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卓越课堂”理念在乡村学校课堂的实践

2022-09-11

由有效课堂向高效课堂的转换与创新人才培养是我国当前基础教育改革实践的主要任务, 它体现新课改的现实需要, 也是我们在实践中需要不断探索和总结现实经验教训的重大课题。作为一项系统性的工程, 它涉及课程内容、课堂教学、管理制度和评价方式等要多方面要素的改革。它是多面并举的措施。我认为这个理念成功的关键还在与课堂建设上。

一、要想课堂建设好, 必须要“理论先行”

(一) 传统的教育方式的精华需保留、发展

我是一个有十几年教龄的优秀一线教师。实践告诉我, 传统的教学模式历经岁月的洗礼, 并非全都是糟粕, 可以向扔垃圾一样扔掉。如果真的那样做了只能说明一个问题, 那就是我们是一群不知道珍惜历史财富的“败家子”。我们更应该用清晰的头脑一分为二的看待传统教育方式的利于弊, 并从中创造性的吸收、应用。实践已经证明, 在传授知识和公平发展这个层面, 传统的教育方式是相对公平的, 而且从知识的吸收上主—复—新—巩固这种教育方式还应该是一种学习方式, 它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的呈现了人对事物的认识规律, 不是也应该落实到学生的虚席习惯的养成上吗?另外, 语文学科是一门综合的学科, 这就要求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学以致用。传统教学中的广泛阅读、诵读模式、默写方式是否应该得到给外的加强?曾经有一篇有趣的散文是著名的作家韩少功先生写的。在这篇文章中, 作者针对一群文学研究生只知道做文学试题的现状, 慨叹试题并不等同于文学。他还不无尖锐地指出, 即使在“文革”的十年浩劫中, 很多中学生也能十本俄国文学、十本读法国文学、十本美国文学, 因为这全得益于偷书、说书、抄书这些土得掉了渣的学习方式。时至今日, 虽然学生的学习范围更广阔、学习时间更加紧张也仍然无法阻挡以兴趣为出发的学习和阅读, 这就是我们现在很普遍的“课堂一团死气, 课下十分活跃”的真实面貌, 更为典型的是学生几乎人人都有一本歌本, 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流行的音乐。这是我们的教学可以借鉴的地方。

假如, 我们能够让学生对语文的诵读像她在唱歌时那么的享受的话;那么, 毫无疑问我们的语文教学也就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真正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境界。在诵读方面, 我国古代学者是很有见解的。宋代的朱熹就曾说:“要读得字字洪亮, 不可误一字, 不可少一字, 不可多一字, 不可倒一字, 不可牵强暗记, 只要多诵读数遍, 自然入口, 久远不忘”, 他从声音的洪亮、字词的准确和熟练这三个方面对诵读标准进行了诠释。如今, 我们可以更加科学的使用诵读这种传统方法, 不仅可以在低沉中读出作者淡淡地伤感, 还能在伤感中感受作者几分豪迈的情怀。我想学生在这丰富的诵读体验中不仅加深对语文的理解和兴趣, 而且更深刻的了解那个丰富的自己。

(二) 丰富的课堂文化

课堂教学的重中之重在于阅读。阅读是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能力的主渠道。学生也是通过阅读来认知了解世界的。“卓越课堂”的阅读也应该有记录信息的低级模式, 即“灌输”的方式升级为发现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即“高水平”的阅读。实践告诉我:阅读是乐声个性化的行为, 学生对文本的认识、理解有巨大的差异性, 这就要求我们在尊重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的同时, 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这正如“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的:学习使学生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学习目标, 让他也对学习产生渴望感。要让学生在生疑—疏疑中突破教学重难点, 从而达到有效教学的目标。在课堂上教师还应该注意对文章的中心情感体验要是学生的自悟自得, 而不应该是教师的指手画脚。

二、要想实现有效课堂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 收集整理开发有特色的校本材料, 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

马喇中学位于黔江东部山区, 是一所有着悠久历史和传统的学校。在校生已经达到1500人左右。这里自然条件优越、民风淳朴、风格独特。这里优越的高山地貌、充沛的雨量和独特的湿润气候使得马喇享有“贡米之乡”的美誉。我想虽然我们的学生不像城市的孩子那样见多识广、能说会道, 但是他们对他们熟悉的家乡应该也是了如指掌、如数家珍的吧。那么, 假如我们能够开展以“我的家乡”为话题的演讲、校本教材写作, 那应该是一种很好的尝试。第二, 这里民风淳朴, 风俗独特。马喇也是一个少数名族聚集地, 这里有一个非常出名的“吴歌子传说”, 叙述的是民国时期一对青年男女相爱却被拆散的悲剧故事。我想这个传说不仅能让学生感受到过去的封建落后, 更是给他们的爱情上了生动的一课。让懵懂的他们不仅知道了爱情的美好, 还可以感受的爱情的苦涩、艰难从而达到丰富学生心灵的目的。第三, 和所有的农村一样, 马喇的学生也有着一个令人关切的身份—他们大多是小候鸟。要么是自小和父母生活在城市, 要么是自己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乡下而父母亲已经出门在外。可以说他们是幸福的一代, 因为父母外出打工给他们提供了较为优越的物质条件。同时, 也使他们度过了单调而孤独的童年少年, 过早的成熟起来。这也使得他们的身心不同程度的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在不同声色的情况下以诸如“我的童年”“我想对爸爸妈妈说”“我的小小心愿”为话题写作的刊物来传递他们的心声, 来传达“健康、快乐、顽强”的生活信念。

(二) 组织丰富多样的校园活动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文学熏陶

我们学校不仅在小本开发上积极活跃, 在校园活动上也是丰富多彩。随处可见的墙报、《学习园地》展现出积极浓厚的学习氛围;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演讲比赛、写作大赛激发了学生表达和写作的热情;武术体操、拔河比赛不仅增强了班级得凝聚力而且也传递了博大的文化和团结的精神, 还有习以为常的校园广播站和学校卫生检查。这些都在潜意识地丰富我们的“卓越课堂“文化, 有力地促进有效课堂的建设。

上一篇:地方高职院校实施创业教育探索下一篇: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创新教学模式与创新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