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探析其教学方法的创新

2022-12-31

高中语文教学中, 古典诗歌学习和鉴赏是重要的内容之一。诗歌鉴赏一方面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 另一方面能增强学生的汉语水平, 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陶冶情操。同时, 诗歌鉴赏题目是高考语文常见的题型之一, 经过近十年的改革, 江苏高考诗歌鉴赏题固定在10分的分值, 一般由2-3个小题构成。因此, 在教学活动中创新诗歌鉴赏教学方法有着重要意义。本文结合近十年来的高考及江苏省一模的诗歌鉴赏题目讨论诗歌鉴赏的教学方法。

1 历年高考及一模诗歌鉴赏试题分析

1.1 历年高考诗歌鉴赏试题分析

现将2004年以来江苏高考自主命题考试至今的诗歌鉴赏题如下:

从上表中可以看到:首先, 诗歌鉴赏题涉及到的题材非常广泛, 有学生常见的送别、怀古诗、登高怀远诗, 2012年更是考了花间鼻祖温庭筠的一首思妇诗, 可谓各方面都有所涉及;其次, 从2004年到2012年, 江苏高考诗歌鉴赏题选材时涉及到的诗人, 从2007年开始都是学生比较熟悉的, 至少在知人论世这方面学生是有话可说的, 这有助于学生答题, 从而有效降低了答题的难度;第三, 近十年来江苏高考的诗歌鉴赏题目, 内容涉及诗歌的内容、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及诗歌在表达思想感情时所用的手法三个方面, 几乎每年这三个方面均有涉及;第四, 答案越来越精简, 从2004年的一长段话到2012年, 三道题加起来的字数在50个字左右, 从某种方面来说也是有利于学生答题的。

1.2 一模诗歌鉴赏试题分析

试题如下:

鹧鸪天·送叶梦锡

陆游

家住东吴近帝乡, 平生豪举少年场。十千沽酒青楼上, 百万呼卢锦瑟傍。

身易老, 恨难忘, 尊前赢得是凄凉。君归为报京华旧, 一事无成两鬓霜。

[注]呼卢:古代一种博戏。锦瑟:琴之美称, 此处代指歌女。

(1) 上阕中“十千”和“百万”两词有何妙处? (2分)

(2) 词人说“恨难忘”, 他有什么难忘之恨? (4分)

(3) 这首词最主要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4分)

【答案】9. (1) “十千”“百万”, 语气夸张 (1分) , 写出了词人年轻时一掷千金 (或“豪放不羁”“轻财恣意”等) 的性格 (1分) 。

(2) 一恨岁月匆匆, 年华老去;二恨抗金不成, 报国无门 (或“功业未成”、“壮志难酬”等) 。 (每点2分)

(3) 对比 (2分, 答“今昔对比”、“虚实对照”、“反衬”也可) 。上阕描绘词人豪放不羁、意气风发的少年形象 (1分) , 与下阕年老衰颓、凄凉落寞、一事无成的词人形象 (1分) , 形成鲜明对比。

此次一模试题紧贴高考, 作者和词作内容都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从题目看这是一首送别诗, 但是细细品读诗文会发现这是一首诗人借送别来写自己近况及抒怀的一首诗, 这是本首诗歌的难点所在, 如果作文一首普通的送别诗去答, 难免会造成答题的困惑。考查内容涉及到内容、思想、表现手法三方面, 如以往高考一样。答案精简, 每道题的得分点设置清晰, 未对学生答题造成障碍。

在学生的试卷分析中, 我们发现由于这首诗歌的内容不是特别的难, 加上学生对于陆游、南宋、爱国诗人这样一些讯息点的设置, 本诗歌在理解上未对学生产生太大的障碍, 所以第二题, 学生均可以从下阕中找到诗人“恨”的两个内容:年老和一事无成。但是由于个人经历和阅历的问题, 学生对于第一题中的“十千”和“百万”了解不够, 或者不敢对诗人吃喝玩乐的生活下结论和判断。第三道题中, 由于学生在读题时忽略了“这首词”这个重要的讯息, 所以部分学生断章取义地对诗歌的某个部分进行分析, 所以得出的结论就与题目的要求相反。另外由于受题目《送叶梦溪》的影响, 部分学生机械的将这首诗作为一首送别诗来答, 所以答非所问, 这是由于对诗歌的不理解造成的。

2 试题分析对教学方法创新的启示

2.1 注重对课本知识的学习

高二一学期的一部分学习内容是《唐诗宋词 (选读) 》, 只有利用好课堂, 让学生对唐诗宋词有基本的了解, 对书中涉及到的较知名的作者, 比如2012年江苏试卷中选取的温庭筠等有所了解, 才可以从时代背景、诗人经历入手更好地去解读诗歌, 也就更容易去解答诗歌。

2.2 注重对诗歌鉴赏方法的解读

对于诗歌鉴赏, 学生普遍失分较严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学生对于诗歌的理解力不够, 诗歌不同于文言文, 学生仅有的文言知识化用在诗歌中, 不能进行适当的补充, 所以学生容易将一首完整的诗歌解读得七零八落, 一首诗在学生的解读中不是一个整体, 而是片段性的出现,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从题目、作者、注释、诗文、问题五个方面入手, 一步步地解读诗歌, 并结合内容和表达技巧对诗歌有一个整体性的了解。首先要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独特的个人经历;其次要抓住关键词, 诗歌具有高度的概括性, 在遣词造句上非常注重字词的选择, 因为要引导学生自觉赏析关键字词。第三, 要带领学生抓住主要意象。意象既包含诗歌描摹的外物之形态, 又包含了作者投射于物象之中的情感意志。诗人用主观情绪来解读眼中物象, 或赋予眼中所见的物象情感, 从而构成意境。最后, 要抓住写作特点, 包括写作风格, 谋篇布局和各类修辞手法。在教学环节, 从各方面入手, 不断强化训练, 才能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2.3 加强诗歌积累、控制习题难度

从近年来高考试题分析中, 我们会发现, 诗歌鉴赏考查的内容是多方面的, 所以教师在平时训练、习题及考试中, 要从各种题材中选取诗歌, 要让学生从各方面了解到诗人, 包括作者所处年代及其生活经历等等, 选择的时候不能有所偏颇, 应该在各方面均有所涉猎, 内容要广而丰富, 在难度方面, 我们会发现近几年的题并不是很偏很深, 所以难度要适中。如引导学生走进古诗词创作的历史背景, 因为诗人的生活经历和遭遇对诗人的创作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对其风格的形成也起到决定作用, 了解了作者的生平对深入分析其作品有很大的帮助。还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古诗词所反映的时代主题, 只有理解清楚了诗歌的内容, 才能更好地理解作者透过作品所要表达的感情。如山水寄情诗多是融情入景或借景抒情, 情景交融地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如咏史诗则多是借古人古事以抒发其感情, 讽喻现实的诗歌, 融合对社会事件、历史人物的感叹, 表达作者的思考和感悟。在日常教学中, 可以多向学生介绍各类历史事件, 也可以要求学生分小组的形式来讨论对历史人物及事件的理解, 多方面的增加学生的阅读面和知识点。

2.4 加强诗歌的朗读背诵, 培养诗感

所谓“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 只有通过不断的强化背诵环节, 才能让学生真正地在赏析诗歌的过程中, 深入了解作者, 理解内容。在背诵的基础上分析作者, 体味其中的情感。因此, 背诵是诗歌鉴赏的第一步骤。在背诵时, 首先确定诗歌的基调, 注重语速快慢、声调高低、语气轻重等方面。其次, 还要注意停顿、引导学生正确判断押韵和平仄等。只有多读多背, 有了一定的诗感, 明白诗歌的语言, 学生才能找到其中的奥秘, 更好的解答好题目, 这样学生解答出来的答案才会更贴近诗人的原意, 也更容易拿到分数。

摘要:诗歌鉴赏题目是江苏省高考语文常见的题型之一, 占10分的分值, 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不断创新和完善诗歌鉴赏的教学方法十分重要。本文以近十年来高考语文和今年一模的诗歌鉴赏试题为切入点, 讨论诗歌鉴赏教学方法的改进。

关键词:诗歌鉴赏,教学方法,改革创新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从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探析其教学方法的创新】相关文章: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06-30

诗歌鉴赏语文高考07-14

高三高考语文诗歌鉴赏05-05

北京高考语文诗歌鉴赏05-20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讲义04-28

高考语文之诗歌鉴赏08-11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08-11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形象11-25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复习11-25

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11-25

上一篇:精准扶贫视角下南溪镇产业扶贫发展路径探究下一篇: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生活化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