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部人才培训与发展

2023-03-03

第一篇:事业部人才培训与发展

四川人才事业发展综述 为创新驱动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来自:时事 2015年02月16日 07:36 --全省人才事业发展综述

□2月13日下午,金牛宾馆俱乐部内英才汇聚,处处洋溢著热烈和睦、喜气洋洋的气氛。来自全省各条战线的院士专家和企业家代表争先发言,为治蜀兴川特别是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和人才强省献计献策,不时和参加座谈的省委书记王东明、省长魏宏等省领导互动,将会议推向一个一个高潮。直到傍晚已近,王东明、魏宏等省领导和与会代表逐一握手、依依惜别。

这是全省高层次人才迎新春座谈会的侧影。当天上午,王东明还专程前往四川大学看望慰问中国科学院院士刘应明、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兴栋。按照省委统一安排,魏宏、柯尊平和其他省委、省政府领导,纷纷前往看望慰问部分高层次人才代表。如此大规模的看望慰问人才活动,在全省人才发展史上还是首次。

党的十八大以来,省委基于"六个基本判断",作出实施"三大发展战略"、推进"两个跨越"的决策部署,特别强调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增强转型发展、跨越提升新动力,新时期治蜀兴川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全省上下认真学习贯彻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牢固树立"抓人才就是抓经济抓创新"的理念,以服务创新驱动发展为主线,贴近地方发展战略需要、贴近产业和企业做大做强需要引才育才用才,充分发挥人才作为第一资源的引领和支撑作用,为治蜀兴川大业提供源源不断的原动力。

支持创新 鼓励创业

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全省人才工作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和创新驱动发展新趋势,积极推动从"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活力,提高人才发展与创新驱动的融合度、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匹配度。

--挖掘开发现有人才资源释放"人才红利"。我省科教资源丰富,有各类高校107所,每年高校毕业生30多万,但大学生创业率仅为1.6%,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为把这笔宝贵资源留住、激活和用好,我省出台专门意见,构建起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完整政策扶持链条。去年,支持8个大学生创新创业示范俱乐部和9个示范园,带动建成俱乐部38个,推动6000多名高校毕业生创业,创业率首次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构建产学研联盟推进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全省建成国家级产业园区14个、省级园区46个,国家和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37个、企业技术中心584个,产业技术创新联盟120个、企业院士(专家)工作站30个、博士后科研流动(工作)站和创新实践基地293个,大力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集聚4万多名高端人才在企业从事科技创新活动。

--积极创建"人才特区"激发人才活力。重点支持天府新区、绵阳科技城和成都高新区等建设高端人才聚集区,加快建设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人才试验区,探索人才管理改革新模式。

国家有关部门批准绵阳科技城进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推进序列,实施4项中关村试点政策﹔省政府出台支持天府新区建设发展若干政策,允许鼓励天府新区在吸引高层次人才、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等方面开展先行先试。 一系列颇具针对性的政策措施,使我省人才工作与创新驱动紧密契合,创新成果与产业发展充分对接,有力助推了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开放引才 战略育才

省委书记王东明强调,推进四川跨越发展,必须放眼世界,扩大开放,以开放增添经济社会发展活力。2013年9月召开的全省组织工作会议,作出了大规模引进培养优秀人才的部署。全省人才工作围绕"走出去"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坚持引进和培养相结合,不断增强人才工作开放度,以全球视野和开放胸怀广纳天下英才助川发展。

--开展全球招才引智活动,形成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并举的开放引才格局。积极"走出去"招才,王东明、魏宏等省领导出访时,积极宣传推介四川,引进急需紧缺人才。去年,省委组织部先后组织4个专业团队赴欧美招才引智,建立8个海外引才工作站、聘请52名海外顾问"以才引才"。广泛"请进来"引才,省委、省政府每年在西博会期间举办"海外高新科技暨高端人才洽谈会",累计促成720余名海外人才签约和300亿元海外高新科技项目落户四川。

--加强省校战略合作,形成人才引进、干部培训、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全方位合作体系。去年,我省与清华大学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大规模组团赴清华、北大开展现场招聘,吸引大批首都高校优秀大学毕业生签约四川。去年,清华、北大等知名高校来川选调生总数228名。今年,截至目前已签约427名选调生,其中今年选调来川的清华大学优秀毕业生占2015届清华选调生总数近1/4,在全国各省区市中排名第一。去年以来,我省企事业单位还从全国知名高校引进136名优秀大学毕业生。

--加强优秀人才战略储备,形成递进式培养、个性化扶持的人才培养模式。坚持高起点培养科技型企业家、未来发展需要的科技人才和新生代企业家,每年投入近千万元培训中高级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造就新一代"川商"。实施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培养支撑"四川制造"的技能人才队伍,去年新增高技能人才10万余名。持续实施优秀年轻干部人才递进培养计划,推动省市县三级联动遴选、培训各类优秀年轻干部人才1.9万人,优秀干部人才战略储备初具规模,为干部选拔提供了一池活水。 截至去年底,我省通过高层次人才"千人计划",支持引进441名高端人才和33个顶尖团队,"引进一个人才、聚集一个团队、兴起一个企业(产业)"的裂变效应逐步显现。与此同时,通过院士培养工程、学术技术带头人培养计划、天府科技英才支持计划等,培养造就了一支以58名两院院士、2200余名省学术技术带头人为骨干的本土高层次人才队伍,为推进自主创新和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创新机制 人尽其才

改革创新是时代主题,也是激发人才活力的动力源泉。我省坚持实践导向和问题导向,从破解一个个制约人才事业发展的具体问题入手,积极建立集聚人才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发展局面。

--完善选拔交流机制,畅通优秀人才进入党政机关渠道。省委面向央企和上市公司市场化选聘12名高管、27名中层正职管理人员到企事业单位任职,从省内国有企事业单位分4批选派160名金融、工业与现代服务业、城建规划等紧缺专业干部人才到市县挂职,积极促进干部人才跨条块、跨领域交流,优化各级领导班子功能结构。从全省遴选90名有管理经验和发展潜力的省学术技术带头人等优秀人才进行针对性培养,对条件成熟的及时充实到各级领导班子,提升干部队伍专业化水平。

--完善流动配置机制,推动优秀人才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流动。针对大中城市人才密集而基层人才稀缺的问题,制定关于激励引导教育卫生人才服务基层的意见,去年引导教育卫生专业人才1000余名到基层服务,支持基层招录补充3000余名。针对藏区招人难、留人难的问题,我省持续实施千名干部人才援藏行动、紧缺专业人才支持行动,已分三批从省级部门和16个内地市选派3000余名干部人才对口支援藏区,每年支持藏区和"四大片区"贫困县培训近2000名急需紧缺人才,推动人才资源均衡配置。

--完善评价激励机制,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针对科技成果转化中的政策制约和体制机制壁垒,我省出台《关于激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专项改革试点的意见》,支持科技人员兼职兼薪和离岗在川创业,积极探索让发明者、创新者能够合理享受收益的政策办法,有效激发了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活力。去年,全省技术合同认定交易额突破200亿元,同比增长28.9%。 以改革体制机制为突破口,著力打通人才流动、使用、发挥作用中的体制机制障碍和政策壁垒,有力推动各类人才积极投身全省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的伟大事业中。

精准支持 贴心服务

人才竞争的背后,实质上是人才环境的竞争。我省立足四川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需求,坚持"三个留人",实施更积极、更开放、更有效的人才政策,著力营造拴心留人、创业圆梦的制度环境,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工作环境,以及尊重人才、见贤思齐的社会环境。

--坚持以政治引领团结凝聚优秀人才。注重政治引领和团结凝聚,进一步加强党委联系专家工作,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思想政治工作优势,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四川改革发展事业中来。切实抓好重点园区、高科技企业等人才聚集区党组织建设,加大在优秀人才等高知群体中发展党员工作力度。今年元旦春节期间,省委组织部发出专门通知,各地各部门采取登门拜访、走访慰问、座谈联谊等形式,广泛开展走访慰问人才活动,识才爱才敬才用才在全省蔚然成风。 --坚持以政府投入"撬动"各方集成支持。牢固树立人才投入是效益最大的投入、是赢得未来的投入理念,去年省财政安排创新驱动发展转型资金28亿元,全省R&D经费投入455亿元,重大人才工程专项经费近6亿元,对高端人才和高新技术产业项目实行定向、集成支持。坚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匹配资金链,去年实施产业链重大科技攻关182项、科技成果转化350项,在信息安全、新能源汽车、钒钛新材料等领域取得一批重大技术突破,40项成果获2014国家科技进步奖励,获奖总数居西部第一。

--坚持优化人才生态环境塑造"软实力"。对海内外引进人才,制定享受特殊工作生活待遇的11条优惠政策﹔对两院院士、省学术技术带头人等省部级专家,在政府津贴、医疗体检、休假疗养、子女入学等方面提供"一对一"服务﹔支持组建省"千人计划"专家联谊会和川商俱乐部,设立"千人计划"服务窗口和专家服务中心,及时为各类人才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让优秀人才在四川舒心生活、安心工作、放心创业。近5年,省"千人计划"服务窗口先后为引进人才协调解决居留和出入境、落户、办理外专证、特约医疗、驾照更换、购买住房、子女选学等问题1300余人次。

高度重视人才、密切联系人才、真心服务人才,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发挥人才作用的良好格局和氛围正在四川全面形成,引导推动各类人才积极投身全省"两个跨越"的伟大事业中,为谱写中国梦四川篇章建功立业。

第二篇:发挥人才作用 促进科协事业发展

[摘 要]人才工作是科协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做好人才工作,才能做好科协工作。本文结合浙江省诸暨市科协的一些具体实际,说明科协就是做人的工作,而且科协有可能通过服务不同层次人才,进而推进科协事业纵深发展。

[关键词]人才工作 基层科协 发挥作用

浙江省诸暨市科协充分发挥系统人才优势,实施人才战略,把发现、培养、凝聚、举荐、用好人才贯穿于学术交流、科学普及、技术服务、决策咨询和组织建设等科协工作的各个方面,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发挥院士专家团队的引领作用

近年来,诸暨市科协以企业创新需求为导向,研发机构为依托,产学研合作项目为纽带,力促两院院士及其专家团队向本市企业集聚,为企业提供科技支撑,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人才队伍创新化、市场竞争有力化,有效地提高了全市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和综合生产能力。

自2010年5月诸暨市光裕竹业有限公司建立绍兴市第一家院士专家工作站至2016年3月,诸暨市科协已先后指导、服务相关企业建立绍兴市级院士专家工作站10家,其中获评省级工作站2家,1家工作站先后被列入省典型院士专家工作站培育点和省依托院士专家工作站联合培养工程硕士试点企业,6家工作站列入绍兴市院士专家工作站成果产业化培育基地。

为了充分发挥院士及其创新团队在创新驱动战略中的带动和推进作用,诸暨市科协加强与相关部门的联系和合作,通过出台激励机制和加强交流互动等形式,服务企业引进培养高端人才,加强“智本”“资本”联姻,加大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攻关力度,持续推进企业创新驱动和转型升级,其中建立和完善工作站的绩效评价体系,持续提升了工作站的运行质量。在考核中遵循“注重实绩、客观公正、以考促管、激励引导”的原则,形成优胜劣汰、正常进退的动态管理机制,将平台建设、团队建设、工作完成、成果产出等作为考核主要内容,分别落实二级和三级指标13项和32条。考核采用书面审核与现场考核相结合和采用百分制形式进行,对考核优秀的优先推荐申报省级及以上工作站,每年对考核合格的工作站给予经费奖补。

通过不懈努力,使得诸暨市的院士专家工作站作用日益凸显,如菲达环保承担了2个“863计划”项目,其中“高效控制PM2.5电除尘技术与装备”项目获2013浙江省科学技术一等奖;光裕竹业参与的“竹木复合结构理论的创新与应用”项目获2012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洁丽雅的“低温水溶性纤维的改性、纺丝研发”项目已基本完成并申报省重大专项课题;金菱制冷被教育部等认定为第一批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建设单位;国伟禽业被农业部认定为国家级绍兴鸭资源保种场,培育的国绍I号蛋鸭是我国通过审定的第二个蛋鸭新配套系。2015年据对8家工作站的统计表明,至2014年12月累计获得国家专利270项,其中发明专利43项,参与制定国家标准8个,行业标准57个,组织研发项目85项,其中国家级15项、省级16项,完成研发项目23项,其中国家级9项、省级9项,累计产生经济效益3.07亿元。

二、发挥学会科技骨干的中坚作用

近年来,诸暨市科协坚持“县级科协工作――科普主题,学会主体”和“县级学会活动――服务为重,学术为要”等基层学会工作理念,充分发挥科技社团的学科优势和人才智力优势,建立健全科协服务学会、学会服务会员、会员服务社会的机制,更好地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为此,诸暨市科协先后组织实施了以科协为引领,学会为中坚,会员为基础,合作为枢纽,基层为对象的学会服务基层活动,推出了通过定量考核而争创星级学会,以及领军学会和学会领军人物活动,进行“软任务硬化”“硬指标量化”“软活动细化”的探索和尝试。与此同时,诸暨市科协通过组织实施学会重点研究课题、重点学术活动、重点科普服务即学会“三个重点”项目及“金桥工程”的立项管理,并坚持每两年组织评定全市优秀学术论文等举措,坚持精神鼓励与物质激励相结合,有效地调动了所属科协团体加强组织建设,提升服务能力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2015年,诸暨市计算机学会积极实施“诸暨市农村电子商务的创业推动”重点科普服务项目,专门成立了由40多位电商运行、市场营销、平台开发专业人员组成的电子商务专委会,将具体工作分解到4家规模较大、技术领先的会员电商企业,采取“进村入户”的方式互动交流,先后邀请16位省内电子商务专家举办7场次科普培训。学会还在4个街道或乡镇的10个村及有关电子商务园区开展重点技术服务,支持和帮助建设村淘服务中心,加强农村电商创业、人才培养、宣传推广等服务,共惠及5000多人次农民朋友,该项目获诸暨市科协学会重点科普服务项目一等奖。

诸暨市财政税务学会组织实施的“对纳税信用信息的社会化应用之研究”被市科协列入学会重点研究课题项目后,加大了对该课题的组织实施力度,并取得了相应的研究成果。一是调研成果在《中国财经信息资料》等核心刊物上发表。二是调研课题曾先后两次被上级推荐参加省、地市级研讨会,得到了与会专家同仁好评,阐述的一些有价值的学术观点和建议意见,上报国家税务总局和中国税务学会,为纳税信息社会化应用提供决策参考和理论依据。三是提出的“健全目标体系,树立诚信意识,建设信用平台,构建信息共享,发挥中介作用,完善监管机制”等建议,在一些现行税收政策及工作措施中得到采纳,使纳税信用信息社会化得到良性循环。2015年与这两个项目同时获奖的共有27个项目, 9年中诸暨市科协已先后表彰奖励学会“三个重点”优秀项目213项。

诸暨市科协还先后组织实施和表彰奖励市级“金桥工程”项目422个,组织评定优秀学术论文1305篇,一系列服务学会的措施被采用,在激励并提升学会服务科学决策、服务学科进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助力创新驱动能力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发挥农村实用人才的基础作用

诸暨市科协一直来把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作为实施《科学素质纲要》、加强农村科普工作和服务“三农”的一个重点,并通过“科普服务新农村”“学会为基层服务团”等多种载体和农函大培训、农民素质培训工程、专家联村帮户以及农民技术职称评定,创建科技示范户、科普示范基地等形式,培养和开发农村人才资源,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激发提高农民学习、应用和推广先进实用技术的积极性,促进幸福、美丽新农村建设。

诸暨市农函大分校坚持“实际、实用、实效”原则,坚持把班办到农民家门口,坚持与 “星火计划”“丰收计划”“双学双比”“科技扶贫”“农民素质培训工程”等活动结合,并成立农函大讲师团,自编教材30多种,先后培训农函大学员6万多人次。其次,诸暨市科协促使农村科技示范户从被动辐射向主动推广转变,从带动普及向联动发展方面着眼,制订出台相关意见,向示范户提出主动发挥示范员、报告员、宣传员和联络员的“四大员”作用的示范要求。在此基础上,诸暨市科协也从对示范户的技术扶持向经济支撑延伸,用以奖代补的方式积极培育示范中的示范和典型中的典型,即通过示范项目的管理,组织发动示范户在增加示范面和量的基础上更好地向其他示范户或农户示范辐射推广的方式方法,并拿出必要的经费对由示范户实施的优秀项目进行奖励资助。同时,诸暨市科协坚持对学有所获、用有所得的技术农民评定技术职称。至2015年,全市已评定或晋升农民技术人员首次超过2万人,达到22615人。其中,高级技师首次达到100人,技师1544人,助理技师4373人,技术员和其他16598人。通过农民技术职称的评定,进一步促进了广大农民学习知识、运用技术的信心和决心,从而助推了乡村科技人才成长,培育了一支“留得住、养得起、用得上”的队伍。据对2015年获评农民高级技师的8人调查表明,他们共牵头建立了8家专业合作社,应用推广新技术20多项,带动农户4880多个,联结基地或其他农户面积1865亩,技术辐射达5560亩。

第三篇:强化人才队伍培养促进交通事业发展

人 劳 科 (2012年4月28日)

兴化交通运输“十二五”规划“决战五年,投资百亿,突破攻坚,通江达海”的目标任务已经确定,如何圆满地完成这一宏伟规划,向全市人民交出一份完美的答卷,这是摆在我们兴化交通人必须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笔者认为,重视、培养、使用和拥有人才,是完成交通“十二五”规划的关键。为此,我们必须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资本是第一资本的观念,进一步加大对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与使用,创新人才的激励机制,为兴化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一、提高思想认识,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这充分说明人才资源是发展第一要素,当今社会是竞争社会,在新技术日新月异的情况下,上至综合国力,下到一个行业,一条公路的竞争和建设,越来越凸现在人才资源的开发、竞争和使用上,重视人才、培养人才、激励人才、使用人才,已成为当今社会的共识。

1.增强人才培养的紧迫意识。从我市交通运输系统来看,人才队伍的建设还比较薄弱,专业人才数量偏少,全系统现有从业人员近万人,而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人员只有71人,占0.71%,在职高级工程师4人,交通运输的大投入大发展与现有专业人才队伍奇缺的矛盾日益呈现,已严重制约交通运输事业发展。今年实施的S3

33、S3

51、X20

3、S233连线线、得胜湖园区等工程相继开工建设,工程专业人才奇缺,出现“争抢”人才的现象,一些专业人才身兼两个以上项目工程建设任务,专业人才已成为能否完成市委、市政府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的关键。因此,各级领导干部要增强人才培养的战略意识,牢固树立抓工作与抓学习是统一的,抓人才培养就是从根本上抓工作质量和效益的意识,增强做好人才工作的自觉性。

2.制订人才培养的发展规划。人才培养使用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需要我们进行统一筹划。2011年全省交通运输系统人才工作会议,明确了要建立全省交通运输系统人才库,研究制定人才培养发展的规划,作为县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我们要认真研究适合兴化交通“十二五”人才发展的规划,尽快出台人才培养发展管理的细则,今年要结合我局的实际,研究设立局总工程师办公室,由总工办研究制定职工队伍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以及主要措施,统一管理各类专业人才。

3.落实人才培养的具体措施。要针对今年交通运输项目多、规模大、任务重、要求高等特点,积极落实人才培养的措施。一是搭好总工办的班子。可设立一名副总工程师为总工办主任,配备1-2名副主任,办公室成员以兼职为主,主要由专业技术能力强的人员担任。二是明确人才培养的职责。总工办承担人才培养教育职能,主要负责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教育、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组织科研开发和科技进步,解决在交通运输工作中遇到的技术难题,承担交通工程建设技术工程建设质量的监督,负责指导交通工程建设的立项、审查、工程可行性报告及前期工作的初审和报批工作,负责公路工程设计图、资料的审定工作,参与指导交通工程建设招投标管理等工作。三是研究人才培养教育的方法。要加大人才培养的力度,可以从本系统内聘请一些具有较高理论功底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在职或退休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有计划的组织业务知识培训,也可以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有目的的走出去参观学习提高技能,要舍得花经费将优秀员工送出去培养,局人劳科积极为专业技术人员申报职称,对获得中级以上职称的人员单位每年给予报销书报费500-800元,鼓励人才终身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理论知识和业务水平,在全系统形成一种“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浓厚氛围。

二、强化素质教育,建立一支复合型高层次的人才队伍

复合型人才既掌握某项专业知识又通晓相关专业知识的一专多能的创新型人才,做好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工作,必须加强人才的综合素质的提升。

首先,要提升人才的思想素质。人才应具有的基本素质包括知识、能力、思想、境界等方面,而思想素质是重要的素质,要通过政治思想工作,使人才在思想上、政治上得到全面锻炼,爱岗敬业、秉公办事,永远保持坚定的正确方向,努力使他们成为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

其次,要强化人才的继续教育。要树立“终身教育”的理念,随着兴化交通运输事业的迅猛发展,对交通人才队伍整体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人才队伍的知识水平、知识结构、知识积累、知识更新,要与时俱进,要通过继续教育,促使知识创新,了解最新科技动态,补充和掌握新科技知识与技能,使人才队伍由基础层向复合型发展,促进交通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再次,要强化人才引进。“十二五”期间,全市交通运输投入百亿,将建设一大批重点项目,完成这些项目的建设除资金保证外,还必须要有一支强大的工程技术管理队伍,如何面对上级部门和人民群众对交通工程建设的严格要求。如何围绕工程BT建设模式,强化工程施工过程的管理;如何解决投融资所遇到的困难,解决资金制约的矛盾等等,都需要专业人才去研究加以解决,而现有人才资源已远远不能满足发展需要,必须有计划有目的引进人才,对引进人才单位要给予奖励,同时考虑到人才引进的体制性障碍应该形成一种开放式的人才进出机制,加强人才的柔性流动,通过外聘专家、采用编外合同制管理等有效办法,加大引进工程管理类、专业技术类、金融管理类等高层次急需人才。

三、完善激励机制,营造人才健康成长的优良环境

重视和使用人才,最关键的一条是激励人才。据美国哈佛大学研究,一个人的若没有激励,他的能力发挥不过20%-30%;若施以激励,则一个人的能力可发挥到80%-90%。由此可见,激励的功能不容置疑。通过激励人才,充分调动人才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一是工作激励,就是要给专业人才施展工作才华的平台,让人才充分证明自己价值所在。二是情感激励。就是注重人情味和感性投入,人才往往都存在着一些不拘小节的问题,作为一个单位一名领导要充分给予理解,给人才家庭式的情感,从工作上、政治上、生活上给予关心照顾,调动人才工作的积极性。三是制度激励。就是用制度保障人才的安全和归属。从制度上保障人才年龄愈大、工龄愈长、技术愈高、工资也应愈高。如果人才经常跳槽,一切就会从头开始,如果用制度作保障时,人才就不会轻易跳槽,人才队伍才能稳定,激励人才不断创新奋斗。四是物质激励。就是给人才多样化、个性化的福利。良好的福利保障是留住人的基本基础,要在带薪休假、住房补助、进修资助、医疗保险、退休保障等方面给予关心,加快建立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的有效分配机制。五是考核激励。就是解决干好干差一样的问题。对技术拔尖、业绩突出的优秀人才要及时给予表彰,在提拔使用、外出考察给予优先考虑,重奖优秀人才。同时要加大对人才的考核力度,将人才岗位、工资、福利引入竞争机制,使人才有压力、有危机、有动力,增强竞争意识,为交通运输事业的又好又快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第四篇: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

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优化医疗卫生机构专业技术人员队伍,提高医务人员整体素质,根据人事部《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暂行规定》,医疗卫生事业单位新进人员必须经过公开,招聘考试通过后方可录用。医疗卫生系统的招聘工作人员考试须遵循“公开、平等、竞争、择优、任人唯贤、德才兼备”的原则,采取考试与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现阶段,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中存在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优质资源过度向城市大医院集中,基层卫生资源则严重不足,全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服务站仅占城镇医疗卫生机构总数的8.9%,卫生技术人员数占2.7%,因此,大力提高基层医疗服务水平,公开招聘一大批优秀医疗卫生技术人员补充基层队伍尤为迫切。

2009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这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从理念到体制的重大变革,是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集中体现,这一意见的全面贯彻落实必将极大促进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完善和发展。根据最新政策,国家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医疗机构工作。从2009年起,对自愿去中西部地区乡镇卫生院工作三年以上的高校医学毕业生,由国家代偿学费和助学贷款。为进一步加强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国家正制定并实施免费为农村定向培养全科医生和招聘执业医师计划。用三年时间,分别为乡镇卫生院、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村卫生室培训医疗卫生人员36万人次、16万人次和137万人次,继续实施“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

目前,我国医疗卫生系统人才引进的考试制度还不完善,各地区的考试科目也存在某种程度的差异,因此,进一步规范和推进医疗卫生系统公开招聘考试工作必将任重而道远。本套丛书是各级医疗卫生系统公开招聘考试统一规划教材,它的顺利出版不仅为广大考生的备考提供了复习范本,同时也为医疗卫生系统任职岗前培训带来指导性帮助。本套丛书在内容编辑上适应医疗卫生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的最新变化,体现出医疗卫生系统招聘考试命题的地方特点。医疗卫生系统公开招聘考试的考查重点是检测考生从事医疗卫生工作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素质,以及

测评应聘者的综合分析能力、逻辑判断推理能力、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运用基本知识分析判断的基本能力等等,因此,它考查内容覆盖面广,不仅包括应知应会的综合基础知识,也包括医学基础知识和本专业知识。

本套丛书在深入分析、研究省(市)各地医疗卫生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真题的基础上,综合众多命题专家的命题实践和命题思路,创造性地将考试的理论知识点与命题实践相结合,在对知识点的系统归纳总结及预测的基础上突出展现各类新题、难题的解题方法与技巧,以提高考生的应试能力。“以最短的复习时间获得最好的成绩”是每一个考生的心愿,本套丛

书将医疗卫生事业单位招考的众多命题研究专家的最新研究成果汇编成书,指引考生找到正确的备考方法,避免由于辅导教材的选择不当而误入歧途。本套丛书不仅集权威性,时效性于一身,而且具有省(市)各级医疗卫生系统招考独有的地方特色,具有极强的针对性与实用性,对考生快速提高考试成绩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总之,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医疗卫生系统公开招聘考试,必将深化医疗卫生系统人事制度改革,必将极大提高医务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我们期望本套丛书的出版能对医疗卫生系统招聘考试工作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我们由衷地祝愿广大考生能顺利通过考试!

编辑本段编辑推荐

国内唯一研究型辅导机构——直击命题核心,医疗卫生事业单位考试权威教材,历年考题深度剖析及精解,命题规律揭秘及应试技巧。

适合:各级医疗卫生系统、医院、疾控中心招考,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招考。

第五篇:城镇供水事业发展的困惑与思路

摘要:本文以城镇供水企业为例,从企业核心--水产品的市场特性入手,分析了城镇供水企业的基本特征和发展战略,针对供水企业发展的瓶劲,即水价机制、市场竞争、发展资金、管理体制这几个方面进行阐述和探讨,根据供水企业科学发展面临的困惑,提出了解决的方法与思路。

关键词:城镇供水企业 特征 发展困惑 科学发展

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新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于指导城市供水企业发展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自来水是城市形成的必要基础,是城市发展的“血液”,是建设一个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商贸科技发达、生活富裕的现代化城市的基本条件。城市供水现代化的程度,常常决定着城市的文明程度,有了水,才有优美、整洁的市容,才有文明、健康的现代生活。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供水企业也加快了发展步伐,但是,在经营中供水企业如何摆脱过去计划经济一些发展模式的制约,更好的与市场经济接轨,创造出更大的经济与社会效益,成为当前急需解决好的新课题,本文即以常山县自来水公司为例,进行探讨分析。

1.供水企业特征

要了解、经营或者研究一个企业,就应当从该企业的产品开始分析。供水企业核心产品为自来水,其它附属业务都是围绕这一核心展开的。作为一种商品,自来水和一般商品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它同样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但是,自来水的市场特性与一般商品相比又有所不同。

1.1水的市场特性

1.1.1公益性:自来水的公益性表现在它能够方便居民生活,改善居民生活质量,提高居民的健康水平,促进工业企业生产,是事关国计民生的基础产业。

1.1.2.地域局限性:

水资源一般不能像森林和矿产资源那样可以远距离运输,这就决定了自来水只能在固定的供水网络范围内销售,不同供水系统之间是相互独立的,供求双方很难自由选择。因此,自来水一般是在某个特定城市范围内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区域性市场,它很难在更大的区域内形成统一的市场。这使得自来水只能在当地开发,并在输水工程覆盖的范围内使用和消耗。

1.1.3不可替代性:水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的物质,和其它资源,如石油、矿产等不同,自来水没有可供选择的替代性产品。而且在一个供水区域内只能建立有限数量的供水工程。

由于水产品的特性,长期以来供水行业形成了独特的经营管理模式与发展战略。

1.2.供水企业的体制特征:

长期以来,由于供水企业在城市生存和发展中具有基础性、社会性、公益性的特殊地位,形成比较独特的制度安排。虽然在法律上能够做到产权明晰,但在经济运行上无法做到责任明晰。企业财产属国家所有,经营者由政府任命考核,企业基本工资按照政府所定标准发放,经营效益侧重社会效益,供水企业具有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结合的特征,供水企业与政府之间存在很深的特殊依赖关系。一方面供水企业在供水资源、建设投资、地方政策、水价调整等诸多方面对政府有极大的依赖性;另一方面在城市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为了维护社会稳定,对供水企业除了正常的安全优质供水要求外,还有对供水企业投资建设方面有一定要求。

1.3. 供水企业的发展战略特征

在发展战略上,由于城市供水涉及国计民生,管理体制上形成多头管水,涉及管理部门多,没有统一的协调机构,合力难形成,尚未形成统一的供水一体化机制,其建设和投资大都由政府主导和安排;而企业的经营则依赖于城市总体发展规划,企业的经营目标乃至具体经营计划以政府行政机关的指导为主;企业的规模完全取决于城市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2.供水企业科学发展面临的困惑

2.1水价形成机制不合理,水资源意识不强。

水价是影响供水企业水费收入的直接因素,水价形成机制是影响供水企业效益的最重要、最基本的因素。近几年来,电费、材料费、人工费、水资源费都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而供水价格受行业性质的影响,水价的形成与市场经济规律的适应性不强。现行水价为1.10元,特种行业也仅为1.40元,与其它相邻城市比,水价偏低,特别是对水源有严重污染的特种行业,水价更是明显偏低,水资源的价值没有得到合理体现,不利于水资源的科学合理使用。水价形成机制不完善,水价调整不到位,仅靠水费收入自然就难于满足供水企业正常运营和扩大再生产所需要的资金,保障供水企业的再发展。

2.2管网建设无序竞争,供水企业处于被动局面。。

供水管网是城市发展的“大动脉”,与居民的健康关系密切,有其严格的建设标准与监管。但一些工程实行市场运作后,施工方在最低价中标后,从自身利益角度出发,常常采用劣质管材,不按标准施工的办法,来达到降低成本,提高利益的目的。工程投入使用后,暴露出管网易漏损,维护成本高等一系列问题,而此时施工方又不再承担任何管理的责任。一方面群众用水成本变高,正常用水得不到保障,用水积极性大受影响,另一方面为从保障群众利益出发,往往由供水企业出面进行后继管理,由于工程建设偏离建设标准,供水企业不得不加大成本以维护管网正常运行,影响企业的正常发展。

2.3固定资产投入大,企业发展后劲不足。

城市的建设和发展需要建设、改造大量的配套供水管网,这就需要大量的配套建设资金。以09年常山县管网建设为例,为改善投资环境,保障城市正常生产生活用水,投资300万元建设新都供水第二通道,投资250万元用于城区主干管紫港至文峰路供水管道建设;投资250万元用于紫港大桥至赵家坪跨桥主干管工程建设,工程总建设资金800万元,虽然由政府给予了贷款担保,但对于供水企业来说仍是不小的压力。同时水质新国标的出台,对供水水质要求的提高也是必然的,供水企业需要大量的资金对设备、净水工艺进行改造、提升。投资从何而来?负债经营、巨额投资压力使得供水企业无所适从,更谈不上发展问题。

2.4法制化管理难度大,企业维权困难

目前供水管理方面可供参考的法律法规主要是国务院出台的《城市供水条例》和浙江省《浙江省城市供水管理办法》,随着供水事业的飞速发展,作为指导和规范城市供水管理工作的行政法规,通过多年执行已滞后于供用水管理实际,而且与国家最新出台的相关法律法规之间出现了一些矛盾,使供水企业的法制化管理难度加大,供水企业在处理违章用水方面执法力度不够,办法不多。常常遭遇供水管网被野蛮施工挖断,修复后不能得维护费用的补偿,同时部分用户拖欠水费不能及时得到回收尴尬情况。而且维权过程中争议较大,不能有效依法管理。

2.5管理机制不完善,缺乏综合统筹

长期以来,供水企业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在生产经营、劳动人事、收入分配、科技进步与市场经济的要求还有差距。供水企业自身追求的内在动力不足、科学规范管理能力不强,人才队伍建设的总量不足,专业人才匮乏,人才使用机制不完善,人员的使用、评价和激励机制还有待改进。这些体制机制问题的存在,增加了管理综合协调的难度,不能很好地形成工作合力,影响了整体效能的有效发挥,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城市供水事业的又好又快发展。

3.促进供水企业科学发展的思考

3.1.理顺管理机制、服务城市发展

理顺体制、明晰责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供水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必由之路。供水企业对政府的依赖性实际上表现在没有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没有完善的地方政策,没有简便易行的操作程序等方面。如果这些问题逐步解决,供水企业对政府的依赖性也将逐步减弱。政府对供水企业的管理,应将现行的模式逐步转变为资产管理、法律法规、行业管理、城市规划、经济调控、社会监督、舆论监督等方式来指导进行,对企业进行资产授权经营,按照《公司法》改革供水企业,达到“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科学管理”的要求,将政府的社会经济管理职能与国有资产所有者职能分开,明确国有资本出资人和经营者责任,建立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和内部管理模式。使供水企业更好地担负起为城市服务的重任。

3.2调整水价机制,合理使用水资源

为了进一步规范城市供水价格,国家计委和建设部制定了《城市供水管理办法》,提出“制定城市供水价格应遵循补偿成本、合理收益、节约”用水、公平负担的原则,并规定了“供水企业合理盈利的平均水平应当是净资产利润率8%-10%”。供水企业应总结水价管理经验与问题。理顺水价成本、费用 构成、利润水平及水价构成,建立和完善供水成本核算体系与定额标准,确保供水企业可以收回合理的运营成本和投资成本,促进供水事业的有序发展。同时水价改革应健全各项配套措施,完善相关节水措施。在调查的基础上,明确水价改革总体目标和阶段性目标,做好总体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做好各方面的协调工作,完善相关配套措施,如推进阶梯式水价;针对不同城市特点,实行季节性水价;考虑居民和企业承受能力,确保低收入家庭基本生活用水等。同时应完善相关节水措施,如城市市政、园林、绿化、消防等公共设施用水应实行计量计价制度;鼓励工业、市政、环境、绿化等行业使用回用水等。

3.3运用法律手段,保护企业的利益

加大稽查力度,成立接受政府和企业双重领导的,具有执法职能的稽查大队。对内稽查吃、拿、卡、要、贪污,挪用水费等违章和不履行职责的现象,对外履行执法职能,稽查违章用水、在管网上乱接乱建、用户窃水行为,保护企业的利益。严格实施供用水合同制度,对违约用户收缴违约金,对欠费用户收缴滞纳金,对欠费用户及时停水,对拒不交纳水费的用户通过诉讼解决。加强大口径水表的跟踪管理,同时强化水表抄收和追收工作,探索多种收费方式,以大户欠费催缴为重点,提高水费回收率。充分利用法律手段,通过对典型事件的处理,以点带面,全面推动收费工作顺利进行。

3.4降低供水成本,以管理求效益

管理也是生产力,管理出效益。成本是影响利润的直接因素。近几年来,因一些政策性因素及自然因素,供水企业经营成本逐年增加。对此,我们应以财务管理为突破口,以成本管理为核心,强化基础管理,控制成本增长,提高经济效益。

3.4.1.推行目标责任制。确定可控总目标,然后采取成本指标层层分解,责任落实到基层单位、班组或个人。执行“日结算、旬分析、月总结”制度,并定期召开成本分析会,针对问题制定整改措施。对成本控制目标的完成情况,实行奖惩制度。

3.4.2狠抓节能降耗。大力推行技术革新,积极开展设备改造,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故障频率。公司调度应引入计算机技术,科学统一调度,做到经济、迅速、及时。

3.4.3.降低管网漏失率。供水企业应抓好水表计量、管网及附属设施管理和规范用水管理等工作环节。首先全面推行以表计量,杜绝估表现象。其次加强管网及附属设施的管理,定期巡视、维修,及时处理问题。运用先进仪器,清查管网暗漏,消除供水漏失隐患。

3.5. 注重创新,促进企业新发展

3.5.1注重服务创新,树立企业形象

把“管理加服务”调整为“以服务促管理,通过服务实现管理。”树立“诚信立业、热情服务”的思想,完善咨询、报装、收费一条龙服务,积极开展党员进社区联络点服务,推行“一户一表”上门服务、做好维修服务,推行水质三级服务,加强“供水热线”服务,解决好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在用户中建立良好企业形象,为企业稳步发展打好基础。

3.5.2注重科技创新,增强发展动力

积极引进先进的生产工艺、设备和先进的管理手段,如提高生产自动化水平、调整水泵和电机搭配、使用变频调速设备,建立管网地理信息系统、更新供水调度系统,更新管网检漏巡视设备等,提高管理工作的科技含量,提高工作效率,节能降耗,以科技创新提高企业发展效率。

城市供水是城市场公用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为促进企业健康发展,为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基础支撑,必须以科学发展的思路,把握好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和谐统一,市场开放与政府监管的相互兼容、企业效率与优质服务的彼此兼容。优化外部发展环境,强化企业内部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上一篇:事业部主管的主要职责下一篇:事业单位面试技巧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