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工作的几点启示

2022-10-14

第一篇:班主任工作的几点启示

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几点启示

现在大学生矛盾着的思想状况,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他们中不少人是当年的红卫兵。他们痛悔自己过去十年的狂热,但有时在感情上又与过去难以割舍,否定了“史无前例”的十年,也造成了暂时的精神苦闷,难于找到解决这一矛盾的正确方法,往往处于?厢逯小S械娜伺椎袅斯?去的革命热情而变得消沉或讲究“实惠”,有的人则还未彻底摆脱“左”的影响。第二,对于现在,他们感到庆幸,认为自己能上大学是“时代的幸运儿”;但是社会上的落后面、阴暗面又使他们不满,强烈要求改革,而在这种改革要求中,有时又暴露出小资产阶级的平均主义、极端民主化、急躁和偏激情绪。第三,对于未来,他们热烈向往,憧憬高度民主和文明的四化强国;但又不能理解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不能正确对待前进中的困难,往往忽冷忽热,有的甚至丧失信心。还有的在寻找未来理想社会的蓝图时,因得不到正确答案而在理论上误入歧途。在矛盾中思索和前进的大学生迫切需要引导,这就给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艰巨的任务。

如何针对现在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特点有效地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我们在调查中得到了一些启示。

1.要积极引导,不要消极防范。现在的大学生思想活跃,禁锢较少,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是青年中活跃的部分。但是由于十年**后,对开放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因此在各种思潮的影响下,思想也比较混乱。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原则,又要十分注意方法,积极引导。不要单纯消极防范,那样容易造成抵触、对立。对极少数人脱离和反对党的领导的倾向,则要旗帜鲜明地加以教育、抵制、批判,否则也不利于争取绝大多数,不利于发现和培养人才。

2.要启发思索,不能靠简单生硬的灌输。有个教师在课上讲“政治是一种灌输”,许多学生就表示反对。他们对于灌输教育,有一种本能的反感。在新时期,政治工作者与学生同样面临着许多新问题,往往无法给学生以现成的答案。这就应当尊重学生的思索,并提倡与他们共同思索、平等讨论,在讨论中教给他们正确的思想方法,一起寻求问题的答案。如果既无答案,又不引导学生积极思索,政治工作就会丧失威信。

3.要提供充分的事实,不要空洞说教。现在一些学生很少轻信,我们应当改变缺乏具体事实的空洞说教,学会用大量生动事实去教育他们。有些复杂的问题,事实暂时还不充分的,就不能急躁,更忌把结论强加于人。可以教给他们以正确的思想方法,并用事实来佐证这种方法的正确。

4.要努力勾通感情,因势利导。学生在十年**中深刻体验了国家、民族和个人苦难,他们感情深沉,但也极易冲动。理解他们,同情他们,与他们勾通感情,这是取得共同语言的前提。有一次一所学校组织观看五十年代的一部纪录片,一些年龄较大的学生看到少先队员列队走过天安门广场,唱起嘹亮的队歌时,竟激动得流下了热泪。因为他们回想起了在党关怀下幸福成长的少年时代和以后的十年浩劫。一个班级团支部为此组织了主题会,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可见,善于观测学生感情的波澜,去激起他们的感情共鸣,思想工作往往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5.要给以知识,开阔视野。学生渴求知识,这正是思想工作的有利条件。把知识与道理一起交给学生,他们就感到不仅满足了对知识的渴望,而且道理也因有知识作依据而更加可信。某校外语系原有许多学生常听某些港台歌曲。后来学生会请专人来介绍音乐知识,对这些歌曲作了客观分析,学生十分信服,认为这些歌曲确属情调低级,从此就不再听了。显然,这比单纯说抽象的道理见效快。

6.要根据不同对象,有区别地做工作。当前最明显的问题是,年龄不同的学生因社会经历各异而表现出许多思想差别,对于“理想”的理解也各不相同。又如关于道德问题:低年级学生一般理解为生活道德;高年级学生一般理解为政治道德(这是以往政治斗争留给他们的思想烙印)。所以,一刀切地进行理想教育或道德教育,很难取得完美效果。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和经历,提出不同的要求,采取不同的方式,是十分必要的。

第二篇:读《古今名人读书法》的几点启示

读《古今名人读书法》的几点启示

近日在一个书院开会,会议内容乏善可陈。倒是会场周围摆了很多书架,陈列各类书籍,令我偶然读到一本《古今名人读书法》。历来主张好东西要一齐分享,就把读后一点心得写出来,看能否给朋友们一些启发。

一、该书作者年龄的启示

该书作者张明仁先生,生于1918年。该书1940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时(2007年商务印书馆重印),作者才22岁。如此年轻的作者,能够写出自孔子到胡适300多位名人共800余则读书方法,实在难能可贵。

此外,1936年张明仁18岁时,世界书局出版了他编著的《四朝学案人名索引》;1937年他19岁时,大华书局还出版了他的《国学研究法》。真是自古英雄出少年呵!

从张明仁先生在如此年轻时,能够取得这样丰硕的研究成果,可不可以说,先生正是读书得法的一个现身说法者。说明读书得法,可以事半功倍,创造人间奇迹。读书不得法,则往往事倍功半,以至终生无所成就。

二、该书介绍梁启超读书法的启示

该书介绍了几百位名人的读书方法,各有特点,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梁启超的读书法。

梁启超说:“若问读书方法,我想向诸君上一条陈。这方法是极陈旧的,极笨极麻烦的,然而实在是极必要的。什么方法呢?是抄录或笔记。我们读一部名著,看见他征引那么繁博,分析那么细密,动辄伸着舌头说道:这个人不知有多大记忆力?记得许多东西,这是他的特别天才,我们不能学步了。其实那里有这回事。好记性的人不见得便有智慧;有智慧的人,比较的倒是记性不甚好。你所看见者是他发表出来的成果;不知他这成果,原是从铢积寸累困知勉行得来。”看来,读书法并不是教我们有什么人不费力气可以成功,或者有什么投机取巧的捷径。反而是让我们要下苦功夫、笨功夫去学习、去积累。很多人只看到别人的成功,却看不到成功人士背后付出的艰辛努力。

三、该书介绍梁启超的研究方法很值得我们借鉴

当然,方法也还是有的。梁启超先生说:“正如一个极丰富极辽广的

矿区,矿苗到处分布,层层堆积,只要你有方法开采、分析、制练,便可以生出许多珍奇高贵的产品。”梁启超把研究法之普遍原则归结为以下五点:

第一,用怀疑精神去发生问题。天下无论大小学问,都发端于“有问题”。一疑便发生问题;发生问题便引着你向前研究;研究结果,多少总得点新见;能解决这问题固好,即不能,最少也可作后人解决的准备资料;甚至只提出问题,不去研究,已经功德不少;因为把向来不成问题变成问题之后,自然有人会去研究他解决他。

第二,用耐烦工夫去搜集资料。凡研究一个问题,搜集资料的工作,总是居全工作十分之七八。先有丰富的“长编”,才能有简洁的定稿。以一个人的全生涯而论,中外古今大学者,他们有价值的著作,多半是四五十岁以后才成功。四五十岁以前做的什么事呢?须知都销磨在搜集资料里头。

第三,用冷静头脑去鉴别资料。若将假的错的资料作为研究基础,不独自己不会成功,而且贻误别人不少。司马迁的《史记》,公认为中国史学界第一部名著,然而书中所记三代以前事,最少怕有一半错谬。官署里记当时办理一事的档案,文集中载同时人的墓志、行状,岂非耳闻目见,最可信据?然而十件中总有八九件绝非实录。

第四,用致密技术去整理资料。我们对于一个复杂问题,搜集得无数资料,如何才能驾驭这些资料使为我用呢?一是要提挈出他的特点;注意这件资料和别件资料不同的地方在那里。二是要要善于分类;把所得的资料,察其性质,纵分横分,分为若干组比较研究。三是要求出相互关系;各种资料中,或有主从的关系,或有姊妹的关系,务要寻出线索贯穿他,不令一件一件的孤立。学者如能常用这三种方法,那么,资料越多越得用。如其不然,会被资料把你弄得头昏哩!

第五,用谦谨的态度去判断问题。无论何项学问,都以解决问题为最终目的。最好将自己的“假定”当做“被告”,自己先做“原告律师”,极力推寻他的破绽;凡有一丝一隙的反面证据,断断不肯隐匿。经这一番之后,再回过头来充“被告律师”,替自己的“假定”辩护。辩得通,那么,这个“假定”的正确程度便增加一分,或者问题就从此解决。辩不通,便须毅然决然把这个“假定”抛弃了,切勿护短留恋。若觉得这个“假定”十有八九是对,却还有一二分像站不住,那么,就请把你认为站不住的那几点老实说出来,重新作为一个问题,待别人研究。切勿因为怕妨害自己的主张,把他隐藏或曲解。

这种研究法,我认为治文献学唯一的法门,不如此做,便非学问。但应用这种法门也非容易,总要在青年时代养成习惯,最好更得前辈所做过者为之模范。读了梁启超的读书法,真如醍醐灌顶。现在的文坛,

为什么很少出精品。看来还是大家读书不得法,不肯下苦功夫去积累,不肯下苦功夫去研究问题,不肯下苦功夫去分析问题,不肯下苦功夫去解决解决问题。急功近利,贪图省力。结果写出来的东西,往往没有什么新意,甚至错误百出,误人子弟。所以我建议朋友们有时间学一学梁启超和一些前辈们的读书方法,研究方法,应该是会有些益处的。

第三篇:儒家文化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几点启示

当前中西方管理思想有着不断交流融通的趋势。我们有必要对我国古代管理思想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 作为中国文化代表的儒家思想文化是一个博大精深的体系,其蕴含着丰富的管理思想,基本特点体现在四个方面:重义轻利,克己奉公;重视追溯道德的本源,维护伦理道德;重视道德教育和修养,强调道德的社会作用;具有以民为本的思想,概括为“仁”、“礼”、 “诚”、“孝”、“忠”、“恕”、 “中庸”等。 这些闪光的思想对现代的企业管理有着深远的影响和重要的借鉴意义。其中的治国安邦、民族精神、为人处事、人际交往等方面的经验智慧,在今天仍有其生命力,值得我们来发扬光大。

儒家文化 “儒有不陨获于贫贱,不充詘于富贵,不溷(hun)君王,不累长上,不闵有司,故为‘儒’” 《礼记儒行》汉人著述从大丈夫气概和君子德行方面去规范儒者精神,涉及自立,容貌,备豫,近人,特立独行,刚毅,忧思,宽裕,举 贤援能,任举,规为,交友,谦让等十几项。《汉书艺文志》(班固)中写道:“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 君顺阴阳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为 高。”儒是古代中国社会做人的典范,回答了怎么样做人、做一个什么样的人这样一个人生观问题,因此是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的一种体现形式。

一、现代企业管理经营价值观的启发

经营价值观是企业经营的基本信念和指导原则。我们所说利润最大化、社会效益最大化、市场占有份额最大化等。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需要强调占有市场、扩大利润,满足客户需求,对社会作出贡献则与儒家思想不谋而合。儒家文化不把金钱看的高于一切,重义轻利,崇尚和追求“均无贫”的社会理想,在这种儒家文化的引导下,企业文化以“经世济民”作为自己的价值目标。比如,元末明初宽厚仁德的大儒商程维宗,礼商济贫的徽商黄莹,崇尚仁德的晋商李明性,清朝的红顶商人胡雪岩,他们往往对民族,对国家怀有无限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以服务社会为己任,经营企业殚精竭虑,创造了巨大的财富。在东亚和东南亚国家和地区(韩国、日本、新加坡等),伴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儒家文化正在逐渐变成一种文化和经济的纽带,深入到本地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个层面。甚至在西方,儒家文化的影响也呈现发展的趋势。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兴起的儒学风暴到九十年代美国工商管理界把《论语》作为管理伦理、商业伦理的辅助教材,而且还纷纷召开诸如“儒商精神与现代企业发展”之类的研讨会。西方的经营价值观受中国儒家文化思想的影响,日立公司的经营价值观标榜为“和、诚、开拓精神”,丰田公司为“优良的产品、优良的思想、世界的丰田”我们中国现在的上市公司以及大型国有企业,如海尔集团等每年都有出具社会责任报告,体现了对社会所做的贡献。

二、现代企业管理经营伦理观的启发

在中国历史上,凡是成功的商业经营者都是以诚信为先,我们都看过《乔家大院》,乔致庸,作为中国晋商的一个代表,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经营伦理观。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企业间的竞争日趋激烈,逐渐的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所以企业必须进行调查研究市场,研究人们消费的变化,企业都应该以优良产品质量和良好信誉赢得消费者和市场,能否长久的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我认为最根本的就是诚信经营,应诚信赢得消费者的信任。一个企业长久永恒的发展,需要不断地研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健全售后服务体系,开拓新的市场,不能把精力放到坑蒙拐骗等外门邪道上,以诚信赢得真正的忠实的消费者,给企业和社会带来更多的效益,靠一时的欺骗最终受害的是自己本身,难以获得长久的发展。有一年,美国的水果商布朗的苹果园遭受到冰雹和风霜的打击,苹果瘢痕累累,这样一年的辛勤劳动将付之东流,他冥思苦想,终于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于是,在报纸上将瘢痕累累的苹果照片登出,随后附了一则广告:“唯我的苹果生长在高山地带,那里有变化无常的天气,时而艳阳高照,时而狂风暴雨,以至于苹果瘢痕累累,吃起来别有滋味”。结果布朗先生获得了成功。我认为这是诚信经营结出的累累硕果,主要是他没有采取欺骗消费者的方式,而是以诚信地态度告诉消费者,取得了消费者的信任,这种有效的

1 营销方式和经营方式是值得我们学习和研究的。

“和”,处理企业内部各方面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伦理原则,其基本要求就是企业内部的各个方面、上下左右之间都要团结协作,和衷共济,上下同心。“仁”,领导要关心员工的工作和生活,不仅要有物质方面的报酬还要有精神方面的鼓励和关怀。这就要求我们以“仁爱”之心,以平等的态度尊重职工,对待同事,关心职工,尊重他们的人格和劳动成果,无论分工的不同和差距,但是劳动成果是一样的,没有什么贵贱之分,尊重他们所创造的一切价值,对他们为企业提出好的意见和建议要及时的予以采纳和接受,关心职工群众的文体文化生活,营造良好的精神文化氛围,创造传承百年的优秀企业文化。关心职工群众的家庭生活,对他们进行无微不至的关怀,使其在工作中无后顾之忧,企业领导要作为企业的一员常和群众多沟通、多交流,高高在上,脱离群众是难以建立起同企业职工的诚信机制的。

三、现代经营管理方式的启发

儒家的经营方式,儒家文化从不把商业经营看成一种纯粹的商业活动,而是一种更为广义的社会和生活活动,更重视的是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方式。企业管理中要实现以人为本的管理就需要让企业的全体员工都参与到企业管理中来,为他们创造出一个良好的氛围,鼓励企业的每一个员工都将心中对企业的管理的看法尽可能的表达出来。而企业则需要对那些好的建议与方案给予一定的奖励和表扬,这样就更能够激发出员工参与到企业管理中来的积极性,为他们构建出一个良好的平台。

企业必须要注重尊重员工的主人翁地位,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来对鼓舞企业员工的士气,进一步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作为一个社会性的经济体,企业有着自身的追求目标。每个员工都有自己的思想与行为。当企业的目标与个人目标能够在最大限度上趋于一致时,企业对员工提出的要求将能够转化为职工的自我要求。同时,如果员工将自己看作是企业的主人,将企业看作是自己的家,那么就能够更加自觉的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进行规范。从这一点上来说,在以人为本的管理中企业目标并不是从外部施加给职工的约束和限制,而是企业员工发展内心的追求与为之奉献的力量。让职工参与到企业管理中去,员工能够更好的实现自我价值,而企业则能够达到更高的效益目标。例如海尔集团所实行的自我约束下的参与式管理就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让员工产于到企业管理中的模式。通过培训,职工能够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让自己具有更强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当职工的个人能力提高时,他们能够感受到自我价值的实现,进而对企业会产生更多的归属感、安全感和认同感。要实现以人为本的管理,就需要重视员工的培训,为他们尽可能的提供各种培训的机会,鼓励员工自己多学习、不断提高自己。培训不仅仅是提高员工的技能,同时也是对员工进行企业文化的灌输,进而让职工能够更好的了解企业的意图与信息,对企业有着更多的了解,与企业取得一致的想法。通过培训能够在员工的脑海中深深地打下企业的烙印,帮助职工树立起正确的行为准则与思维模式,认识到自身的成长与企业的发展密不可分。在当今有着这样的一条规律:优秀的公司,它所培养的人才只适合它这片土壤和企业,而不是走到哪儿都适合的,因此,不应该因为担心员工将来的跳槽而不愿意为员工提供培训、进修的机会。

儒家文化作为统治中国几千年的优秀主流文化,深深影响者我们。当今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面临着如何适应现代发展,进行提炼、发展的重大问题,我们要以宽阔的胸怀吸收世界各国、各民族优秀文化的精华,同时对儒家文化发扬光大,不断构建独具特色的现代企业经营理念。

第四篇:赴苏州学习考察后的几点认识和启示

2005年10月10日至20日,我参加了省委组织部组织的全省市县组织部长赴苏州培训班。通过学习和考察,感受到了苏州人的新思想、新观念,看到了苏州经济社会的高速度、超常规发展,使我受到了强烈震撼,受益匪浅,感受颇多。

一、对苏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几点认识

苏州之行给我感受最深的就是苏州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

1、遵循经济社会发展客观规律。发展是要讲科学的,不是光靠我们头脑想发展就能发展,想怎么发展就能怎么发展的,发展是受它自身的、内在的、必然的规律所制约的。综合考察苏州经济发展历程,可以说,苏州的发展实际上并没有很深的奥秘,它的发展只是遵循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一是遵循资本运作规律。苏州的经济基础原来并不怎么好,是一个农业地区、一个小小的旅游城市。在1978年的时候,地区生产总值只有32亿元,在全国属中等偏下水平。苏州人经过认真思考和分析后认为,苏州要想发展,必须快速完成资本原始积累,从农村经济走向工业经济。他们充分利用背靠大上海的区位优势,崇尚文化、人文荟萃的文化底蕴,历史上曾经有过的家庭手工业和人民公社时期办小工厂的经验,把这些汇集起来,找到了发展乡镇企业这条资本原始积累的道路。80年代末,苏州乡镇企业达到了16000多家,十年期间,乡镇企业再造了一个苏州。到了90年代,乡镇企业固定资产投资超过了1000亿,初步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奠定了经济腾飞基础。二是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到了市场经济时代,苏州认识到私营经济是一个新的增长点,出台了私营经济振兴计划。到2004年末,私营企业的登记注册户数发展到8.26万户,超过了宁波和温州的总和。这时,苏州的乡镇企业发展遇到了很大困难,最明显的困难就是缺少资本。他们又想到了大搞开发区建设,通过优化投资环境,大力招商引资。近年来,苏州利用内、外资合计达到4500亿元人民币,一个小小的地级市,国际、国内有几千亿资金投到这个地方,怎么可能不发展?发展怎么会不快?三是遵循科学发展规律。苏州遵循科学发展规律,通过妥善处理强市与富民的关系,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实现了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有强烈发展意识。几天来的考察,感受到苏州人身上有一种强烈的经济发展意识,所到之处人人抓经济,人人懂经济,谈起当地的经济发展都充满自信,都感到自豪,真正做到了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善于发现机遇,抓住机遇,充分利用机遇,是苏州人的一大特点。改革开放以来苏州人敏锐地抓住了三次重大发展机遇:一是在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的基础上,抓住国家经济体制转轨的机遇,彻底进行企业改制;二是在广泛开展解放思想和观念更新的基础上,抓住国家政策放开的机遇,对外开放、招商引资取得成功突破;三是在创优环境、重视人才的基础上,抓住了“入世”的机遇,率先步入与国际接轨的经济运行轨道。由于抓住了这三次机遇,使苏州在短短的十几年时间里飞速发展,超过了全国所有的地级市。在2004年,苏州市GDp达到3450亿元,经济总量超过深圳,紧随沪、京、穗列全国大中城市第四位,人均GDp超过7000美元;全市一般地方预算收入220亿元,在全国大中城市中名列第四位,其中市区占42%,县(市)占58%,城乡发展均衡;全市进出口额为1032亿美元,在全国大中城市中名列第三;实际利用外资额95亿美元,在全国大中城市中名列第一,世界500强企业有96家在苏州落户。全市仅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就有5个,省级开发区11个,在全国大中城市中实属罕见,其中与新加坡政府合作开发的苏州工业园区,内外资累计投入1000亿美元,无论在城镇规划、管理体制、服务体系,还是在社会的和谐稳定、城乡一体化发展等各个方面均成为全国工业开发区的典范。

3、思想解放敢想敢干。通过在苏州的所见所闻不难发现,围绕促进经济发展进行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的创新,树立超前意识和风险意识,具有敢为天下先的勇气是苏州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秘诀之一。苏州昆山市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在没有任何政策、资金支持的情况下,尝试着自费搞开发区,一度面临着违规的风险,但最终获得了巨大成功,得到了国家的认可,并于1992年被批准为国家级开发区,成为全国第一家自费、县级开发区升格为国家级的开发区。他们勇于创新,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运作3年,85次进京,终于又在开发区内办下了出口加工区。通过开发区和出口加工区的优惠政策,吸引了来自欧、美、日、韩和港台等37个国家和地区客商投资的1200个项目,总投资额超过100亿美元,其中65%为台资。台商到大陆投资总额有十分之一在昆山,也被誉为台商工业园。昆山市由原来一个以农业为主的贫困县,到2004年发展成为全国百强县(市)的第一位。张家港市抓住邓小平南巡讲话的机遇,自八十年代开始,就到全国抓项目,抓资金,在九十年代迅速崛起。他们超前运作,经国务院批准成立了全国唯一的内河港型、区港合

一、以化工物流为主的保税区。截止2004年底,累计引进各类企业2872家,投资总额37.2亿美元,已成为长江流域重要的投资载体。说苏州人思想解放,是因为他们从行动上真正落实了邓小平理论精髓——“发展才是硬道理”;说苏州人敢想敢干,是因为我们东北老工业基地还在努力为扭亏为盈、落实再就业政策的前五年,苏州人已经顺利完成了企业转制、企业重组。长期以来,苏州历届政府形成了一套

第五篇:公共选择理论对中国公共管理的几点启示

【摘 要】公共选择是当代西方新兴的一种理论,它强调用经济的手法来分析政治问题,对公共领域的各种复杂现象具有较强的解释力。本部分内容试图借助于这一分析工具对当今中国的公共经济、公共政治以及公共文化三大领域作一次系统的分析,以期能为中国未来的走向提供一点参考。

一般认为,私人领域是通过市场交易得以组织的,公共领域则是通过政府规制才得以组织的。公共领域原则上要求通过一体化命令来组织服务,在这一过程中,所有人员都向一个执行长官负责。私人领域的协调通过市场体制实现,该体制通过竞争性购买和销售来治理经济关系。就中国的现状而言,由于长期以来事实上一直存在着"公家的"与"自己的"这种划分,并且"公家"一般总是排在"自己"之前,"公家人"本位主义由此形成并一直存有广泛的影响,因此,我国公共领域中的选择性问题就尤为突出和明显。

一、对我国公共经济领域的启示

公共经济不一定是一个排他性政府垄断经济。它也可以是-个混合经济,在其中私人也参与公共服务的供给。但这一点在我国长期以来一直受到忽视,表现出来的一个较为明显的后果就是公共服务、公共工程等公共经济项目由政府独自包揽,由此形成的公共经济领域的主体单元化格局暴露出了其生命力不强的弊病,这种弊病直到今天依然时不时发作。为了扭转这种局面,就必须认识到,公共经济市场化之路是我们所面临的选择。依据亚当-斯密为代表的古典自由经济理论的观点,市场具有重要的自我规范、自我治理的功能。斯密认为:

在国家内,各个人为改善自身境遇自然而然地、不断地所作的努力,就是一种保卫力量,能在许多方面预防并纠正在-定程度上是不公平和压抑的政治经济的不良后果。这种政治经济,虽无疑会多少阻碍一国趋于富裕繁荣的发展,但不能使其完全停止,更不能使一国后退。如果一国没有享受完全自由及完全正义,即无繁荣的可能,那世界上就没有一国能够繁荣了。幸运的是,在国家内,自然的智慧,对于人类的愚蠢及不公正的许多恶影响,有了充分的准备,来做纠正,正如在人体内,自然的智慧,有充分的准备,来纠正人类的懒惰及无节制的不良后果一样。

公共经济由于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它在考虑经济运行效率的同时,还要考虑大量的诸如社会公平之类的非经济因素,其非市场决策的一面同私人经济相比更为突出,因而不可能将它与私人经济完全等同对待。在公共经济运行过程中,必然有代表“公家人”利益的政府公务人员的参与,而不可能完全或过多地交给私人或依托于市场。在我国,"公仆"原则将我国的政府公务人员看作是无私和超世俗的,他们始终代表公共利益,努力谋求社会福利最大化。在理想的"公仆"原则规治之下,公共经济领域之中是不可能出现违背公众利益的寻租现象的。但事实上情况并非如此,公共工程招标过程中出现的大量的寻租现象便是佐证。

二、对我国公共政治领域的启示

在中国的政治领域中,由于政治领域中的约束规则本身不够健全以及"公仆"的"好人"定位,所以相应的情形是政治领域中的决策者约束机制不够明确,这事实上造成了一种人为的分化或者说一种人为的不平等一处于强势的政治家与处于弱势的民众。这里必须指出的是,中国的政治机制本身的设计是非常科学的:人民代表大会作为政治机器的核心负责国家意志的决定和表达;人民政协为国家意志的合理表达提供参考意见和咨询;人民政府负责实施与执行;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负责秩序的维护与补救;人民军队负责维护国家安全。而由一方面作为中国民众利益的最忠实的代表者,另一方面其本身又是产生于民众之中并和民众血脉相连的中国共产党负责统筹全盘,这为政治机器提供了最好的指挥和协调,可以最大化地将社会偏好转化为国家意志。可以这样说,就政治权力的配置与分工制衡而言,在战略设计上,我们是无可挑剔的,我们的问题是,就各个具体细节上的约束规则而言,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亟须解决。这需要有一个较长的过程逐步完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是设法提高我国国家公职人员的综合素质。

除此之外,我们进一步开出的处方是:加强和完善选举制度建设,使人民代表真正能够代表民意;深化人事制度改革,使官员的选用更加科学;提高执法人员素质,强化法制观念;加强党组织建设,使其始终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继续推行民主的观念,使之深入人心。

三、对我国公共文化领域的启示

综观人类历史,可以看出,在多元文化交相辉映的时代会出现繁荣的文化景象,这一点,在西方文明和华夏文明的演进过程中都可以找到佐证。古希腊时期的文明灿烂辉煌,涌现了一大批文化精英,比如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德谟克里特、斯多葛学派,毕达哥拉斯学派等。究其原因,一个关键因素在于这一时期西方的政治开明。到了中世纪,基督神学思想主宰了欧洲,因而没有为其他思想留下发展的空间,与此相对应的是,中世纪西方文明的衰落。到了近代,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再一次启发了西方的政治智慧,点燃了西方文明的火花。

开明政治必须给人们思想上的最大化的选择自由。"社会选择理论面对的问题是协调不同的利害关系和有分歧的价值观念。—种经济体制,实际上任何社会体制也是如此,应该尽可能满足它的成员的需求。"作为关心社会选择的公共选择理论,在这一方面无疑对我们有重大的借鉴意义。"公共选择机制本质上是一种把社会成员的个人偏好转换成社会决策依据的机制,这种机制在多大程度上显示个人的真实偏好直接影响着决策的效果和资源的配置效率。"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无论在私人还是集体行为中,有目的的个人可以被看作是基本的决策者,这就是说,个人要求最大的选择自由,即根据自己愿望选择任意替代方案的自由。

在当今中国,应当使开明政治的气氛更浓,为各种思想、文化、学说在中国的自由运转提供更好的制度空间。开放时代中的开放的中国需要有一种开放的理论作为行动的指针,显然,这一点已为中国的政治精英和富有民权意识的民众所共识。在文化领域,提倡多元并存是必要的,只有这样人们才会有更好的选择的余地。人们通过各种比较之后作出的选择具有广泛的合法性,这有利于中国的稳健发展。开放的发展的马列主义是一种包容的理论,在同多元文化的竞争过程中必然能够不断吸取它们的精华而保持时代的生命力,并且也必然会成为中国民众的理性选择。

上一篇:班主任月量化考核细则下一篇:班子民主生活会主持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