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理念

2022-09-12

1 问题的提出

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较迟, 始于20世纪末期, 中间稍有停滞。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真正发展起来, 应该是90年代以来的事, 社会的人才需求激增, 带动其飞快发展。进入21世纪, 在国家政策扶持下,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更是迅速, 态势喜人。然而, 单一以市场驱动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 也渐渐显露问题:人才培育的质量参差不齐, 同质同构现象严重等。随着社会就业压力不断增大, 高职教育毕业生就业率较低更是成为部分高等职业教育院校亟需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

表面上看, 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近年来高校持续扩招, 形成了毕业生就业高峰, 而社会发展稳定, 就业机会相对减少, 就业压力增大。但是, 为什么培养目标相同、市场定位、课程设置等外部条件大体一致的同类学校, 其人才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水平差距明显, 进而就业状况迥异呢?我想问题的真正症结, 主要不在于外界的就业压力, 而在于内在的教育理念。具体而言, 当前部分高等职业学校在教学理念上存有以下几点误区。

(1) 高等职业教育观念滞后, 定位尴尬。

高职教育的现代化, 首先必须是教育观念的现代化, 树立客观、全面、科学、体现公平的现代教育观念是高职教育走向现代化的第一要求。然而, 当前我国的高职教育观念相对滞后, 其定位的指针, 长期在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摇摆不定, 一时间偏向于普通高等教育, 青睐自考, 强调科研, 意欲与普高争雄;一时间又偏向职业教育, 只重视眼前的技能培训, 锻造职业工具, 忽视挖掘人才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缺乏人才培养的可持续性终身教育观念。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 高等职业教育都没有能够找到自己的感觉, 都被时代市场抛弃。因为市场需要的是符合时代需求, 质量高、实用性强、富有能动性、创造性的技能型人才, 而不是末流的研究型人才, 更不是血肉之躯的“机器”。

(2) 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对立。

高等职业教育是特殊的高等教育, 兼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高等教育哲学家布鲁贝克认为:“在今天, 当绝大多数人都参加工作, 高等教育如果排斥某些为谋生所需的专门训练的话, 就会导致出现某种不适应。”[1]也即是说, 高等教育既要教人“做人”, 也要教人“做事”。因此, 笔者认为, “做事”与“做人”密不可分, 正是高等职业教育最基本的特性, 决定了其办学理念的特殊性, 决定了人文性与工具性的融合。然而, 近现代以来, 工具主义教育价值观一直主宰着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理念。学以致用, 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但发展观念缺位, 完全以能否适应眼前的社会急迫需求作为判别高等职业教育价值的唯一标准, 却失之偏颇。在这种偏颇观念指导下, 高等职业教育紧盯眼前、目光短浅, 只见工具, 不见人才, 无视主体发展的要求, 无视社会需要的发展趋势, 难以真正适应社会的持续发展, 从而出现了种种弊端。割断与发展的联系, 高等职业教育完全听命于经济“指挥棒”, 成了经济的附庸, 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理念的人文性被遮蔽, 培育人才的宗旨被追求经济效益所替代, 高等教育的发展主题异化成了对人才工具性的强调, 职业教育的可持续性虚化成了职业终身教育的噩梦。

如何坚守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理念的特殊性, 消解工具理性之弊, 倡导人文与技术的和谐, 如何更新高等职业教育理念, 培养出真正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已成为当前众多高等职业院校亟需解决的难题之一。

2 国外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经验

20世纪后期, 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控制自动化、功能智能化程度加强, 广泛应用的新型劳动工具, 挑战了传统的机械化集中生产体制, 对劳动者的职业素质提出了发展要求。为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技术人才的需求, 依据国情和社会发展水平, 各国相继建立并不断完善以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国外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早于中国, 虽然结构和办学模式各不相同, 但是人才培养目标一致, 即通过不断完善的高等职业教育模式, 培养适应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需要的技艺型、应用型人才, 他们丰富的经验教训, 值得借鉴。

综观发达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历程, 其职业教育发展的理念脉络清晰可见:统筹市场与前瞻, 和谐需求与发展。即, 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以社会可持续发展为依据, 来指导和设置当前的人才培育目标, 既满足当前市场的需求, 又具有前瞻性, 适应时代需求的发展变化;人才的培养不仅注重当前的技能传授, 更具有发展意识, 重视人才自主创新意识的培育;不仅把握现在, 更要帮助他们学会自主应对将来的挑战。对此,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世纪头十年的技术与教育计划”高屋建瓴地指出, 现在国际上职业教育的发展模式, 必须实行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未来的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不仅要培养适应在信息社会就业的人, 而且要使他们成为有责任感、高素质的公民。该计划特别强调, “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计划不仅是靠需求驱动的, 更是靠发展需求驱动的。”[2]

在这一观念的指导下, 高等职业教育应该积极采取新措施, 兼顾现实利益与发展需求, 培育社会主体意识, 密切个体与社会的互动, 使职业教育和培训帮助人们掌握完成现行工作所需的专业知识, 帮助人们准备好成功应对职业生涯中将可能面对的新挑战。这样, 高等职业教育自身的发展也将因此实现“需求”与“发展”双驱动, 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3 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理念更新

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要因地制宜, 国情不同, 对于发达国家的办学经验当然不可全盘照搬, 但值得我们参考, 启发我们深入思考高等职业教育的特殊性质, 充分认识“需求”和“发展”双驱动的强大动力, 在实际工作中更新办学理念, 正确认识、系统解决当前我们高等职业教育所面临的现实问题。

(1) “做人”——张扬主体超越性。

超越性是人的特性, 也是发展的要求。培育和发展主体的超越性, 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表现在强化高等职业教育自身的超越性。当前, 高等职业教育深陷经济囹圄, 背负沉重的功利主义思想枷锁。超越就必须大胆突破愈演愈烈的市场控制, 恢复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标的办学宗旨, 营造自由发展、提升人生境界的学习氛围, 培育完美人格;必须克服左右办学导向的实用主义思想, 排除世俗尘嚣对育人的遮蔽, 始终以发展主体、净化灵魂、培育心智为首要工作。

并且, 这种超越是实实在在的超越。不应该是悬挂于墙的一纸空文, 更应该落实在实践中, 为了发展, 宁可牺牲暂时的经济利益, 赢取长远发展之机, 时刻把握提高人材质量的导向, 坚守育人效益;宁可降低技能训练的强度, 时刻杜绝任意挤占人文素质课程的“智举”, 发挥人文课程健全主体人格、陶冶情操的作用;尤其注意的是, 在世俗追求“大楼”胜过“大师”时, 教育者要时刻保持头脑清醒, 重视学校软件建设, 强化图书馆、文化艺术场所的投入, 活跃校园文化气氛, 激浊扬清, 提高学生的品质修养。

其次, 表现在对工具性的超越。马克思说:“我的劳动是自由的生命表现, 因此是生活的乐趣。”[3]劳动的乐趣源于自由创造。职业不等于机械的重复, 而同样应该是创造的渠道。高等职业教育要克服传统职业教育的工具性成见, 突出主体的发展驱动, 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宗旨, 以终身教育为形式, 引导学生通过技能培训实践, 正确认识社会、正确看待自己, 积极培育自身的理性精神和批判意识, 在认识——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中, 自觉深入把握事物的本质, 促进主体的自主创新意识, 超越工具传统。

(2) “做事”——突出职业发展观。

“职业性”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之一, 不仅要求高等职业教育要在发展过程中紧密结合社会职业岗位的现实需求, 更要求不断追踪和适应未来职业的发展趋势, 树立前瞻性的职业发展教育观。

社会职业岗位体系是一个动态发展系统。随着社会发展, 产业结构、行业结构和技术结构不断调整、变化, 职业种类日新月异, 旧岗位消退, 新岗位萌生并加速发展。有资料表明, 近五年来美国原有的7000多岗位消失, 新增了8000多技术含量较高的岗位[4]。同时, 人才流动日益顺畅, 职业变换和工作变更频率提高。这是客观发展的必然, 其中也反映出个性化的发展趋势, 社会成员正由“岗位人”逐渐走向“主体人”。

进入21世纪, 知识经济新的发展对人才的创造性能力需要日益突出, 对传统职业教育内容提出了严峻挑战。在工业经济时代, 人力需求突出, 传统职业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岗位技能培训, 强化训练、技能娴熟是当时高等职业教育最高的办学宗旨。但是, 知识经济时代提出了更高要求。首先, 现代工作更多是依赖从业人员的智能来完成, 而非体能;其次, 生产自动化程度更高, 岗位不断合并, 工作范围不断拓宽, 要求从业人员具备多方面的知识与能力;另外, 现代发展的个性化生产趋势, 对劳动者的创造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作为基本要求, 个人专业技能的提高依然重要, 但应变能力、生存和发展创新能力尤为关键。因此, 当代高等职业教育必须改变传统教育的被动处境, 强化对社会人才需求的敏锐洞察力, 突出人才培养的前瞻性。职业教育的目标不能只单纯死盯职业岗位, 而应该扩展到劳动者整个职业生涯, 必须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职业发展, 突出对学生的能力培养, 以先进的职业发展观培育学生自主创新能力, 完成由终结教育到终身教育的过渡, 克服教育的同质化, 创办特色鲜明、性质各异的职业教育。

(3) “成事”——激发主体潜能。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 少不了专业技能训练, 但不止于就业技能培训, 其“成事”的关键是主体自身的开放性, 即激发主体潜能。高等职业教育过程是主体发展、充实过程, 应该注重主体内在素质开发和提高, 而不可盲目强调学生把主要精力花费在对固定岗位的机械适应上。亚里士多德曾用大理石和雕像很好地说明了潜能和现实的关系, 关键要看将来的雕刻家——学生, 在毕业后的实践磨砺和雕琢中, 能不能自主发挥创造力, 展现担当重任的杰出才能。知识经济时代, 社会发展加速, 岗位需求复杂多变, 一劳永逸尽是痴人说梦, “专业对口”也是马后炮, 尽失先机。现代高等职业教育与其徒劳“跟风”, 不如洞察其真, 把握人才需求趋势, 集中精力激发学生潜能, 让他们学会自己发展, 自觉适应。为此, 高等职业教育一方面要充分重视开设能够提高主体心智的课程, 强调健康人格的建构, 使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 提升自学能力, 增强自信, 从而能够在任何工作环境下爆出足够的勇气和活力, 自觉地进行专业技能更新、知识更新, 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完成发展过程中的转换。同时, 在专业课程学习、实训中, 也可以注重科学与人文的和谐, 接受人文精神的熏陶, 并内化为综合素质。

(4) “成人”——塑造主体精神。真正的“人”具有独立的批判精神。理性批判通过决断, 达到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本质认识, 这是自主探索前提, 是创新型人才所具有的一种优秀品质。迈克尔·波兰尼在《个人知识——迈向后现代哲学》中将人类的知识按性质区分为两种类型, 其一是显性知识 (explicit knowledge) , 可以明确表达, 可以通过符号系统方便地传播、扩散。然而, 明晰知识仅是冰山一角, 更为重要的是隐性知识 (tacit knowledge) , 是隐含于个性的专属知识, 包含着无形的个人信念、观点和价值体系等, 难以明确表达, 很难或不能以符号系统直接传播和扩散, 其扩散涉及具体情境和文化背景等复杂因素[5]。他认为, 隐性知识主要由主体运用理性批判精神在特定情境下的知识使用或交流中获取的。

波兰尼所认为的重要的隐性知识实际上就是经由主体理性批判而形成的对事物本质的综合把握, 其获取方式值得我们重视。在高等职业教育中, 实践教学是重要的一环, 它为学生使用、交流知识创造了特定的情境, 应该成为隐性知识传授的重要环节, 但是, 传统的高等职业教育却忽略了这一点。传统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践教学往往只注重感性活动和感性经验的积累, 忽视主体的理性思维能力和批判精神的培养。我们知道, 学习过程一般都遵循着认识——实践——再认识的规律, 其中理性起到了关键作用。实践教学若只是为了让学生得到感性认识, 熟记操作规程, 则事倍功半;若能够突出主体精神的培养, 利用实践教学促进学生实践中的理性探索和批判活动训练, 寻找创新的突破点, 推陈出新, 则功莫大焉。从培育主体精神的高度看, 实践教学是画龙点睛之笔, 实践教学不要再成为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终点, 而应该是“成人”教育的起点, 担负着培养学生善于将感性实践经验上升到理性认识高度的能力、树立主体理性批判精神的重任。

高等职业教育的特殊办学理念是由人才培养的独特性决定的。高等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 其培养的不是理论型、设计型人才;也不同于中等职业教育, 其培养的不仅仅是技能型人才。高职毕业生是一种专业理论够用, 生产技术操作熟练和组织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 以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 以较宽的知识面和较深厚的基础理论知识区别于中等职业教育。只有定位准确, 理念先进, 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才会真正与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对口, 才能拥有市场, 同时赢得自己的发展。

摘要:近年来, 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 成绩喜人, 但问题也渐渐显露, 其中办学理念滞后导致毕业生就业不畅, 是当前主要问题之一。为适应时代人才需求趋势, 借鉴国外经验, 高等职业教育要从“需求”与“发展”双驱动入手, 更新办学理念。

关键词:办学理念,更新,高等职业教育,需求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布鲁贝克 (徐辉等译) .高等教育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1987.

[2] 姜大源.论世界职业教育发展的主体脉络[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1 (11) :56~59.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42:38.

[4] 吕鑫祥.面向21世纪的职业教育观 (上) [J].北京成人教育, 2000 (3) :4~5.

[5] 迈克尔.波兰尼.个人知识——迈向后现代哲学[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2000.

上一篇:浅析声像档案的数字化处理与保存下一篇:中小企业财务会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