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甲双胍对2型糖尿病患者体脂分布及肝脏脂肪含量的影响探讨

2022-11-05

糖尿病为临床常见病,二甲双胍可降低患者血糖水平,改善糖尿病症状,该研究为探讨二甲双胍对2型糖尿病患者体脂分布及肝脏脂肪含量的影响,现分析2014年1月—2014年6月间该院收治时2型糖尿病患者50例的临床资料,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2型糖尿病患者50例,男女比例26:24,年龄44~66岁不等,平均(54.23±2.35)岁,空腹血糖<13.0 mmol/L,餐后2 h血糖<18 mmol/L。入选病例均签署知情同意书且自愿参与该次研究,排除严重心、肝、肾、消化道等主要脏器严重病变病例。

1.2一般方法

1.2.1治疗方法

全部患者均接受2周的饮食控制,并进行运动锻炼,后给予二甲双弧(国药准字H37020561)治疗,药物剂量250~500 mg不等,三餐后口服,治疗24周后评价疗效。

1.2.2体脂测定方法

应用美国GE公司生产的MRI测定腹部及股部脂肪定量。患者取仰卧位,扫描范围包括L4~L5、骼嵴至膝关节中1/2处。应用Photoshop软件处理图像,得到脂肪组织像素值及脂肪区域实际面积值。

1.2.3肝脏脂肪含量测定方法

借助ALOKA Prosound SSSD-5500超声诊断仪采取入选病例肝脏图像,频率设置为3.0 MHz,取肝脏右叶肋下斜斜位、右叶肋间切位、左叶剑突下纵切位做直方图测量,计算各切面衰减系数及各个切面衰减系数均值,用其反应肝脏脂肪含量。

1.3效果评价

治疗前后,统计糖尿病患者体脂分布情况(包括股部肌间隙脂肪、股部皮下脂肪、大腿部筋膜下脂肪、腹部皮下脂肪、腹部内脏脂肪、总腹部脂肪)及肝脏脂肪含量,并进行临床比较。

1.4统计方法

借助软件SPSS 15.0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进行t检验。

2结果

2.1二甲双胍对2型糖尿病患者体脂分布情况的影响

治疗后,总腹部脂肪、大腿部筋膜下脂肪和腹部内脏脂肪含量均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二甲双胍对2型糖尿病患者肝脏脂肪含量的影响

治疗后,反应肝脏脂肪含量的三项指标衰减系数以及3个切面衰减系数均值有所下降,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临床研究证实,二甲双弧可有效改善胰岛素抵抗,防治代谢综合征,降低心血管疾病患病率。该研究观察了二甲双弧对糖尿病患者体脂分布和肝脏脂肪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治疗后,总腹部脂肪、大腿部筋膜下脂肪和腹部内脏脂肪含量均显著下降,近似于相关报道。该研究结果还显示,入选病例肝脏脂肪含量下降不明显,认为与纳入病例较少相关。

二甲双胍为双胍类口服降血糖药,有研究证实,二甲双胍对高脂血症和肥胖可产生疗效。二甲双胍能抑制食欲,降低游离脂肪酸水平,减少内脏脂肪沉积,减少FFA从脂肪细胞中游离,抑制肝糖产生,间接提高外周胰岛素敏感性,最终改善内脏型肥胖。

综上所述,二甲双胍可减少糖尿病患者总腹部脂肪、大腿部筋膜下脂肪和腹部内脏脂肪含量,值得临床推广。

注:*表示与治疗后比较,P<0.05。

摘要:目的 探讨二甲双胍对2型糖尿病患者体脂分布及肝脏脂肪含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4年1月—2014年6月该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50例,均应用二甲双弧治疗,治疗前后了解患者体脂分布情况及肝脏脂肪含量,并进行临床对比。结果 治疗后,患者总腹部脂肪、大腿部筋膜下脂肪和腹部内脏脂肪含量分别为(321.11±63.21)A/cm2、(31.21±6.21)A/cm2、(140.32±33.21)A/cm2,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肝脏脂肪含量下降不明显。结论 二甲双胍治疗糖尿病患者,可减少总腹部脂肪、大腿部筋膜下脂肪和腹部内脏脂肪含量,值得临床进一步应用、推广。

关键词:二甲双胍,2型糖尿病,体脂分布,肝脏脂肪含量,影响

参考文献

[1] 刘照元,顾文华,陈静.二甲双胍胶囊与二甲双胍片治疗2型糖尿病的药物经济学评价[J].药学实践杂志,2006,24(4):154-155.

[2] 何咏梅.胰岛素或磺脲类药物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初发2型糖尿病疗效探讨[J].中外医疗,2014(12):187-188.

上一篇:职业院校高等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探讨下一篇:互联网发展对促进教育变革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