诫子书教师版

2022-06-20

第一篇:16诫子书教师版

16 《诫子书》教案设计

侣俸中学 陶鸿中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朗读背诵课文,培养学生的古典文学素养。

2.注意词语的积累和文句的精确翻译与理解。

过程与方法:1.在理解重点词语的基础上对文句的精确翻译与理解。

2.弄清文章的层次,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理念和父对子的殷殷期望。 教学重点:1.在理解重点词语的基础上翻译全文。

2.引导学生领会文章的思想意义:理解志、学、才三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1.背诵课文,理解主旨: 勤学励志,修身养性。

2. 引导学生理解“俭以养德”与“静”的关系。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总第

56课时)

导学要点:

1、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2、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3. 借助注释疏通文意。

一、自主预习,完成自测

(一)预习步骤

1、默读课题,揣摩本课内容;

2、认真阅读课前提示及第一个注释,了解作者、作品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3、大声朗读课文,同时画出并查阅不会读的字或不理解的词;

4、通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精读课文,自行理清文章思路;

6、再读课文,自主或合作完成预习检查题。

(二)预习检测

1、读准字音。

夫( fú ) 淡泊( dàn )( bó ) 淫( yín )慢 遂( suì ) 庐( lú )

2、解释下列词语。

〔夫〕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 〔静〕屏出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明〕明确、坚定。

〔致远〕达到远大目标。致,达到。 〔广才〕增长才干。

〔淫慢〕放纵懈怠。淫,放纵。慢,懈怠。

1 〔励精〕振奋精神。励,振奋。 〔险躁〕轻薄浮躁。险,轻薄。 〔治性〕修养性情。治,修养。 〔驰〕疾行,指迅速逝去。 〔去〕消失。

〔枯落〕凋落,衰落。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

二、创设情境,趣味导入

“丞相名垂汗简青,书台犹在谁复登”“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汉贼明大义,赤心贯苍穹”„„千古良相诸葛亮不但是陆游、文天祥笔下的精英忠魂,更是后人眼中的智慧化身。他一生立志“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为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更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高风亮节言传身教,惠及子女。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诫子书》,聆听他对子女、后人的谆谆教诲。

走近诸葛亮

诸葛亮,名亮,字孔明,号卧龙先生;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被称为“古今第一贤相”。

典故、故事:三顾茅庐、隆中对策、草船借箭、舌战群儒、七擒孟获、挥泪斩马谡„„ 称颂他的诗句: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八阵图》 代表作(名句):

前《出师表》“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后《出师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诫子书》“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三、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朗读指导(放课文朗读录音) • 诫:警告,劝诫。

• 书:即书信,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练习四 课文句式整齐,读来朗朗上口。试为下列句子划分节奏,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言文的韵律美。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3.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4.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四、合作探究,展示交流

(一)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1、借助注释疏通文意,互相质疑解难,尝试翻译课文。

2、文中表达中心意思的中心句(中心论点)是哪一句?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材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

(二)班内展示,交流成果

五、师生互动,讲解质疑

(一)借助注释疏通文意。

夫②君子之行,静③以④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⑤无以⑥明志⑦,非宁静无以致远⑧。

②„夫‟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 ③„静‟屏出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④„以‟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目的。 ⑤„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⑥„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 ⑦„明志‟明确志向。明,明确、坚定。 ⑧„致远‟达到远大目标。致,达到。

君子:指有才德的人。行:操守、品德。以:连词,来、用来。

译文:德才兼备人的品行,是依靠内心安静集中精力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不看轻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能内心平静全神贯注地学习,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⑨,非志无以成学。淫慢⑩则不能励精⑾,险躁⑿则不能治性⒀。

⑨„广才‟增长才干。

⑩„淫慢‟放纵懈怠。淫,放纵。慢,懈怠。 ⑾„励精‟振奋精神。励,振奋。

⑿„险躁‟轻薄浮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险,轻薄。 ⒀„治性‟修养性情。治,修养。 广:扩展,增长。成:成就。

译文:学习必须静下心来专心致志,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智,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业上获得成就。追求过度享乐和怠惰散漫就不能振奋精神,冒险急噪就不能陶冶性情。

年与时驰⒁,意与日去⒂,遂成枯落⒃,多不接世⒄,悲守穷庐⒅,将复何及⒆!

⒁„年与时驰‟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驰,疾行,指迅速逝去。 ⒂„意与日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

⒃„枯落‟凋落,衰落。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 ⒄„多不接世‟意思是,大多对社会没有什么贡献。 ⒅„穷庐‟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 ⒆ „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

年:年华,年纪。日:时间,岁月。遂:最终,最后。接世:接触社会,承担事物。 译文:年华随着光阴流逝,意志随着岁月消磨,最后就像枯枝败叶那样,(成了无所作为的人)对社会没有任何用处,(到那时,)守在自家的狭小天地里,悲伤叹息(想回到过去的青少年时代重新学习)还有什么用呢!后悔又怎么来得及呢?

导学反思:

3 第二课时 (总第57课时)

导学要点:

1. 研读赏析课文;

2. 拓展延伸,当堂练习。

(二)研读赏析

1、文中表达中心意思的中心句(中心论点)是哪一句?诸葛亮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告诫儿子要注意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表达了他希望后代志存高远的厚望。

2、文本作者抓住一个“静 ”字,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材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请分别找出原句。

淡泊,立志,惜时。

淡泊: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立志: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3、结构层次

第一层:(①)告诫儿子应当将“静”与“俭”作为“修身”与“养德”的根本。 第二层:(②③)阐述“静”与“学”的辩证关系,鼓励儿子成就学业。 第三层:(④)告诫儿子要珍惜时光,有所作为。

论证层次提出问题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正面)(论点)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反面)(正面)分析问题治学:志、静-学-才(反面)(论证论点)修身:俭、静(反面)解决问题珍惜时光,有所作为(告诫儿子)

4、中国人历来崇尚、重视家教,无论是诸葛亮的《诫子书》、《曾国藩家书》,还是《毛泽东家书》、《傅雷家书》,都体现了家教的魅力。而本文是从哪两个方面进行“家教”的?为了增强效果,作者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你能补充一个“躁”的例子吗?

学习和做人,对比论证。

薛谈学讴,自足而归,知不足而得返。就是“躁”的最好的例证。

乐羊子学一年即返,后被妻子感动,复返求学,终有所成。也是“躁”的最好的例证。

5、画出文中提高“志”的语句,练习上下文,说说你对文中“志”与“学”的关系是如何理解的。

4 志:以俭养德

学:以静求学

才:以学广才

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缺一不可的。要想成才,就必须努力学习,要想学有所得,就必须确立大志 。

“志”是成才的前提,而“修身、养德”是成才的关键。 这就是诸葛亮的治学之道。

6. “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话的核心是一个“静”字。“俭以养德”与“静”有何关系?

因为节俭方可清心寡欲,避免浪费。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宁静,不会为贪图丰厚的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俭以养德”是建立在“静”的基础上的美德。

(三)名句赏析

1、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这是逻辑学中“双重否定”的句式,否定之否定便是肯定,以强烈而委婉的语气表达了他对儿子的谆谆教诲与无限期望。

这是一句富含哲理的话。这同《老子》“将欲取之,必固与之”及欲扬先抑、欲擒故纵、“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道理是一样的。

现在的“淡泊”、“宁静”,看起来是不想有所作为,但现在“不为”正是为了将来“有所为”。

现在的“淡泊”、“宁静”正是韬光养晦、卧薪尝胆的阶段,等待时机成熟就可以“致远”,轰轰烈烈干一番“惊天地,泣鬼神”的事业-------更加有所为。

“淡泊”与“宁静”,不是消极颓废的无奈感伤,而是以“明志”与“致远”为终极目标和远大理想的、真正有志者的无声誓言,是积极向上和进取的,是催人奋进的。

“淡泊”与“宁静”,不是消极地逃避现实,而是志在修身,进而“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就是老子《道德经》中所倡导的,“无为”的结果是“无不为”。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虽只寥寥八字,却被诸葛亮钟爱一生,而且贯穿诸葛亮一生,作为他的精神的集中体现,其影响力远远超过其原创《淮南子》。

诸葛亮54年的一生,因此也可以分为前后两个27年。前27年,是他博览群书、修身养性、静观天下、立志用世的准备阶段;而后27年,则是他身体力行、完善自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阶段。我们也可以说,前27年是他的“淡泊”“宁静”阶段,而后27年则是他的“明志”“致远”阶段。

2、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无论人处于什么阶段(少年,中年,晚年),学习与志向总是最重要的。

非学无以广才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唐朝韩愈在《师说》中说:“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在中小学的时候,要刻苦学习,因为我们无知,我们要想了解这个世界,必须跟随老师刻苦学习。在上大学时,我们几乎都是成年人了,熬过了人生学业中的最重要、最艰苦的关口-----高考,所以很多大学生开始松口气歇下来了,失去了往日高中时拼搏的身影,平时的学习只要考及格就行,最后只图混个文凭,仿佛大学只是供“天之骄子”休息娱乐的场所。他们中的很多人最后也能找到工作,但是当他们埋头于工作之后,看到自己大学同学继续刻苦读书找到更好工作的时候,他们的悔意也就慢慢涌上心头了。

5 古今中外的天才宁有种乎?非也。人非生而知之,而是学而知之。诸葛亮的眼光是深邃的,他告诫儿子“非学无以广才”的话语既是很普通的谆谆告诫,也是亘古未变的哲理。

他不但告诫儿子要学习,而且还要珍惜时间,发愤学习,并要注意学习方法:要“静”、“志”,不能“淫慢”、“险躁”,并用“年与时驰,意与日去”时光的无情流逝和“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的人生无奈与悲叹警醒儿子。

非志无以成学

“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北宋•苏轼)没有理想的人就像河流中的浮萍,他们不是行走于世,而是随波逐流。他们的人生注定将是碌碌无为的一生,平庸的一生,可悲的一生,最后只能“悲守穷庐”。

“志不强者智不达。”(战国•墨翟)没有坚定的理想和信念是不可能成就自己的学业的。东晋时期的葛洪就说:“学之广在于不倦,不倦在于固志。”没有坚定而崇高的理想是不可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治学中去的。

“身可危也,而志不可夺也。”(《礼记•儒行》)人是靠肉体生存于世的,更是靠精神支撑生存于世的。肉体上倘若出了问题疾病是可以用汤药治愈的,而精神上一旦出了问题疾病却是很难治愈的。“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最大的悲哀莫过于思想上的绝望。思想上的绝望比任何难以治愈的顽疾都要可怕千万倍。

“人无志,非人也。”(三国•嵇康)人是有思想的高等动物。人若无志,则与动物何异?心中没有理想,生活也便索然无味。没有理想的人就如同精神空虚、灵魂缥缈的一副躯壳,即使苟活于世,也不过是行尸走肉罢了。

(四)举例说明本文句式方面的特点。 (1)对偶: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对偶句的运用:句式整齐,节奏感强,文字简洁精警。

2、双重否定句: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双重否定句:语气强烈,强调了重要性。

六、拓展延伸,扩大外延

(一)问题引申:联系现实人世,充满诱惑的滚滚红尘,品析“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重要意义。

(提示结合自身品性、周围实例及社会贪污腐败现象 、“八荣八耻”精神,自由交流感想。)

(二)为本文补充论据。

1、道理论据:

淡泊: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陶渊明);心闲天地本来宽。(陆游) 立志: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志当存高远(诸葛亮) 惜时: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谚语);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长歌行》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满江红》 )

2、事实论据: 立志:(1)毛泽东:从小立有远大志向——立志救国、献身革命,最终缔造了新中国。 (2)周恩来:从小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成为令世人敬仰的人。

6 宁静:居里夫人淡泊名利,追求宁静,在简陋的实验室里精心研究,最终发现了镭,获得诺贝尔奖。

七、当堂练习,达标测评

(一)理解默写。

1、诸葛亮在《诫子书》中主要阐述的观点是: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座右铭的两句话是: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3、阐述“学”“志”“才”之间关系的句子是: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4、阐释过度享乐和轻浮急躁对人修身养性产生不好影响的句子是: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二)谈感受,说启发。

你最喜欢文章哪个警句?谈谈你的理解和受到的启发,由此你联想到了哪些名人名言?推荐给大家。 示例:

(1)“年与时驰,意与日去。”时光飞逝,我们要珍惜时光,不能等到自己变老,和世界脱节,才悲叹蹉跎的岁月,那将于事无补。 《长歌行》中有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2)“非志无以成学” 。一个人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须从小确立大志,否则人生就没有了方向。周总理在12岁的时候就发出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这一崇高的志向激励着他一生都在为中华之崛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三)反义词

好—坏、对—错、真—假、美—丑,我们知道它们意义完全相反,互为反义词。还有一些词,意义上是相对的,我们习惯上也把它们成为反义词,如:黑—白、甜—苦、上—下、大—小。

人们常用反义词构成对比、映衬,从而使句子具有更为鲜明的感情色彩和更强的说服力。例如: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八、课后作业 背诵全文。

导学反思:

第二篇:七语(上)16《诫子书》教案(第3课时)

七语(上)

16、诫子书(第3课时)

设计 : 冯丽萍 教学目标:

1、 把握作者的情感,体会文章的主旨;

2、 理解“俭以养德”与“静”的关系

3、 积累名言警句 教学重点:

1、 把握作者的情感,体会文章的主旨;

2、 理解“俭以养德”与“静”的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俭以养德”与“静”的关系

一、导入

《诫子书》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它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诸葛亮也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言中。本堂课我们将通过课文理解一位父亲的情感。

二、示标

三、导学

(一)、默读课文,思考下面问题:

1、诸葛亮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励志,需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险躁。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 表达了他希望后代志存高远的厚望

2、本文就哪几方面进行了论述?这几个方面是如何展开论述的?你能再补充一个论据(道理或事实均可)吗?

在修身、立志、为人处世方面分析了学与静、才与学、学与志等方面的关系。

3、请按照议论文的结构来给文章分层,并找出论点句,治学、修身、惜时句,再次品读。(按照板书提示分组讨论完成,后总结再板书)

{提示板书:提出论点——正(静)反(躁)两方面论证(治学、修身)——劝戒惜时,有所为} A、论点句: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B、治学(静):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正)。 C、修身:(躁):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反)。 D、惜时:(见上,略)

4、诸葛亮认为成才成学的条件是什么?

理想的人才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志、学、才。他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缺一不可的。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但志向的培养又必须修养道德,造就人才必须从静与俭的修养开始。

5、“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话的核心是一个“静”字。“俭以养德”与“静”有何关系?

因为节俭方可清心寡欲,避免浪费。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宁静,不会为贪图丰厚的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俭以养德”是建立在“静”的基础上的美德。 问题引申:联系现实人世,充满诱惑的滚滚红尘,品析“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重要意义。 导

(二)

学生再次放声朗读课文,圈画自己喜欢的句子,说说你最喜欢文章哪个警句?谈谈你的理解和受到的启发,由此你联想到了那些名人名言?推荐给大家,并结合自己的体验送给大家一句你最喜欢的话。 警句推荐:

A、淡泊: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陶渊明);水能性淡为吾友,竹解心虚即我师(白居易);心闲天地本来宽。(陆游)

B、立志: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材,亦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寄沧海(李白);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志当存高远(诸葛亮)

C、惜时:志士惜日短,愁人知夜长(傅玄);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卢梭);时间有三种步伐,未来的时间踟蹰接近,现在的时间似矢飞去,过去的时间永远静止。(席勒) 探究交流

学生结合导学探究,并交流答案 精讲:

精讲学生在学习中难以解决的问题 小结:

《诫子书》以父亲的身份告诫儿子读书修身,静心养德,保国爱民,平治天下,既有慈父的殷殷期待,更有圣贤的谆谆教诲,感人肺腑。 当堂演练: 见练习

第三篇:部编版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16 诫子书

16

诫子书

精彩开篇词

在这浮躁的社会中,在面对着社会的起伏跌宕时,不少人不知所措,显得多么无知;面对功名利禄,不少人昏昏然萌生出种种邪念。此时,“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告诉我们,抛却功利,抛却浮躁,抛却盲目,面对名声、金钱,视之“于我如浮云”,宁静安定,宠辱不惊,不要急于求成。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

2.理解文章内容。

3.体会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

4.赏析精彩妙语,积累名言警句。

5.聆听先哲教导,汲取精神养料。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丞相名垂汗简青,书台犹在谁复登”“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汉贼明大义,赤心贯苍穹”……千古良相诸葛亮不但是陆游、文天祥笔下的精英忠魂,更是后人眼中的智慧化身。他一生立志“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为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更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高风亮节言传身教,惠及子女。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诫子书》,聆听他对后人的谆谆教诲。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夫君子之行(fú)

淫慢则不能励精(yín)

遂成枯落(suì)

2.作者简介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三国时期蜀汉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曾隐居隆中,后来任蜀国丞相。死后被追谥为“忠武侯”,后世常尊称其“武侯”“诸葛武侯”。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诫子书》是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是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文短意长,言简意赅。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寄予了诸葛亮希望后代志存高远的厚望。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1.多种形式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和节奏。

【交流点拨】提示:(1)读时要字正腔圆。“字正”就是字音准确,“腔圆”就是发音饱满。(2)处理好停顿,控制节奏。(3)把握重读和轻读。(4)注意语速语调,做到声韵和谐,抑扬顿挫。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2.教师强化解读文意的方法,由学生讨论交流解决文言字词。

【交流点拨】由“单”变“双”(即将单音节词变为双音节词语)。如:静——宁静,俭——勤俭,学——学习。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其他章节的意思,将不懂之处圈出来。

(二)疏通文意

1.理解下列词语的含义。

(1)夫君子之行(品德高尚的人)

(2)非淡泊无以明志(内心恬淡,不热衷名利)(使志向坚定、明确)

(3)非宁静无以致远(实现远大目标)

(4)淫慢则不能励精(放纵怠忽)(振奋精神)

(5)险躁则不能治性(性情轻薄浮躁)(修养性情)

(6)年与时驰(逝去)

(7)意与日去(日子,岁月)

(8)遂成枯落(于是,就)(凋落,衰残。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

(9)多不接世(接触社会,有“用世”的意思)

(10)悲守穷庐(穷困潦倒之人所住的陋室)

2.词类活用

非学无以广才(形容词作动词,增长)

3.古今异义

(1)静以修身(古义:修养身心;今义:衣服显示出穿着人的线条)

(2)夫君子之行(古义:操守,品行;今义:行走)

(3)意与日去(古义:日子,岁月;今义:太阳)

4.重点句子的翻译。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交流点拨】有道德修养的人,摒除杂念干扰提高自己的修养,勤俭节约努力培养自己的品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交流点拨】不清心寡欲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确坚定,不安定清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理想。

(3)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交流点拨】放纵怠忽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三)深层探究

1.诸葛亮写这封家信的用意是什么?

【交流点拨】告诫儿子要注意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表达了他希望后代志存高远的厚望。

2.作者抓住一个“静”字,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材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

【交流点拨】淡泊: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立志: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四)诵读积累

学生再次放声朗读课文,圈画自己喜欢的句子,并结合自己的体验送给大家一句你最喜欢的话。

【交流点拨】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陶渊明);水能性淡为吾友,竹解心虚即我师(白居易);心闲天地本来宽(陆游);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志当存高远(诸葛亮);志士惜日短,愁人知夜长(傅玄);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卢梭);时间有三种步伐,未来的时间踟蹰接近,现在的时间似矢飞去,过去的时间永远静止(席勒)。

四、板书设计

淡泊明志

宁静致远

治学

诫子书

修身

惜时

五、拓展延伸

中国人历来崇尚、重视家教,除了诸葛亮的《诫子书》,还有《曾国藩家书》《毛泽东家书》《傅雷家书》,都体现了家教的魅力,希望大家找到有关的书籍阅读。

第四篇: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6课《诫子书》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诫子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文言语感。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注意词语的积累和文句的精确翻译与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理念和父对子的殷殷期望。 教学重点:诵读课文,积累警句;理解主旨:勤学励志,修身养性。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大意,体会作者情感,赏析精彩妙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几句诗写的是哪一位历史人物?(学生回答引出诸葛亮)

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的智慧的化身,其实他不但是一位智者,更是一位慈父,今天就让我们学习一篇诸葛亮写给他儿子的家信——《诫子书》,去体会慈父的殷殷情怀,智者的谆谆教诲。

二、作者简介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1] ),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于建兴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逝世。作为一代历史伟人,他最大的功绩是辅佐刘备开创蜀国基业,为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被称为“古今第一贤相”。

诸葛亮在政治、军事上计谋超群,对后代的教育问题也十分重视。诸葛亮54岁病逝五丈原军中的前夕,还写信给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留下了流传百世的《诫子书》。诸葛亮一生为国,为了蜀汉事业日夜操劳,顾不上亲自教育儿子,于是写下这篇书信告诫诸葛瞻。

《诫子书》中关于道德、修养、教育方法的至理名言,影响着近二千年来诸葛家后裔的持续发展和我国有志青年积极进取。

三、初读课文,读准读顺。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停顿,读准字音。

2、找学生朗读课文,师点拨存在的问题。师生共同明确加点字的注音和课文朗读停顿。

四、精读课文,准确翻译。

五、品读课文,领会深意。

本环节教师以一系列的问题带动学生对课文的深入理解。

1、诸葛亮写这封家信的用意是什么?

明确:告诫儿子立志学习、修身养性。要注意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注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

2、根据你们对诸葛亮的了解,结合诸葛亮的人生经历和人格品行,用“我从文中_______句中,读出了诸葛亮是一个_________的人”。

我从“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中,读出诸葛亮是一个有抱负有理想有人生目标的人。

我从“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中,读出诸葛亮是一个热爱学习的人。

我从“险躁则不能治性”中,读出诸葛亮是一个沉着冷静,临危不乱的人。(空城计、草船借箭) 我从“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读出诸葛亮是一个非常珍惜时间的人。

3、文本作者抓住一个“静”字,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材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齐读原句) 明确:A、淡泊: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B、立志: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C、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缺一不可的。要想成才,就必须努力学习,要想学有所得,就必须确立大志 。“志”是成才的前提,而“修身、养德”是成才的关键。这就是诸葛亮的治学之道。

4、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这两句话是什么?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5、请按照议论文的结构来给文章分层,并找出论点句,治学、修身、惜时句,再次品读。(按照板书提示分组讨论完成,后总结再板书)

{提示板书:提出论点——正(静)反(躁)两方面论证(治学、修身)——劝戒惜时,有所为} A、论点句: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B、治学(静):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C、修身:(躁):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D、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珍惜时光,有

2 所作为)

六、课堂小结:

真正的智慧,可以超越时空,历久弥新,愿这些经典的语句伴随我们大家行走一生。让我们一起背诵全文。

七、课后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你最喜欢文章哪个警句?谈谈你的理解和受到的启发,由此你联想到了那些名人名言?推荐给大家,并结合自己的体验送给大家一句你最喜欢的话。

警句推荐:

A、淡泊: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陶渊明);水能性淡为吾友,竹解心虚即我师(白居易);心闲天地本来宽。(陆游)

B、立志: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材,亦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寄沧海(李白);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志当存高远(诸葛亮)

C、惜时:志士惜日短,愁人知夜长(傅玄);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卢梭);时间有三种步伐,未来的时间踟蹰接近,现在的时间似矢飞去,过去的时间永远静止。(席勒)

3

第五篇:诸葛亮诫子书与曾国藩诫子书比较

诸葛亮《戒子书》解读:

诸葛亮(公元181年—234年),字孔明,号卧龙。三国时杰出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散文家、外交家。诸葛亮于汉灵帝光和四年(181年)出生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县)的一个官吏之家。其著名著述有《隆中对》、《前出师表》、《后出师表》等。

诸葛亮《戒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静无以成学。慆慢则不能研精,险躁则不能理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译文:

有道德修养的人,是这样修行的:以静下心反省来使自己尽善尽美,以俭朴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清心寡欲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确坚定,不心定气静就不能为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努力。要学得真知必须使身心处于宁静之中,要增长才能必须在不断学习中积累;不下苦功学习就不能增长自己的才干;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功。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奋;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陶冶性情使操守高尚。如果年华与岁月虚度,志愿随时日消磨,最终就会像枯枝落叶般一天天衰败下去。这样的人不会为社会所用而有

益于社会,只能悲伤地困守在自己的穷家败舍里,到那时再懊悔就来不及了。

曾国藩《戒子书》解读:

曾国藩(1811—1872年),字伯函,号涤生。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他从湖南双峰一个偏僻的小山村以一介书生入京赴考,中进士留京师后十年七迁,连升十级,37岁任礼部侍郎,官至二品。因历尽艰辛为清王朝镇压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太平天国运动,而被封为一等勇毅侯,成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后历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官居一品,死后被谥“文正”。

曾国藩一直被誉为成功教子名人。他认为持家教子主要应注意以下十事:

一、勤理家事,严明家规。

二、尽孝悌,除骄逸。

三、以习劳苦为第一要义。

四、居家之道,不可有余财。

五、联姻“不必定富室名门”。

六、家事忌奢华,尚俭。

七、治家八字:考、宝、早、扫、书、疏、鱼、猪。

八、亲戚交往宜重情轻物。

九、不可厌倦家常琐事。

十、择良师以求教。

此篇是曾国藩临终前为儿子纪泽写下的遗训,亦被后人称为《戒子书》。

曾国藩遗训

一曰慎独则心安。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养心之难,又在慎独。能慎独,则内省不疚,可以对天地质鬼神。人无一内愧之事,则天君泰然,

此心常快足宽平,是人生第一自强之道,第一寻乐之方,守身之先务也。二曰主敬则身强。内而专静统一,外而整齐严肃,敬之工夫也;出门如见大宾,使民为承大祭,敬之气象也;修己以安百姓,笃恭而天下平,敬之效验也。聪明睿智,皆由此出。庄敬日强,安肆日偷。若人无众寡,事无大小,一一恭敬,不敢懈慢,则身体之强健,又何疑乎?三曰求仁则人悦。凡人之生,皆得天地之理以成性,得天地之气以成形,我与民物,其大本乃同出一源。若但知私己而不知仁民爱物,是于大本一源之道已悖而失之矣。至于尊官厚禄,高居人上,则有拯民溺救民饥之责。读书学古,粗知大义,即有觉后知觉后觉之责。孔门教人,莫大于求仁,而其最初者,莫要于欲立立人、欲达达人数语。立人达人之人,人有不悦而归之者乎?

四曰习劳则神钦。人一日所着之衣所进之食,与日所行之事所用之力相称,则旁人韪之,鬼神许之,以为彼自食其力也。若农夫织妇终岁勤动,以成数石之粟数尺之布,而富贵之家终岁逸乐,不营一业,而食必珍馐,衣必锦绣。酣豢高眠,一呼百诺,此天下最不平之事,鬼神所不许也,其能久乎?古之圣君贤相,盖无时不以勤劳自励。为一身计,则必操习技艺,磨练筋骨,困知勉行,操心危虑,而后可以增智能而长才识。为天下计,则必己饥己溺,一夫不荻,引为余辜。大禹、墨子皆极俭以奉身而极勤以救民。勤则寿,逸则夭,勤则有材而见用,逸则无劳而见弃,勤则博济斯民而神祗钦仰,逸则无补于人而神鬼不歆。译文:

第一、一个人独处时思想、言语、行为谨慎就能在处世时做到心安理得,心平气和。修身养性做人做学问的道理,最难的就是养心,养心中最难的,就是做到在一个人独处时思想、言语、行为谨慎。能够做到在一个人独处时思想、言语、行为谨慎,就可以问心无愧,就可以对得起天地良心和鬼神的质问。如果一个人在独处时没有做过一件问心有愧的事,那么他就会觉得十分安稳,自己的心情也常常会快乐满足宽慰平安,(做到在一个人独处时思想、言语、行为谨慎)是人生中最好的自强不息的道路和寻找快乐的方法,也是做到守身如玉的基础。

第二、主观上对人对事对物态度恭敬就能使身心强健。内心专一宁静浑然一体,外表衣着整齐态度严谨,这是对人对事对物态度恭敬的方法;一出门就像要去拜访一个尊贵的客人,就像普通老百姓在祭祀祖先时所表现出来的那种恭敬的样子,这是对人对事对物态度恭敬的气氛。想要凭借自己掌握的知识来安抚老百姓,必须做到一丝不苟,这样,老百姓才会信服,这是对人对事对物态度恭敬的效果。聪明的人和机智的人,因为他们都能够做到对人对事对物态度恭敬,所以总能够给别人留下一个美好的印象。主观上对人对事对物态度庄重严谨恭敬,就会一天比一天壮大自己,主观上对人对事对物态度傲慢无礼肆意妄为,就会一天比一天消亡自己。如果能做到无论对一个人还是一群人、无论对小事还是大事都态度恭敬,不敢有一丝一毫松懈怠慢的意思,那么自己身体和内心的强健,还用值得怀疑吗?

第三、讲究仁爱就能使人心悦诚服。天底下人的生命,都是得到了天和地的机理才成就自我性格的,都是得到了天和地的气息才成就自我形象的,我和普通老百姓相比,对于生命生生不息的意义其实都是相同的。假如我只知道自私自利而不知道对老百姓讲究仁爱对事物加倍爱惜,那么就是违背甚至抛弃了生命生生不息的意义。至于那些享有丰厚俸禄的高官,高高地位于众人之上,就应该承担起拯救老百姓于溺水之时和饥饿之中的责任。读古书学古人的思想,大概知道了古书中的意思,就应该有大力推行古书中自己已经领悟到的古人正确思想的责任。孔子的儒家学派教育子弟,大都要求子弟要讲究仁爱,而讲究仁爱最根本的,就是要想成就自己首先就要成就他人,要想富贵自己首先就要富贵他人。能够成就他人富贵他人的人,人们哪会有不心悦诚服地归顺于他的呢? 第

四、努力工作、辛勤劳动就能得到神明的钦佩。一个人每一天所穿的衣服、所吃的食物,能做到与他白天所做的事情所用的力气相匹配的,就会得到身边人的认可和鬼神的赞许,这是因为他是在靠自己的本事吃饭。假如普通人家男耕女织,一年到头地辛劳,才有了几担谷和几匹布的收入,而富贵人家的老爷少爷却一年到头安逸淫乐,不做一件事情,而吃的都是山珍海味,穿的都是锦罗绸缎。喝醉了酒以后就像猪一样呼呼大睡,醒来后他一叫唤就有下人们对他唯唯喏喏,这是天底下最不公平的事情,连鬼神看见了都不会允许他(富贵人家)这样胡作非为,难道富贵人家就可以长期这样安逸淫乐享福吗?古代圣明的帝王和贤良的大臣,没有一个无时无刻不是把勤奋工作作为座右铭来激励自己的。如果从个人安身立命的角度来说,就应该努力操练和学习技术本领,积

极煅练自己的体魄,感觉到自己知识太少时就加倍努力去学习,时时刻刻做到居安思危,这样才能够做到通过增长自己的学识来增长自己的才干。而从为天底下老百姓着想的角度来说,就应该做到让普天下的百姓都吃饱饭、穿暖衣,不再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让他们都接受教育,不再像水边的蒿草一样没有自己的主见,这些都是我们应该背负的责任。大禹、墨子大都提倡对于个人生活应该非常节俭,而对于工作应该非常努力,辛勤劳动以使自己丰衣足食。勤苦劳动的人长寿,安逸享受的人短寿,勤劳的人因为经常参加社会劳动,学有才干而能够派上用场,安逸享受的人因为从不参加社会劳动,毫无才干而被社会淘汰,一个人努力工作辛勤劳动就能为社会创造财富给别人带来好处从而得到神明对他行为的钦佩与敬仰,一个人贪图安逸享乐就不能为社会创造财富不能给别人带来好处从而受到鬼神对他行为的厌恶。

上一篇:24点扑克牌游戏下一篇:俄语学生自荐信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