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散数学期末试题答案

2023-01-16

第一篇:离散数学期末试题答案

离散数学期末复习试题及答案(二)

第二章 二元关系

1. 设A={1,2,3,4},A上二元关系

R={(a,b)|a=b+2},

S={(x,y)|y=x+1 or y=

x2} 求RS,SR,SRS,S2,S

3,SRc。

RS={(3,2),(4,3),(4,1)} SR={(2,1),(3,2)} SRS={(2,2),(3,3),(3,1)} S2={(1,1),(1,3),(2,2),(2,4),(3,2),(4,1),(4,3)} S3={(1,2),(1,4),(2,1),(2,2),(2,3),(3,1),(3,3),(4,2),(4,4)} SRc={(1,4),(2,3),(4,4)}

2.A={a,b,c,d,e,f,g,h},给定A上关系R的

关系图如下:

图3-14 求最小正整数m,n,m

R1=R16

这是因为R15是8个顶点以及8个自回路,相 当于左图的点各走了5圈,左图的点各走了3圈, R16就成了原来的R.

3.证明:

(1)(InA)IA(a,a)I2nA,aA,(a,a)IA,...,(a,a)IA, (b,b)InA,bA,(b,b)IA.

22

(2)IARRIAR(a,b)R,a,bA,(a,a)IA,(b,b)IA,(a,b)IAR,(a,b)RIA,即RI

AR,RRIA;(a,b)IAR,若(a,b)R,则(a,b)IAR,矛盾,得IARR;同理,RIAR. 事实上,当|A|有限时,R与IA复合,相当于矩阵与 单位矩阵相乘,不会变化。

(3)(RIn2nA)IARR...Rn1(RIA)IAR;设(RIk2A)IARR...Rk

(RIk1(I2A)...RkARR)(RIA)(RR2...Rk1)(I2ARR...Rk)IR2...RkRk1AR

4.判断下列等式是否成立(R,R1,R2均是A到B的 二元关系)

(1)(Rccc1R2)R1R2对,(a,b)(Rc1R2)(b,a)R1R2(b,a)R

1or(b,a)R2(a,b)Rc1or(a,b)Rc2(a,b)Rcc1R2

(2)(Rcc1R2)R1Rc2对(a,b)(Rc1R2)(b,a)R1R2(b,a)R

1and(b,a)R2(a,b)Rcc1and(a,b)R2(a,b)Rcc1R2

23

(3)(R1R2)R1R2对cccc(a,b)(R1R2)(R1R2)c(b,a)R1R2(b,a)R1,(b,a)R2

(a,b)Rc1,(a,b)Rc2(a,b)Rcccc1R2R1R2(4)(AB)cAB否,例:A{1,2},B{3,4},AB{(1,3),(2,3),(1,4),(2,4)}

(AB)c{(3,1),(3,2),(4,1),(4,2)}(5)c否,c

与的定义域,值域对换了一下.(6)(R)c(Rc)对,(a,b)(R)c(b,a)R(b,a)R(a,b)Rc(a,b)Rc(7)(Rcc1R2)R2Rc1否,R2的定义域不一定与R1的值域相同(8)如果Rcc1R2,则R1R2对,(a,b)Rc1,(b,a)R1R2, (a,b)Rc2.(9)如果R1Rcc2,则R1R2对,(a,b)Rc1,(b,a)R1R2,(a,b)Rc2,

R1R2,(c,d)R2,(c,d)R1,(d,c)Rc2,而(d,c)Rc1..

24

(10)R1R2R2R1否,R

2的定义域不一定与R1的值域相同.

5. 设R1,R2是集合A上的二元关系,如果R2R1,

其中r,s,t分别是自反闭包,对称闭包,传递闭包的 记号。试证明: (1)r(R2)r(R1)R2R1,IAIA, R2IAR1IA

(2)s(R2)s(R1)R2Rcc1,R2R1

Rcc2R2R1R1

(3)t(R2)t(R1)R222R1(R2)1(R1)1(即R2R2R1R1)(a,b)R(a,b)(R2R1(R1)1b)R22)1(a,2,cA,(a,c),(c,b)R2R1,(a,b)R21,(a,b)(R1)1(a,b)t(R2),k,使(a,b)(R2)k(R1)kt(R1).

6. 设R1,R2,R3,R4分别是A到B,B到C,B到C, C到D的二元关系,证明

(1)R1(R2R3)R1R2R1R3(x,y)R1(R2R3)z,(x,z)R1,(z,y)R2or(z,y)R3z,(x,z)R1,(z,y)R2or(x,z)R

1,(z,y)R3(x,y)R1R2or(x,y)R1R3(x,y)R1R2R1R3

25

(2)R1(R2R3)R1R2R1R3(x,y)R1(R2R3)z,(x,z)R1,(z,y)R2and(z,y)R3z,(x,z)R

1,(z,y)R2and(x,z)R1,(z,y)R3(x,y)R1R2and(x,y)R1R3(x,y)R1R2R1R3(3)(4)类(1)(2)证明。

7. 设R是A上的二元关系,证明对任意自然数m,n,

(1)RmRnRmn(2)(Rm)nRmn

由归

(1)1)n1,Rm1RmR2)假定RmRnRmn{(a,b)|cA,(a,c)Rm,(c,b)Rn}n1RmR{(a,b)|cA,(a,c)Rm,(c,b)Rn1}其中,Rn1{(c,b)|dA,(c,d)Rn,(d,b)R}RmRn1{(a,b)|c,dA,(a,c)Rm,(c,d)Rn,(d,b)R}{(a,b)|dA,(a,d)Rmn,(d,b)R}RmnRR(mn)1Rm(n1)

(2)1)n1,RmRm2)假定(Rm)nRmn(Rm)n1(Rm)nRmRmnRm

由(1)RmnmRm(n1)8. 设R是A上的二元关系,|A|=n,证明存在 自然数s,t,使RsRt,且0st2n2,其中定义

R0{(a,a)|aA}。

26

0(ai,aj)R证:R(rij)nn,rij1(ai,aj)R至多有2n2个不同的Rk(kN)出现,

0k2n2,由鸽洞原理,(2n21)个Rk中必存在s,t,0st2n2,RsRt.

9. R1,R2是A上的二元关系,判别下列命题正确与否

(1)如果R1,R2自反,则R1R2也自反。

对,aA,(a,a)R1,(a,a)R2,(a,a)R

1R2

(2)如果R1,R2反自反,则R1R2也反自反。

否,若(a,b)R1,(b,a)R2,(a,a)R1R2

(3)如果R1,R2对称,则R1R2也对称。

否,例:A{1,2,3},

R1{(1,2),(2,1)},R2{(2,3),(3,2)},(1,2)R

1,(2,3)R2,(1,3)R1R2,而(3,1)R1R2

(4)如果R1,R2反对称,则R1R2也反对称。

否,例:A{1,2,3},

R1{(1,2),(3,2)},R2{(2,3),(2,1)},(1,2)R,3)R,

1,(22,(1,3)R1R2(3,2)R1,(2,1)R2,(3,1)R1R2

(5)如果R1,R2传递,则R1R2也传递。

否,例:A{1,2,3,4},R1{(1,1),(2,3)},R2{(1,2),(3,3)},

(1,1)R1,(1,2)R2,(1,2)R1R2,

(2,3)R1,(3,3)R2,(2,3)R1R2,但(1,3)R1R2

10.设A={a,b,c},以下分别给出一个P(A)上的二元 关系,确定它们哪些是自反的,反自反的,对称的, 反对称的,传递的。

27 P(A)={,{a},{b},{c},{a,b},{a,c},{b,c},{a,b,c}} (1) x是y的一个真子集

R1{(x,y)|xy,x,yP(A)}

反自反,不对称,反对称,传递 (2) x与y不相交

R2{(x,y)|xy,x,yP(A)}

不自反,也不反自反(),对称,不传递 (3)xyA

R3{(x,y)|xyA,x,yP(A)}

不自反,也不反自反{a,b,c}{a,b,c}A, 对称,不传递。

11. 设R是A上二元关系,证明R是传递的当且仅当

R2R。

任(a,b)∈R2,C,(a,c)(c,b)∈R ,由R传递(a,b)∈R , 即R2  R; 若(a,b)∈R, (b,c)∈R , 即(a,c)∈R2 R , 所以R传递。

12. R是A上反对称的二元关系,问t(R)总是反对称 的吗?

010111否, 例: R001,t(R)111

100111

13.设R是A上的一个自反关系,证明当且仅当 (a,b)和(a,c)属于R推出(b,c)属于R时,R是一个等价 关系。

若(a,b)∈R,又自反(a,a)∈R, 推出(b,a)∈R, 所以对称;

若(a,b)(b,c)∈R , 由对称(b,a)(b,c)∈R , 推出(a,c)∈R ,所以传递。若R等价, (a,b)(a,c)∈R , 由对称性(b,a)(a,c)∈R , 由传递性 ,(b,c)∈R。

14. 设R是A上的一个对称和传递的关系,证明如果对A中的每个a,在A中存在b,使得(a,b)∈R,则R是一个等价关系。 aA,bA,(a,b)R,由对称性,(b,a)R,又由传递性,(a,a)R.

15. 设R是A上的一个传递和自反的关系,设T是 A上的一个二元关系,使得当且仅当(a,b)和(b,a)同时 属于R时,(a,b)∈T,证明T是一个等价关系。 a (a,a) ∈R, (a,a) ∈R => (a,a) ∈T 若(a,a) ∈T, (a,b)(b,a) ∈R , 即(b,a)(a,b) ∈R

28

=>(b,a)∈T 若(a,b)(b,c) ∈T, (a,b)(b,a)(b,c)(c,b) ∈R

=> (a,c) ∈R, (c,a) ∈R

=>(a,c) ∈T

16. 设R是A上一个二元关系,设

S={(a,b)|对某个C,(a,c)∈R且(c,b)∈R}

证明如果R是等价关系,则S也是等价关系。

a, (a,a) ∈R, (a,a) ∈R

=> (a,a) ∈S 若(a,b) ∈S , 存在c, (a,c)(c,b) ∈R 由R对称, (b,c)(c,a) ∈R , 所以(b,a) ∈S 若 (a,b)(b,c) ∈S

存在d,e

(a,d)(d,b)(b,e)(e,c) ∈R

由R传递(a,b)(b,c) ∈R 所以(a,c) ∈S

17. 设R是A上的二元关系,对所有的xi,xj,xk∈A, 如果xiRxj∧xjRxkxkRxi,则称R为循环关系,

试证明当且仅当R是等价关系时,R才是自反的和循环的。(其中aRb表示(a,b)∈R)。

R等价, 当然自反,如果xiRxj且xjRxk则由传递性, xiRxk, 由对称性xkRxi,

R是自反, 循环的;

若(a,b) ∈R, 由R自反 a, (a,a) ∈R, 又(a,b) ∈R, 由循环(b,a) ∈R,对称,

若(a,b)(b,c)∈R,由循环(c,a) ∈R, 由对称(a,c) ∈R, 传递。

18.设R1,R2是A上二元关系,证明 (1)r(R1R2)r(R1)r(R2)(2)s(R1R2)s(R1)s(R2) (3)t(R1R2)t(R1)t(R2)(1)r(R1R2)(R1R2)IAR1IAR2R1(IAIA)R2(R1IA)(IAR2)(R1IA)(R2IA)r(R1)r(R2)(2)s(Rc1R2)(R1R2)(R1R2)Rcc1R2R1R2

(Rcc1R1)(R2R2)s(R1)s(R2)(3)(R1R2)2{(a,b)|c,(a,c)R1orR2,(c,b)R1orR2}R221R2R1R2R2R1 29 R2221R2(R1R2)用归纳法可证RnRnn12(R1R2)

n,可得t(R1)t(R2)t(R1R2)

19. 设A={a,b,c,d},A上二元关系

R={(a,b),(b,a),(b,c),(c,d)}

(1) 用矩阵算法和作图法求r(R),s(R),t(R)。 (2)用Warshall算法求t(R)。

110001001111 r(R) =1110101011110011 s(R)= 0101 t(R)=0001000100100000

010010011101010i10110i211100001100010001

0000j20000j1,20000i3111111111111110i311111i41111j20001000100010000j20000j1,2,30000

20. 讨论正实数集上二元关系R的几何意义。 (1)R是自反的 (2)R是对称的 (3)R是传递的

(提示:以第一象限的点讨论)

(1)第一象限角平分线

(2)关于对角平分线对称的点对集合

(3)若有P1(x1,y1)、 P2(x2,y2), 若x2=y1,

必有第三个点P3(x1,y2)

30

第二篇:离散数学期末试题

离散数学考试试题(A卷及答案)

一、(10分)求(PQ)(P∧(Q∨R))的主析取范式 解:(PQ)(P∧(Q∨R))(( P∨Q))∨(P∧Q∧R))

(P∨Q)∨(P∧Q∧R))

(P∨Q∨P)∧(P∨Q∨Q)∧(P∨Q∨R) (P∨Q)∧(P∨Q∨R)

(P∨Q∨(R∧R))∧(P∨Q∨R) (P∨Q∨R)∧(P∨Q∨R)∧(P∨Q∨R) M0∧M1

m2∨m3∨m4∨m5∨m6∨m7

二、(10分)在某次研讨会的休息时间,3名与会者根据王教授的口音分别作出下述判断: 甲说:王教授不是苏州人,是上海人。 乙说:王教授不是上海人,是苏州人。 丙说:王教授既不是上海人,也不是杭州人。

王教授听后说:你们3人中有一个全说对了,有一人全说错了,还有一个人对错各一半。试判断王教授是哪里人?

解 设设P:王教授是苏州人;Q:王教授是上海人;R:王教授是杭州人。则根据题意应有: 甲:P∧Q 乙:Q∧P 丙:Q∧R

王教授只可能是其中一个城市的人或者3个城市都不是。所以,丙至少说对了一半。因此,可得甲或乙必有一人全错了。又因为,若甲全错了,则有Q∧P,因此,乙全对。同理,乙全错则甲全对。所以丙必是一对一错。故王教授的话符号化为:

((P∧Q)∧((Q∧R)∨(Q∧R)))∨((Q∧P)∧(Q∧R)) (P∧Q∧Q∧R)∨(P∧Q∧Q∧R)∨(Q∧P∧Q∧R) (P∧Q∧R)∨(P∧Q∧R) P∧Q∧R T 因此,王教授是上海人。

三、(10分)证明tsr(R)是包含R的且具有自反性、对称性和传递性的最小关系。

证明 设R是非空集合A上的二元关系,则tsr(R)是包含R的且具有自反性、对称性和传递性的关系。

若R是包含R的且具有自反性、对称性和传递性的任意关系,则由闭包的定义知r(R)R。则

1 'sr(R)s(R)=R,进而有tsr(R)t(R)=R。

综上可知,tsr(R)是包含R的且具有自反性、对称性和传递性的最小关系。

四、(15分)集合A={a,b,c,d,e}上的二元关系R为R={,,,,,,,,,,,,,},

(1)写出R的关系矩阵。

(2)判断R是不是偏序关系,为什么? 解 (1) R的关系矩阵为: ''10M(R)000111111010101

00110001(2)由关系矩阵可知,对角线上所有元素全为1,故R是自反的;rij+rji≤1,故R是反对称的;可计算对应的关系矩阵为:

10M(R2)000由以上矩阵可知R是传递的。

111111010101M(R)

00110001

五、(10分)设A、B、C和D为任意集合,证明(A-B)×C=(A×C)-(B×C)。 证明:因为

∈(A-B)×Cx∈(A-B)∧y∈C

(x∈A∧xB)∧y∈C

(x∈A∧y∈C∧xB)∨(x∈A∧y∈C∧yC) (x∈A∧y∈C)∧(xB∨yC) (x∈A∧y∈C)∧(x∈B∧y∈C) ∈(A×C)∧(B×C) ∈(A×C)-(B×C) 所以,(A-B)×C=(A×C-B×C)。

六、(10分)设f:AB,g:BC,h:CA,证明:如果hgf=IA,fhg=IB,gfh=IC,则f、g、h均为双射,并求出f、g和h。

解 因IA恒等函数,由hgf=IA可得f是单射,h是满射;因IB恒等函数,由fhg=IB可得g是单射,f是满射;因IC恒等函数,由gfh=IC可得h是单射,g是满射。从而f、g、h均为双射。

由hgf=IA,得f=hg;由fhg=IB,得g=fh;由gfh=IC,得h=gf。

2 -

1-1

-1-1-1

-1

七、(15分)设是一代数系统,运算*满足交换律和结合律,且a*x=a*yx=y,证明:若G有限,则G是一群。

证明 因G有限,不妨设G={a1,a2,…,an}。由a*x=a*yx=y得,若x≠y,则a*x≠a*y。于是可证,对任意的a∈G,有aG=G。又因为运算*满足交换律,所以aG=G=Ga。令e∈G使得a*e=a。对任意的b∈G,令c*a=b,则b*e=(c*a)*e=c*(a*e)=c*a=b,再由运算*满足交换律得e*b=b,所以e是关于运算*的幺元。对任意a∈G,由aG=G可知,存在b∈G使得a*b=e,再由运算*满足交换律得b*a=e,所以b是a的逆元。由a的任意性知,G中每个元素都存在逆元。故G是一群。

八、(20分)(1)证明在n个结点的连通图G中,至少有n-1条边。

证明 不妨设G是无向连通图(若G为有向图,可略去边的方向讨论对应的无向图)。

设G中结点为v

1、v

2、…、vn。由连通性,必存在与v1相邻的结点,不妨设它为v2(否则可重新编号),连接v1和v2,得边e1,还是由连通性,在v

3、v

4、…、vn中必存在与v1或v2相邻的结点,不妨设为v3,将其连接得边e2,续行此法,vn必与v

1、v

2、…、vn1中的某个结点相邻,得新边en1,由此可见G中至少有n-1条边。

2(2)给定简单无向图G=,且|V|=m,|E|=n。试证:若n≥Cm1+2,则G是哈密尔顿图。

2证明 若n≥Cm。 1+2,则2n≥m-3m+6 (1)

2若存在两个不相邻结点u、v使得d(u)+d(v)

wVd(w)

23m+6,与(1)矛盾。所以,对于G中任意两个不相邻结点u、v都有d(u)+d(v)≥m。由定理10.26可知,G是哈密尔顿图。

3 离散数考试试题(B卷及答案)

一、(10分)使用将命题公式化为主范式的方法,证明(PQ)(P∧Q)(QP)∧(P∨Q)。 证明:因为(PQ)(P∧Q)(P∨Q)∨(P∧Q)

(P∧Q)∨(P∧Q) (QP)∧(P∨Q)(Q∨P)∧(P∨Q) (P∧Q)∨(Q∧Q)∨(P∧P) ∨(P∧Q) (P∧Q)∨P

(P∧Q)∨(P∧(Q∨Q)) (P∧Q)∨(P∧Q)∨(P∧Q) (P∧Q)∨(P∧Q) 所以,(PQ)(P∧Q)(QP)∧(P∨Q)。

二、(10分)证明下述推理: 如果A努力工作,那么B或C感到愉快;如果B愉快,那么A不努力工作;如果D愉快那么C不愉快。所以,如果A努力工作,则D不愉快。

解 设A:A努力工作;B、C、D分别表示B、C、D愉快;则推理化形式为: AB∨C,BA,DCAD

(1)A 附加前提 (2)AB∨C P (3)B∨C T(1)(2),I (4)BA P (5)AB

T(4),E (6)B T(1)(5),I (7)C T(3)(6),I (8)DC P (9)D T(7)(8),I (10)AD CP

三、(10分)证明xy(P(x)Q(y))(xP(x)yQ(y))。 xy(P(x)Q(y))xy(P(x)∨Q(y)) x(P(x)∨yQ(y)) xP(x)∨yQ(y) xP(x)∨yQ(y) (xP(x)yQ(y))

四、(10分)设A={,1,{1}},B={0,{0}},求P(A)、P(B)-{0}、P(B)B。 解 P(A)={,{},{1},{{1}},{,1},{,{1}},{1,{1}},{,1,{1}}} P(B)-{0}={,{0},{{0}},{0,{0}}-{0}={,{0},{{0}},{0,{0}}

4 P(B)B={,{0},{{0}},{0,{0}}{0,{0}}={,0,{{0}},{0,{0}}

五、(15分)设X={1,2,3,4},R是X上的二元关系,R={<1,1>,<3,1>,<1,3>,<3,3>,<3,2>,<4,3>,<4,1>,<4,2>,<1,2>} (1)画出R的关系图。 (2)写出R的关系矩阵。

(3)说明R是否是自反、反自反、对称、传递的。 解 (1)R的关系图如图所示: (2) R的关系矩阵为:

10M(R)11反自反的;由于矩阵不对称,R不是对称的;

经过计算可得

1011101100 00(3)对于R的关系矩阵,由于对角线上不全为1,R不是自反的;由于对角线上存在非0元,R不是10M(R2)111011101100M(R),所以R是传递的。 00

六、(15分)设函数f:R×RR×R,f定义为:f()=。 (1)证明f是单射。 (2)证明f是满射。 (3)求逆函数f。

(4)求复合函数ff和ff。

证明 (1)对任意的x,y,x1,y1∈R,若f()=f(),则=,x+y=x1+y1,x-y=x1-y1,从而x=x1,y=y1,故f是单射。

(2)对任意的∈R×R,令x=-1-

1uwuwuwuwuw

,y=,则f()=<+,-22222uw>=,所以f是满射。 2(3)f()=<-1-1uwuw,>。 22-1

-1(4)ff()=f(f())=f()=<

xyxyxy(xy),>=

22

33

444

5

55ff()=f(f())=f()==<2x,2y>。

七、(15分)给定群,若对G中任意元a和b,有a*b=(a*b),a*b=(a*b),a*b=(a*b),

3试证是Abel群。

证明 对G中任意元a和b。

因为a*b=(a*b),所以a*a*b*b=a*(a*b)*b,即得a*b=(b*a)。同理,由a*b=(a*b)可得,a*b=(b*a)。由a*b=(a*b)可得,a*b=(b*a)。

于是(a*b)*(b*a)=(b*a)=a*b,即b*a=a*b。同理可得,(a*b)*(b*a)=(b*a)=a*b,即b*a=a*b。

由于(a*b)*b=a*b=b*a=b*(b*a)=b*(a*b)=(b*a)*b,故a*b=b*a。

八、(15分)(1)证明在n个结点的连通图G中,至少有n-1条边。

证明 不妨设G是无向连通图(若G为有向图,可略去边的方向讨论对应的无向图)。

设G中结点为v

1、v

2、…、vn。由连通性,必存在与v1相邻的结点,不妨设它为v2(否则可重新编号),连接v1和v2,得边e1,还是由连通性,在v

3、v

4、…、vn中必存在与v1或v2相邻的结点,不妨设为v3,将其连接得边e2,续行此法,vn必与v

1、v

2、…、vn1中的某个结点相邻,得新边en1,由此可见G中至少有n-1条边。

(2)试给出|V|=n,|E|=(n-1)(n-2)的简单无向图G=是不连通的例子。 解 下图满足条件但不连通。

12344

3

3

333334

4

4

4

4

2

2

3

3

34333

5

5

5

4

4

4333

133

113

122244 6

第三篇:2005-2006(1A)离散数学期末试卷答案

安徽大学2005-2006学年第一学期 《离散数学》期末考试试卷(A卷答案)

一、选择题(210=20分)

C,B,C,B,D,D,D,B,A,A

二、填空题(每空2分,总215=30分) 1.PQ,PQ,PQ

2.x(R(x)Q(x)),x(Q(x)R(x)Z(x))

3.{,{,{}},{{}},{}} 4.{1}和{2},{1,2},,无

5.2,5 6.{1,1,2,2,1,2,2,1,3,3,4,4,3,4,4,3} 7.f(f19(B))B,Bf1(f(B))

三、计算题(每小题8分,总28=16分)

1. 用等值演算法求命题公式((PQ)R)(PQ)的主析取范式和主合取范式。 解:

((PQ)R)(PQ)((PQ)R)(PQ)((PQ)R)(PQ)(PQ)(PQ)R(P(QQ))RPR4分

(PQR)(PQR)(主合取范式)(0,2)(1,3,4,5,6,7)(PQR)(PQR)(PQR)(PQR)(PQR)(PQR)(主析取范式)2.设A3,解:因为

8分

(B)16,(AB)64,试求B,AB,AB和AB。

。于(B)16,所以B4;因为(AB)64,所以AB6(2分)是集合A,B的文氏图如下:

所以,AB1(4分),AB2(6分),AB5(8分)。

四、证明题(

1、2小题每小题9分,

3、4小题每小题8分,总分34) 1. 用CP规则证明P(QR),Q(RS),PQS。 证: ①Q P(附加前提) 1分 ②Q(RS) P 2分 ③RS T①②I 3分 ④P(QR) P 4分 ⑤P P 5分 ⑥QR T④⑤I 6分 ⑦R T①⑥I 7分 ⑧S T③⑦I 8分 ⑨QS CP 9分 2. 设R1和R2是A上的关系,证明下列各式: (a)r(R1R2)r(R1)r(R2) (b)s(R1R2)s(R1)s(R2)

(c)t(R1R2)t(R1)t(R2) 证:

(a)r(R1R2)R1R2I(R1I)(R2I)r(R1)r(R2)

(这里I是A上的相等关系) 3分

(b)s(R1R2)(R1R2)(R1R2)(R1R2)(R1R2)

~~~~~(R1R)(R2R2)s(R1)s(R2) 6分

(c)因为t(R1R2)R1,t(R1R2)R2且关系t(R1R2)具有传递特性,根据传递闭包定义 t(R1R2)t(R1),t(R1R2)t(R2),所以t(R1R2)t(R1)t(R2)。 9分

3. 设函数f:RRRR,f定义为:f(x,y)xy,xy。 (1)证明f是单射; (2)证明f是满射。 证明:(1)x1,y1,x2,y2RR,若f(x1,y1)f(x2,y2),即

x1y1x2y2则,易得x1x2,y1y2,x1y1,x1y1x2y2,x2y2,

x1y1x2y2从而是单射。 4分

(2)p,qRR,由f(x,y)p,q,通过计算可得而p,q的原象存在,f是满射的。 8分 4. 设AN,B(0,1)。证明ABc。 证明:

定义一个从AB到实数R的函数f:

x(pq)/2,从

y(pq)/2f:ABR,f(n,x)nx,其中nN,x(0,1)

因为f是单射且Rc,所以ABc。 4分

此外,作映射g:(0,1)AB,g(x)0,x,其中x(0,1)。因为g是单射,故cAB。

所以ABc。 8分

第四篇:离散数学试题答案[范文]

《计算机数学基础》离散数学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 命题公式(PQ)Q为 ()

(A) 矛盾式 (B) 可满足式(C) 重言式 (D) 合取范式

2. 设C(x): x是国家级运动员,G(x): x是健壮的,则命题“没有一个国家级运动员不是健壮的”可符号化为 ()

(A)x(C(x)G(x))(B)x(C(x)G(x))

(C)x(C(x)G(x))(D)x(C(x)G(x))

3.设集合A={{1,2,3}, {4,5}, {6,7,8}},则下式为真的是()

(A) 1A(B) {1,2, 3}A

(C) {{4,5}}A(D) A

4. 设A={1,2},B={a,b,c},C={c,d}, 则A×(BC)= ()

(A) {<1,c>,<2,c>}(B) {,<2,c>}(C) {,}(D) {<1,c>,}

5. 如第5题图所示各图,其中存在哈密顿回路的图是 ()

二、填空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6. 设集合A={,{a}},则A的幂集P(A7. 设集合A={1,2,3,4 }, B={6,8,12}, A到B的关系R={x,yy2x,xA,yB},那么R1=

8.图G如第8题图所示,

那么图G的割点是-abfced第8题图

9. 连通有向图D含有欧拉回路

的充分必要条件是.10.设X={a,b,c},R是X上的二元关系,其关系矩阵为

101,那么R的关系图为MR=100100

三、化简解答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11. 简化表达式(((A(BC))A)(B(BA)))(CA).

12. 设代数系统(R*, ),其中R*是非0实数集,二元运算为:a,bR, ab=ab. 试问是否满足交换律、结合律,并求单位元以及可逆元素的逆元.13. 化简布尔表达式aab(cab).

四.计算题(每小题8分,共32分)

14. 求命题公式(PQ)(PQ)的真值表.

15.试求谓词公式x(P(x)xQ(x,y)yR(x,y))A(x,y)中,x,x,y的辖域,试

问R(x,y)和A(x,y)中x,y是自由变元,还是约束变元?16.设R1是A1={1,2}到A2=(a,b,c)的二元关系,R2是A2到A3={,}的二元关系,R1= {<1,a>,<1,b>,<2,c>}, R2={,}试用关系矩阵求R1R2的集合表达式.

v

217图G如第17题图

求图G的最小生成树.

v4v

3第17题图

五、证明题(第18题10分,第19题9分)18. 证明(PQ)((QR)R)(PS))S19. 设G为9个结点的无向图,每个结点的度数不是5就是6,试证明G中至少有5个度数为6的结点,或者至少有6个度数为5的结点.

《计算机数学基础》离散数学试题

之五解答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5分) 1.B2.D3. C4.A5.C

二、填空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6. {,{},{{a}},{,{a}}}

7.{<6,3>,<8,4> }8.a, f9. D中每个结点的入度=出度.10. 见第10题答案图.三、化简解答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11 (((A(BC))A)(B(BA)))(CA)

c第10题答案图

(A(B(~BA)))(CA)(2分)

(A(AB))(CA)AC~A)

(4分)

(6分)(8分)

12. a,b,cR*, ab=ab=ba=ba,可交换;(2分)(ab)c=abc=abc=a(bc)=a(bc)=a(bc),可结合.(4分)易见,单位元为1.(6分)

对aR*, aa1=aa1=1=a1a=a1a,故a的逆元:a1

-

-

-

-

(8分) a

13.aab(cab)

=aabcaab(2分)

=aab(5分)=(aa)(ab)ab(8分)

四、计算题(每小题8分,共32分)

表中最后一列的数中,每对1个数得2分.15. x的辖域:(P(x)xQ(x,y)yR(x,y))(2分) x的辖域:Q(x,y)(4分) y的辖域:R(x,y)(6分) R(x,y)中的x,y是约束变量,A(x,y)中的x,y是自由变量.(8分)

110

16.MR1,(2分)

001

01

(4分)MR20100

01

11001(6分)MR1R201

0010000



R1R2{1,}(8分)

v217图G的最小生成树,如第17题答案图.

首先选对边( v 1, v 2)得2分,

再每选对一条边得

1 分.

v4v

3第17题答案图

五、证明题(第18题10分,第19题9分,共19分)18.

①QRP(2分)②RP(4分)

③Q①,②析取三段论

④PQP(7分)

⑤P③,④拒取式⑥PSP

⑦S⑤,⑥析取三段论(10分)

19. 由第5章定理1(握手定理)的推论,G中度数为5的结点个数只能是0,2,4,6,8五种情况;(3分) 此时,相应的结点度数为6的结点个数分别为9,7,5,3,1个,(6分)

以上五种对应情况(0,9),(2,7),(4,5),(6,3),(8,1),每对情况,两数之和为9,且满足第2个数大于或等于5,或者第1个数大于或等于6,意即满足至少有度数为6的结点5个,或者至少有度数为5的结点6个,(9分)

第五篇:离散数学考试试题(A卷及答案)

一、(10分)判断下列公式的类型(永真式、永假式、可满足式)? 1)((PQ)∧Q)((Q∨R)∧Q) 2)((QP)∨P)∧(P∨R) 3)((P∨Q)R)((P∧Q)∨R) 解:1)永真式;2)永假式;3)可满足式。

二、(8分)个体域为{1,2},求xy(x+y=4)的真值。

解:xy(x+y=4)x((x+1=4)∨(x+2=4))

((1+1=4)∨(1+2=4))∧((2+1=4)∨(2+1=4)) (0∨0)∧(0∨1) 1∧10

三、(8分)已知集合A和B且|A|=n,|B|=m,求A到B的二元关系数是多少?A到B的函数数是多少?

解:因为|P(A×B)|=2|A×B|=2|A||B|=2mn,所以A到B的二元关系有2mn个。因为|BA|=|B||A|=mn,所以A到B的函数mn个。

四、(10分)已知A={1,2,3,4,5}和R={<1,2>,<2,1>,<2,3>,<3,4>,<5,4>},求r(R)、s(R)和t(R)。

解:r(R)={<1,2>,<2,1>,<2,3>,<3,4>,<5,4>,<1,1>,<2,2>,<3,3>,<4,4>,<5,5>} s(R)={<1,2>,<2,1>,<2,3>,<3,4>,<5,4>,<3,2>,<4,3>,<4,5>} t(R)={<1,2>,<2,1>,<2,3>,<3,4>,<5,4>,<1,1>,<1,3>,<2,2>,<2,4>,<1,4>}

五、(10分) 75个儿童到公园游乐场,他们在那里可以骑旋转木马,坐滑行铁道,乘宇宙飞船,已知其中20人这三种东西都乘过,其中55人至少乘坐过其中的两种。若每样乘坐一次的费用是0.5元,公园游乐场总共收入70元,求有多少儿童没有乘坐过其中任何一种。

解 设A、B、C分别表示骑旋转木马、坐滑行铁道、乘宇宙飞船的儿童组成的集合,|A∩B∩C|=20,|A∩B|+|A∩C|+|B∩C|-2|A∩B∩C|=55,|A|+|B|+|C|=70/0.5=140。

由容斥原理,得

|A∪B∪C|=|A|+|B|+|C|―|A∩B|―|A∩C|―|B∩C|+|A∩B∩C| 所以

|A∩B∩C|=75-|A∪B∪C|=75-(|A|+|B|+|C|)+(|A∩B|+|A∩C|+|B∩C|-2|A∩B∩C|)+|A∩B∩C|=75-140+55+20=10 没有乘坐过其中任何一种的儿童共10人。

六、(12分)已知R和S是非空集合A上的等价关系,试证:1)R∩S是A上的等价关系;2)对a∈A,[a]R∩S=[a]R∩[a]S。

解:x∈A,因为R和S是自反关系,所以∈R、∈S,因而∈R∩S,故R∩S是自反的。

x、y∈A,若∈R∩S,则∈R、∈S,因为R和S是对称关系,所以因∈R、∈S,因而∈R∩S,故R∩S是对称的。

1 x、y、z∈A,若∈R∩S且∈R∩S,则∈R、∈S且∈R、∈S,因为R和S是传递的,所以因∈R、∈S,因而∈R∩S,故R∩S是传递的。

总之R∩S是等价关系。

2)因为x∈[a]R∩S∈R∩S∈R∧∈S x∈[a]R∧x∈[a]S x∈[a]R∩[a]S 所以[a]R∩S=[a]R∩[a]S。

七(10分)设A、B、C、D是集合,f是A到B的双射,g是C到D的双射,令h:A×CB×D且∈A×C,h()=。证明h是双射。

证明:1)先证h是满射。

∈B×D,则b∈B,d∈D,因为f是A到B的双射,g是C到D的双射,所以存在a∈A,c∈C,使得f(a)=b,f(c)=d,亦即存在∈A×C,使得h()==,所以h是满射。

2)再证h是单射。

、∈A×C,若h()=h(),则=,所以f(a1)=f(a2),g(c1)=g(c2),因为f是A到B的双射,g是C到D的双射,所以a1=a2,c1=c2,所以=,所以h是单射。 综合1)和2),h是双射。

八、(12分)是个群,u∈G,定义G中的运算“”为ab=a*u-1*b,对任意a,b∈G,求证:也是个群。

证明:1)a,b∈G,ab=a*u-1*b∈G,运算是封闭的。

2)a,b,c∈G,(ab)c=(a*u-1*b)*u-1*c=a*u-1*(b*u-1*c)=a(bc),运算是可结合的。 3)a∈G,设E为的单位元,则aE=a*u-1*E=a,得E=u,存在单位元。

4)a∈G,ax=a*u-1*x=E,x=u*a-1*u,则xa=u*a-1*u*u-1*a=u=E,每个元素都有逆元。 所以也是个群。

九、(10分)已知:D=,V={1,2,3,4,5},E={<1,2>,<1,4>,<2,3>,<3,4>,<3,5>,<5,1>},求D的邻接距阵A和可达距阵P。

解:D的邻接距阵A和可达距阵P如下:

A= 0 0 0 0 1 1 0 0 0 0 0 1 0 0 0

1 0 1 0 0

0 0 1 0 0

P=

1 1 1 0 1

1 1 1 0 1

1 1 1 0 1

1 1 1 0 1

1 1 1 0 1

十、(10分)求叶的权分别为

2、

4、

6、

8、

10、

12、14的最优二叉树及其权。

解:最优二叉树为

权=148

离散数学考试试题(B卷及答案)

一、(10分)求命题公式(P∧Q)(PR)的主合取范式。

解:(P∧Q)(PR)((P∧Q)(PR))∧((PR)(P∧Q))((P∧Q)∨(P∧R))∧((P∨R)∨(P∨Q)) (P∧Q)∨(P∧R) (P∨R)∧(Q∨P)∧(Q∨R)

(P∨Q∨R)∧(P∨Q∨R)∧(P∨Q∨R)∧(P∨Q∨R) M1∧M3∧M4∧M5

二、(8分)叙述并证明苏格拉底三段论

解:所有人都是要死的,苏格拉底是人,所以苏格拉底是要死的。 符号化:F(x):x是一个人。G(x):x要死的。A:苏格拉底。 命题符号化为x(F(x)G(x)),F(a)G(a) 证明:

(1)x(F(x)G(x)) P (2)F(a)G(a) T(1),US (3)F(a) P (4)G(a) T(2)(3),I

三、(8分)已知A、B、C是三个集合,证明A∩(B∪C)=(A∩B)∪(A∩C) 证明:∵x A∩(B∪C) x A∧x(B∪C)

 x A∧(xB∨xC)

( x A∧xB)∨(x A∧xC)  x(A∩B)∨x A∩C  x(A∩B)∪(A∩C)

∴A∩(B∪C)=(A∩B)∪(A∩C)

四、(10分)已知R和S是非空集合A上的等价关系,试证:1)R∩S是A上的等价关系;2)对a∈A,[a]R∩S=[a]R∩[a]S。

解:x∈A,因为R和S是自反关系,所以∈R、∈S,因而∈R∩S,故R∩S是自反的。

x、y∈A,若∈R∩S,则∈R、∈S,因为R和S是对称关系,所以因∈R、∈S,因而∈R∩S,故R∩S是对称的。

x、y、z∈A,若∈R∩S且∈R∩S,则∈R、∈S且∈R、∈S,因为R和S是传递的,所以因∈R、∈S,因而∈R∩S,故R∩S是传递的。

总之R∩S是等价关系。

2)因为x∈[a]R∩S∈R∩S

∈R∧∈S x∈[a]R∧x∈[a]S x∈[a]R∩[a]S 所以[a]R∩S=[a]R∩[a]S。

五、(10分) 设A={a,b,c,d},R是A上的二元关系,且R={,,,},求r(R)、s(R)和t(R)。

解 r(R)=R∪IA={,,,,,,,} s(R)=R∪R={,,,,,} R={,,,} R={,,,} R={,,,}=R

t(R)=R={,,,,,,,,} i1i

4232-

1六、(15分) 设A、B、C、D是集合,f是A到B的双射,g是C到D的双射,令h:A×CB×D且∈A×C,h()=。证明h是双射。

证明:1)先证h是满射。

∈B×D,则b∈B,d∈D,因为f是A到B的双射,g是C到D的双射,所以存在a∈A,c∈C,使得f(a)=b,f(c)=d,亦即存在∈A×C,使得h()==,所以h是满射。

2)再证h是单射。

、∈A×C,若h()=h(),则= ,所以f(a1)=f(a2),g(c1)=g(c2),因为f是A到B的双射,g是C到D的双射,所以a1=a2,c1=c2,所以=,所以h是单射。

综合1)和2),h是双射。

七、(12分)设是群,H是G的非空子集,证明是的子群的充要条件是若a,bH,则有a*bH。

证明: a,b∈H有b∈H,所以a*b∈H。 a∈H,则e=a*a∈H

4 -1-

1-1-1a=e*a∈H ∵a,b∈H及b∈H,∴a*b=a*(b)∈H ∵HG且H≠,∴*在H上满足结合律 ∴是的子群。

八、(10分)设G=是简单的无向平面图,证明G至少有一个结点的度数小于等于5。

解:设G的每个结点的度数都大于等于6,则2|E|=d(v)≥6|V|,即|E|≥3|V|,与简单无向平面图-

1-1

-1-1-1的|E|≤3|V|-6矛盾,所以G至少有一个结点的度数小于等于5。 九.G=,A={a,b,c},*的运算表为:(写过程,7分)

(1)G是否为阿贝尔群?

(2)找出G的单位元;(3)找出G的幂等元(4)求b的逆元和c的逆元 解:(1)(a*c)*(a*c)=c*c=b=a*b=(a*a)*(c*c) (a*b)*(a*b)=b*b=c=a*c=(a*a)*(b*b) (b*c)*(b*c)=a*a=a=c*b=(b*b)*(c*c) 所以G是阿贝尔群

(2)因为a*a=a a*b=b*a=b a*c=c*a=c 所以G的单位元是a (3)因为a*a=a 所以G的幂等元是a (4)因为b*c=c*b=a,所以b的逆元是c且c的逆元是b

十、(10分)求叶的权分别为

2、

4、

6、

8、

10、

12、14的最优二叉树及其权。

解:最优二叉树为

权=148 5

上一篇:历史期末考试质量分析下一篇:落实主体责任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