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西方诗歌范文

2022-05-25

第一篇:东方西方诗歌范文

东方和西方

东方and西方

说起东方和西方,大家并不陌生。在世界版图上,东方就是中国所在的东半部,西方就是美国所在的西半部。

今天的班队课,夏羽主持,他为我们讲解了东方与西方的时尚文化。 夏羽先给我们展示了两幅图,一幅画中,是一个白色的盘子,旁边架着一副筷子。另一幅,白色的盘子边放着刀与叉。我一看,心想:筷子肯定是东方人的传统,西方人喜欢用刀叉。可图的上方偏偏写反了。我疑惑了,难道筷子不是东方人使用的吗?它是从西方引进的吗?当多媒体屏幕上出现“时尚”两字时,我恍然大悟,这就是现在两方不同的餐饮时尚!西方人推崇吃饭用筷子,而东方人流行用刀叉。

如果问你胃痛时喝什么?你的答案肯定会是喝茶来缓解病状。实话告诉你吧,其实西方人胃痛喝的是可乐,想不到吧!他们一直都认为可乐可以治疗胃病。 交通方面,西方人经济较发达,人们最初使用的交通工具是汽车。满大街的尾气乌烟瘴气,污染了生活环境。现在提倡低碳环保,他们改骑自行车。东方人由于经济较落后,一直以来自行车是主要的交通工具。随着时代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大街上挤满了各种各样的汽车,已经到了乘车比步行还慢的地步,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关注。

东方人人际关系复杂,西方人人际关系简单。还有饮食习惯、时间概念、做事习惯等等,东方人与西方人有着不同的文化。

这节班队课,使我明白了,东方人与西方人有很多差异。

第二篇:东方和西方的科学教案

【教学目标】1、通过问题探讨,认识东西方文化科学交融的意义。

2、了解、运用常用的论证方法。

3、感悟作者宽度的胸怀,科学的态度,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和 科学观 。

【教学重点】

1、通过问题探讨,认识东西方文化科学交融的意义;

2、分析文章思路以及表达方式、语言和整体风格上的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领会作者对科学的认识及评价。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慨叹于西方科学文明的巨大魅力,特别是西方工业文明与知识经济的巨大发展,让我们总觉得,东方科学要好好学习 西方科学文明来加快发展,缩小与西方科学文明之间的差距。那么西方人,又是怎样来看待东方科学文明的呢?怎样来看待东方科学与西方科学之间的关系的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美国乔治?萨顿的《东方和西方的科学》,相信我们一定会受益匪浅。

二、作者

乔治·萨顿(1884-1956),美国科学家,科学近代史学科的重要奠基人。代表作是《科学史导论》。

他具有非常广博的知识,并掌握包括阿拉伯语和汉语在内的14种语言。有人称他为20世纪世界上学识最渊博的人之一。他将自然科学知识和人文学科知识和谐地集于一身,成为罕见的科学家与人文学者相结合的典范。

三、解题

本文中的东方是指亚洲和非洲一带,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远东、中东地区和近东地区。在上古和中古时期,这里曾建立了光辉灿烂的埃及文明、苏美尔文明、巴比伦文明、波斯文明、阿拉伯文明、蒙古文明和华夏文明等等。

四、字词积累

重蹈覆辙:再走翻过车的老路,比喻不吸取失败教训,重犯过去的错误。

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震惊(多指坏事)。

盛气凌人:以骄横的气势压人。形容傲慢自大。

五、整体感知

速读全文,试给课文分出3部分,并归纳各部分大意。

可按引论、本论、结论来划分。引论部分抓住“两件事”这一中心;本论

主备部分抓住对科学的态度;结论部分抓住“希望和前景”。

引论(第1-3节)强调“必须记住两件事”,要正确对待东西方科学;

本论(第4-9节)论述研究科学,必须有科学的态度;

结论(第10节)提出“希望和前景”。

六、问题探讨

1、前三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例证法:古希腊因为目空一切,忘乎所以,唯我独尊,最后走向衰亡,一落千丈。这是一个强有力的例子。事实胜于雄辩。(用意是什么?)告诫那些排斥东方文化的人不要重蹈覆辙而要引以为戒,今日的西方仍然需要东方。

2、仔细阅读本论部分(第4-9节),完成以下练习。

(1)试分析这一部分的结构特点。

(2)论述“我们必须谦虚”时,用了怎样的论据?论述走向实证科学的极端时(离开东方的人文理念,正确思想指导下的“科学方法”——实验科学的方法,会有局限),含而不露地写到了怎样的论据?

第一问,答案在第5段。

第二问,答案在第6段。

3、“光明从东方来,法则从西方来”的含义?

光明从东方来,东方是双关、隐喻,太阳是从东方升起的,人文主义的理念是东方文化所具有的。东方的思想和西方的法则相结合必然会使世界文化呈现异彩。

4、东方科学与西方科学有什么样的关系?作者从什么角度论述了东方科学在发展人类文明方面在作用,并批评了某些偏见的?

东方科学和思想思西方科学的源头,并且会给现代西方带来新的生计。作者将自己多年研究科学史得出的结论,告诫某些带有民族和地区偏见的西方人,要他们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历史与现实,进行文明对话,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和繁荣。

七、课堂总结

板书设计

科学的种子——实验数学、科学——来自东方

东方科学——(哲学思想、人文怀念)——西方科学

第三篇:《东方和西方的科学》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东方和西方科学的一些具体事例。 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要点。

3.掌握议论文基本写作结构,领会精练语言、严密逻辑的表现力。 4.学习议论文的论证技巧,提高议论文鉴赏能力和议论文写作水平。 5.学习作者的自我鞭策、自我否定、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掌握议论文基本写作结构,领会精练语言、严密逻辑的表现力.

【教学难点】

学习议论文的论证技巧,提高议论文鉴赏能力和议论文写作水平。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有一次,一位西方老外称赞一位中国女子“漂亮”,那位女子害羞地说:“哪里啊。”老外以为要他说出具体漂亮在“哪里”,就说:“在你弯弯的眉上,在你两层眼皮上,在端庄的鼻子上,在嫩嫩的嘴巴上„„”在场的中国同胞一个个不禁哈哈大笑。老外的话为什么引人大笑。因为老外受西方实证科学的影响,不懂得东方女子的谦虚言语,形成误会,以为对方要他具体说出美在“哪里”。这个小故事反映出东西方文化有着巨大的差异,这种差异是不可调和的吗?

二、作者介绍,基础积累(步步高)

1.作家介绍:乔治·萨顿,科学史家,可以说是近代科学史学科的重要奠基者之一。在萨顿之前,科学史还没有作为一门独立的职业化的学科而为世人所普遍接受,而萨顿通过一生的努力,以其业绩奠定了科学史学科的基础:他创办了重要的科学史刊物;他建立了以科学史学科为基础的学会;并建立起科学史的教学体系。总之,人们常把萨顿看作是当代科学史学科的重要奠基者之一。 2.基础积累 衰(shuāi)亡 憎恨(zēnɡ) 骇(hài)人听闻 用之不竭(jié) ....重蹈覆辙(chóng dǎo fù zhé) 盛(shèng)气凌 (línɡ)人 ......(1)再走翻过车的老路,比喻不吸取失败的教训,重犯过去的错误。(重蹈覆辙) (2)极其少有。(绝无仅有) (3)说话过分,不符合实际。(言过其实) (4)地位最高,没有更高的。(至高无上) (5)形容态度、声势凶猛而嚣张。(气势汹汹) (6)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多指社会上发生的坏事)。(骇人听闻) (7)以傲慢的气势压人。(盛气凌人)

三、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齐读前三段,叫一同学读第五段,第67910四个小组读)

找关键词句,概括每节大意并归纳本文的结构提纲

1、从实验科学的角度来看,东方和西方是极端对立的。

2、科学全部形成的种子是来自东方的。

3、今日西方仍需要东方。

4、分析这类人的表现和实质。

5、净化西方文明的途径和方法。

6、新的鼓舞来自东方。

7、指出科学不能控制它本身的应用。

8、东西方文化的共同本质。

9、感恩东方文明,并对它寄予希望。

10、再一次强调应该具有科学的态度,以实现东西方文明的融合。 第一部分:(1—3)要正确认识东方和西方科学的关系。 第二部分:(4—8)不能正确认识东西方科学关系的原因及其危害。 第三部分:(9—10)总结全文,促使东西方文化融合,完满地实现人类的使命。

四、文本研习,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1.本文属于议论文的范畴,作者的论点是什么?(提示:需要归纳) 明确:要尊重东方科学。

2.为什么要尊重东方科学?

明确:科学全部形成的种子是来自东方的。今日西方仍需要东方。

3.为什么今日的西方仍然需要东方?

明确:①西方文明有弊端;②科学方法的弊端;③科学本身应用的弊端;④东方科学和西方科学是互补的;⑤光明从东方来,法则从西方来。

4.东方科学与西方科学有什么样的关系?

明确:东方科学是种子,是母亲;西方科学是父亲。即东方科学和思想是西方科学的源头,并且会给现代西方带来新的生机。

5.作者认为应该以怎样的态度对待东方科学?

明确:发展不谋私利的科学,热爱真理,憎恨迷信,谦虚对待东方科学。

6.本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举例说明。(学生讨论自由发言) 明确: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1)古希腊目空一切,忘乎所以,唯我独尊,最后走向衰亡,一落千丈。这是一个强有力的例子。事实胜于雄辩。通过历史教训说明尊重外来文化的必要性。

(2)在很大程度上,实验科学不只是西方的子孙,也是东方的后代。东方是母亲,西方是父亲。通过诗意的比喻,说明东西方科学的关系。 (3)光明从东方来,法则从西方来。“光明”是隐喻,比喻来自东方的真理,这真理像阳光一样投射过来。

(4)科学的应用常常握在那些没有任何科学知识的人手中,犹如不经过教育和训练而去驾驶一辆能导致各种破坏的大马力汽车。

【拓展延伸】

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现代科技水平与西方相比还存在很长的差距,有的人于是就妄自菲薄,对我国科技的发展失去信心,学过本课之后,你是怎样看待中国科学的?在科学研究全球化的今天,你对中国科学研究以及科技的发展有哪些想法?

不能妄自菲薄,东西方科学文明各有所长,两种文化应该取长补短,共同发展。科学的发展离不开纵向的积累与创新,同时也离不开横向的沟通与借鉴.只要坚持对话,摒弃偏见,增进交流,消除隔阂,人类的科学就一定会展现出共同繁荣,异彩纷呈的灿烂前景。

【作业布置】

完成步步高上的相关练习。

【板书设计】

东方和西方的科学

西方 父亲 科学种子

东西方融合

美:乔治·萨顿 东方 母亲

第四篇:从国学看东方管理与西方管理的不同

最近一段时间把道德经和孙子兵法有系统的研究了一遍,很久以前专门学过一段时间国学,但是当时是为了学而学,现在是感兴趣,所以对于词义的理解和引申就多了几分,对照着我们国家的国学,结合着当前的企业管理现状,真是感触良多。我们的老祖宗有那么多的真知灼见,从治国到经商,从管理到为人等等,拿到现在都一样可行。对比现在的企业管理现状,有多少企业的管理者对西方的管理学简直是趋之若鹜,奉为上师,但是西方的管理学生搬硬套的拿到我们国家就一定能用吗,在将西方管理学神化的当今,绝大多数的人忘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目标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不是一味的吸取。

传统的西方管理学是一种刚性、机械的管理,“以制度、流程为中心,以量化的考核为形式”,将人视为无差别的管理对象,其实,当今的西方管理学的发展已经陷入了困境,他们开始反省,希望在东方的智慧中找到走出困境的要旨。韩国、日本的一些成功企业家就充分的汲取了佛教等东方智慧。东方智慧下的管理不是把自己的主观意识强压给被管理者,而是按照事物自身的规则来管理,激发每个员工内在的主动性和创新精神,关心人的心灵,尊重人的价值,重视人的成长。 很多企业人士,“以人为本”总是他们挂在嘴边的管理名词,可如何与我们的国情、与我们的传统国学智慧结合,真正落到实处,却是难题。东方智慧式管理与西方传统管理学的不同之处有如下三点:

第一,平等。佛教对一切生命都无条件的加以尊重、关爱,所谓“**无高下,花枝自短长”,一个睿智的管理者不应该将自己凌驾于被管理者之上,而要共同努力,合作无间,从而一起走向成功。

第二,敬重。古代有一个寺院的大饼做的非常好,香客纷纷捐出重金以求得品尝大饼的机会,一个乞丐拿着三文钱也想买一个大饼,方丈收下了钱,给了乞丐一个饼。十几年以后i,事业有成的乞丐专程上山拜谢禅师当年的一饭之恩。方丈施给乞丐一个大饼是为了让他不挨饿,而收下那三文钱则是为了给他尊严。这样的一种尊敬可以激励人的一生,精神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

第三,包容。规章制度若定的太死,被管理者就没有了任何弹性与空间,管理的绩效反而会大打折扣。“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第五篇:管理学为何产生在西方而不是东方

——近代西方、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与管理学的产生

管理是人类社会有组织地追求目标必不可少的活动,管理理论是实际存在的管理活动及其职能、目的和范围的主观性反映。管理成为一种理论,已经走过了近一个世纪的历程。在这一历程中,管理得到了充足的发展,形成了科学管理理论、行为管理理论及现代管理理论等一系列管理理论。

从有组织化活动开始,便有了管理活动,但管理学的形成和发展,对管理知识进行了系统化的综合。 管理学作为一个独立的知识体系,其发展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先是在经验管理中,根据实践对具体的知识加以抽象,进行整合,从而形成了系统的科学管理理论。随后,根据客观的实践需要,在具体运用科学管理理论这一知识体系的过程中,从孤立地研究工人个体发展为研究组织整体,从而形成了组织管理理论的知识体系。又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扩大,基于核心能力的既合作又竞争,形成了社会生产的主要形式,管理学研究便向着组织间管理方向发展。可见,管理学的发展经历了工厂管理、组织管理和组织间管理三个阶段。而且在管理学的发展过程中,各阶段的理论之间并不是简单的代替,而是相互补充与系统整合。

虽说管理作为一门科学应用到实践中经历了漫长的时间,然而中国管理学的真正发展却是在1978年以后,是以中国改革开放、高速工业化进程为背景。短短30多年,中国的管理学科在大量借鉴西方管理理论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壮大,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向市场经济转型初期,西方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曾对我国初创企业的发展起到了启蒙和推动作用,但是根植于西方价值观的西方管理模式难免也会导致“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更无法与中国传统价值观相融合。现代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曾这样评价:“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很多东西可以引进,资金可以,机器可以,甚至先进的技术也可以,唯有一样东西——管理者不能引进。中国应该培养属于自己的管理者,这些管理者深深地根植于中国的文化、社会和环境当中,熟悉并了解自己的国家和人民。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只有构建中国特色的管理学理论并为管理者所应用,才能培育真正强大的中国企业。”5000年前的中国传统文化,曾经推动和成就了世界上最富饶、最强盛的华夏帝国,形成了丰富的、独具特色的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然而,为何管理学产生在西方而不是东方的问题,引起了人们的深思。

通过查阅资料及小组探讨,我们对该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将产生该问题的原因归纳为以下四个因素:

一、经济因素

与现代很多理论一样,管理理论是在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和管理活动实践需要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人类进入18世纪下半叶时, 英国首先发生了工业革命,以蒸汽机、内燃机、电动机的广泛推广和使用,不仅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而且使传统的小规模手工工厂一跃成为社会化大生产性质的工厂。以社会化大生产为特征的近现代工厂的出现,向传统管理方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在机械化自动化大生产的情况下如何才能保证生产的连续性、节奏性和均衡性?在产量越来越大的情况下,怎样去保证产成品的质量和标准?工人与工作是否可能实现协调运转、有效生产?工业革命以前,人类的管理活动主要局限于教会、军队、政府,可是正在兴起的工厂制度所提出的管理问题,同以前所碰到的问题完全不同。天主教会可以用教义和信徒的虔诚来组织管理它的财产;军队可以用严格的等级制度和权力结构管理大批官兵;政府机构可以不必对付竞争或获取利润而展开工作。可是,新工厂制度下的管理人员却不能用上述任何办法来确保各种资源的合理使用。生产实践的飞速发展要求人们必须从理论的高度来思考社会化大生产的管理问题。随着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完成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到来,19世纪末,资本主义竞争越来越激烈,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垄断组织,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竞争的优势必须以提高生产效率为基础。为了解决当时工厂面临的市场和竞争者问题,产品质量和成本问题,工人的管理问题等,迫切需要提高和完善当时的管理的制度。可见,西方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以及现代企业对科学管理的迫切需要,为现代管理学的诞生打了坚实的基础。工业革命的直接成果是工厂制度的建立,而工厂制度对管理又提出来客观需要,在这种背景下催生了西方的现代管理学理论。与此同时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处在风雨飘摇的清朝末期,未出现像英国发生的工业革命,中国仍然是以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为主体,虽然催生了一些新的经济因素,但仍改变不了中国经济的性质,落后的封建生产方式,腐朽的封建制度和西方的侵略,严重阻碍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导致我国生产力水平低下。从历史发展过程来看,中国没有发生过像工业革命这样大的经济革命,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我们的“工业化”只是消极被动地接受别人的成果而已。当时的中国已完全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成为西方国家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资本输出的场所,处于萌芽期的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也受到了阻碍。在我国生产力低下,几乎没有对管理理论的需求的背景下,管理理论未能在中国得到良好的发展。

二、学科互动因素

经济的高度发展,使西方不论是在社会科学还是在自然科学方面都比中国大大先进,而这些学科的发展又为管理理论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营养。科学技术突飞猛进,贝尔、爱迪生等人的一系列技术发明,为美国的工业化插上了翅膀。管理科学的学科边缘较为模糊,涉及面宽,许多学科都容易向管理学渗透,其中既有来源于自然科学的概念和原理,也有来源于社会科学的概念和原理。与此同时学科之间分化和综合的矛盾也促进了管理理论的发展。就我国而言,生产力基础的薄弱使各学科的渗透性不强,这样由于缺乏相关学科的渗透,管理学孤掌难鸣,体系亦因此难以构建和完善。

三、政治因素

十九世纪的中国正处在封建社会的末期,封建社会历经了几千年已走向衰落。封建君主统治黑暗腐败,权利过于沉重,加上长期闭关自守,社会经济和人民思想的严重束缚,不可能有所成就。明清政府都实行对内强化重农抑商的政策,限制工商业发展,束缚了生产力,如禁止私人开矿,规定布坊中的织机不能超过限定数量,对私营商业课以重税等,缺乏市场竞争,技术进步也步履维艰。明清政府闭关锁国,海禁便是自明朝开始的。到了清朝,更是变本加厉,一度规定“寸板不得下海”。康熙二十三年收复台湾后,沿海贸易有所恢复,但康熙五十六年重申禁海令,规定只能造不适合远航的平底船;私自卖船给外国者斩。这直接导致了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往来大为减少。而与其他民族的交流则是一个民族不落伍、不被淘汰的关键。从1840年到1905年,中国一直被笼罩在列强侵华战争的硝烟中。中国政府卑躬屈膝,疲于处理来自列强的各种无理条约,根本无暇顾及中国的经济发展,最后只能被动接受更为先进的西方技术,从时代的大背景下,失去了现代管理学发展的客观条件。反观西方国家,在我国固步自封的同时,西方国家不断发展,特别是两次工业革命后,西方彻底摧毁了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生产力获得了巨大的解放,以英国为首的许多西方国家都进入了资本主义国家发展阶段。在14至15世纪,资本主义在欧洲兴起,农业和手工业技术的迅速发展,社会分工的进一步扩大,经济结构的巨变,政治上的导向,都促进了商品经济迅速发展,生产关系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西方政府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社会民主自由的风尚逐渐传播来,成为了管理学发展的摇篮。

四、文化因素

文化因素形成的合力极大地推动和促进了管理学在西方的兴起。

(一)封建思想根深蒂固

一千多年来,科举制度培养出来的人才仅仅是为封建国家服务的,传统教育体制僵化,创新型人才匮乏。1905年,清朝虽然正式废除科举制度,但长期以来的封建教育思想仍根深蒂固,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模式。即便各种新思想不断传入中国,如君主立宪、民主共和、马列主义等思想,但人们的思维模式并没有得到根本意义上的解放。

相比而言,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西方,经过启蒙运动后,欧洲人民的思想得到普遍的解放,科学社会主义诞生,自由主义盛行,民主国家逐步建立及完善,资本主义制度达到对全球的统治。

中国的固步自封、因循守旧让经济以及政治发展停滞不前,人们依然处于传统的生产及思维模式中,而西方自由开放的思想下的经济、政治发展形势良好,为近代管理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与精神基础。

(二)“整体性”与“解析性”

中国人感知的世界由“整体思维”主导,也就是将组织作为一个对抗外部的整体,而忽略了这个组织内部也需要设计正规的管理流程以及协调各个职位的工作,这种“对外”的管理方式,导致中国很难产生类似于流程管理、分工管理等管理理论。

西方人感知的世界由“解析思维”主导,产生管理学理论也是以科学、理性为基础,认为管理是客观的、知识性的、工具化的手段。在他们看来,管理既可以通过数学工具对其进行定量的描述,也可以用数学模型控制流程和预测结果。

思维方式的差异导致管理学理论在西方更能形成工具性的理论体系,进行客观的定量分析,形成有根据的预测。而在东方,管理更寄托于某个管理者的思维方式与管理能力,带有不确定性,不能形成完善的、可继承的理论体系,没有指导技术操作的方法。

(三)“以人为本”与“理性思潮”

长期以来,中国人崇尚的是“物为人用”、“以人为本”的概念。以此出发,中国人着眼于构建人与组织间和谐的整体关系,对事物的探究也是建立在能为我所用的基础上,从不刻意地去追求确定性、科学性的知识理论体系,传统的管理之道即是管人之道,并把自我道德修养的提升放在首位。

14世纪以后,随着西方现代主义兴起,人文主义得到张扬,这一变化使得理性主义、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逐渐成为西方主流文化的三大重要基石。以泰勒为代表的科学管理理论的提出,是西方理性思维在管理理论中的投射。20世纪30年代以梅奥为代表的行为科学学派则代表着现代主义中人文思想在其管理理论中做出的反应。

与西方崇尚理性、科学,倡导人本主义存在明显差异的是,在组织的管理中,中国人强调的是个人的集体主义精神,而忽略了对个人权益的维护和尊重,组织内部很难产生正式的执行制度。

(四)治理方面:伦理与法理

传统的中国社会用“礼乐”来代替“宗教”,“道德”代替“法律”。没有明确的行为准则供个人以及组织来遵循及相互制衡,只有在遇到破坏秩序的行为时,才进行处罚起到防范性的警示作用。

在西方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宗教与法律一直作为维护整个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用宗教规制人们的内心,用法律来限制个人的行为。利用法律进行组织治理的优点是容易量化,并制定相应的标准流程或模式,使得西方的管理理论更便于设计出工具化的、有实用目的和控制性强的管理手段,并以此更合乎理性地去实现治理目标。

东方的管理者通过约束自身并在道德伦理方面取得较高地位来约束别人。这种理念缺乏定量化的标准和严格的工具化手段,在管理科学的实践过程中,缺乏执行的严肃性以及连续性。而西方则能够形成明确的条文作为管理活动的范本。

(五)管理行为的差异: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

工具理性在近代西方管理学发展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通过严密的逻辑规则、循序渐进的推理和准确的语言表述,建立系统、严谨的理论体系。相较而言,在对外部事物进行认知时,中国人通常不是运用严密的理论解析和逻辑推理方式完成的,而是倾向于将认知对象依附于自身价值取向,这种情况使得中国人习惯于安于可知止于未知,轻易不愿向不可知的领域求知探索。与现代社会科学技术发展演变的轨迹相较,缺乏精确地认识事物和严密地分析的思维传统。这不得不说是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和理论发展滞后的关键性因素,也是中国管理学一直只有形而上的思辨,而缺乏可操作的管理方法和手段的重要原因。

(六)管理原则的差异:“贵和持中”和“相互制衡”

“贵和持中”是中国传统的管理思想,看重的是和谐。表现在管理行为上,则是力求实现人际关系协调与组织和睦,并不强调对个人行为的约束。西方管理理论基于“经济人”的假设,提出的一条重要组织原则就是权力制衡,这也是现代管理理论中,公司治理、激励-约束等理论形成的重要基础。因此,在管理活动中,西方的管理理论在组织内部形成很强的约束力,而东方由于没有清晰的管理理论,组织内部也因此变得松散。

(七)社会组织体系差异:“家庭体系”与“官僚体系”

中国的社会或工商管理组织是以家庭为基本的单元体系,具有家国同构和家企同构的特点。长期以来,中国人看重人际关系以及情感互动,轻视市场交换和分工合作。这种组织方式,一方面使得组织可以依赖亲疏远近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治理结构;另一方面,这种错综复杂的关系也使得这类组织很难形成有约束力的管理体系。

在西方,官僚体系为主要的组织形式,体系要求组织内部有持续性的规则、明确的分工、清晰的组织目标、严格划分的层级结构。内部人员依据不同职能要求,享有各自的权利,承担相应的的责任和义务,以适应现代社会分工的要求,促进组织目标实现。西方管理理论重视任职者正式职权行为,在职者的工作行为、职权责任以及管理决定均会以书面形式加以记载和固定。官僚体系的组织结构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管理效率并促进了组织运行秩序的建设。

如果把西方管理理论比作是“丛林”,那我们的理论最多只能算做是丛林中的“小草”。我们不能不说,在管理理论方面我们还处于追随西方发展阶段。管理从来不是孤立的,而是根植于某种文化和文明之中并带有这种文明和文化的全息特征。西方管理理论是西方政治制度、经济环境、文化价值、思维模式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相比之下, 我们在这方面却缺少“营养”。经济条件、相关学科的落后、文化背景、治学方式、管理主体等诸多因素都不利于管理学的产生和发展。我们应当在把西方的管理学“拿来”使用的同时,对其进行“本土化”,为我所用。总结我国已有的管理思想形成体系,并加以创新。

主要参考文献

1.吴照云,李晶,“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形成轨迹和发展路径”,《跨文化管理》,2013年11月。

2.史现明,“近代西方科学起源的若干文化学原因”,《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13年9月。 3.李晋,刘洪,“管理学百年发展回顾与未来研究展望——暨纪念泰罗制诞生100周年”,《外国经济与管理》,2011年4月。

4.章迪成,张星伍,“人文视野下的中西方管理思想比较”,《管理学报》,2010年10月。 5.雍天荣,易申波,“中国管理理论落后的原因探讨”,《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

6.郭咸纲著,《西方管理思想史》,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0年4月第一版。

7.张文昌,于维英著,《东西方管理思想史》,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10月第一版。

上一篇:动感中队活动范文下一篇:调度管理标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