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雄安新区要遵循城市规律

2022-10-13

日前, 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布了设立雄安新区的消息, 引起了社会各方热议, 已成霸屏之势。雄安新区的设立绝不仅是建设一个国家级新区, 而是实现京津冀协调发展国家战略的重要抓手和根本举措, 但要达到这个目标, 还需遵循城市发展规律去建设这个新区。

一、雄安新区设立是经中央深思熟虑的决策。

京津冀协调发展是本届政府提出的一项重要国家战略, 特别是3年前总书记视察北京发表重要讲话以来, 疏解北京城市非首都职能成为了重中之重, 也采取了一些具体措施, 但总感觉有隔靴搔痒之嫌。对解决北京问题的分歧并不大, 根本出路在于敢于打破现有的利益格局, 下决心将一些优质资源、带动能力强的项目迁出。

二、雄安新区设立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千年大计, 国家大事”是对雄安新区的基本评价, 并与深圳特区和浦东新区相提并论, 但是与深圳和浦东又有着根本的不同。深圳和浦东是我国快速工业化阶段的产物, 工业和对外开放贸易是其发展的根本动力所在。改革开放初期香港制造业向珠三角的输出, 带动了珠三角工业化发展, 而深圳依赖于优惠政策成为了发展的龙头, 制造和贸易成为深圳最初的基本动力。上海一直是我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 上海二产占比高达70%以上, 雄厚的制造业基础使得上海对长三角有足够的辐射带动能力。

三、雄安新区建设效果可期。

此前京津冀地区已有滨海新区、曹妃甸新区等具有较大影响的新城新区, 最终所发挥效果有限。现在也有一些看法认为, 雄安新区不过是又画了一张饼而已, 效果难以确定。

四、要为雄安新区发展保持低成本条件。

回顾深圳和浦东发展之初, 深圳相对于香港, 浦东相对于浦西, 低成本是发展的源动力。借着低成本机会, 建立起自己的产业体系, 形成了具有国际竞争水平的内生创新增长能力, 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位置越来越高端。经过这几年的协调发展, 北京和“环北京”之间“中心-外围”关系并未减弱, 反而因房价溢出而强化。

五、雄安新区建设要有改革思维。

从供给侧结构改革角度推动雄安新区建设, 塑造低成本发展空间, 激发城市发展活力, 打破固有发展路径, 打造新型城镇化典范。一是推动多元化社会主体参与, 实现城市发展多轮驱动。要强化政府对城市的精细化管理思路和能力, 为居民、社区和企业参与城市发展腾出空间、做好服务, 改变城市发展动力单一的现象。二是鼓励和允许土地的混合使用。在不妨碍公共安全的前提下, 允许和鼓励业主进行商住混合使用的改造, 通过用途转变提升资产价值, 推动社区服务业发展。在城市更新和新城建设中, 推行土地混合使用政策, 为业主进行商住混合使用创造条件, 降低业主的就业创业成本。要探索集体建设用地参与城市建设的渠道, 降低土地成本。三是改革城市治理模式, 通过智慧城市搭建居民参与城市治理的平台, 方便社会各方与城市管理的交流互动, 实现从政府单向管理向双向互动式发展的转变。

六、雄安新区建设城市建设要从便民出发。

当前, 一些地方在搞新区建设时, 大尺度建设让城市更多地考虑物质建设形态, 既造成了大量浪费, 也抬高了城市运营成本, 成为一个中看不中用的城市, 居民和城市之间缺乏必要的归属感。雄安新区建设要充分吸纳这些教训, 一是降低城市的建设尺度, 要在尽量小的空间范围内满足人的工作、生活和消费需求, 减少人的出行距离。二是要注重小尺度公共空间的塑造, 创造方便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场所, 增加交流的机会。三是让更多的城市使用者能够参与到城市建设中, 城市设计者在设计城市时一定要充分倾听使用者的声音, 避免城市设计者的主观臆断。

七、雄安新区建设要保存好历史记忆。

随着物质水平的提升, 未来城市的竞争将主要体现在软实力方面, 雄安新区要为全国城市发展做好示范引导。一是要做好现有历史文物景观的留存和保护, 物质形态的文物景观要保存好。二是要推动城市历史文化事业发展, 将文化和特色发展成为连接城市和居民的纽带, 塑造出自身城市精神, 增强城市凝聚力, 增强城市居民的归属感。三是利用新技术手段, 为未来居民提供城市的历史数据资料。比如, 雄安新区可以通过地理信息系统的使用, 将城市空间建设数据保留下来, 让后人知道城市空间是如何一点一点扩张, 城市建筑形态是如何逐渐演化, 甚至我们可以保留着每个地块每个时段的所有者信息和地块建筑形态等。让城市像一个不断成长的孩子一样, 给每个时刻留下记忆。

上一篇:浅谈三角形的内心、外心及旁心的性质及其运用下一篇:企业集团公司内部审计战略规划体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