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人际沟通相关的论文

2022-05-14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与人际沟通相关的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工作模式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人际沟通能力已成为护理专业的学生教育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护理人员必备的核心技能之一。文章通过对护理专业学生的人际交往行为困扰程度的调查和分析,探索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途径。

第一篇:与人际沟通相关的论文

中职卫校护理礼仪与人际沟通课堂教学研究

[摘 要] 目的:观察标准化病人结合情境教学法应用于护理礼仪与人际沟通教学中的效果。方法:选择2018级中职护理专业的216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带教方法分为观察组(n=110,标准化病人结合情境教学法教学)及对照组(n=106传统教学法教学)。比较两组教学效果及学生对教学的满意度。结果:教学结束后,观察组学生理论成绩、实训成绩及总成绩高于对照组,学生对教学方式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结论:标准化病人结合情境教学法应用于护理礼仪与人际沟通教学中,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基础理论成绩、实训成绩、礼仪素养、沟通能力、应变能力、思维能力,教学效果显著,学生对教学方式普遍满意。

[关 键 词] 标准化病人;情境教学法;教学效果;满意度

医患沟通被认为是医学生和临床医护人员最重要的工作能力之一,纽约中华医学基金会曾在2000年的医学教育“全球最低基本要求”(GMER)中强调,交流能力是医学生的核心能力[1],为迎合当代社会对护理人才的需要,目前国内各高中职院校基本已开设护理礼仪与人际沟通课程,部分学校将护理礼仪与人际沟通课程归为专业教育课中的专业必修课,部分划归为通识教育课,课程性质也属于必修课,这种课程体系的划归体现了这门课程在护理教育中的重要性,说明护生礼仪培训和沟通能力的培养对护理专业有着重要的意义,我校也将护理礼仪与人际沟通列入专业必修课程,旨在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强技能的实用型人才。但是,目前中职卫校护理礼仪与人际沟通课程在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如授课学时不足,带教老师临床实践经验少,带教老师不足,每个授课单元相对独立,知识不能互融互通,学生语言组织能力弱,胆量小,不敢开口说话等问题,采取的考核方式主要是传统的闭卷理论考试,结合实训考核:常规形体训练、日常礼仪、基本沟通等,考核方法较单一,阻碍了知识学习的延续性和融通性,不能滿足实用性护理人才的临床需求。因而,为了提高护理礼仪与人际沟通的教学质量,为临床输送更高质量的实用型护理专业人才,是目前教学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标准化病人是通过从研究对象观察组中招募学生扮演相关情境中的患者、家属,并让其参与临床实践的一种教学方式;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与教学内容相辅相成的具体场景,将理论知识演化成直观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的一种教学方法[2],本研究将探究标准化病人结合情境教学法在护理礼仪与人际沟通教学中的效果,现将研究做如下报告。

一、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从2018级中职护理专业的学生中选择4个班级共216名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所接受的带教方法分为观察组(n=110,标准化病人结合情景教学法教学)及对照组(n=106,传统教学方式教学)。观察组中男25名,女85名;年龄16~19岁,平均年龄(17.5±1.5),对照组中男20名,女86名,年龄15~20岁,平均年龄(17.5±1.5)。

(二)教学方法

两组学生均在中职一年级第2学期开设护理礼仪与人际沟通课程。均由相同的教师授课,教学内容、学习进度、学时安排均相同。

1.对照组教学方法

对照组学生在传统教学法下进行学习,即带教老师按照教学大纲的规定和要求,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按照教学内容的难易情况,重要程度通过讲授法进行理论教学,实训教学采用“教师演示—学生分组模仿练习—教师再指导—课上考核”四段式传统实训教学方法,以求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2.观察组教学方法

观察组学生接受标准化病人结合情境教学法授课。具体操作包括:(1)从观察组学生中选择胆子大,热爱表演,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作为标准化病人人选;由带教老师结合实例负责对他们进行标准化病人及相关情境的培训。(2)带教老师根据护理礼仪与人际沟通的教学目标,选择几个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人际沟通案例,提前将情境内容通过信息化学习平台发布给学生并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思考或查阅相关资料等;(3)在课堂上,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方式,带教老师对护理礼仪与人际沟通的基础理论知识进行讲授、归纳,总结并指出课本中的重难点,继而由标准化病人分组按照相应的情境进行演示,引出该情境中在临床实际中存在的相关问题,与如何运用所学的礼仪与沟通知识进行妥善应对才能使患者感到舒适、满意并愿意配合治疗和护理,引导学生对情境中的问题进行全面且充分分析和思考,并结合课前预习、查阅资料情况及理论课上的理论知识,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讨论后分组与标准化病人按照相应的情境进行对话、礼仪展示,再现临床情境的现场,带教老师在每个小组演示结束后,对该小组的处理方式、方法,护士礼仪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由扮演标准化病人的学生和带教老师选出最佳的礼仪小组和最优沟通方案;(4)课程最后,请标准化病人的学生谈一谈体会,让其他学生明白不同角色的思考角度,另外,各小组派代表交流各自的体会,重温知识点;(5)带教老师进行小结。护士角色沟通能力和礼仪表现在临床中非常重要,往往一个动作或眼神都能给患者传递力量,改变患者的态度。

(三)观察指标

1.考核方式

两组均采用考试的方式,在本课程教学结束后评估两组学生的教学效果。该课程最后成绩由期末的理论考试占60%、平时实训成绩占40%组成,总分为100分,得分越高,说明教学效果越好。

2.满意度

通过自制的满意度调查表,评价两组学生对教学方式的满意情况,调查问卷在课程结束后发放,分为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满意度=(满意人数+基本满意人数)/总人数×100%。

二、结果

(一)两组教学效果比较

两组学生进行期末理论考试和实训考核,观察组学生的理论考试平均分为88.5分,高于对照组6.2分,优秀率32.2%,高出对照组12个百分点,观察组实训考核平均分为90.0,高于对照组7.7分,优秀率52.5%,高出对照组15.9个百分点(如表1)。

(二)满意度

课程结束后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將问卷发放给学生,采用无记名方式答卷,共发放问卷216份,回收216份,有效问卷216份,有效回收率100%,以下是满意度调查问卷结果(见表2)。

三、讨论

(一)从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从问卷调查结果中看出,学生对模拟标准化病人联合情境教学法满意度高于传统的教学方式,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对学习的需求,如何将理论知识更好地和临床实践、临床实例紧密结合是重要的过程,是学生进行临床实践的重要基础,学生的沟通能力、礼仪表现力是学生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良好护患关系的前提,模拟标准化病人,让学生扮演患者,从患者的角度出发身临其境,学会换位思考,情境教学法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暗示或启迪,通过形象、生动、具体的“护患”情境创设,教师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能产生疑问的情境,使学生的求知欲得到激发,学生通过直观、生动和形象的表现,将知识内化于表演中,在愉快地掌握知识的同时展示了自己的表演天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课堂气氛活跃。

(二)从考核结果分析

从考核结果上看,观察组不论是理论成绩还是实训成绩均优于对照组,说明模拟标准化病人联合情境教学法教学效果显著。

综上所述,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临床护理开始实施系统化整体护理,护士除了要牢固掌握医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人际沟通能力和礼仪是护士工作中不可缺少的技能,是建立和谐护患关系,成为一名合格护士的关键[3]。标准化病人结合情境教学法应用于护理礼仪与人际沟通课程教学,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考核成绩,礼仪素养、沟通能力、应变能力、思维能力显著提高,学生对此教学方法满意度较高,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今后的临床实习,为医院输送高素质的实用型护理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杨敏,杨彩燕.护理礼仪与人际沟通课程教学设计与反思[J].中国高等医学育,2019(5):72-73.

[2]沈虹,胡新燕.情境教学法在中职护理实训课中的应用研究[J].职业教育,2016(5):66-69.

[3]王明丽.护生人际沟通能力的培养[J].吉林医药学院学报,2019(1).

◎编辑 武生智

作者:韦秀才 黄美旋

第二篇:护理专业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现状与培养途径

[摘要]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工作模式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人际沟通能力已成为护理专业的学生教育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护理人员必备的核心技能之一。文章通过对护理专业学生的人际交往行为困扰程度的调查和分析,探索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途径。

[关键词]护理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培养途径

[作者简介]李京彬(1970- ),男,河北定州人,河北大学护理学院党委副书记,高级政工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顾岩峰(1981- ),男,河北秦皇岛人,河北大学护理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郭杰(1983- ),男,河北保定人,河北大学护理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河北保定071000)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临床护理人员工作模式也从“以疾病为中心护理模式”向“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模式”转变,人际沟通能力已成为护理专业学生教育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护理人员必备的核心技能之一。护理岗位有很特殊的要求,一名优秀的护理专业人员不仅要与医生沟通,更重要的是与病人及家属进行有效沟通。目前,我国高等护理专业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及教育管理策略上的不足,限制了护理专业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及发挥。

一、人际关系困扰程度问卷调查

1.调查对象。对本校护理学院2006~2009级所有普通学生进行人际交往行为困扰调查,共有530名同学参与,其中女生501人,男生29人。年龄在18~23岁之间,均为高中毕业生,学制为四年。

调查工具为郑日昌主编的《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该量表主要测量人际关系行为困扰的程度,共28道题,分与人交谈、交际交往、待人接物与异性交往4个维度,每个维度7道题,认为符合的题记1分,不符合的题记0分。总分和各维度得分越高,则说明行为困扰程度越深;得分越低,则说明行为困扰程度越少。

2.调查结果统计。从总体得分来看,有26%的大学生与他人相处存在一般程度的行为困扰,有2%的大学生存在较严重的行为困扰。从各个维度来看,1%的人在与人交谈方面存在严重的困扰,其中35%的人对连续不断的会谈感到困难;2.8%的人在交际与交友方面存在严重困难,其中54%的人担心自己给别人留下坏印象;4.2%的人在与异性交往中存在严重困扰,其中43%的人与异性交往太少。此调查结果与国内同行研究结果呈现高度的一致性。

二、护理专业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适应能力差。调查问卷中30%的人感到自己的烦恼有口难言,多数同学表示,从中学转入大学学习环境、生活环境、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心理上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学校的学习环境、生活环境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适应。大学的教学和管理模式与高中相比更具弹性,强调学生自理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有很强的适应能力。部分学生在中学阶段养成的学习、生活中的依赖性不能很快调整,产生了适应不良的现象。尤其是在处理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寝室关系等问题时,一些学生感到迷茫困惑,有的同学甚至产生惧怕交往的心理。

2.社会认知能力不完善。大学正是学生的社会认知系统建立和完善的重要阶段,包括对自己、对他人和对环境的认知。在人际交往中,不少同学自我认知出现了偏差,部分学生过高评价自己,与别人交往时以自我为中心,处处为自己着想,只关心自己的需要和利益。遇事强调自己的感受,不懂得尊重他人的价值和人格,漠视他人的处境、利益和感受。还有部分学生自我评价过低,缺乏主见,人云亦云。有些学生甚至压抑自己的性格,有意讨好别人,失去了自己的个性特色。有的同学对社会生活中的现实问题不能正确地理解和接纳,阻碍了个体社会化。

3.与异性交往缺乏自信。调查中43%的人与异性交往太少,37%的人与异性交往不知如何相处更好。大学生处于特定的心理发展期,异性间正常的交往有利于培养自由交往、自由发展的天性,也有利于各自心理的健康发展。一方面,护理专业学生中女生偏多,缺乏与异性的经常交流沟通;另一方面,部分学生因为交友不慎导致各种情感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和人际沟通能力。

4.过度封闭自己。调查问卷中34%的人对自己缺乏信心,33%的人時常避免表达自己的感受。他们在与别人交往时,总喜欢把自己的真实思想、情感和需求掩盖起来,给人一种孤傲处世的感觉,一些古怪的行为和习惯有时令人难以理解。这种人交往的失败就在于心理上建立了一道屏障把自我封闭起来,从而无法与别人沟通,使自己的人际关系处于危机之中。

5.存在严重的“面子”心理。调查问卷中,42%的人总是尽力使别人赏识自己,53%的人担心自己给别人留下坏印象。大学生的许多人际冲突都是发生在没有什么原则性问题的小事情上,但双方都“爱面子”,于是小事层层升级甚至酿成悲剧。

6. 网络群体对大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的弱化。互联网的产生和飞速发展是20世纪末的一个奇迹。网络构建了一个虚拟社会,扩大了人际关系圈,促进了人与人之间跨时空的沟通。网络沟通的特点就在于超时间性、超地域性和沟通双方的互动性。然而,任何事物均有两面性,目光的对视、身体的接触、语言的感染等都是网络沟通所不能替代的。虚拟世界不同于真实的生活,在网络对当代大学生产生积极影响的同时也产生了诸多不良的影响。

三、培养护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有效模式

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优秀的性格品质。通过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情景模拟等活动,一方面学生可以了解自身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完善自己的人格结构,培养优秀的个性品质,学会自我保健和自我调节,培养理性的自我防御机制;另一方面,提高学生认知能力,正确认识自己、他人及环境,善于接纳自己的优点、缺点。引导学生懂得尊重别人、赞美别人、鼓励别人和宽容别人,富有协作精神和感恩意识。

重视学生个性发展与培养。针对青春期学生自我意识强烈的特点,正确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展示自己的个性。鼓励有特长的学生参加学校各种文体活动,让他们充分展示自我,在不同的舞台获得成功体验,增强自信心。呵护综合能力差、特长不明显的学生,尽量创造机会让这些同学参加一些集体活动项目,融入学校环境。在这个过程中,对学生的评价不能以成绩论英雄,应给同学们平等的展示机会。

2.实施情感教育,深入开展社会实践。高校师生、同学、恋人关系是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中最敏感的关系。师生之间关系无时不在影响着教育工作的成效。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注重情感教育,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营造和谐、友好、信任的育人环境,为学生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条件。注意学生的情感需求,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绪,理解学生,关心学生,实施以情感教育为主的教育管理方法。以疏导为主,让学生的行为由被动变主动。

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为学生提供交往、沟通的机会,扩大交往范围。如组织学生参与学校内的各种会议、庆典服务,参与社会上各企事业单位的大型会议、庆典会展活动、颁奖仪式等;还鼓励她们进行社会调研、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等,使学生在真实具体的实践中感受职业环境,锻炼交往能力。

3.正确引导异性学生之间正常的交往。与异性交往是大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大学生异性交往对于大学生自我认同、自我同一感建立,健全人格的完善具有特殊的推动作用。进入大学后,大学生的身心发展逐渐成熟,正常的异性交往有利于大学生的情绪稳定和心理补偿,有利于大学生的智力开发和人格完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异性交往观,正确看待异性同学之间的交往是异性交往正常化的前提条件。鼓励学生多参加集体活动,保持与异性同学的接触,增进彼此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异性同学建立起自然、和谐、纯真的友谊关系。

4.加强学生社团建设,丰富学生文化生活。大学生的社团一般都是兴趣爱好相同、志趣相投的学生自发组织成立的,是非正式的群体组织形式。在社团内部积极倡导团结友爱、乐于助人的群体氛围,凝练社团文化和社团精神。发挥社团核心人物的积极作用,多给予他们机会,充分锻炼和挖掘他们潜在的人际交往能力,带领成员主动与学校的正式群体及其他社团密切关系,共同开展活动,丰富校园文化。

5.加强班集体建设,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在班集体的建设中要注重发挥辅导员的人格魅力,辅导员是引导大学生提高能力的良师益友,也是学生模仿和学习的榜样。工作中要注重正确的舆论导向,让学生体会到班集体强烈的正义感,影响和规范学生的个性行为。一个班集体有良好的班风、学风对于学生的成长帮助很大,对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同样大有帮助,通过组织开展班级之间的竞赛活动,引导学生确立健康的集体意识,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把自己真正融于班集体之中,自觉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融为一体。

6.加强寝室文化建设,构建和谐寝室关系。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对学生的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影响非常重要,也是寝室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引导学生树立集体观念,围绕寝室关系多维度、多层次开展文明寝室创建、寝室文化评比活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他人、集体的关系。开展寝室文化设计、寝室之家等比赛活动,激发寝室的凝聚力,培养学生宽容、互助、团结、合作的优秀品质,建立和谐友好的人际关系,使大学生寝室成为学生学习知识、陶冶情操、凝聚人心的主要阵地。针对寝室成员在竞争中出现的典型人际冲突,高校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提供个性化的干预,培养学生协作、互助健康的竞争意识。

7.重视学生个性发展與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培养是大学生未来社会化的重要要求,针对青春期学生自我意识强烈的特点,正确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展示自己的个性。充分发挥各类社团、协会等载体的教育、引导功能,鼓励有特长的学生积极参与学校各种文体活动,让他们充分展示自我,在不同的舞台获得成功体验,增强自信心。

总之,人际沟通能力作为当代大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重要能力越来越受到重视。提高护理专业学生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能力,发展合作精神,是学生走向社会、适应职业环境必备的核心能力之一。培养护理专业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病人。在临床实践中,学生使用有效的沟通手段,帮助病人适应角色的转变,为促进病人康复起到重要作用。在实际的教育管理工作中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意识,加强人际沟通技能训练。创新教育途径,注重实践锻炼,为学生搭建平台,让学生在实践中主动掌握沟通知识和技能,并能在临床学习中自觉运用。

[参考文献]

[1]袁爱华.提高护生人际沟通技能的培养策略[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7(14).

[2]王晶晶,贾晓明.大学生异性交往与性别角色认知[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4(6).

[3]刘朝晖,温梅,李惠超.浅谈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06(12).

[4]王甫勤.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大学教育科学,2008(1).

[5]陈莺,孙苗芳,黄家懿.护生人文能力现状及其培养[J].护理学杂志,2007(19).

作者:李京彬 顾岩峰 郭杰

第三篇:浅谈康复治疗专业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现状与对策

摘要: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康复治疗工作模式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人际沟通是康复治疗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它贯穿于康复治疗工作的始终,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是一名优秀康复治疗师必备的素质。本文通过对康复治疗专业学生人际沟通能力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索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培养的有效对策,为职业学校培养善沟通、善交际,具有合作精神的高素质康复人才提供参考。

关键词:康复治疗专业学生人际沟通能力对策

现代康复治疗的发展要求康复治疗人员不仅要学习康复专业知识,还要具备良好的人际沟通知识和技能,使康复对象能够得到主动、全面、系统、有效的康复治疗。康复治疗的实践调查表明,康复治疗需要用70%的时间与他人进行沟通。因此,治疗师的沟通交往能力,是做好康复工作的关键能力,这就要求康复人员不仅要有扎实的康复理论知识以及熟练的操作技能,还要有较高的人文素质和人际沟通能力。

1康复治疗专业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现状及原因分析

1.1适应能力差。同学们从学校转入医院,学习环境、生活环境、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心理上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医院的学习环境、生活环境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适应,医院的教学和管理模式与学校相比更具弹性,强调学生自理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有很强的适应能力,部分学生在学校养成的学习、生活中的依赖性不能很快调整,产生了适应不良的现象,尤其是在处理医患关系、师生关系等问题时,一些学生感到迷茫困惑,有的同学甚至产生惧怕交往的心理。

1.2社会认知能力不完善。大学正是学生的社会认知系统建立和完善的重要阶段,包括对自己、对他人和对环境的认知。在人际交往中,不少同学自我认知出现了偏差,部分学生过高评价自己,与别人交往时以自我为中心,处处为自己着想,只关心自己的需要和利益,遇事强调自己的感受,不懂得尊重他人的价值和人格,漠视他人的处境、利益和感受。还有部分学生自我评价过低,缺乏主见,人云亦云。有些学生甚至压抑自己的性格,有意讨好别人,失去了自己的个性特色。有的同学对社会生活中的现实问题不能正确地理解和接纳,阻碍了个体社会化。

1.3过度封闭自己。部分学生在与别人交往时,总喜欢把自己的真实思想、情感和需求掩盖起来,给人一种孤傲处世的感觉,一些古怪的行为和习惯有时令人难以理解。这种人交往的失败就在于心理上建立了一道屏障把自我封闭起来,从而无法与别人沟通,使自己的人际关系处于危机之中。

1.4教育教学存在一定不足。

1.4.1教师方面的因素。康复教师多为专职教师,有的是本校毕业后留校任教或大学毕业后直接分配到学校,他们与病人接触少,缺乏临床经验,对治疗环境及病人不熟悉,其教学重点只是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在实训操作时重操作步骤和操作方法,而忽视了与病人的沟通。没有让学生去体验病人,用自己的感受和语言与病人沟通,更没有让学生把沟通贯穿于整个康复治疗操作中,学生不会与病人交流,造成了治疗上的“哑巴操作”。

1.4.2教学环境方面的因素。康复实操教学区是康复治疗学生进入临床康复治疗工作之前的一个重要模拟演练基地,是培养学生操作能力和良好习惯的场所,但是在实操课中,很多学校都没有安排去医院见习,操作练习面对的都是模型、模具,交流时不能与学生进行情感应答,缺乏真实感,以至学生交流的积极性不高,甚至有的同学感到可笑,从而影响了沟通能力的培养。

2培养康复治疗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有效对策

通过以上分析,学院康复治疗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较弱,在思想意识上、主观心理上和沟通技巧上均存在不少问题。因此,针对以上问题,可采取相应的对策来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

2.1加强职前教育,培养优秀的性格品质[1]。通过开展职前宣教讲座、情景模拟等活动,一方面学生可以了解康复治疗中沟通的重要性,培养优秀的个性品质;另一方面,提高学生认知能力,正确认识自己、他人及环境,善于接纳自己的优点、缺点,引导学生懂得尊重别人、赞美别人、鼓励别人和宽容别人,正确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展示自己的个性,鼓励学生多组织角色扮演活动,让他们充分体验不一样的角色感受。

2.2实施情感教育,深入开展社会实践。医患关系是当代医务人员中最敏感的关系。注重情感教育,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营造和谐、友好、信任的育人环境,为学生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条件。

2.3重视学生个性发展与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培养是大学生未来社会化的重要要求,针对现在学生自我意识强烈的特点,正确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展示自己的个性,充分发挥各类教育载体的引导功能,鼓励有特长的学生积极参与学校各种文体活动,让他们充分展示自我,在不同的舞台获得成功体验,增强自信心。[2]

2.4在康复治疗专业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教师的言传身教是培养学生沟通技能的关键。教师对医患沟通意义的理解、带教责任心、康复临床经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对病人关爱的态度等,都会直接影响到学生沟通技能的培养[3]。如教师在示教每一項治疗操作时应努力做到语言清晰、准确、规范、在操作前、操作中、操作后,根据不同的病人使用恰当的语言与患者通,做好解释工作。学生练习时,要督促、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把医患沟通贯穿于整个康复治疗操作过程中,而不要背老师的语言,这样反复练习,使学生能自然与患者交流,同时注意指导学生正确使用康复治疗操作用语,避免说废话或语言不当引起医患纠纷。

总之,人际沟通能力作为当代大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重要能力越来越受到重视,提高康复治疗专业学生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能力,发展合作精神,是学生走向社会、适应职业环境必备的核心能力之一[4]。培养康复治疗专业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病人,在临床实践中,学生使用有效的沟通手段,帮助病人适应角色的转变,为促进病人康复起到重要作用。在实际的康复治疗教学中,加强人际沟通技能训练,创新教育途径,注重实践锻炼,为学生搭建平台,让学生在实践中主动掌握沟通知识和技能,并能在临床学习中自觉运用。

参考文献

[1]刘朝晖,温梅,李惠超.浅谈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06(12)

[2]陈莺,孙苗芳,黄家懿.护生人文能力现状及其培养[J].护理学杂志,2007(19)

[3]黄智清,徐华珍,邓小英等.护理职业学院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状况调查分析[J].职业技术,2008(9)

[4]吕智海,姜志梅.作业治疗学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与实践[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9,15(10)

作者:刘海鸥 张强

上一篇:学校安全论文范文下一篇:消费行为市场营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