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

2023-01-15

1 家庭美德促和谐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 幸福生活离不开家庭美德。家庭美德涵盖了夫妻、长幼、邻里之间的关系, 是每个公民在家庭生活中应当遵循的行为准则。自古以来, 中国人特别重视家庭亲情、重视家庭美德。“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妻柔、姑慈妇听、长惠幼顺”等, 都是传统的家庭伦理要求。而家庭生活与社会生活联系密切, 正确处理家庭问题, 共同培养和发展夫妻爱情、长幼亲情、邻里友情, 不仅关系到每个家庭的美满幸福, 也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谐。

1.1 男女平等是家庭民主、夫妻和睦的前提, 也是社会进步、道德进步的体现

夫妻和睦要求夫妻之间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忠诚、相互帮助。一对相爱的男女结了婚, 然后生儿育女, 接下来应该是“从此以后, 就过着幸福快乐的生活”了, 现实情况却不完全是这样。其实, 家庭也是需要“经营”的, 而且需要用心地“经营”, 否则便没有幸福可言。还记得惠州西子论坛讲过这样一个真实案例———惠州女子杀夫碎尸。原因是夫妻双方结婚后就慢慢抹灭谈恋爱时的激情, 妻子忙于工作, 丈夫忽略妻子, 并爱上了夜生活。最终丈夫因染上了毒瘾, 终日挥霍钱财, 还常常打骂其妻。在忍受丈夫几年摧残后, 一根导火线最终就让妻子做出如此残忍的行为。其实分析目前很多家庭不幸福的主要原因, 是夫妻双方认识不到家庭的重要性。不少人认为工作比家庭重要, 结果夫妻感情日渐枯竭;不少人认为客户比子女优先, 结果亲子关系横逆日生;不少人认为赚钱比婚姻重要, 结果家庭关系濒于破裂。而那些深谙家庭重要性的人, 则想方设法都要留下更多的时间给家里人, 他可能因此而失掉不少赚钱的机会, 但得到的是全家人的欢乐相聚。西方先哲曾说过:“做妻子的要爱自己的丈夫, 做丈夫的也要爱妻子, 做儿女的要孝敬父母, 做父母的要爱护儿女!”这些话看似老生常谈, 却都是维系家庭关系的重要原则。当然, 在这个原则之下, 还应该讲究一些技巧。更重要的是, 大家应有“角色互补”的概念。比如丈夫应该体谅妻子, 这里不存在什么面子的问题;而妻子也应学会对丈夫放手, 这是聪明女人的做法。须知, 当一个人因深深地爱着对方而不作无谓的计较时, 对方也就会更乐意精心扮演好自己的家庭角色。

1.2 尊老爱幼

古语说:老吾老, 以及人之老;幼吾幼, 以及人之幼, 这是我们中国几千年的传统美德。例如古时候有个孩子叫黄香, 在她9岁时母亲就去世了。他十分悲伤, 就把对母亲的思念和爱全部倾注到父亲身上。每逢冬夜天气寒冷, 黄香就先钻到父亲的被窝里, 躺一会儿才回到自己的床上睡觉;每逢夏夜天气闷热, 黄香就手执蒲扇, 对着父亲枕席使劲扇着。这都是非常典型的尊老爱幼的表现。在我们的生活中, 父母精心抚养和爱护子女, 子女瞻养和尊敬老人, 都是家庭和谐的重要表现。因为: (1) 家中有老有小, 常常牵挂着在职人员的心, 如果家中的老小都能安置得很好, 工作起来就无后顾之忧; (2) 我们社会当中除了上班的、读书的, 剩下来就是老幼人员和无业人员, 这些人安置好了, 社会就安定了、和谐了; (3) 人的少年儿童时代是启蒙时期, 这个时期的教育对人的一生起到关键的作用, 包括人生观、世界观、德智体美各个方面至关重要, 甚至比小学更重要, 千万别一失足成千古恨; (4) 人总是要老的, 老人的今天就是年轻人的明天, 爱老就是爱自己, 尊敬老人就是尊敬自己, 所以我们的社会要使老人能够老有所学、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过上幸福的生活, 安度晚年。

1.3 邻里和谐

邻里之间关系融洽、和睦, 于心情于生活于工作都是大有裨益的。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 若遇到个什么难事儿, 最帮得上忙的还是邻居。有这样一个真实事例:某区有个孕妇, 在临盆时刚好家人全部不在家, 邻居见状马上过来帮忙:打医院接送车电话, 帮她准备生产所需物品, 送她上车, 一直到医院待其家人来了, 没事方才离开。我们可以想象下如果没有这些好邻居, 这个孕妇将会有个怎样悲惨的下场。所以, 处理好邻里关系, 不仅是我们感情上需要温暖, 而且对我们生活和工作也极有帮助。我们相信只要交往时注意方法, 多为他人着想, 邻里关系不是那么难相处的。记得以前读过一个故事:清康熙年间, 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张英的家人修治府第, 因地界不清与方姓邻居发生争执而告到官府。张英得知事情经过后以诗代信:“千里修书只为墙, 让他三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 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接信后, 遵嘱立即让出三尺土地, 以示不再相争。方姓人家知道后, 深为感动, 也效仿对方让出三尺地, 于是形成了一条方便行路人的六尺巷道。于是“六尺巷”的故事为人美谈, 它折射的宽宏、博大的胸怀, 令人敬仰, 为后人夸赞。浓浓的邻里亲情, 不但能温暖人心, 也会带动社区的风气向好, 进而让社会更和谐。令人遗憾的是,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居住方式的变迁以及社会结构的多元化, 与以往的平房生活、大院生活相比, 邻里关系有被渐渐淡化的趋势。同时, 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 个人隐私已越来越受到重视和保护, 诸如端着饭碗到别人家串门之类的老习惯, 在现代社会已不受欢迎, 所以需要改进。但摒弃一些不合时宜的生活习惯、交往方式, 并不意味着连融洽的邻里关系也要抛弃, 其实每一个人的内心都非常渴望获得关怀和帮助, 希望享受温馨与和谐, 毕竟没有人喜欢每天出门都板着个脸, 与人为恶。

2 社会公德促和谐

2.1 促进人与人关系上的和谐

有这样一则新闻:2011年10月16日广东佛山南海黄岐广佛五金城, 年仅两岁的女童小悦悦走在巷子里, 被一辆面包车两次碾压, 几分钟后又被一小型货柜车碾过。七分钟内在女童身边经过的十几个路人, 竟然对此不闻不问。最后, 一位捡垃圾的阿姨把小悦悦抱到路边并找到她妈妈。现在小悦悦已接近脑死亡。整个新闻事件是一件特殊个案, 但是从这个特殊个案中折射出中国目前的社会公德面临急剧的滑坡, 社会转型时期, 中国民众的社会道德水平有很大都下降, 值得我们去反思。对于这一事件, 笔者觉得是一个社会公德问题, 社会上有不少人的道德水平下降, 中国传统美德和优秀文化被丢弃, 这些个体行为的增多给人感觉整个中国社会公德的缺失, 到底是不是这样有待去证实和研究。不过, 整个中国社会处于经济高速发展时期, 改革进入关键时刻, 很多社会问题都浮出水面, 这是事实。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 去面对, 这样才能促进社会良性运行和发展。有句话“赠人玫瑰, 手有余香”, 如果人人都去关心、爱护和帮助他人, 这样肯定可以促进造就社会和谐。

2.2 促进人与社会关系上的和谐, 社会公德主要表现在爱护公物、维护公共秩序

对社会共同劳动成果的珍惜和爱护, 是每个公民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义务, 它既显示出个人的道德修养水平, 也是整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随着社会现代化程度的日益提高, 社会的公用设施得到妥善保护并保持良好状态, 是使公共生活有序进行的基本保证, 也有利于每个人的工作和生活。如果每个社会成员都能珍惜、爱护公物, 就意味着全社会的公共财物能够物尽其用, 用有所值。如果社会公共财物遭到破坏, 社会的利益就会受到损害。所以, 每个有责任心的公民, 都应当自觉爱护公共财物。遵纪守法是社会公德最基本的要求, 是维护公共生活秩序的重要条件。所以我们应当全面了解公共生活领域中的各项法律法规, 熟知校纪校规, 牢固树立法制观念, “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 自觉遵守有关的纪律和法律。

3 职业道德促和谐

职业道德是所有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 涵盖了从业人员内部、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职业与职工、职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在社会分工愈细和专业化程度愈强的现代化社会, 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人们的职业压力日渐增大, 社会风气呈下滑苗头, 不文明的职业活动不断增多。处理不好这些问题, 势必对和谐社会建设造成重大影响。

3.1 促进职员内部的和谐

主要包括同事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领导与下属之间的关系等等。曾有过这样的事例:某公司有个员工生性多疑, 动不动就怀疑别人对其不利, 于是得罪了全办公室人, 后来全办公室人实在忍受不了, 用全体罢工来抗议, 最终老板被迫将这个人开除才能将此事件平息。所以部门的职业道德规范将人们统一到为了正当利益而和谐劳动的统一目标下, 让同事之间团结互助、平等相待、和睦相处、既相互竞争又相互鼓励;部门之间顾全大局、相互配合、减少矛盾、避免纠纷;上下级之间相互理解、尊重、沟通、减少内耗、凝聚力和向心力增强。只有内部关系不断融洽和谐, 才会形成这样一种人人努力向上、文明礼让的和谐局面:

3.2 促进从业者与服务对象的和谐

2012年10月24日微博上流传出的一张照片寒了无数网友的心:一名幼童被老师面带微笑地揪着耳朵, 生生拉离地面。而这是发生在浙江温岭城西街道某幼儿园里的真实一幕。事发后, 当地有关部门立即调查, 并于当天将这名老师开除。这是非常明显的缺乏职业道德的表现, 老师对服务的对象———幼儿缺乏耐心。相反的, 在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大地震中, 东汽中学教师谭千秋在危急时刻用双臂将学生紧紧护在身下, 四名学生获救, 而他却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同样是教师, 但两个人的行为却截然相反, 哪个影响好哪个影响坏不言而喻。因而主动、热情、耐心、周到、无私奉献的服务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重要规范, 是为人民服务这一职业道德核心的体现, 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从业者通过自己的职业活动满足社会其他行业和人员需要, 同时也从其他行业的职业活动中满足自身的需要。因此, 每个从业者既是服务者又是被服务者。整个社会各个行业互相联系、密切配合, 都努力营造“主动、热情、耐心、周到、文明”的行业风气, 就可以形成“我为人人, 人人为我”的统一和谐整体。

3.3 促进从业者与职业、职业与职业的和谐

我们都知道由三鹿奶粉引发的“奶粉事件”震动全国。该事件整个乳制品行业影响重大, 引发了公众对社会道德和企业、从业者责任等问题的讨论和反思。而且三鹿奶粉事件绝非个案, 这些年的喂食含瘦肉精的“问题猪肉”、查出硝基呋喃类代谢物、环丙沙星、氯霉素、红霉素等多种禁用鱼药残留的“多宝鱼”、地沟油、问题消毒餐具等事件, 都曾在社会上引起极大反响。这些事件或多或少都与经济利益相关, 一些不法商贩为个人私利而将法律法规、社会责任、社会公德等抛诸脑后。所谓“干一行, 爱一行”, 从业者应忠实地履行职业责任, 安心本职工作, 恪尽职守, 诚实劳动;努力培养自己所从事职业的幸福感、荣誉感, 培养正确对待各种职业劳动的科学态度。忠于职守、热爱本职既是从业者发挥才智、干出成绩的需要, 更是整个社会生活有条不紊、和谐行进的需要。此外, 对待其他职业、职业与职业, 要坚持“职业只有分工不同, 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不鄙视体力劳动和服务性职业的职业态度。试想下, 如果我们的社会没有了清洁工或环卫工, 我们的道路、家园会变成怎样的肮脏样子, 如果没有了泥水工、搬运工或装修工人, 我们怎么来现在一栋栋高大的大厦、一家家精装美丽的房屋。一个人社会地位、荣誉的高低, 并不取决与自己所从事的职业, 关键是看他对国家、对社会、对他人所做的贡献。

道德建设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巨大推动力, 只有认真解决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三个层面所面临的问题, 加快我国道德建设的步伐, 才能实现我国社会的真正和谐, 而社会和谐了人们的道德水平自然而然地也就有相应的提高, 所以和谐社会也从反面推动了人民道德水平的发展。因而道德建设是和谐社会的基础, 和谐社会也反作用于道德建设, 二者相互依存, 相辅相成。总之,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是国家富强, 民族复兴, 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要从我们自己做起。

摘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党的十八大报告里再次被提上议程, 并对构建和谐社会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新的展望。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包含三大道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 本文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道德基础,家庭美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社政司.思想道德修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1]教育部社政司.思想道德修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2]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2]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上一篇:谈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下一篇:浅析中学语文教学“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