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山海经的全诗范文

2022-06-08

第一篇:读山海经的全诗范文

读山海经有感范文

读《山海经》有感

第一次知道《山海经》是因为鲁迅的那篇《阿长与<山海经>》。初时只是对它感到很好奇,也真是认为里面充斥着各种神话、各种故事。并固执的认为这是古时世界的缩影,一直都很想去读一读。那时候真的冒出了一种奇妙的想法。我记得看完《80天环游地球》以后,那本书的译者写了个后记,大体意思是说很多这本书的读者都效仿了书中的主人公来了次环游地球。我当时就是这么想的,我可不可以按照山海经描述的走遍一次中国,重温一下神话呢。然而真正当我把这本书拿到手里之后,我才明白那毕竟只是我自己的想象,也就无法成真。 全书共分为四部分,依次是藏山经、海外经、海内经和大荒经。《藏山经》主要记载山川地理,动植物和矿物等的分布情况;《海经》中的《海外经》主要记载海外各国的奇异风貌;《海内经》主要记载海内的神奇事物;《荒经》主要记载了与黄帝、女娲和大禹等有关的许多重要神话资料。文字晦涩难懂,记述一个事物往往只用两行字,却要你用很久的时间来思考这到底是什么东西。有的时候甚至五个字中三个都不认识。不过也就是那个时候我就明白了,山海经也就只是山海经了,没有人可以证实它是否存在,一切都是荒谬的,这种奇物本不应该存于世上。没有任何人可以知道这部书的来历,少有人去深究,却又有很多人去努力的证实其存在的真实性。不过即使验证了又能如何,既然我们已经知道了古时文化中明显的夸大成分,剔除也是剔除不清的。我们只能从这些文字、图画中去尝试窥视出古人生活的场景,他们的文化,他们的历史,他们的科学。

即使到现在我也无法真正弄懂它所讲述的全部内容,我只能作为一个门外汉,去想象和感知而已。我甚至不知道帝俊到底是谁,他的生平被我搞的一团乱,会不停的质疑怎么一会是整个家族的开始,一会又是自己的晚辈了呢。不过质疑归质疑,我自己无法解释,我也不会期望别人给我什么解释。帝俊是帝俊也好,不是也罢。我不能要求一个已经死去多年甚至有可能根本不存在的人来跟我辩驳什么。我只是想单纯的沉浸于古人想象的空间中,去用心来看他们用心来书写的图画。那种钦佩感就会油然而生,而古人的那种独特的想象力与创造力真是让我感到吃惊。这大概就是我们心心念念寻找的所谓的创新了吧。可是时间确实改变了一切,我们那些美好的东西却遗失到了哪里呢。我不理解现在的译者为什么要将短短几行字,写成了一个长长的故事,将一个原本很简单的事物丰满了再丰满。我甚至觉得那些翻译后的文字使得原本的故事失去了原形。我不知道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这句话是如何让大家知道精卫是炎

帝最喜爱的女儿的,我只能看到文章中说精卫是炎帝最小的女儿,名字叫女娃。有的时候会觉得这是对文章本身的亵渎,也是对读者的不尊重。可以说这种明目张胆的误导让我很气愤,也会怀疑是否任何一个译者都这么不负责任。然而我更好奇的是,在我们什么都不懂的时候,是不是被灌输了错误的想法、理念,在生命一个一个的阶段中不停的被误导。毕竟我们那时什么都不懂,即便是现在我也在质疑,作为一个被接受者什么都不懂的质疑,或许谁都没有错,只是谁的眼睛都未曾完全擦亮过。

我承认我有点愤世嫉俗,然而我只是想表明自己真实的想法,即使这篇文章没人会看也无所谓,毕竟这是一篇完全跑了题的读后感。原本只是想简单叙述我读书时候的感受,但是那种有话不得不吐的感觉让我很压抑。索性将这篇文章写成了一个简单的随笔,文笔不好还请见谅。当然这只是一篇作业,想必最终还是会与垃圾桶相伴吧。

第二篇:《道德经》、《诗经》、《山海经》及甲骨文里的指南针

原创经达华,欢迎转帖,2013年9月

指南针何时发明?通行的说法是发明于汉朝。

著名的指南针复原例子,是王振铎的指南勺。根据东汉王充《论衡·是应篇》:“司南之杓,投之于地,其柢指南。”王振铎用天然磁石打磨出“勺”,置于铜质地“盘”。该模型作为中国最早有记载的指南针的模型而广为流传:

但是,俺认为早在春秋战国的老子《道德经》就有指南针的描述,而更早的指南针使用记载是在西周。

容俺慢慢道来------

一、《道德经》“居善地”

老子《道德经》第八章(王弼版) :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道德经》第八章通行译文:

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最善的人,居处最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爱和无私,说话善于格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能把国家治理好;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最善的人所作所为正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也就没有怨咎。

以前俺也认同上面的通行译文,但如今看法改变了。

如今俺认为: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这七句,是描述水作为仪器工具而用于各种场合。

俺举例说明“上善若水”是如何用于这七种场合的:

1、“心善渊”:渊=处下

2、“与善仁”:仁=亲近

3、“言善信”:信=成字画

4、“正善治”:治=测水平

5、“事善能”:能=驱动

6、“动善时”:时=计时

7、“居善地”:地=要建造城池时,水善用于“地”去测量。

“地”是一种测量仪器。

俺认为“地”是与水有关的指南针!

二、仪器“地”

有“天”就有“地”,但是,甲骨文偏偏没有“地”字! 天圆地方,俺认为甲骨文“地”=囗。这是另外的话题。

“地”字最初一出现就非常复杂,金文“地”:

篆文的各种“地”:

东汉许慎《説文解字》:地,元气初分,輕清陽爲天,重濁陰爲地。萬物所陳列也。从土,也聲。

俺按仪器的结构来解读“地”:

“土”上有“灵活转动”的“人字覆盘”,“人字覆盘”上有“箭头”,“箭头”指着“刻度”,仪器的“灵活转动”与“水”有关。

简单的专业指南针:

宋代使用的早期指南水浮针盘,其结构为由盘中央的水浮针与外圆的方位盘构成。方位盘共分24等分,以24个字表示,即用“12 地支”的子、丑、寅、卯、辰、己、午、未、申、酉、戌、亥,再加上“天于8 字”的甲、乙、丙、丁、庚、辛、壬、癸和“八卦4字”的乾、艮、巽、坤。

三、《道德经》“人法地”

《道德经》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 等于说“人要效法地,人更要效法天”。

古人兴建城池,通过“人法天”来确定地点,然后通过“人法地”来确定方位。

1、周公测日影确定在洛阳建城,这是“人法天”。

《周礼·大司徒之职》记载: “以土圭之法,测土深,正日景,以求地中。日至之景,尺有五寸,则天地之所合,四时之所交。百物阜安,乃建王国。”

2、用“指南针”来确定城市的方位,这是“人法地”、“居善地”。

洛阳东周城

东周时代都城史称王城。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涧、洛两河的交汇处。史书记载自周平王东迁至周景王止,以王城为国都凡十二世,周敬王时因避王子朝之乱迁都于成周,至周赧王又迁回王城。洛阳东周城兴建的年代不晚于东周初年,西汉以后逐渐荒废,至随末平毁。1954~1960年由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勘察发掘。

洛阳东周城址图:

东汉洛阳城

东汉洛阳城位于今河南洛阳市以东十五公里,东、西、北三面城垣断续相望,现仍基本完整,残高五至七米不等;南城垣则因洛河北移而冲毁,现已荡然无存。城呈不规则长方形,据西晋时记载,洛阳城东西六里余,南北九里余,故后人称为“九六城”。

俺发现古代的城池并非严格的东西南北走向。而要严格测量出东西南北在古代并非难事,究其偏向的原因,俺认为古代建造城池时,走向是用指南针来确定的!这样做符合《道德经》所说的“人法地”、“居善地”。

中华大地上有许许多多的古代城池遗址,这些遗址的坐向基本上都有所偏离正南。 古代城池遗址的坐向,是古代指南针的使用证据!

四、《诗经·文王有声》“维龟正之”

《诗经·文王有声》

文王有声,遹骏有声。遹求厥宁,遹观厥成。文王烝哉!

文王受命,有此武功。既伐于崇,作邑于丰。文王烝哉!

筑城伊淢,作丰伊匹。匪棘其欲,遹追来孝。王后烝哉!

王公伊濯,维丰之垣。四方攸同,王后维翰。王后烝哉!

丰水东注,维禹之绩。四方攸同,皇王维辟。皇王烝哉!

镐京辟雍,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皇王烝哉!

考卜维王,宅是镐京。维龟正之,武王成之。武王烝哉!

丰水有芑,武王岂不仕?诒厥孙谋,以燕翼子。武王烝哉! 网上有《诗经·文王有声》翻译:

文王有着好声望,如雷贯耳大名享。但求天下能安宁,终见功成国运昌。文王真个是明王! 受命于天我文王,有这武功气势旺。举兵攻克那崇国,又建丰邑真漂亮。文王真个是明王! 挖好城壕筑城墙,作邑般配实在棒。不贪私欲品行正,用心尽孝为周邦。君王真个是明王! 文王功绩自昭彰,犹如丰邑那垣墙。四方诸侯来依附,君王主干是栋梁。君王真个是明王! 丰水奔流向东方,大禹功绩不可忘。四方诸侯来依附,大王树立好榜样。大王真个是明王! 落成离宫镐京旁,在西方又在东方,在南面又在北面,没人不服我周邦。大王真个是明王! 占卜我王求吉祥,定都镐京好地方。依靠神龟定工程,武王完成堪颂扬。武王真个是明王! 丰水边上杞柳壮,武王任重岂不忙?留下治国好策略,庇荫子孙把福享。武王真个是明王!

俺来翻译“考卜维王,宅是镐京。维龟正之,武王成之”:

人法天,由我王来占卜,确定镐京为建都吉地。人法地,巫师用“龟”来测量确定坐向,武王建成镐京。

“龟”=指南针!绝非一只动物龟。 正=测量。

“维龟正之”,西周的诗句,是指南针使用的文字记载!

五、指南针“龟”

这些古代的“龟”字,有些是自然界的动物“龟”,有些是人类制作的装置“龟”!

俺认为以下两款“龟”是“指南针”

其“龟头龟尾”就是一根在摆动的“指南针”。

汉字笔画,记载着古代中国人的设计。“龟”字,记录着指南针的结构!

六、东汉王充“司南”指南针真相

东汉王充《论衡·是应篇》:“司南之杓,投之于地,其柢指南。”

王振铎先生依据这十二个字,制作司南模型,作为中国最早有记载的指南针的模型:

这个模型,用天然磁石打磨出“勺”,置于铜质地“盘”。

但,这个模型备受争议。争议粗略分为两类:

其一,天然磁石制作的该司南模型,其天然磁力太小,不可能转动,即不指南。

其二,《论衡·是应篇》中“司南之杓,投之于地,其柢指南”,其“司南”并非指南针,而是其他,例如指南车。

俺认为首先是王振铎先生制作的司南模型不正确,而这些争议与“司南之杓”真相不着边际。

俺对“司南之杓,投之于地,其柢指南”中的“司南”分析如下:

1、“司南”是自动指南的

这个问题本来不是问题。只要看多一行文献就明白“司南”是自动指南的。东汉王充《论衡·是应篇》:“司南之杓, 投之于地,其柢指南。鱼肉之虫,集地北行,夫虫之性然也。”

王充说“指南”和“北行”是“性然也。”所以,“司南”是自动指南的!能够自动指南,唯有“磁”指南针!

2、“司南”是“投之于地”,并非“搁之于地” (1)、什么是“投”?

且看词汇:五体投地、投奔、投笔从戎、投鞭断流、投篮等。“勺”的“投之于地”应该如人的“五体投地”,是凹面向下!

王振铎先生制作的司南模型,“勺”的凹面向上。这样的“勺”是搁,不是投,弄反了。 (2)、什么是“地”?

且看由地盘和天盘组成的汉六壬盘:

请留意“地”中央有一立杆! (3)、“勺”“投”“地”

“勺”“投”“地”的形制如上图指南龟,把“龟”换为“勺”就是。

显然,天然磁石制作的“勺”,勺体下扣“投之于地”,是灵动的,是能够自动地“其柢指南”的。 东汉王充“司南”指南针真相大白于2013年。

七、发明指南针的条件很简单

古人发明指南针的条件:

1、天然磁石

2、打磨技术

具备1和2,就可以导致指南针的发明。

也就是说,发明指南针的条件是极低的!

中国古人5000年前就开始打磨玉器了。

所以,古人得到奇异的磁石,把玩,打磨是正常的事。 把玩,则发现磁石具有吸引与排斥的极性。

把玩过程,特别是打磨成为器具时,穿吊佩戴时,会发现其指南性能。

北宋科学家沈括,在他的《梦溪笔谈》中就提到了关于指南针的用法,他曾经做过四种指南针方案,他试验后认为,缕悬法最好:

缕悬法!简单地吊起天然磁石块,就会发现其指南属性。 这个发现过程,无需指南车概念,也无需炼铁技术。 明确记载磁石的书籍:

公元前4世纪左右的《管子·地数篇》:“上有慈石者,下有铜金.” 公元前4世纪的《鬼谷子》:“若慈石之取针”。

公元前3世纪的《吕氏春秋·精通》:“慈石召铁,或引之也”。

俺认为记载“若慈石之取针”,则发明缕悬法指南针就是自然而然的事。 更何况,中国古人的科技水平实在是匪夷所思。。。

八、古代分辨方向的工具“癸”

“癸”是天干十个“天神”之中的最后一个。 早在商代,商王族就广泛使用天干。

甲骨文“癸”:

金文“癸”:

篆文“癸”:

东汉许慎《説文解字》:癸,冬時,水土平,可揆度也。

许慎的这个解读,一直在误导了后人。让人以为“癸”是平整夯实土地的工具“硪”。

“癸”通“揆”。

《康熙字典》言“揆”:

《說文》葵也。《爾雅·釋言》度也。《易·繫辭》初率其辭而揆其方。《註》循其辭,以度其義。《詩·鄘風》揆之以日。《史記·律書》癸之爲言揆也,言萬物可揆度,故曰癸。又百揆,官名。《書·舜典》納于百揆。《傳》納舜于此官,揆度百事也。《後漢·百官志註》百揆,堯初別置,周更名冢宰。

显然,“癸”是测量方向的仪器!早在商代就有了。

俺解读“癸1”:

一根“旋转”的“箭头”,“箭头”指“北”。明显只能解释为指南针!

俺解读“癸2”:

每端的一小横表示有“回程”,整体表示“两个转动的圆环”

大型的“癸”是黄道经纬仪。

俺解读“癸之龟”:

“癸”结构用于保持“指针”处于水平状态,这是一种复杂的指南针设计方案:

唐代魏徵寿著《隋书·帝纪第二·高祖下》:“或任居端揆,博达古今,或器推令望,学综经史。”

所谓“任居端揆”,俺认为就是“居善地”!就是建房子看风水之摆弄指南针。

九、《山海经》“其中多旋龟”

《山海经·中山经》:

“又西七十二里,曰密山,其阴多玉,基阴多铁。豪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洛,其中多旋龟,其状鸟首而鳖尾,其音如判木。无草木。”

《山海经·南山经》:

“又东三百七十里,曰阳之山,其阳多赤金,其阴多白金。又兽焉,其状如马而白首,其文如虎,而赤尾,其音如谣,其名曰鹿蜀,佩之宜子孙。怪水出焉,而东流注于宪翼之水。其中多玄龟,其状如龟而鸟首虺尾,其名曰旋龟,其音如判木,佩之不聋,可以为底。”

其中有指南针的描述:

“其中多玄龟,其状如龟而鸟首虺尾,其名曰旋龟,其音如判木,佩之不聋,可以为底。”

《山海经》的这段指南针描述,简直就是俺这篇文章的概括性总结! 古人古怪的文笔,留给大家来把玩翻译吧。

十、文章要点总结

俺竭尽所能写下这篇文章,确实有不少俺的独家见解:

1、《道德经》“居善地”=建房子用仪器“地”来确定方位。

2、“地”解读:“土”上有“灵活转动”的“人字覆盘”,“人字覆盘”上有“箭头”,“箭头”指着“刻度”,仪器的“灵活转动”与“水”有关。

3、 《道德经》“人法地”=具体到建房子,就是要用指南针来效法地以确定方位。

4、古代城池遗址的坐向偏离正南,是古代指南针的使用证据!

5、《诗经·文王有声》“维龟正之”,是指南针使用的文字记载!

6、“龟”字,记录着指南针的结构!

7、东汉王充“司南”指南针是勺体下扣。

8、“癸”解读:每端的一小横表示有“回程”,整体表示“两个转动的圆环”。有某“癸”直接解读为指南针。

9、“癸之龟”解读:“癸”结构用于保持“指针”处于水平状态的指南针设计方案:

10、《隋书·帝纪第二·高祖下》“任居端揆”=居善地。

11、《山海经》“其中多旋龟”=指南针。

特此记录以上11点俺的见解。

俺相信,中国古代指南针的发明,因本文而清晰了许多,又深奥了许多。

第三篇:《春雪》的全诗赏析

【原文】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赏析】

这首《春雪》诗,构思新巧。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新年即阴历正月初一,这天前后是立春,所以标志着春天的到来。新年都还没有芬芳的鲜花,就使得在漫漫寒冬中久盼春色的人们分外焦急。一个“都”字,流露出这种急切的心情。第二句“二月初惊见草芽”,说二月亦无花,但话是从侧面来说的,感情就不是纯粹的叹惜、遗憾。“惊”字最值玩味。它写出了诗人在焦急的期待中终于见到“春色”的萌芽的惊喜神情。此外,“惊”字状出摆脱冬寒后新奇、惊讶、欣喜的心情 。这一“ 初”字,含有春来过晚、花开太迟的遗憾、惋惜和不满的情绪。韩愈在《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曾写道:“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诗人对“草芽”似乎特别多情,也就是因为他从草芽看到了春的消息吧 。从章法上看 ,前句“未有芳华”,一抑;后句“初见草芽”,一扬,跌宕有致,波澜起伏。

三、四两句表面上是说有雪而无花,实际感情却是:人倒还能等待来迟的春色,从二月的草芽中看到春天的身影,但白雪却等不住了,竟然纷纷扬扬,穿树飞花,自己装点出了一派春色。真正的春色(百花盛开)未来,固然不免令人感到有些遗憾,但这穿树飞花的春雪不也照样给人以春的气息吗!诗人对春雪飞花主要不是惆怅、遗憾,而是充满了欣喜。一个盼望着春天的诗人,如果自然界还没有春色,他就可以幻化出一片春色来。这就是

三、四两句的妙处,它富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可谓神来之笔。“却嫌”、 “故穿”,把春雪刻画得多么美好而有灵性。诗的构思甚奇。初春时节,雪花飞舞,本来是造成“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的原因,可是,诗人偏说白雪是因为嫌春色来得太迟,才“ 故穿庭树”纷飞而来 。这种翻因为果的写法,却增加了诗的意趣。“作飞花”三字,翻静态为动态,把初春的冷落翻成仲春的喧闹,一翻再翻,令读者目不暇接。

第三、四段简要赏析: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嫌”、“穿”把春雪比作人,使雪花仿佛有了人的美好愿望与灵性,同时这穿树飞花的春雪似乎也给人春的气息,为诗歌增添了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渲染了热闹的喜悦气氛,这就是运用拟人手法的妙处。

第四篇:《易阳早发》 的全诗赏析

易阳早发

王勃

饬装侵晓月,奔策候残星。

危阁寻丹障,回梁属翠屏。

云间迷树影,雾里失峰形。

复此凉飙至,空山飞夜萤。

易阳:古县名。治所在今河北永年县西

名句

云间迷树影 雾里失峰形

这两句是说,凌晨,大雾迷漫,以致树影迷蒙,山峰失形,大地处在一片朦胧模糊之中。紧扣诗题中“早发”二字,将凌晨的雾景写得十分逼真。

赏析:

是一首写旅途所见的五言律诗。

“翠屏”可能指覆盖着绿树的山崖。这首诗运用的是宫廷诗人的小景描写技巧,却出色地描绘了较大的画面。夜空中的凉飙和流萤,与白日艰苦的旅程的联系是复杂的,从各个方面消除了诗人受到限制、浓雾弥漫、压力沉重的感觉。这就十分微妙地表达了诗人旅途上的愁闷,效果远远超过直接陈述。在无人的面罩下,尾联竭力指向深刻的人情。

可是,在大部分诗篇中,王勃与宫廷诗人一样,无法将众多要素结合成有力的整体。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他的一些主题最一致的诗却是宫廷应景诗,如《春日宴乐游园》,诗中以景象中弥漫一切的潮湿象征同伴的善意和慷慨。王勃的许多旅行诗显得无力,正是由于拘泥于诗歌结尾的旧形式。下引诗篇就是这一问题的范例:王勃安排了一连串出色的描写对句,将水行的危险与陆行的危险相对,但是,这些对句并没有引出任何意义,结果诗人在结尾无话可说,只好说这些景象使他烦恼。

第五篇:送友人的全诗及赏析

送友人薛涛

水国蒹葭夜有霜, 月寒山色共苍苍。

谁言千里自今夕, 离梦杳如关塞长。

参考译文

水国之夜是笼罩在凄寒的月色之中的,寒冷的月色与夜幕笼罩中的山色浑为一色,苍苍茫茫。

友人与自己的千里之别,自是从今日开始了,我的梦杳而去,它能够跨过迢迢关障,追随你到遥远的关塞。

赏析:

昔人曾称道这位“万里桥边女校书”“工绝句,无雌声”。她这首《送友人》就是向来为人传诵,可与“唐才子”们竞雄的名篇。初读此诗,似清空一气;讽咏久之,便觉短幅中有无限蕴藉,藏无数曲折。

前两句写别浦晚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可知是秋季。“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这时节相送,当是格外难堪。诗人登山临水,一则见“水国蒹葭夜有霜”,一则见月照山前明如霜,这一派蒹葭与山色“共苍苍”的景象,令人凛然生寒。值得注意的是,此处不尽是写景,句中暗暗兼用了《诗经·秦风·蒹葭》“蒹葭苍苍”两句以下的诗意:“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回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以表达一种友人远去、思而不见的怀恋情绪。节用《诗经》而兼包全篇之意,王昌龄“山长不见秋城色,日暮蒹葭空水云”(《巴陵送李十二》)与此诗机杼相同。运用这种引用的修辞手法,就使诗句的内涵大为深厚了。

人隔千里,自今夕始。“千里自今夕”一语,使人联想到李益“千里佳期一夕休”的名句,从而体会到诗人无限深情和遗憾。这里却加“谁言”二字,似乎要一反那遗憾之意,不欲作“从此无心爱良夜”的苦语。似乎意味着“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可以“隔千里兮共明月”,是一种慰勉的语调。这与前两句的隐含离伤构成一个曲折,表现出相思情意的执着。

诗中提到“关塞”,大约友人是赴边去吧,那再见自然很不易了,除非相遇梦中。不过美梦也不易求得,行人又远在塞北。“天长地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李白《长相思》)。“关塞长”使梦魂难以度越,已自不堪,更何况“离梦杳如”,连梦也新来不做。一句之中含层层曲折,将难堪之情推向高潮。此句的苦语,相对于第三句的慰勉,又是一大曲折。此句音调也很美,“杳如”的“如”不但表状态,而且兼有语助词“兮”字的功用,读来有唱叹之音,配合曲折的诗情,其味尤长。而全诗的诗情发展,是“先紧后宽”(先作苦语,继而宽解),宽而复紧,“首尾相衔,开阖尽变”(《艺概·诗概》)。

“绝句于六艺多取风兴,故视它体尤以委曲、含蓄、自然为高。”(《艺概·诗概》)此诗化用了前人一些名篇成语,使读者感受更丰富;诗意又层层推进,处处曲折,愈转愈深,可谓兼有委曲、含蓄的特点。诗人用语既能翻新又不着痕迹,娓娓道来,不事藻绘,便显得“清”。又善“短语长事”,得吞吐之法,又显得“空”。清空与质实相对立,却与充实无矛盾,故耐人玩味。

上一篇:电视台网站方案范文下一篇:电视新闻采编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