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社会舆情事件的高校思政教育探讨

2022-09-10

近年来, 国家开放了人们对于社会问题的探讨和议论政策, 而社会舆情即是指人们对于当前的热门社会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 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推动国家的进步和发展。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比较激进, 而且神经非常敏感, 极易受外界思想的影响, 因此, 在大学思政教育的过程中, 需加大对社会舆情事件的关注和教育力度, 并且采取一定的应对机制, 来维持社会的和谐和稳定。本文对社会舆情的特点进行了描述, 并且研究了就社会舆情情况, 来如何进一步加强高校思政教育的时效性。

一、社会舆情的特点

(一) 阶级分化严重, 诉求形式多样

自改革开放以来, 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改变, 生活质量也得到很大提升。然而, 改革开放在带来积极作用的同时, 也造成了较多的新问题, 如阶级分化问题等。在国家采取改革措施的过程中, 两级分化现象非常严重, 贫困地区的经济情况与先富裕地区有较大差距, 而且同一个地区之间的贫富情况也不相同。人们处于不同的地位, 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 因此, 对于利益的追求也有很大差别。在改革的过程中, 如果这些问题没有得到有效的处理和解决, 各个阶层之间的利益关系得不到及时协调, 在利益得不到有效保障的情况下, 人们的心理就会产生扭曲和不满, 以至于作出一些危害社会的过激行为, , 从而损害社会的稳定运行和发展。

(二) 网络舆情迅速发展, 拓宽了人们的言论发表平台

近年来,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 网络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重要交流工具, 人们在网络上可以随意发表自己的言论, 及对某些社会问题的看法等, 网络信息的传播方式和传播途径也与以往有很大不同。借助于网络手段, 人们可以更自由的发表自己对社会事件的看法, 获取信息的机会也极大的增多, 不再处于一种信息相对封闭的状态, 人们可以利用网络来随时随地的获取最新信息, 并且对此, 表达自己的见解, 这些都表明网络技术的发展, 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方便和益处, 然而, 与此同时, 网络的发展也存在着某些危害。鉴于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速度比较缓慢, 扩散范围比较狭窄, 因此, 人们经常从网络上浏览社会事件, 并对此进行不加证实的大肆渲染和传播, 从而导致其中的虚假不实信息无法得到有效剔除, 最终造成社会舆情的紊乱, 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人们对正确价值观的选择。

(三) 思想更加多元化, 价值取向更加多样化

伴随着中国发展脚步的逐渐加快, 我国的综合实力得到了极大提升, 国家和政府越来越注重对中国的开放发展, 对于人们的思想也体现出了较大的包容性和开放性。这表明我国在思想方面取得了极大的进步, 然而, 这在另一方面也表明我国极易遭受各种不良思想的影响和侵蚀, 从而影响人们对正确价值观的选择, 例如, “享乐主义”、“崇洋媚外思想”等。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 为人们提供了发表言论和诉说需求的场所, 人们对于一些社会问题, 也倾向于主动表明自己的立场和态度, 最终导致了思想多元化的形成。人们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再仅仅是在中国占据主导地位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 更容易在各种网络和媒体手段的影响下, 接收到西方的宗教文化和人文主义思想等, 从而对大学生价值观的选择产生较大影响。在当前形势下, 由于各种思想文化的侵袭, 人们的价值取向也发生了很大改变, 此外, 人们对于信息的认知和辨别缺乏一定的能力, 从而导致人们对于社会舆情事件缺乏客观理性的思考和对待。

二、如何在社会舆情下强化高校思政教育的时效性

(一) 创建网络平台, 加强监督作用

当前, 网络逐渐发展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工具, 网络上包含的信息种类更加齐全, 信息内容也比较丰富, 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 而且也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 提供了更多的素材和思想指导, 对此, 相关教学工作者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 需积极发挥网络对思政教育的重要作用, 加大对网络传播信息的控制力度。首先, 需针对网络思政教育建立正确的指导思想, 充分发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作用,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等, 促使学生对于热门的政治问题可以坚持自己的立场和看法, 为学生创造一个全新的思政教育平台, 并且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 来大力弘扬和发展社会主义思想及先进文化等。再者, 需不断完善网络的预警机制, 加强对网络的调控和管理作用, 引导社会舆情事件在网络上进行有效传播, 严厉打击大肆渲染和宣传不实言论的违法行为, 加强对学校师生的正确教育和引导, 从而充分发挥网络舆情的思政教育作用。

(二) 加大对思政教育模式的创新力度

以往的思政教育模式大都采用一种平实的叙述和说教形式, 没有针对性和创新性, 因此, 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关注热情, 更有甚者, 可能会导致学生的反感和抵触情绪。基于此, 需积极创新有效的教育模式, 增强思政教育效果。在这种形势下来落实高校思政教育, 需尤其注重思政教育的新颖性和时效性, 采用一种高效、全新的管理方式, 来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 并且充分培养学生对社会舆情事件的关注兴趣, 借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来不断提升他们的素质, 从而实现共赢教育。例如, 积极引导学生在班级里开展关于思政教育的主题活动, 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 不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奉献意识, 强化对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

(三) 树立正确的舆论方向, 采取开放式的教育观念

针对高效思政教育而言, 要想更好的与社会大环境相适应, 与其发展需要相适应, 需要及时且全面的更新思政教育方法、方式, 创新观念。

其一, 要始终秉持正确、科学的舆论方向, 以先进文化为导向, 积极且全面的引导学生, 使其投身于弘扬民族文化当中, 发扬其优良美德, 使其以主动姿态投身于先进文化的传播当中。另外, 在发生社会舆情事件之后, 能够准确明确是非, 不随波逐流。

其二, 树立开放式思政教育观念。伴随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以及信息化时代的来临, 传统的教育观念已经难以满足当前需要, 所以, 高效思政教育需始终秉持“走出去”的基本原则, 将信息交互化、网络一体化加入其中, 提升思政教育的先进性、科技性与实效性。

三、结语

综上, 近年来, 各类社会问题的接连发生, 表明了高校开展思政教育的重要性。为了推动国家的稳定发展, 促进社会的不断进步, 需加大对社会舆情事件的关注力度, 并且强化高校思政教育对社会问题的研究工作, 积极引导思政教育对于人们的影响情况, 不断提升思政教育的时效性和规范性。

摘要:近年来, 我国的社会经济取得了飞速发展, 网络技术在人们工作和生活中的运用, 也越来越广泛, 社会舆情事件在网络上的发展和传播更加普遍, 鉴于社会舆情在一定程度上将会影响国家的生存和发展, 因此, 当前, 在开展高校思政教育的同时, 需加大对社会舆情的关注和研究力度, 及时了解当前的社会舆情状况, 从而采取科学合理的应对措施, 推动社会的稳定、健康发展。本文针对高校思政对于社会舆情事件的教育情况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社会舆情事件,高校,思政教育

参考文献

[1] 李建如.高校网络舆情对思政教育工作的新要求及对策[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6, 25 (1) :31-33.

[2] 代小丹.网络舆情对高校思政教育影响的引导路径探究[J].黑河学院学报, 2017, 8 (8) :34-35.

[3] 贾洪岩, 韩锋.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网络舆情引导的路径分析[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017, 37 (8) :173-174.

[4] 成燕, 李金平.基于大学生网络舆情管理的高校思政工作创新[J].西部素质教育, 2017, 3 (12) :36-36.

上一篇:构建高职专题教学平台提高专题教学质量的初探下一篇:大数据时代下的税收风险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