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在中国留学感想

2023-01-17

第一篇:留学生在中国留学感想

中国留学生在法国

中国留学生在法国:开着宝马送晚报

求学期间打工,谓之“勤工俭学”,不少留学生在国外“勤工俭学”过,有着各自或甜或苦或涩的种种故事,譬如开着宝马车打工的经典传奇,“打工”期间邂逅痴情法国男人的浪漫„„种种苦乐,成了留学异国他乡不可或缺的记忆。中国教育在线刊载了留学法国的中国学子所亲历的打工生活,以下为原文:

在法国,“打工”即挣钱,干体力活;“实习”则是课余实践,可以学东西,不过基本没钱拿。在这个问题上法国人分得很清楚。周围同学基本上都做过打工一族,假期过后,传到耳里笑话多多,所以此篇都是听来的故事。

法国农田多,一到暑假,买份报纸找工,干什么农活的都要人,仅我周围的同学就摘过梨、玉米、葡萄、蕃茄、桃子,还有一个五大三粗的大胡子男生每年都去做“采花大盗”!摘梨的需站在卡车上,跟着车速双手不停地伸进树丛摘出梨来,扔进筐里。果园里蚊虫肆虐,一天下来全身发痒,买来“蚊不盯”一通乱抹。后来学乖了,长袖长裤帽子手套,从头至脚包个严严实实。有同学幽默道:“我现在进超市,走过卖灯泡的货架就想顺手去摘、摘、摘„„”

有几个小姑娘觉得好玩,也嚷嚷要跟着男生去摘玉米。因为路远,需要住在农场边上,所以大家准备工作做得很充分:买下一顶可以隔成“三室一厅”的帐篷,一人一个睡袋,听说那里有游泳池,女孩子马上再买一套泳装„„临行前大家吃一顿,像要去野营一般兴高采烈。一星期后回来,认不得了!个个晒成“煤球”!女孩子二话不说,一周挣来的钱全去买了成套防晒护肤用品回来拼命抹。

有一女同学学的是红酒专业,学校规定必须要去葡萄园“体验一下生活”。没想到农场主的儿子爱上了中国姑娘,每天帮她一起干份内的活,蹲在一边用温柔的眼光看她。她可受不了,很干脆地一口回绝。农场主儿子很伤心,第二天却照样来帮忙,三十好几的人了,跟在女孩子旁边,边干活边哭,一连好几天。大家感叹:法国男人的痴情真是了不得!

一个二十岁的大男孩去报名摘蕃茄,过几天来向我绘声绘色地汇报工作情况:“蕃茄原来都养在暖棚里呀!我们坐小车边向前开边动手采。你以为很舒服啊?像我这么高(1米86左右)要弯腰低头采,而且暖棚里空气不流通,头顶太阳倒又晒得很,闷死了。小蕃茄熟起来很快,老板规定看到红了的就采下来,我一排采下来,回头一看,哇塞!刚才还是绿的转眼就红啦,只好回头再采„„”

也有干其他活计的,比如送报。

一位“山西首富”的儿子,新来乍到便买了一辆宝马四处转悠。后来终于觉得自己也应该打工挣钱。于是他“开着宝马送晚报”的故事被大家誉为留学生打工的经典传奇。

多数留学生还是以学业为主,打工只是在暑假里,也就为了锻炼锻炼,挣点零花钱。在南部读语言时遇到过一位“打工皇帝”,课余争分夺秒地找机会打工,从中餐馆洗盘子到在海滩上帮人撬牡蜊,什么都尝试过。他三年没回过一次家,也没像其他同学那样总盘算着去周边国家转转,他的假期生活就是打工,打工,打工。他只淡淡地说:“我出来后就没再要过家里一分钱。”

按国内时髦的说法:做“海龟”之前的海外生活便是“洋插队”。这群在成长过程中听惯父母“修地球”故事的年轻人,在长辈眼中的“半大小子”,如今也在异国他乡体验了一把自食其力的生活。说来似乎件件都是“趣闻”,却只是年轻乐观的心自动滤去了其中的苦和累罢了。正是:打工多少辛苦事,如今皆付笑谈中。

第二篇:中国留学生在美国的教育感受

国内教育界总是在提改革高考制度,我们的高校应该实行西方那种宽进严出的政策, 我在国内 也听了多年了,但是对于“宽进严出”的印象只是一个名词罢了,并没有什么特别深的感触,而 且也一直认为虽然西方宽进严出,但是他们的学习还是太容易太简单了,我们国家的学生还是最 强的。但是真正到了美国上了研究生后,才真正理解了什么叫做宽进严出,也认识到了我们与西 方国家高等教育的差距。 在去美国之前,我想大部分国人和我一样认为,美国的教育都是人性化的教育,教育方 式和观念都以人为本什么的。感觉美国的教育都是让学生一边玩,一边学,一点也不痛苦,学生 有很多课外业余爱好。总之一句话,他们是素质教育,我们是应试教育。而在好多人眼中,美国 人都不怎么爱学习。学习很次,中国是个人去了就可以称王等等。到这里学了以后,发现以前感 觉的完全是扯淡的。美国的高等教育比中国还应试,美国的学生平均学习刻苦程度是中国学生不 能比的。 我这学期学选了 3 门课,分别是经济学家数学,高级微观经济学,高级计量经济学。 在开学初我在网上买的课本(这里的课本特别的贵,我都买的二手的书,还都 100 多美 元一本,有的学生买不起干脆复印),需要运送几天,所以头一周,没有看书。微观经济学一上 来为了检测我们的数学基础, 就给我们发了一张数学卷子, 里面涵盖了本科阶段所有的数学课程: 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和数理统计,而且几乎每个知识点都有。 我由于大二学完数学到今年 6 年没有用过,所以忘得差不多了。所以我在周末两天草草 看了一遍 4 本数学课本,然后比猫画虎的把题做了。当时听老师课上意思就是看看同学的数学水 平,不怎么重要,就当作业留了。 在我的观念里,到了中学,尤其是高中,因为学习的比较难了,作业是可以不做了,严 格说是不会的可以不做的,因为老师不收,大家在家只要努力做了,做不出来没关系,第二天老 师会在课上讲。所以作业都是良心活,好学生都自觉完成了,实在不会的就放着。 我开始还是拿这个观念去对待美国老师的作业。 当时看完书已经晚上 10 点多了, 第二天 要上这门课,我本来认为估计老师上课对对答案,有问题问问就可以,估计没做完也没事。不过 我还是凭着国内学习养成的老师给

- 11第页 共 21 页 理解,为什么统计学这么难学,现在终于知道了。我们老师用了 1 堂多课就把前 4 章讲完 了,前四章就涵盖了我本科学的最难的一元线性回归和假设检验的所有内容。然后就留作业了。 到快交作业的前几天,我才拿到课本,于是赶紧做。由于本科学的早就忘光了,而且当 时学数理统计的那一学期前半段出去背英语了, 后半段给系里做网站呢, 那个老师又是个研究生, 声音很小,彻底听不见,所以也就是到最后才把书看了看,然后按照背过的那个假设检验的程序 做得期末考试题,就这样还过了,所以没有怎么理解检验的机理,而且那门课讲了很多随机分布, 正态分布,t 分布,卡方分布,F 分布等都不明白怎么回事,也就是记住了这几个名词可以去跟没 学过的吓唬吓唬人。 但这都是检验的基础,所以心里一直觉得这一部分没有学扎实。以至于我在工作的四年 中晚上经常做同一个噩梦,就是上大二最后一学期要考数理统计时,我什么都不会,非常焦虑的 情景。当时每次我都自己对自己说你已经上班了,以后不会再有考试了,这个情况永远也不可能 发生了,这只是梦。但是还是一直在做这个噩梦。 现在感觉到这个噩梦快成现实了。为了做作业,用了几天把本科的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又 看了一遍,感觉还是没怎么看懂,然后就做作业,一点一点抠到凌晨 5 点多,实在做不下去了, 然后就交了。 结果第二天发现老师留的截止日期是他上课的这一天晚上 12 点截止, 而我在前一天 以为是在他上课前需要要交,所以我还有一晚上的时间,把昨天不会的给补上。 晚上和我们系的那个中国同学一起做的这个作业。 他还好本科毕业后直接就来上硕士了, 所以都没有忘。而且他本科是学生物的,生物虽然对数学要求不高,不过对统计学要求很高,他 的毕业论文就是用统计建立模型求的,而且他那篇论文还上了美国的 SCI 索引。(能上 SCI 的就 很了不起了,整个我们省就没几个人能上这个,我们学校还把能上这个的教授作为模范来对待) 所以他还是比较懂,一边给我讲,一边看书才似懂非懂的(比本科时懂多了,但是感觉还是理解 不太透彻)把这次作业做完。 后来发了作业,20 分满分得了 16 分。看似分还可以但是仔细想想 16 分意味着什么?每 个老师第一节课都会把这门这学期怎么学,有多少考试,有多少作业,考试和作业各占最后总成 绩的百分比列一个教学大纲告诉你。计量经济学这门课第一次期中考试占 20%,第二次期中考试 占 20%,期末考试占 20%,平时作业占 40%。(因为这门课主要是看你实际运用能力,而实际去通 过最小二乘法

- 33第页 共 21 页 一次作业的一分而被开除走人。 当然你要说哪里有这么恰好的事情,我说这个已经是很好的情况了,很有可能你的考试 和作业会很多次上不了 80 分。我这次作业就是在悬崖边上:16 分,20 分满分,看似不错,实际 上 16 除以 20 等于 0.8,也就是 80 分,已经是最低可以接受的分了。所以我以后作业必须要拿尽 可能多的 80 分以上才能避免因为有 80 分以下而最后失足的情况。所以这次只是刚刚及格。 说完这三次不是很成功的第一次作业,再说说美国的考试。 我在国内时看学校主页上的这学期学习安排, 说是 10 月 7 日左右期中考试。 当时很紧张, 认为那时自己到美国不到一个半月,语言估计都没过关怎么考试?然后自己安慰自己也许是学科 不同,可能有不同的安排吧。估计我们这个文科专业应该不会有期中考试的吧。 期中考试对我来说已经 8 年没有遇到了,因为上了大学以后,好像就没有期中考试,也 许工科的同学有, 不过我们经济这种文科的学科就没有了。 期中成绩老师大多是以出勤率来计算, 而且占 30%,期末考试才是大头 70%,最多就是中期可能会有一片论文当作成绩参考。 所以我来之前一直有我们专业不会有期中考试的侥幸心理。 结果上了第一周课我就傻了, 所有 3 科都有期中考试,而且期中考试都不只一次,有的课是 2 次,有的课是 3 次,加上期末考 试,基本上每个月每门课都会有一次考试,这个我们在应试教育的中学感受过,不过那个叫做月 考,或者小测,不计入最后成绩,而且那个最后成绩对你也没有用,因为最后要看你的高考和中 考成绩。而美国这个考试基本上是所有考试各占 20%,作业占 20%(有三次期中考试的比如我们这 学期的数学),没有轻重。或者都是 25%(有两次期中考试的)等,或者老师对这个评分比例进 行微调, 反正权重基本都是一样的, 而且所有的这些平时成绩最后折算成的总成绩会跟你一辈子, 找工作时,用人单位会让你出示所有高等教育的平时成绩,因此你那次都不能马虎,包括作业。 在没有考试的第一个月,我们就觉得已经很难了。来之前我认为我只选了 3 门课,以国内的 经验来说应该是很轻松,而且周五,周六,周日三天没课,每周可以休息 3 天,生活应该很惬意 (我是建立国内大学那种学习时间可以自己安排,没事了,心情好了可以主动学习学习那种,事 情多了就可以放到最后再复习,其实多数时候都是在最后期末才复习,临阵磨枪,过了以后就都 忘了)。 可是知道了我上面所说的美国大学的教学制度后,你就发现你每周都要写作业,而且要 写好。

- 55第页 共 21 页 拿回家考试持续近 2 个 星期),11 月 12 日第二次微观经济学考试,11 月 20 日第三次数学考试。也就是从 9 月 30 日开 始到感恩节放假前一天,我们就一周没有考试,剩下的每周都有考试。 我们国家考试数学、物理这种计算为主的考试过去都是以大题的形势出现,这种大型综 合计算题最能体现数学能力,过去一般都是考 3-4 道数学或物理大题,每道 25-30 分。但是因为 数学物理这种学科确实太难了,所以用这种考试会使很多人不及格的,少做一道就几十分没了, 少做两道就不及格了,过于太残酷了。 学数学和物理的很多都是要么满分,要么不及格。虽然很残酷,但是可以体现能力,老 师喜欢这种考试,就像语文老师说得,其实语文什么都不用考,什么花样都不用出,就考一篇作 文就可以了。 但是为了照顾大多数考生的面子问题,这种考试好像在改革开放之后逐渐被取消了,因 为我们引入了西方的观念,第一是注重学生自尊心培养,总是考不及格会有阴影的。第二是引入 西方的标准化考试,也就是什么选择填空题,因为美国托福,GRE 还有美国文职公务员考试都是 选择填空题。 这样我从小经历的考试没有纯大题的形式。我经历的有的比较牛的数学和物理老师说都考纯 大题才好呢,考什么小碎题。但是到了美国以后,我们引进了西方的观念发现在西方行不通,这 里考试完全和我们没有改革开放之前的考试一样, 数学、 微观经济学都是 4-5 道大题, 每道 20-25 分。没有一道选择或填空。 国内学经济学,就背背概念。这里经济学基本上是可以说是文科中的物理学,因为现代 主流的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创始人保罗萨缪尔森以前是学物理的。我这学期微观经济学上到最后没 有怎么明白什么经济学理论,就是会做数学题了。老师上课就是在黑板上用数学推导公式和证明 定理,最多在最后根据公式说一下经济意义。 就这样我们在已经被国内淘汰了的过于残酷的纯大题考试中要都保持 80 分以上, 难度有 多大了吧?(过于残酷的纯大题考试也叫做要么满分,要么不及格 60 分以下的考试,不过这里美 国老师还是照顾面子,分数都写在第二页,这样大家就不会看见各自的成绩了)还好,我的高等 数学学得还不错, 计算基本功还行。 所有数学考试全部 95 分上下。 第一次微观经济学出了 3 道题, 到最后老师问谁做完了,好像就我们三个中国人,美国人大部分做了 2 道,还有做 1 道题的。不 过老师比较可气的是让大家把没做完的拿回家继续做,下周交上去。我们就白做那么快了。最后 我得了 89 分。 第二次微观经济学考试是拿回家考

- 77第页 共 21 页 学马上说用哑元变量(dummy variable)试一下,结果成功,这样才基 本找到可用的模型,花了两天时间完善模型和写报告,最后写到凌晨 5 点。 以为可以取得不错的成绩结果得了 66 分, 说是没有改造模型的异方差性, 明明我问老师如果 同时有异方差和误差项自相关怎么同时改造,他说先改造误差自相关后再检测异方差性,结果我 改造完检测后没有异方差性了,然后就按照老师说的没有改造,就交了,结果是需要检测异方差 性。我的心都凉了。因为这门课 90 分以上才是 A,80-90 是 B,80 以下是 C,所有学科平均不能 低于 B,我这科很可能就 C 了。 不过我还幻想着估计老师最后会降低标准,感觉这门课不可能有学生最后总成绩在 90 分以上的。肯定会降低标准的。不过我还是没放松,最后总复习的时候把时间全放在这科上面了, 另两科就没复习。最后才有所收获,得了 85。那天见到那门课的老师,那老师说我的期末成绩令 人印象深刻,再加上我做了加分作业和做了最后的加分题,最后给我 B,我想我又做加分作业, 又做加分题,最后又考的这么高,以为要给我 A 呢,结果还是 B,估计他的 90 分为 A 的标准没有 降低。 所以我庆幸最后把所有时间放在这科上了,否则如果考 80 以下,可能就真的 C 了,因为 老师没有降低标准(本来想老师会降低标准 70 分可以得 B,结果想错了)。我学这门课真的吐血 了,最后得的 B 没什么想法,世界上的事情不是你努力就能成功的。我上届的一个中国女的,去 年第一学期也是我学的这三门魔鬼课程,居然全 A,我很无语。 而且我们中国学生认为这门课最难,最讨厌那个老师,学得最不好,他们美国学生居然 这门课学得很好,很爱戴这个老师,那个华盛顿州立的女生想转到我们学校就是因为那个老师教 的好,我很无语。 说道美国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刻苦程度,我不得不再说一下我们的认识误区。在来美国之 前我一直被美国的青春喜剧给误导,电影上演得都是他们怎么怎么不学习,怎么怎么调皮捣蛋, 以至于我们国家的学生也开始学习和模仿,估计是最先传到港台,然后港台的电影开始影响大陆 的。导致大陆的学生也开始变的很痞子。 我不知道美国导演是不是故意的,虽然我问了美国人,他们说他们拍那样的电影只是表 达了学生想拥有那样的生活,而不是他们真时生活的写照。但是我还是要对美国导演提出抗议, 我们的教育制度不完善,学习还要靠自觉的情况下,你们这是毁掉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苗子啊。 美国的大学校园生其实是这样的(是大学校园,听美国学生说他们高中很简单):

- 9910页 共 21 页 线网在学校各个角落),就那样还是把网线接上和女友在图书馆 看网上电影,好像显得很有档次。 这个使我想起了中国有些人喜欢在星巴克咖啡屋里装,因为星巴克在中国属于消费比较 贵的,我记得一个杯咖啡几十元人民币,我吃过一个冰激凌好像 40 元人民币,因为中国大部分人 消费不起,就这样被一些人很崇拜,天天到里面装“小资”(我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出来的这种恶 心的名词和这种恶心的人),我心想,星巴克的全球总部就在我们旁边的西雅图,我们这里到处 是星巴克咖啡屋,这里是个人都可以喝,要知道我们这里是美国的农村,你想想大部分农民或者 农民的孩子在里面喝星巴克,这些国内人是不是就觉得土不喝了? 这里的咖啡是给普通人喝的, 我们计量经济学的教授每堂课都拿着一杯西雅图 best 咖啡 (星巴克的竞争对手后来被星巴克收购)上课喝。星巴克在美国估计就和中国的大碗茶差不多, 都是地摊货。 接着说美国学生的学习,他们在卖星巴克的地方看书写作业是很正常的事情。那个写作 业是真写,不是装的。他们学习刻苦还体现在两次计量闭卷考试前,老师都发了去年考试的卷子, 因为这不是作业,所以我和那个中国学生都没写。这很不符合我们的风格,因为在国内好学生都 是老师越不要求做的,都越做。结果来了美国以后,由于老师逼的太紧,有极度的逆反心理和厌 学情绪。结果只要不计分的坚决不写,也不看。 但是我发现这两次每次美国学生都把所有题目都做在纸上了。我又一次体会到了他们才 是好学生,我们都是混混。还有就是他们学习都很积极,我们上的研究生课程,只有 3-4 个是研 究生,剩下的十几个都是本科生,他们为了将来更好的学习,在本科阶段就自己主动选研究生的 课程,而且有的是我们选的魔鬼 3 门,他们也都选,他们还有自己的本科课程,我们光这三门就 快受不了了,他们要学至少 4-5 门课。总之美国学生各个很刻苦,永远看不见他们玩。 再说说我们学的东西的难度: 我们国内大学本科的的微积分,第一学期学的是一元变量的,感觉还行,主要是练习求 导数和积分的基本运算训练。第二学期学二元变量微积分,感觉就比较难了。来了这里发现经济 学是研究多因素的问题,n 元变量是家常便饭,所以所有的微积分都是 n 元变量。这个就比较难, 以前二元的还可以画出图像帮助理解(比如求极值可以看曲线的凸凹),n 元的完全是考抽象的 推理来运算了。 这里有一点在数学上和国内教学不同,就是他们先教线性代数,也就是矩阵的运算。然 后再学微积分。而国内是先学微积分,后

第- 1112页 共 21 页 小二乘法做就已经很繁琐了,所有数据(n 个数据)平均数和 方差的平方和等等运算。到 n 元的,你会发现纯用普通代数根本写不出来,最小二乘法干脆就是 用矩阵形式写,看起来很简单,但是根本不能用人工计算。 在国内没有人讲这个,即便讲了很少也有人出题,让大家练习这个,因为这个人工不能 运算。只能用计算机编程序计算。其实统计软件(SAS, Gauss 甚至 office 的 excel,我在国内工 作时经常用 excel,以为自己 excel 学得不错,到了美国来发现,他们居然还可以用 excel 来编 写简单程序, 我完全不懂, 我发现自己很渺小)中有很多都是有现成的函数进行标准最小二乘法的 运算和自动打印出方差分析表,可是老师为了让我们对这些运算和运算步骤加深理解,每次都是 让我们自己把最小二乘法的程序打出来 (这样, 虽然不用计算具体值, 但是等于你把题做了一遍) 。 我们讨论标准最小二乘法时, 主要讨论满足标准最小二乘法的前提是高斯马尔科夫定律, 当一个月学完 n 元的标准最小二乘法后,就开始了我们的主要研究对象:在违反高斯马尔科夫定 律的情况下会出现的异方差性,误差自相关性,多方程误差同时相关性,线性方程组估计的有偏 性。所以这门课主要研究辨别所有违反这个定律时的检测方法,和改造模型使之适应最小二乘法 的方法,也就是通用最小二乘法。 每一章节我们都有综合题去当作业去写(交作业包括:数据文件,gauss 或 SAS 的程序 文件,和说明报告)。我们这个老师还算好,在每周五给我们加课学习 gauss 编程,据台湾的同 学说,他以前上的一门统计课,老师根本不教那软件怎么使,因为学那个软件是你自己的事情, 他不负责,如果你不写,那你的作业就没分,你看着办。所以他只能去自学。我们如果周五老师 有时间,会给我们补课, 补课这个词在中国只有中学才有,而且一直被大家所诟病,认为是应试教育的产物,各 地方教育局都在查学校私自给学生补课。美国这里居然是学生要求老师加课。尤其是在考试复习 前,美国学生都要求老师加课。我这个人自学贯了,很讨厌老师加课占用自己的时间,不过美国 学生的学习态度还是值得赞扬的。 说道 Gauss 编程, 这个语言是一个专门运算矩阵的专用语言, 所以被统计和计量所广泛应用。 这个除了矩阵运算很直接外,其他很 c 语言差不多。编程对于大部分中国学生还是比较难,因为 国内计算机教育还是相对比较落后。但是由于我以前就酷爱编程,所以上手很快。最开始整理数 据都是用 excel 人工整理,后来有一次和一个美国学生探讨问

第- 1314页 共 21 页 即所有学科不能有下 90 分的,而且学得更难,考试也难。这个不是一般人能受得了的。 比如我们微观经济学的助教就是个上博士的,结果他上学期考试有 C,那学期就一开始 给我们讲了一次作业(不要认为上课讲作业,是在给我们补课的时间讲,美国老师经常占用我们 的休息时间),后面就都是老师给我们讲作业了,当时我还以为老师很负责,亲自讲作业,后来 听说,他的助教由于上学期有 C,被开除了,现在正在我们城里的一个商场卖东西。 我不禁很感慨,一个上博士的中途被开除,然后就只能去商场卖东西去了。也许我光经 历美国的研究生教育,而没有经历国内研究生教育,就对国内研究生教育横加指责过于武断了。 我相信我前面说的学的内容国内这个专业的研究生肯定也学,但是我敢肯定没有几个能像美国学 校出来学这么扎实的。 我同系的那个中国同学,他说他的在国内上研究生的同学整天闲着没事干,咱们却在这里整 天一夜一夜不睡觉。而且据说有一个他的同学学计量,先学了一学期 gauss 编程课,我们这儿人 生地不熟的,上来就很难,然后还要自己看书学 gauss 编程,每次交计量的作业都比一次考试耗 费精力。有一次,我和那个同学写完作业已经凌晨 3 点了,这个时候,他的 QQ 上的也在美国留学 的同学都在 QQ 上,都还没睡觉呢。交流一下,全部都很痛苦。 一个在纽约学金融同学说: “也不知是老师有问题, 还是我自己太笨没有领会老师的 意思,那个题按照老师的意思要用 excel 算一千遍”。一个在怀俄明的同学说:“第一次考试我 考了 50 多分,因为全班都考了 50 多分,结果老师都给大家加了 10 分。”当时我很感慨,美国的 高等教育实在是太强了, 对人要求太高了, 我来之前还在算我们学校和北京大学在国际上的排名, 当时觉得比北京大学高,但是自己说的时候也很没有底气,但是现在不同了,我有一种不管排名 谁高,有本事就出来一起比一比的气势。确实在这种残酷的教育下我们学得非常扎实。 记得新东方有一个老师从美国硕士毕业回来,闲着无聊就去考研报名,去考北京大学的 光华管理学院,这个基本是我们经济管理领域的最高学府,多少人挤破脑袋去考他,竞争十分激 烈,这个老师最后就背了背政治,别的什么也不复习然后就考上了。我以前在人大经济论坛问过 问题,被他们骂做不懂经济的人。现在我再去那里,有一个人不会做,我瞬间把全部数学推导给 写了出来,后来没人敢说什么。而我问的问题,几个月都没有人回答。 我们的中学教育很好,以至于大学毕业后工作几年,我仍然

第- 1516页 共 21 页 全班最高 30 多分,就是我们上届 那个得全 A 的女的。上课老师基本不怎么讲,留作业都是他外面接的公司的工程,我心想理工科 的可以接工程,我们学得这个经济学也有公司信吗? 他说当然有啊。华盛顿州的渔民为了经营的更好,都是请他去做咨询。所以他留的作业 是最难的,和实际结合最紧密的,(我们国家人们往往说的和实际结合的意思是,不要去用课本 学的东西,因为那个解决不了问题,还是在社会上学本领吧,其实我觉得不是课本的东西解决不 了问题,是因为你学的不精不会解决问题,而美国人相信理论一定会指导实践的,他们如果发现 理论如果不能解决实际问题,那么一定是理论不够完整和完善,所以他们会用更复杂的数学去完 善理论,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学美国的东西感觉那么难,因为他们要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而被迫 把理论改造的很复杂,实践证明这样复杂的理论确实可以解决问题,我们这学期学的计量后感觉 自己就可以做点东西的)学生们都不会做他的作业,但是不做又没有平时成绩,所以都被迫大家 一起课下约个时间,找个空教室一起研究题。 研究题的方法是大家坐一起,谁会哪道题,谁就去黑板上写出来,给大家讲,最后把题 都做完。那个台湾同学继续说我们没有赶上那个老师很遗憾。我们想我们一个计量经济学就够受 的了,如果再加上那个老师,非吐血不行。 我这个人比较喜欢计算机和电子科技产品。来美国之前,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中国人那 么聪明,所有的电子产品的核心的控制芯片,内存芯片都是美国公司或者日本韩国公司造的,中 国自己为什么造不了?虽然大部分电子产品都是中国制造,但是懂行的人都知道,里面的芯片几 乎全市国外的,中国所做的只是把芯片,内存买来,焊到电路板上,然后组装上外壳就可以了, 干的完全是最低端的,最没有技术含量的活。因此企业赚的钱都是很少的部分,这些电子产品的 价格有一半多要被外国的芯片厂赚取。这也就是为什么电子产品不能和国内的农产品,普通小商 品一样有适合中国人的价格,而电子产品一般都是和美元国际价格接轨的。因为成本降不下来, 产品的主体成本,是外国厂商定的,我们要降价只能降自己不到 20%的利润,所以降价空间很小, 一旦外国厂商也把同类产品降价,那么我们的国产厂就没有取胜机会了。 现在液晶电视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造成这个情况的根本原因上是没有核心技术。为什 么没有核心技术?以前总是认为为什么美国那么走运,老天怎么那么照顾他?我来到美国以后, 感受了一下美国的高等教育,又回顾了一下

第- 1718页 共 21 页 多名的学校,据我们系的那个中国同学说,在美国常青藤名校学习的人基本每天 只睡 2 个小时。 在美国的学习使我感到,我们的高等教育需要改进的地方还有很多,要知道我是在全美 排名 100 多名的学校,并不能算美国的非常好的学校,但是学到的东西确实是实打实的。而我在 国内本科的学校在全国的排名也至少在前 100,至少是个以省名命名的大学,但是从中出来确实 是什么也没有学到,你让我们讲讲什么经济规律,或者让我们的工科同学讲讲芯片怎么回事,基 本都讲不出来,我们这种国内中上游的高校(相对国内几千所高校)出来的人尚如此,更何况培 养我们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主力军还不能依考这仅仅的 100 多高校。 对比中美的高等教育,可以做一个体育上的类比,确实有一种像美国 NBA 与中国 CBA 的 差距,美国 NBA 打不上比赛的人,到 CBA 来就可以成为得分王,而且和中国第二名的差距还是十 分巨大的,我们的队员都是有点望尘莫及的感觉。但是如果说体育运动和人种有关,黄种人的肌 肉结构本质决定了我们不如美国黑人,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是我们的高等教育,完全是 我们认为可以控制的,对自己的大学生要求严一点,不会造成什么损失的,为什么我们不改呢? 我们过去的经济和管理体制更多的是基于人的自觉性上,结果发现现阶段光靠人们自觉 还是靠不住的。而我们的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也仍然是是停留在靠学生自觉的基础上,再加上 我们高等教育要求没有从难从严要求,导致我们国家的大学毕业生很难在今后的工作中特别是技 术工作中有所作为(主要是跟国际先进水平)。记得前几天看在网上看国内 NBA 直播,苏群看见 一个球迷的手机短信, 说是他和他们宿舍的人逃课来看 NBA 的时候, 我回想起自己上本科的时候, 周围同学逃课看 NBA 或者重要体育赛事非常司空见惯, 对于国内学生来说逃课没有什么严重后果, 而在美国学生逃课的后果是很严重的。 当时苏群很无奈并苦口婆心的说了一句,建议大家不要逃课看 NBA,现在不逃课看 NBA, 将来就有可能去 NBA 现场看。当时我第一反应还是在想,他很无奈,因为不能在电视中直接批评 大家,所以只能靠一些虚无缥缈的“美好前程”诱惑大家不要逃课,估计他说的是将来变成知名 人物,或者在中央电视台工作的可以亲临现场。后来又一想,不对,可以再简单一点,我不就是 其中一个吗?大学时没有逃课看 NBA,现在在美国上学,前几天去还真去看了一场 NBA 比赛,想 到这里不禁感慨颇多。 总之,美国为什么是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

第- 1920页 共 21 页

第- 21 - 页 共 21 页

第三篇:中国留学生在美国可以过新年吗

中国留学生在美国可以过春节吗?2015春节味正浓的时候,不少父母正在想这一问题,因为他们在美国留学的孩子并没有回家过年。众所周知,留学美国的生活与在中国生活迥然不同,那么留学生在美国生活是否也可以庆祝新年呢?明智慧德留学表示哪里都会成为家!

新年是全美各州一致庆祝的主要节日之一。但在美国,新年远不如感恩节或圣诞节那样热闹。最热闹的是除夕晚上。是夜,各地教堂都举行隆重的礼拜活动。人们聚集在教堂、街头或广场,唱诗、祈祷、祝福、仟悔,并一同迎候那除旧更新的一瞬。午夜12点整,全国教堂钟声齐鸣。乐队高奏有名的怀旧歌曲《一路平安》。在音乐声中,激动的人们拥抱一起,甚至素不相识的人也可以互相亲吻。人们就这样怀着惜别的感伤和对新生活的向往共同迎来新的一年。

北美的印第安人,还有其独特的风俗。每到除夕之夜,他们就举行富有特色的“簧火晚会”,一家入围在篝火旁边,载歌载舞,谈笑风生。待至晨曦微露,他们再把破旧衣物付诸一炬,作为除旧迎新的象征。

除夕活动,常常持续到次日凌晨两三点钟。到元旦这一天,通常比较安宁、闲散。许多入很晚才起床,然后同家人、朋友一起看看电视、吃顿新年饭。

虽然元旦并不是最热闹的一天,但仍有不少州举行极富地方色彩的庆祝活动。加利福尼亚州有玫瑰花会,这是美国规模最大的新年庆典。七八十年前,加利福尼亚农村的一些俱乐部成员,每逢柑桔成熟季节,使用鲜花装饰自己的马车,在村里搞一些小型庆祝活动。时至今日,它已发展成十里长街布满鲜花的盛大庆典。五六十辆完全用鲜花、特别是用玫瑰花扎成的彩车徐徐而行,长达数英里,车上还有用鲜花做的各种模型。这不仪吸引了加州的男女老少簇拥街头,而且还吸引上百万的电视观众。

在费城,有长达10小时之久的化装游行。这种活动的起源要追溯到17世纪中叶定居于特拉华河沿岸的瑞典与英国移民[微博]的习俗。当年他们总是身着盛装在乡村举行新年庆祝游行。今日费城的化装游行固然比当年更有组织,但仍然保留着昔日的特色。参加游行的人们,有的装扮成小丑,有的化装成妇女(按照古老习俗,这个游行不允许妇女参加),随着彩车,载歌载舞,人流如水,热闹非凡。每年参加的入数总在一两万左右。

此外还有不少州举行元旦足球赛。鲜花盛开的加利福尼亚州,有玫瑰杯足球赛;盛产棉花的得克萨斯州达拉斯城,有棉花杯足球赛;甘蔗产地路易斯安那州新奥尔良,有糖杯足球赛;后来又新出现佛罗里达州杰克森维尔城的鳄鱼杯赛,以及得克萨斯州埃尔帕索城的太阳杯赛等等。

美国入还有一个有意思的习惯,就是在新年许愿立志,他们称之为“新年决心”。这决心通常不是什么宏图大志,而是一些朴实而实际的打算。例如:“我一定戒烟”,或者“我要好好对待邻居”等等。他们总是坦率地讲给大家听,以期得到监督和鼓励。

当然,中国的新年不同于的美国,但是两者新年的寓意大同小异,都是辞旧迎新、恭贺新春之意,因此中国留学生在美国也能体味到中国的年味。以上就是美国新年的简单介绍,希望可以减轻中国“留守”父母们对身在异国他乡的孩子们的思念之情。

以上内容就是明智慧德留学整理的,如果大家还有相关的留学问题需要了解,请与我们联系!

明智慧德留学服务热线:4000583593

明智慧德留学官网:http:///

明智慧德留学官方微信号:idealglobal

明智的留学人选择明智慧德出国留学

第四篇:中国留学生在美国课堂里遇到的最大挑战

中国留学生在美国课堂里遇到的最大挑战 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林晓东

前几天,我在去办公室的路上遇到了小杨,她是今年哥大教育学院刚刚录取的百位来自中国的硕士研究生之一。跟几个月前她给我的感觉不同,这次她看起来很紧张,表情里甚至带有几分痛苦。我关切地问她这三个多月的学习和生活进展如何。她说:“嗯,怎么说呢,我很喜欢统计、编程、教育经济学之类的课,因为课上老师讲得很多,我也感觉很适应。但是,那些以课堂讨论、口头报告、小组辩论为主的课程简直要把我逼疯了。我一到星期二晚上就失眠,饭也吃不下,因为周三有两门讨论课。”我接着问她为什么讨论课让她这么痛苦。她说,“唉,我的那些美国同学都很擅长表达自己的想法,整堂课都听他们不停地提问题、讨论。而我呢,根本插不上嘴,光忙着听他们在说什么,好不容易我自己想出一些答案,下课铃却响了。唉,我感觉自己特别笨,连别人的话都不知道怎么回答。”她接着说,“林教授,愁死我了。您说我该怎么办?其实不光我,我的好多中国同学都有类似的“讨论课程恐惧症”,您快帮帮我们吧。” 为什么美国的课堂喜欢讨论式教学?

越来越多的中国留学生已经深刻的体会到一点:美国的课堂充满讨论、辩论和自由提问。教授们鼓励学生根据提前布置的阅读材料自由提问、深入分析、批判性地思考和吸收前人的观点。这种教育方式背后蕴含的丰富理念至少可以归纳为两点:

一、学生不仅向老师学习,而且也应该尽可能多地与同学交流并互相学习,教授绝不是学生们汲取知识的唯一途径。

二、同学拥有和老师同等的提问与质疑的权利。

然而,很多来自中国的留学生并不习惯这样的理念和做法。在他们看来,学习就获取正确答案或者标准答案,而课堂讨论和互相提问始终没有直接给出一个他们想要的答案,这怎么能行?曾经有一个中国学生在开学几周后来向我抱怨。她说:“林老师,我没有从您的课里面学到任何的东西,您的课跟我想的完全不一样。”当我问其缘由的时候,她说:“您从不告诉我们任何答案,却一直让我们这些学生利用大好的课堂时间去讨论。您也看到了,学生们对您指定的阅读文章理解很不一样,大家的看法似乎都有有道理的地方,讨论来讨论去,我不知道该听谁的,更不清楚什么才是正确的答案。您觉得这种讨论有意义吗?难道不是浪费时间吗?我父母花了这么多钱让我来读书,是让我从顶尖教授那里学习知识的,不是听一帮同学谈他们的个人看法的。” 面对这位同学的问题和困惑,我首先表扬了她。因为她敢于和我交流、并直接提出她所遇到的问题。如果她不告诉我她的困境,我可能永远无法帮助她解决眼前的问题和挑战。我告诉她,勇于交流绝对比默默放弃要好得多,跟某些从不跟老师交流就直接退课的学生来说,她的做法已经说明她具备了起码的沟通能力。接下来,如果她能再往前走一步,调整自己的定式思维和心态、尽力去适应美国课堂的授课方式,她的求学之路很可能会平坦许多。但是,这位中国学生后来的几句话却让我非常惊讶:“林老师,我之所以来找您,说出我的困难,因为您也是中国人,我猜想您一定会理解我的苦衷和困难。如果您是一位美国教授,我会直接把课退掉,再去选一门我更习惯的课。”她的话让我陷入了沉思。

像这位同学以及小杨这样的中国留学生并非少数,他们在课堂上遇到的问题也往往具有共性,不善于参与课堂讨论就是典型的问题之一。而且,他们会错误地默认美国教授不会理解或帮助国际学生解决遇到的困难。面临困难的时候,中国学生往往只知道寻找来自同一文化背景的、熟悉的对象倾诉,寻求帮助。他们忽略了非常重要的一点:不论是同文化背景还是跨文化背景,只要通过充分有效的沟通,很多问题都可以得到合理的解决。这一点,我在前几期的专栏中也讨论过。

确保在美学习成功的三大必要能力

前不久,我请35位美国大学教授回答了两个问题。这些教授执教于美国各地不同类型的大学,所教授的课程涉及科学、人文、商科和工程等等,他们的回答可以比较全面地代表美国教授的普遍看法。第一个问题:在你们的课堂上,中国学生经常遇到哪些困难?第二,你会建议中国学生提高自己的哪些技能,从而让他们在学术上获得成功?

归纳这些教授们的答案,有三种技能是所有教授都提到的。第一:良好的写作能力; 第二,提出问题并批判性思考问题的能力; 3)良好的表达和沟通能力,特别是跟教授和同学。下面,我们对这三种能力进行更为详尽的分析。

(1)良好的写作能力

“坦率的讲,写作对每个学生来说都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不光中国学生觉得难,每一个学生都觉得难。”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Siegal教授这样回答。我完全赞同他的这一观点。 但为什么中国学生觉得写学术文章尤其难呢?西北大学[微博]经济系的Voli教授的回答很给我们启发,“大多数中国学生学习都很勤奋刻苦,他们也很听话。我布置的任何作业他们都会尽全力完成。然而,他们只是把我告诉他们的或者书上说的写下来,他们太习惯于复述别人的观点,却不能说出自己的故事、形成自己的观点。这是最大的问题——没有自己的观点。”

我问过许多中国学生为什么觉得写作难。他们的回答如出一辙,“我们在本科的时候没怎么写过这样的东西,老师也没教过该如何写学术的文章。”从学生们交上来的论文来看,他们确实需要提高写学术性论文的能力,好多学生要么无法明确地提出自己的观点,要么不知道如何佐证自己的看法。看来,我们有必要反思一下如何在大学阶段继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特别是写学术性论文的能力。

是不是英语的能力限制了他们的写作水平?我把这个问题提给很多教授。他们都说,英文水平确实会有所影响,但是还有更重要的两个因素:大量阅读和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在美国读书的中国学生常常抱怨教授们布置的阅读材料太多了。确实,在美国读大学或者研究生,每周的阅读量动辄就上百页。一个历史系的教授告诉我,每两周读一本厚厚的大部头著作对她的学生来说是家常便饭。范德比尔特大学工程学院的Jonnason教授说,“要想写得好,首先要多读。一个读过50本书的人肯定比只读过2本的人写得好。”

此外,不少美国教授指出,工作经验和社会经历的不足也导致了中国学生在写文章的时候很难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其实,必要的社会实践和经历不仅是文学创作者不可或缺的条件,对学术写作同样也有很大的帮助。

(2)提出问题并批判性思考问题的能力

多位教授在问卷回答中指出,中国学生在课上需要更主动更积极地参与,而不是被动地坐在那里听。他们需要有质疑能力,需要问问自己哪些证据可以证明或者证伪前人或者其他人提出的观点。对于中国学生习惯以考试成绩高低论优劣的思维模式,这些教授们颇有微词也颇为担心。他们认为考试分数决不是唯一尺度,学生思考能力的提高是评判学习效果重要指标。斯坦福大学心理系的Johnson教授说,“如果你的目标是创新,你的美国教授肯定愿意跟你一起合作或者协助你。但是,这需要你有尖锐的看问题的眼光去质疑已有的知识,而不是重复那些别人已经发现的理论。”一位纽约大学的教说, “中国学生很善于总结,但不善于批评、分析和提出自己的观点。”

为什么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对我们如此重要? 这是因为提问让我们可以把阅读从静态的、单向的看变为动态的、双向的交流,是一个深度理解的过程。 提出问题的过程,让我们可以思考所读内容的表达是否清楚明白,是否符合逻辑,是否还有其他更为恰当的传递信息的方法。这就是为什么简单的记录和抄写只能是肤浅的理解,而提问或者批评指摘才能带来深入的思考。

提问除了对理解学术文章大有裨益,对于有效的社会性交流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首先,提问可以帮助交谈双方发现共识所在,这在协作或者团队性合作中尤其重要。其次,提问有利于控制话题的走向。还是以课堂讨论为例,通过提问可以帮助你把话题转移到自己擅长的方向上来,实现了成功的话题转移还担心自己无话可说吗?事实说明,许多中国学生觉得参与课堂讨论难也跟他们不会问问题有关。第三,提问可以让交流的目标更加明确,让交流的过程更加有效,可以避免鸡同鸭讲的状况。

(3)良好的表达和沟通能力

亚利桑那大学的Levin教说在答卷中抱怨, “不论我怎么鼓励我的中国学生,他们就是不说话!。在我的课上,最安静的一群人肯定是中国学生。他们不说话,我无法确定他们是否听懂了我讲的内容。”伯克利大学教育学院的教授Gomez反馈说,“我的中国学生只有在得了低分后才找我沟通。其实,他们应该早点来跟我讨论一下怎样才能得高分。我真的不太理解,他们似乎很少在课外与教授们接触,他们完全可以利用这些机会更好地进行沟通啊。”

我问过许多中国学生为什么他们在课堂上这么安静。他们的观点不外乎以下几种:(1)“从小我的父母和老师就告诫我:找到了正确的答案再讲出来。”(2)“在没想清楚就说出自己的看法是非常浅薄的表现。”(3) “当我发现我的答案跟别人不一样的时候,我不好意思说出来。”事实上,当时你发现自己想的跟别人不同时,恰恰应该说出来。说出自己的看法,可以帮助你理清自己的思路、加深自己的理解、并帮助你迸发新的想法。我曾经这样鼓励班里的学生表达他们的想法:发言的时候,没有人指望你说出一个尽善尽美、毫无瑕疵的观点和看法,何必担心呢?每个人都说出自己的想法,不就是最好的头脑风暴吗?来自不同背景的人说出自己的看法,那会极大地丰富每个人的视野和头脑,这不是最好的多元文化交流的机会吗? 我建议那些不善于参与课堂讨论的中国学生先尝试跟自己的教授多交流,告诉他们自己有什么困惑,或者把在课堂上没有机会说的话都说出来。这样的一对一交流会大大增加你的自信,并转化成参与课堂讨论的动力。我举一个例子,有个叫小洪学生以前从来不跟教授们交流,在我的建议下,他跟自己的一位曾经获得过诺贝尔奖的教授进行了30分钟的谈话。事后听小洪说,这位教授非常耐心地听他谈了自己的研究计划,并给予了深入的指导。教授甚至拿出自己尚未发表的一篇相关文章给小洪,请他阅读并指出文章里存在哪些问题。这是小洪第一次尝到跟教授个别交流的甜头。逐渐地,他有了信心,开始在课堂上勇敢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上面谈到的三种能力对于培养有创造性、有适应性的学生尤其重要。中国的教育界需要进一步关注并思考:我们的学生在跨文化的背景下学习时表现如何?哪些能力的欠缺限制了他们的发展和成功?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应该如何提高学生所需要的这些能力?在教育全球化浪潮的今天,我们必须反思是否为培养全球化的人才做好了准备。

(本文摘自上海纽约大学校长俞立中的新浪博客,翻译:李道全、史中琦。作者林晓东邮箱:xlin@tc.columbia.edu)

第五篇:外国留学生在中国的跨文化交际案例研究

由于全球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之间的经济合作与往来日益增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经济合作及国际商务活动也日趋频繁,增强文化理解、克服文化冲突、增强文化沟通与合作就显得尤为重要。近些年来,中国经济与科技的蓬勃发展,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国留学生来华求学。据我国教育部统计,2008年全国来华留学生总数首次突破了20万。越来越多的各国留学生来中国学习汉语,以便尽快的实现与中国人的交际进而实现与中国人在各个领域实现交流、沟通、合作、共赢。但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交流之后,即使学生有了一定的词汇基础,掌握了基本的语法知识,但仍然常常在交际中遇到难题,有时候甚至搞出很多笑话和严重的文化上的不妥行为,究其根源,是因为留学生们或多或少地存在跨文化交际障碍。其实,对于学习汉语的外留学生来讲,学习汉语不光是只要明白发音,认识汉字,语法等。如果留学生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能对于中国的历史,价值观,风土人情,宗教信仰等因素有适当的了解,就能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其学习好汉语并应用于交际。因此,必须加强对来华留学生的跨文化交流研究。

关键词:外国留学生

跨文化

交际

一、 文化和文化差异

跨文化交流,来自不同文化的交流才可以是跨文化交流。不同的文化显然是有差异的,即文化差异的存在。于是,我们应当首先理解“文化”和“文化差异”的意义何在。“文化”一词源远流长,古往今来,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对文化进行定义和阐述,反映了文化涵盖内容的广泛和深入,以及人类对于文化研究的重视。英国人类学家泰勒(Edward Burnett Tylor)在其著作《原始文化》一书给文化这样定义:所谓文化或文明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惯以及其他人类作为社会的成员而获得的种种能力、习性在内的一种复合整体。这主要是从思想和行为层面对文化进行定义,而不少学者认为,文化除了精神文化、方式文化外,还包括物质文化。文化的冰山比喻有助于对文化的全面理解。文化是由显性部分和隐性部分组成的,显性部分即冰山浮出水面的可视部分,是外在直观的事物,隐性部分即冰山水下的不可视部分,例如社会规范、价值观、信念等。本人认为,文化是由人类创造的,特定群体所表现的具有显隐双重性的物质与精神成果及行为方式的总和。显性文化反映和体现了隐性文化,隐性文化驱动和支配着显性文化,两者相互联系和影响,构成有机的统一体。

所谓文化差异,简要地说,即不同国家、民族在文化上的差别。文化差异是复杂多样的,我认为应当从文化显隐性的特点出发,将文化差异分为显性差异与隐性差异。显性差异通过人类改造自然与社会的物质成果表现出来。需要说明的是,语言的不同亦属于显性差异。语言不可视、不可触,却可以听到,它是一个客观存在。隐性差异通过人类改造自然与社会的行为方式、创造的精神成果表现出来。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避免不了文化差异的问题,而文化差异的更深层次会导致文化冲突。

二、 外国留学生在中国的生活交际实例

正因为文化差异的存在,跨文化交流就显得与众不同起来。跨文化的交流很容易遇到障碍出现令双方尴尬的情况,甚至是严重的观念上的矛盾冲突。

举个很尴尬的例子:一个法国女孩在中国读书。有一天她在一个中国餐馆用餐,吃过饭临走时背后传来老板的声音:“你要不要喝饺子汤?”原来老板在和另一个顾客打招呼。女孩想:饺子汤味道一定鲜美,要不老板怎么会强调一番呢?

过了一段时间是中国的春节,中华儿女普天同庆。这个异国的女孩也为自己能在中国欢渡春节而感到无比高兴。她到餐馆买了半斤饺子,回去自己做饺子汤!临走请教老板怎样做,老板说水开以后把饺子下到锅里煮五分钟即可。

回到家女孩按老板说的去做了,可时间到了水面上还浮动着饺子,女孩想老板骗了她。这女孩脑子也挺好使,饺子汤一定是要把饺子煮烂,要煮烂就得时间再长一点才可以,耐心等着吧!一个多小时过去了,女孩已是饥肠辘辘,这时锅内的饺子早已不见踪影,女孩端着尽是饺子馇的汤喝得有滋有味,女孩边喝边想;中国的饮食文化值得学习,等回到法国自己一定露一小手!OK!中国的饺子汤真棒!

“饺子汤”事件只是众多在华留学生跨文化生活的一个缩影,这种尴尬事件在他们初入中国时会充斥着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例如上面的例子,这种事甚至影响他们以后回国的生活,从而造成了文化误解。 这是一个有趣的现象,文化差异带来的这种跨文化交际的障碍。这种差异是指在认知过程中,由于不同民族生活的地域、自然环境以及信仰、生活方式、习俗等的不同,使得不同民族的人对于自身情感、思想、行为等的表达具有了鲜明的文化特征,形成了具有自身文化特质的图式认知结构。比如说,由于历史文化因素,“红色”在汉语中象征着喜庆、欢快,而英语中,“红色”则为血腥和暴力的象征。

这样的差异反映在语言上,类似我们受到儒家思想、家庭观念的影响,体现在称谓语言上我们会把亲属称谓(叔叔、阿姨、奶奶等)用在非亲属的人的身上。留学生(特别是欧美留学生)需要去适应和接受这样的做法,而不是觉得不好意思,觉得奇怪。有学者认为应该摆脱留学生对于这些称谓的固有的认识,而把对于非亲属的这种称呼当成一种新的语言现象加以学习。

对于“老”字的看法亦然。有的外国学者因为在中国称为“某老”而愤怒不已,但是他没有意识到这是一种文化上的差异。既然身在中国,如果想去了解中国的文化,应该对“老”字也有更深层次的理解。“某老”的用法也应该同“年龄长”的义项加以区别。此类例子甚多,也不再一一枚举。

其实,有很多来华留学生最终并没有选择回国,而是继续留在中国发展他们的事业。此时的他们经历了四年甚至更长的学习时间,不得不承认,他们选择留在中国发展是因为外国人喜欢挑战和自信的个性。“饺子汤”那种事件或许已经不会在他们身上发生。下面就是个很好的成功案例。

安妮来自希腊第二大城市塞萨洛尼基,父母都是教师。来自众神之乡的她,从小就爱胡思乱想,喜欢到处玩耍。希腊人大都比较温和,保守,性子也比较慢,最常见的一句口头禅就是“别着急,慢慢来”。安妮在家里算是一个小小的“异类”,她性子急,也喜欢了解各种新奇的东西。“我小时候的朋友一般都愿意留在当地,好多人目前都做了母亲,而我从小就想着要到外面去看看,好几次回国,她们看见我在中国的照片都很羡慕。”安妮有些骄傲地说。

她对中国的认识竟然起源于一部我们大家都很熟悉的动画片。安妮小时候很凑巧地看见了《大闹天宫》的动画片,一下子对中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只猴子居然让整个神的世界都害怕,而这个猴子又十分可爱,在她的眼中一切是如此的神奇,产生这只猴子的国家到底是什么样子呢?正是这个幼时埋下的种子使她在高中毕业后,毅然决定到中国留学,由于喜欢到处看看走走,她选择了旅游管理专业。她说:“希腊和中国都是很美丽的国家,都有很多吸引人的地方。在这两个国家,旅游业都会发展得很好。学旅游又可以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又能到处去玩,我很喜欢。”和大部分留学生一样,安妮在国内经历了四年的学习生活。从新奇到不适应,再到熟悉、适应,安妮一步步克服了语言关、生活关和文化关,逐渐融入到中国的学习生活中。

2006年,安妮在中国一家涉外酒店从事管理工作。在酒店的工作让安妮学会了很多实际的管理经验。但是她也觉得:“酒店的管理只是旅游业中的一部分,如果要对旅游业有个全面的认识,还必须去旅行社等别的单位工作一下。”2008年,她辞掉了薪水优厚的工作,来到了重庆,在一个旅行社找到了工作。在很多中国朋友的眼中,安妮的选择不太明智。当初有人问他为什么会放弃一份在北京的好工作呢?安妮说,自己喜欢到处走走,喜欢接触新的东西。在酒店的工作虽然很好也学到很多,但这不是我最终想要的东西。我一直想开一个旅行社,介绍中国的朋友去希腊,把希腊的朋友带到中国旅游,现在的工作对我会很有帮助的。

三、 外国留学生在中国的跨文化交际表现分类

跨文化交际本质上是一种文化的融合,或者说是一种为文化交流。世界文化丰富多彩,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体现着不同的民族文化特征,其差异性主要通过语言、历史、宗教、价值观等核心文化要素表现出来。语言、生活方面的显性差异,宗教信仰、价值观方面的隐性差异,对外国留学生在中国的学习和生活产生了很大影响。

1、语言障碍问题。语言是文化交流的载体。对于进入新文化环境的外国留学生来说,在中国的学习生活首先面临的就是语言问题。初学汉语者在传达信息、表达感情方面有很多障碍,即使是经过短期的汉语培训,在使用汉语学习和交际时,往往会因为文化差异的干扰,造成误读与误解,导致言语交际的失败。除了有声的言语交际,无声的非言语交际对于外国留学生来说同样困难。通过手势语、面部表情、眼色、服饰语等传递信息能加强和补充语言的交际功能,但对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来说,相同的非言语交际符号象征的意义可能是不同的。语言障碍限制了外国留学生接触、了解中国文化的机会,对他们的学习、生活、社会交往各方面造成了不利影响。

2、生活适应问题。有研究指出,留学生主要关心的是住宿、饮食、睡眠、排泄、健康、安全、金钱、卫生、气候、学业困难以及交流。由此可见,生活的适应性是外国留学生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虽然我国大多数高校为留学生的生活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但无法满足每个人的生活习惯所需。在面临具体的生活问题时,留学生容易产生不良情绪,一旦解决不好、处理不当,他们可能会对生活中的琐事缺乏宽容的态度,表现出非理性的一面。住宿、饮食方面的差异,出行、医疗方面的不便,与室友在生活习惯上的不同,各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易引发外国留学生的生活不适感,进而影响到他们的情绪和思想。

3、历史因素使然。提到影响跨文化交流的历史,我不得不提到中国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两个跨文化交流代表人物——玄奘和马可波罗。以及国人不堪回首的在中国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一个特殊时期——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时期。前者二人在中国的封建历史上地位自不必说,现有唐朝玄奘法师西行求取真经,一路西行历尽艰难万险。向沿途国家传播了中国文化;马可波罗则在元世祖时期远渡重洋来华,其所著的《马可波罗游记》把当时的中国完整的介绍给欧洲各国。

然而,当中国真正的敞开国门与外国交流却是在500多年以后,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扣开国门。一时间,西方的饮食、文化、宗教等在中国不断的渗透开来。于是才有了那句“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呐喊,于是大批的中国学生走向东洋、走向欧洲。至此,历史最大规模的跨文化交流由此展开。

这种交流在过去的一个世纪几乎都是在缓慢的推进直到30年前,某人在大街上看见个外国人回家都会成为茶余饭后的谈资,更别提在人家外国人身后的品头论足了。时至今日,在中国的任何城市会见到越来越多的外国人。这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了,他们或者在此学习、工作也有可能作为志愿者支持贫困地区的医疗和教育事业。

4、宗教信仰不同。宗教是一种世界性的文化,不仅影响着社会的经济、政治、哲学、文学、艺术等各方面,而且积淀在人的深层文化心理结构中,潜在并长久地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不同的宗教信仰有不同的习俗和教义,体现着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质。外国留学生大多有宗教信仰,在跨文化交流中,不论是外国留学生还是国人都应尊重对方的宗教信仰,避免冒犯他们的宗教禁忌,引起他们的敌视情绪。同时,应当关注不同的宗教信仰之间的交流碰撞,并积极发现苗头,采取措施是刚性的碰撞变的柔性更理性一些。因为在不同的宗教思想影响下,留学生看待问题的角度和处理问题的方式可能截然不同。宗教文化的和睦相处对留学生的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持起着积极的作用。

5、价值观不一致。价值观是人们在作出抉择和解决争端时作为依据的一种习得的规则体系。作为特定群体所公认的判断事物的标准,价值观因文化不同而存在差异。荷兰管理学者郝夫斯特(Hofstede)于1980年提出文化维度理论,他的验证研究表明有中华文化背景的群体在个体主义维度上的得分很低。中国传统价值观不突出个人和个性,而强调集体的作用。这与西方追求个人独立,推崇个人荣誉和成就的价值观有很大的差异。来自异国他乡的外国留学生,在新的文化环境下习惯性地以自身的文化价值观为标准,去衡量周围的事物和他人的行为,自然会产生疑惑、无法理解、甚至觉得生气、愤怒的现象。价值观差异正是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

四、实施有效的跨文化交际策略

跨文化交际策略是以多元文化的交流与互动为目标,通过树立相似乃至共同的价值观,促进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员之间的沟通与理解,以实现观念层面的共通与融合,从而促进文化的交流与发展。留学生在中国的跨文化交际,就是在认识和分析文化差异的基础上通过对多元文化融合式的协调,达成留学生群体间和外部环境、人员的和谐共处,促成文化融合,对文化的传播和交流作出贡献。具体来说,如以下几点:

1. 以尊重他国文化,寻求超常目标为前提。文化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文化的差异并非说明文化有优劣之分,而是文化的个性造成了差别。我们没有权力抹杀不同文化的个性,也正是因为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丰富多彩。只有在相互尊重和包容对方文化的基础上,外国留学生与本地间的跨文化交流才得以进行,外国留学生才会接纳中华文化。这就要求在跨文化交流之前应对对方的文化习惯有一定的了解,至少是略知一些对方在生活中因价值观或者宗教信仰所避讳的话题,如果不能提前预判可以避免提及不确定因素,抓好跨文化交际的“预备”环节,主动将自身调节至跨文化交际的最佳状态,既理解文化的显性差异,又理解文化的隐性差异,能从不同文化的角度全面地考虑问题,准确找出矛盾冲突的文化根源,做到有的放矢。尊重他国文化、倾听文化差异是有效沟通的前提,在此基础上寻求超常目标,作为从事与外国留学生管理交流者和留学生共同努力的方向。超常目标,即双方关注高于自身文化群体的目标,这个超常目标就是留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虽然留学生来华学习的原因多种多样,个人的目标期望不尽相同,但留学生受教育都是以国际化人才的培养为最终目的。主动了解留学生的需求,留学生主动表达自己的想法,通过双方的共同努力,制定阶段性目标,营造积极乐观地解决文化差异所导致的种种问题的氛围。

2. 以积极的跨文化适应为方法。贝雷(Berry J W)从是否保持自身文化特色和是否愿意接触异族文化两个文化维度将跨文化适应分为四种方式:融合、同化、隔离、边缘化。研究表明,在这四种适应方式中,融合是最健康理想的方式。融合的发生须建立在对自己的文化和异族文化都有相当深度的了解的基础上,学习新文化的同时反思自己的文化,理解两种文化的差异和相似之处,然后作出调整、妥协,最终形成新的为双方文化所接受的文化准则。在具体的日常交际中,可根据文化的显/隐性差异,根据求同存异、相互理解的原则,采用如下两种方式促进文化融合。

(1)同化融合策略。文化的显性差异易察觉、可改变。该策略主要针对文化的显性差异,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采用弥合差异和化异为同的方式,促进外国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例如通过对外国留学生在华学习和生活的帮助,帮助留学生建立一个良好的跨文化适应的开端,通过举办汉语角,在学习和交流过程中提高汉语水平,减少语言障碍。同化融合策略可有效解决留学生的语言障碍和生活适应等问题。

(2)协同融合策略。文化的隐性差异是潜在、不易改变的,且容易在交际的过程中产生文化冲突。该策略主要针对文化的隐性差异,在跨文化交流中模糊这种差异,淡化最易导致冲突的主体部分,保留较缓和部分。这样,即使在某一方面存有不同看法和意见,也可借助有效的沟通、合理的处理而协调解决。例如我们尊重外国留学生的宗教信仰和不同的价值观,同时通过深入的沟通,协同融合策略的灵活运用能解决由于宗教信仰不同、价值观不一致等引发的问题。

随着来华留学生的数量不断攀升,会有越来越多的跨文化交际问题的出现,跨文化交际是汉语国际推广和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内容,是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但同时,问题的解决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近些年来,一些西方高校开设了汉语相关的课程甚至设立了孔子学院专门从事汉语言以及中国历史及传统文化教育。这些课程的任课教师有一部分曾是在西方高校的留学取得学位和授课资格后留下任教;也有一部分来自中国国内,他们大都在中国有过教授外国留学生的经历,有着丰富的跨文化交流经验。这些现象的出现一方面表明中国文化在逐渐的渗透进西方主流文化界,并得到认可在逐渐与当地文化形成融合;另一方面随着有丰富跨文化交流经验的中国教师被派往西方高校任教,使得外国留学生在来华之前能有机会提前学习和了解到一些中国的文化背景,这样在外国留学生在中国进行跨文化交际之前即有所准备避免了一些跨文化交际障碍的出现。

五、结论

综上,基于普遍存在的文化差异,通过分析留学生文化差异的主要表现,关注交际中的深层次文化问题,结合多元文化环境,促进文化融合,积极、主动地为超常目标的实现做出贡献,并针对交际中出现的不同状况,思考和改进交流方式。需要指出的是,跨文化交际的措施并不存在统一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式,在这一动态的研究框架内,跨文化交流应采用因“实”而变的观点指导实践,根据多变的实际情况,不断探索新的有效交际途径和方法,从而实现无障碍的跨文化交际。 参考文献:

[1]华琴,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学探析,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

[2]吴为善、严慧仙,跨文化交际概论,商务印书馆,2009(4) [3]王荣莲,汉语国际教育中的文化教学内容,职业教育

[4]孙亚玲,跨文化交际中的东西方文化差异研究,无锡南洋学院学报,2006(9)

[5] 陈晓萍.跨文化管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8-17,217-224. [6]Rokeach, M. Beliefs, Attitudes and Values.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1968:161.

上一篇:履行党建职责述职报告下一篇:离退休老干部调研报告