.4.2 罐区:贮气罐、分离(转换)设备、避雷塔、按每罐(个)二根引下线确定检测点;排放管、安全阀、法兰盘、分别按组数确定检测点;架空管、金属构架、分别按接地点确定检测点。

5.4.4.3 制气(加压)车间:金属构架(件)、各类生产设备、法兰盘、阀门、加压(压缩)机、金属门窗、等电位排、报警器及其它金属柜体等按组数确定检测点。

5.4.4.4 冲气间:冲气咀、法兰盘、阀门、金属门窗、金属构件、防静电总接地、按个数确定检测点。

5.4.4.5 配电室:参照5.4.2.5确定检测点。

5.4.4.6 各类金属管线,参照5.4.3.3确定检测点。

5.4.5 危险、化工企业

5.4.5.1 建筑物按一类防雷建筑物确定检测点。

5.4.5.2 避雷塔按每个塔体两根引下线确定检测点。 5.4.5.3 爆炸危险环境入口处外侧裸露金属体、防护栏杆、金属门窗、金属支架、静电泄流触摸器,按个确定检测点。

5.4.5.4 生产区:各类固定的金属设备、管线、法兰盘、排放管、安全阀、支架、泵、电机、过滤器、缓和器、金属附件、非金属管段屏蔽、配电箱、避雷器、穿线管或铠装电缆、各类生产消防管道、机柜、等电位排,按个数确定检测点;罐体、塔梯、操作口,每个按两根引下线确定检测点。

5.4.5.5 装卸区:所有设备、管道、法兰盘、构建物金属体、铁轨、防静电端子、栈桥、鹤管、计量仪表、配电箱、避雷器,按个确定检测点;装卸、存放导电地坪,按每12米一根引下线确定检测点。

5.4.5.6 低压总配电:配电柜、配电箱、避雷器、总接地、进出穿线管或铠装电缆,按个确定检测点;独立配电房按一类防雷建筑物确定检测点。

6 新建、改建、扩建项目防雷装置监督检测点的确定

6.1 建筑物主体面积与防雷装置监督检测(验收)点的换算

参照《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 50057-94第3.2.4条、第3.3.3条、第3.4.7条的规定,依不同类别的防雷建筑引下线间距的一半为边长,按围拢法围拢面积折合计算检测点。围拢法原理如图所示,具体计算按下式。 L/2 L/2

计算公式: n=8s/L2

式中 n——检测点数;

s——建筑物总面积,单位m2,由设计图纸查得;

L——不同类别防雷建筑物避雷带引下线的间距,单位为m。根据《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第3条的有关规定,

一、

二、三类防雷建筑物的L分别取12m,18m和25m。

例如:某二类防雷建筑的建筑总面积为5000m2,则:

n=(8*5000)/(18*18)=123(点) 6.2 建筑物上的附属设施:参照5.1.3-5.1.5确定检测点。

6.3 建筑物内的附属设施:参照5.1.6确定检测点。

6.4 配电系统:参照5.2.2确定检测点。 6.5 建筑物通信、有线电视交接箱、数据系统接线箱、电涌保护器(含按规定应该设计、安装的电涌保护器):按个数确定检测点。

6.6 进出建筑物的管线及等电位接地系统:按5.1.5确定检测点。

6.7 建筑物内外的其它设施:根据用途按第5章节的分类确定检测点。

7 检测内容

7.1 避雷针:材料名称、规格、质量评定、机械强度、导电性能、防腐措施、安装高度、安装位置、连接方式、焊接工艺、针体垂直度。 7.2 避雷带(含避雷网):材料名称、规格、质量评定、机械强度、导电性能、搭接长度、焊接工艺、支撑高度、支撑间距、曲率半径、环路电阻。

7.3 引下线:材料名称、规格、质量评定、机械强度、导电性能、安装位置、固定器件、固定间距、搭接长度、焊接工艺、利用系数。 7.4 人工接地装置:材料名称、规格、质量评定、机械强度、导电性能、安置深度、安装位置、安装形式、焊接工艺、防腐措施、降阻措施、接地电阻。 7.5 自然接地装置:接地材料名称、规格,利用主筋根数,桩柱的利用系数,桩、柱电阻平衡度,土壤电阻率,地下同位含水量,焊接情况,综合电阻。

7.6 天面金属物体,竖井金属器件,各类金属管道,电梯,高低压电器设施保护、重复接地。

7.7 避雷器材:型号,参数,保护级数,安置位置,引下线材料的名称、规格。

7.8 均压环(防侧击雷):材料名称、规格,质量评定,机械强度,导电性能,安置深度、位置,环的间距,敷设方式,连接方式,与竖井的连接,与柱筋的连接。

7.9 防静电设施:材料名称、规格,质量评定,机械强度,导电性能,静电地板电阻率,限流电阻,金属、导体对地绝缘率,接地连接方式,接地材料名称、规格,各接点的过度电阻,防腐措施。

8 没有包括在本规范内的防雷设施检测,按照其他规范要求确定检测点。

第五篇:火灾自动报警及消防联动控制系统检测验收参考规范

1.0 适用范围

本参考规范规定了火灾自动报警及消防联动控制系统的检测内容、方法和验收要求等。本参考规范适用于对火灾自动报警及消防联动控制系统的功能与质量的设计、采购、施工、第三方检测与验收,相应的改扩建系统和其它应用项目可以参照使用。

1.1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章。

1.1.

1 报警区域 alarm zone

将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警戒范围按防火分区或楼层划分的单元。

1.1.

2 探测区域 detection zone

将报警区域按探测火灾的部位划分的单元。

1.1.

3 保护面积 monitoring area

一只火灾探测器能有效探测的面积。

1.1.

4 安装间距 spacing

两个相邻火灾探测器中心之间的水平距离。

1.1.

5 保护半径 monitoring radius

一只火灾探测器能有效探测的单向最大水平距离。

1.1.6

区域报警系统 local alarm system

由区域火灾报警控制器和火灾探测器等组成,或由火灾报警控制器和火灾探测器等组成,功能简单的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1.1.7

集中报警系统 remote alarm system

由集中火灾报警控制器、区域火灾报警控制器和火灾探测器等组成,或由火灾报警控制器、区域显示器和火灾探测器等组成,功能较复杂的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1.1.8

控制中心报警系统 control center alarm system

由消防控制室的消防控制设备、集中火灾报警控制器、区域火灾报警控制器等组成,或由消防控制室的消防控制设备、火灾报警控制器、区域显示器和火灾探测器等组成,功能复杂的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1.2 总则

1.2.1 保证建筑数字化系统工程中的消防监控系统的施工质量,确保系统正常运行。

1.2.2 系统在使用前必须经过有验收资格的机构的验收。

1.2.3 综合检测验收工作,除执行本章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1.2.4 依据本章结合设计方案对系统进行检测和验收。

1.3 检测

1.3.1 基本条件

系统检测前应提供下列技术文件:

a) 系统竣工表;

b) 系统竣工图;

c) 施工记录(包括隐蔽工程验收记录、绝缘电阻和接地电阻测试记录);

d) 调试记录和调试报告;

e) 管理、维护人员登记表;

f) 系统检验报告(包括产品检验报告、合格证书及相关材料)。

1.3.2 检测内容

1.3.2.1 按GB 50303-2002的相关规定,对系统的布线进行检测。 注:本条为强制性实施条款。

1.3.2.2 按本部分1.4.1条的要求进行检测和验证。

1.3.2.3 按技术文件对系统中装置的安装位置、施工质量和系统功能等进行检测:

1.3.2.3.1 检测消防用电设备主、备电源的自动转换装置,应进行3次转换试验,每次试验均应正常。

1.3.2.3.2 火灾报警控制器(含可燃气体报警控制器)和消防联动控制设备(含电气控制箱)按实际安装数量全部进行功能检测。区域显示器按下列要求进行功能检测:

a) 实际安装数量在5台以下者,全部检测;

b) 实际安装数量在6~10台者,抽检5台;

c) 实际安装数量超过10台者,按实际安装数量30%~50%的比例、但不少于5台抽检;

d) 检测时每个功能应重复1~2次,火灾报警控制器、消防联动控制设备和区域显示器的功能应符合相应国家标准规范的有关要求;

e) 装置的安装位置、型号、数量、类别及安装质量应符合设计要求。

1.3.2.3.3 火灾探测器(含可燃气体探测器)和手动火灾报警按钮,应按下列要求进行模拟火灾响应(可燃气体报警)和故障信号的检测:

a) 实际安装数量在100只以下者,抽检20只(每个回路都应抽检);

b) 实际安装数量超过100只,每个回路按实际安装数量10%~20%的比例进行抽检,但抽检总数应不少于20只。

c) 检测应符合相应国家标准规范的要求,被抽检火灾探测器的功能均应正常。

d) 火灾探测器的类别、型号、适用场所、安装高度、保护半径、保护面积和火灾探测器的间距等均应符合设计要求。

1.3.2.3.

4室内消火栓的功能应在出水压力符合国家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条件下,抽检下列控制功能:

a) 消防控制室内操作启、停泵1~3次;

b) 消火栓处操作启泵按钮,按5%~10%的比例抽验。

以上述控制功能应正常,信号应正确。

1.3.2.3.5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应在符合GB 50084-2001的条件下,抽检下列控制功能:

a) 在消防控制室内操作启、停泵1~3次;

b) 水流指示器、信号阀等按实际安装数量的30%~50%的比例进行抽检;

c) 压力开关、电动阀、电磁阀等按实际安装数量全部进行检测; 上述控制功能、信号均应正常。

1.3.2.3.6 气体、泡沫、干粉等灭火系统,应在符合国家相关系统防火规范的条件下,按实际安装数量的20%~30%的比例抽检下列控制功能:

a) 自动、手动启动和紧急切断试验1~3次;

b) 与固定灭火设备联动控制的其它设备动作(包括关闭防火门、停止空调风机、关闭防火阀等)试验1~3次;

上述试验控制功能、信号均应正常。

1.3.2.3.7 电动防火门、防火卷帘,5樘以下的应全部检测,超过5樘的应按实际安装数量的20%的比例,但不小于5樘,抽检联动控制功能,其控制功能、信号均应正常。

1.3.2.3.8 防烟排烟风机应全部检测,通风空调和防排烟设备的阀门,应按实际安装数量的10%~20%的比例抽检联动功能,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a) 报警联动启动、消防控制室直接启停、现场手动启动联动防烟排烟风机1~3次;

b) 报警联动停、消防控制室远程停通风空调送风1~3次;

c) 报警联动开启、消防控制室开启、现场手动开启防排烟阀门1~3次;

上述控制功能、信号均应正常。

1.3.2.3.9 消防电梯应进行1~2次手动控制和联动控制功能检测,非消防电梯应进行1~2次联动返回首层功能检测,其控制功能、信号均应正常。

1.3.2.3.10 火灾应急广播设备,应按实际安装数量的10%~20%的比例进行下列功能检测:

a) 在消防控制室选区、选层广播;

b) 共用的扬声器强行切换试验;

c) 备用扩音机控制功能试验;

d) 广播内容自动录音功能试验;

上述各项功能应正常,语音应清晰。

e)公共广播与消防广播系统共用时,应进行如下检测:

在公共广播状态时,操作广播系统应能切换到消防广播状态,切换前后,语音洪亮清楚,无串音和混音。当发生火警时,应能配合消防系统自动地实现消防广播。

1.3.2.3.11 消防专用电话的检测,应符合下列要求: a) 消防控制室与所设的对讲电话分机进行1~3次通话试验;

b) 电话插孔按实际安装数量的10%~20%的比例进行通话试验;

c) 消防控制室的外线电话与“119”进行1~3次通话试验;

d) 通话内容自动录音功能试验;

上述功能应正常,语音应清晰。

1.3.2.3.12 消防应急照明控制装置应进行1~3次应急转换试验,系统中消防应急照明均应适时转换并有效照明。

自带电源型、集中电源式、集中控制型、智能组合型等应急照明的检测以及消防应急标志灯标识和表面亮度、照度等级、应急持续时间等应符合GB 17945的要求。

自发光型(蓄光型)疏散制式标志禁止单独使用,应与非自发光型标志灯配合使用,其标志应能被其它照明光源照亮。

注:本条为强制性实施条款。

1.3.2.3.13 检测图形化的CRT显示,中文屏幕菜单等功能:

a) CRT图形显示系统应能实现:

火灾报警系统设置探测保护区域内的建筑平面模拟图,中文标注图中的各报警区域,主要部位的名称及物理位置。

报警区域中的消防设备的物理位置,中文标注出的名称和类型,也可用图标表示,但应对每个图标加以说明。

b) CRT图形显示系统的显示功能:

当有火灾报警信号、联动控制信号输入时,显示装置应在3s内发出火灾报警光信号,并显示报警部位对应的平面模拟图,在平面模拟图上用文字标注和红色报警指示清晰指示报警部位的物理位置,记录报警时间、报警部位等信息。

显示装置处于报警状态时应有专用的红色总报警指示,且该指示不受显示装置复位以外操作的影响。

首次火警部位应单独显示和标注。在显示装置其他状态下能直接切换到首次火情平面图。

后续报警部位应单独显示。同时应能手动查询火灾报警部位及相关信息。

在火灾报警或联动状态时,应优先显示报警平面图。若需显示多个报警平面图时,应能自动或手动循环显示,且应显示报警平面图的总数和其序号。

在火灾报警或联动状态下,显示装置显示非报警平面图时,应能手动或自动直接切换到报警平面图。

1.3.2.3.14 检测可燃气体泄漏报警及联动控制系统的设置及功能,一氧化碳、甲烷可燃气体泄漏报警及联动控制系统: a)检查可燃气体报警控制器应能具有显示气体浓度值的功能;

b)检查可燃气体报警控制器应能具有记录报警和时间的功能;

c)当可燃气体报警控制器仅为低限报警时,检查当探测浓度达到低限时,应能发出声光报警信号;

d)当可燃气体报警控制器为低限、高限两段报警功能时,应能报出低限和高限二种明显不同情况的声光指示。

1.3.2.3.15 按GB 50116-1998和设计的联动逻辑关系检测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功能,系统的各项功能应符合设计要求。

注:本条为强制性实施条款。

1.3.2.3.16 其它消防控制设备的检测可参照相似类型的设备进行。

1.3.2.3.17 检测消防控制室设备向BAS传输,显示火灾报警信息的一致性、可靠性。

在现场发出模拟火灾报警信号,检测BAS相关的各子系统动作功能(视频监控系统、门禁系统、停车场管理系统等)。

检测前应先审核消防控制室与BAS系统间通讯协议和功能设置文件的有效性,应满足GB/T XXXX.4-200X。

检查与BAS通讯状态指示灯应为正常指示,摘除通讯线,消防控制室和BAS端均应进入通讯故障报警状态。测试完毕后应立即恢复通讯。

消防控制室发出的火警信息均应显示在BAS端,信息应一致,不缺内容,当消防控制室对火警状态复位后,BAS端火警信息也应被消除。

1.3.3 检测方法

见1.4.2相关内容。

1.3.4 检测设备

消防工程专用检测仪器装置及相关检测设备应能满足检测业务的需求并定期检定计量和校准。

1.3.5 检测报告

应至少包括:

a) 检测依据;

b) 检测设备;

c) 检测结果列表;

d) 检测综合意见。

1.3.6 不合格项的处理 检测中发现的不合格项,应通知建设方、施工方等相关单位并责成责任方在规定期限内改正,整改后重新进行检测,直至检测合格。

1.3.7 检测机构

检测须由获得国家或行业认可的相关检测机构承担并对检测结果负责,检测完成后由检测机构按规定格式出具检测报告。

1.4 验收

建设方宜委托第三方机构进行;也可交由建设方组织的有关专家、检测机构代表和有关职能部门人员参加的验收组进行。

1.4.1 验收大纲

验收前,应编制验收大纲;验收大纲由第三方机构或验收组提出。

1.4.2 验收条件

1.4.2.1 验收前,建设和使用单位应进行操作、管理、维护人员配备情况检查。

1.4.2.2 验收前,建设和使用单位应进行施工质量复查。复查应包括下列内容:

a)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主电源、备用电源、自动切换装置等安装位置及施工质量;

b) 消防用电设备的动力线、控制线、接地线及火灾报警信号传输线的敷设方式;

c) 火灾探测器的类别、型号、适用场所、安装高度、保护半径、保护面积和探测器的间距等;

d) 各种控制装置的安装位置、型号、数量、类别、功能及安装质量;

e) 报验资料是否真实有效齐全;

f) 系统的设置是否符合相应国家标准规范的规定。

1.4.2.3 系统检测报告。

1.4.2.4 系统试运行报告。

1.4.2.5 技术文档

系统验收时应出具以下技术文档:

a) 招标书;

b) 投标书;

c) 合同书; d) 系统工程设计文件;

e) 施工组织设计文件;

f) 材料设备接收清单和合格证书;

g) 工程变更说明文件;

h) 隐蔽工程记录(需监理签字);

i) 竣工图纸(蓝图);

j) 阶段、分布、分项验收报告;

k) 系统测试报告;

l) 随机背景资料;

m) 系统操作手册;

n) 用户使用报告;

o) 有关职能主管部门审批的文件;

p) 有关职能主管部门验收的文件;

上述技术文档应内容齐全,数据准确,表达清楚,外观整洁,图表清晰。可根据工程实际情况的不同要求做个别调整和增减。

1.4.3 验收程序

1.4.3.1 由承建方向建设方提交验收申请,建设方组织验收组或委托第三方机构进行验收。

1.4.3.2 验收组或第三方机构进行验收测试。

1.4.3.2.1 检查确认系统的检测报告、系统试运行报告、技术文档的真实性、有效性和完整性,确保程序合理。

1.4.3.2.2 抽验本章1.4.2.3节的内容:

a) 火灾报警系统装置(包括各种火灾探测器、手动火灾报警按钮、火灾报警控制器、消防联动控制设备和区域显示器等) 功能正常;

b) 自动灭火系统控制装置(包括自动喷水、气体、干粉、泡沫等固定灭火系统的控制装置)功能正常;

c) 室内消火栓系统的控制装置功能正常;

d) 通风空调、防烟排烟及电动防火阀等消防控制装置功能正常; e) 电动防火门、防火卷帘控制装置功能正常;

f) 消防电梯的紧急迫降和非消防电梯的回降控制装置功能正常;

g) 火灾应急广播的控制装置功能正常;

h) 火灾应急照明和疏散指示的控制装置功能正常;

i) 消防通信、消防电源及切断非消防电源控制装置功能正常;

j) 可燃气体关断阀的电动控制装置功能正常;

k) 其它有关的消防监控装置正常;

l) 消防监控系统向BAS等其它系统的传输信息正常(当系统有联动或联网要求时)。

1.4.3.3 验收组或第三方机构向建设方提交抽检记录和验收报告等相关文件。

1.4.4 验收结论

由验收单位根据验收情况做出验收结论,可分为合格、基本合格或不合格。如有不合格项,则应限期做出整改,直至验收合格。

上一篇:辅警作风整顿剖析材料下一篇:费马大定理的初等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