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型糖尿病应用瑞格列奈联合甘精胰岛素治疗的临床分析

2022-09-11

糖尿病是一种内分泌系统疾病 , 在老年人群中发生率颇高 ,但近些年来 , 年轻化发病趋势日益明显 , 且2型糖尿病患者所占比重较大[1]。发病时多伴有肥胖、口渴、乏力、高血糖等特点 ,若不及时治疗 , 可能会破坏肾脏功能 , 损害血管、神经等生物组织 , 严重影响到患者健康状况。当下尚无根治方法 , 临床治疗多是控制血糖、降低并发症发生率[2]。为缩短血糖达标时间 , 帮助患者早日康复 , 某院采用瑞格列奈联合甘精胰岛素的方式对2014年6月—2014年10月所收治的54例2型糖尿病患者对患者展开治疗 , 取得显著效果 ,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某院 所收治54例患者 , 男25例、女29例 , 年龄40 ~ 65岁 , 病程1 ~ 15年。患者均表现有不同程度的高血糖、肥胖症状 , 经血糖检查和胰岛功能检查 , 均符合WHO糖尿病诊断标准 ,54例全部确诊为2型糖尿病患者 , 且之前未使用过甘精胰岛素。此次研究排除1型糖尿病患者、妊娠妇女、肝肾功能明显不全者、合并泌尿系严重感染者 , 以及患有心脑并发症者。将54例患者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 (n=27) 和单药治疗组(n=27)。

1.2 方法

联合治疗组患者三餐前10 ~ 15 min口服瑞格列奈片 , 起初服用剂量为0.5 mg/ 次 , 并在睡前皮下注射甘精胰岛素初始注射剂量为10 U/d, 每3 d对患者FPG、2 h PBG、Hb A1c值进行检测 , 并适当调整药物剂量 , 连续治疗16周;单药治疗组患者三餐前10~15 min予以瑞格列奈片口服 , 初始剂量为0.8 mg/ 次连续治疗16周。同时治疗期间对所有患者予以有效护理干预包括控制饮食、健康教育、适当活动等。另外 ,FPG、2 h PBG两项指标利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检测 ,Hb A1c利用高压液相色谱仪进行测定。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空腹血糖 (FPG)、餐后2 h血糖(2 h PBG)、糖化血红蛋白 (Hb A1c)、血糖达标时间几项指标 , 若FPG<7.0 mmol/L,2 h PBG<11.1 mmol/L,Hb A1<6.5%, 说明血糖控制效果正常。同时对两组患者的低血糖发生率加以对比[3]。

1.4 统计方法

此次研究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 17.0对相关数据进行处理以均数±标准差 (±s) 形式表示计量资料 , 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形式表示 , 进行 x2检验。

2 结果

2.1 一般指标比较

治疗前 , 联合治疗组的FPG、2 h PBG、Hb A1c值分别为(8.9±1.6)mmol/L、(14.5±1.2)mmol/L、(9.0±1.2)%;单药治疗组的FPG、2 h PBG、Hb A1c值分别为 (9.2±1.1)mmol/L、(15.2±1.3mmol/L、(9.2±1.4)%;

治疗后 , 联合治疗组的FPG、2 h PBG、Hb A1c值分别为(5.7±1.2)mmol/L、(7.6±0.5)mmol/L、(5.4±0.6)%;单药治疗 组的FPG、2h PBG、Hb A1c值分别为 (6.6±1.0)mmol/L、(8.7±1.4mmol/L、(6.2±1.0)%。

经比较 ,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空腹血糖 (FPG)、餐后2 h血糖(2 h PBG)、糖化血红蛋白 (Hb A1c) 与治疗前相比均明显降低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且疗后联合治疗组各项指标均优于单药治疗组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另外 , 治疗后联合治疗组血糖达标时间为 (5.5±1.2)d, 单药治疗组血糖达标时间为(8.8±2.3)d, 经比较 , 联合治疗组患者血糖达标时间短于单药治疗组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2.2 低血糖发生率比较

单药治疗组有5例患者发生低血糖 (18.5%), 联合治疗组仅有4例患者发生低血糖 (14.8%), 两组患者低血糖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3 讨论

糖尿病是临床一种常见疾病 , 以高血糖为主要特征 , 诊断时若空腹血糖≥7.0 mmol/L, 且餐后2 h≥11.1 mmol/L, 便可诊断为糖尿病。确诊为又可将糖尿病分为1型和2型 , 其中1型糖尿病多发生在30岁以下群体 , 血糖水平较高 , 呈现出消瘦症状 , 多数患者以酮症酸中毒为首发症状;2型在中老年人群中发生率较高 , 尤其是肥胖者 , 常伴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等疾病 ,早期无明显症状 , 容易被忽略。1型糖尿病发病原因主要是患者体内胰腺产生胰岛素的细胞彻底损坏 , 不在具备分泌胰岛素的功能 , 患者需要终身使用胰岛素治疗;而2型糖尿病患者体内产生胰岛素的能力并非完全丧失 , 也可能是胰岛素产生过多 ,但作用效果大打折扣所致 , 可通过口服药物刺激胰岛素分泌。

与1型糖尿病相比 ,2型糖尿病更为复杂 , 口服降糖药物是一种有效治疗方式 , 但随着病程延长及病情加剧 , 血糖控制难度不断增加。考虑到有些药物在控制患者高血糖的同时可能会引发低血糖 , 同样对患者不利 , 甚至会引起其他并发症 , 所以2型糖尿病治疗关键在于既能有效控制高血糖 , 又要降低低血糖发生率。2型糖尿病患者可能是体内无法产生胰岛素 , 在治疗时需合理刺激患者体内胰岛素分泌。瑞格列奈作为一种促胰岛素分泌药物 , 能够促进餐后胰岛素分泌 , 当与胰岛β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后 , 使得与受体偶联的ATP敏感性钾通道关闭 , 钾离子无法从β细胞外流 , 同时钙通道开放、钙离子内流 ,实现促进胰岛素分泌的作用。患者服用后胃肠道会快速吸收药性 , 一般用药后1 h血浆药物浓度达到峰值 , 然后迅速下降 ,4—6 h内被清除 , 血浆半衰期为1 h左右。该药品还能有效降低低血糖 , 且可随餐服用 , 治疗较为方便 ,但空腹血糖控制效果较差。甘精胰岛素属于长效胰岛素 , 胰岛素基础较为理想 , 通过皮下注射可起到长效作用 , 在控制患者空腹血糖和降低低血糖夜间发生率上颇具优势 , 适合老年患者使用 , 但其控制餐后血糖效果有限。相关研究指出 , 两种药物联合使用治疗2型糖尿病 , 不但能控制高血糖 , 还能降低低血糖发生率 , 且用药次数也有所减少 , 安全性较高。此次研究采用瑞格列奈联合甘精胰岛素进行治疗 , 取得显著效果 , 联合治疗组的低血糖发生率及治疗效果均优于对照组 , 与相关研究报道一致。王春霞在相关研究中也采用瑞格列奈联合甘精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 , 发现治疗后联合治疗组的2 h PG、Hb A1c水平均优于采用精蛋白生物合成人胰岛素皮下注射的对照组 , 但两组FPG水平无显著差异 , 与本次研究结果稍有不同 , 可能与对照组所采用治疗方式不同所致。此外 , 随着医疗技术进步 , 更多2型糖尿病治疗方法被研究出 , 现代医学中也有人认为服用降糖药物或注射胰岛素 , 只能暂时控制病情 , 长期使用会有一定不良反应 , 且对患者肝肾不利 , 可采用中医疗法 , 关于这一提出, 在今后还要继续加强研究。

该研究结果显示 , 瑞格列奈联合甘精胰岛素治疗方式可弥补单药治疗方式的不足 , 患者的FPG、2 h PBG及Hb A1c均比治疗前有所降低 , 且比单药治疗方式降低程度更明显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另外 , 联合治疗患者低血糖发生率更低 ,血糖达标时间大幅缩短 , 可帮助患者尽快解除高糖毒性。可见 ,瑞格列奈联合甘精胰岛素是一种有效治疗方案 , 应用于2型糖尿病治疗可有效控制血糖 , 降低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率 ,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分析瑞格列奈联合甘精胰岛素在2型糖尿病临床治疗中的效果。方法 以某院2014年6月—2014年10月所收治的54例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与单药治疗组,每组各27例,前者采用瑞格列奈联合甘精胰岛素治疗法,后者则采用瑞格列奈单药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健康状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空腹血糖水平(FPG)、餐后2 h血糖水平(2 h PBG)、糖化血红蛋白(Hb A1c)均有所降低(P<0.05),且联合治疗组治疗效果优于单药治疗组,尤其是血糖达标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低血糖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瑞格列奈联合甘精胰岛素治疗法前后效果显著,可有效控制患者血糖水平,比单药治疗更具优势,极具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2型糖尿病,瑞格列奈,甘精胰岛素

上一篇:浅谈中俄关于中国东北边境旅游的发展前景下一篇:坦培拉绘画材料语言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