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当前生态环境现状

2023-03-12

第一篇:我国当前生态环境现状

当前我国肉牛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我国是世界第四大牛肉生产国。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肉牛业实际上还处在初级阶段水平,发展的空间还很大。我国有着丰富的品种牛资源,其中秦川牛、晋南牛、南阳牛、鲁西牛和延边牛为我国五大著名品种,其牛肉品质上乘。上世纪70年代初,我国由国外引 进了海伏特、安格斯、肉用短角、夏洛来、利木赞等肉用品种和西门塔尔等兼用品种牛,用来杂交改良当地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当前,中国肉牛业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其主要特点是:一是牛业经济自身正处于转型时期。在广大农区特别是中原地区,养牛逐渐脱耕退役。二是国家加大了对三农经济的投入,进一步调整农业结构,积极发展畜牧业,作为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养牛业,由于自身的生物学特性及经济特性成为发展畜牧业的重点。四是养牛业在新农村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实现畜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是实现生活富裕的需要,也是实现村容整洁,发展生态农业的重要途径。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中养牛业成为重要的重新规划对象,也是重要发展的产业。

我国肉牛产业中存在的问题

1.肉牛选育改良缺乏科学规划和统一部署,肉牛良种覆盖率低,个体贡献率不高。

2.基础母牛群缺乏保护措施,“杀青弑母”现象较为严重。

3.产业化组织体系不健全,肉牛生产的整体水平和效益偏低。

4.城乡居民的饮食结构和消费水平有待提高,加之牛肉品质、分级标准、追溯体系等方面存在不足,优质优价的市场基础尚未形成。

5.牛肉供应总量不足,人均占有量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且中低档牛肉产品居多,高档牛肉所占比率不足5%,仍需从国外大量进口。

6.肉牛企业普遍起点不高,产业与金融资本缺乏结合点,市场拉动作用还没有上升为产业发展的主导力量。

我国肉牛产业的发展对策

加大投入,增强政府对肉牛产业宏观调控能力为了进一步促进我国肉牛业的持续发展,各级政府应不断增加对肉牛养殖业的资金、物质和技术投入,制定有利于肉牛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尽快出台保护基础母牛 的政策措施,扶持和促进肉牛产业持续稳定发展。同时,加速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实行产业归口管理,以增强政府对肉牛产业的宏观调控能力。加大对地方牛品种的保护与开发力度,加速地方黄牛品种改良肉牛主产区应根据各地方黄牛品种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保种选育方案并加以实施,对地方黄牛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的综合技术进行研究,做到以保为主,保育结 合,以育促保。在保持种质资源特性的前提下,根据主要经济性状进行选育,把潜在的商业优势充分挖掘出来,并加以选育和提高。

向奶牛要牛肉,推动奶公犊牛育肥以扩大牛源据有关资料显示,全世界牛肉的60%来源于淘汰奶牛和奶公犊牛,而来自专门肉牛的牛肉只占40%,利用奶公犊牛育肥生产小白牛肉已经成为增加国际市场牛肉 来源的重要手段。在我国奶牛生产过程中,奶公犊牛除极少数用做培育种公牛外,大多被直接宰杀流入牛肉市场。由于刚出生的犊牛肌肉、脂肪和体躯等有商品价值 的部分尚未发育,只能当普通牛肉售出,这种做法对奶牛饲养者来说收益极低。而同时我国肉牛市场却面临牛源短缺、优质牛肉供应不足等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学习 和借鉴国外在奶公犊牛利用方面的先进科学技术向奶牛要牛肉,一方面能为每年约350万头的奶公犊牛找到出路,节约了奶牛资源,另一方面也能有效地增加我国 牛肉产量,特别是提高高档牛肉的产量,实现奶牛业和肉牛业的有效结合。

加强饲料饲草资源开发利用,促进养殖方式转变,鼓励规模养殖利用当地的饲草饲料资源用于养殖架子牛和空怀母牛是降低养殖成本、发展节粮型肉牛产业的基本途径。规模化养殖,可以突破传统的养牛一条街、养牛专业村、养牛小区的模式,作到集约化养殖。给现代农村、现代畜牧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多好处,突出表现在:

1 破解了农村牧区加快发展肉牛业的难题,在农村牧区总体规划上,在村屯规划总体安排之外,在土地规划中利用荒山、荒坡、废弃地安排规模化生产。

2便于防疫,使牛的防疫工作按要求进行,粪便等废弃物得到综合治理,避免了疫病发生和传播。

3 便于先进饲养技术推广。

4 可以根据定量成批量生产出优质育肥牛。

5便于进行典型示范,拉动整体肉牛业科学饲养水平。

6有利于与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协作进行一些大型项目的试验和推广,作到肉牛养殖效益的最大化。

加大肉牛产业科技创新和实用先进 技术的推广将“产学研”紧密结合,加大对肉牛育肥、饲料加工调制、人工种草、草场改良利用、屠宰加工、质量监测与溯源等肉牛生产标准化技术的应用与推广,不断提高肉 牛产业的科技水平,充分发挥综合效益;不断强化技术支撑单位的科技创新意识和技术服务意识,根据养殖户和加工企业在生产实际中遇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科技 攻关,并将相关技术组装成套,通过科技下乡和科技入户等方式迅速加以推广;国家肉牛改良中心的启动运行以及国家现代肉牛产业技术体系的全面建设,将会有力 地促进我国肉牛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近年来,国家对畜牧业给以重点政策倾斜,特别是肉牛带区域规划和冻精政策性补贴等必将推动繁育体系建设和肉牛业的快速发展。随着我国家畜饲养向节粮型品种调整以及膳食结构改变的需要,肉牛业将成为一个大产业。在不远的将来,肉牛业一定会像现在的奶牛业一样,在国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牛肉是投资、产值都很大的产业,我国每年都要花费大量外汇在外采购。近3年我国每年需从国外进口高档牛肉2000~3000吨。我国肉牛业发展的空间还很大。

第二篇:论我国当前腐败现状及治理对策

论我国当前腐败现状、原因及对策

高美君 摘要

腐败现象是中国社会最具破坏力的社会问题之一,关系着人性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是党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社会任务。十八大指出“坚定不移反腐败,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腐败行为已给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健康运行带来了严重的问题和损失,并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了党和政府的形象,严重威胁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本文在对我国近几年腐败状况进行总结概况,分析腐败产生的原因,探索出积极有效的反腐败对策,从而促进我国反腐倡廉建设。

关键词:腐败 现状 原因 对策

正文

腐败,是人类社会共有的一个政治现象,无论在历史上还是现实中,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无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受到腐败的危害。腐败问题是各国都存在的通病,而我国腐败现象发展迅猛的势头,既危及和破坏法律的权威性和有效实施,又破坏我国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动摇着我国社会的政治基础。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是党一贯坚持的鲜明政治立场,是人民关注的重大政治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就会对党造成致命伤害,甚至亡党亡国。”

一、我国腐败的现状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内外的贪污、受贿、挪用公款、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等腐败问题一直存在。自从中国共产党放弃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实行市场经济,中国共产党内部的贪官污吏便开始大大增加,屡禁不止,近几年来,情况更是严重。

2004年5月28日,公安部发布消息称中国外逃贪污受贿嫌犯共有500多人,涉案金额700多亿人民币。2004年中国涉及贪污的金额高达4090亿元人民币至6830亿元人民币。

2005年9月28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北京举行的“亚太反贪腐倡议”研讨会上发表报告指出,随经济改革,中国的贪污问题日益猖獗。

自中共十六大以来,中国政府查处了省部级官员十六人,平均一年三人,这些贪官大多数包养情妇,如薄熙来、王立军等。

中国人民银行2011年6月15日刊发《我国腐败分子向境外转移资产的途径及监测方法研究》报告,2008年6月之前外逃干部16000至18000人,携带款项达8000亿元人民币,中国13亿人口人均被外逃贪官掠走610元人民币。

最高法院前院长肖扬在其出版的《反贪报告》中引用有关部门统计1988年-2002年的15年间,外逃资金共1913.57亿美元(1.5万亿元人民币)。

监督世界各国腐败行为的非政府组织“透明国际”2012年12月5日公布2012年全球廉洁指数,涉及176个国家或地区,中国大陆仅得39分,位列第80。

由以上资料可以看出,我国的腐败事件不仅越来越多,而且金额越来越大,腐败现象非常严重。腐败不仅给国家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也危害着人民的利益。腐败分子不仅自己通过贪污受贿侵占国家资金,而且通过其他不正当手段,使国家巨额资金和大量财产流入不法分子手中。更为严重的是,腐败分子以权谋私,权力进入市场,直接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破坏国家经济建设。倘若任其滋生蔓延,泛滥成灾,必将严重扰乱社会主义经济秩序,导致国家经济的崩溃。腐败损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腐败压制群众的民主权利,腐败挫伤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二、腐败产生的原因

要治疗一种疾病,必须搞清他的病因;要除掉一批毒草,必须铲除它们的深根;要想彻底清除腐败,我们就不得不搞清腐败产生的根源在哪里?

(一)文化传统的影响

贪赃枉法、行贿受贿、腐化堕落,是历史上剥削阶级遗留下来的产物。在所有制社会,权力是剥削阶级用来剥夺劳动人民财富的手段。尤其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做官和发财形成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长期的封建官僚政治体制,给予拥有政治权力的人即做官者以种种物质利益,并赋予他们利用政治权力谋取私人经济利益的特权。这种封建糟粕是今天的腐败思想得以产生的历史渊源。

(二)人的欲望

俗话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正是由于人类这种原始的欲望和弱点,在强烈的利益要求驱动下,一些利欲熏心者便绞尽脑汁、挖空心思寻找一切可乘之机攫取财富,腐败现象也就随之产生并不断发展。我们的少数官员正是由于面对金钱和权力的诱惑,无法很好的把持自己,置党纪国法于不顾,一步步走向腐化堕落。一些不法私营企业主为了谋取暴利,逃避法律惩罚,更是不择手段,不惜用重金、美色等方式拉拢腐蚀领导干部,时不时发生权钱交易的腐败案件。还有某些党员干部在经济上贪得无厌,背离了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私欲极度膨胀,把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作为谋取个人私利的手段,不择手段地侵吞国家财产。

(三)监督机制不健全

监督就是制约制衡,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使规则公平、过程公开、结果公正。现在对腐败的监督类型很多,有法律监督、纪委监督、人大监督、民主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领导监督。一般单位都有三条监督线,单位系统直接监督,行业协会专门监督,纪委监察上级监督,少数单位还有检察机关预防监督。这些监督实质的问题是权力监督还是权利监督。而权力监督大于权利监督。为什么党员联名举报、群众集体上访的问题大多没有结果,引不起重视,虎头蛇尾,大事化小,压而不查,查而无果,就是因为党员群众监督是权利监督,力度不大,不如领导批示查办和纪检部门、反贪部门立案查办。现在监督有个弱区,我说它是弱区就是权力机关介入少,很谨慎,受限制,有条件。比如单位的一把手和地方党政一把手,不是说当地同级的纪委、检察院想查就查,举报必查,而是有层级规定和职级规定。但是还有一句话,监督是弱区但不是盲区,不是说绝对没有人管、没有人查,而是要由上级纪委和上级检察院查,要备案,要审批,要研究,要权衡。因此,在监督方面,就出现了上级监督太远,难以发现;同级监督太软,不敢碰硬;群众监督太难,不知底细的问题。所以,职务越高,级别越高,层次越高,背景越深,查处越难,阻力越大,干扰越多,处理越难。这就是机制性束缚,影响了反腐败的深入和力度。

(四)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

未能形成一套系统的、有效的法律规范机制对腐败现象进行预防、抑制和惩治。过去,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突击搞运动、说服教育和道德规范,通过把外在的价值标准内化为人们的价值取向,对人们的行为有重大影响。但这种影响带有很大的局限性。此外,一般政策性规定所起的作用也有限。十几年来,各级党政机关、各行各业发布的反腐倡廉的文件、通知等数不胜数,腐败之风并无收敛之迹象。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不论说服教育还是道德约束,都没有国家强制力的保障为后盾,一般政策性规定的强制力也十分有限。而法律作为一种特殊的 规范,它不仅有说服教育和道德规范的功能,也有内化的特性,可以使只顾个人需要而不顾法律的规范要求的行为受到惩处。但是,由于我们缺少执法守法的传统,致使法制建设严重滞后,没有形成一套系统的、有效的法律规范机制对腐败现象进行预防、抑制和惩治。所以,一方面造成人们思想的极度混乱,对一些现象失去了辨别是与非、罪与非罪、违法与合法的能力;另一方面也使当前的反腐败斗争缺乏必要的法律依据和手段。

(五)低薪导致腐败

许多亚非拉发展中国家之所以出现严重的政府腐败,重要根源之一就是那些政府部门的公职人员因为收入太低无法维持一般的生活水平而不得不利用其工作之便谋取私利。从表面上看,低工资政策好像缩短了政府官员与人民之间的距离,达到了反对特权和实现公正的目的。其实则正好相反,它反而助长了特权思想和各种不公正行为。在大多数亚非拉发展中国家,政府官员滥用特权、徇私舞弊、贪污受贿等行为正好成为低工资的一种合理而不合法的补充。

三、预防措施及对策

如果我们社会生活中的腐败现象不能得到有效的治理,就会积重难返,不仅会影响到我们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而且还会加深社会矛盾的积累, 威胁到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久而久之,将逐步蚕食并摧毁人们心中的法律和道德长城,法律和道德长城一旦垮塌,就会在某一特定时期,在特定思潮的引导下突然释放,从而贻害于社会。

(一)加强教育

邓小平同志指出:“对贪污腐化和滥用权力的现象,我们主要通过二个方面来解决,一个是教育,一个是法律。”教育在这里主要指对党员干部进行人生观、世界观的教育。其核心问题是坚定共产主义理想、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信念,真正过好“名位关、权力关、金钱关、色情关和人情关”拒腐防变。努力使领导干部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和艰苦奋斗的作风。纵观社会上的腐败现象。我们不难发现,没有哪一个腐败分子是从一开始就腐败的,而是一步步的走向堕落的深渊,最终成为人民的公敌,社会的败类。这与其自身的修养休戚相关。

我们的一些领导干部自以为是,一方面自己不主动学习,提高自身的思想修养和政治素质;另一方面以各种理由、借口,推托组织上的各种理论学习或者不重视,只当耳旁风。这种对自己不负责任的态度,最终导致原则立场不坚定、政治素质不过关、思想作风不健康,这就给了投机者以可乘之机,以金钱、色情等手段进行诱惑、拉拢和腐蚀,使得腐败现象得以滋生延续。所以,必须加强领导干部的教育与自我教育。要加强教育,注重预防,筑严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把讲理想,讲信念作为永葆党员行进性的根本要求,贯穿于党的建设的全过程、各方面,体现在反腐倡廉的各阶段、各环节。

(二)以法律保证反腐

在我国反腐败的历史上,曾经历过运动反腐和权力反腐的阶段,邓小平同志在总结历史上的经验后,鲜明地提出了“反腐败必须依靠法制”的重要思想,反腐败斗争“还是要靠法制,搞法制靠得住些”。反腐倡廉,教育是基础,监督是关键,法制是保障。以法律保证反腐,一要完善法律体系,二要严格执法。

1、完善法律体系

坚持以法制反腐的首要前提是有法可依。在宪法的框架下,我国已制定出《公务员法》、《行政监察法》等法律法规,但总体来说,廉政法律体系还不完善,不能很好地适应反腐败斗争形势发展的需要,具体表现在现行法律法规多为事后惩戒性,缺乏事前预防、事中监督的法律法规,党纪党规比较多,但大多未能上升到国家意志的层面。为此,根据我国当前反腐败斗争的实际,借鉴国外的经验,尽快制定出《廉政法》、《反腐败法》、《新闻法》、《公职 人员财产申报法》等。

2、严格执法

习近平指出:“坚定不移惩治腐败,是我们党有力量的表现,也是全党同志和广大群众的共同愿望。我们党严肃查处一些党员干部包括高级干部严重违纪问题的坚强决心和鲜明态度,向全党全社会表明,我们所说的不论什么人,不论其职务多高,只要触犯了党纪国法,都要受到严肃追究和严厉惩处,决不是一句空话。从严治党,惩治这一手决不能放松。”为使司法机关真正发挥其作用,就要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加强司法机关对行政权的监督制约,理顺党的领导与司法权行使的关系,防止党委、政法委借口党的领导对司法工作横加干涉;加大人大对司法机关的监督制约,界定人大监督制约的范围,实行的严格的人大对司法人员的认知和罢免机制;优化司法职权配置,重新构建司法辖区,建立各级财政经费保障体制以排除地方保护主义的不良影响;建立司法人员考试录用、分类管理、选拔任用等制度,保障司法人员有健康的成长途径,建立品德高尚、知识渊博的专家型职业队伍;改革司法机关管理体制,发挥司法人员的积极性。

三、高薪养廉

趋利避害,是动物的本能,人更是如此。如果高新满足了公务人员物质上的需求,他们便不会在冒着犯罪的危险踏上贪污腐败的不归路。因为他们不仅是公务员,在本质上他们也是人,在理性的分析之下,权衡事情的利害关系,从而做出对自己做出损失最小的决定,是自己获得的利益最大化。对于一个有理智的人而言,在有高薪的情况下,不会糊涂到为了那些自己从正当途径就可以得来的钱而去违法犯罪的。新加坡正是一个成功的典型例子,该国利凭借处于亚洲领先水平的公务员薪酬,再结合其公务员自身的高素质,创造了一个亚洲公务员的廉洁神话。 从人的心理角度分析,我们不难理解,不管出于何种原因,这些公务员所需要的钱,如果是用高薪这种正当的方式得来的,就会让他们用的心安理得、理所应当。不管怎样,自己凭良心得到的钱,花的安心,用着心里也踏实。因为不必去担心用贪来的黑钱去买东西,会被监督机关查出来、会被别人举报;不必每天提心吊胆、害怕有一天会东窗事发;也不必在每每躺在床上时,辗转反侧、唯恐夜长梦多。是的,这种种不安的表现,正是因为这些钱来的不干不净,让其藏着脏眼、拿着脏手、花着脏心。更何况,做人是要讲良心的,古语云:人之初,性本善。作为一个有良知、有道德的人,无法做到心安理得的去用这些贪来的钱。因此,高薪养廉也是一个有效地措施。

参考文献

《学理论》 2012年第18期 《腐败的发生机理及腐败风险的预警》 李宏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腐败案件列表》 维基百科

王焕章 《腐败和反腐败问题的几点思考》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 邓小平 《邓小平文选》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吕鹤云 《国家廉政建设》,广西教育出版社,1992年3月第一版 新华网 《十八大代表纵论“坚定不移反对腐败”》 2012年11月10日

新华社 《习近平强调:坚定不移把反腐倡廉建设引向深入》 2013年01月22日

第三篇:我国兽药行业当前现状行情分析

1、兽药企业基础差、规模小,竞争日趋激烈:

目前我国兽药市场份额为300-400多亿元,其中禽药粉剂100亿元左右,水针、粉针100亿元左右,生物制品40-50亿元,中药、添加剂40-50亿元,水产品用药10亿元。

目前全国通过兽药GMP认证的企业为1527家,年产值2亿元以上的有9家,1亿元以上的22家,5000万元以上的有60余家,1000万元以上的有200余家,也就是说我国的一千多家兽药企业中大多数企业都只能卖几百万或者几十万,一个月卖三四十万的企业也有很多,在河北最近陆续出现了放弃老板位置情况,要么将企业转让,要么出租。

近几年,兽药企业数量再次极度扩张,产能相继加大,部分省份已超出GMP改造前的数量或产能,但规模化尚未形成。

2、产品严重同质化,研发能力不足:

长期以来,大多数兽药企业缺乏创新能力,全国具备新兽药研发能力的生产企业不足10%,我国2005 版《兽药典》共收载兽药品种1500多个,而市场上实际销售的品种却有十万个之多,其中大部分产品由多家甚至是上百家企业同时生产。大多数兽药生产企业的产品结构雷同、品种单

一、重复报批、重复生产、恶性竞争现象普遍,新产品比例很少。

国内新兽药制剂研发能力较弱,专门从事动物用药研究的机构和厂家很少,特别是缺少对动物原料药的开发,即便是制剂研发工作也因缺乏较好的复配技术,或受高技术人才、实验环境等的条件限制,难以独立开展。大部分兽药厂基本上以生产仿制药为主,缺少科技研发支撑的兽药行业,难以实现突破性的快速发展。

那么目前新兽药的研发是什么状况呢?据统计,自2006年至今,农业部共公布了55家兽药企业的73个国家级新兽药(包括生物制品,其中三类新兽药54个),已批准的一类新兽药只有4个,分别是海南霉素(抗球虫药物)、乙酰甲喹(抗菌药)、喹烯酮(抗菌促生长剂)和重组溶葡萄球菌酶粉。

我国产品的一个特点就是品种单一,剂型主要有粉剂、散剂、口服液、预混剂和普通注射剂,药物剂型和品种都比较少。目前研究开发的药物主要用于食品动物,其中60%以上的药物为抗菌药,其它药物如抗寄生虫类药物发展相对缓慢。而国外兽药研发的特点之一就是一药多剂,原料和制剂的比例一般是1:5-7,在国内,目前只有1:2-3。国外兽药企业一般将10%-15%的企业利润用于新药的开发,而国内企业用于研发的费用一般仅占企业利润的1%左右。

不少人目前虽然已认识到科技先行的重要性,但即使有雄厚实力的企业也不肯在研发上投入太多,一是急功近利的思想在作祟;二是担心知识产权保护成为一句空话,短期内被仿制或剽窃;三是更多的兽药企业根本没有创新的紧迫感,而是在等待、观望、得过且过。因此,目前更多的企业是在做概念炒作,行拿来主义,走低成本的仿制之路。

3、国际兽药巨头对中国高端市场的冲击和影响凸显:

目前大型养殖企业、种畜禽场以及宠物用药等更多地选用进口兽药,截至2006年底,已有89个国外兽药企业的460种兽药在我国注册销售,年销售额已经超30亿元,数目众多的国内企业只能在日趋薄利的中低端市场“搏杀”。高端市场、种畜禽市场、大规模养殖场使用的兽药产品,尤其是生物制品甚至包括益生菌制品多以国外企业为主,可见国际兽药巨头的进入是对民族兽药行业的严峻挑战。

4、经营成本较高,法律和品牌意识淡薄:

经营成本居高不下是兽药企业心头永远的痛,据了解,兽药企业在GMP验收前后生产成本平均增加20%。随着GMP认证、地标升国标和标签说明书规范等工作的陆续开展,剥去了产品雷同的面纱。对于生产企业而言,品种锐减,大量售后服务人员的强力推销导致销售成本增加,使企业经营成本相对整体走高,很多企业运营困难,负重难行,抗风险能力极差,于是企业进一步收缩了原本就不够的管理投入,从而使生产、质量等一些必要的基础管理落空。 为降低生产管理成本,部分企业不按照GMP要求组织生产和检验,自觉执行规定不到位,缺少诚信自律,实施品牌建设更加困难,而兽药行业中真正形成品牌的企业和产品很少,品牌不仅是无形资产更是生产力,它具有一定的张力,能对所有目标客户形成吸引和导向,进而形成对销售的拉动,客户对品牌的认识,足以影响他们的选择性。

品牌很重要,企业的品牌重要,经销商的品牌也很重要,生不生产假冒伪劣产品是做品牌的核心,经不经营假冒伪劣产品是做品牌的基础。

5、管理不规范,人员流动大,职业化程度不高:

目前很多兽药企业缺乏长远规划,管理粗放,重销售、轻管理的思想普遍存在,文化建设、战略规划、制度建设等方面严重滞后,致使企业发展后劲不足,难以建立忠诚的职业化团队。企业人员平均年流动率高达50%以上,其中尤以销售、技术人员的流动最为突出,原因在于很多企业只追求短期结果,不肯真正从人力资源培育的角度去开发、培育、使用人才。

兽药企业数量的不断扩张导致就业市场“需大于供”的形成,滋生了毕业生浮躁心态,同时企业不当的用人制度再度催化了从业人员的膨胀心态,使本位思想严重、职业忠诚度缺失、兼职成风。

另外,据有关监督检验数据表明,最近几年兽药生产环节产品质量明显好转,而流通与使用环节仍是假劣药品在充斥着市场,其中配套法规不健全,监管队伍薄弱,特别是基层监管人员素质较差,导致监管不到位,是主要因素。

6、营销同质化、创新能力低:

目前在国内兽药行业占主导地位的营销模式是从2001年在行业中开始出现的,以“业务+技术”为主的营销模式,也称为“兽药技术营销模式”。此模式为推动兽药行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由于没有行业壁垒,很快就被全行业模仿,使兽药企业的营销模式几乎惊人的一致。

近几年来,有部分兽药企业尝试过一些新的营销模式,如“深度营销模式”但失败的多,成功的少,至少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哪一种新的营销模式能够超越技术营销模式。

7、处于规范的过渡期,行政政策出台频繁: 近几年来,农业部先后出台了许多规范生产及市场的法规及管理条例,但收效甚微,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两个原因不容忽视,一是个别政策在出台时不够严谨,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甚至极个别政策相互矛盾。二是一些地方主管部门在执行政策时不到位,规范的企业其发展反而受到抑制,丧失竞争力,这样就出现了一些混乱的局面。

8、市场不规范,竞争无序化:

市场不规范的最典型表现是,各企业之间的无序化竞争、假冒伪劣产品屡禁不止以及地方保护主义严重三个方面。其直接恶果导致生产规范的企业其竞争力不升反降,由于其生产成品较高,无法和一些不规范的企业甚至假冒伪劣产品相比,结果在市场上反而处于竞争的劣势。

9、行业人才与企业招聘对接出现困境:

根据2010年全年行业多渠道招聘形势来看,由于企业在行业的身份、竞争优势、综合水平、企业文化、营销政策等多方因素导致频频出现高端人才引进难,流动性大,适合公司发展的高端人才更难留住。同样通过了解行业资深人才与新人才的择企观点,由于自身定位过高、对企业文化氛围、企业营销机制的对比、制度绩效考核的不同程度对比,很难直接进入期望型企业,也频频出现把握不好,总是错过的局势。所以未来在企业战略不断调整的情况下,高端人才将不断被整合,营销机制也逐渐科学化,稳定化,大集团企业将越来越多,就业机会也将适度减少。

第四篇:当前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及发展趋势

二、影响我国食品安全的因素

(一)主要的微生物及寄生虫污染

微生物危害是目前食品安全最大的危害, 也是食源性疾病的最大祸根[3]。食品在生产、包装、运输过程中受到污染或用病畜、病禽制成的食品,导致大量的细菌、霉菌、寄生虫滋生,造成食物中毒。

(二)农药及其他化学物质污染

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和环境污染的控制,重金属污染问题正在逐步得到改善。近年来困扰食品安全的化学污染物主要来自农药和其他化学物质。由于广泛使用农药以及出现的滥用现象,造成在食品中的残留成为食品污染的新焦点。

1.农药污染

2.其他化学物质污染

三)兽药及饲料添加剂造成的动物性食品污染

随着集约化畜牧业的发展,兽药的作用范围也在扩大,有的药物如抗生素、磺胺药、激素等广泛用于促进肉用畜的生长,减少发病率和提高饲料利用率及促进母畜同期发情。兽药的广泛运用,带来的不仅是畜牧业的增产,同时兽药的残留和动物性食源中毒现象也屡见发生.

(四)假冒伪劣食品盛行

近年来假冒伪劣食品在一些地区,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肆意横行。2002年浙江省金华市发生的白糖掺加硫酸镁案,其中白糖只有30%的白糖中,硫酸镁就占30%。除此之外,用头发的水解液掺兑的酱油;粗制滥造的饮料、冷食品;水果表面用染料涂色;用工业酒精制造假酒、甲醇假冒为白酒等。这些假冒伪劣食品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健康,使人们的饮食缺少了安全保障。

五)转基因食品潜在的危险

生物技术和重组DNA技术被认为是发展中国家解决日益增长的粮食需求的关键性技术,因此得到了广泛应用和长足发展。目前,全球已有十多个国家种植转基因作物,主要是大豆、玉米、棉花、油菜、马铃薯。转基因食品安全性问题已成为国内外专家研究的焦点[6]。研究认为,基因可能通过食物链在不同物种之间转移,基因工程食品有时不可避免地给公众健康带来危害已成为事实。转基因生物在遗传及技术学上的不稳定性带来的潜在危害不可忽视,转基因食品给食品安全带来了新的挑战。

(六)工业污染造成的环境恶化对食品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随着近些年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环境问题也随之而来,工业污染、环境的恶化是影响食品安全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水源污染造成食源性疾病的发生,海域污染直接影响海产品的卫生质量,土壤污染造成农作物成为有害物质的富集体。“二恶英”污染的问题,是由于焚烧垃圾而造成,“二恶英”是环境检测中很重要的一级致癌物质。

(七)容器和包装材料不合格

食品的包装是防止微生物污染的重要方法。各种食品容器、包装材料和食品用工具、设备直接或间接接触食品,可能在食品生产加工、贮藏、运输和经营过程中造成食品污染。新的食品包装材料也给食品安全带来了疑问。

(八)管理缺陷

我国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不高,自身管理水平仍然偏低,我国现已颁布的法律法规对伪劣有害食品的产销者还未形成威慑力,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的条件、手段和经费还不能完全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

三、对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食品原料方面

农药和兽药使用增多或使用不当,导致农产品和畜产品等食品生产原料中对人体有害物质的残留量增加。这些农产品和畜产品不经必要的处理直接上市或供给加工用作原料,致使农产品有害物质超标现象日益严重。

(二)生产加工方面

少数企业和加工者无视国家有关法规和规定,无证生产或经营,生产流程不科学,没有严格的工艺条件约束,设备简陋,卫生条件差,更不进行必要的检验,直接使这些产品流向市场,这样的食品时时刻刻在影响着人类健康。有些企业生产流程控制不严格,微生物杀灭不完全,导致食品产品残留病原微生物或在生产过程和储运过程中发生微生物大量繁殖而对人体形成危害,最终出现食品安全问题。

(三)市场和管理方面

市场体制不完善,使缺乏食品生产经营职业素质,缺少食品卫生知识,不具备完善的生产手段和卫生保障的经营者进入市场营销。这是发生食物中毒事件和食物危害的主要根源之一。 同时,产品的监管力度不强,对食品安全事件处罚力度不够。在我国出现食品中毒等事件和违规经营、违规操作后的处罚往往是罚款、停业整顿或吊销营业执照。这样的处罚不能触及违法者的根本利益。这些非法生产或经营者,被处罚之后又会在别处重新开始他们的非法活动,又会重新对消费者的健康造成威胁,可见监管和处罚不利,是导致食品中毒事件频频发生和假冒伪劣食品屡禁不止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中国食品安全标准的发展趋势

随着食品工业的发展,食品安全问题不断涌现,中国的食品标准也由原来重视感官和理化指标转向重视安全性指标。。随着环境污染的加重,生活饮用水中有毒有害物蓄积量在逐渐增加,为保证人民群众的饮水安全,必须加强有毒有害物的限制。总之,食品标准的发展与食品工业的发展水平、环境污染、人民群众的食品安全意识、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等因素密切相关,大环境发生了变化标准必须随之改变,否则标准将不能对食品安全问题起到应有的指导作用。虽然中国食品类标准在逐步走向科学化,合理化,严格化,实用化,但是标准和食品安全问题间仍存在着一些问题。

五、保障我国食品安全的对策

目前,我国食品安全与国外的差距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缺乏食品安全的系统监测与评价背景资料;缺乏关键检测技术与设备;未全面采用与国际接轨的危险性评估技术和控制技术;新技术、新工艺、新资源加工食品的安全性研究评估比较落后;法律、法规和标准建设方面的差距等。为保障我国食品安全的良好发展势头,我们应该在缩短与国外差距的基础上结合我国食品安全的现状,借鉴、总结并提出适合我国食品安全的符合我国国情的相应对策。 结论总之,随着食品安全问题的不断涌现,中国的食品类标准逐步发展和完善,已经形成了覆盖全面,行之有效的标准监管体系,但是仍然存在着标准不能有效应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情况。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除了进一步更新和完善相关标准外,首先必须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从业人员的道德素质,其次要通过立法加重处罚手段,提高违法的成本,第三是要加强食品安全、卫生方面通用型标准的制定,只有多管齐下才能确保中国的食品安全。我们应正视我国食品安全的现状,加大食品安全的科技投入,强化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建设,逐步全面实行食品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加强市场监督管理。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食品安全问题一定会得到解决。抓好食品安全,同时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强有力保障。我们相信,在政府各部门的重视下,一定能开创出食品安全新局面,让广大人民群众时时刻刻都能吃上“放心安全”的食品,保障食品安全的良性发展势头。

第五篇:浅析当前我国体育新闻报道的现状

绪论

自1992年我国新闻界实现第三次跨越式发展以来,国内新闻媒体数量如雨后春笋般的速度迅速增加。伴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对体育运动的关注也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无论是竞技体育、学校体育还是社会体育迎来了飞速发展的历史契机。体育新闻已经成为大众传播媒介的重要内容,体育新闻报道在传播体育信息、展现体育文化魅力、塑造体育精神以及提升人们文明素质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功效。观看体育新闻成为中老百姓生活节奏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体育新闻工作从属于新闻事业、又与体育事业密切联系,以至于体育新闻被各大媒介作为重要的新闻品种置于媒体的重要版面和时段。

根据上述,在经济高速发展和新媒体主导的社会,体育新闻报道在不同的媒介之中展现了顽强的生命力。由于受媒介市场竞争、记着自身素质以及人文精神的缺失以及泛商业化和经济效益的驱使,记者在报道体育新闻时过分追求关注度,以及个人利益的重合。加上体育新闻从业者自身专业素质和专业精神的欠缺,导致我国当前体育新闻报道在多个方面出现了背离体育本质的现象。本文就我国当前体育新闻的发展概况、当前体育新闻报道的主要形式、当前体育新闻报道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主要措施等几个方面进行展开分析论述。

一、 体育新闻报道的概况

(一) 体育新闻含义

体育新闻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即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增强体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丰富文化生活为目的的一种社会活动,包含学校体育、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在我国最早出版的体育新闻学专著《体育新闻学ABC》中,马信德援引陆定一在《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

1 一书中对于“新闻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的定义,认为“先有事实,后有新闻。体育新闻同样是先有体育实践,然后才有体育新闻。”①由此可见其对于体育新闻的定义是以陆定一的新闻定义为框架,将体育新闻定义为对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体育事实的报道。

体育新闻报道从狭义上讲,主要是指体育新闻记者与编辑将与体育运动相关的最小和最有价值的信息传递给受众这一新闻实践活动,即传播人类体育运动、健身活动及其相关的一些信息,张扬人类向自身的极限挑战、不断战胜自我、超越自我、追求自身的至善至美的一种人文精神。内容包括各项体育竞技活动,如奥运会、世锦赛等,还包括对体育新闻人物的报道。从广义上说,则涵盖更多的与体育相关的内容,如体育运动的有关政策、法规以及体育产业、体育教育等。

体育新闻是新闻传播重要的组成部分,与时事、经济等新闻报道平行,同时也是推动我国体育事业发展壮大的重要力量。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的体育事业也随之蒸蒸日上,体育新闻逐渐成为各大新闻媒体争相报道的重点,并且拥有广大的受众群体。

(二)体育新闻报道特征

体育新闻报道在表现各个历史事件的过程中,承担传播职责、实现宣传功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由于体育新闻报道卓著的影响力,促进了国人对于竞技体育事业的关注,也促进了国人对于群众体育的热衷。

相对于其它新闻报道,体育新闻报道有其鲜明的独特性,体育新闻的独特性是在对体育运动进行报道中逐渐形成并显现出来。其特性主要包括:以竞技运动报道为主、休闲娱乐性、国际性、情感性。人们关心关心体育新闻、观看体育新闻,正是其鲜明特征的具体体现。任何具有个性的事物在发展壮大过程中,是最具活力与生命力的,才能在发展的道路上独树一帜。体育新闻要在市场竞争中保持在受众心中的良好形象,就必须了解受众心理对体育新闻不断变化的需求,从受众的心理出发结合体育新闻最鲜明的个性特征。使记者在报道上投受众所好,做好文章、做活文章,体育新闻必然真正成为受众持久关注的热点,使体育 ①马信德,《体育新闻学ABC》,中国新闻出版社,1985年7月版。

2 新闻服务于人们的精神生活、休闲娱乐,推动体育事业,新闻事业更好、更快的朝前发展。

1.以竞技运动报道为主

纵览当今体育新闻报道的报纸、电视、电台、网络等新闻传媒,无不专注于竞技体育报道为主体。正如两位美国著名体育新闻记者在他们所著的《体育新闻报道》中所说“赛事报道并不是体育新闻报道的唯一内容,但它却一直是大部分体育版的基础”①。竞技体育作为体育运动的最主要表现形式,受众对其充满了无限的关注度与好奇心,随之提升竞技体育信息报道的需求。体育新闻媒介在报道竞技体育时有着丰富的新闻源,以此,都竞相把竞技体育报道作为立足于受众的利器。比如,像《足球》《体坛周报》等,现有的市场化体育报纸已将报道的重心转向竞技体育的赛场。

我国体育新闻研究者在《羊城晚报与纽约时报体育报道的比较研究》中也指出“《足球》《体坛周报》在其体育报道中均以竞技体育方面的信息传播为主,特别是对国内外重大体育比赛的报道占相当比例。竞技运动成为两报报道的重点。报纸媒介为满足越来越多的民众对竞技体育信息的阅读热情,把竞技体育的报道作为自己办报的重点之一”②。

2.体育新闻的娱乐休闲性

体育运动通过体育新闻报道将它的娱乐性展现出来,即体育新闻报道的娱乐休闲型是体育娱乐性最主要的表现形式。体育人文社会学者曾在对体育史的研究中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体育从产生之时就不是以一种孤立的状态存在社会之中,它与社会其他各种活动都有着紧密的联系,在人们的生活意识中显现出来的是与休闲娱乐活动之间的联系。恩格斯曾对原始公社时期北美印地安易洛魁人这样描述:闲暇中“胞族间互相球戏,每—胞族选出自己的优秀球员,其余的人按本胞族旁立观看,并以本胞族球员的获胜打赌。”(《马恩选集》第四卷)这说明了远在原始社会末期,专门的球类游戏和竞赛就以休闲娱乐的形式存在。

体育新闻是以报道体育活动为主体,传播的内容本身就是一种休闲娱乐活动。体育新闻的娱乐特征自然而然在它的报道内容之中体现。同 ① [美]布鲁斯·加里森著,郝勤等译,《体育新闻报道》,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版。 ②谭康,《羊城晚报与纽约时报的比较研究》,《西南民族学院学报(社科版)》,2003年:第1期。

3 时体育新闻还通过媒介手段(如电视的特技、报纸的各种新闻体裁) ,向人们生动地传递体育竞赛现场、竞赛结果和体育竞赛进行中发生的各种趣事等等。进一步满足了人们对体育活动休闲娱乐的需求。

随着体育竞技的范围不断扩大,体育新闻报道的受众群体也日渐增长,然而受众对体育新闻的求知欲已不满足于仅仅停留在赛事结果,还期望了解到更多比赛台前幕后各种各样的新闻,比如运动员的精神状态和心理变化,瞬息万变的赛场形势,以及专业记者客观、全面的技战术分析,希望从中获得更多的事实和见解,得到更多的娱乐享受。体育新闻媒体在立足受众的基础上逐渐在体育新闻报道的过程中改变报道的方式和手段,如:体育杂文、随笔、散文等,它们风格独特、笔法灵活、语调轻快,使体育新闻报道在呈现给受众时具有更强的欣赏性、娱乐性、消遣性。因此体育新闻越来越受到受众的青睐,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休闲娱乐内容。

3.体育新闻的国际性

在政治、经济、文化日趋融入全球化的今天,体育竞技也不例外,日渐风靡全世界。每年的国际性竞技比赛在世界各地几乎从未间断,更有“每天都有一项国际性运动竞赛举行”的说法。伴随着国际性运动竞赛,各个项目、各个地区的国际性运动竞赛组织也孕育而生,同时它也促进了体育运动在全球的普及。此外,对参与比赛的团队突破了相同背景相同种族的禁锢,最近几十年,各国竞技俱乐部纷纷引进高水平外援来增加比赛观赏性。享誉世界的顶级足球俱乐部尤为明显,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招募运动员,他们不代表自己的国家而自主选择参与国际运动竞赛的现象,更丰富了体育运动全球化的内容。

体育新闻与体育之间互动共生的各种因素提醒我们要正确认识体育新闻的特征。竞技运动本身的跨文化性造就了体育新闻的国际性。体育新闻主要是以报道竞技体育运动为主,而竞技运动本身就具有浓厚的跨文化性。如每4年举办1次的奥林匹克运动会,以及国际单项协会和世界性单项协会,还有洲际协会、洲际运动会和各种类型的运动会,它们以统一的比赛规程、裁判法规来对竞技运动进行判断和评定,这在其他国际组织中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这种比赛跨越了文化,突破了语言、民族、地域、宗教等等因素的障碍,成为“一句话都不用说”的,人与人之间最好、最有效的相互沟通方式。

4 体育新闻的传播对象主要是体育运动,体育新闻记者活跃在这些国际赛事之间,采集的体育新闻信息在世界各地区之间进行传播。同时,新闻的广泛传播性和体育的全球化决定了体育新闻具有强烈的国际性。体育新闻报道就是对这些全球性的身体符号、全球性的运动情景、全球性的竞赛过程的展现。由此,体育新闻的国际性也孕育而生。

4.体育新闻的情感性

体育新闻是新闻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是以人为核心的新闻报道,既然是以人为核心的报道,就应该充分地展现对人的情感的尊重、对新闻背后人的内心世界的揭示。体育新闻对运动竞赛的消息报道仅仅是很少的一方面,而更多报道的是那些真挚感人的与体育赛事、体育人物密切相关的故事。如果在体育新闻报道中“见物不见人”、“见事不见人”、“见人不见性”,从传播方式和态度来说,是有悖于“以人为本”的大众媒介追求。这种“以人为本”的媒介追求,充分体现了体育新闻的情感性。

心理学中对情感的体验分类,分为高强度情感体验和次强高度情感体验。而作为体育竞赛,它是直接追求胜负、公开挑战极限、在规定的时间内能即使知晓结果的运动形式,使人们在体育运动中可以强烈地体验到胜利后的狂喜与失败后的悲伤,战胜自我的自豪和意志软弱的羞愧。因此,体育运动本身就是一种高情感体验的运动形式。体育新闻正是对这种高情感体验的运动活动进行报道,自然而然也就充满着高情感的色彩,尤其是在受众带着明显的地域性、倾向性观看体育新闻报道的时候,随着比赛的进行,受众喜、怒、哀、乐的体验就更加鲜明和强烈。

随着近些年来媒介趋势的大众化发展,体育新闻对运动竞赛消息的报道比重越来越小,媒介报道的选择更加倾向于赛场背后不为人所知的那些平凡瞬间。以及,赛场明星的成长经历和感人至深的故事。媒介通过报道这些带有情感性的体育新闻,才能引起受众情感的共鸣和心灵的激励。

(三)当前体育新闻的发展趋势

1.体育新闻传播媒介将趋于融合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网络传播、电视直播、报刊杂志的内容在网

5 络上传播变得更加的普及,使得体育新闻传播能够提供包括语音、数据、图像等综合性的内容。同时,国家大力建设的“三网合一”项目工程,将广播传输中的“点”对“面”、通信传输中的“点”对“点”、计算机中的存储加以整合,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更好地传播信息为社会大众服务。国家的“三网合一”工程,更加方便人们通过手机、电视、网络获取最新、最快的体育新闻动态。三网融合同时也促进了三媒合一,能够将平面媒体、网络媒体、移动媒体融书籍阅读、视频欣赏和网络浏览为一体,使三种不同媒介在功能上进行汇聚与互动补充,产生一种全新的媒介形式,在传递信息的同时,带给受众提供了视觉、听觉等多维体验。当代体育新闻发展的媒介融合趋势已十分明显,媒介不仅从技术上逐步推进融合,而且受众需求也加快推进了这种发展趋势。

2.体育新闻传播更加以受众为中心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的确立,使其也汇入到体育新闻业的“肌体”之中,各大新闻媒体在继续发挥自己的“喉舌”作用之外,也开始利用自身优势在市场之中整合,挖掘潜力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在市场竞争之中更加重视自己的“新闻产品”被读者或观众认可和满足市场需求的程度。传统的体育新闻注重政治宣传、思想教育,内容选择较少考虑受众的需求。在新媒体,新传播理念影响下,体育新闻传播的发展逐渐转向以“受众为中心”,更加关注受众的观点、意见和需求,以满足广大受众的不同需求为主要目的和任务。这样,一个新的传收平台正在形成。

体育新闻传播将实现以满足大众需要为目的的重大转变,体育新闻传媒将进入竞合时代,以一种“三赢”的方式来进行某种合作,竞争双方都着眼于为受众服务。以受众为中心、关注受众的需求是多种媒介的同意声音,由于有了为社会大众服务这个共同的目标,媒介融合也就成为自然而然了。以受众为中心,将体育新闻传播更多的采用休闲、娱乐、互动的形式,并以服务的理念通过多方面的合作努力让受众获取体育新闻信息变得更加便捷,满足受众随时随地了解体育新闻的需要。

6

二、当前我国体育新闻报道的主要形式

(一) 报纸体育新闻报道

体育报纸是为了满足广大体育爱好者的需求,刊载体育赛事新闻和体育时事评论为主的一类专业报纸,一般以日刊或周刊的形式公开发行。① 20世纪80年代,体育报纸不断发展壮大,为宣传我国体育政策、传播体育信息、丰富人民的娱乐生活、提高人民体质作出了巨大贡献,已经成为大众不可缺少的传播工具。

受到体育新闻传播异军突起,国内体育专业性报刊数量激增,成为体育新闻报道中的主力。其中著名的报刊如:广州《足球》、天津《球迷报》等,全国各省市的综合性报纸不仅大都有体育版或专栏,而且体育新闻报道走在新闻改革的前头,不断改进内容,提高宣传质量,日益受到人民群众的欢迎。

进入20世纪90年代,体育传播事业不断壮大,体育报刊遍地开花。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00年,全国各省、市、自治区(除香港、澳门特区和台湾外)的近40家报纸开辟了体育专栏或副刊;全国体育专业性报纸或专项性报纸已有近80种。处在媒介不断发展的今天,报纸传播媒介依然欣欣向荣,体育报刊新闻媒介依然在市场上占据着一席之地。

(二) 电视体育新闻报道

电视体育新闻是用现代电子通讯技术为传播手段,以声音、画面为传播符号,对新近发生与体育活动与现象的报道。同时包括以报道消息类新闻为主的体育新闻栏目、体育赛事直播、体育专题报道以及与体育相关的其他娱乐节目。电视体育新闻节目主要以当日国际和国内的重大体育资讯为主,涵盖体育赛事、运动员及其他相关内容。它与电视体育专题、体育现场直播共同构成了电视体育节目的主要内容,它是体育观众几乎每天必看的固定节目,也是每一家电视台综合频道、新闻频道和体育频道必不可少的节目形式。

① 王宏江,《我国体育报纸的现状与发展前景研究》,成都体育学院硕士研究生论文,2001年。

7 当代中国电视体育新闻发展具有承前启后的渐进性,它的发展把握了中国体育改革和中国媒体发展的双重机遇。1978年之前的中国电视发展总体上比较缓慢,主要为政治和宣传服务,为国际交流服务,从理论到实践,尚未意识到满足受众需要。1978-1984年是电视体育新闻发展的第一阶段。1985-1994年是电视体育新闻发展的第二阶段。1995年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的成立,是当代中国电视体育新闻发展第三阶段的一个开端。北京奥运会不仅是中国电视50年积累力量的集中体现,也是中国新闻改革30年取得成果的全面呈现,更是中国电视体育新闻快速发展的卓越表现。

“体育对于每一家媒体来说毫无争议地是最有利可图的领域”①,当前,中国电视体育新闻展现的新态势,既有外在的需求,又有从业者本身的努力,还有电视技术本身的发展。

(三) 网络体育新闻报道

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网络媒体和网络媒体新闻勃然兴起,媒体间的竞争也日趋白热化。进入21世纪以后,网络媒体逐渐走向成熟,并成为众多媒体形式中不可或缺的一员。网络体育新闻作为网络媒体新闻的一员,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网络媒体在体育新闻传播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甚至有超过报刊、广播和电视的趋势,成为人们获取体育新闻的重要来源之一。特别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让网络体育新闻报道更加受到人们的喜爱和关注,后奥运时代人们期盼着网络体育新闻报道更加完善和完美,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快、更丰富、更具有现场感的体育新闻。

在传媒业市场化的浪潮推动下,新闻媒体已经越来越注重其内容对受众的吸引力。广大人民群众对体育运动的热爱,使得网络体育新闻版块成为一个群众喜闻乐见的内容,也因此成为新闻媒体之间进行竞争的一个重要的阵地。网络的普及,更是加剧了这种竞争,网络本身就注重娱乐休闲功能,体育新闻对于网络新闻媒体无疑是重中之中。各大网络新闻媒体都下大力气开展网络体育新闻报道,从而实现了我国网络体育 ①钟大年,《凤凰考》,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版,第264页。

8 新闻的快速发展。通过多年的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体育新闻的一个重要的途径,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而我国网络体育新闻发展已形成了一定规模。

三、当前我国体育新闻报道存在的问题

中国体育事业随着市场经济体制转型转变为产业化发展的趋势时,体育新闻也从20世纪90年代以后迎来了跳跃式的发展。所有的都市报、晚报、互联网的新闻竞赛中,体育新闻都成为各方赢得市场的重要法宝。在从业人员数量上20世纪80年代初,全国体育记者(包括兼职的)人数不到500人,而到1997年4月中国体育记者协会召开全国理事代表会议时,全国专职体育记着、编辑超过3000人,经过十多年的孕育,特别是在我国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之后,我国体育新闻的从业人员已经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巅峰。

日趋激烈的媒介竞争,使各媒体对体育新闻报道各自祭出绝招吸引受众,占领市场,整体上来说,体育新闻的报道模式呈现出商业化、娱乐化、竞技化的倾向,相对传统的体育新闻更能招来受众的注意力,由此也带来了一些弊端。受到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泛商业化和经济效益的驱使,体育新闻媒介开始过分追求“眼球经济”和市场效益,加上体育新闻从业者自身专业素质和专业精神的欠缺,使得我国媒体在报道体育新闻时存在不少偏差。尤其是现代新媒体的发达,网络传媒以其惊人的速度、广阔的覆盖面控制着受众,体育新闻报道的方向更是难以掌控,故而弄清现代我国体育新闻报道中存在哪些偏离本质的现象,对今后我国体育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1.体育新闻的过度娱乐化

哈贝马斯曾在他的著作《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中提出:“媒介的最初功能局限于新闻交流与新闻监督。”①按照此理论,体育媒介最初的功能就是体育新闻交流和体育新闻监督。而当前,在我国的市场开放的大环境下,众多的体育媒介已经被推向市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十几年来,越来越多的体育媒介在迎合体育新闻娱乐化的过程中,背离了最 ①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曹卫东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版:第15—25页。

9 初的功能,在与市场的妥协融合中,不断的走向异化,即体育新闻报道的过度娱乐化。

在体育新闻报道中采取娱乐化的手法来吸引和招徕受众,对于处于激烈竞争中的现代媒体而言是无可厚非的事情。问题是当前有一些媒体在体育新闻娱乐化大潮中,已经大大超越了职业道德的底线,在体育新闻报道中出现了一些过度娱乐化甚至庸俗化的倾向,使体育新闻滑入了泛娱乐化的泥潭。体育新闻报道中的过度娱乐化,显示出传统的新闻价值标准充满着缺陷,如偏爱事件的冲突、刺激和煽情,片面追求人物和事件的显赫与轰动,甚至丧失新闻职业道德。典型的就是陆俊诉《羊城体育》报社侵害名誉权案,体育记者片面追求时效性,在争先恐后地报道新闻事件时,无暇顾及深入的调查研究和细致的背景分析,从而使体育新闻报道流于表面,甚至把道听途说当成事实来报道。

体育娱乐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必然的产物,是适应时代的需要。但无论怎样娱乐化,“体育”是核心词,即高水平的体育赛事本身是最根本的东西,体育娱乐化不等于庸俗化,更不同于色情化,它不是一个单纯的概念,而是一种全新的观念。如果媒体将这种体育娱乐化的内容过度地进行庸俗化报道,不仅对体育的健康发展没有任何好处,而且对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都没有好处。

2.情绪化本位主义

体育新闻报道中的情绪化本位主义是指:体育记者完全以自己所代表的地区或城市球队的立场上去报道和评论。在体育新闻报道或赛事的直播中随着情绪的波动,以个人的观点歪曲客观的事实,比如在电视台转播足球比赛采用地方台的体育解说员评论时,比赛所在城市以外的电视观众难以接受其做出的评论,常常完全站在自己的城市的球队一边,为其呼喊,不顾及还有另一支球队的存在。这种地方色彩较浓的做法,在现代体育新闻报道中经常出现,使新闻所坚持的客观、公正的原则遭到违背,造成一些偏激的地方情感的滋生,这严重阻碍了体育新闻报道的健康发展。

诸如上述情绪化本位主义的体育新闻报道还有很多,实际上读者并不希望看到带有情绪化倾向性的体育报道,一项对体育类报纸成都读者调查中显示,虽然24.80%的读者赞成体育报道具有倾向性,而63.20%

10 读者则是愿意看到不偏不倚、客观、公正的报道。①

3.新闻侵权和虚假新闻

体育新闻虚假新闻表现在歪曲事实,干预新闻事件发展事态,缺乏导向意识,泄露运动员隐私,甚至泄露国家机密等。我国体育新闻领域具有最宽松的报道环境和最放言的报道传统,所以新闻侵权和滥用新闻自由成为我国体育新闻领域中一个突出的问题近年来,体育新闻俨然成为了虚假新闻的重灾区之一。虚假体育新闻在报道领域上也呈扩大之势,从足球到篮球,从球场到明星,从俱乐部到国家行政部门,可谓触目惊心。比如,体育新闻记者在报道我国运动队在训练和比赛中使用的新方法、新技术时,以维护新闻自由为借口,口无遮拦,泄露了很多我国优秀运动队的技术秘密,实际上这是对国家利益的损害。

引发新闻侵权原因有很多,最主要的是因为记者没有深入调查采访,报道失实;为了强调新闻的冲击力和可读性,内容故意夸张;使用侮辱性的降低他人社会评价的词语;记者为了赚取稿费,无视有关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的约束等。近年来,新闻侵权案例屡见不鲜,体育新闻报道中侵权案也频频发生,在体育领域乃至社会上引起了极大反响,如陆俊诉《羊城体育》名誉侵权案、深圳足球俱乐部诉《足球》名誉侵权案、李章洙诉《南方体育》名誉侵权案、范志毅诉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旗下《东方体育日报》)名誉侵权案、中远俱乐部诉《球报》名誉侵权案等。在体育新闻业中,这样一些新闻侵权案件的发生,使体育媒体的社会公信力普遍较低,严重影响了体育传媒的发展。

4.缺乏“以人为本”的报道理念

人文关怀的理念一直在我国新闻传播事业得到传承,体育新闻传播也不例外,然而我国的“举国体育”模式决定了体育运动的功利性更强,因为中国自古以来“胜者为王,败者为寇”思维传统。这种功利性思想在体育新闻报道中就演化为“金牌至上”的观念。与“金牌至上”观念强调胜利的结果不同,奥林匹克精神强调的是比赛的参与和奋斗的过程,正如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奠基人顾拜旦,在1908年第四届伦敦奥运会上所说的:“奥运会重要的不是胜利,而是参与,生活的本质不是索取,而是奋斗。”体育新闻报道不是让人沦为金牌的奴隶,成为夺金 ① 周丽君,杨蓬,《在杭大学生体育新闻需求的调查研究》,《浙江体育科学》,2003年,第2期。

11 的机器,而是要着眼于人性关怀,通过展现运动员在赛场内外不畏艰难、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体现人的价值与尊严,向新闻受众倡导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体育新闻报道摒弃了“参加比取胜更为重要”的奥林匹克精神,过分渲染金牌至上的传播理念,造成了“言必谈金牌”的报道动机。虽近年来这种现象有所缓解,但还未得到根本扭转。

现今社会,更多的强调以人为本,关注人的存在、发展、未来。体育新闻同样不能例外,在体育新闻报道中注重人文关怀。“以人为本”的报道理念,不仅是宣扬体育运动的奋斗精神,同时也是进行跨文化传播、树立良好国家形象的需要。我国的体育报道应该把“以人为本”的理念真正贯彻到新闻采编的各个环节 ,通过设置人文议程来弥补“举国体育”的弊端和不足。人文关怀也被誉为人类苦难的“温柔抚摸者”①。随着我国新闻宣传思想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转变,重视人文关怀、关照社会民生已经成为当今各级各类媒体实现报道创新、提高文化品味、塑造良好形象、增强竞争力的关键。

5.过度民族情结和性别歧视

体育与政治的密切关系,体育是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民族自信心或地区实力的象征。大众传播媒介受到以往长期存在的政治化的体育新闻报道模式的影响,特别是在对涉及中国在内的国际大赛的新闻报道中,体育报道有意无意将比赛与国家和民族的尊严、大国地位这些厚重的话题联系在一起。然而如果过度强调这种政治性,只能使体育新闻升格为政治话语,这就失去它的合理性了。从广州亚运会我国女篮与韩国女篮决赛比赛的新闻报道中,可以看到,部分体育新闻媒体将政治色彩带到体育新闻报道中,言语之中充满攻击性,这种行为不仅有违于体育道德,还伤害两国人民的感情。

体育既可以促进世界和平,也可能酿成政治事端。体育和政治最直接的联结方式是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在世界赛场上,以国家为单位的运动员代表着国家的形象,他们的成败胜负被赋予特殊的政治意义。现如今的体育报道掺杂过多的政治因素在内,与国家、名族相挂钩。以足球世界杯为例,足球世界杯通常以国家为单位来组合,队员在观众眼中成为了国家或地区的代表与化身,如贝克汉姆代表英国,罗纳尔多代表 ①苑书文、贺向东,《人文关怀 新闻媒体的理念追求》,《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版)》,2004年版,第27期,第5页。

12 巴西,齐达内代表法国等。比赛中双方运动员的合理冲撞就变成了国家或者地区的竞争。这时,足球比赛成了一个象征物,而社团、地区、国家间的竞争、冲突成了它的象征义。

众所周知,体育的本质在于展现一种拼搏、超越的精神,而体育新闻报道中女性的形象常常缺乏独立的健康人格,媒体过分强调女性的外表,在男女报道的比例上严重不平等。在平面媒体的页面设置中,女性体育报道明显处于被忽视地位。相对与男性在体育新闻中的“头条”待遇,体育新闻中关于女运动员的报道大多是集中在“体坛美图”等边缘化的版块之中。男性体育新闻的报道呈现出以“硬新闻”为代表的凸显男性勇敢、潇洒的风格,而女性报道中却以凸显女性娇美、性感的“软新闻”为主,以女性的部分肢体来代替完整的女性形象,利用极具诱惑的身体部位来激发和满足观众(尤其是男性)窥探和玩味的欲望,导致女性体育形象已逐渐形成刻板印象,这严重扭曲了女性体育形象。

四、规范体育新闻报道的建议和措施

(一)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和客观真实性原则

体育新闻作为新闻传播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以新闻的正确舆论导向为指导。因为体育报道所传递的不仅是体育活动本身,它每时每刻都在体现一种价值观,对于体育新闻工作者来说,坚持正确的新闻价值观,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才能在报道中能实事求是。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有的体育记者缺乏思考,以至于放弃舆论指导。认为赛场新闻,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同时,为在新闻竞争中战胜对手,媒体开始造假,诸如无中生有、捕风捉影等。有些地方媒体,带有情绪化的地方沙龙主义,写出的报道、制作的节目明显带有偏袒地方球队的色彩,这样的体育新闻报道,会给受众,给社会秩序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新闻的客观性是指“新闻按事物的本来面目如实报道的特性,包括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内容上的‘客观’,新闻所报道的事实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物、人物或事件;形式上的‘客观’,指新闻所显示的倾向性,是通过其所报道的事实的逻辑力量来实现的,作者采用的是‘客观

13 陈述’的方法。”①,可见新闻的客观性是相对的,是带有一定主观倾向的,但这绝不是主观臆造,而是用事实说话。深度报道“主张站在较为客观的立场上,用新闻事实去解释新闻事实;反对用主观立场来替代客观报道,因为只有用事实说话,新闻才有分量”。②对新闻事实的真实负责,是我们党新闻工作的根本原则,是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优良传统,也是新闻工作者必须遵守的职业道德。作为记者,自己所采写的新闻报道必须绝对真实可靠,容不得丝毫的掺假和水分。对我们来说,新闻的真实,不仅要求对每一个具体事件的报道完全真实,而且对事实的整体把握上也要完全真实,力求反映出事物的本质。从体育新闻的角度来说,体育赛事千变万化,需要从整体上来把握报道的切入点,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与新闻真实性原则,做到报道体育新闻时把体育赛事的全貌真实的还原给受众。

(二)体育新闻媒体要加强自律

体育媒介是宣传体育知识的渠道之一,在宣传体育知识时不仅仅宣传体育的娱乐性,更应该宣传具有教育价值的知识。对于虚假信息和不道德的信息,媒体应本着客观、公正的原则,坚决杜绝一切危害社会价值的伪新闻,为公众提供健康有益的体育娱乐休闲信息。媒介的自身管理也十分重要,建立完善的奖惩机制,对于进行低俗化报道的记者要严加惩罚;记者在写作过程中要把握分寸,坚守报道原则,对一些运动员不检点的行为要加以批评,而不是阿谀奉承、大肆报道;要营造良好的氛围,引导观众追求更高层次的审美境界,避免体育新闻低俗化的倾向。所谓“治标要治本”、没有无原因的结果,要正真使体育新闻报道归于正道,这就要从体育新闻从业人员素质、新闻单位把关、新闻法规的监督等几个方面入手,只有这样,才能将最好、最真实的新闻作品呈现给受众。

1.提高体育媒体从业人员的素质

目前我国体育新闻从业者多来自体育圈外,受过专业的体育理论训练较少,一些体育专业出身的人员又缺乏新闻理论知识的学习,故而应 ①童兵,《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78页。 ②刘海贵,《中国现当代新闻业务是导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23页。

14 加强业内人员的专业培训,提高记着职业道德修养、专业素质、新闻业务水平。建立体育类报纸人员素质培训规划,体育新闻单位可以和一些师资水平较高的新闻院系和体育院校建立一个长期稳定的关系,定量和定期培养体育新闻的高级人才。比如一些新闻院系和体育院校在硕士甚至博士学位中可以考虑安排体育新闻专业方向的招生计划。目前,全国高校有600多所院校设有新闻传播专业,大部分毕业生毕业后都将进入新闻媒体工作,加强记者新闻传播伦理规范与原则的教育成为当务之急。只有在“源头”上杜绝新闻伦理道德缺失现象,并且时刻不能放松,才能确保体育新闻报道客观、公正,促进体育新闻健康发展。而后奥运时代体育价值的变化,体育报道重心的转变要求记者将关注的目光从星光熠熠的竞赛场转移到看起来更加平凡的社会体育和群众体育上来,这对体育记者的职业道德修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加强体育媒体从业人员职业道德修养问题,提升记者的个人素质和业务素质,对提高体育新闻媒体的竞争力至关重要。

2.新闻单位要层层把关

新闻记者被喻为“红尘中的第三只眼”,同时也是新闻报道中的第一关。体育新闻报道中,体育记者要遵守职业道德,自觉坚守采访报道底线、坚决履行记者的职责,抵制假公济私。体育新闻报道中挖掘人物、事件背后的深层次信息本无可厚非,他们要为读者观众服务,要公正地带给读者观众一个真实的世界,但要坚守自己的采访报道底线。对于运动员,要多关注他们的运动经历、运动成就、真实情感,而少“揭露”少“曝光”他们的私生活、绯闻以及隐私。

体育编辑把好第二关。关于“打人”、“绯闻”、“隐私”、“潜规则”、“丑闻”等的新闻,编辑要对新闻的真实性进行考证,在保护运动员个人隐私的前提下,是否有“炒作”的之嫌。一定要在得到有证实后再发稿。体育编辑,要对体育对自身媒体的长远着想,为读者负责,为社会负责。

媒体主编或部门负责人等负责人严格把好第三关。媒体主编或部门负责人不但要成为这类稿件的第三个把关者,还要做一些“真正新闻人”等的奖励活动,同时将“不法”记者编辑给予及时的“曝光”或批评。这就要求广大新闻媒介和体育新闻媒介从业人员具备一定的职业道德和更高的职业素养,当好“守门人”。

15 3.对体育新闻媒体加强监管、监督

市场是体育媒介生存的基础,但却不是生存的根本目的。在体育新闻报道过程中,政府或体育组织应加强对体育媒介的引导与监督,由政府或体育组织出面,用强制性的手段来限制体育媒介偏离本质的行为。如建立社会监督制度、体育新闻工作问责制度等,对有意制造有偿新闻和庸俗报道的媒体,除通报批评、限期整改外,严重的予以整顿,情节特别严重的要责令其停刊整顿。同时公众和记者协会也要加强对媒介的监管。记者是正义的化身,是事实的传递者。体育领域更是如此,只有体育强大了,体育新闻从业人员才会有前途,体育新闻的低俗化严重,媒体社会公信力和影响力就会丧失。这样只会给记者、媒体抹黑,给记者协会抹黑。

4.建立、健全大众传媒业的法制、法规

强化新闻专业主义,以及实行新闻管理的法制化。始终坚持社会效益第一位。在对媒体的监管上应加快立法步伐,首先,要加快体育新闻立法的步伐、加速体育新闻传播相关法律的起草,完善现有的规章制度,明确媒介及从业人员的职责与义务;然后,加强对新闻媒体的监管,加大对违规媒体和个人的处罚力度;其次,深化改革,建立健全媒介良性发展的市场体制。寻求跨媒介、跨地域经营的理想途径,多方拓展可行性融资渠道,健全媒介竞争机制等,尽量为大众媒介的发展创造政治的、经济的条件。建立、健全大众传媒业的法制、法规,加强新闻行业的他律,采取“法律手段为主,媒介自律为辅”的方针,来逐渐使体育新闻报道走上更好的发展道路。

结语

随着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发展,我国体育新闻事业的规模仍将继续扩大,体育新闻报道从传播内容到传播手段上日益呈现出巨大的变化,即达到前所未有的开放与多元的状态。然而在这种大众文化的冲击下,市场化的商业理念和大众化的消费需求促使一些媒体为获得最大化的商业利润而对一些媚俗化的新闻内容越加青睐,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对我们的社会文化、审美价值和行为方式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如过度娱乐化、

16 体育新闻失实和语言暴力倾向严重等。使体育新闻界遇到了一些困惑和难题,一些体育新闻单位在发展中举步艰难,这便从根本上违背了体育新闻报道的宗旨,因而新闻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应该正确把握这个度,应秉对受众负责、遵循新闻报道的原则来为社会服务,因为它离群众对于它的要求以及我国体育事业、新闻事业对它的要求仍然有着相当的差距,提高文化服务的质量,遵循新闻报道的原则,以真实客观的事实来满足观众,需要体育新闻工作者去弥补和追赶。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促进媒体产业和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17 参考文献:

[1]郝勤,《体育新闻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4月第一版。

[2]毕雪梅、贾静,《体育新闻学概论》,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第一版。

[3]张英编译,《体育新闻报道》,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12月,第一版。

[4][美]布鲁斯·加里森、马克·塞伯加克著,郝勤等译《体育新闻报道》(第2版),华夏出版社,2002年9月版。

[5][美]史蒂夫·威尔斯坦著,郑颖译《美联社体育新闻报道手册》,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5月版。

[6][美]斯蒂文·小约翰,《传播理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7]王慧琳、阎伟,《体育传播学概论》,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 年版。

[8]熊斗寅,《熊斗寅体育文选》,北京,人民体育出社,1996年版。 [9]黄玉舫,《试论体育报道的新闻敏感性》,《体育函通讯》,1998年版,第3期:第22页。

[10]马信德,《体育新闻学ABC》,中国新闻出版社,1985年7月版 [11]谭康,《羊城晚报与纽约时报的比较研究》,《西南民族学院学报(社科版)》,2003年:第一期。

[12]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曹卫东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第15—25页。

[13]苑书文、贺向东,《人文关怀·新闻媒体的理念追求》,《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版)》,2004年,第27期:第5页。

[14]童兵,《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78页。

[15]刘海贵,《中国现当代新闻业务是导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6]马廷魁,《从政治化到大众狂欢——我国体育报道的流转及转向》,《新闻大学》,2006年第4期:第103~106页。

18 [17]周虹,《广告中的女性形象与现代传媒中的性别失位》,《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科报)》,2009年,第3期:第93~95页。

[18]刘静、肖焕禹,《当前体育新闻报道的后现代倾向》,《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第38~40页。

[19]中国新闻传播学评论,《虚假体育新闻出现的原因及防范办法》,http:///05cjr/system/2006/01/16/006445035.shtml [20]百度百科,体育新闻,http://baike.baidu.com/view/1120654.htm。

[20]胡小明,《新世纪体育》,《体育学刊》,2000年,第5期。 [21]许灿,《浅论我国体育新闻报道中偏离本质的现象》,安徽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学园:教育科研》,2011年,第15期。

19

上一篇:武汉大学考研信息汇总下一篇: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