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机构编制管理创新

2023-01-31

第一篇:强化机构编制管理创新

强化创新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经验总结

实行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是新时期加强和完善机构编制管理工作的有效手段,是严格控制机构编制和人员增长的重要措施,也是创新机构编制管理的一项重要举措。实行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就是以机构编制、组织、人事、财政等部门协调配合为前提,以中央编办研发的“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信息系统”为依托,以《机构编制管理证》和《编制使用通知单》为载体,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机构编制管理,确保具体机构设置与按规定审批的机构相一致,实有人员与批准的编制和领导职数一一对应,做到按编定员,人编结合。为此,****县高度重视、统筹安排,扎实推进、强化措施,健全制度、优化创新,总结经验、提高效能,切实加强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工作。

一、加强领导、注重宣传。一是专门成立了**县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由县委书记、编委主任任组长,政府县长、组织部长、政府常务副县长任副组长,县委办、政府办、纪检(监察)、组织、人事等相关部门为成员,并抽调了相关部门工作能力强、业务精的干部形成工作组,进一步明确了领导小组职责和成员分工,为实名制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二是学习好、宣传好和贯彻落实好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重要文件精神,为实名制工作的顺利开展在理论把握、政策理解、业务培训、技能操作等方面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二、严格步骤、稳步推进。实名制试点工作时间紧、任务重、情况复杂,为切实做好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工作,**县客观把握积极稳妥,分步实施的原则,严格按照实施方案,确定阶段目标任务。先后通过动员部署、调查摸底、信息收集、信息审查、信息录入、数据汇总五个阶段,边推进、边总结、边完善,借鉴其他地方好的经验和做法,不断创新和完善工作机制,做到统一口径,摸清底数,认真审核,严格把关,应录尽录,不重不混不漏,善后管理。

三、强化培训,提高技能。为了在实名制信息数据录入过程中少走或不走弯路,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在去年底试点的基础上结合新版本的特点,对实名制管理工作进行了再部署、再落实、再培训。先后成功举办了5期培训班,利用多媒体教学方式,采取业务授课和座谈讨论相结合,系统演示和政策讲解相结合,集中培训和个别辅导相结合,以单位人数较少的单位进行实例授课,就机构编制实名制信息系统在实际操作中常出现的问题进行了现场演示、讲解、答疑。实现了“讲、学、练”三同步,使业务人员熟悉信息系统,明确填报指标,掌握操作方法,为机构编制实名制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健全制度,规范管理。一是完善和强化《机构编制管理证》制度,进一步确立了机构编制的源头地位和基础性作用。二是建立编制准用通知单和“四联单”制度,加强对编制使用和进人渠道的监督检查。三是健全和完善机构编制、组织人事调配、人员工资与财政预算管理、社会保障相互配合的长效制约运行机制。四是建立机构编制实名制公示制度。五是建立实名制信息汇总与机构编制数据库的对接。由以前一年向上级报送一次数据库数据改为每季度报送一次,并对实名制数据同机构编制数据库数据进行评估分析,对数据变动原因详加说明,实行适时更新、动态管理。六是制定了机构编制实名制工作流程图,为方便工作,简化程序,提高效率,制定了“机构编制实名制工作流程图”,使实名制工作更加实用简便、清晰明了、有序可循。

五、协调配合,共同把关。**县编委办切实起到把关、审核的作用,组织、人事部门做好人员在编在岗的界定工作,财政部门根据机构编制、组织、人事部门提供的人员编制情况负责核发工资。机构编制部门与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形成机构编制管理的合力。

第二篇:安丘市编办运用“四则运算”强化机构编制管理

安丘市编办运用“四则运算”

强化机构编制管理

近年来,安丘市编办通过严控总量、盘活存量、提升质量、用好增量四种手段,在严控年度用编进人计划、保障财政供养人员只减不增上做减法,在服务全市经济建设、提升市场活力上做加法,在创新机构编制管理、提升单位服务质量上做乘法,在精简压缩编制、清理僵尸事业单位上做除法,多措并举、强化机构编制管理,在全面深化改革,保障安丘市经济发展提质增效上,较好发挥机构编制部门保障和引导作用。

四则运算之“加法”。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以安丘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党委、政府工作大局出发,结合我市实际,一是在全市“安丘农耕”、“食安安丘”等品牌建设中,充分发挥机构编制在人才引进使用中的作用,为市农业局、市市场监管局、市检测中心等单位招录相关专业技术人才;二是确保编制“为重点所用,为人才所用”,探索建立人才编制库,为重点领域引进专业技术人才铺平道路。

四则运算之“减法”。严控年度用编进人计划及各单位人员流动,全面落实财政供养人员“只减不增”要求,坚持超编单位、涉改革单位、非财政拨款单位不予办理进人业务。通过严控总量,完善落实控编减编长效机制,将机构编制政策法规学习纳入各单位日常培训学习内容,机构编制事项一支笔审批,将机构编制管理纳入单位绩效考核内容等举措,从严控制机构设置、用编进人、人员调整,从源头保持财政供养人员“只减不增”。

四则运算之“乘法”。坚持创新管理、优化配置,促使机构编制“动起来”、“活起来”,力争使用效益成倍放大,确保“乘得好”。一是整合职能相近、业务相关的单位,实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二是强化人员管理,通过机构编制评估、机构编制核查等手段,针对各单位承担的职责实行定岗、定编逐一核查,摸清各单位人员结构层次、职责履行情况,实现对各单位人员从纸面管理到实际管理的转变,对人员变动调整,及时调整机构编制实名制信息系统和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台账,对全市机构编制进行实时管理和有效监督,提升管理时效性和准确性。

四则运算之“除法”。坚持精兵简政、除繁增效,大力裁撤冗余机构,收回职能弱化单位编制,强化机构编制监督检查,确保除陈增效。一是结合清理僵尸事业单位、公益三类事业单位改革、国有林场改革、大部门制改革等重点领域改革,以转变政府职能为重点,以深化改革为抓手,大力推进机构职责整合,撤销或合并职能弱化机构,收回编制;二是对承担工作职责不足、特定工作任务已完成的单位,通过自然减员,减人收编、逐步消化等手段,减少相关单位人员、编制,提升单位服务效能。

(安丘编办 李文杰)

第三篇:甘肃省卫生厅关于强化医疗机构

甘肃省卫生厅关于强化医疗机构 公共卫生职能的实施方案(试行)

一、目的

医疗机构是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染病及部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早发现、早报告、早处臵的前沿阵地。加强医疗机构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对传染病的早期预警及有效防控起着重要作用,可以有效预防控制各类疾病的发生。因此,为了提高全民的整体健康水平,必须强化医疗机构中疾病控制的职能和作用。

二、依据

本实施方案的制定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医院感染管理办法》、《消毒管理办法》、《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医院消毒卫生标准》、《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臵安全和防护条例》、《放射诊疗管理规定》、《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

三、组织管理(包括各级医疗机构承担此项工作的机构设置、人员组成、设备要求等)

(一)机构设置

县级以上综合医院(含中医医院)成立公共卫生管理科。 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防保组。

(二)人员组成

公共卫生管理科专职人员的配备,省级医院不得少于6人,市级医院不得少于5人;县级医院不得少于4人;乡镇卫生院防保组不得少于2人。

公共卫生管理科人员必须具备执业资格,其中至少1人是预防医学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所有工作人员必须经过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的相关培训,考核合格方能上岗。

(三)设备要求

应配备电脑、打印机、网络、电话、资料档案柜等必备办公设备。

四、职能要求

(一)疾病谱排序及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公共卫生科或防保组要与医务人员建立联系机制,要做好每周疾病统计工作,排出疾病谱(含传染病和非传染病),并与同期进行分析比较(上周、上月、上),发现异常要及时开展流行病学调查与分析,提出群体预防、群体干预的建议,并报同级卫生行政部门。

(二)传染病诊疗管理 1.传染病疫情信息报告和管理

(1)负责建立健全传染病疫情信息监测报告和管理制度。

2 县级以上医疗机构:①执行首诊医生负责制。②采用统一的门诊日志、住院登记、检验记录、X线检查记录、传染病报告卡和登记簿,建立本单位的疫情收报、核对、自查、分析、奖惩制度。③建立或指定专门的部门或人员,配备必要的设备,保证疫情信息的网络直报。④对医生、实习生和进修生进行有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分析及相关知识的业务培训。⑤协助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标本采集。

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辖区传染病责任报告单位的传染病报告管理,并收集、报告和分析辖区内的传染病信息。

(2)报告病种、程序、方式和时限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所有39种甲类、乙类和丙类法定传染病。②《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规定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③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不明原因肺炎。④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决定列入乙类、丙类管理的上述规定以外的其他传染病。⑤省级人民政府决定按照乙类、丙类管理的其他地方性传染病。⑥医务人员发现原因不明传染病或可疑的新发传染病后,应及时向辖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⑦传染病报告实行属地化管理。传染病报告卡由首诊医生或其他执行任务的人员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报告卡》的要求填报,不明原因肺炎

3 病例和不明原因死亡病例的监测和报告按照《全国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监测、排查与管理方案》和《县及县以上医疗机构死亡病例监测实施方案(试行)》的规定执行。⑧传染病疫情信息实行网络直报。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病人或疑似病人时,或发现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时,应于2小时内将传染病报告卡通过网络报告;未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小时内以最快的通讯方式(电话、传真)向当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并于2小时内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对其他乙、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规定报告的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在诊断后,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4小时内进行网络报告;未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4小时内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必须在规定时限进行报告,及时报告率为100%,漏报率为0%。⑨承担国家、省、市和县传染病监测的哨点医院要按照不同疾病监测方案的要求,收集、报告病例的相关信息,采集、送检合格的各类标本。

(3)数据管理和分析

①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传染病报告卡录入人员或卡片收集人员对收到的传染病报告卡须审核,进行错项、漏项、逻辑错误等检查,对有疑问的报告卡必须及时向填卡人核实。发现本内漏报的传染病病例,应及时补报。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医疗机构每日对报告信息进行查重,对重复报告信息进行删除。

4 ②安排专人对本院疾病谱变化情况每日进行流行病学分析。③传染病报告卡(纸质卡片)及传染病登记本必须保存3年,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医疗机构报告的传染病报告卡必须进行登记备案,传染病报告卡(纸质卡片)由收卡(代报)单位保存。④接受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卫生监督机构对传染病报告和管理工作的督导、检查和指导。⑤将传染病报告和管理工作纳入医疗卫生机构的目标考核内容,每年至少考核一次。⑥定期接受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有关传染病报告工作的培训。⑦报告管理工作的具体要求参见《传染病监测信息网络直报工作与技术指南(2005试行版)》。

2.传染病的预检分诊

(1)医疗机构应当建立传染病预检、分诊制度。 (2)要在医院的进入处和挂号处张贴明显标识,提示发热病人和腹泻病人直接到感染性疾病科(发热门诊或肠道门诊)和分诊点就诊,感染性疾病科和分诊点应当标识明确,相对独立,通风良好,流程合理,具有消毒隔离条件和必要的防护用品,内部结构做到布局合理,分区清楚,便于患者就诊,并符合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要求。

(3)具体要求参见《医疗机构传染病预检分诊管理办法》和《卫生部关于二级以上综合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建设的通知》(卫医发[2004]292号)。

5 (4)做好各类传染病诊治及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工作。

(三)免疫预防 1.县级以上医疗机构

(1)所有县级以上医疗机构积极配合疾控机构做好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监测和报告工作,48小时内报告率≥90%。在发现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后应对其积极开展救治,任何个人和单位不得下“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等类似的诊断结论。

(2)承担地段预防接种任务的城镇医疗卫生机构,应当设立预防接种门诊(具体建设标准参见《预防接种工作规范》),负责辖区内的儿童预防接种工作并承担“接种单位”的各项职责和要求。预防接种工作必须达到或符合国家及省级的要求。

(3)所有承担新生儿接生任务的医疗单位,负责本院出生儿童的乙肝疫苗24小时内第一针和卡介苗的预防接种工作,并达到国家免疫规划所要求的接种率。 2.乡镇、社区防保组织

(1)组织开展或实施辖区内预防接种工作,并达到国家免疫规划所要求的接种率。

(2)保证预防接种注射安全,收集与预防接种有关的基础资料。

(3)提出国家免疫规划疫苗使用计划,建立健全疫苗领发登记,做好疫苗管理。

6 (4)开展冷链温度监测,指导村级冷链设备的使用与管理。

(5)承担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的统计和上报工作

(6)承担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监测和报告工作,48小时内报告率≥90%。在发现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后应对其积极开展救治。

(7)开展预防接种健康促进、健康教育活动和对村级人员进行业务培训。

(8)以乡镇为单位负责预防接种服务的乡级单位,同时应承担接种单位的职责。

3.接种单位

(1)根据《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和《甘肃省预防接种管理规范》的要求,预防接种单位应具有医疗机构许可证,并通过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的考核具有预防接种单位资质证。

预防接种人员具备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或护士资格,并经过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组织的预防接种专业培训考核合格。

(2)根据责任区域内预防接种工作需要,按照《预防接种工作规范》要求,具体实施预防接种工作。并接受所在地的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技术指导。

(3)接种单位接收第一类疫苗或者购进第二类疫苗,应当建立并保存真实、完整的接收、购进记录。

接种单位接种疫苗,应当遵守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免疫程序和疫苗说明书的要求,并建立和履行告知和接种前询问的制

7 度。医疗卫生人员应当对符合接种条件的受种者实施接种,并依照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的规定,填写并保存接种记录。

(4)接种单位应当按照国家免疫规划对居住在其责任区域内需要接种第一类疫苗的受种者接种,并达到国家免疫规划所要求的接种率。同时要对外地流动至本地儿童的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的接种。

(5)开展接种率常规报告和国家免疫规划疫苗针对传染病的报告工作。根据各个单病的监测方案的要求开展日常监测工作,并对需要采集标本的及时采集。

(6)开展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监测和报告,48小时内报告率≥90%。对预防接种后的一般反应进行处理。任何个人和单位不得随意诊断“预防接种异常反应”。

(7) 开展预防接种有关的健康教育和有关咨询活动。

(8) 收集与预防接种有关的基础资料。

(四)重大传染病的专病管理 1.结核病管理

(1)县级以上综合医疗机构

①负责对发现的肺结核或疑似肺结核患者及时进行疫情报告和登记,并及时将肺结核或疑似肺结核患者转诊到患者居住地结核病防治机构。②负责对危重肺结核或严重合并症患者进行救治,并将出院患者及时转诊到患者居住地结核病防治机构。③负责在医院内开展结核病防治健康教育工

8 作。④接受结核病防治机构对结核病报告和转诊工作的督导和指导。⑤建立医院内部肺结核患者报告和转诊工作的管理机制、制度和流程。⑥定期接受辖区结核病防治机构的有关肺结核报告和转诊工作的培训,并及时开展医院内部对报告和转诊工作的培训。

(2)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①接到县(区)结防机构确诊的肺结核患者诊断信息后,应立即对患者进行访视,并落实患者的治疗管理工作。同时要在“乡(镇)肺结核患者管理登记本”上进行登记。②对每位患者在全疗程中至少访视4次,了解患者治疗情况,督导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医生和其他督导人员实施直接面视下的短程化疗。并将访视结果记录在“肺结核患者治疗记录卡”上。③对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级结核病治疗管理工作进行定期督导和检查。④收集结核病有关信息,负责本单位及所辖区域内的疫情报告工作。⑤推荐肺结核可疑症状者,开展对肺结核或疑似肺结核患者的追踪工作。⑥及时向县(区)级结防机构报告外出及失访肺结核患者的信息。⑦对超过规定时间1周未到县结防机构取药的患者,乡、镇结防医生在接到县结防机构电话时通知村医生进行追踪,到该患者家了解中断原因,并督促病人到结防机构取药,将追踪结果向县结防机构电话反馈。⑧查痰点是结核病诊断的初筛单位,负责辖区及周围乡镇肺结核可疑症状者

9 和疑似肺结核病人的痰检工作,怀疑肺结核者需转至县级结防机构进一步检查确诊,按要求做好痰涂片保存和各项资料的登记、统计管理工作;镜检阳性的痰涂片2日内应得到县级结防机构实验室确认,阴性涂片一周内应得到县级结防机构实验室的复验。⑨负责对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人员的培训。⑩发放健康教育资料,开展健康教育工作。

具体工作要求见《中国结核病防治规划实施工作指南》(2008年版)和《肺结核病人转诊和追踪实施办法》。

2.艾滋病管理

(1)接诊医师发现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艾滋病病人时,负责填写《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报告卡》、《艾滋病相关信息附卡》、《性病疫情报告卡》,有条件的实行网络直报。暂没有条件实行网络直报的,应按照规定时限以最快方式报告本辖区内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2)未经本人或者其监护人同意,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公开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及其家属的姓名、住址、工作单位、肖像、病史资料以及其他可能推断出其具体身份的信息。

(3)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对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情况进行登记,每半年应当将本单位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情况进行汇总,上报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并做好保密工作。

(4)县级以上医疗机构做好以下工作:

10 ①设立规范的艾滋病免费自愿咨询检测场所,设立2-3名专兼职经过省级以上专业培训的咨询员,开展免费的艾滋病初筛和咨询服务。

②防护措施应当遵照标准预防原则,医务人员接触具有传染性的病源物质时,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③应当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提供艾滋病防治咨询、诊断和治疗服务。医疗机构不得推诿或者拒绝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者艾滋病病人进行治疗。

④对确诊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工作人员应当将其感染或者发病的事实告知本人;本人为无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行为能力人的,应当告知其监护人。

⑤对孕产妇提供艾滋病防治咨询和检测,对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孕产妇及其婴儿,免费提供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的咨询、产前指导、阻断、治疗、产后访视、婴儿随访和检测等服务,并免费提供抗艾滋病病毒药品进行预防性治疗,降低经母婴途径的艾滋病病毒传播率。

⑥对手术病人、性病病人等开展艾滋病抗体检测工作,并依法告知检测结果。

⑦开展艾滋病抗体检测的单位,按月上报《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数及阳性人数统计表》。

⑧二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要建立艾滋病筛查实验室,不具备建立筛查实验室的要设立检测点,开展快速检测。

11 3.鼠疫管理

(1)按照传染病疫情报告规定及时报告疫情。对不明原因的急死病人以及来自于鼠疫疫区或去过鼠疫疫源地、接触过旱獭、黄鼠等疫源动物的淋巴结肿大、高烧、咳嗽及胸痛病人,应以最快方式报告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和疾病控制机构或者鼠防专业机构。

(2)对疑似或者已经确诊的鼠疫患者,医院必须采取严格的隔离措施,对密切接触者也必须进行隔离观察。

(3)各级医疗机构是鼠疫病人的应急救治机构。要及时开展鼠疫或疑似鼠疫病人的接诊、治疗工作,严格执行就地隔离治疗的原则,对密切接触者进行预防性治疗。鼠疫病人的治疗和密切接触者预防性服药参考《鼠疫防控手册》推荐方案。

(4)按照《鼠疫诊断标准(GB 15991—1995)》对患者进行诊断、鉴别诊断。鼠疫病人的确诊必须由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组织专家确认。

(5)要积极协助鼠防专业人员完成标本的采集和流行病学调查工作。

(6)做好医院内感染控制、消毒、隔离和个人防护,防止院内交叉感染;严格处理医疗垃圾、污物和污水等,避免污染环境。对鼠疫患者的医疗垃圾要经过严格的消毒或者请有资质的医疗垃圾处理公司进行处理,防止鼠疫通过被鼠疫患者污染的场所、病房、污染物及排泄物扩散;对鼠疫患者污染的场所

12 要进过终末消毒方可再次使用。

(7)协助完成鼠疫患者的尸体解剖。如果需要对鼠疫患者的尸体进行解剖时,应严格按照《传染病病人或疑似传染病病人尸体解剖查验规定》的条件和程序进行。

4.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管理

(1)所有县级以上医疗机构承担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报告工作。(常见的AFP病例包括以下14种疾病:脊髓灰质炎;格林巴利综合征(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GBS);横贯性脊髓炎、脊髓炎、脑脊髓炎、急性神经根脊髓炎;多神经病(药物性多神经病,有毒物质引起的多神经病、原因不明性多神经病);神经根炎;外伤性神经炎(包括臀肌药物注射后引发的神经炎);单神经炎;神经丛炎;周期性麻痹(包括低钾性麻痹、高钾性麻痹、正常钾性麻痹);肌病(包括全身型重症肌无力、中毒性、原因不明性肌病);急性多发性肌炎;肉毒中毒;四肢瘫、截瘫和单瘫(原因不明);短暂性肢体麻痹)。

(2)发现AFP病例后,城市在12小时、农村在24小时内以最快的方式报告到当地县级疾控机构,积极配合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便标本采集和流行病学调查,并做好相关登记。

(3)所有县级以上综合性医院、神经专科医院、儿童医院、传染病医院、综合性中医医院等均为AFP病例主动监测医院;每旬开展对本院的AFP病例的主动搜索工作,并将主动监测结果以报表形式向辖区县级疾控机构报告。

13 (4)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做出“脊髓灰质炎”或“类脊髓灰质炎”等类似的诊断,只有“省级脊灰专家诊断小组”对病例进行最终分类诊断。

(五)医院感染预防控制

1.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医院感染管理责任制,制定并落实医院感染管理的规章制度和工作规范,严格执行有关技术操作规范和工作标准,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防止传染病病原体、耐药菌、条件致病菌及其他病原微生物的传播。

2.医疗卫生机构应建立消毒管理组织,制定消毒管理制度,执行国家有关规范、标准和规定,定期开展消毒与灭菌效果检测工作。

3.医疗机构的基本标准、建筑设计和服务流程,应符合预防传染病医院感染的要求。

4.医疗卫生机构工作人员应当接受消毒技术培训、掌握消毒知识,并按规定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5.医疗机构应当按照《消毒管理办法》,严格执行医疗器械、器具的消毒工作技术规范。

6.医疗机构使用的消毒药械、一次性医疗器械和器具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购进时必须建立并执行进货检查验收制度。使用的一次性医疗用品用后应当及时进行无害化处理,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不得重复使用。定期进行药物和器械的不良反应统计,建立不良反应监测和统计报告制度。

14 7.医疗机构应当制定具体措施,保证诊疗环境条件、各类医疗用品、医务人员的手卫生、消毒与灭菌方法、无菌操作技术和职业卫生防护应符合国家有关规范、标准和要求。排放废弃的污水、污物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无害化处理。运送传染病病人及其污染物品的车辆、工具必须随时进行消毒处理。

8.医疗机构对本单位内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场所、物品以及医疗废物,必须实施消毒和无害化处臵。对医疗废弃物的管理应符合《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

9.发生医院感染事件或属法定传染病的,应按照有关规定进行报告和处理。

(六)死因监测

1.对死亡案例进行死因医学诊断,并规范填报《死亡医学证明书》;对死因不明者进行死亡原因调查,并作出死因推断。

2.对死亡原因按照ICD-10 进行编码,选择正确的根本死因,并通过网络上报。尚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单位应将《死亡医学证明书》按规定时限送交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3.要求百分之百报告死亡病例,根本死因报告合格率≥95%。

4.做好原始死亡医学证明书的保存与管理;

5.协助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异常病例死亡等相关调查工作。

15 6.参加当地疾控机构组织的业务培训及例会,按照死因监测工作规范要求,每年对院内相关人员和新上岗人员进行培训。

7.建立健全医院死亡登记报告管理制度,定期开展自查。

(七)职业病管理

1.市级以上综合医疗机构

(1)取得职业病诊断的市级以上综合医疗机构必须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职业病诊断与鉴定管理办法》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管理制度,依法上报职业病(包括尘肺病、急性职业中毒和农村农药中毒)。

(2)急性职业病(主要是急性职业中毒)和急性农药中毒由首诊的医疗卫生机构负责填报《职业病报告卡》(限于急性职业病)和(或)《农药中毒报告卡》。

(3)尘肺病和其他职业病由依法从事职业病诊断的医疗卫生机构负责填报《尘肺病报告卡》、《职业病报告卡》和(或)《农药中毒报告卡》。

(4)取得职业性健康检查资质的市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填报《有毒有害作业工人健康监护卡》(以厂为统计单位)。

(5)医疗卫生机构依法报告职业病的各级执业医师应当接受职业病网络直报知识培训。

(6)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指定专门人员负责对医疗机构内职业病网络直报工作进行指导、考核。

16 (7)职业病网络直报均登陆《健康危害因素信息监测系统》,报告率应达到100%。

2.县级医疗卫生机构

取得职业性健康检查资质的县级医疗卫生机构填报《有毒有害作业工人健康监护卡》(以厂为统计单位)和《农药中毒报告卡》。

3.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急性农药中毒由首诊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填报《农药中毒报告卡》,并及时上报县级疾控中心。

(八)放射安全防护

1.新建、扩建、改建放射诊疗建设项目,必须进行职业病危害放射防护预评价。

2.医疗机构在放射诊疗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前,必须进行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

3.新安装、维修或更换放射诊疗设备的重要部件后,必须进行质控检测和防护检测,并且每年至少进行一次状态检测。 4.对全院放射诊疗工作人员统一管理,按照有关规定配戴个人放射剂量计。

5.医疗机构应当对放射诊疗工作人员进行上岗前、在岗期间和离岗时的健康检查,定期进行专业及防护知识培训,并分别建立个人剂量、职业健康管理和教育培训档案。

6.医疗卫生机构发现或疑似放射病症状的个人或群体,

17 应立刻向疾控部门报告。

(九)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

1.各级医疗机构及其执行职务的医务人员发现传染病疫情暴发、流行及突发不明原因疾病时,应遵循属地管理,2小时网络直报。

2.医疗机构做好具有流行病学联系的2例及以上相同或相似症状病例、不明原因疾病的群发、不常见疾病或与特殊人群出现疾病的异常增高情况的报告工作。

3.医疗机构定期对群体不明原因疾病进行病例分析和总结。

4.医务人员配合疾病预防控制人员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样品采集、病人的隔离治疗、密切接触者的追踪、医学观察;提供病例的临床救治过程的资料。

5.对不明原因死亡病例、新发传染病死亡病例等卫生行政部门或上级疾控中心要求进行尸检和采样时,组织实施解剖和取样工作,为调查提供必须的标本和临床资料。

6.对医疗机构医学检验和临床研究中分离的传染病病原、感染性标本的管理。

五、处罚措施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突发公共卫生事

18 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医院感染管理办法》、《消毒管理办法》、《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医院消毒卫生标准》、《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臵安全和防护条例》、《放射诊疗管理规定》、《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执行。

第四篇:关注弱势群体 强化五保供养服务机构食品安全监管

《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规定,对符合条件的老年人、残疾人和未成年人,实行保吃、保穿、保医、保住、保葬(教)的生活照顾和物质帮助,主要以敬老院、福利院等形式实行集中供养。确保这些弱势群体的饮食安全,不仅是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的本职工作,更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社会担当。

全市食品药品监管系统自2011年负责餐饮环节食品监管以来,就将敬老院、福利院集体食堂作为监管重点之一。2012年,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再次提出重点关注“一老一小”饮食安全,重点加强敬老院、福利院、学校幼儿园食堂监管。今年专门对全市五保供养服务机构食品安全状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基本情况

据调查,我市目前共有五保供养服务机构189所,供养总人数21200余人,其中敬老院164所、福利院3所、其他形式(安置点)22所。在这些供养服务机构中,集体食堂用餐的有171所、其他形式用餐的18所。可见,加强五保供养服务机构集体食堂监管,是确保这些五保对象饮食安全的关键。

二、存在问题

在两年多的监管工作实践中,我们发现,在全市五保供养服务机构食堂中,存在以下问题不容忽视:一是无证经营问题严重。在开办的171所集体食堂中,85所未按要求办理《餐饮服务许可证》,占比近50%;大部分从业人员未持《健康证明》上岗;有的将供养机构食堂对外承包,存在很大安全隐患。

二是硬件设施设备不全。有的食堂最基本的硬件设施不具备,食品处理区使用面积与供餐量不相适应,有的还存在明锅亮灶现象;有的食堂布局不合理,没有按照原料进入、原料加工、半成品加工、成品供应的流程合理布局,在存放、操作过程中产生交叉污染;有的“三防”设施不全或使用不当,餐饮具消毒保洁硬件设施有待完善。

三是部分食堂卫生较差。有的距离粪坑、污水池、暴露垃圾场(站)、旱厕等污染源较近;有的食品容器、餐用具没有按照要求进行清洗消毒,存放在专用保洁设施内;有的熟制品、半成品与食品原料混放,未明显标识,形成交叉污染;有的各类水池没有明显标识标明其用途,动物性食品、植物性食品和水产品混用一个清洗水池。

四是管理制度执行不严。许多五保供养服务机构食堂管理者不懂管理。例如有的在不具备加工条件的情况下,违规制售冷荤凉菜,有的食品原料索证索票、进货查验制度不健全,执行不到位,台账建立不规范;从食品生产单位、批发市场等采购食品时,没有查验、索取并留存供货者的相关资质证明、产品合格证明、供货清单等文件。

五是从业人员管理松散。相当一部分从业者不懂操作规范,有的把消毒柜当作碗筷架使用;有的没有取得有效的健康合格证明,或者没有每年进行一次健康检查;有的没有定期组织从业人员参加规定学时的食品安全培训,或没有建立培训档案;有的从业人员没有穿戴清洁的工作衣帽、有的在食品加工和销售场所吸烟,没有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六是留样制度执行欠佳。做好供餐食品留样,是处置集体食物中毒时的重要依据。有的每餐次供餐的食品成品没有做到全部留样,有的盛装容器不符合要求,有的留样量不足,有的留样时间不规范,有的没有记录留样食品名称、留样量、留样时间、留样人员、审核人员等。

三、主要措施

针对这些存在的问题,全市食品药品监管系统一手抓监管、一手抓调研,针对问题,强化措施,已采取或拟采取以下办法予以逐步解决。

一是强化制度约束。为加强五保供养服务机构食堂监管工作,根据《食品安全法》、《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农村敬老院管理暂行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安康实际,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与市民政局联合制定了《安康市敬老院食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试行)》。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加强全市五保供养服务机构的食品安全工作,保障供养人员饮食安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二是明确职责分工。规定县(区)民政部门是五保供养服务机构的主管部门;镇(办)政府对五保供养服务机构食品安全负总责;县区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负责对五保供养服务机构食堂食品安全进行监督管理;

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应建立健全和落实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履行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责任,应配备专职食品安全管理员定期进行检查。

三是严格食堂准入。要求五保供养服务机构食堂需在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办理《餐饮服务许可证》后方可供餐,食堂在建设图纸设计时应报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审查。食堂建设与设施设备配备要达到七项基本要求,例如食堂应距离污染源25m以上和扩散性污染源影响范围之外;食品处理区布局合理,并能防止在存放、操作过程中产生交叉污染;配备与供餐量相适应的库房和冷藏设施等。

四是加强食堂管理。要求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建立食堂从业人员健康、培训和卫生管理制度,加工经营场所及设施设备清洁、消毒和维修保养制度,食品(原辅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采购索证索票、进货查验和台账记录制度,食品贮存、加工、供应管理制度,应急管理制度等食品安全制度。要求食堂应自主经营、统一管理,不得对外承包。要求每餐次的供餐食品成品必须按要求留样。

五是加大教育培训。要求各县区食品药品监管部门采取多种形式,对五保供养服务机构的食品从业人员进行培训,使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操作常识入心入脑。要求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加大内部管理力度,在食品加工过程中应认真执行《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操作规范》。

六是重视应急处置。要求五保供养服务机构要严格按照《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要求,制定食物中毒应急处置预案,提高防控和处置食物中毒事故的水平。一旦发生食物中毒等食品安全事故后,应按照预案立即采取各项应急处置措施,在第一时间开展救治工作,把事态控制在最小范围,并在2小时之内向所在地县级卫生、民政、食品药品监管等部门报告。确保发现、报告、指挥、处置等环节紧密衔接。

七是严格责任追究。严格落实食品安全责任追究规定,对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食品安全责任追究按照《陕西省食品安全行政责任追究暂行办法》的规定执行。各级相关部门应依据职责与五保供养服务机构签订食品安全责任书,五保供养服务机构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食品安全责任,造成食品安全事故的,应严格追究供养机构负责人和食品安全管理员的责任。

四、几点建议

在做好具体的监管工作中,除了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的努力外,还需要其他方面共同发力。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要加大政府投入。民政部门和当地政府要加大项目争取和资金投入,对基础条件差的五保供养服务机构食堂进行集中改造,使其尽快达标。

二是要落实安全责任。各级政府和民政、食品药品监管等部门应将五保供养服务机构食堂列为重点监督检查对象,按照职责分工开展全过程、常态化的监督检查。明确各镇办对供养食堂餐饮食品安全的属地管理责任,落实食品安全责任人。

三是要加大监管力度。各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要加大监管力度,在民政部门的支持和配合下,加快推进五保供养服务机构食堂的食品安全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工作,针对不同量化级别的食堂确定适当的监督检查频次。

四是要做到情况互通。各级民政、食品药品监管部门、镇办政府,在监督检查中发现的违法违规行为,应责令其立即或限期整改,并依法进行处罚。并将对五保供养服务机构食堂的监管信息互相通报,以便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

五是要纳入目标考核。把五保供养服务机构食品安全工作,分别纳入县对镇办食品安全考核、民政部门对供养机构考核之中。

总之,加强五保供养服务机构食品安全监管,是关注弱势群体、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具体体现。全市食品药品监管系统将进一步加大监督管理力度、进一步加大调查研究力度、进一步加大协调配合力度,把五保供养服务机构食品安全工作做得更好、更细、更实,确保五保对象吃的放心、吃得安全。

第五篇:强化管理创新

强化管理创新,提升内涵素养,扎实推进教育教学工作

一、狠抓教学管理,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以质量立校。

1、全面落实教体局小学教育教学工作会议精神。抢抓会议机遇,从细节入手,从点滴做起,强化管理,规范办学。

2、落实教学中心地位,全面加强教学常规管理

学校以“打牢文化基础、培养广泛兴趣、养成良好习惯”为主要任务,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学校进一步规范了常规教学管理,狠抓教学计划的可行性,以确保各项教学任务有序高效完成;狠抓备课的实效性,以保证的高效课堂的现实性。

(2)突出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努力打造高效课堂。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引领作用,实现课堂教学管而不死,活而不乱,积极探索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确保课堂实效。积极参加市组织的教研活动,本学期三人获得莱西市优质课比赛二等奖。

(3)开展听评课活动。积极组织开展“三课”活动,大力推行“联合听课会诊”制,借他山之石以攻玉,全面提高我校教师授课能力。

(4)扎实开展作业教学。规范作业设置,优化作业设计,增强作业的针对性;规范作业批改;加强作业讲评,实现作业的反馈纠错功能,实行随堂诊断性评价,让学生养成及时反思总结的习惯。

通过一学年的努力,学校教学工作实现了一学期有起色,一学年上台阶的目标,本学期镇组织的学业水平抽测获全镇第一名,期末检测获联考学校成绩第一名,取得历史性突破,得到了家长们的高度认可。

3、规范办学行为,努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1)严格落实课程方案。开齐课程、开足课时。

(2)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引导学生体验学习成功的快乐,激发学生探求各种知识的兴趣。充分利用活动课时间,开展各类兴趣小组活动,激发学生潜能。

在镇组织的体育选拔赛中我校张腾飞同学一人夺得三项第一名,代表镇参加市运会;在镇组织的乒乓球比赛获第四名、书画比赛获第四名、软笔书法比赛中三人代表镇参加市比赛、硬笔书法比赛中三人获得青岛市良好等级,参加省比赛、科技作品比赛中金点子设计和优秀科技实践活动代表莱西市参加青岛市展出、微机打字、电脑程序设计比赛均获第三名,学校学期总评也获得了全镇第二名的好成绩。

二、增强三个“吸引力”,打造和谐学校。以“魅力”凝聚师生

1、建设一支“德艺双馨”的教师队伍,增强教学吸引力。

(1)加强师德师能建设,让教学更具魅力。(2)强化教学基本功,让课堂教学充满活力。(3)建设高效课堂,增强教学吸引力。

2、建设和谐班集体,增强班级吸引力。

(1)建设班级和谐文化氛围。学校通过各种活动,引导学生建立行之有效的班规,增强了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和集体主义思想。

(2)自主管理,培养班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学校设立学校、班级二位一体的学生自主管理机构,起到了很好的监督检查作用,学校形成了学校策划,学生实施,教师指导的学生自主教育氛围。 (3)学校积极推行“教师助学制度”。每个教师带3—5名学困生,从各方面给于更多的关心和帮助。教师助学让教师全面了解了学生、倾听学生心声,使教师找到最合适的教育切入点,促进了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

3、建设和谐学校,增强校园吸引力。

和谐校园的打造为学校的发展注入了“活水”,让教师乐教,让学生乐学, “用心”做教育,是我们的共识。

三、重视“三化”, 力求“三点”,抓学生习惯养成,以活动细化落实德育工作。

(1)重视环境建设教育化,力求校园有一点靓景。 (2)重视习惯养成教育化,力求师生有一点精神。

(3)重视五种理念意识化,力求工作有一点起色。通过强化活动效果,随时比出水平,评出典型,实行意识引导,典型引领,达到面上开花的目的。

四、重视干部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管理水平,以人为本实施素质教育。

1、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提升管理效益。加强干部队伍的政治思想工作,树立“向管理要质量”的管理思想。通过培训,形成“立马行事、智慧处事、追求完美”的工作作风,提高领导干部的履职水平、管理水平和依法治校的能力。

2、以师德师风建设为突破口,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1)集中开展师德师风大讨论活动。学校对每一位教师提出五“下”:即:静得下心思、俯得下身子、容得下异议、舍得下面子、抛得下旧我。

(2)高度重视学校工作作风建设,认真组织了“治理庸懒行为”专项排查治理。切实改进了全校干部教师的工作作风,全面提升了工作效能,在全校形成了想干事、能干事、会干事的浓厚氛围。

(3)加强班主任全员培训工作,确保实效。有两人获得表彰。努力提高班主任工作能力。

五、强化安全工作,加强家校沟通,以“情”让爱实现传递。

1、安全“三进”不放松,责任“层签”神经绷。学校始终高度重视校园安全工作,学校实行安全工作“三进”制度。即安全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家庭”。并层层签订责任状,做到责任追究落实到位,人人绷紧安全弦。

2、开设家长热线,及时沟通信息,实现爱的传递。学校将现有的一部无线电话专设为家长热线,学校教师包联到人,定期联系。

3、做好家访工作,将学校的关心向外延伸。学校要求教师定期家访,将学校的关心带到家中,实现爱的成倍放大;通过家访将爱庭的需求带回学校,实现工作的修正。

立足工作的同时,学校加强了经验宣传工作,本学期我校有三篇经验文章在莱西教育网上发表,得到了相关领导高度评价。

新学期工作思路:

1、规范办学行为,强化安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打牢学生坚实的文化基础。

2、坚持学生以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积极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

3、发挥家长委员会作用,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加强家校沟通,充分利用家庭教育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作用。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4、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加强教师师德建设和专业化发展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5、未雨绸缪,着手落实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的相关工作。争取相关方面的支持,硬化学校门前主路,改善办学条件。

成绩的取得离不开领导的指导帮助,离不开全体师生的努力,新的学年我们将继续努力,争取各项工作取得更好成绩!

上一篇:秋季开学工作实施方案下一篇:企划部岗位职责说明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